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辫子编织方法及辫子

申请号 CN202311407783.0 申请日 2023-10-26 公开(公告)号 CN117535867A 公开(公告)日 2024-02-09
申请人 上海日播至美服饰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易朝德;
摘要 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辫子编织方法及辫子,该辫子编织方法包括:分别将第一编织带和第二编织带沿自身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一U形结构和第二U形结构,第一U形结构与第二U形结构相交以形成第一环形部;将第二延伸端引导至搭接于第二起始端的背离第一环形部的一面并沿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三U形结构;将第三U形结构闭口端插设于第一环形部以形成第二环形部;将第一延伸端沿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将第四U形结构沿背离第一起始端的方向通过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第二环形部,以使第一编织带与第二编织带之间形成第三环形部。故使得辫子编织方法繁简程度适中,编织形成的辫子具有立体感、具有美感。
权利要求

1.一种辫子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将第一编织带沿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沿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使所述第一编织带形成第一U形结构、所述第二编织带形成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一U形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二U形结构且所述第一U形结构与所述第二U形结构相交以使所述第一编织带与所述第二编织带共同形成第一环形部,其中,所述第一编织带包括第一起始端及第一延伸端,所述第二编织带包括第二起始端及第二延伸端;
将所述第二延伸端引导至搭接于所述第二起始端的背离所述第一环形部的一面并沿所述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三U形结构;
将所述第三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二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以使所述第二编织带与所述第一编织带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
将所述第一延伸端沿所述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
将所述第四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一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以使所述第一编织带与所述第二编织带之间形成第三环形部,其中,所述第一编织带的颜色和所述第二编织带的颜色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子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将第一编织带沿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沿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起始端和/或所述第二起始端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子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将第一编织带沿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沿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使所述第一编织带形成第一U形结构、所述第二编织带形成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一U形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二U形结构包括:
将所述第二延伸端先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再向所述第二方向折叠以使所述第二编织带形成所述第二U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中的其中一个方向;
将所述第一延伸端先穿过所述第二U形结构,再向第一方向折叠并再次穿过所述第二U形结构以形成所述第一U形结构且使得第一U形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一U结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凸出所述第二U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中的其中一个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子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三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二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以使所述第二编织带与所述第一编织带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之后,所述将所述第一延伸端沿所述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拉伸所述第一延伸端,以使所述第一U形结构与所述第二U形结构的交叉处收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子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三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二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以使所述第二编织带与所述第一编织带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之后,所述将所述第一延伸端沿所述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拉伸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闭口端,以使所述第一U形结构与所述第二U形结构的交叉处收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子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四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一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拉伸所述第二延伸端,使得所述第二U形结构与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交叉处收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子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四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一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拉伸所述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使得所述第二U形结构与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交叉处收紧。
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辫子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带和/或所述第二编织带为扁平编制带。
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辫子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带的表面和所述第二编织带的表面均为光滑面。
10.一种辫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辫子由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辫子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说明书全文

一种辫子编织方法及辫子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服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辫子编织方法及辫子。

背景技术

[0002] 辫子是服装中常见的装饰品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编织物。但是一般的辫子编织方法过于简单,编织形成的辫子无立体感,外形普通、不美观,导致达不到理想的外观
效果。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辫子编织方法及辫子,该辫子编织方法繁简程度适中,编织形成的辫子具有立体感,外观具有美感。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辫子编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5] 分别将第一编织带沿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沿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使所述第一编织带形成第一U形结构、所述第二编织带形成第二U形结构、
所述第一U形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二U形结构且所述第一U形结构与所述第二U形结构相交以
使所述第一编织带与所述第二编织带共同形成第一环形部,其中,所述第一编织带包括第
一起始端及第一延伸端,所述第二编织带包括第二起始端及第二延伸端;
[0006] 将所述第二延伸端引导至搭接于所述第二起始端的背离所述第一环形部的一面并沿所述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三U形结构;
[0007] 将所述第三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二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以使所述第二编织带与所述第一编织带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
[0008] 将所述第一延伸端沿所述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
[0009] 将所述第四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一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以使所述第一编织带与所述第二编织带之间形成第三环形部,
其中,第一编织带的颜色和第二编织带的颜色不同。
[0010] 可选的,所述分别将第一编织带沿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沿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0011] 将所述第一起始端和/或所述第二起始端固定。
[0012] 可选的,所述分别将第一编织带沿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沿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使所述第一编织带形成第一U形结构、所述第二编织带形成
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一U形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二U形结构包括:
[0013] 将所述第二延伸端先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再向所述第二方向折叠以使所述第二编织带形成所述第二U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
中的其中一个方向;
[0014] 将所述第一延伸端先穿过所述第二U形结构,再向第一方向折叠并再次穿过所述第二U形结构以形成所述第一U形结构且使得第一U形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
一U结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凸出所述第二U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
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中的其中一个方向。
[0015] 可选的,所述将所述第三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二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以使所述第二编织带与所述第一编织带之间形成第
二环形部之后,所述将所述第一延伸端沿所述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
结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0016] 拉伸所述第一延伸端,以使所述第一U形结构与所述第二U形结构的交叉处收紧。
[0017] 可选的,所述将所述第三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二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以使所述第二编织带与所述第一编织带之间形成第
二环形部之后,所述将所述第一延伸端沿所述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
结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0018] 拉伸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闭口端,以使所述第一U形结构与所述第二U形结构的交叉处收紧。
[0019] 可选的,所述将所述第四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一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0020] 拉伸所述第二延伸端,使得所述第二U形结构与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交叉处收紧。
[0021] 可选的,所述将所述第四U形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一起始端的方向通过所述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0022] 拉伸所述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使得所述第二U形结构与所述第三U形结构的交叉处收紧。
[0023] 可选的,所述第一编织带和/或所述第二编织带为扁平编制带。
[0024] 可选的,所述第一编织带的表面和所述第二编织带的表面均为光滑面。
[0025]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辫子,该辫子由上述第一方面任意一种辫子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002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0027] 在编织辫子时,第一步,分别将第一编织带沿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沿第二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叠,以使第一编织带形成第一U形结构、第二编织带形成
第二U形结构、第一U形结构插设于第二U形结构且第一U形结构与第二U形结构相交以使第
一编织带与第二编织带共同形成第一环形部,其中,第一编织带包括第一起始端及第一延
伸端,第二编织带包括第二起始端及第二延伸端。由于U形结构包括闭口端和延伸端,这样
一来,相对于直线形结构来说,不仅能够使第一编织带和第二编织带在二者的闭口端相互
交叉以实现收紧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得二者在延伸端继续延长以实现加长辫子的目的。第
二步,将第二延伸端引导至搭接于第二起始端的背离第一环形部的一面并沿第二编织带的
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三U形结构。这样一来,形成的第三U形结构为新结构,该新结构又可
以继续容纳新结构,进而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并加长。
[0028] 第三步,将第三U形结构沿背离第二起始端的方向通过第三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第一环形部,以使第二编织带与第一编织带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这样一来,使得第三U
形结构与第一环形部能够交叉,且形成的第二环形部又可以嵌套后续折叠形成的新结构,
进而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并加长。第四步,将第一延伸端沿第一编织带的长度方向折
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这样一来,形成的第四U形结构为新结构,该新结构又可以继续容纳
新结构,进而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并加长。
[0029] 第五步,将第四U形结构沿背离第一起始端的方向通过第四U形结构的闭口端插设于第二环形部,以使第一编织带与第二编织带之间形成第三环形部。这样一来,使得第四U
形结构与第二环形部能够交叉,且形成的第三环形部又可以嵌套后续折叠形成的新结构,
进而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并加长。第五步完成后即编织完成了一个辫子,该辫子编织
方法相对于一般的辫子编织方法来说,繁简程度适中。又由于第一编织带的颜色和第二编
织带的颜色不同,故编织形成的辫子在两种不同颜色的的交叉下显得具有立体感,进而使
该辫子的外观具有美感。
附图说明
[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图。
[0031]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辫子编织方法的流程图
[0032]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辫子编织方法的流程图;
[0033] 图3是图1中步骤101对应的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4] 图4是图1中步骤102和103对应的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5] 图5是图2中步骤206和207对应的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6] 图6是图1中步骤104和105对应的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7] 图7是图2中步骤210和211对应的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8] 图8是实现辫子加长的完整的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9] 附图标记说明:
[0040] 1‑第一编织带;11‑第一起始端;12‑第一延伸端;
[0041] 2‑第二编织带;21‑第二起始端;22‑第二延伸端;
[0042] 3‑第一U形结构;
[0043] 4‑第二U形结构;
[0044] 5‑第一环形部;
[0045] 6‑第三U形结构;61‑闭口端;
[0046] 7‑第二环形部;
[0047] 8‑第四U形结构;
[0048] 9‑第三环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50]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51]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52]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53]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54]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55]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辫子编织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1,该方法包括:
[0056] 步骤101:分别将第一编织带1沿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2沿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方向折叠,以使第一编织带1形成第一U形结构3、第二编织带2形成第二
U形结构4、第一U形结构3插设于第二U形结构4且第一U形结构3与第二U形结构4相交以使第
一编织带1与第二编织带2共同形成第一环形部5,其中,第一编织带1包括第一起始端11及
第一延伸端12,第二编织带2包括第二起始端21及第二延伸端22。
[0057] 步骤102:将第二延伸端22引导至搭接于第二起始端21的背离第一环形部5的一面并沿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三U形结构6。
[0058] 步骤103:将第三U形结构6沿背离第二起始端21的方向通过第三U形结构6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一环形部5,以使第二编织带2与第一编织带1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7。
[0059] 步骤104:将第一延伸端12沿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8。
[0060] 步骤105:将第四U形结构8沿背离第一起始端11的方向通过第四U形结构8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二环形部7,以使第一编织带1与第二编织带2之间形成第三环形部9。
[0061]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4及图6,在编织辫子时,第一步,分别将第一编织带1沿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2沿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方向折叠,以使第一编织带1形成第一U形结构3、第二编织带2形成第二U形结构4、第一U形结构3插设于第二U形结构
4且第一U形结构3与第二U形结构4相交以使第一编织带1与第二编织带2共同形成第一环形
部5,其中,第一编织带1包括第一起始端11及第一延伸端12,第二编织带2包括第二起始端
21及第二延伸端22。由于U形结构包括闭口端61和延伸端,这样一来,相对于直线形结构来
说,不仅能够使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在二者的闭口端61相互交叉以实现收紧的目
的,而且还能使得二者在延伸端继续延长以实现加长辫子的目的。第二步,将第二延伸端22
引导至搭接于第二起始端21的背离第一环形部5的一面并沿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方向折叠
以形成第三U形结构6。这样一来,形成的第三U形结构6为新结构,该新结构又可以继续容纳
新结构,进而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并加长。
[0062] 第三步,将第三U形结构6沿背离第二起始端21的方向通过第三U形结构6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一环形部5,以使第二编织带2与第一编织带1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7。这样一来,
使得第三U形结构6与第一环形部5能够交叉,且形成的第二环形部7又可以嵌套后续折叠形
成的新结构,进而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并加长。第四步,将第一延伸端12沿第一编织带
1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8。这样一来,形成的第四U形结构8为新结构,该新结
构又可以继续容纳新结构,进而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并加长。
[0063] 第五步,将第四U形结构8沿背离第一起始端11的方向通过第四U形结构8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二环形部7,以使第一编织带1与第二编织带2之间形成第三环形部9。这样一来,
使得第四U形结构8与第二环形部7能够交叉,且形成的第三环形部9又可以嵌套后续折叠形
成的新结构,进而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并加长。第五步完成后即编织完成了一个辫子,
该辫子编织方法相对于一般的辫子编织方法来说,繁简程度适中。又由于第一编织带1的颜
色和第二编织带2的颜色不同,故编织形成的辫子在两种不同颜色的的交叉下显得具有立
体感,进而使该辫子的外观具有美感。
[006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均为柔性条状物,可以是是布质编织带、皮质编制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0065]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折叠方式可以是人工折叠,也可以是机器折叠,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0066] 分别将第一编织带1沿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2沿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方向折叠之前,方法还包括:
[0067] 将第一起始端11和/或第二起始端21固定。
[0068] 可选地,分别将第一编织带1沿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折叠、将第二编织带2沿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方向折叠,以使第一编织带1形成第一U形结构3、第二编织带2形成第二U
形结构4、第一U形结构3插设于第二U形结构4包括:
[0069] 将第二延伸端22先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再向第二方向折叠以使第二编织带2形成第二U形结构4,其中,第二方向为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方向中的其中一个方向;
[0070] 将第一延伸端12先穿过第二U形结构4,再向第一方向折叠并再次穿过第二U形结构4以形成第一U形结构3且使得第一U形结构3插设于第二U形结构4,第一U结构沿着第一方
向的相反方向凸出第二U形结构4,其中,第一方向为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中的其中一个
方向。
[0071] 可选地,将第三U形结构6沿背离第二起始端21的方向通过第三U形结构6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一环形部5,以使第二编织带2与第一编织带1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7之后,将第
一延伸端12沿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8之前,方法还包括:
[0072] 拉伸第一延伸端12,以使第一U形结构3与第二U形结构4的交叉处收紧。
[0073] 可选地,将第三U形结构6沿背离第二起始端21的方向通过第三U形结构6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一环形部5,以使第二编织带2与第一编织带1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7之后,将第
一延伸端12沿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8之前,方法还包括:
[0074] 拉伸第三U形结构6的闭口端61,以使第一U形结构3与第二U形结构4的交叉处收紧。
[0075] 可选地,将第四U形结构8沿背离第一起始端11的方向通过第四U形结构8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二环形部7之后,方法还包括:
[0076] 拉伸第二延伸端22,使得第二U形结构4与第三U形结构6的交叉处收紧。
[0077] 可选地,将第四U形结构8沿背离第一起始端11的方向通过第四U形结构8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二环形部7之后,方法还包括:
[0078] 拉伸第四U形结构8的闭口端61,使得第二U形结构4与第三U形结构6的交叉处收紧。
[0079] 可选地,第一编织带1和/或第二编织带2为扁平编制带。
[0080] 可选的,第一编织带1的表面和第二编织带2的表面均为光滑面。
[0081]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均可按照任意结合形成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0082]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辫子编织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2,该方法包括:
[0083] 步骤201:将第一起始端11和/或第二起始端21固定。
[0084] 由于将第一起始端11和/或第二起始端21固定,也即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只将第一起始端11固定,第二种情况为只将第二起始端21固定,第三种情况为同时将第一起
始端11和第二起始端21固定。在编织辫子前将编织带的起始端固定能够使得编织带的一端
不会在编织的过程中移动,这样一来,在编织带的延伸端进行编织操作时更方便,有利于提
升辫子的质量,此外也缩短了编织的总时间,进而提高了编织效率。
[0085]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将第一起始端11和/或第二起始端21固定的方式可以是采用钉子固定,也可以是采用夹子夹住,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固定作用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
不做限定。
[0086] 步骤202:将第二延伸端22先向与第二方向(图3中的X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再向第二方向折叠以使第二编织带2形成第二U形结构4,其中,第二方向为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
方向中的其中一个方向。
[0087] 采用上述方法形成第二U形结构4相比于直接使用一个现有的U形结构来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U形结构的大小,并且编制形成的U形结构具有延伸端,可以利用延伸
端继续编织进而能够使辫子加长。
[0088] 步骤203:将第一延伸端12先穿过第二U形结构4,再向第一方向(图3中的Y轴方向)折叠并再次穿过第二U形结构4以形成第一U形结构3且使得第一U形结构3插设于第二U形结
构4,第一U结构沿着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凸出第二U形结构4,其中,第一方向为第一编织带
1的长度方向中的其中一个方向。
[0089] 上述将第一延伸端12先穿过第二U形结构4,再向第一方向折叠并再次穿过第二U形结构4以形成第一U形结构3,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形成第一U形结构3,而且能够使第一U形
结构3和第二U形结构4相互交叉。接着,由于第一U形结构3插设于第二U形结构4且第一U结
构沿着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凸出第二U形结构4,这样一来,凸出来的第二U形结构4部分与
第一U形结构3能够形成第一环形部5,相比于第一U形结构3不凸出第二U形结构4的方式,形
成的第一环形部5能够容纳新结构,进而有利于辫子的加长。
[0090] 步骤204:将第二延伸端22引导至搭接于第二起始端21的背离第一环形部5的一面并沿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三U形结构6。
[0091] 上述将第二延伸端22引导至搭接于第二起始端21的背离第一环形部5的一面,这样一来,使得第二延伸端22能够将第二固定端压住以形成封闭环形部,进而有利于第一U形
结构3和第二U形结构4相互紧密结合,使得辫子更紧实。又由于第二延伸端22沿第二编织带
2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三U形结构6,这样一来,形成的第三U形结构6为新的编织带结
构,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
[0092] 步骤205:将第三U形结构6沿背离第二起始端21的方向通过第三U形结构6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一环形部5,以使第二编织带2与第一编织带1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部7。
[0093] 这样一来,形成的第二环形部7也能够容纳新的编织带结构,进而有利于辫子的加长。
[0094] 步骤206:拉伸第一延伸端12,以使第一U形结构3与第二U形结构4的交叉处收紧。
[0095] 这样一来,参见图5,通过简单的拉伸动作即可使得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紧密的交叉并结合在一起,操作简单、节省时间,进而能够提升编织的效率。
[0096] 步骤207:拉伸第三U形结构6的闭口端61,以使第一U形结构3与第二U形结构4的交叉处收紧。
[0097] 这样一来,参见图5,同样也通过简单的拉伸动作使得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紧密的交叉并结合在一起,操作简单、节省时间,进一步的提升了编织的效率。
[0098] 步骤208:将第一延伸端12沿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图3中Y轴方向)折叠以形成第四U形结构8。
[0099] 这样一来,形成的第四U形结构8为新结构,使得该辫子能够继续编织。
[0100] 步骤209:将第四U形结构8沿背离第一起始端11的方向通过第四U形结构8的闭口端61插设于第二环形部7,以使第一编织带1与第二编织带2之间形成第三环形部9。
[0101] 这样一来,相比于形成的带状结构来说,形成的第三环形部9能够容纳新的编织带结构,进而有利于辫子的加长,同时也使得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结合地更加紧密。
[0102] 步骤210:拉伸第二延伸端22,使得第二U形结构4与第三U形结构6的交叉处收紧。
[0103] 这样一来,参见图7,可以通过简单的拉伸动作即可使得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紧密地交叉并结合在一起,使得编织完成的辫子在使用的过程中,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
编织带2不容易散开。此外,该操作简单、节省时间,进而能够提升编织的效率。
[0104] 步骤211:拉伸第四U形结构8的闭口端61,使得第二U形结构4与第三U形结构6的交叉处收紧。
[0105] 这样一来,参见图7,同样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拉伸动作使得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紧密地交叉并结合在一起,操作简单、节省时间,进一步的提升了编织效率。至此,可以得到一个质地紧实的辫子,故在辫子的使用过程中,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不容易
散开,提升了辫子的质量,延长了辫子的使用寿命。
[0106] 参见图8,如果继续重复上述步骤104和步骤105即可将辫子加长。重复的步骤可以用统一地表述为:将第一延伸端12沿第一编织带1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n U形结构,其
中n为不小于五的正整数;将第n U形结构沿背离第一起始端11的方向通过第n U形结构的
闭口端61插设于第(n‑2)环形部,以使第一编织带1与第二编织带2之间形成第(n‑1)环形
部。或将第二延伸端22沿第二编织带2的长度方向折叠以形成第n U形结构,其中n为不小于
五的正整数;将第n U形结构沿背离第二起始端21的方向通过第nU形结构的闭口端61插设
于第(n‑2)环形部,以使第一编织带1与第二编织带2之间形成第(n‑1)环形部。这样一来,第n U形结构能与第(n+1)U形结构相互交叉以实现辫子的加长,当选用不同的n值时,采用上
述方法可以编织形成不同长度的辫子。
[0107]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a至k即为使辫子加长的编织过程,图中白色空心箭头为在编织的过程中编织带结构的拉伸方向。
[0108]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一编织带1和/或第二编织带2为扁平编制带。这样一来,相对于使用非扁平的编织带作为第一编织带1和/或第二编织带2的编织方法来说,扁平
编制带在编织的过程中能够使得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结合地更加紧密,使得辫子在
使用的过程中,第一编织带1和第二编织带2不容易散开,进而提升了辫子的质量,延长了辫
子的使用寿命。
[0109] 需要说明的是,扁平编制带是指宽度大于厚度的柔性条状物,可以是扁平布带、扁平皮革带,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相同形状的柔性条状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0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带1的表面和所述第二编织带2的表面均为光滑面。这样一来,相对于第一编织带1的表面和所述第二编织带2的表面均为非光滑面来说,辫子具
有光泽,故使得辫子更美观。此外编织带的表面为光滑面使得辫子更容易清洁,便于用户的
使用。
[011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辫子,该辫子由上述任意一种辫子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0112] 参见图8中的步骤k,该辫子在两种不同颜色的的交叉下显得具有立体感、更加美观。
[011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