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肥料;肥料制造 / 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

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

申请号 CN202410009790.3 申请日 2024-01-04 公开(公告)号 CN117820054A 公开(公告)日 2024-04-05
申请人 西北大学; 发明人 王俊; 白红英; 杨彩迪; 刘洋; 程红岩;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适用于 覆盖 条件下的冬小麦 肥料 ,属于肥料制作技术领域,所述冬小麦肥料包括以下原料:吸收微颗粒、畜禽 粪便 、尿素、过 磷酸 钠、磷酸二氢 钾 ,解决了覆膜条件下二 氧 化 碳 含量高导致冬小麦产量降低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冬小麦肥料包括以下原料:
吸收微颗粒、畜禽粪便、尿素、过磷酸钠、磷酸二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冬小麦肥料的原料比例如下:
吸收微颗粒、畜禽粪便、尿素、过磷酸钠、磷酸二氢钾的质量比为(10‑12):(25‑35):
(15‑20):(10‑15):(8‑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冬小
2
麦肥料的使用方法如下:于作物覆膜前7‑15d施加肥料,肥料施加量为50‑500kg/h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微颗粒包括以下原料:
蛭石、绿藻孢子、藻胆蛋白、酸钾、氯化淀粉、二巯基丙醇溶液、丝酸溶液、聚山梨酯。
5.根据权利要求4要求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原料比例如下:
蛭石、绿藻孢子、藻胆蛋白、硅酸钾、氯化钙、淀粉的质量比为(4‑5):(0.002‑0.003):
(0.008‑0.01):(0.012‑0.015):(0.01‑0.013):(1‑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巯基丙醇溶液的浓度为3g/L,丝氨酸溶液的浓度为5g/L。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二巯基丙醇溶液与蛭石混合溶胀,静置过夜,取出蛭石置于丝氨酸溶液中,再次浸泡过夜,烘干后与藻胆蛋白溶液混合,再次烘干后得到预处理蛭石;
(2)将硅酸钾、氯化钙制成溶液后加入预处理蛭石,常温下搅拌3‑5h,取出,烘干后得到蛭石颗粒;
(3)将淀粉加热至糊化,加入聚山梨酯,混合均匀后得到糊化淀粉,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绿藻孢子、蛭石颗粒,以150‑20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2‑3h,烘干得到吸收微颗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制备方法中的烘干温度均为35‑4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制备方法步骤(3)中的糊化的温度为90‑10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制备方法步骤(3)中聚山梨酯加入的量为淀粉质量的0.002%。

说明书全文

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肥料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

背景技术

[0002] 冬小麦,是禾本科小麦,属二年生草木植物,于9月中下旬‑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6月中下旬成熟。小麦按播种期不同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两种,冬小麦于秋季播种,抗寒能强,故名“冬小麦”。
[0003] 在北方地区,冬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覆膜,同时进行肥料补充,以满足冬小麦对、氮等元素的需求量,同时保证冬小麦安全过冬,促进冬小麦的生长。但是,对于施肥后覆膜条件下的冬小麦也存在一些问题,覆盖条件下种植冬小麦会导致覆膜下的二化碳含量变高,生物呼吸活性受到抑制,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不足,影响冬小麦的生长,此外覆膜后还会降低氧气含量,造成小麦早衰,总的来说地膜覆盖措施显著改变了土壤热条件及理化性质,进而会影响到土壤呼吸过程和农田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对冬小麦造成影响。而普通的传统方法只能定期掀膜通气,同时大量补充氮肥料,造成种植成本高,还容易土壤营养过剩、打破生态平衡,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0004] 因此,如何解决在降低肥料施加量的同时保证冬小麦正常生长,提高冬小麦的产量是急需解决的。

发明内容

[0005]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肥料,解决了覆膜条件下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冬小麦产量降低的问题。
[0006]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7] 所述冬小麦肥料包括以下原料:吸收微颗粒、畜禽粪便、尿素、过磷酸钠、磷酸二氢
[0008] 进一步,所述冬小麦肥料原料的比例如下:
[0009] 吸收微颗粒、畜禽粪便、尿素、过磷酸钠、磷酸二氢钾的质量比为(10‑12):
[0010] (25‑35):(15‑20):(10‑15):(8‑12)。
[0011] 进一步,所述冬小麦肥料适用于覆膜条件下的小麦种植。冬小麦肥料使用方法如2
下:于作物覆膜前7‑15d按作物需求施加肥料,肥料施加量为50‑500kg/hm。
[0012]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微颗粒包括以下原料:
[0013] 蛭石、绿藻孢子、藻胆蛋白、酸钾、氯化淀粉、二巯基丙醇溶液、丝氨酸溶液、聚山梨酯。
[0014]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原料比例如下:
[0015] 蛭石、绿藻孢子、藻胆蛋白、硅酸钾、氯化钙、淀粉的质量比为(4‑5):
[0016] (0.002‑0.003):(0.008‑0.01):(0.012‑0.015):(0.01‑0.013):(1‑1.5)。
[0017] 进一步,所述二巯基丙醇溶液的浓度为3g/L,丝氨酸溶液的浓度为5g/L。
[0018] 进一步,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制备方法如下:
[0019] (1)将二巯基丙醇溶液与蛭石混合溶胀,静置过夜,取出蛭石置于丝氨酸溶液中,再次浸泡过夜,烘干后与藻胆蛋白溶液混合,烘干后得到预处理蛭石;
[0020] (2)将硅酸钾、氯化钙制成溶液后加入预处理蛭石,常温下搅拌3‑5h,取出,烘干后得到蛭石颗粒;
[0021] (3)将淀粉加热至糊化,加入聚山梨酯,混合均匀后得到糊化淀粉,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绿藻孢子、蛭石颗粒,以150‑20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2‑3h,烘干得到吸收微颗粒。
[0022] 进一步,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制备方法中烘干温度均为35‑40℃。
[0023] 进一步,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制备方法步骤(3)中的糊化温度为90‑100℃。
[0024] 进一步,所述吸收微颗粒的制备方法步骤(3)中聚山梨酯加入的量为淀粉质量的0.002%。
[0025] 本发明制备的吸收微颗粒可以降低膜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氧气含量,与其他原料混合可以补充冬小麦所需营养,保证在覆膜条件下冬小麦正常生长且不受膜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0026] 吸收微颗粒内部含有大量的绿藻孢子,绿藻孢子吸附在具有丰富孔隙和高度多孔结构的蛭石内部,蛭石可以提供更多的附着点供绿藻生长,而生长的绿藻能够有效的吸收覆膜下的二氧化碳,补充膜内氧气,维持膜内氧气平衡,同时保证土壤内微生物活性,维持碳氮平衡。但是,由于覆膜条件下,光照条件不足,绿藻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会进一步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因此为了抑制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在蛭石内部负载藻胆蛋白,使其捕捉光能后传递给绿藻,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为膜内补充氧气。但是藻胆蛋白难以附着于蛭石内部,因此对蛭石进行预处理,使丝氨酸附着在蛭石上,然后利用藻胆蛋白中的氨基酸残基与丝氨酸成键,将藻胆蛋白负载于蛭石。
[0027] 当温度进一步下降,绿藻将难以存活在过低的温度之下,因此,在吸收剂中加入硅酸钾、氯化钙,协同与绿藻的细胞膜的脂质分子相互作用,抑制绿藻的细胞膜在低温下发生结构损坏,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绿藻在低温下的生长,提高绿藻在低温下的生存能力,使绿藻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之下依旧保持存活,持续的吸收二氧化碳,促进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利用糊化淀粉将蛭石颗粒与绿藻孢子包裹制成吸收微颗粒,能够将有效成分进行缓释,因此可以长时间对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保证在长时间覆膜条件下也可使用。
[0028] 有益效果:
[0029] 本发明的肥料适用于覆盖条件下的冬小麦种植,能够降低膜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膜内的氧气含量,从而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活性,增加土壤固氮量,在减少肥料用量的同时促进冬小麦的生长,提高冬小麦的产量。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本发明为模拟覆膜条件下的实验组1中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0031] 图2:为本发明为模拟覆膜条件下的对照组1中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0032] 图3:为本发明为模拟覆膜条件下的对照组2中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0033] 图4:为本发明为模拟覆膜条件下的对照组3中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0034] 图5:为本发明为模拟覆膜条件下的对照组4中叶绿素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0035] 图6:为本发明为模拟覆膜条件下的空白组中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37] 实施例1:冬小麦肥料的制作一
[0038] 吸收微颗粒的制备:
[0039] (1)取4mm左右的蛭石4kg,与3g/L的二巯基丙醇溶液进行混合,加入的二巯基丙醇溶液没过蛭石即可,使蛭石完全湿润,蛭石常温静置过夜溶胀后取出蛭石,置于5g/L丝氨酸溶液中,丝氨酸溶液没过蛭石即可,再次浸泡过夜,取出于35℃的温度下烘干,然后冷却至室温,加入8g藻胆蛋白与2kg水制成的藻胆蛋白溶液中,均匀混合,取出再次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预处理蛭石;
[0040] (2)将12g硅酸钾、10g氯化钙与2kg水制成溶液后加入预处理蛭石,溶液没过预处理蛭石即可,常温下搅拌3h,取出,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蛭石颗粒;
[0041] (3)将1kg淀粉与5kg水混合均匀后,于90℃的条件下加热至糊化,加入0.02g聚山梨酯,以15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2h,得到糊化淀粉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2g绿藻孢子和上述制备得到的蛭石颗粒,继续搅拌均匀,于35℃的条件下烘干,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吸收微颗粒。
[0042] 肥料的制备:
[0043] 将上述制备的吸收微颗粒、畜禽粪便、尿素、过磷酸钠、磷酸二氢钾按照质量比为10:25:15:10:8进行混合,得到冬小麦肥料。
[0044] 实施例2:冬小麦肥料的制作二
[0045] 吸收微颗粒的制备:
[0046] (1)取4mm左右的蛭石4.5kg,与3g/L的二巯基丙醇溶液进行混合,加入的二巯基丙醇溶液没过蛭石即可,使蛭石完全湿润,蛭石常温静置过夜溶胀后取出蛭石,置于5g/L丝氨酸溶液中,丝氨酸溶液没过蛭石即可,再次浸泡过夜,取出于38℃的温度下烘干,然后冷却至室温,加入9g藻胆蛋白与2kg水制成的藻蓝蛋白溶液中,均匀混合,取出再次于38℃的温度下烘干,得到预处理蛭石;
[0047] (2)将13g硅酸钾、12g氯化钙与2kg水制成溶液后加入预处理蛭石,溶液没过预处理蛭石即可,常温下搅拌4h,取出,于38℃的温度下烘干,得到蛭石颗粒;
[0048] (3)将1.2kg淀粉与6kg水混合均匀后,于95℃的条件下加热至糊化,加入0.024g聚山梨酯,以18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2.5h,得到糊化淀粉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2.5g绿藻孢子和上述制备得到的蛭石颗粒,继续搅拌均匀,于38℃的条件下烘干,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吸收微颗粒。
[0049] 肥料的制备:
[0050] 将上述制备的吸收微颗粒、畜禽粪便、尿素、过磷酸钠、磷酸二氢钾按照质量比为11:30:18:13:10进行混合,得到冬小麦肥料。
[0051] 实施例3:冬小麦肥料制作三
[0052] 吸收微颗粒的制备:
[0053] (1)取4mm左右的蛭石5kg,与3g/L的二巯基丙醇溶液进行混合,加入的二巯基丙醇溶液没过蛭石即可,使蛭石完全湿润,蛭石常温静置过夜溶胀取出蛭石,置于5g/L丝氨酸溶液中,丝氨酸溶液没过蛭石即可,再次浸泡过夜,取出于40℃的温度下烘干,然后冷却至室温,加入10g藻胆蛋白与2kg水制成的藻蓝蛋白溶液中,均匀混合,取出再次于40℃的温度下烘干,得到预处理蛭石;
[0054] (2)将15g硅酸钾、13g氯化钙与2kg水制成溶液后加入预处理蛭石,溶液没过预处理蛭石即可,常温下搅拌5h,取出,于40℃的温度下烘干,得到蛭石颗粒;
[0055] (3)将1.5kg淀粉与7.5kg水混合均匀后,于100℃的条件下加热至糊化,加入0.03g聚山梨酯,以20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3h,得到糊化淀粉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3g绿藻孢子和上述制备得到的蛭石颗粒,继续搅拌均匀,于40℃的条件下烘干,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吸收微颗粒。
[0056] 肥料的制备:
[0057] 将上述制备的吸收微颗粒、畜禽粪便、尿素、过磷酸钠、磷酸二氢钾按照质量比为12:35:20:15:12进行混合,得到冬小麦肥料。
[0058] 对比例1:
[0059]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形成对比,区别仅在于吸收微颗粒的原料不同,具体为制备吸收微颗粒时不添加硅酸钾、氯化钙,具体方法如下:
[0060] (1)取4mm左右的蛭石4kg,与3g/L的二巯基丙醇溶液进行混合,加入的二巯基丙醇溶液没过蛭石即可,使蛭石完全湿润,蛭石静置过夜溶胀后取出蛭石,置于5g/L丝氨酸溶液中,丝氨酸溶液没过蛭石即可,再次浸泡过夜,于35℃的温度下烘干,然后冷却至室温,加入8g藻胆蛋白与2kg水制成的藻胆蛋白溶液中,均匀混合,取出再次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预处理蛭石;
[0061] (2)将1kg淀粉与5kg水混合均匀后,于90℃的条件下加热至糊化,加入0.02g聚山梨酯,以15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2h,得到糊化淀粉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2g绿藻孢子和上述制备得到的蛭石颗粒,继续搅拌均匀,于35℃的条件下烘干,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吸收微颗粒。
[0062] 肥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63] 对比例2:
[0064]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形成对比,区别仅在于对蛭石的处理不同,具体为不添加藻胆蛋白、不添加丝氨酸与二巯基丙醇对蛭石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0065] (1)将12g硅酸钾、10g氯化钙与2kg水制成溶液后加入蛭石,溶液没过蛭石即可,常温下搅拌3h,取出,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蛭石颗粒;
[0066] (2)将1kg淀粉与5kg水混合均匀后,于90℃的条件下加热至糊化,加入0.02g聚山梨酯,以15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2h,得到糊化淀粉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2g绿藻孢子和上述制备得到的蛭石颗粒,继续搅拌均匀,于35℃的条件下烘干,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吸收微颗粒。
[0067] 肥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68] 对比例3:
[0069]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形成对比,区别仅在于吸收微颗粒的制备过程不同,具体为直接将蛭石颗粒与藻胆蛋白混合,具体方法如下:
[0070] (1)取4mm左右的蛭石4kg,加入8g藻胆蛋白与2kg水制成的藻胆蛋白溶液中,均匀混合,取出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预处理蛭石;
[0071] (2)将12g硅酸钾、10g氯化钙与2kg水制成溶液后加入预处理蛭石,溶液没过预处理蛭石即可,常温下搅拌3h,取出,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蛭石颗粒;
[0072] (3)将1kg淀粉与5kg水混合均匀后,于90℃的条件下加热至糊化,加入0.02g聚山梨酯,以15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2h,得到糊化淀粉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2g绿藻孢子和上述制备得到的蛭石颗粒,继续搅拌均匀,于35℃的条件下烘干,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吸收微颗粒。
[0073] 肥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74] 对比例4:
[0075]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形成对比,区别仅在于吸收微颗粒的制备过程不同,具体为直接将蛭石颗粒与绿藻孢子混合制成混合颗粒,具体方法如下:
[0076] (1)取4mm左右的蛭石4kg,与3g/L的二巯基丙醇溶液进行混合,加入的二巯基丙醇溶液没过蛭石即可,使蛭石完全湿润,蛭石常温静置过夜溶胀后取出蛭石,置于5g/L丝氨酸溶液中,丝氨酸溶液没过蛭石即可,再次浸泡过夜,取出于35℃的温度下烘干,然后冷却至室温,加入8g藻胆蛋白与2kg水制成的藻胆蛋白溶液中,均匀混合,取出再次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预处理蛭石;
[0077] (2)将12g硅酸钾、10g氯化钙与2kg水制成溶液后加入预处理蛭石,溶液没过预处理蛭石即可,常温下搅拌3h,取出,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蛭石颗粒;
[0078] (3)将2g绿藻孢子和上述制备得到的蛭石颗粒,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后得到混合颗粒。
[0079] 肥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80] 对比例5:
[008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形成对比,区别仅在于吸收微颗粒的原料不同,具体为制备吸收微颗粒时不添加绿藻孢子,具体方法如下:
[0082] (1)取4mm左右的蛭石4kg,与3g/L的二巯基丙醇溶液进行混合,加入的二巯基丙醇溶液没过蛭石即可,使蛭石完全湿润,蛭石常温静置过夜溶胀后取出蛭石,置于5g/L丝氨酸溶液中,丝氨酸溶液没过蛭石即可,再次浸泡过夜,取出于35℃的温度下烘干,然后冷却至室温,加入8g藻胆蛋白与2kg水制成的藻胆蛋白溶液中,均匀混合,再次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预处理蛭石;
[0083] (2)将12g硅酸钾、10g氯化钙与2kg水制成溶液后加入预处理蛭石,溶液没过预处理蛭石即可,常温下搅拌3h,取出,于35℃的温度下烘干,得到蛭石颗粒;
[0084] (3)将1kg淀粉与5kg水混合均匀后,于90℃的条件下加热至糊化,加入0.02g聚山梨酯,以15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2h,得到糊化淀粉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上述制备得到的蛭石颗粒,继续搅拌均匀,于35℃的条件下烘干,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吸收微颗粒。
[0085] 肥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86] 对比例6:
[0087]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形成对比,区别仅在于制备肥料的过程中不加入吸收微颗粒,具体方法如下:
[0088] 将畜禽粪便、尿素、过磷酸钠、磷酸二氢钾按照质量比为30:20:25:15:10:8进行混合,得到冬小麦肥料。
[0089] 实验1:
[0090] 为检测吸收颗粒中的绿藻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设置实验,于玻璃箱(50×50cm)底部铺满土壤(5cm),取100g吸收微颗粒均匀撒在土壤上,于箱体内通入二氧化碳、氧气,通入比例为1:1,气体充满箱体后密封,保持箱内湿度为70%,箱内温度为5℃,同时给与
1000lx的模拟覆盖条件下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12h/天。分别于第7天、10天、15天、30天时测定叶绿素a的含量(mg/L)。
[0091] 将取出的绿藻研磨成浆,加入按照乙醇、丙体积比为1:1的混合溶剂,离心处理后取上层溶液,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642nm、660nm波长处的吸光值,按照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公式对其质量分数进行计算,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且根据表1可得图1‑6:
[0092] 其中,实验组1采用实施例1所制备的吸收微颗粒,对照组1‑4分别采用对比例1‑4所制备的吸收微颗粒,空白组不添加吸收颗粒,直接将绿藻孢子撒于土壤表面。
[0093] 表1
[0094]  7d 10d 15d 30d
实验组1 3.46 4.76 6.23 7.86
对照组1 3.18 4.23 5.65 6.56
对照组2 2.88 3.98 5.26 6.23
对照组3 2.95 4.14 5.32 6.31
对照组4 3.42 4.73 6.05 6.54
空白组 2.66 2.45 2.23 2.05
[0095] 分析表1可得:
[0096] 1、空白组与实验组1相比,直接将绿藻孢子撒于密封箱内的土壤表面,其绿藻的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说明绿藻的光合作用逐渐减弱,这是由于这是由于在覆膜、光照条件不足的条件下,绿藻的光合作用减弱,叶绿素合成也随之减少。因此,难以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
[0097] 2、对照组1与实验组1相比,在制备吸收微颗粒的过程中不添加硅酸钾、氯化钙,其绿藻的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升高的幅度减小,说明绿藻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对比例1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较少。这是因为低温下的绿藻难以存活,而硅酸钾、氯化钙可以协同与绿藻的细胞膜的脂质分子相互作用,抑制绿藻的细胞膜在低温下发生结构损坏,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使绿藻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之下依旧保持存活,持续的吸收二氧化碳。
[0098] 3、对照组2与实验组1相比,在制备吸收微颗粒的过程中不添加藻胆蛋白,叶绿素的增加幅度降低,说明对照组2的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对对照组2中没有藻胆蛋白捕捉光能传递给绿藻,导致绿藻的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叶绿素合成的量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含量也随光合作用效率的降低而降低。
[0099] 4、对照组3与实验组1相比,直接将蛭石颗粒与藻胆蛋白混合,藻胆蛋白难以附着于蛭石内部,导致吸收微颗粒内的藻胆蛋白含量较少,绿藻的光合作用强度较低,故叶绿素合成量逐渐减少。对照组3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也逐渐降低。
[0100] 5、对照组4与实验组1相比,直接将蛭石颗粒与绿藻孢子混合制成混合颗粒,叶绿素的增加量在第7‑15d时增加量很大,但是第15‑30天时的增加量大幅度减少,这是由于绿藻在前期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较高,但是后期蛭石颗粒中的有效成分被吸收,光合作用效率逐渐降低,导致叶绿素的增加量减少。说明吸收颗粒的缓释作用能够长时间的促进绿藻的光合作用,保持吸收颗粒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0101] 实验2:
[0102] 选陕西省长武县农业生态实验站为实验地,其年平均温度为9.2℃,年平均降水量为584.1mm。将实验地划分为相同大小的8实验组,均采用长武134作为实验小麦品种,按2
行距30cm进行播种,播种量为150kg/hm。
[0103] 于9月下旬时,对每块试验地进行施肥,分别施加实施例1、对比例1‑6所制备的肥2
料,每块实验地的施肥量均为200kg/hm ,,然后于施肥后7d进行冬小麦的播种,播种后采用白色可降解地膜进行覆盖。冬小麦生长期间完全依靠自然降水,不追肥、人工除草。于6月下旬进行收获,其收获的冬小麦如表2所示:
[0104] 空白对照:
[0105] 于9月下旬时,以尿素和磷肥作为基肥,按照135kg/hm2和90kg/hm2的施肥量施入实验地,然后于施肥后7d进行冬小麦的播种,播种后采用白色可降解地膜进行覆盖,期间进行2
掀膜处理以释放膜内二氧化碳,并于次年2月进行氮肥的补肥,用量为50kg/hm,于6月下旬进行收获。
[0106] 表2
[0107] 4 2  穗数(hm×10) 穗粒数 千粒重(GW/g) 产量(kg/hm)
实施例1 321.2 32.4 47.1 4696.2
对比例1 282.1 27.5 44.7 3364.1
对比例2 272.7 26.5 43.5 3086.5
对比例3 275 26.6 43.8 3125.8
对比例4 278.1 27.1 44.2 3262.3
对比例5 264.3 26 42.2 2827.5
对比例6 252.2 25.4 40.8 2582.5
空白对照 272.5 26.5 43.4 3023.4
[0108] 分析表2可知:
[0109] 1、对比例1与实施例1相比,制备吸收微颗粒的过程未添加硅酸钾、氯化钙,所种植的冬小麦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产量较低,这是由于硅酸钾、氯化钙能够协同与绿藻的细胞膜的脂质分子相互作用,增加膜的稳定性,保证绿藻在低温下的生长,使绿藻持续的吸收二氧化碳,促进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0110] 2、对比例2与实施例1相比,制备吸收微颗粒的过程未添加藻胆蛋白,所种植的冬小麦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产量较低,这是由于藻胆蛋白能够捕捉光能后传递给绿藻,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降低膜内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而促进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0111] 3、对比例3与实施例1相比,直接将蛭石与硅藻胆蛋白混合,藻胆蛋白不能很好的吸附在蛭石上,导致藻胆蛋白不能很好的捕捉光能,进而导致冬小麦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产量降低。
[0112] 4、对比例4与实施例1相比,直接将蛭石颗粒与绿藻孢子混合制成吸收混合颗粒,肥料不能长时间对二氧化碳进行处理,导致冬小麦的生长受到影响,造成冬小麦的品质下降,产量降低。
[0113] 5、对比例5与实施例1相比,制备吸收微颗粒的过程未添加绿藻,覆盖条件下的二氧化碳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导致冬小麦的生长受到影响,所种植的冬小麦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产量较低。
[0114] 6、对比例6与实施例1相比,备肥料的过程中不加入吸收微颗粒,覆膜下的二氧化碳含量变高,微生物呼吸活性受到抑制,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不足,冬小麦的生长收到影响,导致冬小麦的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产量较低。
[0115] 7、空白对照在次年2月对冬小麦进行补肥,与实施例6相比,空白对照的产量较高,说明进行补肥能一定程度补充土壤中的氮元素,促进冬小麦的生长,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但与实施例1相比,空白对照的产量较低,说明补肥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覆膜下二氧化碳含量高所带来的影响。
[0116]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发明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