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的带系统

申请号 CN202280042028.4 申请日 2022-08-15 公开(公告)号 CN117479860A 公开(公告)日 2024-01-30
申请人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发明人 D·P·摩根;
摘要 本文各方面涉及一种具有可调节的拉伸的带系统,该带系统适用于上身衣物、下身衣物以及诸如包和 鞋 类 制品等制品。该带系统包括一对带,该对带通过联接机构以面共享关系联接在一起。该对带中的一条带具有比另一条带大的拉伸特性。通过沿带系统的长度移动联接机构,可调节带系统的总拉伸。
权利要求

1.一种带系统,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带,所述第一带在所述第一端处固定到第一织物元件;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带,所述第二带在所述第四端处固定到第二织物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二带处于面共享关系;以及将所述第一带固定到所述第二带的联接机构,所述联接机构能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滑动,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第一侧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相对的第二侧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未固定到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未固定到所述第一织物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带具有大于所述第二带的第二拉伸量的第一拉伸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系统,其中所述带系统的拉伸量取决于所述联接机构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系统,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的位置时,所述带系统具有第一拉伸量,并且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的位置时,所述带系统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拉伸量的第二拉伸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系统,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的位置时,从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到所述联接机构的所述第一侧测量的第一距离小于从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到所述联接机构的所述第二侧测量的第二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系统,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的位置时,从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到所述联接机构的所述第二侧测量的第一距离小于从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到所述联接机构的所述第一侧测量的第二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带由低拉伸或无拉伸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系统,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定位在不同位置时,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保持面共享关系。
10.一种上身衣物,包括:形成所述上身衣物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织物元件;形成所述上身衣物的第二部分的第二织物元件;以及带系统,该带系统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带,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固定到所述上身衣物的所述第一织物元件;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带,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固定到所述上身衣物的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二带处于面共享关系;以及将所述第一带固定到所述第二带的联接机构,其中所述联接机构能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定位在不同位置时,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保持面共享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第一侧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相对的第二侧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未固定到所述上身衣物的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未固定到所述上身衣物的所述第一织物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上身衣物是文胸,并且其中所述带系统形成所述文胸的肩带的至少一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上身衣物是文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元件形成所述文胸的乳房覆盖表面的顶点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形成所述文胸的肩带。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带具有大于所述第二带的第二拉伸量的第一拉伸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带系统的拉伸量取决于所述联接机构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的位置时,所述带系统具有第一拉伸量,并且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的位置时,所述带系统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拉伸量的第二拉伸量。
19.一种组装带系统的方法,包括:将第一带的第一端附连到第一织物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带还包括第二端;将第二带的第四端附连到第二织物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带还包括第三端;定位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使得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处于面共享关系;以及使用联接机构固定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使得所述联接机构能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滑动,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第一侧处,并且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相对的第二侧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装带系统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未固定到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未固定到所述第一织物元件。

说明书全文

可调节的带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文各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衣物或制品的带系统,其中该带系统具有可调节的拉伸特性。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上,衣物带具有可调节的长度,但不具有调节带本身的拉伸特性的能发明内容
[0003] 以下条款表示本文设想的概念的示例方面。以下条款中的任一项可以以多种从属方式组合来依赖于一项或多项其他条款。此外,从属条款(明确地从属于先前条款的条款)的任何组合可以被组合,同时保持在本文设想的各方面的范围内。以下条款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04] 条款1.一种带系统,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带,所述第一带在所述第一端处固定到第一织物元件;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带,所述第二带在所述第四端处固定到第二织物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二带处于面共享关系;以及将所述第一带固定到所述第二带的联接机构,所述联接机构能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滑动,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第一侧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相对的第二侧处。
[0005] 条款2.根据条款1所述的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未固定到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未固定到所述第一织物元件。
[0006] 条款3.根据条款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带具有大于所述第二带的第二拉伸量的第一拉伸量。
[0007] 条款4.根据条款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系统,其中所述带系统的拉伸量取决于所述联接机构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长度的位置
[0008] 条款5.根据条款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系统,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的位置时,所述带系统具有第一拉伸量,并且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的位置时,所述带系统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拉伸量的第二拉伸量。
[0009] 条款6.根据条款5所述的带系统,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的位置时,从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到所述联接机构的所述第一侧测量的第一距离小于从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到所述联接机构的所述第二侧测量的第二距离。
[0010] 条款7.根据条款5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系统,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的位置时,从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到所述联接机构的所述第二侧测量的第三距离小于从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到所述联接机构的所述第一侧测量的第四距离。
[0011] 条款8.根据条款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带由低拉伸或无拉伸材料形成。
[0012] 条款9.根据条款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系统,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长度定位在不同位置时,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保持处于所述面共享关系。
[0013] 条款10.一种上身衣物,包括:形成所述上身衣物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织物元件;形成所述上身衣物的第二部分的第二织物元件;以及带系统,所述带系统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带,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固定到所述上身衣物的所述第一织物元件;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带,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固定到所述上身衣物的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二带处于面共享关系;以及将所述第一带固定到所述第二带的联接机构,其中所述联接机构能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滑动。
[0014] 条款11.根据条款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长度定位在不同位置时,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保持处于所述面共享关系。
[0015] 条款12.根据条款10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第一侧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相对的第二侧处。
[0016] 条款13.根据条款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未固定到所述上身衣物的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未固定到所述上身衣物的所述第一织物元件。
[0017] 条款14.根据条款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上身衣物是文胸,并且其中所述带系统形成所述文胸的肩带的至少一部分。
[0018] 条款15.根据条款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上身衣物是文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元件形成所述文胸的乳房覆盖表面的顶点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形成所述文胸的肩带。
[0019] 条款16.根据条款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带具有大于所述第二带的第二拉伸量的第一拉伸量。
[0020] 条款17.根据条款10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带系统的拉伸量取决于所述联接机构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长度的位置。
[0021] 条款18.根据条款10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的位置时,所述带系统具有第一拉伸量,并且其中当所述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的位置时,所述带系统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拉伸量的第二拉伸量。
[0022] 条款19.一种组装带系统的方法,包括:将第一带的第一端附连到第一织物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带还包括第二端;将第二带的第四端附连到第二织物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带还包括第三端;定位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使得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处于面共享关系;以及使用联接机构固定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使得所述联接机构能沿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的长度滑动,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第一侧处,并且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四端定位在所述联接机构的相对的第二侧处。
[0023] 条款20.根据条款19所述的组装带系统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二端未固定到所述第二织物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带的所述第三端未固定到所述第一织物元件。附图说明
[0024] 下文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文各方面的实例,其中:
[0025] 图1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处于未张紧状态的带系统的透视图;
[0026] 图2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1所示的带系统的侧视图,该带系统具有定位成比带系统的第二侧更接近带系统的第一侧的联接机构;
[0027] 图2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1所示的带系统的侧视图,该带系统具有定位成比带系统的第一侧更接近带系统的第二侧的联接机构;
[0028] 图3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2A所示的带系统的透视图,其中带系统处于张紧状态;
[0029] 图3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2B所示的带系统的透视图,其中带系统处于张紧状态;
[0030] 图4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如图2A中配置的带系统的支撑衣物的前视图;
[0031] 图4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4A所示的支撑衣物的后视图;
[0032] 图5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如图2B中配置的带系统的支撑衣物的前视图;
[0033] 图5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5A所示的支撑衣物的后视图;
[0034] 图6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如本文所述的带系统的替代支撑衣物的前视图,其中带系统处于未联接状态;
[0035] 图6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6A所示的支撑衣物的后视图,其中带系统处于联接状态;
[0036] 图7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如本文所述的带系统的下身衣物的前透视图,其中带系统处于未联接状态;
[0037] 图7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7A所示的下身衣物的透视图,其中带系统处于联接状态;
[0038] 图8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如本文所述的带系统的类制品的透视图,其中带系统处于未联接状态;
[0039] 图8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8A所示的鞋类制品的透视图,其中带系统处于联接状态;以及
[0040] 图9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组装图1所示的带系统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本发明的主题在本文中被具体描述以满足法定要求。然而,说明书本身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相反,发明人已经设想,结合其他现有或未来技术,所要求保护或公开的主题还可以以其他方式体现,以包括不同步骤或与本文档中描述的步骤类似的步骤组合。此外,尽管术语“步骤”和/或“框”在本文中可以用于表示所采用的方法的不同的元素,但是除非且除了明确陈述个别步骤的顺序,否则这些术语不应当被解释为暗示本文公开的各种步骤之中或之间的任何特定顺序。
[0042] 传统上,用于衣物或制品(例如文胸、坦克背心、裤子、包、钱包、鞋类制品等)的可调节的带由具有限定的拉伸特性的单一材料制成。因此,尽管通常可以调节这些带的带长度,但是不能调节这些带的整体弹性或拉伸特性。在一些情况下,这可能导致不适,特别是在例如文胸带的情况下。
[0043] 因此,本文提供了一种具有可调节的拉伸特性的带系统。该带系统包括通过联接机构联接的处于面共享关系的两条带,其中一条带包括与另一条带不同的拉伸特性。例如,带系统的第一带可以具有高拉伸特性,这意味着当在平行于其长度的方向轴线上施加力时,其长度可以增加其原始长度的至少10%。带系统的第二带可以不具有拉伸特性或具有最小拉伸特性,这意味着当在平行于其长度的方向上施加力时,其长度的变化最小或没有变化,或者其长度的变化小于第一带的长度的变化。
[0044] 当带系统结合到服装制品中时,第一带的第一端通过例如缝合固定或以其他方式附接到服装制品的第一元件,诸如第一织物元件。此外,第二带的第二端也通过缝合固定或以其他方式附接到服装制品的第二元件,诸如第二织物元件。在一些情况下,第一带的第一端和第二带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可以限定带系统的长度(例如,如沿第一带和第二带测量的)。在示例方面,第一织物元件和第二织物元件位于带系统的相对端处。例如,第一织物元件可以是服装制品的前件的一部分,而第二织物元件可以是服装制品的后件的一部分,尽管本文可以设想其他的配置。
[0045] 根据本文提供的实例,因为第一带具有比第二带大的拉伸特性,并且因为仅第一带的第一端附接到第一织物元件,所以第一带的“未定”长度将确定带系统能够拉伸多少。换句话说,对于给定长度的带系统,联接机构沿带系统的长度的位置可以确定当张紧力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或第二织物元件时可以用来拉伸的第一带的量(即可用长度)。例如,对于给定长度的带系统,当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固定到第一织物元件的第一带的第一端的位置时,第一带的可用长度小于当联接机构位于更远离第一带的第一端(或位于更接近固定到第二织物元件的第二带的第二端的位置)的位置时的可用长度。换句话说,当联接机构位于更接近第一带的第一端的位置时,带系统的长度的一大部分被第二带和联接机构“锁定”。这样,当张紧力在长度方向上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或第二织物元件时,带系统将仅拉伸微小的量。当联接机构移离第一带的第一端时,第一带的更大量“未锁定”,从而当施加张紧力时,允许带系统逐渐拉伸到更大的程度。
[0046] 如本文所用的术语“服装制品”意在涵盖适于在该服装制品被穿着时覆盖穿着者身体的多种不同配置。例如,这些配置可以包括上身衣物、下身衣物、袜子、鞋类制品(即鞋子、靴子、凉鞋等)、手套、帽子、面罩、紧身衣、连衣裙、套头衫、工作服等。如本文所用的术语“上身衣物”意在涵盖适于在该上身衣物被穿着时覆盖穿着者的上躯干区域的多种不同配置。这些配置可以包括夹克或大衣、套衫、连帽衫、背心、衬衫、制服、t恤、运动衫、文胸等。如本文所用的术语“下身衣物”意在涵盖适于在该衣物被穿着时覆盖穿着者的下身区域的多种不同配置。这些配置可以包括短裤、长裤、卡布里裤、仔裤、裤子、短裙、裙裤、打底裤、紧身衣裤等。用于描述上身衣物和下身衣物的位置或方向术语,诸如前部、后部、内、外、上、下、中心、内侧、外侧、前、后等,是指由直立站立的穿着者按预期穿着的衣物。因此,例如,术语“前部”意指被配置成覆盖穿着者的前部躯干区域,并且术语“后部”意指被配置成覆盖穿着者的后部躯干区域。术语“上”意指更接近上身衣物的颈部开口或下身衣物的躯干开口,并且术语“下”意指更接近上身衣物的躯干开口或下身衣物的腿部开口。术语“右侧部分”意指当穿着者穿着时位于衣物的右侧上,并且术语“左侧部分”意指当穿着者穿着时位于衣物的左侧上。
[0047] 当描述形成带系统的材料层时,术语“内部”意指相对于形成带系统的其他层最接近穿着者身体表面定位的层。当描述形成带系统的材料层时,术语“外部”意指与带系统的其他层相比离穿着者身体表面最远的层。如本文所用的术语“织物”意指可以用于生产例如本文所述的服装制品的织造、非织造、针织、编织等的任何类型的柔韧布或布料。
[0048] 当提及带系统时,术语“拉伸特性”是指能够可逆地/暂时地沿长度方向变形以伸长(即变得更长或长度增加)的特性。在示例方面,相对于带系统的至少第一带,术语拉伸特性意指当拉力或张紧力在长度方向上施加到第一带时,第一带可逆地拉伸其原始长度(即,未拉伸状态)的至少10%。一旦所施加的力被去除,第一带能够基本上或完全地返回到其原始长度,或者换句话说,返回到其未拉伸状态。在示例方面,第二带可以响应于张紧力而表现出很少或没有拉伸。换句话说,当拉力或张紧力在长度方向上施加到第二带时,第二带可以不表现出拉伸或表现出小于其原始长度(即,未拉伸状态)的10%的拉伸。
[0049] 在示例方面,带系统的第一带和第二带的拉伸特性可以由用于形成第一带和第二带的弹性纱线的存在和/或重量百分比来确定。术语“弹性纱线”是指能够从其原始长度弹性地拉伸(例如,在张紧力下)并且基本上返回到其原始长度(例如,当去除张紧力时)的纱线。例如,弹性纱线可以响应于张紧力而拉伸到其原始长度的至少约30%、至少约40%、至少约50%、至少约60%、至少约70%、至少约80%、至少约90%、至少约100%,或至多约200%,并且当张紧力被去除时基本上返回到其原始长度。一些示例弹性纱线包括斯潘德克斯(spandex)、 热塑性聚酯(TPU)纱线、橡胶等。弹性纱线可以包括各种形式,诸如具有一种或多种组分的单丝(例如具有芯/皮或并列的双组分纱线)或复丝。因此,在示例方面,与第二带相比,第一带可以含有更大重量百分比的弹性纱线。本文各方面还设想第二带可以不包括弹性纱线。在其他示例方面,具有拉伸特性的弹性体材料可以用于形成例如第一带。术语“端”是指限定带宽度的带的最外侧短边缘。带长度由带的最外侧长边缘限定。
[0050] 如本文所用,术语“大约”或“约”意指在指示值的正负10%的范围内。
[0051] 当描述带系统的带的边缘时,位置术语的使用假设每条带相对于彼此适当地定位。当用于描述边缘时,术语“内侧”意指位于更接近例如包括本文所公开的带系统的衣物的中线的位置处的边缘。因此,当带系统结合到衣物中时,带系统的内侧边缘更接近衣物的中线。当用于描述边缘时,术语“外侧”是指位于远离衣物的中线的位置处的边缘。因此,带系统的外侧边缘位于更远离衣物的中线并且更接近例如衣物的外侧边缘的位置处。当用于描述带系统的第一带和第二带之间的关系时,术语“面共享关系”是指例如第一带的第一平面表面被定位成使得其面向例如第二带的第二平面表面。换句话说,术语“面共享关系”是指带相对于彼此的放置,使得第一带的第一平面表面和第二带的第二平面表面彼此接触或接近接触。
[0052]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本文提供的所有测量均在带系统处于标准环境温度和压力(298.15K和100kPa)并且带系统的带部件处于静止状态(即,未拉伸)时进行。
[0053] 图1描绘了包括第一带30和第二带40的带系统100,该第一带30和第二带40通过联接机构50彼此联接。在示例方面,尽管在不脱离本文各方面的情况下还设想了其他合适的可滑动联接机构,联接机构50可以包括滑动搭扣(即,“滑动”或三向滑动搭扣)。根据所需的刚性,联接机构50可以由塑料、金属或聚合物材料构成。此外,根据用途,联接机构50的整体形状可以是圆形或矩形(如图所示)。
[0054] 联接机构50可沿带系统100的长度102在长度方向250上滑动。第一带30与第二带40处于面共享关系,这意味着第一带30的内部面33面向第二带40的外部面41或邻近第二带
40的外部面41定位。第二带40的内部面43被配置成当带系统100结合到衣物或制品中时面向穿着者或制品的内部。经设想,第一带30和第二带40可以具有相同的长度,或者第一带30或第二带40中的一者可以比另一者长。尽管基于所需的用途将带系统100描绘为具有放置在第二带40之上的第一带30,但在不脱离本文各方面的情况下,还经设想,带系统100可以被配置成当通过联接机构50联接时具有在第一带30之上的第二带40。换句话说,还经设想,带系统100可以具有第二带400的内部面43,该内部面43面向第一带30的外部面31或邻近第一带30的外部面31定位。
[0055] 在示例方面,第一带30可以具有拉伸特性并且可以由结合有弹性纱线(例如弹性纤维)的拉伸针织或拉伸织造材料形成。例如,第一带30可以由尼龙和弹性纤维和/或聚酯和弹性纤维形成。或者,第一带30可以由可拉伸的弹性体聚合物材料(例如,热塑性聚氨酯、、聚乙烯等,或根据本文各方面将是合适的这些材料的任何组合)形成。第二带40可以由低拉伸或无拉伸材料(例如聚酯和/或尼龙)形成,以形成不包括弹性纱线/纤维的紧密织造或编织材料。或者,第二带40可以由低拉伸或无拉伸聚合物或天然材料(例如皮革)形成。
[0056] 当结合到制品中时,第一带30的第一端32在第一附接点36处联接(例如,缝合、粘合、焊接、整体针织或以其他方式附接/固定)到第一织物元件10,而第一带30的第二端34保持分离/不固定(即,自由)。第二带40的第四端42在第二附接点46处联接(例如,缝合、粘合、焊接、整体针织或以其他方式附接/附连)到第二织物元件20,而第二带40的第三端44保持分离/不固定。如图所描绘,第一织物元件10和第二织物元件20位于联接机构50的相对侧上。在示例方面,如图1所示,第一织物元件10和第二织物元件20通过借助于联接机构50将第一带30联接到第二带40而间接地联结,以形成带系统100。
[0057] 在本公开的实例中,带系统100可以通过调节联接机构50相对于一条或两条带30和40的位置而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调节。例如,可以根据联接机构50如何被调节(例如,相对于一个或两个附接点36和46滑动)来增加、减小或保持带系统的拉伸特性和整体长度102。在实例中,带系统100的拉伸特性是相对于带系统的整体长度102,如从一个附接点36到另一个附接点46测量的。例如,如果整体长度102为x(例如,10cm)并且带系统100可以可逆地伸长到y(例如,12cm),则可以将拉伸特性量化为y超过x(例如,1.2)。这样,带系统100包括至少八个不同的调整件,可以做出这些调整件以改变带系统100的特性:增加整体长度
102并增加拉伸特性;增加整体长度102并保持拉伸特性;增加整体长度102并减小拉伸特性;减小整体长度102并增加拉伸特性;减小整体长度102并保持拉伸特性;减小整体长度
102并增加拉伸特性;保持整体长度102并增加拉伸特性;以及保持整体长度102并减小拉伸特性。
[0058] 为了帮助图示经由系统100提供的可调节性,参考图2A和图2B。例如,图2A描绘了带系统的第一状态或配置200,并且图2B描绘了带系统的第二状态或配置200。在图2A和图2B中,带系统包括相同的给定长度102(例如,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保持长度102),并且本公开的实例为该给定长度102提供可调节的拉伸特性。如图2A所示,第一带30具有长度
38,并且第二带40具有长度48,其中第一带30和第二带40通过联接机构50以面共享关系彼此联接。在实例中,带系统100的拉伸特性可以基于联接机构50沿带系统100的长度102的位置来确定。即,带系统100的拉伸特性可以基于附接点36和联接机构50之间的第一带30的量(例如,长度)以及附接点46和联接机构50之间的第二带40的量(例如,长度)。
[0059] 如图2A所示,在较低拉伸配置200(例如,基于给定长度102)中,联接机构50位于更接近附接点36且更远离附接点46的位置处,使得较少的第一带30形成整体长度102,并且较多的第二带40形成长度102。即,较低拉伸配置200导致从第一附接点36到联接机构的第一侧54测量的第一距离220小于从联接机构50的第二侧52到第二附接点46测量的第二距离210。
[0060] 如图2B所示,在带系统100的较高拉伸配置202中,联接机构50已经沿长度方向250移动(同时保持带系统的类似长度102),使得联接机构50的第二侧52位于更远离第一带30的第一附接点36的位置处。在较高拉伸配置202中,从第一带30的第一附接点36到联接机构50的第一侧54测量的第一带30的所得“未锁定”第三距离240大于从第二附接点46到联接机构50的第二侧52测量的第四距离230。这样,当由于第一带30的拉伸特性,张紧力在长度方向250上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10或第二织物元件20时,图2B中的带系统100将拉伸到更大的程度(与图2A中的配置相比)。即,如在图2A和图2B之间,带系统100的给定长度102可以保持相对恒定,同时可以根据联接机构50相对于附接点的位置来调节(例如,减小或增大)拉伸特性。
[0061]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基于(a)第一带30在第一附接点36和联接机构50之间的未张紧长度(例如220或240)与(b)第二带40在第二附接点46和联接机构50之间的未张紧长度(例如210或230)的比率来对带系统102进行分类。例如,当(a)与(b)的比率小于1时,带系统可以被分类为“低拉伸”;当(a)与(b)的比率为1时,带系统可以被分类为“中等拉伸”;并且当(a)与(b)的比率大于1时,带系统可以被分类为“高拉伸”。例如,如果带系统包括10cm的总长度(例如,102),其中(a)与(b)的比率为2:3(例如,4cm至6cm),则第一带系统可以被分类为“低拉伸”;并且同样地,如果带系统包括8cm的总长度,其中(a)与(b)的比率为3:5(例如,3cm至5cm),则带系统可以被分类为“低拉伸”。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带系统包括10cm的总长度(例如,102),其中(a)与(b)的比率为4:1(例如,8cm至2cm),则第一带系统可以被分类为“高拉伸”;并且同样地,如果带系统包括8cm的总长度,其中(a)与(b)的比率为3:1(例如,6cm至2cm),则带系统可以被分类为“高拉伸”。基于用于分类的该系统,图2A中的带系统可以被分类为“低拉伸”系统,并且图2B中的带系统可以被分类为“高拉伸”系统。
[0062] 为了进一步解释,在一些实例中,在低拉伸配置200中,仅第一带30的第一距离220(或长度)“未锁定”并且自由拉伸。因为第一带30具有比第二带40大的拉伸特性,并且因为仅第一带30的第一端32附接到第一织物元件10,所以当张紧力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10或第二织物元件20时,第一带30的可用长度(即,第一距离220)可以确定带系统100拉伸多少。在低拉伸配置200中,第一带30的可用长度被联接机构50限制到相对较小的第一距离220。换句话说,第一带30的长度38的一大部分被联接机构50相对于第一带30的位置“锁定”。这样,当张紧力在长度方向250上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10或第二织物元件20时(例如,与其中使联接机构50滑动得更接近第一带30的第二端34的不同配置相比),带系统100将仅拉伸微小的量。由于第二带40具有低拉伸或无拉伸,并且因为仅第二带40的第四端42附接或固定到第二织物元件20,因此当张紧力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10或第二织物元件20时,第一带30的可用长度(即,第一距离220)将确定带系统100将拉伸多少。因为第二距离210相对地大于第一距离220,所以当张紧力施加到第二织物元件20或第一织物元件10时(例如,与其中第一距离220更多等于或大于第二距离210的不同配置相比),带系统100将仅拉伸微小的量。换句话说,当第一距离220与第二距离210的比率小于1或当第二距离210与第一距离220的比率大于1时,如图2A所示,当张紧力在长度方向250上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10或第二织物元件20时,带系统100将表现出相对较小的拉伸量(例如,与当第一距离220与第二距离210的比率大于或等于1时相比)。
[0063] 参照图2B,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带40具有低拉伸或无拉伸,并且因为仅第二带40的第四端42附接或固定到第二织物元件20,因此当张紧力在长度方向250上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10或第二织物元件20时,第一带30的可用长度(即,第三距离240)将确定带系统100将拉伸多少。因为第三距离240相对地大于第四距离230,所以当张紧力在长度方向250上施加到第二织物元件20或第一织物元件10时,带系统100将拉伸更大的量。换句话说,当第三距离240与第四距离230的比率大于1时,或者当第四距离230与第三距离240的比率小于1时,如图2B所示,当张紧力在长度方向250上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10或第二织物元件20时,带系统100将拉伸到更大的程度(例如,与当第三距离240与第四距离230的比率小于1时相比)。
[0064] 在一些实例中,带系统的拉伸特性可以基于带系统可以可逆地伸长到的长度来确定。例如,图3A描绘了带系统200b,其可以包括当张紧力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10或第二织物元件20时具有低拉伸配置200的图2A的系统。此外,图3A描绘了带系统200b可以可逆地伸长到的拉伸长度302。即,在图2A中,带系统包括长度102,而在图3A中,带系统已经可逆地伸长以包括长度302。在一些实例中,可以基于长度102和长度302来对图2A和图3A中的带系统进行分类。例如,如果长度102为x(例如,10cm)并且可逆地伸长的长度302为y(例如,12cm),则拉伸特性可以被量化为y超过x(例如,1.2)。类似地,图3B描绘了带系统202b,其可以包括当张紧力施加到第一织物元件10或第二织物元件20时具有高拉伸配置202的图2B的系统。此外,图3B描绘了带系统202b可以可逆地伸长到的拉伸长度304。即,在图2B中,带系统包括长度102,而在图3B中,带系统已经可逆地伸长以包括长度304。如上所述,可以基于长度102和长度304来对图2B和图3B中的带系统进行分类。例如,如果长度102为x(例如,10cm)并且可逆地伸长的长度302为y'(例如,15cm),则拉伸特性可以被量化为y'超过x(例如,1.5)。基于这些实例,如在图2A/图3A和图2B/图3B之间,2B/3B中的配置赋予更大的拉伸特性。
[0065] 为了进一步解释,基于联接机构50更接近第一带30的第一端32的位置,第二带40的张紧长度320大于第一带30的张紧长度310。因此,第一带30的张紧长度310与第二带40的张紧长度320的比率小于1,这导致带系统100在带系统100处于低拉伸配置200(如图2A所示)时具有较低的拉伸特性。在图3B中,基于联接机构50更接近第二带40的第四端42的位置,第一带30的张紧长度330大于第二带40的张紧长度340。因此,第一带30的张紧长度330与第二带40的张紧长度340的比率大于1,这导致带系统100在带系统处于高拉伸配置202(如图2B所示)时具有较高的拉伸特性。换句话说,当联接机构50移离第一附接点36时,带系统100的拉伸特性增加,并且当联接机构50移近第一带30的第一附接点36时,带系统100的拉伸特性减小。
[0066] 图4A描绘了结合有一对带系统100的示例衣物400的前视图402,并且图4B描绘了衣物400的后视图404。如图所示,衣物400可以被配置作为文胸,并且带系统100可以形成用于文胸的文胸带。因此,每个带系统100中的第一带30的第一端32可以固定到衣物400的前部织物元件10(如图4A所示),而每个带系统100中的第二带40的第四端42可以固定到衣物400的后部织物元件20(如图4B所示)。根据所需的拉伸量,穿着者406可以将联接机构50放置得更接近第一带30的第一端32(如图4A和图4B两者所示),或沿第一带30的长度或第二带
40的长度的任何其他位置,如图5A和图5B所示。例如,如图4A中的支撑衣物400的前视图402所示,联接机构50更接近第一带30的第一端32,从而赋予带系统100更多的“锁定”。如图5B中的支撑衣物400的后视图504所示,联接机构50更接近带系统100的第二带40的第四端42,从而赋予带系统100更大的拉伸量。图4A和图4B中所示的配置使得每个带系统100能够比图
5A和图5B中所示的每个带系统100拉伸得少。
[0067] 如图4A至图5B进一步所示,第二带40的内部面43被配置成与穿着者的皮肤接触,而第一带30的内部面33被配置成与第二带40的外部面41接触。该特定配置允许第一带30处于第二带40之上,使得其可自由地拉伸到联接机构50及其沿带系统100的长度方向250的位置所允许的量。换句话说,如果第一带30夹在穿着者406和例如第二带40之间,则第一带30可能的拉伸量不会被将增加的摩擦力阻碍或干扰。
[0068] 图4A至图5B描绘了一些实例,并且在至少一些情况下,第一带30和第二带40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换,使得第一带附接到织物元件20的后部,并且第二带可以附接到前部织物元件10。此外,在至少一些实例中,第二带40可以附接到从后部延伸到前部的另一织物元件,而不是附接到衣物的后部(例如,第二带40可以不必一直延伸到衣物的后部,而是可以在前部连接到延伸到后部的另一织物元件)。
[0069] 图6A和图6B描绘了附加的示例支撑衣物600,其中带系统100用作底带。图6A描绘了处于准备由穿着者穿着的打开配置的支撑衣物600的前视图602。如图所示,带系统100的第一带30固定到支撑衣物600的第一侧606,并且带系统100的第二带40固定到支撑衣物600的第二侧608。如图所示,联接机构50可以最初联接到第二带40,或者替代地,可以最初联接到第一带30(未示出)。图6B描绘了处于闭合配置的支撑衣物600的后视图,其中联接机构50将第一带30联接到第二带40。可以设置带系统100的总拉伸使得与支撑衣物600的其余部分的固有拉伸特性相结合,总拉伸可以提供支撑衣物600围绕穿着者躯干的舒适贴合。在其他方面,可以设置带系统100使得可以在不使第一带30和第二带40彼此分离的情况下穿上或脱下支撑衣物600。
[0070] 图7A和图7B描绘了下身衣物700的透视图,其中带系统100被用作腰带支撑系统。图7A描绘了处于准备由穿着者穿着的打开配置的下身衣物700的前透视图702。如图所示,带系统100的第一带30固定到下身衣物700的第一侧706,并且带系统100的第二带40固定到下身衣物700的第二侧(未示出)。如图所示,联接机构50可以最初联接到第二带40,或者替代地,可以最初联接到第一带30(未示出)。图7B描绘了处于闭合配置的下身衣物700的透视图704,其中联接机构50被配置成将第一带30联接到第二带40。可以设置带系统100的总拉伸使得与形成下身衣物700的织物材料的固有拉伸特性相结合,总拉伸可以提供下身衣物
700的舒适贴合。在其他方面,可以设置带系统100使得可以在不使第一带30和第二带40彼此分离的情况下穿上或脱下下身衣物700。
[0071] 图8A和图8B描绘了鞋类制品800的透视图。如图所示,带系统100被用作被配置成延伸穿过鞋类制品800的脚背部分的固定系统。图8A描绘了处于准备由穿着者穿着的打开配置的鞋类制品800的透视图802。带系统100的第一带30固定到鞋类制品800的第一(内侧)侧806,并且带系统100的第二带40固定到鞋类制品800的第二(外侧)侧808。如图所示,联接机构50可以最初联接到第二带40,或者替代地,可以最初联接到第一带30(未示出)。图8B描绘了处于闭合配置的鞋类制品800的透视图804,其中联接机构50被配置成将第一带30联接到第二带40。可以设置带系统100的总拉伸使得与形成鞋类制品800的材料的固有拉伸特性相结合,总拉伸可以提供鞋类制品800的舒适贴合。在其他方面,可以设置带系统100使得可以在不使第一带30和第二带40彼此分离的情况下穿上或脱下鞋类制品800。
[0072] 图9图示了用于组装本文所述的带系统100的方法的流程图900。最初,在步骤902中,第一带的第一端,例如第一带30的第一端32(如图1所示),可以固定到织物元件,例如第一织物元件10。类似地,在步骤904中,第二带的第四端,例如第二带40的第四端42,可以固定到织物元件,例如第二织物元件20(如图1所示)。在步骤906中,第一带和第二带以面共享关系定位。这可以通过例如将第二带的第三端(诸如第三端44)在第一方向上穿过联接机构(例如联接机构50(如图1所示))来实现,该第一方向从联接机构的第二侧开始,朝向第一侧。然后,可以将第一带的第二端,例如第二端34(如图1所示)在第二方向上穿过联接机构,例如联接机构50(如图所示),该第二方向从第二带之上的联接机构的第一侧开始,朝向第二侧。这导致第一带和第二带通过联接机构彼此联接,如步骤908处所示,其中联接机构可沿包括第一带的长度和/或第二带的长度的带系统的长度滑动。如上所述,基于联接机构的位置确定带系统的总拉伸性。例如,当联接机构更接近第一带的第一端时,带系统的总拉伸性小于当联接机构更接近第二带的第四端时提供的总拉伸性。
[0073] 本公开的各方面已经旨在被描述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其范围的情况下,替代方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明显。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可以开发实现上述改进的替代手段。
[0074] 应当理解,某些特征和子组合是有用的,并且可以在不参考其他特征和子组合的情况下采用,并且被设想是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并非各个图中列出的所有步骤都需要按照所描述的特定顺序执行。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