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肥料;肥料制造 / 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

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

申请号 CN202311776967.4 申请日 2023-12-21 公开(公告)号 CN117837482A 公开(公告)日 2024-04-09
申请人 安徽农业大学; 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叶云; 程耀华; 李春玉; 赵子艺; 钟成虎;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属于茶树育苗技术领域。本发明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茶树 幼苗 移栽入培育容器,容器基质中拌入缓释肥5‑8g/L,所述缓释肥N:P2O5:K2O=15:10:15;育苗期间,每月喷施1‑3次 叶面肥 ,同时根施 腐殖酸 水 溶肥,所述叶面肥含尿素0.5%、 磷酸 二氢 钾 0.125%。本发明通过合理 施肥 ,提高茶苗 生物 量和分枝数量,以保证移植成活率,提早建园投产。本发明的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适于进行规模化的生产。
权利要求

1.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茶树幼苗移栽入培育容器,容器基质中拌入缓释肥5‑8g/L,所述缓释肥N:P2O5:K2O=
15:10:15;育苗期间,每月喷施1‑3次叶面肥,同时根施腐殖酸溶肥,所述叶面肥含尿素
0.5%、磷酸二氢0.1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树幼苗为一年生无性系茶苗,苗高20‑2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为无纺布袋容器,规格为14‑18cm×14‑18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基质由草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体积比2:1:1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叶面肥喷施频率间隔10‑15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叶面肥喷施至茶树幼苗叶面出现汇聚小水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腐殖酸水溶肥,腐植酸含量≥30g/L,P2O5为80‑100g/L,K2O为100‑120g/L。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腐殖酸水溶肥以滴灌形式根施,施用量300‑500mL/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方法还包括修剪整形,包括移栽到培育容器的1个月后进行第一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15cm;2个月后进行第二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30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育苗持续5个月后,移栽建园。

说明书全文

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茶树育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种植在热带至亚热带地区。近年来随着茶园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低效、老茶园改造换种的需要,优质茶苗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茶园建园一般采用一年生无性系茶苗,从种植到成园开采时间长,需要3‑4年,并且幼年期茶园管理成本高,尤其是幼年期的草害问题突出。因此,利用容器大苗快速建园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0003] 容器大苗指利用1年生苗木在容器中进行继续培养,育成符合定植要求的大规格苗木,定植后不需要缓苗,当年即可投入生产。园林绿化容器大苗能够显著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如苹果容器大苗建园可提早取得收益,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幼树管理成本。合理施肥能显著促进油茶大苗生长,这种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浙江楠、赤皮青冈等珍贵造林树种的培育。目前,针对茶树容器育苗的研究很多,但生产上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茶树容器大苗培育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通过合理施肥,提升茶苗分枝指标及茶苗生长量,保证茶苗移栽后易成活,提早建园投产。
[0005]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将茶树幼苗移栽入培育容器,容器基质中拌入缓释肥5‑8g/L,所述缓释肥N:P2O5:K2O=15:10:15;育苗期间,每月喷施1‑3次叶面肥,同时根施腐殖酸溶肥,所述叶面肥含尿素0.5%、磷酸二氢0.125%。
[0008] 优选的是,所述茶树幼苗为一年生无性系茶苗,苗高20‑25cm。
[0009] 优选的是,所述容器为无纺布袋容器,规格为14‑18cm×14‑18cm。
[0010] 优选的是,所述容器基质由草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体积比2:1:1混合。
[0011] 优选的是,所述叶面肥喷施频率间隔10‑15天。
[0012] 优选的是,所述叶面肥喷施至茶树幼苗叶面出现汇聚小水滴。
[0013] 优选的是,所述腐殖酸水溶肥,腐植酸含量≥30g/L,P2O5为80‑100g/L,K2O为100‑120g/L。
[0014] 更优选的是,所述腐殖酸水溶肥以滴灌形式根施,施用量300‑500mL/株。
[0015] 优选的是,还包括修剪整形,包括移栽到培育容器的1个月后进行第一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15cm;2个月后进行第二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30cm。
[0016] 优选的是,育苗持续5个月后,移栽建园。
[0017]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基质中掺入缓释肥,促使茶树幼苗生长效果好,并能大大减少施肥次数,节约人工管理成本。
[0019] 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能显著提高茶树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提升光合作用。
[0020] 本发明通过合理施肥,能够提高茶苗生物量和分枝数量,提高移植成活率,提早建园投产。本发明的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适于进行规模化的生产。附图说明
[0021] 图1:不同配比底肥处理对茶苗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0022] 图2: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 将茶树幼苗移栽入培育容器,容器基质中拌入缓释肥5‑8g/L,所述缓释肥N:P2O5:K2O=15:10:15;育苗期间,每月喷施1‑3次叶面肥,同时根施腐殖酸水溶肥,所述叶面肥含尿素0.5%、磷酸二氢钾0.125%。
[0025] 茶树需求最大的营养元素是氮、磷、钾3种元素,其对茶树的高产和优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氮、磷、钾不同配比施用对茶树生长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而以缓释肥方式提供氮、磷、钾,可以有效控制肥料中养分的释放速度,延长肥效,保证茶树整年的养分供应,以最大程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与施用次数,本发明优选缓释肥的养分释放期为170‑190天,更优选养分释放期为180天。茶树是一种叶用经济作物,如果施用过多的磷,会增强茶树的生殖生长,而不利于营养生长,所以降低磷素的施用量能有效提高茶叶产量。本发明将缓释肥N:P2O5:K2O=15:10:15掺入到容器基质中,符合茶苗生长养分需求;且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与传统育苗多次追肥相比,不仅促生长的效果好,并能大大减少了施肥次数,节约了人工管理成本。本发明优选容器基质中拌入缓释肥6.5g/L。
[0026] 叶面施肥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施肥措施,施用方法简单易行,合理施用叶面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叶片功能、进而提高产量。本发明叶面肥含尿素0.5%、磷酸二氢钾0.125%,混配施用的效果优于单剂施用,可有效提前茶苗新梢物候期,显著提高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本发明优选叶面肥喷施频率间隔10‑15天,以喷施至茶树幼苗叶面出现汇聚小水滴为准。
[0027] 本发明优选茶树幼苗为一年生无性系茶苗,苗高20‑25cm,进一步优选苗高22‑23cm。本发明对茶树幼苗的具体来源没有特殊限定,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以常规容器扦插苗进行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
[0028] 传统育苗容器易造成茶树苗木根系的盘根及扭曲变形,而容器的大小不仅对苗木生长有影响,还影响到育苗的成本。本发明优选容器为无纺布袋容器,透气、透水、透根,不阻碍根系生长,规格为14‑18cm×14‑18cm,进一步优选规格为15cm×17cm,适宜茶树容器大苗培育,且育苗成本较低。
[0029] 本发明优选容器基质由草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体积比2:1:1混合。
[0030] 腐殖酸肥料含有大量的腐殖酸,能够提升容器育苗基质的有机质含量,改良容器基质理化性质,提升含氮量,提升磷肥的利用率。本发明优选腐殖酸水溶肥中,腐植酸含量≥30g/L,P2O5为80‑100g/L,K2O为100‑120g/L;进一步优选腐植酸含量≥30g/L,P2O5为90g/L,K2O为110g/L。本发明优选腐殖酸水溶肥以滴灌形式根施,施用量300‑500mL/株,进一步优选施用量400mL/株。
[0031] 本发明优选育苗期间还进行修剪整形,包括移栽到培育容器的1个月后进行第一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15cm;2个月后第二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30cm。
[0032] 本发明优选育苗持续5个月后,即叶面施肥8‑12次后,移栽建园。
[0033] 本发明对肥料原料、基质原料及育苗容器的具体来源没有特殊限定,通过市售途径获得即可。
[003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0035] 实施例1
[0036] 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7] (1)准备中规格无纺布袋容器(15cm×17cm),容器基质由草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体积比2:1:1混合,并按6.5g/L掺入缓释肥(N:P2O5:K2O=15:10:15);
[0038] (2)选择常规容器扦插育苗方法培育茶苗,待茶苗生长进入1龄期后,苗高为23cm时,移栽种植于步骤(1)的无纺布袋容器内;
[0039] (3)育苗期间,每月喷施2次叶面肥(尿素0.5%、磷酸二氢钾0.125%),喷施至茶树幼苗叶面出现汇聚小水滴,每次间隔15天;同时滴灌腐殖酸水溶肥(腐植酸含量≥30g/L,P2O5为90g/L,K2O为110g/L),每次每株滴灌400mL;
[0040] (4)定型修剪:移栽到培育容器的1个月后进行第一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15cm;2个月后第二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30cm;
[0041] (5)育苗持续5个月后,可移栽建园。
[0042] 实施例2
[0043] 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4] (1)准备中规格无纺布袋容器(14cm×18cm),容器基质由草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体积比2:1:1混合,并按8g/L掺入缓释肥(N:P2O5:K2O=15:10:15);
[0045] (2)选择常规容器扦插育苗方法培育茶苗,待茶苗生长进入1龄期后,苗高为25cm时,移栽种植于步骤(1)的无纺布袋容器内;
[0046] (3)育苗期间,每月喷施1次叶面肥(尿素0.5%、磷酸二氢钾0.125%),喷施至茶树幼苗叶面出现汇聚小水滴;同时滴灌腐殖酸水溶肥(腐植酸含量≥30g/L,P2O5为80g/L,K2O为100g/L),每次每株滴灌500mL;
[0047] (4)定型修剪:移栽到培育容器的1个月后进行第一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15cm;2个月后进行第二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30cm;
[0048] (5)育苗持续5个月后,可移栽建园。
[0049] 实施例3
[0050] 一种茶树容器大苗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1] (1)准备中规格无纺布袋容器(16cm×18cm),容器基质由草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体积比2:1:1混合,并按5g/L掺入缓释肥(N:P2O5:K2O=15:10:15);
[0052] (2)选择常规容器扦插育苗方法培育茶苗,待茶苗生长进入1龄期后,苗高为20cm时,移栽种植于步骤(1)的无纺布袋容器内;
[0053] (3)育苗期间,每月喷施3次叶面肥(尿素0.5%、磷酸二氢钾0.125%),喷施至茶树幼苗叶面出现汇聚小水滴,每次间隔10天;同时滴灌腐殖酸水溶肥(腐植酸含量≥30g/L,P2O5为100g/L,K2O为120g/L),每次每株滴灌300mL;
[0054] (4)定型修剪:移栽到培育容器的1个月后进行第一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15cm;2个月后进行第二次修剪,控制茶树幼苗株高≤30cm;
[0055] (5)育苗持续5个月后,可移栽建园。
[0056] 实施例4
[0057] 不同配比底肥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
[0058] 1、试验材料:
[0059] 一年生无性系茶苗品种为‘龙井43’,采购自南京雅润茶业有限公司。
[0060] 育苗容器为中规格容器(15cm×17cm)的无纺布袋;栽培基质为草炭、蛭石和珍珠岩,混合比例为2:1:1。
[0061] 对照组(CK)使用的复合肥四川安达农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其N:P2O5:K2O=20:20:20。缓释肥SRF1、SRF2均由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其N:P2O5:K2O分别为15:15:
15和15:10:15。
[0062] 2、试验设计
[0063] 试验于2022‑05‑01至2022‑10‑01在安徽农业大学农萃园进行,各处理组肥料配比如表1所示。底肥试验设置CK、SRF1和SRF2共3个试验组,每组进行3次重复处理,每组共处理108株茶苗,底肥处理控制总氮素用量一致。
[0064] CK复合肥组每月15号灌根处理(用量5g/L),连续施用5次;SRF1和SRF2缓释肥拌入轻基质中作为底肥(用量6.5g/L);为促进茶苗快速生长,每个处理组均进行喷施5g/L的尿素叶面肥相配合,每月喷施2次,每次间隔10d。
[0065] 表1茶苗不同配比底肥的处理方式
[0066]
[0067] 3、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0068] 3.1、物候期的观测:参照《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茶苗两轮新梢的一叶初展期、二叶初展期、三叶初展期以及驻芽期进行新梢物候期的观测。采用五点取样法在每组中随机选择45个芽头固定观察,取剪口以下第1个带叶健壮芽作为观察芽,每2天观察1次,各个生育期以30%观察芽达到该物候期为标准。
[0069] 3.2、形态指标的测定:各处理组采用五点取样法随机选择45株茶苗,进行茶苗形态指标的测定。其中新梢展叶数以观察记录的新梢真叶数量计。新梢长度为茶苗新梢的基部至驻芽芽尖的距离,用直尺测量。新梢最大节间长即取其新梢节间最大长度进行测量。新梢叶面积为茶苗新梢顶叶起第3和第4个成熟健康叶片的叶面积,最终取两者平均值。叶面2
积计算公式为叶面积(cm)=叶长(cm)×叶宽(cm)×系数(0.7),其中叶长为叶片基部至叶尖的距离,叶宽为叶片最宽处的宽度。苗高用卷尺测量茶苗的高度,地径由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高径比。
[0070] 茶苗分枝指标指茶苗的一级侧枝数、一级侧枝平均粗度、短枝数、长枝数及分枝总数等。其中一级侧枝数为靠近第1次剪口处的枝条数;一级侧枝粗度用游标卡尺测量;短枝数指一级侧枝上长度<10cm的枝条数;长枝数指一级侧枝上长度≥10cm的枝条数;分枝总数=短枝数+长枝数+一级侧枝数。
[0071] 3.3、生物量的测定:新梢定型修剪生物量的测定采用五点取样法,随机在各处理组选择45株茶苗进行观测,第一、二轮新梢生物量分别只修剪参试茶苗新梢长度15cm、10cm以上部分,接着将叶片擦拭干净、剪碎并测定修剪部分鲜质量,然后在烘箱105℃处理15min,再80℃烘干24h至恒质量,冷却后测定干质量。
[0072] 整株茶苗生物量测定随机在各处理组抽取3株茶苗,将其洗净并于根颈处剪断,分别测定其地上部鲜质量及地下部根系鲜质量,然后在烘箱105℃处理15min,再80℃烘干24h至恒质量,冷却后测定其地上部及地下部根系干质量,并计算根冠比(根冠比为茶苗地下部干质量和地上部干质量的比值)。
[0073] 3.4、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各处理组随机选取9株,选择茶苗顶叶起第3个成熟、健康的叶片,擦拭干净,做好编号标记,采用CIRAS‑3便携式光合测定仪于上午8:30‑11:30进行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蒸腾速率的测定,每个叶片记录3组数据。测定2
时使用开放气路,测定环境为内置光强值PPFD为200μmol/(m·s),温度范围25±1℃,CO2浓度范围400±10μmol/mol。
[0074] 叶绿素含量指标测定:各处理组随机选取24株,选择茶苗顶叶起第3个成熟、健康的叶片,采用手携式叶绿素仪CCM‑200plus进行测定,叶片测定部位为叶脉两边的中部。
[0075] 4、试验结果
[0076] 4.1、不同配比底肥处理对茶苗新梢物候期的影响
[0077] 由表2可以看出(数据前的“+”表示较对照提前),与CK组相比,第一轮新梢物候期中SRF1和SRF2组的一叶、二叶、三叶初展期及驻芽期时间均有所提前,尤其是SRF2组的一叶、二叶、三叶初展期以及驻芽期较对照CK提前了6d。第二轮新梢物候期中SRF2组的一叶、二叶及三叶初展期与CK组相比提前了4d,驻芽期提前了2d。
[0078] 表2不同配比底肥处理对茶苗新梢物候期的影响
[0079]
[0080]
[0081] 4.2、不同配比底肥处理对茶苗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0082] 从图1‑A至C可以看出,与CK组相比,SRF1和SRF2组第一轮和第二轮新梢展叶数、新梢长度和新梢最大节间长均无显著差异。图1‑D显示,SRF2组第二轮新梢叶面积相比于CK组显著增加了21.67%。图1‑E至F表明,SRF1组与CK相比第一轮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91.27%、88.54%,SRF2组分别显著增加了159.13%、152.38%。SRF2组的第二轮新梢定型修剪生物量总体均显著高于CK和SRF1组。
[0083] 4.3、不同配比底肥处理对茶苗分枝指标的影响
[0084] 从表3可以看出,SRF1和SRF2组茶苗的分枝总数,短枝数,一级侧枝数和一级侧枝粗度与CK组相比并无显著变化,但SRF2处理组茶苗的长枝数较CK组显著增加了85.90%。
[0085] 表3不同配比底肥处理对茶苗分枝指标的影响
[0086]
[0087] 4.4、不同配比底肥处理对茶苗生长量的影响
[0088] 从表4可以看出,SRF2组对茶苗生长量有显著影响。SRF2组茶苗的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和地下干质量较CK组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10.40%、11.90%、81.59%、60.61%。SRF1组的上述指标较CK组也有所增加,但与CK和SRF2组差异均不显著。
[0089] 表4不同施肥处理对茶苗生长量的影响
[0090]
[0091] 4.5、不同配比底肥处理对茶苗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0092] 由表5可以看出,与CK组相比,SRF1和SRF2组茶苗的冬季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蒸腾速率均显著提高。而SRF1和SRF2组茶苗的胞间CO2浓度分别显著下降5.50%、6.85%。
[0093] 表5不同配比底肥处理对茶苗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0094]
[0095] 实施例4表明,在施氮量一致的条件下,施用不同配比的缓释肥均能提前茶苗新梢物候期,有利于茶园的提前开采。与CK组相比,缓释肥处理组茶苗第一轮新梢生物量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包膜缓释肥能显著提高氮磷钾的利用率,肥期延长,可以满足作物后期对养分的吸收,还可以显著提高叶绿素的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株高、茎粗等是最直接反映作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SRF2组能够有效促进茶苗生长。SRF2与SRF1组相比降低了磷的含量,茶树是一种叶用经济作物,如果施用过多的磷,会增强茶树的生殖生长,而不利于营养生长,所以降低磷素的施用量能有效提高茶叶产量。此外,缓释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与传统育苗多次追肥相比,不仅促生长的效果好,并能大大减少了施肥次数,节约了人工管理成本。
[0096] 实施例5
[0097] 不同种类叶面肥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
[0098] 1、试验材料
[0099] 同实施例4。另外,尿素(N≤46.4%)为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磷酸二氢钾(KH2PO4≥98.0%,P2O5≥51.0%,K2O≥33.8%)和基酸肥(氨基酸≥100g/L,Fe+Zn+B≥20g/L)均由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腐植酸水溶肥(腐植酸含量≥30g/L,P2O590g/L,K2O 110g/L)由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0100] 2、试验设计
[0101] 试验于2022‑05‑01至2022‑10‑01在安徽农业大学农萃园进行,叶面肥试验共设置4个试验组分别为WT、LF1、LF2和LF3,其中尿素用量为5g/L,磷酸二氢钾用量为1.25g/L,氨基酸肥用量为1.25g/L,叶面肥处理组配比如表6所示。各处理重复3次,每组共处理108株茶苗。叶面喷施分5个月进行,每月喷施2次,每次间隔10d。使用电动喷壶对茶苗进行全株叶面双面充分雾态喷施,以叶面出现汇聚小水滴为宜。为促进茶苗快速生长,采用根部施肥相配合,各处理组均采用复合肥(5g/L)与腐植酸水溶肥(0.11ml/L)进行滴灌,每个月滴灌2次,连续5个月。其他病虫草害管理方式均相同。
[0102] 表6茶苗不同种类叶面肥喷施的处理方式
[0103]
[0104] 3、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0105] 同实施例4。
[0106] 4、试验结果
[0107] 4.1、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新梢物候期的影响
[0108] 由表7可知(数据前的“+”表示较对照提前),第一轮新梢物候期中,与WT组相比,LF1组的一叶初展期提前4d,其他物候期均提前2d。LF2和LF3组的一叶、二叶及三叶初展期提前了4d。第二轮新梢物候期中,LF2和LF3组的一叶和二叶初展期及LF2组的三叶初展期与WT组相比均提前4d。
[0109] 表7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新梢物候期的影响
[0110]
[0111] 4.2、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0112] 从图2‑A至D可以看出,第一轮新梢物候期中,LF2组茶苗的展叶数、新梢长度、新梢最大节间长和叶面积均显著大于WT组,分别增加了50.39%、54.37%、53.11%和50.12%。除此之外,LF1组茶苗的新梢最大节间长也显著增加。第二轮新梢物候期中,LF2组的新梢长度和叶面积仍显著高于WT组。图2‑E至F表明,与WT组相比,LF1组的第一轮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20倍和1.40倍,LF2组分别增加了3.08倍和3.12倍。第二轮新梢定型修剪中,只有LF2组生物量显著高于WT组。
[0113] 4.3、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分枝指标的影响
[0114] 从表8可以看出,LF1、LF2和LF3组茶苗的分枝总数,短枝数和长枝数均显著高于WT组,其一级侧枝数及LF1和LF3组的一级侧枝粗度与WT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LF2组茶苗的一级侧枝粗度显著增加了13.27%。
[0115] 表8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分枝指标的影响
[0116]
[0117]
[0118] 4.4、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生长量的影响
[0119] 从表9可以看出,与WT组相比,LF1和LF2组茶苗的苗高与地径均显著增大,其中LF1和LF2组茶苗的苗高分别显著增加了4.16%和14.15%,地径粗度显著增加了4.61%和21.43%。各处理间地下干质量、高径比和根冠比差异不显著。
[0120] 表9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生长量的影响
[0121]
[0122] 4.5、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0123] 从表10可以看出,LF1、LF2和LF3组茶苗的冬季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WT组,其中均以LF2组最高,LF3组次之,LF1组较低。与WT组相比,LF2组茶苗的冬季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蒸腾速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20.65%、96.79%、36.61%、86.67%,LF1与LF3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与WT组相比,LF1、LF2、LF3组茶苗的胞间CO2浓度分别显著降低了14.82%、18.70%、16.37%。
[0124] 表10不同种类叶面肥处理对茶苗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0125]
[0126] 实施例5表明,与WT组相比,对茶苗喷施叶面肥会显著提高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LF2组的茶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LF1和LF3组,这是因为LF2组提供了更多钾素,而钾在维持细胞内物质正常生理活动、调节气孔关闭、促进光合作用、加快光合产物的运输及蛋白质合成等生理生化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有两个因素:一是气孔导度降低,阻碍了光合作用CO2的供应,二是植物叶肉细胞光能降低,CO2利用能力下降,表现为胞间CO2浓度升高。实施例5表明,喷施叶面肥处理组茶苗叶片的胞间CO2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喷施叶面肥可以有效降低胞间CO2浓度,有利于茶树的光合作用。综上可知,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溶液培养茶树容器大苗可以促进茶苗生长。
[0127] 实施例6
[0128] 在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基础上,研究不同规格无纺布袋容器、不同施肥方式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
[0129] 1、试验材料
[0130] 同实施例4。
[0131] 2、试验设计
[0132] 设置5种茶树容器大苗培育方法,分别为:
[0133] 对比例1:采用中规格无纺布袋容器(15cm×17cm)种植,复合肥(N:P2O5:K2O比例为20:20:20)每月10‑15号灌根处理(用量6‑10g/L),连续施用5次,同时进行喷施5g/L的尿素叶面肥相配合,每月喷施2次,每次间隔5‑10d。
[0134] 对比例2:采用中规格无纺布袋容器(15cm×17cm)种植,缓释肥(N:P2O5:K2O比例为15:10:15)拌入轻基质中作为底肥(用量5‑8g/L),同时进行喷施5g/L的尿素叶面肥相配合,每月喷施2次,每次间隔10‑15d。
[0135] 对比例3:采用中规格无纺布袋容器(15cm×17cm)种植,缓释肥(N:P2O5:K2O比例为15:10:15)拌入轻基质中作为底肥(用量5‑8g/L),同时进行腐植酸水溶肥(腐植酸≥30g/L,P2O590g/L,K2O 110g/L)进行滴灌,每个月滴灌2次,每次滴灌400mL,连续5个月。
[0136] 对比例4:采用小规格无纺布袋容器(10.8cm×16.5cm)种植,缓释肥(N:P2O5:K2O比例为15:10:15)拌入轻基质中作为底肥(用量5‑8g/L);在叶片表面喷施叶面肥溶液(0.5%的尿素+0.125%的磷酸二氢钾混合),分5个月进行,每次间隔10‑15d;同时进行腐植酸水溶肥(腐植酸≥30g/L,P2O590g/L,K2O 110g/L)进行滴灌,每个月滴灌2次,每次滴灌400mL,连续5个月。
[0137] 试验例:采用中规格无纺布袋容器(15cm×17cm)种植,缓释肥(N:P2O5:K2O比例为15:10:15)拌入轻基质中作为底肥(用量5‑8g/L);在叶片表面喷施叶面肥溶液(0.5%的尿素+0.125%的磷酸二氢钾混合),分5个月进行,每次间隔10‑15d;同时进行腐植酸水溶肥(腐植酸≥30g/L,P2O590g/L,K2O 110g/L)进行滴灌,每个月滴灌2次,每次滴灌400mL,连续5个月。
[0138] 每组进行3次重复处理,每组共处理108株茶苗,底肥处理控制总氮素用量一致。
[0139] 3、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0140] 同实施例4。
[0141] 4、试验结果
[0142] 4.1、不同容器和施肥处理对茶苗分枝指标的影响
[0143] 由表11可知,采用试验例处理的茶苗的分枝总数、短枝数、长枝数、一级侧枝数、一级侧粗度与对比例相比分别增加了15%‑85%、9%‑76%、37%‑271%、10%‑34%、13%‑17%。
[0144] 表11不同容器和施肥处理对茶苗分枝指标的影响
[0145] 处理 分枝总数/个 短枝数/个 长枝数/个 一级侧枝数/个 一级侧枝平均粗度/cm对比例1 4.36 2.13 0.78 1.44 0.30对比例2 5.15 2.47 1.22 1.47 0.31
对比例3 3.69 1.78 0.71 1.18 0.31
对比例4 3.20 1.53 0.45 1.20 0.30
试验例 5.93 2.69 1.67 1.58 0.35
[0146] 4.2、不同容器和施肥处理对茶苗生长量的影响
[0147] 由表12可知,采用试验例处理的茶苗的苗高、地径、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与对比例相比分别增加了8%‑14%、11%‑17%、43%‑97%、37%‑98%。
[0148] 表12不同容器和施肥处理对茶苗生长量的影响
[0149]处理 苗高/cm 地径/cm 地上干重/g 地下干重/g
对比例1 37.88 0.42 5.92 2.31
对比例2 40.15 0.44 8.18 2.97
对比例3 39.90 0.44 7.79 3.35
对比例4 38.87 0.42 6.93 2.99
试验例 43.27 0.49 11.67 4.58
[0150] 4.3、不同容器和施肥处理对茶苗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0151] 由表13可知,采用试验例处理的茶苗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对比例相比分别增加了16%‑121%、33%‑97%、18%‑37%、38%‑87%,而胞间CO2浓度降低,与对比例相比降低了12%‑19%。
[0152] 表13不同容器和施肥处理对茶苗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0153]处理 叶绿素含量 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蒸腾速率 胞间CO2浓度
对比例1 116.12 1.64 28.85 0.64 370.22
对比例2 137.91 2.31 33.11 0.81 349.85
对比例3 72.59 1.56 28.52 0.60 378.59
对比例4 131.86 2.11 31.44 0.77 354.26
实施例 160.17 3.07 38.96 1.12 307.81
[0154] 实施例6表明,中规格无纺布容器育苗、育苗基质中掺入缓释肥、按时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及滴灌腐殖酸水溶肥具有交互作用,能够显著提升茶树大苗的分枝量、生长量及光合生理指标,能够保证移栽后较高的成活率,提早建园投产。
[015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