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肥料;肥料制造 / 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基酸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申请号 CN202410054456.X 申请日 2024-01-15 公开(公告)号 CN118047640A 公开(公告)日 2024-05-17
申请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发明人 李晓亮; 余小兰; 杜公福; 戚志强; 杨衍;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 氨 基酸 叶面肥 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氨基酸叶面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氯化 钙 50‑60份,氯化 钾 6‑8份,氯化镁40‑60份, 磷酸 二氢钾8‑12份,钼酸铵8‑9份, 硼 酸2‑4份,L‑苏氨酸15‑25份,L‑亮氨酸25‑35份,L‑组氨酸30‑50份, 水 990‑1010份。氨基酸叶面肥中的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相互协同,共同增效,显著提高了辣椒作物的产量和辣椒素含量,本发明的氨基酸叶面肥能够为作物提供养分,养分吸收快,肥效好,针对性强, 肥料 利用率高,实施时间短,操作简单,经济效益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基酸叶面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氯化50‑60份,氯化6‑8份,氯化镁40‑60份,磷酸二氢钾8‑12份,钼酸铵8‑9份,酸2‑4份,L‑苏氨酸15‑25份,L‑亮氨酸25‑35份,L‑组氨酸30‑50份,990‑101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氯化钙55份,氯化钾7份,氯化镁50份,磷酸二氢钾10份,钼酸铵8.5份,硼酸3份,L‑苏氨酸20份,L‑亮氨酸30份,L‑组氨酸40份,水1000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混合氨基酸放入水中,加热至30‑50℃,使混合氨基酸完全溶解,得混合氨基酸溶液
S2、将S1中的混合氨基酸溶液在20‑40℃的超滤逆渗透渗析膜下进行水浴渗析,去除杂质,得到95%纯度混合氨基酸溶液;
S3、将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磷酸二氢钾、钼酸铵和硼酸溶解于混合氨基酸溶液中,在40‑50℃,60‑70rpm的磁搅拌器中搅拌1‑2小时,得到混合液
S4、用1mol/L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钠缓冲液调节混合液的pH至6‑8,得目标氨基酸叶面肥。
4.权利要求1‑2的氨基酸叶面肥在辣椒种植中的应用。
5.如权利要求4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为提高辣椒的辣椒素含量。
6.如权利要求5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叶面肥的喷施时期为结果期。
7.如权利要求6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叶面肥的喷施次数为2‑4次,喷施间隔为5‑7天。
8.如权利要求7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叶面肥的每次喷施剂量为400‑500g/亩。
9.如权利要求8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叶面肥的稀释倍数为600‑800倍。

说明书全文

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基酸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与

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用叶面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辣椒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其栽培周期较短,且营养丰富,市场前景较广。辣椒素是辣椒主要辣味的重要成分,是评价辣椒果实的一个重要品质指标,同时辣椒素也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农业领域,但由于其产量极低,国际市场非常紧张。因此,如何提高辣椒产量及辣椒素含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0003] 目前,关于辣椒增产的研究很多,如施用各类有机无机肥料、调控栽培环境等措施,效果也非常显著。而关于提高辣椒果实中辣椒素含量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也主要以培育新辣椒品种为主来提高辣椒素含量,但新品种培育和筛选所需时间较长,叶面肥具有养分吸收快,肥效好,针对性强,肥料利用率高,施用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通过叶面肥来提高辣椒果实辣椒素含量的相关技术方法报道很少。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 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氯化50‑60份,氯化6‑8份,氯化镁40‑60份,磷酸二氢钾8‑12份,钼酸铵8‑9份,酸2‑4份,L‑苏氨酸15‑25份,L‑亮氨酸25‑35份,L‑组氨酸30‑50份,990‑1010份。
[0007] 进一步的,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氯化钙55份,氯化钾7份,氯化镁50份,磷酸二氢钾10份,钼酸铵8.5份,硼酸3份,L‑苏氨酸20份,L‑亮氨酸30份,L‑组氨酸40份,水1000份。
[0008] 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 S1、将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混合氨基酸放入水中,加热至30‑50℃,使混合氨基酸完全溶解,得混合氨基酸溶液
[0010] S2、将S1中的混合氨基酸溶液在20‑40℃的超滤逆渗透渗析膜下进行水浴渗析,去除杂质,得到95%纯度混合氨基酸溶液;
[0011] S3、将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磷酸二氢钾、钼酸铵和硼酸溶解于混合氨基酸溶液中,在40‑50℃,60‑70rpm的磁搅拌器中搅拌1‑2小时,得到混合液
[0012] S4、用1mol/L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钠缓冲液调节混合液的pH至6‑8,得目标氨基酸叶面肥。
[0013] 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在辣椒种植中的应用。
[0014] 进一步的,所述应用为提高辣椒的辣椒素含量。
[0015] 进一步的,所述氨基酸叶面肥的喷施时期为结果期。
[0016] 进一步的,所述氨基酸叶面肥的喷施次数为2‑4次,喷施间隔为5‑7天。
[0017] 进一步的,所述氨基酸叶面肥的每次喷施剂量为400‑500g/亩。
[0018] 进一步的,所述氨基酸叶面肥的稀释倍数为600‑800倍。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0] 1、本发明的氨基酸叶面肥中的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组分相互协同,共同增效,提高了辣椒的产量和辣椒素含量,其中杭椒、线椒和螺丝椒产量增幅最高为19.49%、19.81%和9.95%,其辣椒素含量增幅最高为17.68%、16.23%和17.53%。
[0021] 2、本发明的氨基酸叶面肥能够为作物提供养分,养分吸收快,肥效好,针对性强,肥料利用率高,实施时间短,操作简单,经济效益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3]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0024]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5] 实施例1
[0026] 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氯化钙50份,氯化钾6份,氯化镁40份,磷酸二氢钾8份,钼酸铵8份,硼酸2份,L‑苏氨酸15份,L‑亮氨酸25份,L‑组氨酸30份,水990份。
[0027] 上述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8] S1、将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混合氨基酸放入水中,加热至30℃,使混合氨基酸完全溶解,得混合氨基酸溶液;
[0029] S2、将S1中的混合氨基酸溶液在20℃的超滤逆渗透渗析膜下进行水浴渗析,去除杂质,得到95%纯度混合氨基酸溶液;
[0030] S3、将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磷酸二氢钾、钼酸铵和硼酸溶解于混合氨基酸溶液中,在40℃,60rpm的磁力搅拌器中搅拌1小时,得到混合液;
[0031] S4、用1mol/L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钠缓冲液调节混合液的pH至6,得目标氨基酸叶面肥。
[0032] 将上述的氨基酸叶面肥加水稀释600倍,在辣椒结果期进行喷施,每隔5天喷施一次,共喷施2次,每次喷施剂量为400g/亩。
[0033] 实施例2
[0034] 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氯化钙55份,氯化钾7份,氯化镁50份,磷酸二氢钾10份,钼酸铵8.5份,硼酸3份,L‑苏氨酸20份,L‑亮氨酸30份,L‑组氨酸40份,水1000份。
[0035] 上述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6] S1、将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混合氨基酸放入水中,加热至40℃,使混合氨基酸完全溶解,得混合氨基酸溶液;
[0037] S2、将S1中的混合氨基酸溶液在30℃的超滤逆渗透渗析膜下进行水浴渗析,去除杂质,得到95%纯度混合氨基酸溶液;
[0038] S3、将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磷酸二氢钾、钼酸铵和硼酸溶解于混合氨基酸溶液中,在45℃,65rpm的磁力搅拌器中搅拌1.5小时,得到混合液;
[0039] S4、用1mol/L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钠缓冲液调节混合液的pH至7,得目标氨基酸叶面肥。
[0040] 将上述的氨基酸叶面肥加水稀释700倍,在辣椒结果期进行喷施,每隔6天喷施一次,共喷施3次,每次喷施剂量为450g/亩。
[0041] 实施例3
[0042] 一种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氯化钙60份,氯化钾8份,氯化镁60份,磷酸二氢钾12份,钼酸铵9份,硼酸4份,L‑苏氨酸25份,L‑亮氨酸35份,L‑组氨酸50份,水1010份。
[0043] 上述提高作物辣椒素含量的氨基酸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4] S1、将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混合氨基酸放入水中,加热至50℃,使混合氨基酸完全溶解,得混合氨基酸溶液;
[0045] S2、将S1中的混合氨基酸溶液在40℃的超滤逆渗透渗析膜下进行水浴渗析,去除杂质,得到95%纯度混合氨基酸溶液;
[0046] S3、将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磷酸二氢钾、钼酸铵和硼酸溶解于混合氨基酸溶液中,在50℃,70rpm的磁力搅拌器中搅拌2小时,得到混合液;
[0047] S4、用1mol/L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钠缓冲液调节混合液的pH至8,得目标氨基酸叶面肥。
[0048] 将上述的氨基酸叶面肥加水稀释800倍,在辣椒结果期进行喷施,每隔7天喷施一次,共喷施4次,每次喷施剂量为500g/亩。
[0049] 对比例1
[0050]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其他与实施例1一致。
[0051] 对比例2
[0052]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其他与实施例2一致。
[0053] 对比例3
[0054]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其他与实施例3一致。
[0055] 对比例4
[0056]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亮氨酸,其他与实施例1一致。
[0057] 对比例5
[0058]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亮氨酸,其他与实施例2一致。
[0059] 对比例6
[0060]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亮氨酸,其他与实施例3一致。
[0061] 对比例7
[006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1一致。
[0063] 对比例8
[0064]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2一致。
[0065] 对比例9
[0066]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3一致。
[0067] 对比例10
[0068]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和L‑亮氨酸,其他与实施例1一致。
[0069] 对比例11
[0070]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和L‑亮氨酸,其他与实施例2一致。
[0071] 对比例12
[0072]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和L‑亮氨酸,其他与实施例3一致。
[0073] 对比例13
[0074]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和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1一致。
[0075] 对比例14
[0076]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和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2一致。
[0077] 对比例15
[0078]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和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3一致。
[0079] 对比例16
[0080]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亮氨酸和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1一致。
[0081] 对比例17
[0082]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亮氨酸和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2一致。
[0083] 对比例18
[0084]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亮氨酸和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3一致。
[0085] 对比例19
[0086]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1一致。
[0087] 对比例20
[0088]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2一致。
[0089] 对比例21
[0090]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氨基酸叶面肥中未添加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其他与实施例3一致。
[0091] 试验例
[0092] 实验对象:杭椒(杭椒1号、小香玉、杭椒K3),线椒(韩育1677、长青龙、帝王),螺丝椒(美辣3+1、线辣3号、辣优A3)。
[0093] 实验方法:按照上述辣椒品种各选取375盆栽,每盆装有基质12kg(水稻土:沙:羊粪有机肥8:1:1质量比例配制),每盆均施入6.4gN、2.13gP2O5、3.1gK2O作为底肥,挑选长势一致的辣椒幼苗移栽至盆中,分为15盆对照组和360盆实验组,将实验组分为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1各15盆,分别按照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1制备的叶面肥进行喷施,对照组不喷施叶面肥,整个实验期间正常水分管理,辣椒收获时统计产量,测定各盆辣椒品种的辣椒素含量,具体数据如表1‑3所示。
[0094] 表1
[0095]
[0096]
[0097] 表2
[0098]
[0099] 表3
[0100]
[0101] 从表1‑3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备的氨基酸叶面肥显著提高了杭椒1号、小香玉、杭椒K3、韩育1677、长青龙、帝王、美辣3+1、线辣3号、辣优A3的产量和辣椒素含量,其中杭椒1号、小香玉和杭椒K3的3种杭椒产量和辣椒素增加幅度最高为:产量17.24%、19.41%和19.49%,辣椒素含量:17.68%、12.66%和17.14%;美辣3+1、线辣3号和辣优A3的3种线椒的产量和辣椒素含量增加幅度最高为:产量18.47%、18.37%和19.81%,辣椒素含量:
16.23%、14.29%和14.74%;韩育1677、长青龙和帝王3种螺丝椒的产量和辣椒素含量增加幅度最高为:产量19.74%、18.19%和19.95%,辣椒素含量:17.53%、16.42%和16.75%。
[0102] 对比例1‑21与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缺少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中至少一种,从表1‑3可以看出,杭椒1号、小香玉、杭椒K3、韩育1677、长青龙、帝王、美辣3+1、线辣3号、辣优A3的产量和辣椒素含量均明显降低,说明本发明的氨基酸叶面肥的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相互协同,共同增效,提高了辣椒的产量和辣椒素含量。
[0103] 如果本发明的氨基酸叶面肥中的复合氨基酸为L‑苏氨酸和半胱氨酸,L‑亮氨酸和精氨酸,赖氨酸和L‑组氨酸,谷氨酸、L‑苏氨酸和L‑亮氨酸中任意一种,得到的氨基酸叶面肥喷施的辣椒作物,其产量和辣椒素含量增加幅度均不足10%,而本发明的氨基酸叶面肥喷施的杭椒、线椒和螺丝椒产量增幅最高为19.49%、19.81%和9.95%,其辣椒素含量增幅最高为17.68%、16.23%和17.53%,表明本发明氨基酸叶面肥的L‑苏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相互协同,共同增效,提高了辣椒的产量和辣椒素含量。
[010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