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服装 / 衣服扣件;吊带 / 一种服装及其缝制方法

一种服装及其缝制方法

申请号 CN202210265120.9 申请日 2022-03-17 公开(公告)号 CN114847573A 公开(公告)日 2022-08-05
申请人 上海日播至美服饰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易朝德;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服装及其缝制方法,该缝制方法包括:提供松紧带,松紧带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松紧带沿其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开口;将贴布的沿松紧带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第一端、第二端;将贴布沿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翻折并包裹松紧带,以将贴布沿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翻折至松紧带的开口中;将服装本体放置于松紧带的开口中;将开口处的贴布、服装本体以及松紧带缝合连接。采用本发明的方案,能在确保松紧带两端的拼接 质量 的同时,将服装本体的毛边隐蔽于松紧带的开口内,以确保松紧带与服装本体连接的可靠性和平整性,从而确保成品质量。
权利要求

1.一种服装的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松紧带,所述松紧带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松紧带沿其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开口;
提供贴布,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
将所述贴布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翻折并包裹所述松紧带,以将所述贴布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翻折至所述松紧带的所述开口中;
提供服装本体,将所述服装本体放置于所述松紧带的所述开口中;
将所述开口处的所述贴布、所述服装本体以及所述松紧带缝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供贴布,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包括:
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向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翻折,以分别形成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并使得所述第一折边、所述第二折边相对且间隔设置;
将所述第一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以形成第一暗线;
将所述第二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端,以形成第二暗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包括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
所述将所述第一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以形成第一暗线,包括:
将所述第一端翻折至叠放于所述第一折边上;
将所述第一端的未开口部分与所述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一段线迹;
翻开所述第一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一面的一侧,将所述第一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二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二段线迹;
所述第一段线迹与所述第二段线迹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暗线;
所述将所述第二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端,以形成第二暗线,包括:
将所述第二端翻折至叠放于所述第二折边上;
将所述第二端的未开口部分与所述第二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三段线迹;
翻开所述第二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一面的一侧,将所述第二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二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折边缝合以形成第四段线迹;
所述第三段线迹与所述第四段线迹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暗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布在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预留的第三折边和第四折边,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分别相对所述松紧带悬空;
所述将所述贴布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翻折并包裹所述松紧带,以将所述贴布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翻折至所述松紧带的所述开口中,包括:
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展开;
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向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翻折,以使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包覆所述松紧带;
将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翻折至所述开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向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翻折,以使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包覆所述松紧带之后,以及,在将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翻折至所述开口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贴布与所述松紧带同时向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翻转;
将所述第一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以形成第三暗线;
将所述贴布与所述松紧带翻折至所述第一折边、所述第二折边相对且间隔,以使所述第一折边包裹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折边包裹于所述第二端;
将所述第二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端的在所述开口处的靠近所述第一面的部分,以形成第四暗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以形成第三暗线,包括:
将所述第一端的未开口部分与所述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五段线迹;
翻开所述第一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一侧,将所述第一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一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六段线迹;
所述第五段线迹与所述第六段线迹共同形成所述第三暗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将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翻折至所述开口内,包括:
裁剪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以使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的宽度小于所述开口的深度;
将所述第三折边翻折至贴合于所述第一面,并将所述第三折边与所述第一面缝合;
将所述第四折边翻折至贴合于所述第二面,并将所述第四折边与所述第二面缝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布、所述服装本体以及所述松紧带缝合连接形成第一明线,所述第一明线沿所述松紧带的长度方向环绕一圈。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开口处的所述贴布、所述服装本体以及所述松紧带缝合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缝合连接,以在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明线、第三明线,所述第二明线、所述第三明线位于所述贴布的外侧,所述第二明线、所述第三明线至所述贴布的边缘的距离为0.1cm~0.5cm。
10.一种服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采用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缝制得到。

说明书全文

一种服装及其缝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服装缝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服装及其缝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开口橡筋是指一边或两边具有Y型开口的橡筋松紧带,多用于裙子或裤子的腰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将裙子或裤子的毛边放置于开口橡筋的Y型开口内并缝纫固定,以隐
蔽裙子或裤子的毛边。
[0003] 然而,在拼接开口橡筋的两端时,无法采用常规缝纫方式中的两端边对边缝合的拼接方式,否则开口橡筋在拼接处的Y型开口将被缝合而无法放置裙子或裤子,或者致使裙
子或裤子发生褶皱。而如果通过打刀口的方式以保证Y型开口通畅,易导致刀口处的开口橡
筋起毛以及经多次伸缩后橡筋纶丝外露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服装及其缝制方法,能够在确保松紧带两端的拼接质量的同时,将裙子或裤子的毛边隐蔽于松紧带的开口内,以确保松紧带与裙子或裤子连接的
可靠性和平整性,从而确保成品质量。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服装的缝制方法,包括:
[0006] 提供松紧带,所述松紧带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松紧带沿其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开口;
[0007] 提供贴布,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
[0008] 将所述贴布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翻折并包裹所述松紧带,以将所述贴布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翻折至所述松紧带的所述开口中;
[0009] 提供服装本体,将所述服装本体放置于所述松紧带的所述开口中;
[0010] 将所述开口处的所述贴布、所述服装本体以及所述松紧带缝合连接。
[001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提供贴布,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包括:
[0012] 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向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翻折,以分别形成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并使得所述第一折边、所述第二折边相对且间隔设置;
[0013] 将所述第一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以形成第一暗线;
[0014] 将所述第二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端,以形成第二暗线。
[0015]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包括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
[0016] 所述将所述第一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以形成第一暗线,包括:
[0017] 将所述第一端翻折至叠放于所述第一折边上;
[0018] 将所述第一端的未开口部分与所述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一段线迹;
[0019] 翻开所述第一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一面的一侧,将所述第一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二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二段线迹;
[0020] 所述第一段线迹与所述第二段线迹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暗线;
[0021] 所述将所述第二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端,以形成第二暗线,包括:
[0022] 将所述第二端翻折至叠放于所述第二折边上;
[0023] 将所述第二端的未开口部分与所述第二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三段线迹;
[0024] 翻开所述第二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一面的一侧,将所述第二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二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折边缝合以形成第四段线迹;
[0025] 所述第三段线迹与所述第四段线迹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暗线。
[0026]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贴布在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预留的第三折边和第四折边,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
折边分别相对所述松紧带悬空;
[0027] 所述将所述贴布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翻折并包裹所述松紧带,以将所述贴布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翻折至所述松紧带的所述开口中,包括:
[0028] 将所述贴布的沿松紧带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展开;
[0029] 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向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翻折,以使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包覆所述松紧带;
[0030] 将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翻折至所述开口内。
[003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向所述松紧带的外侧
翻折,以使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包覆所述松紧带之后,以及,在将
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翻折至所述开口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0032] 将所述贴布与所述松紧带同时向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翻转;
[0033] 将所述第一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以形成第三暗线;
[0034] 将所述贴布与所述松紧带翻折至所述第一折边、所述第二折边相对且间隔,以使所述第一折边包裹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折边包裹于所述第二端;
[0035] 将所述第二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端的在所述开口处的靠近所述第一面的部分,以形成第四暗线。
[0036]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第一折边沿所述松紧带的外侧缝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以形成第三暗线,包括:
[0037] 将所述第一端的未开口部分与所述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五段线迹;
[0038] 翻开所述第一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一侧,将所述第一端的在所述开口处靠近所述第一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六段线迹;
[0039] 所述第五段线迹与所述第六段线迹共同形成所述第三暗线。
[004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0041] 所述将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翻折至所述开口内,包括:
[0042] 裁剪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的沿所述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以使所述第三折边、所述第四折边的宽度小于所述开口的深度;
[0043] 将所述第三折边翻折至贴合于所述第一面,并将所述第三折边与所述第一面缝合;
[0044] 将所述第四折边翻折至贴合于所述第二面,并将所述第四折边与所述第二面缝合。
[0045]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贴布、所述服装本体以及所述松紧带缝合连接形成第一明线,所述第一明线沿所述松紧带的长度方向环绕一
圈。
[0046]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将所述开口处的所述贴布、所述服装本体以及所述松紧带缝合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0047] 将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缝合连接,以在所述贴布的沿所述松紧带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明线、第三明线,所
述第二明线、所述第三明线位于所述贴布的外侧,所述第二明线、所述第三明线至所述贴布
的边缘的距离为0.1cm~0.5cm。
[0048]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服装,所述服装采用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服装的缝制方法缝制得到。
[004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5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装及其缝制方法,通过设置贴布,并使得贴布沿松紧带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松紧带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同时使得贴布的沿松紧
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位于松紧带的开口中并与服装本体和松紧带缝合连接。这样,两端
拼接后的松紧带开口保持畅通,一方面无需对松紧带拼接处打刀口,从而既能节省操作步
骤,提高生产效率,又能避免打刀口引起的起毛和经多次伸缩后氨纶丝外露的问题,进而有
效提高松紧带两端拼接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服装本体的伸入与缝合,以确保与松紧带
缝合后的服装本体保持平整、顺直。可见,采用本发明的服装及其缝制方法,能够在确保松
紧带两端的拼接质量的同时,将服装本体的毛边隐蔽于松紧带的开口内,以确保松紧带与
服装本体连接的可靠性和平整性,从而确保成品质量。
附图说明
[005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图。
[0052]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装的缝制方法的流程图
[0053]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装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0055]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装的贴布的示意图;
[0056]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装的松紧带的示意图;
[0057]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装的松紧带拼接处的示意图;
[0058]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装的松紧带开口处的示意图。
[0059] 图标:10、服装;
[0060] 11、松紧带;110、开口;110a、第一明线;1101、第一面;1102、第二面;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1a、内侧;11b、外侧;
[0061] 12、贴布;120、主体部;120a、第二明线;120b、第三明线;121、第一折边;121a、第一暗线;122、第二折边;122a、第二暗线;123、第三折边;123a、第一边线;124、第四折边;124a、第二边线;
[0062] 13、服装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4]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65]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66]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67]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68] 相关技术中的松紧带在制作成为裙子或裤子的腰头时,往往通过将松紧带的两端对叠并直接车线缝合,以使松紧带形成一个两端围合的环状结构。然而,这种缝制方法无法
应用于具有Y型开口的松紧带中,这是因为,若直接将松紧带的两端对叠并车线缝合后,此
时松紧带的开口会被缝合,从而无法将裙子或裤子的毛边放置于开口内,或者裙子或裤子
需要折叠才能放置入开口内,以致裙子或裤子发生褶皱。基于此,相关技术多采用缝合后打
刀口的方式以确保开口通畅。然而这种方法易导致刀口处的松紧带起毛以及经多次伸缩后
氨纶丝外露的问题。
[0069]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服装的缝制方法,通过将贴布沿松紧带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松紧带的两端,同时使得贴布的沿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位于松
紧带的开口中并与服装本体和松紧带缝合连接,从而既能确保两端拼接后的松紧带开口保
持畅通,又能使得与松紧带缝合后的服装本体保持平整、顺直,以解决具有Y型开口的松紧
带两端拼接后无法与裙子或裤子缝合,或者缝合后发生裙子或裤子褶皱、松紧带起毛的问
题。
[0070]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71]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服装10的缝制方法,该缝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2] S1、提供松紧带,该松紧带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松紧带沿其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开口。
[0073] 这样,通过在松紧带11与其两端不同的方向上具有能够容置布料的开口110,能够使得开口110与第一端111、第二端112连通,同时在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在缝合时能规避
封闭开口110,从而确保开口110保持畅通,进而便于为后续松紧带11与服装本体13的缝合
提供基础
[0074] 进一步地,该松紧带11为长条带状结构,当松紧带11应用于服装10,例如形成为裤子的裤头、裙子的腰带时,该松紧带11多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围合形成环状结构。
[0075] 可选地,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的距离可无限接近于零,即第一端111可与第二端112直接连接,以使松紧带11的两端围合形成的环状结构更加稳定,同时,还能减少拼
接处的贴布12的尺寸,从而节省布料成本。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松紧带11相对裙子或裤子的尺寸而定,以使松紧带11拼
接后的尺寸能够适配裙子或裤子的尺寸。
[0076] 一些实施例中,开口110包括第一面1101和与第一面1101相对的第二面1102,当松紧带11与裙子或裤子缝合连接时,裙子或裤子放置于第一面1101和第二面1102之间。
[0077] S2、提供贴布,将贴布的沿松紧带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第一端、第二端。
[0078] 这样,通过贴布12将松紧带11的两端缝合连接,能够避免直接对松紧带11的两端对叠缝合的连接方式,从而能够避免松紧带11的开口110在两端拼接的过程中被缝合封闭。
[0079] 具体地,上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80] S21、将贴布的沿松紧带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向松紧带的内侧翻折,以分别形成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并使得第一折边、第二折边相对且间隔设置。
[0081] 具体地,该贴布12可包括主体部120以及位于主体部120两侧的第一折边121和第二折边122,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和主体部120形成两层的折叠结构,从而能够确保在
与松紧带11缝合时,可以缝制不外露的暗线,进而提高美观性。
[0082] 可以理解地,上述的松紧带11的内侧11a是指服装10成品后穿在人体身上时,松紧带11的可用于与人体接触的一侧,则与之对应的,松紧带11的外侧11b是指松紧带11的用于
远离人体的一侧。
[0083]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的宽度可为0.2cm~1cm,例如可为0.2mm、0.5mm、0.8cm、1cm等,从而既能为第一折边121与第一端111缝合、第二折边122与第二端112缝合提供足够的空间,又能避免因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的尺寸过大而导致两
者发生重叠,导致松紧带11的两端拼接处过厚,进而导致主体部120相对松紧带11凸起不平
整,影响服装10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性。
[0084]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为贴布12的两侧向松紧带11的内侧11a翻折所形成,且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相对且间隔设置,基于此,主体部120的
宽度应至少包括第一折边121与第二折边122的宽度,即,主体部120的宽度可为0.4cm~
2cm,例如可为0.4cm、1cm、1.6cm、2cm等。这样,能够确保第一折边121的边缘与第二折边122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从而确保第一折边121与第二折边122不会发生重叠,以使
松紧带11的两端拼接处平整美观。
[0085] S22、将第一折边沿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第一端,以形成第一暗线。
[0086] 这样,一方面能够将贴布12与松紧带11的第一端111缝合连接,另一方面能够将缝合的线迹隐藏于贴布12内,提高松紧带11的美观性。
[0087] 请结合图6,具体地,上述步骤S2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88] S221、将第一端翻折至叠放于第一折边上。
[0089] 可以理解地,此时第一端111与第一折边121的边缘对齐,或者,第一端111至少部分与第一折边121重叠。
[0090] S222、将第一端的未开口部分与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一段线迹。
[0091] S223、翻开第一端的在开口处靠近第一面的一侧,将第一端的在开口处靠近第二面的部分与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二段线迹。这样,能够在不封闭开口的前提下,将第一折
边与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
[0092] S224、第一段线迹与第二段线迹共同形成第一暗线。
[0093]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第一折边121的宽度为0.2cm~1cm,第一暗线121a将第一折边121与松紧带11缝合连接,因此第一暗线121a的位置受第一折边121的尺寸而影响,同
时为确保松紧带11与贴布12缝合连接的可靠性,第一暗线121a距离被缝合材料的边缘至少
有0.2cm。基于此,第一暗线121a位于第一折边121的靠近主体部120的一侧,且第一暗线
121a与主体部120的距离可为0~0.8cm,例如可为0cm、0.2cm、0.5cm、0.8cm等。
[0094] 举例来说,当第一折边121的宽度为1cm时,第一暗线121a与主体部120的距离可为0~0.8cm,当距离为0cm时,第一暗线121a位于第一折边121与主体部120的连接处,这样能
够有利于固定第一折边121;当第一暗线121a与主体部120的距离为0.8cm时,第一暗线121a
与第一折边121的边缘距离0.2cm,从而能够在缝合连接第一折边121与松紧带11的同时,确
保缝合的可靠性。当第一折边121的宽度为0.2cm时,第一暗线121a与主体部120的距离可为
0cm。
[0095] S23、将第二折边沿松紧带的内侧缝合连接于第二端,以形成第二暗线。从而一方面能够将贴布12与松紧带11的第二端112缝合连接,另一方面能够将缝合的线迹隐藏于贴
布12内,提高松紧带11的美观性。
[0096]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2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97] S231、将第二端翻折至叠放于第二折边上。
[0098] 可以理解地,此时第二端112与第二折边122的边缘对齐,或者,第二端112至少部分与第二折边122重叠。
[0099] S232、将第二端的未开口部分与第二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三段线迹。
[0100] S233、翻开第二端的在开口处靠近第一面的一侧,将第一端的在开口处靠近第二面的部分与第二折边缝合以形成第四段线迹。
[0101] 这样,能够在不封闭开口110的前提下,将第二折边122与松紧带11的内侧11a缝合连接。
[0102] S234、第三段线迹与第四段线迹共同形成第二暗线。
[0103] 可选地,第二暗线122a位于第二折边122的靠近主体部120的一侧,且第二暗线122a与主体部120的距离可为0~0.8cm,例如可为0cm、0.2cm、0.5cm、0.8cm等。
[0104] 举例来说,当第二折边122的宽度为1cm时,第二暗线122a与主体部120的距离可为0~0.8cm,当距离为0cm时,第二暗线122a位于第二折边122与主体部120的连接处,这样能
够有利于固定第二折边122;当第二暗线122a与主体部120的距离为0.8cm时,第二暗线122a
与第二折边122的边缘距离0.2cm,从而能够在缝合连接第二折边122与松紧带11的同时,确
保缝合的可靠性。当第二折边122的宽度为0.2cm时,第二暗线122a与主体部120的距离可为
0cm。
[0105]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步骤S22和步骤S23并无先后之分,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缝制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折边121与第一端111缝合,也可以先将第二折边122与第二端112缝合。
[0106] 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中,贴布12在沿松紧带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预留的第三折边123和第四折边124,该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分别相对松紧带11悬空。
这样,能够避免贴布12的两侧边缘直接与松紧带11的外表面缝合连接,从而导致贴布12的
两侧边缘相对松紧带11外露,不仅不利于保护贴布12两侧边的毛边,还会影响整体的美观
性。
[0107] S3、将贴布沿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翻折并包裹松紧带,以将贴布沿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翻折至松紧带的开口中。
[0108] 这样,贴布12能够包裹于松紧带11的两端的外周一圈,从而一方面能够提高贴布12与松紧带11的第一端111、第二端112的连接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松紧带11在拼接处
的美观性。同时,还能将贴布12的两侧边缘夹在松紧带11的开口110内,有利于隐藏贴布12
两侧边的毛边,提高成品质量和整体美观性。
[0109] 请结合图7,具体地,上述步骤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110] S31、将贴布的沿松紧带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沿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展开。
[0111] S32、将贴布的沿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向松紧带的外侧翻折,以使贴布的沿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包覆于松紧带。此时,贴布12的沿松紧带11的宽度方向上包裹
于松紧带11的外周。
[0112] S33、将贴布与松紧带同时向松紧带的外侧翻转。此时,松紧带11的外侧11b朝向于操作者,有利于贴布12与松紧带11的外侧11b缝合。
[0113] S34、将第一折边沿松紧带的外侧缝合连接于第一端,以形成第三暗线。从而将第一折边121沿松紧带11的宽度方向上包裹于第一端111的外周并缝合连接于第一端111的外
侧面。
[0114]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3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115] S341、将第一端的未开口部分与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五段线迹。
[0116] S342、翻开第一端的在开口处靠近第二面的一侧,将第一端的在开口处靠近第一面的部分与第一折边缝合以形成第六段线迹。
[0117] 从而,能够在不封闭开口110的前提下,将第一折边121与松紧带11的外侧11b缝合连接。
[0118] S343、所述第五段线迹与所述第六段线迹共同形成所述第三暗线。
[0119] 可选地,第三暗线位于第一折边121的靠近主体部120的一侧,且第三暗线与主体部120的距离可为0~0.8cm,例如可为0cm、0.2cm、0.5cm、0.8cm等。
[0120] S35、将贴布与松紧带翻折至第一折边、第二折边折相对且间隔,以使第一折边包裹于第一端,第二折边包裹于第二端。即,翻折至贴布12包裹于松紧带11的最终呈现状态,
此时第一暗线121a、第二暗线122a、第三暗线均被主体部120遮挡隐藏。
[0121] S36、将第二折边沿松紧带的外侧缝合连接于第二端的在开口处的靠近第一面的部分,以形成第四暗线。
[0122] 此时,第一折边121与第一端111缝合封闭,第二折边122与第二端112的外侧11b在未开口110部分留口不缝合,这是因为在缝制暗线时无法同时将四边全部缝合,否则贴布12
无法翻折至多段暗线的线迹被隐藏的状态。
[0123] 可选地,第四暗线位于第二折边122的靠近主体部120的一侧,且第四暗线与主体部120的距离可为0~0.8cm,例如可为0cm、0.2cm、0.5cm、0.8cm等。
[0124]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步骤S34和步骤S36可以调换,即可以将第二折边122与第二端112缝合封闭,将第一折边121与第一端111的外侧11b在未开口110部分留口不缝合。
[0125] S37、将第三折边、第四折边翻折至开口内。
[0126] 这样,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的边缘包裹于开口110内,能够将贴布12的沿松紧带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毛边隐藏于开口110内,提高成品的质量和整体美观性。
[0127] 具体地,上述步骤S37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128] S371、裁剪第三折边、第四折边的沿松紧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以使第三折边、第四折边的宽度小于开口的深度。从而确保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的宽度能够与开口
110的深度匹配,以使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能够放置于开口110内,同时不影响松紧带
11的美观性。
[0129] 进一步地,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的宽度为d,开口110的深度为D,满足关系式:D‑0.2cm≤d≤D。
[0130] 这样,一方面能够确保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具有足够的宽度用于缝合,以使缝合贴布12沿松紧带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与松紧带11的连接稳定可靠,另一方面能够确
保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的宽度能与开口110的深度匹配,避免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
124的宽度过大而导致在放置于开口110内时褶皱层叠,进而导致开口110相对松紧带11凸
起不平整,影响服装10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性。
[0131] 更进一步地,松紧带11的宽度为X,贴布12的长度为Y,满足关系式:Y=2X+2d。
[0132] 从而能够确保贴布12能够沿松紧带11的宽度方向上包裹于松紧带11的外周,并将贴布12的两端翻折至松紧带11的开口110内,进而确保贴布12与松紧带11缝合连接的可靠
性,提高松紧带11的两端连接的稳定性
[0133] S372、将第三折边翻折至贴合于第一面,并将第三折边与第一面缝合。
[0134] 这样,能够在不影响开口110的通畅性的同时,将第三折边123与开口110的第一面1101缝合固定,以确保第三折边123与松紧带11的连接可靠。
[0135] S373、将第四折边翻折至贴合于第二面,并将第四折边与第二面缝合。
[0136] 这样,能够在不影响开口110的通畅性的同时,将第四折边124与开口110的第二面1102缝合固定,以确保第四折边124与松紧带11的连接可靠。
[0137] 进一步地,第三折边123与第一面1101缝合形成第一边线123a,第四折边124与第二面1102缝合形成第二边线124a,第一边线123a、第二边线124a与松紧带11的边缘的距离
可为0.1cm~0.5cm,例如可为0.1cm、0.2cm、0.3cm、0.5cm等。这样能够使得第一边线123a、第二边线124a与松紧带11的边缘较接近,可确保贴布12与松紧带11缝合后,贴布12沿松紧
带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相对松紧带11固定,有利于整体的协调性和美观性。
[0138] 可以理解地,第一边线123a、第二边线124a与松紧带11的边缘的距离受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的宽度限制,当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的宽度d小于0.5cm时,第一边
线123a、第二边线124a与松紧带11的边缘的距离可为0.1cm~d,即第一边线123a、第二边线
124a的位置最多可为第三折边123、第四折边124的边缘处。
[0139] S4、提供服装本体,将服装本体放置于松紧带的开口中。
[0140] 这样,将服装本体13的边缘放置于开口110中,当开口110缝合,服装本体13的毛边可隐藏于松紧带11的开口110内,同时,能够实现服装本体13与松紧带11的连接。
[0141] S5、将开口处的贴布、服装本体以及松紧带缝合连接。从而,贴布12、服装本体13以及松紧带11三者连接为一体,同时封闭开口110,将贴布12和服装本体13的毛边隐藏在开口110内。
[0142] 一些实施例中,贴布12、服装本体13以及松紧带11缝合连接形成第一明线110a,第一明线110a沿松紧带11的长度方向环绕一圈。从而确保服装本体13与松紧带11的连接完整
可靠。
[0143] 进一步地,第一明线110a位于开口110的靠近松紧带11的边缘的一侧,第一明线110a与松紧带11的边缘距离为0.1cm~0.6cm,例如可为0.1cm、0.2cm、0.5cm、0.6cm。从而,一方面能够将开口110缝合,并将贴布12、松紧带11以及服装本体13连接为一体,另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明线110a与开口110的边缘较接近,以确保开口110缝合后相对固定,避免发
生开口110的边缘被掀起拉扯的情况而影响缝合效果,从而确保缝合连接的可靠性,同时有
利于整体的协调性和美观性。
[0144] 具体地,第一明线110a可为绕松紧带11外周面一圈的距离松紧带11边缘0.1cm的线迹,或者,第一明线110a可为0.1cm或0.6cm双线,即第一明线110a有两圈线迹,第一圈线
迹距离松紧带11边缘0.1cm,第二圈线迹距离第一圈线迹0.6cm,从而确保贴布12、松紧带11
与服装本体13的连接稳定性。
[0145] 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S5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0146] S6、将主体部的沿松紧带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第二端缝合连接,以在主体部的沿松紧带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明线、第三明线,第二明线、第三明线位
于主体部的外侧,第二明线、第三明线至主体部的边缘的距离为0.1cm~1cm。
[0147]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沿松紧带11的内侧11a折叠于主体部120,且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分别缝合连接于松紧带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
112,基于此,第二明线120a将第一折边121、主体部120与松紧带11缝合连接,第三明线120b将第二折边122、主体部120与松紧带11缝合连接,从而能够限制主体部120的活动,加强贴
布12与松紧带11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148] 一些实施例中,为确保主体部120与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的缝合连接,第二明线120a、第三明线120b距离被缝合材料的边缘至少有0.1cm,同时第二明线120a、第三明
线120b的位置受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的尺寸而影响。基于此,第二明线120a位于主体
部120的与第一折边121连接的一侧,第三明线120b与第一折边121的距离可为0.1cm~
0.5cm,例如可为0.1cm、0.2cm、0.3cm、0.5cm等。第三明线120b位于主体部120的与第二折边
122连接的一侧,第三明线120b与第二折边122的距离可为0.1cm~0.5cm,例如可为0.1cm、
0.2cm、0.3cm、0.5cm等。
[0149] 举例来说,当第一折边121、第二折边122的宽度为1cm时,第二明线120a与第一折边121、第三明线120b与第二折边122的距离可为0.1cm~0.5cm,这样第二明线120a、第三明
线120b与主体部120的两侧较为接近,可确保贴布12与松紧带11缝合后,贴布12沿松紧带11
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相对松紧带11固定,有利于整体的协调性和美观性。当第一折边121、
第二折边122的宽度为0.2cm时,第二明线120a与第一折边121、第三明线120b与第二折边
122的距离可为0.1cm,这样能够确保第二明线120a、第三明线120b与被缝合材料的边缘的
距离,从而确保缝合的稳定性。
[0150]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服装10,该服装10采用上述的服装10的缝制方法缝制得到。具体地,该服装10包括服装本体13、松紧带11以及贴
布12。其中,松紧带11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松紧带11设有沿
松紧带11的边缘向松紧带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开口110,服装本体13至少部分伸入开口110
中并缝合连接于松紧带11。贴布12沿松紧带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第一端
111和第二端112,且贴布12沿松紧带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均位于开口110中,并与服装本
体13以及松紧带11缝合连接。
[0151] 本实施例提供的服装10,通过设置贴布12,并使得贴布12沿松紧带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缝合连接于松紧带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同时使得贴布12的沿松紧带
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位于松紧带11的开口110中并与服装本体13和松紧带11缝合连接。
这样,两端拼接后的松紧带11开口110保持畅通,一方面无需对松紧带11拼接处打刀口,从
而既能节省操作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又能避免打刀口引起的起毛和经多次伸缩后氨纶丝
外露的问题,进而有效提高松紧带11两端拼接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服装本体13的伸入
与缝合,以确保与松紧带11缝合后的服装本体13保持平整、顺直。可见,采用本发明的服装
10,能够在确保松紧带11两端的拼接质量的同时,将服装本体13的毛边隐蔽于松紧带11的
开口110内,以确保松紧带11与服装本体13连接的可靠性和平整性,从而确保成品质量。
[0152]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装及其缝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
本发明的一种服装及其缝制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
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
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