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服装 / 衣服扣件;吊带 / 肩带或类似的带子 / 一种女性内衣肩带及采用该肩带的内衣

一种女性内衣肩带及采用该肩带的内衣

申请号 CN201310327986.9 申请日 2013-07-31 公开(公告)号 CN103393225A 公开(公告)日 2013-11-20
申请人 开平科联织带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穗龙;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女性胸衣或内衣领域,旨在至少解决 现有技术 中的一种问题,设计一种最大程度的减小 肩带 厚度以提高穿戴舒适度的女性内衣肩带及采用该肩带的内衣。其结构整体呈带状,包括上、下两层织带,至少部分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间隔相连,未连接部分形成若干沿肩带间隔分布的肩带扣挂孔。本发明是在多个挂环的内衣肩带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将多个挂环排列在肩带上的结构改良为上下两层织带间隔连接形成挂孔的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生产十分方便,无需像现有技术一样逐一的将扣环缝制到织带上,通过在两层织带之间选择性的连接,形成分隔排列于肩带上的多个挂孔。
权利要求

1.一种女性内衣肩带,整体呈带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层织带,至少部分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间隔相连,未连接部分形成若干沿肩带间隔分布的肩带扣挂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内衣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织带宽度小于下层织带,在下层织带上宽度方向居中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内衣肩带,其特征在于整条肩带上层织带均与下层织带间隔相连,所形成的挂孔沿整条肩带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女性内衣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通过整体编织工艺一体成型,上层织带由沿肩带方向的上层经线和沿垂直肩带方向的上层纬线交错编织而成,下层织带由沿肩带方向的下层经线和沿垂直肩带方向的下层纬线交错编织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女性内衣肩带,其特征在于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相连部分,至少部分上层经线与下层织带、以及部分下层经线与上层织带交错形成连接;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未相连部分,上层经线与上层纬线、下层经线与下层纬线分别独立编织,不相互交错,形成分离的上层织带和下层织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女性内衣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经线和下层经线中参杂有部分弹性经线,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相连部分,所述弹性经线不与上层织带或下层织带交错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女性内衣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经线中参杂有部分绒线,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相连部分,所述绒线不与上层织带交错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女性内衣肩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织带上、挂孔所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的标识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女性内衣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结构为上层经线与上层纬线采用不同于其他部分编织方式所形成的图案。
10.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任一项所述女性内衣肩带的内衣,包括内衣主体和两条所述肩带,所述肩带连接于内衣主体的上部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肩带扣,另一端穿过第二肩带扣并在末端连接有第三肩带扣,穿戴时,所述上层织带背向人体,其在下层织带的相对侧面向人体,所述第三肩带扣与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之间所形成的挂孔配合连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女性内衣肩带及采用该肩带的内衣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女性胸衣或内衣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具有灵活调节功能的女性内衣肩带及采用该肩带的内衣。

背景技术

[0002] 女性胸衣或内衣为一种直接与肌肤接触的衣物,主要用于承托女性的乳房之用,所以胸衣对乳房的承托是评价胸衣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指标是舒适度。肩带是女性胸衣或内衣常用的一种配件,其连接于内衣主体的上部两侧,用于挂在人体的肩膀上,起到支撑整个内衣及其所包覆的人体结构(如乳房等)的重量的作用。所以肩带是整个内衣受力的主要部件,肩带与人体直接接触,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内衣穿戴的舒适度。
[0003] 除泳装外,人体一般在内衣外还穿有衣物,衣物会对肩带产生压迫作用,由于肩带的宽度较窄,所以衣物通过肩带传递到人体的压迫作用更加明显。现有的肩带可以分为可调节长度的肩带和不可调节两种:长度可以调节,能够根据人体的体型进行适应性调节,使得内衣穿戴更加舒适;不可调节的肩带一般用在特殊领域,应用面较窄。对于可调节长度的肩带,一般采用“8”字扣和“9”字扣配合与内衣进行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在肩带110的上端连接有“9”字扣130,下端穿过另一“9”字扣130,中间连接并穿绕在“8”字扣120上。“9”字扣130用于肩带端部与内衣连接,“8”字扣120用于实现长度的调节。
[0004] 对于这种调节结构,需要肩带110多次穿过“8”字扣120才能实现,这样在“8”字扣120的位置上将出现多层肩带110的重叠结构140,最多可达三层甚至是四层织带结构相互重叠。另外在肩带110的内侧由于多层织带在“8”字扣120内上下穿梭,导致内侧不平滑,如图2左侧重叠结构140所示。这样便导致在该位置上,肩带110的厚度大大增加且不平滑,在外面还穿有衣物的情况下,肩带局部位置的厚度突然的增加,将带来较大的压力集中效应,给人体带来极大的不适。
[0005] 为解决上述问题,很多技术结构都对肩带的结构进行了改良,比如减小肩带的厚度,采用其他材料来制作肩带等等,但是这些结构均未改变“8”字扣处肩带多层叠加的问题。而且减小厚度或采用其他材料,如PVC材料等,将大大减小肩带的强度,很难满足多数情况下的肩带强度要求,或者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0006]为此,现有技术开发出在肩带上缝制多个挂环的结构,这样可以无需采用“8”字扣进行长度调节,只需肩带的一端绕过“9”字扣后,在端部设置另一“9”字扣与多个排列在肩带上的挂环连接即可,肩带最厚的部位仅有两层肩带。这种技术虽然解决了局部多层叠加的问题,但是所述挂环结构很小,数量又多,需要逐一缝制在肩带上,导致加工十分繁琐。而且大量的挂环缝制在肩带上,其缝线结构高密度的出现在肩带的内侧面,直接与人体接触,这样在内衣穿戴的过程中,这些缝线结构不断的摩擦人体,进一步带来不适感。还有就是为了减小厚度,挂环的结构一般制作得比较单薄,由于织带的延伸性,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力而导致变形,使用时间一久,挂环就容易变形,导致定位精度下降,这样内衣在穿戴过程中容易变形移位,也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挂环的结构虽然相对于“8”字扣的调节结构大大减小了肩带的厚度,但是其毕竟是在肩带上增加了两侧织带的结构,厚度依然未能得到最优的改良。
[0007] 随着人类生活平的提高,人们对穿着的衣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贴身衣物的要求更加是细致入微,贴身衣物在穿戴过程中是否舒适,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衣物的选购的决定力。为此,目前市场上急需一种能够在根本上改善内衣肩带佩戴舒适度的内衣配件,以适应人们对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问题,设计一种最大程度的减小肩带厚度以提高穿戴舒适度的女性内衣肩带及采用该肩带的内衣。
[0009]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工业化生产、使用寿命长久的女性内衣肩带及采用该肩带的内衣。
[0010] 基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逐一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0011] 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女性内衣肩带,与现有技术大致相同,整体呈带状,包括尺寸等均与现有技术没有太大差异,以便于能够适用现有多种不同的女性内衣使用。其改良的结构在于该肩带的结构包括上、下两层织带,至少部分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间隔相连,未连接部分形成若干沿肩带间隔分布的肩带扣挂孔。本发明是在多个挂环的内衣肩带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将多个挂环排列在肩带上的结构改良为上下两层织带间隔连接形成挂孔的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生产十分方便,无需像现有技术一样逐一的将扣环缝制到织带上,通过在两层织带之间选择性的连接,形成分隔排列于肩带上的多个挂孔。另外,通过这种结构,无论在肩带的任何地方,肩带的厚度最多都仅为两层结构,最大程度的减小了肩带的厚度,使得佩戴的舒适性得以提高。采用一体的上层织带的结构,其结构性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逐一的挂环结构大大提高,使用寿命更长,不会变形。
[0012] 为了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肩带扣能够方便的勾扣在所述挂孔内,所述上层织带宽度小于下层织带,在下层织带上宽度方向居中设置。这样,在使用的时候,将肩带扣的开口端压在下层织带凸出的面上,向一侧朝上层织带滑动,即可以方便的滑入挂孔内。使用的灵活性的提高,进一步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使用者可以方便且快速的将勾扣扣入挂孔中,大大方便了肩带长度的调节。
[0013] 由于该肩带的厚度只有两层织带,基本与现有的肩带差异不大,为了方便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本发明整条肩带上层织带均与下层织带间隔相连,所形成的挂孔沿整条肩带均匀分布。因为整体肩带都分布有挂孔,这样在生产的过程中,只需设定生产设备以一种方式进行制造即可,无需区分在肩带的那些位置需要设置挂孔,那些位置无需设置挂孔。进一步生产成衣的时候,工人也无需去区分肩带的前端和后端、挂孔设置在那个位置等等,可以实现无差异对待。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也无需区分肩带那一端在胸前,那一端在背后,只需将肩带穿过内衣的连接孔或挂于挂孔上即可。这一改进,无论是配件生产、成衣制造还是使用上,都大大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方便了使用者。
[0014]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是所述肩带方便通过整体编织工艺一体成型,上层织带由沿肩带方向的上层经线和沿垂直肩带方向的上层纬线交错编织而成,下层织带由沿肩带方向的下层经线和沿垂直肩带方向的下层纬线交错编织而成。这种一体编织的工艺能够将每层织物结构及每层织物之间的连接均采用编织的方式实现,相对于现有将织物剪裁后再缝制的工艺来说,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并不存在明显的连接结构,即无线缝或声波粘结的结构,在穿戴的过程中,也不会因缝制的连接结构与肌肤摩擦而带来不适感。
[0015] 所述编织的工艺具体来说: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相连部分,至少部分上层经线与下层织带、以及部分下层经线与上层织带交错形成连接;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未相连部分,上层经线与上层纬线、下层经线与下层纬线分别独立编织,不相互交错,形成分离的上层织带和下层织带。本专利采用一体编织的结构来制作所述内衣肩带,那么为达到相应的强度对经线和纬线的布置和走向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专利根据肩带主要受力结构分析,采取的详细结构是所述经线沿肩带长度方向分布。相对于现有的肩带采用普通织物无序的缝制而成的结构而言,本专利受力和经线变形的方向一致,使得肩带的受力强度得以加强,使用寿命更长。
[0016] 为了使得肩带具有一定的弹性伸缩能力,所述上层经线和下层经线中参杂有部分弹性经线,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相连部分,所述弹性经线不与上层织带或下层织带交错连接。由于弹性经线不是主要受力经线,其如果与上、下层织带交错的话,必然会受到勾扣的拉力的作用,则容易导致挂孔变形,因此本专利在此应该禁止其参与作为上下层织带的连接线之用,这样可以保证使用时,肩带的整体形状除伸缩外不会变形,在提高使用舒适性的同时避免结构改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0017] 由于下层织带为直接与人体接触的织物,所以为提高舒适性,本专利进一步在所述下层经线中参杂有部分绒线,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相连部分,所述绒线不与上层织带交错连接。这样可以在下层织物的底面形成一绒面,即使与人体长时间的接触和摩擦也不会带来不适的感觉。另外同弹性线一样,绒线并不是主要受力的线,应该禁止其参与作为上下层织带的连接线之用。
[0018] 为了提高挂孔的可识别性,让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判断出挂孔所在的位置,本专利在所述上层织带上、挂孔所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标识结构。对于采用编织一体成型的工艺来说,所述标识结构为上层经线与上层纬线采用不同于其他部分编织方式所形成的图案。这样该图案具有立体凹凸感,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只需通过手指触摸,即可快速找到挂孔的位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将勾扣扣入挂孔中眼睛视觉操作难度很大的缺陷。特别是与上述上层肩带宽度小于下层肩带的结构配合起来操作,无需眼睛观察即可快速找到挂孔位置,并方便的将勾扣扣入,实现盲操作,大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0019] 其次,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女性内衣肩带的内衣,包括内衣主体和两条所述肩带,所述肩带连接于内衣主体的上部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肩带扣,另一端穿过第二肩带扣并在末端连接有第三肩带扣,穿戴时,所述上层织带背向人体,其在下层织带的相对侧面向人体,所述第三肩带扣与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之间所形成的挂孔配合连接。肩带与第一和第二肩带扣的扣环的连接部可以由内而外的穿梭并固定,这样整条肩带朝人体的内侧十分平滑,加之如果内侧采用绒面的话,那么与人体贴合将相对于现有技术在舒适感上有很大的提升。
[0020]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对肩带的结构的改良,简化了结构,使之能够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并且在使用的舒适度、结构的强度等方面均得以提高。本发明还进一步的通过对肩带结构细节方面的改良,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特别是能够实现勾扣与挂孔配合的盲操作,大大提高了使用体验。采用一体编织成型的工艺,合理设置经线和纬线的分布,选择合适的进行上下织带间的连接,每个细节,均从使用者穿戴的舒适度和肩带合适的强度出发,同时满足内衣所需的承托力和舒适度的要求。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0023]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0025] 图5为实施例1肩带的局部放大图。
[0026] 图6为图5中D部分的微观结构图。
[0027] 图7为图3中A-A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 图8为图3中B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9] 图9为图3中C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30] 图10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1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结合上述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需注意的是:上述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33] 实施例1如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女性内衣肩带210,整体呈带状,在肩带210的一端连接有“9”字扣230,另一端穿过另一“9”字扣250,并在该端的末尾连接有第三个“9”字扣240。所述肩带210包括上层织带212和下层织带211,该两层织带上下叠加,并且间隔相连,未连接部分形成若干沿肩带210间隔分布的肩带扣挂孔213,如图4所示。通过调节“9”字扣240勾入不同的挂孔213,能够调节肩带210的整体长度,从而实现调节内衣肩带长度的目的。从图4可以看出,在肩带210的内侧(图中左侧),形成了一个平滑的贴身面,这一侧直接与人体肌肤相接触,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如图2所示,更具舒适感。
[0034] 在结合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上层织带212宽度小于下层织带211,上层织带212在下层织带211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这样在肩带210上、上层织带212的两侧就形成两个导入区,如图中斜线部分所示,以便于“9”字扣240能够十分方便的勾入所述挂孔213内。
[0035] 该实施例的肩带210是通过整体编织工艺一体成型,如图6所示,上层织带212由沿肩带方向的上层经线2121和沿垂直肩带方向的上层纬线2122交错编织而成,下层织带211的编织结构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也同样是由沿肩带方向的下层经线和沿垂直肩带方向的下层纬线交错编织而成。如图7的剖视图所示,在上层织带211与下层织带212的相连部分,至少部分上层经线2121与下层织带211、以及部分下层经线2111与上层织带212交错形成连接。而在上层织带212与下层织带211的未相连部分,上层经线与上层纬线、下层经线与下层纬线分别独立编织,不相互交错,形成分离的上层织带212和下层织带211。从图8可以详细看出,上层织带211与下层织带212呈间隔地部分相连,部分分离的结构,分离的部分就形成挂孔213。
[0036] 上述“9”字扣240勾入挂孔213的详细结构如图9所示,“9”字扣240的环部与肩带210的末端相连,“9”字扣240的勾部穿过挂孔213,位于上层织带211与下层织带212之间。所述肩带210与“9”字扣230、250的连接是由内穿至外侧,然后再进行固定,这样在整个肩带210的内侧形成完整平滑的接触面,穿戴这样的内衣,即使是长时间肩带210与人体摩擦,也不会带来不适。
[0037] 实施例2如图10所示的一种女性内衣肩带310,整体呈带状,在肩带310的一端连接有“9”字扣,另一端穿过另一“9”字扣,并在该端的末尾连接有第三个“9”字扣。所述肩带310包括上层织带312和下层织带311,该两层织带上下叠加,并且间隔相连,未连接部分形成若干沿肩带310间隔分布的肩带扣挂孔313。通过调节第三个“9”字扣勾入不同的挂孔313,能够调节肩带310的整体长度,从而实现调节内衣肩带长度的目的。同上一实施例一样,本实施例在肩带310的内侧形成了一个平滑的贴身面,这一侧直接与人体肌肤相接触,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更具舒适感。
[0038] 本实施例的改进的特点是所述上层织带312上、挂孔313所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的标识结构360,该标识结构360为上层经线与上层纬线采用不同于其他部分编织方式所形成的图案,可以通过整体编织形成。该设计的优点是,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眼睛快速的辨别挂孔313所在的位置,而且在不方便眼睛观看操作的情况下,如黑暗的环境下,能够通过手指的触摸,快速找到挂孔313的位置。从图中可以进一步看出,上层织带312宽度小于下层织带311,上层织带312在下层织带311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这样在肩带310上、上层织带312的两侧就形成两个导入区。在将“9”字扣扣入挂孔313的过程中,先通过眼睛或手指辨别所要扣入的挂孔313,然后将“9”字扣的勾部压在所述导入区内,向上层织带312方向滑动,即可将“9”字扣勾入所需的挂孔313内,操作十分简单方便,而且十分快速,提高了操作的灵活性。
[0039] 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两实施例大致相同,如图11所示,区别在于整条肩带410上层织带412均与下层织带411间隔相连,所形成的挂孔413沿整条肩带410均匀分布。这种改进主要是方便工业化大规模制造,在制造肩带410的过程中,无需判断上层织带412均与下层织带411具体在哪个位置需要进行间隔相连,即整条肩带410都统一上层织带412均与下层织带411间隔相连。这样制备出来的肩带410在穿入“9”字扣的时候无需判别正反面,提高了肩带410的制造效率。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也十分方便,只需将肩带410平滑的一侧向人体一侧即可。
[0040]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均采用一体编织成型的方式制造,结构可以采用上述三种结构的任意一种,其特点在于所述上层经线和下层经线中参杂有部分弹性经线,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相连部分,所述弹性经线不与上层织带或下层织带交错连接。这种肩带在沿肩带长度方向具有一定的伸缩的弹力,当挂孔的位置不能够完全匹配人体体型的时候,如太松或太紧,则可以通过伸缩的弹力不足,进一步满足人体的舒适度要求。
[0041] 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均采用一体编织成型的方式制造,结构可以采用上述四种结构的任意一种,其特点在于所述下层经线中参杂有部分绒线,在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的相连部分,所述绒线不与上层织带交错连接。这样在穿戴时,肩带朝向人体的一侧形成舒适的绒面,进一步满足人体的舒适度要求。
[0042] 实施例6本实施例是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女性内衣肩带用于内衣上,如文胸或睡衣等,包括内衣主体和两条所述肩带,所述肩带连接于内衣主体的上部两侧,所述肩带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肩带扣,另一端穿过第二肩带扣并在末端连接有第三肩带扣,穿戴时,所述上层织带背向人体,其在下层织带的相对侧面向人体,所述第三肩带扣与上层织带与下层织带之间所形成的挂孔配合连接。
[0043] 上述大量的实施例说明该专利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托套结构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过,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于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