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衣

申请号 CN200710000529.3 申请日 2007-01-10 公开(公告)号 CN100999249B 公开(公告)日 2011-11-09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发明人 北胁裕章; 清水真纪;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 救生衣 (1),易于在穿用状态下通过调节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来进行其尺寸调整。该救生衣(1)具备:前带体(11),其连接在前身(2)上且向后身(3)延伸;以及后带体(12),其连接在后身(3)上且向前身(2)延伸,并且其前端部(121)设有供前带体(11)插入并将前带体(11)向前方翻折的调节件(13),通过拉拽翻折过的前带体(11)来调节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其中,调节件(13)配置在前身(2)的内侧。
权利要求

1.一种救生衣,具有:
前带体,其连接在前身上且向后身延伸;以及
后带体,其连接在后身上且向前身延伸,并且其前端部设有供前带体穿入并将前带体向前方翻折的调节件,
通过拉拽翻折过的前带体来调节前身和后身间的间隔距离,
其特征在于,调节件设置在前身的内侧,由前带体覆盖,在后带体上的调节件的后侧设置有能够保持前带体的前端部的保持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衣,其特征在于,
前身和后身的端部间通过可伸缩的腰身部件连接,且后带体穿过腰身部件而延伸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救生衣,其特征在于,
调节件配置在前身的沿周向的大致中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救生衣,其特征在于,
在调节件上形成有手指操作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救生衣,其特征在于,
在调节件上形成有手指操作部。

说明书全文

救生衣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救生衣,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距离的救生衣。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公知有一种救生衣,其具有:连接在后身上且从后身的左右两侧向前身延伸的一根带体、调节带体的长度的调节件、以及将带体翻折的框体。该救生衣的工作原理为:将带体穿入框体后使该带体翻折,并将翻折后的带体的顶端部连接在调节件上,再通过前后操作调节件来调节带体的长度,以此来调节救生衣的前身和后身间的间隔距离。 [0003] 就这种救生衣而言,在缩短带体长度来扎紧救生衣时,需要将调节件移动到身体的后侧。因此,在穿用救生衣的状态下,需要对调节件进行操作使其移动到穿用者的身后,这样一来就使扎紧作业不能得以实施。因此,在穿用上述现有技术的救生衣时,垂钓者需要在一度脱下救生衣的状态下调节前身与后身间的间隔距离,而且,在解除上述调节时也需进行与上述情况一样的操作,即,需要在脱下救生衣的状态下进行扎紧解除作业。 [0004] 因此,申请人考虑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01-20110号公报所记载的救生衣,并已提出了改善扎紧作业的方案。
[0005] 即,该带体具备:与前身连接并向后身方向延伸的前带体、和与后身连接并向前身方向延伸的后带体,并且,在后带体的顶端部,设置有供前带体插入并翻折的调节件。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通过向前方对插入调节件并翻折的前带体进行拉拽来调节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距离。
[0006] 但由于上述救生衣中的调节件位于后身的内侧,所以,在穿上救生衣的状态下,若穿用者想调节前后身的间隔距离,则不得不将胳膊从前方绕到后背附近,实际上,在穿用蓬松的救生衣的状态下,很难进行上述调节间隔距离的作业。
[0007] 因此,实际上,即使穿着上述的救生衣,也无法在穿用救生衣的状态下调节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距离,仍需要在一度脱下救生衣的状态下调节间隔距离,与此相同,在解除调节时也要在脱下救生衣的状态下才可得以作业。
[0008] 发明内容
[0009] 鉴于上述现状而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被穿用的状态下调节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距离的救生衣,从而使救生衣的尺寸调节得以简化。 [0010] 本发明的提出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救生衣具备:前带体,其连接在前身上且向后身方向延伸;后带体,其连接在后身上且向前身方向延伸,并且在其前端部设置有供前带体穿入并将前带体向前方翻折的调节件,通过拉拽翻折过的前带体来调节前身和后身间的间隔距离,其中,调节件配置在前身的内侧,由前带体覆盖,在后带体上的调节件的后侧设置有能够保持前带体的前端部的保持构件。
[0011] 就该结构的救生衣而言,调节件位于穿用者身体的前侧。这样一来,在缩小前身和后身间的间隔距离的情况下,穿用者可以在其身体前侧(前身的内侧)将前带体穿入调节件内并使之向前方翻折。然后,通过握住被翻折过的前带体的前端部并向前方拉拽,以此来对前后两带体作用拉拽,使前带体的被翻折的部分缓缓变长。与此相伴,前身和后身间的间隔距离逐渐缩小,使得前身和后身紧贴穿用者,救生衣则成为被扎紧的状态。 [0012] 此外,在需扩大前身和后身间的间隔距离时,穿用者可在其自身的前侧(前身的内侧),用手指来操作调节件,使得前带体被翻折的部分逐渐缩短。而且,在前带体的被翻折的部分逐渐缩短时,作 用在前后两带体上的拉拽力逐渐减小,使前身和后身间的间隔距离逐渐增大,从而使前后身之间的扎紧状态得以解除。
[0013] 这样,穿用者可以从其身体前侧调节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距离或解除二者之间的扎紧状态。
[0014] 而且,在缩短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距离,使得救生衣成为扎紧状态后,通过使前带体的翻折部分再次翻折而盖住调节件,并利用保持构件来保持该前带体的前端部,由此可由前带体盖住调节件。这样一来,在穿用者穿用救生衣时,可以防止调节件与穿用者的身体直接接触,从而能够安全穿用。此外,还可以防止在穿用状态中,调节件因被挂住而导致此前的调整被意外地解除。
[0015] 本发明特别优选利用可伸缩的腰身部件对前身和后身的端部间进行连接,且后带体穿过腰部件而延伸设置。
[0016]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由于延伸的后带体被腰身部件所支承,因此,可将后带体维持在不发生弯曲的平直状态。而且,由于腰身部件可在间隔距离缩小或增大时发生伸缩,且后带体被穿入腰身部件,所以,腰身部件会沿着后带体进行伸缩。因此,可以顺畅地调节间隔距离。
[0017] 另外,调节件优选配置在前身的周向(沿穿用者身体的周向)上的大致中部处。一般来讲,在穿用救生衣的状态下缩小前身和后身间的间隔距离时,调节件的位置会向前身的前侧相对移动,而在将调节件配置在前身周向上的大致中部时,即使前、后身间隔距离缩短而使调节件的位置向前身的前侧相对移动,调节件也还位于前身的内侧。这样一来,即使在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距离缩短后救生衣成为扎紧状态,调节件也不会与钓具等发生干涉。
[0018] 另外,优选在调节件上形成有手指操作部,穿用者可以在解除救生衣的扎紧时,用手指对手指操作部进行操作来实施解除作业,使解除作业易于进行。
[0019] 这样,就本发明的救生衣而言,由于调节件配置在前身的内侧,因此,不论是扎紧救生衣还是解除该扎紧时,穿用者都可以在穿用 救生衣的状态下,通过从身体的前侧操作调节件,来调节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距离,或者以此来解除救生衣的扎紧。因此,本发明的效果在于,可使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距离调节易于进行。
[0020]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救生衣的主视图。
[0022] 图2是该救生衣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0023] 图3是表示该救生衣在穿用状态下的侧视图。
[0024] 图4是沿图3中P-P线的剖视图。
[0025]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救生衣的一实施方式。
[0027] 图1中表示有本实施方式的救生衣1。该救生衣1具备:左右一对前身2、左右前身2分别与之连接的后身3、分别连接在左右前身2上的左右一对前带体11、以及连接在后身3上的后带体12。
[0028] 前身2和后身3均是利用诸如尼龙等制成的衬里4和面层5,经适当的缝制所制成的。在衬里4和面层5构成的内部区域中,收纳有诸如聚酯发泡材料等制成的浮力部件6。另外,在前身2和后身3上的衬里4或面层5上酌情设有衣袋X,这些衣袋X可用于收纳诸如渔线等小件。
[0029] 左右前身2具有分别覆盖穿用者H身前侧(腹部侧)左侧或右侧半边的结构,且二者之间可在前表面侧的接合部21处接合或分离。而且,各前身2的接合部21(前表面侧的端部)上均设有前表面拉链S1等开合构件。另外,在前身2的内侧形成有收纳口22,用于取出/放入浮力部件6。具体而言,收纳口22是由形成在前身2衬里上的开口部所构成的,其位于沿周向(向侧面方向)与前表面拉链S1偏离若干的位置,沿着前表面拉链S1纵贯前身2的下端部至上端部。并且,在该收纳口22上设有可开合的收纳拉链S2。 [0030] 另外,在前身2周向的大致中部安装有卡合部件7,用于与未图 示的胯带卡合。具体而言,卡合部件7被衬里4和沿前身2周向延伸的加强体8夹着,并被缝在其间。此处,加强体8是带状体,其从前身2的侧边23延伸到收纳拉链S2和衬里4间的交接处24,并被缝在衬里4上的比前表面拉链S1的下端靠上的位置。
[0031] 后身3可覆盖穿用者H的整个背后区域(后背)。后身3周向的大致中部位置上安装有卡合部件7,用于与胯带卡合。具体而言,卡合部件7被衬里4和后带体12夹着,并被缝在其间。
[0032] 在前身2和后身3的与穿用者H肩部相对应的部分(上端部25、31)将它们相互连接,并且,经由可伸缩的腰身部件9将前身2和后身3的与穿用者H肋部相对应的部分(左右两端部26、32)连接起来。即,在前身2和前身3上,前身的端部26和后身的端部32间隔有距离,该距离可通过腰身部件9的伸缩来进行调节。
[0033] 如图2所示,这里的腰身部件9包括衬里91和面层92,并通过缝合将衬里91的外周部和面层92的外周部接合为袋状结构,同时使该袋状结构至少可在周向上伸缩。腰身部件9的左右侧端部上设有一对插入口93。具体而言,衬里91的上下端部和面层92的上下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的部分均被缝合上。另一方面,衬里91的左右两侧端部和面层92的左右两侧端部上,除去规定区域以外的部分也都分别被缝合上。这里的规定区域是指使腰身部件9内部区域与外部连通的开口,该开口即作为插入口93。插入口93所配置的位置略低于腰身部件9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口93设置于可使其上端基本与加强体8的上端边缘81相一致的位置上。
[0034] 此外,腰身部件9的内部区域收纳有上下配置的一对伸缩体10。具体而言,该伸缩体10是诸如橡胶等制成的具有伸缩性的带状体,其横贯腰身部件9沿穿用者H身体周向的大致整个区域。伸缩体10分别配置在插入口93的上下两侧,每个该伸缩体10均缝制在衬里91和面层92上而被固定在该两者之间。
[0035] 一对前带体11分别设置在左右前身2上,其与前身2连接并向后身3延伸。具体而言,前带体11是沿周向延伸的带状体,其长度 稍小于加强体8的长度。而前带体11的宽度稍大于加强体8。此外,前带体11的前端部形成有经翻折后缝制而成的前端翻折部111,针脚位置Y1位于前端翻折部111的大致中心位置。
[0036] 前带体11的末端部112缝在前身2的衬里4上。具体而言,前带体11的末端部112缝在收纳拉链S2和前身2的衬里4间的交接处24,该前带体11即从该交接处24起向周向(前身2的侧端部26的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前带体11的末端部112被以如下方式缝在收纳拉链S2和前身2的衬里4间的交接处24:将该末端部112翻折,从而使其从两侧夹着衬里4,在该状态下将该末端部112缝制在衬里4内部区域,然后在该翻折部分上缝上收纳拉链S2。如上所述,该前带体11的长度稍小于加强体8的长度,换言之,该前带体
11具有如下所述的长度,即,在扎紧上述前后两带体11、12的状态下,前带体11会比前表面拉链S1更向前突出,另外,前带体11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刚性维持着不弯曲的平直状态。 [0037] 前带体11设置的位置高于前表面拉链S1的下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前带体
11时,其上端边缘113与加强体8的上端边缘81基本持平。即,前带体11的末端部112的翻折过的部分不仅夹着前身2的衬里4,还夹着加强体8的前端部82,即,利用前带体11的末端部112夹着由内衬4和加强体8的前端部82层叠着的部分,并在该状态下,在缝合位置Y2处进行缝制。
[0038] 如图2所示,后带体12连接在后身3上,并向前身2延伸。具体而言,后带体12是沿周向延伸的带状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带体12的长度大于后身3沿周向的长度。而后带体12的宽度与前带体11的宽度大致相等。
[0039] 后带体12连接在后身3与腰身部件9交接的部分上,并穿过腰身部件9向前身2延伸。具体而言,后带体12的配置方式如下,即,后带体12沿周向横贯后身3,并从作为后身3和腰身部件9间交接处的后身3上的左右两边缘33处分别向前突出。该后带体12上从后身3处的一边缘33直至另一边缘33的部分被缝制在衬里4上,其从 左右两边缘33向前突出的部分,被分别经腰身部件9上的插入口93插入并穿过该腰身部件9的内部区域,其前端部121一直伸到前身2的沿周向的中部。后带体12在上下方向上的设置位置大致与前带体11在上下方向上的设置位置相当,也高于前表面拉链S1下端的位置。另外,在后带体12上从后身3的一边缘33到另一边缘33之间的部分的周向中间位置设有卡合部件7,用于与胯带卡合。具体而言,该卡合部件7被缝制成夹在后带体12和后身3的衬里4之间状。
[0040] 此外,在后带体12的两个前端部121上设有调节件13,该调节件13供前带体11穿过并将其向前翻折。该调节件13是由诸如硬质合成树脂制成的框体,其上沿周向间隔设有用于分割框内区域的第一分隔部131和第二分隔部132。即,调节件13的框内区域被第一分隔部131和第二分隔部132分割成第一框内区域133、第二框内区域134、以及第三框内区域135。另外,该调节件13上形成有前端部鼓出的手指操作部136。 [0041] 调节件13安装在前端部121上,该前端部121是后带体12上的从后身3和腰身部件9间的交接处向前突出的部分。具体而言,将后带体12的前端部121穿过第一框内区域133和第二框内区域134后翻折成环状部,以此将该第一分隔部131限制于该环状部内,从而使调节件13安装在后带体12的前端部121上。
[0042] 如上所述,后带体12的前端部121一直伸到前身2的沿周向的中部附近,因此调节件13配置在前身2的内侧,即穿用者H和前身2之间的位置,而且,其配置在前身2沿周向的中部。
[0043] 另外,在后带体12的比调节件13靠后的位置上安装有沿后带体12的宽度方向卷绕的环14,用来作为能够保持前带体11的前端部111的保持构件。具体而言,环14是可沿后带体12的纵向穿插带体的环状体,其由带状体卷绕而成,通过将带状体的两端部缝制在后带体12上来安装在后带体12上。
[0044] 就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救生衣1而言,由于其后带体12从后身3的左右两边缘33延伸到前身2的沿周向的大致中部附近,因此,安 装在前端部121上的调节件13配置在前身2内侧的前身2的沿周向的大致中部。由此,如图3所示,在穿用救生衣1时,调节件13位于穿用者H的前侧,具体而言,其配置在穿用者H的腹部侧。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在欲缩小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的情况下,穿用者H可在自身腹部侧,将前带体11插入调节件13的第二框内区域134和第三框内区域135,并以第二分隔部132为基点向前方翻折前带体11。在这种状态下,前带体11利用其自身刚性,保持着从调节件13向平方向伸出的姿势。
[0045] 因此,通过将手指搭在处于水平姿势的前带体11的前端翻折部111上,然后握住前带体11向前方拉拽,对前后两带体11、12作用以拉拽力,使翻折的部分逐渐变长。与此相伴,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逐渐缩小,换言之,救生衣1呈现腰身部件9沿周向缩短、前身2、后身3紧贴穿用者H的扎紧状态。
[0046] 另外,在欲增大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的情况下,穿用者H可在自身腹部侧,将手指扣在调节件13前端部的手指操作部136上,通过实施提起调节件13的操作来使前带体11的被翻折的部分逐渐变短。
[0047] 而在前带体11的被翻折的部分逐渐变短时,作用在前、后带体11、12上的拉拽力逐渐变小,使得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逐渐增大(腰身部件9逐渐伸长),解除前、后身2、3间的扎紧状态。
[0048] 这样,穿用者H可在自身腹部侧,调节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或解除救生衣1的扎紧状态。因此,穿用者H可以在穿用救生衣1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前身2和前身3间的间隔距离的调节。
[0049] 另外,后带体12上的从后身3的左右两边缘33向前突出的部分分别经由腰身部件9的插入口93插入并穿过腰身部件9的内部区域,一直伸到前身2的周向中部附近。因此,后带体12上从后身3的左右两边缘33向前突出的部分被腰身部件9所支承,维持着不弯曲的平直状态。而且,在前身2和前身3间的间隔距离缩小或增加之际,腰身部件9沿着后带体12伸缩。因此,可以顺畅地调节前身2和前 身3间的间隔距离。
[0050] 另外,在向前方拉拽前带体11而使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缩短时,前带体11的被翻折的部分逐渐变长,同时调节件13的位置向前身2的前侧移动。由于调节件13配置在前身2的沿周向的大致中部,因此,即便缩小前身2和前身3间的间隔距离会使得调节件13的位置向前侧移动,调节件13也不会比前表面拉链S1更靠前,而是收纳在前身2和穿用者H之间。由此,即便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缩短而使救生衣1处于扎紧状态,调节件13也不会干涉前表面拉链S1的开合作业或妨碍垂钓等。
[0051] 另外,在前带体11的前端部形成有中部被缝合的前端翻折部111。因此,在向前方拉拽前带体11时,若将手指搭在前端翻折部111上,手指就会紧贴在比缝合位置Y1靠后的部分上,所以,能够可靠地向前方拉拽前带体11。另外,即便在不经意间使扎紧状态解除了,前端翻折部111上比缝合的位置Y1靠后的部分也会挡在调节件13上,因此,能够防止前带体11从第三框内区域135中脱出。
[0052] 另外,将前带体11的末端部112翻折,使其夹着前身2的衬里4和加强体8的前端部82,然后在该层叠状态下进行缝合。即,前带体11的末端部112被缝制得厚重且坚固。因此,即便在前带体11上作用有拉拽力,也能维持着末端部112的缝合状态,从而防止了前带体11意外地从前身2上脱落。
[0053] 另外,前后带体11、12的位置均高于前表面拉链S1的下端。此外,前带体11的长度达到如下程度,即,可使该前带体11比前表面拉链S1更向前突出,并利用其自身的刚性维持着不弯曲的平直的状态。由此,可在卡合前表面拉链S1的下端部的状态下,拉拽从前表面拉链S1向前方突出的前带体11来进行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调整,这样一来,可以进一步准确地进行调整。
[0054] 另外,后带体12上安装有环14。因此,如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在缩小前身2和后身3的间隔距离而使救生衣1成为扎紧的状态后,将前带体11的翻折部分再次翻折,使之覆盖调节件13,然后穿入环 14内并收纳于其中,这样一来,可利用前带体11覆盖调节件13。由此,防止了在穿用救生衣1时调节件13碰到穿用者H,从而可安全地穿用救生衣。此外,还可以防止在穿用时,调节件13被刮到而意外地解除扎紧状态。
[0055] 另外,在调节件13上形成有手指操作部136,这样就可在解除扎紧状态时,利用手指来操作手指操作部136,从而进一步简化了解除作业。
[005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后带体12的长度大于后身3的沿周向的长度,且属于左右相连的一根带状体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左右一对后带体12,使该带体12的长度小于后身3的周向上的长度。
[005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后带体12穿过腰身部件9内部区域而伸到前身2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从腰身部件9的面层外侧穿过该腰身部件9的结构。但是,采用后带体12穿过腰身部件9内部区域的结构,可以防止诸如鱼钩等挂到后带体12上的情况发生。而且,还能够避免后带体12与岩石等发生摩擦或是被海水等打湿等所造成的自身磨损或老化。另外,就使用单片的腰身部件9而言,也可以采用后带体12在其外侧或内侧通过的结构。此时,优选在腰身部件9的面层或衬里上设有供带体插穿的结构。
[005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调节件13的框内分割为三份的情况,但并不仅限于此,该调节件13也可以是一种设有两个未被分割的环状框体所构成的调节件。 [005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调节件13配置在前身2的周向上的大致中部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是位于前身2和穿用者H间的区域,无论配置在哪里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能将调节件13配置在前身2的周向上的大致中部,则即使在缩小前身2和后身3间的间隔距离时调节件13的位置向前身2的前侧移动,该调节件13也还位于前身2和穿用者H之间,因此,能使该调节件13不干扰到垂钓等作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