一种食用油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申请号 CN202410111887.5 申请日 2024-01-26 公开(公告)号 CN117866693A 公开(公告)日 2024-04-12
申请人 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 发明人 连建伟; 郭珊珊; 芦岩; 陈秀秀; 连晓娜; 王晓康; 宋永平; 王迪;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食用油生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食用油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包括炒箱、翻炒部和入料部,其步骤包括加料、炒制、出料等步骤,本发明提高了食用油的加工效率,通过利用热源一方面对花生或菜籽进行加热另一方面驱动花生或菜籽在加热过程中进行翻动从而利于炒制作业的进行,同时本方案配合翻炒筒的转动优化了进料以及出料的通道,使得进料和出料过程能在相对“密闭”的进行而不影响翻炒筒的转动。
权利要求

1.一种食用油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炒箱;
翻炒部,位于炒箱内,翻炒部倾斜向下设置,翻炒部相对炒箱可转动;
入料部,主体位于翻炒部上部一侧,入料部与翻炒部连通;
翻炒部包括: 翻炒组件一,为可转动结构,其主体位于炒箱内,翻炒组件一位于内胆腔上部,翻炒组件一横向设置且翻炒组件一相对炒箱倾斜设置,翻炒组件一靠近侧板一;
翻炒组件二,为可转动结构,其主体位于炒箱内,翻炒组件二位于内胆腔上部,翻炒组件一与翻炒组件一并排设置,翻炒组件二靠近侧板二;
翻炒组件一包括:
翻炒筒,其横向两端均呈开口状,翻炒筒与炒箱可转动连接;
叶片一,固定于翻炒筒外壁,外叶片一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外叶片一从翻炒筒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外叶片一中间位置固定延展片一,延展片一凸出于外叶片一中间位置;
内搅拌轴,位于翻炒筒中间位置处,内搅拌轴相对翻炒筒可转动,内搅拌轴转动方向与翻炒筒转动方向相反;
内搅拌叶,固定于内搅拌轴外表面;
限位筒,位于翻炒筒下部一侧,翻炒筒套装于限位筒内,翻炒筒相对限位筒215可转动;
传动轮,固定于内搅拌轴一端,传动轮位于炒箱外侧,传动轮位于远离限位筒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油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筒包括:
限位盖板,其中间位置开设盖板孔;
内限位圈,固定于限位盖板上,内限位圈中心线与限位盖板中心线重合;
外限位圈,固定于限位盖板上靠边缘位置处,外限位圈位于内限位圈外侧,外限位圈的中心线与内限位圈的中心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油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底箱内部一侧固定支撑台,支撑台上开设缺口,限位筒下部固定于缺口上,缺口上贯通开设出料孔,出料孔入口与出料管下部出口对应设置;
不锈管横向插入至支撑台内,不锈钢管与出料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油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炒组件二内设置的翻炒筒的外部固定外叶片二,外叶片二的宽度大于外叶片一的宽度,外叶片二中间位置固定延展片二,延展片二凸出于外叶片二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用油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部包括:
下料斗,为斗状结构,下料斗主体位于炒箱内,下料斗上部和下部均呈开口状,下料斗上端面与扣盖上端面平齐;
过渡料斗,与下料斗连通;
挡板,位于扣盖内侧,挡板上部与扣盖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挡板一侧开设进料口,过渡料斗与挡板固定连接,进料口位于过渡料斗一侧;
轴槽,位于过渡料斗下部,穿过挡板和过渡料斗;内搅拌轴穿过轴槽并且内搅拌轴向外延伸。
6.一种使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食用油生产装置生产食用油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燃烧气体往炒箱内输入热量,同时从燃烧气体喷出的热量依次先冲击延展片一、外叶片一,然后冲击外叶片二、延展片二使得翻炒组件一的翻炒筒和翻炒组件二的翻炒筒产生逆时针转动;
2)启动电机带动内搅拌轴和内搅拌叶进行顺时针转动;
3)当翻炒筒和翻炒组件二的翻炒筒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从集料斗内放置内容物;
4)内容物由入料部的下料斗进入至过渡料斗内然后进入至翻炒筒内,炒制后的内容物经过翻炒筒进入至限位筒的出料管内,然后内容物经过出料孔进入至不锈钢管并经过不锈钢管内的螺旋输送机送至不锈钢管的一侧出口并被排出。

说明书全文

一种食用油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食用油生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食用油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食用油加工常用的工艺有冷榨工艺、热榨工艺以及浸出制油工艺,热榨工艺是通过机械外对油料进行挤压,获取油脂。在压榨前会油料进行高温
蒸炒处理,控制油料的温度分,使油脂凝聚,更有利于压榨取油;如何提高食用油的原料的炒制效率直接关系到食用油的加工效率。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油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食用油生产装置,包括:
炒箱;
翻炒部,位于炒箱内,翻炒部倾斜向下设置,翻炒部相对炒箱可转动;
入料部,主体位于翻炒部上部一侧,入料部与翻炒部连通;
翻炒部包括: 翻炒组件一,为可转动结构,其主体位于炒箱内,翻炒组件一位于内
胆腔上部,翻炒组件一横向设置且翻炒组件一相对炒箱倾斜设置,翻炒组件一靠近侧板一;
翻炒组件二,为可转动结构,其主体位于炒箱内,翻炒组件二位于内胆腔上部,翻
炒组件一与翻炒组件一并排设置,翻炒组件二靠近侧板二;
翻炒组件一包括:
翻炒筒,其横向两端均呈开口状,翻炒筒与炒箱可转动连接;
叶片一,固定于翻炒筒外壁,外叶片一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外叶片一从翻
炒筒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外叶片一中间位置固定延展片一,延展片一凸出于外叶片一中间位置;
内搅拌轴,位于翻炒筒中间位置处,内搅拌轴相对翻炒筒可转动,内搅拌轴转动方
向与翻炒筒转动方向相反;
内搅拌叶,固定于内搅拌轴外表面;
限位筒,位于翻炒筒下部一侧,翻炒筒套装于限位筒内,翻炒筒相对限位筒可转
动;
传动轮,固定于内搅拌轴一端,传动轮位于炒箱外侧,传动轮位于远离限位筒的一
侧。
[0005] 所述限位筒包括:限位盖板,其中间位置开设盖板孔;
内限位圈,固定于限位盖板上,内限位圈中心线与限位盖板中心线重合;
外限位圈,固定于限位盖板上靠边缘位置处,外限位圈位于内限位圈外侧,外限位
圈的中心线与内限位圈的中心线重合。
[0006] 底箱内部一侧固定支撑台,支撑台上开设缺口,限位筒下部固定于缺口上,缺口上贯通开设出料孔,出料孔入口与出料管下部出口对应设置;不锈管横向插入至支撑台内,不锈钢管与出料孔连通。
[0007] 所述翻炒组件二内设置的翻炒筒的外部固定外叶片二,外叶片二的宽度大于外叶片一的宽度,外叶片二中间位置固定延展片二,延展片二凸出于外叶片二中间位置。
[0008] 所述入料部包括:下料斗,为斗状结构,下料斗主体位于炒箱内,下料斗上部和下部均呈开口状,下
料斗上端面与扣盖上端面平齐;
过渡料斗,与下料斗连通;
挡板,位于扣盖内侧,挡板上部与扣盖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挡板一侧开设进料口,
过渡料斗与挡板固定连接,进料口位于过渡料斗一侧;
轴槽,位于过渡料斗下部,穿过挡板和过渡料斗;内搅拌轴穿过轴槽并且内搅拌轴
外延伸。
[0009] 所述的食用油生产装置生产食用油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启动燃烧气体往炒箱内输入热量,同时从燃烧气体喷出的热量依次先冲击延展
片一、外叶片一,然后冲击外叶片二、延展片二使得翻炒组件一的翻炒筒和翻炒组件二的翻炒筒产生逆时针转动;
2)启动电机带动内搅拌轴和内搅拌叶进行顺时针转动;
3)当翻炒筒和翻炒组件二的翻炒筒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从集料斗内放置内容
物;
4)内容物由入料部的下料斗进入至过渡料斗内然后进入至翻炒筒内,炒制后的内
容物经过翻炒筒进入至限位筒的出料管内,然后内容物经过出料孔进入至不锈钢管并经过不锈钢管内的螺旋输送机送至不锈钢管的一侧出口并被排出。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食用油的加工效率,通过利用热源一方面对花生或菜籽进行加热另一方面驱动花生或菜籽在加热过程中进行翻动从而利于炒制作业的进行,同时本方案配合翻炒筒的转动优化了进料以及出料的通道,使得进料和出料过程能在相对“密闭”的进行而不影响翻炒筒的转动。附图说明
[0011]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2] 图1是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3] 图2是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14] 图3是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0015] 图4是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0016] 图5是本发明中翻炒筒结构示意图。
[0017] 图6是本发明中内搅拌轴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7是本发明中限位筒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9] 图8是本发明限位筒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0] 图9是本发明中炒箱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0021] 图10是本发明中过渡料斗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2] 图11是本发明中过渡料斗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3] 图12是本发明中过渡料斗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0024] 图13是本发明中炒箱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0025] 其中: 100、炒箱;110、底箱;120、扣盖;130、侧板一;131、孔一;140、侧板二;141、孔二;111、内胆腔;112、凸沿;1121、立板;200、翻炒部;210、翻炒组件一;211、翻炒筒;212、外叶片一;2121、延展片一;213、内搅拌轴;214、内搅拌叶;2141、穿孔;215、限位筒;2151、限位盖板;21511、盖板孔;2152、内限位圈;2153、外限位圈;2154、出料管;2155、插槽;113、支撑台;114、缺口;115、出料孔;116、不锈钢管;221、外叶片二;222、延展片二;117、支撑板;1171、凹槽;216、传动轮;220、翻炒组件二;300、入料部;310、下料斗;320、过渡料斗;330、挡板;331、进料口;340、轴槽;332、隔板;350、集料斗;500、内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7] 一种食用油生产装置,包括:炒箱100;燃烧气体(图中未示)出口与炒箱100连接,燃烧气体将热量输送至炒箱
100内;
翻炒部200,位于炒箱100内,翻炒部200倾斜向下设置,翻炒部200相对炒箱100可
转动;翻炒部200内的内容物(花生或菜籽)从下部排出于炒箱100的外部
将花生或菜籽送至翻炒部200内,然后翻炒部200在炒箱100内被加热进而对翻炒
部200内的花生或菜籽进行炒制;
入料部300,主体位于翻炒部200上部一侧,入料部300与翻炒部200连通;花生或菜
籽经过入料部300进入至翻炒部200内;
参阅图1、2、3,炒箱100包括:
底箱110,呈“凵”状结构;
扣盖120,固定于底箱110上部,扣盖120呈“Π”状;
侧板一130,固定于底箱110和扣盖120一侧;优选的侧板一130上贯通开设孔一
131;孔一131与燃烧气体(图中未示)固定连接;燃烧气体产生的热量从孔一131进入至炒箱
100内;
侧板二140,固定于底箱110和扣盖120另一侧。优选的侧板二140上贯通开设孔二
141;孔二141为废气排出口;孔二141可以为圆形或矩形;炒箱100内的热量从孔二141排出;
孔一131和孔二141分别位于炒箱100的两侧,这样由燃烧气体产生的热量能从炒箱100一侧进入然后由炒箱100另一侧排出,便于后期对位于炒箱100内的翻炒部200进行加热;
底箱110内下部设置内胆腔111,内胆腔111内固定内胆500,内胆500纵向设置于底
箱110内,内胆500由耐火材料构成,其横截面呈“︶”状,内胆500上部呈开口状,内胆500下部固定于底箱110底部,内胆500的上述结构利于燃烧气体产生的热量在内胆500处汇聚然后向上扩散;燃烧气体(图中未示)产生的燃烧气体进入至内胆500内然后由下至上加热翻炒部200;
参阅图4,翻炒部200包括: 翻炒组件一210,为可转动结构,其主体位于炒箱100
内,翻炒组件一210位于内胆腔111上部,翻炒组件一210横向设置且翻炒组件一210相对炒箱100倾斜设置,翻炒组件一210靠近侧板一130;
翻炒组件二220,为可转动结构,其主体位于炒箱100内,翻炒组件二220位于内胆
腔111上部,其主体与翻炒组件一210结构一致,翻炒组件一210与翻炒组件一210并排设置,翻炒组件二220靠近侧板二140;花生或菜籽进入至翻炒组件一210和翻炒组件二220内,随着翻炒组件一210和翻炒组件二220的转动以及加热,花生或菜籽逐渐被炒制成熟且由翻炒组件一210和翻炒组件二220的上部进入至翻炒组件一210和翻炒组件二220的下部出口并排出;
参阅图5、6,翻炒组件一210包括:
翻炒筒211,为圆筒状结构,其横向两端均呈开口状,翻炒筒211与炒箱100可转动
连接;
外叶片一212,固定于翻炒筒211外壁,外叶片一212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外
叶片一212为矩形板状结构,外叶片一212从翻炒筒21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外叶片一212中间位置固定延展片一2121,延展片一2121凸出于外叶片一212中间位置。延展片一2121下部可靠近内胆500内部,当燃烧气体产生的热量进入至内胆500时,热量产生的冲击力直接作用于延展片一2121这样随着延展片一2121的受力,延展片一2121带动外叶片一212转动进而带动翻炒筒211转动;这样一方面翻炒筒211传递燃烧气体产生的热量进而利于其内部的花生或菜籽进行加热,另一方面翻炒筒211通过外叶片一212和延展片一2121接受燃烧气体产生的冲击产生转动;通过翻炒筒211的转动利于其内部的花生或菜籽的炒制。
[0028] 内搅拌轴213,位于翻炒筒211中间位置处,内搅拌轴213相对翻炒筒211可转动,内搅拌轴213转动方向与翻炒筒211转动方向相反;内搅拌轴213与炒箱100可转动连接,通过外界电机(图中未示)、皮带(图中未示)和传动轮等配合带动内搅拌轴213转动;翻炒筒211逆时针转动则内搅拌轴213顺时针转动,通过两者的“反向”转动,使得位于两者之间的花生或菜籽能更好的被翻动;内搅拌叶214,固定于内搅拌轴213外表面,内搅拌叶214为矩形板状结构,内搅拌
叶214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内搅拌轴213上,内搅拌叶214上均匀开设穿孔2141;内搅拌叶214由内搅拌轴213向外延伸并靠近翻炒筒211内壁;
随着内搅拌轴213的转动,内搅拌叶214跟随内搅拌轴213进行转动,花生或菜籽在
内搅拌叶214和翻炒筒211之间的区域被“翻炒”。
[0029] 限位筒215,位于翻炒筒211下部一侧,翻炒筒211套装于限位筒215内,翻炒筒211相对限位筒215可转动;限位筒215相对炒箱100和内搅拌轴213以及内搅拌叶214位置固定,限位筒215用于将翻炒筒211进行限位同时使得翻炒筒211能够稳定的进行转动;传动轮216,固定于内搅拌轴213一端,传动轮216位于炒箱100外侧,传动轮216位
于远离限位筒215的一侧;
内胆500位于翻炒组件一210的翻炒筒211和翻炒组件二220的翻炒筒211下部;本
方案的一个核心为通过燃烧气体的冲击作用带动翻炒筒211相对炒箱100进行转动,而同时内搅拌叶214独立于翻炒筒211进行反向转动,翻炒筒211和内搅拌叶214的同时逆向转动相对于单个转动更利于花生或菜籽的翻炒,同时翻炒筒211在转动中能够将燃烧气体送入至炒箱100内的热量传递给翻炒筒211内的花生或菜籽从而使得翻炒筒211内部的内容物(花生或菜籽)能够被高效的翻动和炒制。
[0030] 限位筒215包括:限位盖板2151,为圆形板状结构,其中间位置开设盖板孔21511;
内限位圈2152,固定于限位盖板2151上,内限位圈2152中心线与限位盖板2151中
心线重合;
外限位圈2153,固定于限位盖板2151上靠边缘位置处,外限位圈2153位于内限位
圈2152外侧,外限位圈2153的中心线与内限位圈2152的中心线重合;外限位圈2153与内限位圈2152之间形成转动插槽2155,翻炒筒211下部位于插槽2155内;
出料管2154,为矩形筒状结构,其上端和下端均呈开口状,出料管2154同时穿过内
限位圈2152和外限位圈2153;当翻炒筒211与插槽2155套装在一起时,翻炒筒211与内限位圈2152“贴合”,此时翻炒筒211内的内容物向下进入至内限位圈2152内,然后经过出料管
2154排出;
优选的内搅拌轴213一端穿过扣盖120侧壁,传动轮216位于扣盖120外侧;通过传
动轮216带动内搅拌轴213进行转动;
参阅图9,底箱110内部一侧固定支撑台113,支撑台113上开设缺口114,缺口114横
截面呈“︶”状,限位筒215下部固定于缺口114上,缺口114上贯通开设出料孔115,出料孔
115入口与出料管2154下部出口对应设置;从翻炒筒211进入至出料管2154的内容物经过出料管2154进入至出料孔115内,然后经过出料孔115进入至支撑台113内;
优选的支撑台113由、氧化镁、酸盐等为主要成分材料构成的耐火材料成
型而成,其主体为矩形状结构,其从炒箱100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不锈钢管116横向插入至支撑台113内,不锈钢管116为圆管状结构,不锈钢管116
两端呈开状,不锈钢管116与出料孔115连通,不锈钢管116由支撑台113的一端进入并且延伸至支撑台113的另一端;不锈钢管116与出料孔115连通;可以将螺旋输送机的绞龙(图中未示)从不锈钢管116的一端开口进入然后将螺旋输送机的绞龙主体安装于不锈钢管116内,从出料孔115进入至不锈钢管116内的内容物被螺旋输送机的绞龙送至不锈钢管116的另一端的开口处,并经该开口排出;通过出料管2154和出料孔115以及不锈钢管116的配合使得从翻炒筒211在转动中其内部的内容物即可同时由上至下进入至限位筒215内然后逐渐经过不锈钢管116排出至炒箱100外,整个“排料”过程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中进行这样避免翻炒筒211内的热量向外排出,翻炒筒211可以连续的进行加料、翻炒、排料作业,上述过程的连续依托于翻炒筒211的“自转”以及内搅拌叶214的反转形成的高效翻炒作业以及翻炒筒211在密封入料部300(后面论述)和密封出料的作用下避免了翻炒筒211热量的外溢从而利于炒制过程的进行,即内容物从上至下进入至翻炒筒211内然后在高效的翻炒作业下经过通道(出料管2154和出料孔115以及不锈钢管116)排出至炒箱100外。
[0031] 翻炒组件二220内设置的翻炒筒211的外部固定外叶片二221,外叶片二221的宽度大于外叶片一212的宽度,外叶片二221中间位置固定延展片二222,延展片二222凸出于外叶片二221中间位置,延展片二222的尺寸大于延展片一2121的尺寸。相较于翻炒组件二220,翻炒组件一210更加靠近燃烧气体的接入口,即翻炒组件二220远离燃烧气体的接入口,这样燃烧气体的排出的“冲击力”会首先作用于翻炒组件一210,翻炒组件二220相对翻炒组件一210所受到的冲击力“较弱”这样将外叶片二221和延展片二222的尺寸设置的大于外叶片一212和延展片一2121的尺寸利于翻炒组件二220在燃烧气体的“冲击力”作用下进行转动;
如图9所示,优选的底箱110下部一侧固定凸沿112;凸沿112上固定立板1121,立板
1121上固定设置轴承(图中未示),内搅拌轴213下端固定于所述轴承内;
优选的底箱110内部另一侧固定支撑板117,支撑板117为矩形板状结构,支撑板
117上开设凹槽1171,凹槽1171截面呈“︶”状,翻炒筒211上端外侧下部与凹槽1171内表面接触;翻炒筒211下端通过限位筒215可进行转动并且位置相对固定,翻炒筒211上端通过凹槽1171进行支撑,同时配合限位筒215实现翻炒筒211的相对转动;
如图7‑13所示,入料部300包括:
下料斗310,为斗状结构,下料斗310主体位于炒箱100内,下料斗310上部和下部均
呈开口状,下料斗310上端面与扣盖120上端面平齐;
过渡料斗320,主体为呈“︵”状的中空封闭结构,过渡料斗320与下料斗310连通;
挡板330,位于扣盖120内侧,挡板330为矩形板状结构,挡板330上部与扣盖120顶
部内壁固定连接,挡板330一侧开设进料口331,过渡料斗320与挡板330固定连接,进料口
331位于过渡料斗320一侧;
轴槽340,位于过渡料斗320下部,穿过挡板330和过渡料斗320;内搅拌轴213穿过
轴槽340并且内搅拌轴213向外延伸;
优选的挡板330下部一侧设置隔板332,隔板332一端与挡板330下端固定,隔板332
另一端与底箱110内壁固定连接,隔板332上固定隔热毡(图中未示),隔热毡选用岩毡;
优选的扣盖120上部固定集料斗350(图1),集料斗350下部与下料斗310上部连通;
一种食用油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使用时通过燃烧气体往炒箱100内输入热
量,同时从燃烧气体喷出的热量依次先冲击延展片一2121、外叶片一212,然后冲击外叶片二221、延展片二222使得翻炒组件一210的翻炒筒211和翻炒组件二220的翻炒筒211产生逆时针转动;
启动电机(图中未示)带动内搅拌轴213和内搅拌叶214进行顺时针转动;
当翻炒筒211和翻炒组件二220的翻炒筒211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从集料斗350
内放置内容物(花生或菜籽),内容物由入料部300的下料斗310进入至过渡料斗320内然后进入至翻炒筒211内,炒制后的内容物经过翻炒筒211进入至限位筒215的出料管2154内,然后内容物经过出料孔115进入至不锈钢管116并经过不锈钢管116内的螺旋输送机送至不锈钢管116的一侧出口并被排出。
[003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装置或设备在正常使用时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在这方面的限制。
[0033]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