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编织方法及混合织物

申请号 CN200710166086.5 申请日 2007-11-02 公开(公告)号 CN101424008A 公开(公告)日 2009-05-06
申请人 亚洲皮草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象有;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混合编织方法及混合织物,该方法包括:交互连接第一编织物,所述第一编织物构成图案;第二编织物穿插在所述第一编织物中,所述第二编织物浮于所述第一编织物表面,所述第二编织物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编织物的表面积。采用本发明 实施例 的技术方案,第一编织物形成多种 颜色 的图案,设计灵活;第二编织物的表面积大于第一编织物的表面积,第二编织物浮于第一编织物表面,用第二编织物遮盖第一编织物,得到的混合织物从外观上看只呈现第二编织物的材质,图案由第一编织物形成,变化灵活、外形美观、且相对于仅用第二编织物得到的织物,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混合编织的方法得到的衣物更加轻薄、时尚,符合现代着装趋势。
权利要求

1、一种混合编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交互连接第一编织物,所述第一编织物构成图案;第二编织物穿插在所述第一编织物中,所述第二编织物浮于所述第一编织物表面,所述第二编织物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编织物的表面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织物穿插在所 述第一编织物中包括:所述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第一编织物重叠,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织物穿插在所 述第一编织物中包括:所述第一编织物交叉形成空格; 所述第二编织物在所述空格中交互穿插。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织物穿插在所 述第一编织物中还包括:所述第一编织物的交叉处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 物为纱线,所述第二编织物为皮草。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 第一编织物重叠,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包括:当所述第二编织物为皮草时,所述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第一编织物重叠; 以平针为低针,将所述第二编织物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插入第三编织物,所述第三编织物用于所述第一编织物的端线处理。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编织物在所述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近旁,形成端线处理用的线圈;将所述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绕过所述线圈,所述端线与所 述线圈形成结。
9、 一种混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编织物,用于交互连接形成图案;第二编织物,用于穿插在所述第一编织物中,并浮于所述第一编织物表面, 所述第二编织物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编织物的表面积。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编织物还包括交叉形成的空格; 所述第二编织物用于在所述空格中交互穿插。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物还 包括:所述第一编织物的交叉处固定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织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编织物,用于在所述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近旁,形成端线处理的线圈,所述线圈用于被所述第一编织物编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绕过形成结。

说明书全文

混合编织方法及混合织物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混合编织方法及混合织物。 背景技术
在服装界,说到雍容华贵,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皮草。皮草衣物一般是用 毛皮拼合成,衣身厚重且具有高度御寒的功能。随着气候逐渐变暖,人们冬季 的着装慢慢向轻、薄转变,厚重而高度御寒的皮草衣物变得不再适合人们穿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混合编织方法及混合织物,使得混合编织的 衣物变得轻薄,符合现代着装趋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编织的方法,包括: 交互连接第一编织物,所述第一编织物构成图案; 第二编织物穿插在所述第一编织物中,所述第二编织物浮于所述第一编织 物表面,所述第二编织物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编织物的表面积。 所述第二编织物穿插在所述第一编织物中包括:
所述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第一编织物重叠,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 所述第二编织物穿插在所述第一编织物中包括: 所述第一编织物交叉形成空格; 所述第二编织物在所述空格中交互穿插。 所述第二编织物穿插在所述第一编织物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编织物的交叉处固定。 所述第一编织物为纱线,所述第二编织物为皮草。 所述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第一编织物重叠,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包
括:
当所述第二编织物为皮草时,所述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第一编织物重叠; 以平针为低针,将所述第二编织物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 该方法还包括:
插入第三编织物,所述第三编织物用于所述第一编织物的端线处理。 该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编织物在所述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近旁,形成端线处理用的线
圈;
将所述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绕过所述线圈,所述端线与所 述线圈形成结。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合织物,包括: 第一编织物,用于交互连接形成图案;
第二编织物,用于穿插在所述第一编织物中,并浮于所述第一编织物表面, 所述第二编织物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编织物的表面积。
所述第一编织物还包括交叉形成的空格;
所述第二编织物用于在所述空格中交互穿插。
所述第一编织物还包括:所述第一编织物的交叉处固定连接。
第三编织物,用于在所述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近旁,形成端线处理的线 圈,所述线圈用于被所述第一编织物编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绕过形成结。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编织物形成多种颜色的图案,设计灵 活;第二编织物的表面积大于第一编织物的表面积,第二编织物浮于第一编织 物表面,用第二编织物遮盖第一编织物,得到的混合织物从外观上看只呈现第 二编织物的材质,图案由第一编织物形成,变化灵活、外形美观、且相对于仅 用第二编织物得到的织物,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混合编织的方法得到的衣物更加 轻薄、时尚,符合现代着装趋势。
第二编织物可以为皮草,第一编织物可以为纱线,采用纱线形成图案,样 式和颜色变化灵活,且纱线重量轻,使得混合编织的衣物更为轻薄;采用本发 明实施例混合编织的方法,由于皮草穿插在纱线中,且皮草浮于纱线表面,皮 草的长毛完全遮盖纱线,从而得到结实的皮草衣物;且相对于背景技术中将皮 草拼合得到的衣物,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混合编织方法得到的皮草衣物重量减 轻,柔软度提升,衣料变薄,既适用于暖冬的需求,也可以在其他季节有更多 衣着搭配,提高皮草衣物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二中第一编织物编织结束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三中第一编织物和第二编织物穿插的 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试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花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花机调节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花机针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花纸设定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花机计数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IO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花机控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打洞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花纸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花机起针上线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花机绕线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低针和高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勾抓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放皮草絮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皮草絮编织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低针拉出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边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小编织勾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锁边的示意图一 ;
图23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锁边的示意图二 ;
图24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锁边的示意图三;
图25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锁边的示意图四;
图26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编织物编织得到的织物的结
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皮草絮穿插到第一编织物得到的
织物中的示意图一;图28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皮草絮穿插到第一编织物得到的 织物中的示意图二;
图29是本发明混合编织的方法实施例中皮草絮穿插到第一编织物得到的 织物中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 一种混合编织的方法,参见图1 ,包括如下步骤:
101、 交互连接第一编织物,第一编织物构成图案;
102、 第二编织物穿插在第一编织物中,第二编织物浮于第一编织物表面, 第二编织物的表面积大于第一编织物的表面积。
第一编织物形成多种颜色的图案,设计灵活;第二编织物的表面积大于第 一编织物的表面积,第二编织物浮于第一编织物表面,用第二编织物遮盖第一 编织物,得到的混合织物从外观上看只呈现第二编织物的材质,图案由第一编 织物形成,变化灵活、外形美观、且相对于仅用第二编织物得到的织物,采用 本实施例混合编织的方法得到的衣物更加轻薄、时尚,符合现代着装趋势。
第一编织物可以为纱线,第二编织物可以为皮草。
第二编织物可以为皮草,第一编织物可以为纱线,采用纱线形成图案,样 式和颜色变化灵活,且纱线重量轻,使得混合编织的衣物更为轻薄;采用本实 施例混合编织的方法,由于皮草穿插在纱线中,且皮草浮于纱线表面,皮草的 长毛完全遮盖纱线,从而得到结实的皮草衣物;且相对于背景技术中将皮草拼 合得到的衣物,采用本实施例混合编织方法得到的皮草衣物重量减轻,柔软度 提升,衣料变薄,既适用于暖冬的需求,也可以在其他季节有更多衣着搭配, 提高皮草衣物的实用性。
其中,第二编织物穿插在第一编织物中可以包括:
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第一编织物重叠;
第二编织物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
当第二编织物为皮草时,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第一编织物重疊;
以平针为低针,将第二编织物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
采用平针作为低针,可以将皮草紧紧织于第一编织物中,得到的混合织物 结实耐用,提高混合织物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或者,第二编织物穿插在第一编织物中也可以包括: 第一编织物的交叉处固定,第一编织物交叉形成空格; 第二编织物在空格中交互穿插。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插入用于第一编织物的端线处理的第三编织物; 第三编织物在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近旁,形成端线处理用的线圈; 将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绕过线圈,端线与线圈形成结。 第三编织物可以采用与第一编织物相同的材质,例如:纱线、线等,也
可以同时采用与第一编织物相同的颜色。
采用第三编织物与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侧形成端线打结,可防止采用本
实施例混合编织方法得到的混合织物从该处脱散,提高混合织物的耐用性和实 用性。
实施例二 ,将实施例一中混合编织的方法应用到花机上,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编织物为纱线,第二编织物为皮草絮,本实施例中,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 第一编织物重叠,再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本实施例混合编织的方法包 括:
将花机起针上纱线;
将皮草絮平放在低针针面上;
花机左右循环将纱线编织,皮草絮夹织在纱线中;
达到预定编织的长度或形状,在纱线中插入用于端线处理的第三编织物,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编织物采用与第一编织物相同材质和颜色的纱线;
参见图2 ,将第三编织物203在第一编织物201的编织结束近旁,形成端 线处理用的线圈2031 ;
将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2011绕过线圈;
将端线和线圈形成结,对纱线完成锁边,即可得到本实施例的混合织物。
为了加固打结的效果,进一步提高采用本实施例混合编织方法得到的混合 织物,可以将第三编织物形成若干用于端线处理的线圈,这样第一编织物的编 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可以和若干线圈形成结。
实施例三,将实施例一中混合编织的方法应用到花机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编织物为纱线,第二编织物为皮草絮,本实施例中,第一编织物的交叉处 固定,第一编织物交叉形成空格,第二编织物在空格中交互穿插。本实施例混
合编织的方法包括: 将花机起针上纱线; 花机左右循环将纱线编织;
达到预定编织的长度或形状,在纱线中插入用于端线处理的第三编织物,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编织物采用与第一编织物相同材质和颜色的纱线; 将第三编织物在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近旁,形成端线处理用的线圈; 将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绕过线圈; 将端线和线圈形成结,对纱线完成锁边。
为了加固打结的效果,进一步提高采用本实施例混合编织方法得到的混合 织物,可以将第三编织物形成若干用于端线处理的线圈,这样第一编织物的编 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可以和若干线圈形成结。
参见图3 ,第一编织物301交叉形成空格,皮草302在空格中交互穿插;
皮草穿插完毕,用针线将皮草的两端固定,即可得到本实施例的混合织物。
实施例四,将实施例一中混合编织的方法应用到花机上,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编织物为纱线,第二编织物为皮草絮,第二编织物与相应的第一编织物重 叠,与其他第一编织物交互连接。本实施例混合编织的方法包括:
1、按照皮草服装的设计,例如:规格,型号,款式或服装的一部份备好合适 的纱线,并准备花机。
其中,准备花机需要计算用多少针作花机皮草编织:
编织一试片,参见图4 ,若是用于皮草编织上,则需要用跟编织皮草时同 样的花纸及高低针以作比较;否则花纸及高低针须以试片编织出来之密度及手 感作定夺。
试片的大小不限,可以采用以10cm作基本单位,以便简化之后的计算,之后 的计算是为了计算出织出试片针支数与织出试片长度织行数的乘积。
例如:试片的大小为20cm宽x 10cm长,则宽度W为针支数,长度L为织行数。
针支数:若织出此20cm宽度所用针数为40支针,每lcm则需用40支+20cm,即2支/cm ,其中,40支针可以为预先设定的值。
织行数:若织出此10cm长度时所用行数为30行,每lcm则需用30行 + 10cm,即3行/cm ,其中,30行可以为预先设定的值,也可以参考花机上的行 数表得出。
根据以上针支数和织行数,得到试片的计算结果,即织出试片针支数与织 出试片长度织行数的乘积为:2支x3行/cm。
得到试片的计算结果后,再按纸样量度所需之衣料大小,以得出须用多少 针及行才可织出所需衣料。
若纸样为36cm宽x38.5cm长,则
针支数为:36cmx2支针,即需72针可以织出纸样的宽度。 织行数为:38.5cmx3行,即需116行可以织出纸样的长度。 参见图5 ,为花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花机的调节部件501 ,参见图6 ,包括:
N/H拨钮601,用于调节高低针,N拨纽用于调节用平针至高针编织;H拨纽 用于容纳低针编织。
PLAIN拨纽602 ,用于调节平织(无花纹)。
排纽603用于配合花纸使用,该排纽603为一行五平排的按钮,配合花纸使 用,花纸上有大洞为平/低针。
针部件504用于编织,参见图7 ,选用平针部件701还是低针部件702根据N/H 钮的设置而定;花纸上无大洞则选用高针部件703。
数字转盘604 ,用于调节疏密程度,数字越大越疏,数字越小越密。
花纸设定转盘605 ,用于调节花纹,参见图8 ,花纸设定转盘605上的字母 SM表示跳过花纹,花纸会于运作时巻动,但被忽视以跳过做花纹,即以平针织, 可配合局部织花纹;花纸设定转盘605上的字母KC表示织花纹,花纸会巻动运 作以控制高低针织花纹;花纸设定转盘605上的字母O表示不用花纸,花纸不会 运作,全用平针。
入线口606 ,用于为纱线提供入口。
花机的计数部分502为计行数表,用于对织行数进行计数,参见图9 ,每编 织一行,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会自动跳一单位数,通过其上的显示部件卯l显不出来。
花机的控制部分503 ,用于控制花纸出入,参见图IO ,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扭 动出入扭钮IOOI ,可以控制花纸进或者出。
参见图ll ,采用打洞机1101为花纸1002打洞,配合花纸上的洞可以在织物 上造出花纹。参见图12 ,花纸1002上的洞部分1201对应平/低针,花纸上的无洞 部分1202对应高针。
2、 起针上线后(见附录三),将针按照花纸图案高低针(见图一)排列好,及将 N/H选择(见附录二拨用N,即以平针为低针,编织皮草用平针为低针,可以将 皮草絮紧织于纱线中。
以花机于织针的右侧开始编织为例,花机于织针的左侧开始编织则将各步 骤左右对调即可。 起针上线包括:
参见图13 ,将纱线从纱线巻拉出,穿过花机后的引导圈1301,再拉到花机13 里,从上到下引入花机。
参见图14 ,把纱线顺着花机从下拉出,以足够针数用之长度,从第一支织针 1401底部,从针的左边经针面向左绕一圈。然后以同样方式,绕第二针,如此类 推,直至绕过最后一针为止。参见图15 ,高针1501的线圈绕至活动勾内,低针 1502的线圈绕至活动勾外。绕过针后可以把高针推入花机以同时准备高低针位 置。将高针推入时,针上活动勾可能会自动闩上,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 编织过程。
3、 参见图16 ,将勾抓配件1601从机底勾放于已架好的线上,以固定纱线及 借于花机编织。
4、 参见图17 ,将皮草絮1701平放在低针针面上。
5、 参见图18 ,以没拉花机的一只手,牢牢拉紧皮草絮1701以固定皮草絮,拉 动花机,由右至左,再左而右(或相反方向,视乎花机从哪方开始,若从右开始则 右至左为先),为一循环,每一循环为一行。花机则会将纱线编织,而皮草絮亦 会于编织时夹织在其中。
6、 皮草絮的密度,则视乎设计所需,参见图19 ,于循环一行后将全数低针 1901拉出,再重新平放皮草絮于针面上。例:若需每一行线加一行皮草絮,则每次循环一行,须把低针拉出,再平放 皮草絮于针面,然后继续花机循环运作。
7、 重复步骤5至6,直至得出面料设计的长度或形状。
8、 将所有在用的织针拉出(不论高低),先将连接纱线巻一端的未织纱线以 人手拉出比织料宽度稍长之长度,将之剪断并平放于针面上,然后以人手将织 针由右至左(视乎花机从哪方开始,见步骤5)逐一推入机身至针勾位置大约于 中红线与机台边之中央,以织入一行纱线。参见图20 ,最后把针勾2001拉至机 台边位置,参见图21 ,准备以小编织勾2002抽出衣料的纱线及织锁,此整个步骤 称为"锁边"。
9、 锁边的具体过程如下:
A、 以一只手控制小编织勾,另一只手准备辅助控制纱线圈。
B、 参见图22 ,先以小编织勾2002把其中一边的第一个纱线圈从针勾2001 中勾出。
C、 参见图23 ,以另一只手将线圈拉至小编织勾2002较后位置,再以小编织 勾2002把下一个纱线圈从针勾2001中勾出。
D、 参见图24 ,勾出第二圈2402后,将第一圈2401向前推及同时把第二圈向 后拉。于推前第一圈的同时,小编织勾2002会被推前而搭上针勾2001的勾针,因 而令第一线圈绕过第二线圈而形成打结。
E、 参见图25 ,当第一圈2401打结后回落织料上,控制线圈的手便可转为控 制第二圈2402。此时应将第二圈2402拉后至小编织勾2002后位置,及重复步骤 C至步骤E,直至最后一圈。
F、 最后一圈亦应如上拉出打结,但因把最后一圈拉出打结后便没有余下线 圈,因此线圈在打结后,可用手从小编织勾中取出,以手略为拉紧,以完成锁边。
10、 完成锁边后,只需将衣料取出,剪去连着花机的纱线即可。 实施例五,将实施例一中混合编织的方法应用到花机上,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编织物为纱线,第二编织物为皮草絮,第一编织物交叉形成空格,第二编 织物在空格中交互穿插。
1、按照皮草服装的设计,例如规格,型号,款式或服装的一部份备好合适的 纱线,然后准备花机,花机的准备过程与实施例四中相同。2、 起针上线后,将针按照花纸图案高低针排列好,及将N/H选择拨用N, 以平针为低针。如果有其它需要,则根据其他需要具体调整。
3、 参见图6 ,若织片为有花纹之款式,则通过按下花机上排纽603中的 "TUCK"按钮, 一般两个按钮都按下,左右织均有花纹,使得织出的衣物花纹平 衡。也可以根据花纹款式具体选择排纽603中的按钮。
按下"TUCK"按钮后,花机会以循花纸上洞口用针。在本实施例中,花纸为 无转变或特别花纹之高低针用花纸,但织片所用为有转变花纹,故须按下按钮。 若用有转变花纹花纸,则皮草絮不能固定夹紧,故必须用无转变花纹花纸,配 合按下"TUCK"按钮,参见图26 ,编织出有花纹的织物2601 ;或者不按下"TUCK" 按钮,则编织出无花纹的织物2602。
花纸能于市场上以花纹购买,但暂未有计算机可配合设计而自行打出花纸。
4、 将勾抓配件从机底勾放于已架好的线上,以固定纱线及借力于花机编
么D
5、 拉动花机,由右至左,再由左至右(或相反方向,根据花机的开始方向, 若花机从右开始,则先由右至左,再由左至右),为一循环,每一循环为一行,花 机将纱线编织。
6、 重复步骤5 ,花机循环运作,直至得到设计长度或形状的面料。
7、 将所有在用的织针拉出(不论高低),先将连接纱线巻一端的未织纱线 以拉出比织料宽稍长之长度,将之剪断并平放于针面上,然后将织针由右至左 (视乎花机从哪方开始,见步骤5)逐一推入机身至针勾位置大约于中红线与机 台边之中央,以织入一行纱线。最后把针勾拉至机台边位置,准备以小编织勾 抽出衣料的纱线及织锁,此整个步骤称为锁边。
8、 锁边
A、 以一只手控制小编织勾,另一只手准备辅助控制纱线圈。
B、 先以小编织勾把其中一边的第一个纱线圈从针勾中勾出。
C、 以另一只手将线圈拉至小编织勾较后位置,再以小编织勾把下一个纱 线圈勾出。
D、 勾出第二圈后,将第一圈向前推及同时把第二圈向后拉。于推前第一圈的同时,小编织勾会被推前而搭上勾针,因而令第一圈绕过第二圈而形成打 结。
E、 当第一圈打结后回落织料上,控制线圈的手便可转为控制第二圈。此 时应将第二圈拉后至小编织勾后,重复步骤C至步骤E,直至最后一圈。
F、 最后一圈亦应如上拉出打结,但因把最后一圈拉出打结后便没有余下 线圈,因此线圈在打结后,可用手从小编织勾中取出,以手略为拉紧,以完成锁 边。
9、 完成锁边后,将衣料取出,剪去连着花机的纱线即可开始将皮草皮草絮 穿插上。
10、 参见图27 ,在皮草絮的一端钌上皮毛钉,以引领皮草絮2701穿进到第 一编织物织成的衣料2702中。
皮草絮的制作过程包括:
选好指定的皮毛,然后将皮毛钉平、烘干;将烘干的皮毛用专业药(例 如Luster 50-L Concentrate/50-L高浓度光亮剂)和专业熨毛机进行熨毛、梳毛直 至平顺,光亮后,再用割皮机把它分割成幼条,在本实施例中,割成约2.5-3.0mm宽度;将割好的皮条用皮草针线把一条接一条的拼接成长条;将接长的 皮条和l条普通的棉线合拼,并且喷上少量水雾后,按在机器上进行旋转,直至 扭成絮条,然后烘干;将烘干的絮条梳顺整理后即可得到所需的皮草絮。
11、 参见图28、 29 ,根据设计将皮草絮2701穿进衣料2702中。
12、 以针线将皮草絮的末端固定,皮草絮穿织完成后用针线将皮草絮的头 端固定及拆除皮毛钉即可。
实施例,一种混合织物,包括: 第一编织物,用于交互连接形成图案;
第二编织物,用于穿插在第一编织物中,并浮于第一编织物表面,第二编 织物的表面积大于第一编织物的表面积,。
其中,第一编织物还可以包括交叉形成的空格; 第二编织物还可以用于在空格中交互穿插。 第一编织物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编织物的交叉处固定连接。 该混合织物还可以包括:第三编织物,用于在第一编织物的编织结束近旁,形成端线处理的线圈, 线圈用于被第一编织物编织结束侧形成的端线绕过形成结。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 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全部通过硬件来实 施,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对背景技术做出贡献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
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 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 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