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服装 / 外衣;防护服;衣饰配件 / 外套 / 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

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

申请号 CN202210783369.9 申请日 2022-07-05 公开(公告)号 CN115157800B 公开(公告)日 2023-06-30
申请人 高梵(浙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昆明; 聂平; 赵传书;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 热能 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由外而内依次包括 面层 、隔 热层 、保温层、静电消除层和热能反射层,由尼龙80%和 棉 20%编织成的面层,具有良好的防 水 性,同时透气性好,由芳纶45%和羊毛 纤维 55%制成的 隔热 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由30%涤纶和70%第一导电纤维制成的面料层具有消除静电的作用,在利用热能反射功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同时通过在正六边形绝缘框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组保湿纤维,保湿纤维大大增大了透气孔内的湿度,一方面便于消除一部分的静电,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有透气孔,而且透气孔与保湿纤维中存在有缝隙,便于在保证热能发射的情况下,进一步的起到透气的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由外而内依次包括面层(1)、隔热层(2)、保温层(3)、静电消除层(4)和热能反射层(5),所述热能反射层(5)包括面料层(51)和热能反射凸起件(52),所述热能反射凸起件(52)设置有若干组,其中:
面料层(51)由涤纶和第一导电纤维编织而成,所述热能反射凸起件(52)包括正六边形绝缘框(521),所述正六边形绝缘框(521)的内侧靠近顶部位置上设有凸起部(522),所述正六边形绝缘框(521)和凸起部(522)之间构成消除空间(523),所述消除空间(523)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所述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之间形成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的保温内胆(526),所述热能反射凸起件(52)上设有保湿件(53),所述保湿件(53)包括均匀设置在正六边形绝缘框(521)上的透气孔(531),所述透气孔(531)的内部设有保湿纤维(532),所述保湿纤维(532)的端部设有端头(533);
所述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均为以涤纶面料作为原料并采用烫金工艺制备获得,所述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均为圆形结构,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通过热压密封技术形成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的保温内胆(526),所述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的中部粘接,并在保温内胆(526)上形成凹形结构;
所述正六边形绝缘框(521)和凸起部(522)均采用PET制成,若干组所述正六边形绝缘框(521)之间形成蜂窝状面料;
所述静电消除层(4)包括静电消除面料(41)和静电消除件(42),其中静电消除面料(41)由第二导电纤维和交织而成,所述静电消除件(42)包括贯穿于保湿纤维(532)内的第三导电纤维(421),所述第三导电纤维(421)的一端设有导电头(422),所述第三导电纤维(421)的另一端贯穿面料层(51)的内部,并与静电消除面料(41)接触,所述导电头(422)设于端头(533)上,所述端头(533)的内端设有垫片(423);
质量百分比,所述静电消除面料(41)包括60%‑70%第二导电纤维和30%‑40%棉,所述面层(1)包括尼龙80%‑90%和棉10%‑20%,所述隔热层(2)包括芳纶45%‑50%和羊毛纤维50%‑55%,所述保温层(3)包括棉100%,所述面料层(51)包括30%‑40%涤纶和
60%‑70%第一导电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头(422)设置有若干组,所述导电头(422)由金属制成,所述导电头(422)与第三导电纤维(421)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纤维(421)为导电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423)与端头(533)之间为可拆卸设置,所述垫片(423)由金属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湿纤维(532)与端头(533)均采用玻尿酸纤维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531)在正六边形绝缘框(521)上设置有若干组,所述透气孔(531)一端朝向面料层(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533)为球状结构,所述端头(533)位于透气孔(531)的外部。

说明书全文

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羽绒服保暖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

背景技术

[0002] 羽绒服有重量轻、质地软、保暖好的特点,且羽绒服中的填充物,最常见的是鹅绒和鸭绒,这两种按颜色分,又可分为白绒和灰绒。
[0003] 经过检索,公开号为“CN216147330U”的授权专利,公开了“一种保湿性能好的玻尿酸面料,包括面料主体,所述面料主体包括固定网以及填充面料,所述固定网包括若干横向设置的横向固定条和若干纵向设置的纵向固定条,所述横向固定条和纵向固定条交错设置;所述横向固定条和纵向固定条上设置有导向槽,还包括设置在面料主体上的玻尿酸存储贴,所述玻尿酸存储贴与导向槽连通设置”,其中通过将玻尿酸整理助剂与预先制备好的面料混合,使玻尿酸粘附在面料的纤维层上,当加工好的玻尿酸面料与肌肤接触摩擦时会逐渐破裂,释放多种基酸营养成分,从而使皮肤持久保湿嫩白,玻尿酸面料可做被子、床单等使用。
[0004] 目前,热能反射型面料采用热能反射材料,能够反射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等,特别是反射人体辐射出的大量红外线,避免了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热量流失。通过热量反射、蓄热,保留人体高热量,并散发出多余湿气;
[0005] 人体通过4种方式向外散热:1.皮肤通过向周围环境放射电磁波而达到散热目的,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物理媒介,2.通过和其他物质直接接触而达到散热目的,3.在人体和物质之间通过液体或者气体之间的流通而传递热量.4.通过汗液蒸发散发热量,热能反射微片是在布料上涂一层膜后形成的光滑防护层,光滑的表面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X射线等,因此可以反射人体辐射出的大量红外线,人体可以通过皮肤向周围环境放射电磁波而达到散热目的,而热能反射机理就是阻断部分电磁波辐射,从而可以避免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热量流失。
[0006] 在市面上的羽绒服的质量好坏与其的制作面料以及其保暖性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目前市面上还是有很大一大部分的羽绒服存在透气性好的同时热量丧失的快,保暖性好时透气性差的缺陷,其中透气性与保暖性两者之间相矛盾,因此需要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
[0008]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9] 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由外而内依次包括面层、隔热层、保温层、静电消除层和热能反射层;
[0010]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尼龙80%和20%编织成的面层,具有良好的防性,同时透气性好,由芳纶45%和羊毛纤维55%制成的隔热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避免外界热量对羽绒服内部热量的干扰,由30%涤纶和70%第一导电纤维制成的面料层具有消除静电的作用。
[0011] 所述热能反射层包括面料层和热能反射凸起件,所述热能反射凸起件设置有若干组,其中:面料层由涤纶和第一导电纤维编织而成,所述热能反射凸起件包括正六边形绝缘框,所述正六边形绝缘框的内侧靠近顶部位置上设有凸起部,所述正六边形绝缘框和凸起部之间构成消除空间,所述消除空间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所述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之间利用热压密封技术形成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的保温内胆;
[0012] 由于热能反射层为作为该羽绒服的内层,当穿戴者体内散发的热量会与热能反射层直接接触,热量在接触第一热能反射微片的第一时间,能够反射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等,特别是反射人体辐射出的大量红外线,避免了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热量流失,通过热量反射、蓄热,保留人体高热量,并散发出多余湿气,另外在第一热能反射微片的外侧设有第二热能反射微片,利用第二热能反射微片,具有双层反射的作用,反射效果好,另一方面,抗拉扯效果好,易于延伸。
[0013] 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之间利用热压密封技术形成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的保温内胆,由于保温内胆内设有惰性气体,在反射热量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避免热量的进一步的流失。
[0014] 进一步保温内胆位于消除空间的内部,而消除空间由正六边形绝缘框和凸起部组成,其中,正六边形绝缘框的稳定性好,易于保证保温内胆的抗拉扯效果好,起到防护保温内胆的作用,方便面料的多方位变形,避免清洗时,保温内胆发生脱落,另一方面,均匀分布的正六边形绝缘框,大大提高了整体面料的抗拉扯效果,易于折叠清洗。
[0015]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热能反射凸起件上设有保湿件,所述保湿件包括均匀设置在正六边形绝缘框上的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内部设有保湿纤维,所述保湿纤维的端部设有端头。
[0016] 由于热能反射层为作为该羽绒服的内层,当使用者穿戴内衣时,热能反射层内侧设置的正六边形绝缘框会与内衣发生摩擦,而摩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静电,为此会给穿戴者造成困扰,通过在正六边形绝缘框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组保湿纤维,保湿纤维大大增大了透气孔内的湿度,一方面便于消除一部分的静电,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有透气孔,而且透气孔与保湿纤维中存在有缝隙,便于在保证热能发射的情况下,进一步的起到透气的作用。
[0017]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静电消除层包括静电消除面料和静电消除件,其中静电消除面料由第二导电纤维和棉交织而成,所述静电消除件包括贯穿于保湿纤维内的第三导电纤维,所述第三导电纤维的一端设有导电头,所述第三导电纤维的另一端贯穿面料层的内部,并与静电消除面料接触,所述导电头设于端头上,所述端头的内端设有垫片
[0018] 在使用者穿戴该面料时,由于垫片突出透气孔,垫片会与内衣直接接触,垫片与内衣摩擦接触过程中,产生热量,该热量位于透气孔位置处,一部分的热量会顺着透气孔传递至保温层内,起到整体面料的保温性,另一部分的热量会进入到羽绒服的内部,保暖性好,在垫片和内衣摩擦接触,还会产生静电,小部分的静电会顺着端头传递至保湿纤维内,起到消除小部分静电的作用,大部分的静电,依次顺着导电头和第三导电纤维导送至静电消除面料和面料层的内部,由于静电消除面料和面料层内部分别设有第二导电纤维和第一导电纤维,在第二导电纤维和第一导电纤维的作用下,方便快速消除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绝大数的静电。
[0019]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导电头设置有若干组,所述导电头由金属制成,所述导电头与第三导电纤维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纤维为导电纤维;导电头的导电效果好,便于快速消除静电。
[002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垫片与端头之间为可拆卸设置,所述垫片由金属制成,垫片与内衣之间的摩擦,一方面起到摩擦生热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导送静电的作用。
[0021] 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静电消除面料包括60%和第二导电纤维和40%棉,所述面层包括尼龙80%和棉20%,所述隔热层包括芳纶45%和羊毛纤维55%,所述保温层包括棉100%,所述面料层包括30%%涤纶和70%第一导电纤维。
[002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保湿纤维与端头均采用玻尿酸纤维制成,保湿效果好,在没有水汽进入的时,能有效的保证透气孔内的湿度,方便消除一部分的静电。
[0023]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正六边形绝缘框和凸起部均采用PET制成,若干组所述正六边形绝缘框之间形成蜂窝状面料,蜂窝状面料的记忆性好,在保证整体面料易于延展的同时,便于面料的快速复位,抗拉扯效果好,提高了整个面料的整体性能。
[002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均为以涤纶面料作为原料并采用烫金工艺制备获得,所述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均为圆形结构,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通过热压密封技术形成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的保温内胆,所述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的中部粘接,并在保温内胆上形成凹形结构。
[0025] 利用烫金工艺制成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能够反射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等,特别是反射人体辐射出的大量红外线,避免了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热量流失,通过热量反射、蓄热,保留人体高热量,并散发出多余湿气,由于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的中部粘接,并在保温内胆上形成凹形结构,形成的弧形下凹空间,一方面减少保温内胆与内衣之间的接触,降低磨损的同时,降低静电的产生,另一方面,弧形的下凹空间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方便透气孔处产生的热量进入到弧形的下凹空间的内部,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穿戴起来更加的舒适方便。
[0026]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透气孔在正六边形绝缘框上设置有若干组,所述透气孔一端朝向面料层;由于透气孔在正六边形绝缘框上设置有若干组,便于起到透气的同时,具有保暖的效果,且易于实现。
[0027]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端头为球状结构,所述端头位于透气孔的外部。
[002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
[0029] (1)从整体上看,该面料由外而内依次包括面层、隔热层、保温层、静电消除层和热能反射层,由尼龙80%和棉20%编织成的面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同时透气性好,由芳纶45%和羊毛纤维55%制成的隔热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避免外界热量对羽绒服内部热量的干扰,由30%涤纶和70%第一导电纤维制成的面料层具有消除静电的作用,在利用热能反射功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
[0030] (2)局部上看,通过设置有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之间利用热压密封技术形成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的保温内胆,由于保温内胆内设有惰性气体,在反射热量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避免热量的进一步的流失;进一步保温内胆位于消除空间的内部,而消除空间由正六边形绝缘框和凸起部组成,其中,正六边形绝缘框的稳定性好,易于保证保温内胆的抗拉扯效果好,起到防护保温内胆的作用,方便面料的多方位变形,避免清洗时,保温内胆发生脱落,另一方面,均匀分布的正六边形绝缘框,大大提高了整体面料的抗拉扯效果,易于折叠清洗;
[0031] (3)局部上看,通过在正六边形绝缘框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组保湿纤维,保湿纤维大大增大了透气孔内的湿度,一方面便于消除一部分的静电,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有透气孔,而且透气孔与保湿纤维中存在有缝隙,便于在保证热能发射的情况下,进一步的起到透气的作用;
[0032] (4)通过在透气孔处突出设有垫片,垫片会与内衣直接接触,垫片与内衣摩擦接触过程中,产生热量,该热量位于透气孔位置处,一部分的热量会顺着透气孔传递至保温层内,起到整体面料的保温性,另一部分的热量会进入到羽绒服的内部,保暖性好,在垫片和内衣摩擦接触,还会产生静电,小部分的静电会顺着端头传递至保湿纤维内,起到消除小部分静电的作用,大部分的静电,依次顺着导电头和第三导电纤维导送至静电消除面料和面料层的内部,由于静电消除面料和面料层内部分别设有第二导电纤维和第一导电纤维,在第二导电纤维和第一导电纤维的作用下,方便快速消除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绝大数的静电;
[0033] (5)通过在第一热能反射微片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的中部粘接操作,并在保温内胆上形成凹形结构,形成的弧形下凹空间,一方面减少保温内胆与内衣之间的接触,降低磨损的同时,降低静电的产生,另一方面,弧形的下凹空间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方便透气孔处产生的热量进入到弧形的下凹空间的内部,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穿戴起来更加的舒适方便。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轴侧结构示意图;
[0035]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 图3是本发明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 图4是本发明的正六边形绝缘框主视轴侧结构示意图;
[0038] 图5是本发明的正六边形绝缘框主视局部剖面轴侧结构示意图;
[0039] 图6是本发明的正六边形绝缘框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0] 图7是本发明的保湿纤维主视轴侧结构示意图。
[0041] 图中:1、面层;2、隔热层;3、保温层;4、静电消除层;41、静电消除面料;42、静电消除件;421、第三导电纤维;422、导电头;423、垫片;5、热能反射层;51、面料层;52、热能反射凸起件;521、正六边形绝缘框;522、凸起部;523、消除空间;524、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5、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6、保温内胆;53、保湿件;531、透气孔;532、保湿纤维;533、端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43] 实施例1
[0044] 如图1‑3所示,一种热能反射型的羽绒服保暖面料,由外而内依次包括面层1、隔热层2、保温层3、静电消除层4和热能反射层5,按质量百分比计:静电消除面料41包括60%和第二导电纤维和40%棉,面层1包括尼龙80%和棉20%,隔热层2包括芳纶45%和羊毛纤维55%,保温层3包括棉100%,面料层51包括30%涤纶和70%第一导电纤维;
[0045]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尼龙80%和棉20%编织成的面层1,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同时透气性好,由芳纶45%和羊毛纤维55%制成的隔热层2,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避免外界热量对羽绒服内部热量的干扰,由30%涤纶和70%第一导电纤维制成的面料层51具有消除静电的作用。
[0046] 如图2‑4所示,热能反射层5包括面料层51和热能反射凸起件52,热能反射凸起件52设置有若干组,其中:面料层51由涤纶和第一导电纤维编织而成,热能反射凸起件52包括正六边形绝缘框521,正六边形绝缘框521的内侧靠近顶部位置上设有凸起部522,正六边形绝缘框521和凸起部522之间构成消除空间523,消除空间523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之间利用热压密封技术形成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的保温内胆526;
[0047] 如图5‑6所示,由于热能反射层5为作为该羽绒服的内层,当穿戴者体内散发的热量会与热能反射层5直接接触,热量在接触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的第一时间,能够反射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等,特别是反射人体辐射出的大量红外线,避免了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热量流失,通过热量反射、蓄热,保留人体高热量,并散发出多余湿气,另外在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的外侧设有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利用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具有双层反射的作用,反射效果好,能够保持人体温度,达到保暖避寒的效果,另一方面,抗拉扯效果好,易于延伸。
[0048] 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之间利用热压密封技术形成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的保温内胆526,由于保温内胆526内设有惰性气体,在反射热量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避免热量的进一步的流失。
[0049] 进一步保温内胆526位于消除空间523的内部,而消除空间523由正六边形绝缘框521和凸起部522组成,其中,正六边形绝缘框521的稳定性好,易于保证保温内胆526的抗拉扯效果好,起到防护保温内胆526的作用,方便面料的多方位变形,避免清洗时,保温内胆
526发生脱落,另一方面,均匀分布的正六边形绝缘框521,大大提高了整体面料的抗拉扯效果,易于折叠清洗。
[0050] 热能反射凸起件52上设有保湿件53,保湿件53包括均匀设置在正六边形绝缘框521上的透气孔531,透气孔531的内部设有保湿纤维532,保湿纤维532的端部设有端头533。
[0051] 由于热能反射层5为作为该羽绒服的内层,当使用者穿戴内衣时,热能反射层5内侧设置的正六边形绝缘框521会与内衣发生摩擦,而摩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静电,为此会给穿戴者造成困扰,通过在正六边形绝缘框52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组保湿纤维532,保湿纤维532大大增大了透气孔531内的湿度,一方面便于消除一部分的静电,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有透气孔531,而且透气孔531与保湿纤维532中存在有缝隙,便于在保证热能发射的情况下,进一步的起到透气的作用。
[0052] 如图7所示,静电消除层4包括静电消除面料41和静电消除件42,其中静电消除面料41由第二导电纤维和棉交织而成,静电消除件42包括贯穿于保湿纤维532内的第三导电纤维421,第三导电纤维421的一端设有导电头422,第三导电纤维421的另一端贯穿面料层51的内部,并与静电消除面料41接触,导电头422设于端头533上,端头533的内端设有垫片
423。
[0053] 在使用者穿戴该面料时,由于垫片423突出透气孔531,垫片423会与内衣直接接触,垫片423与内衣摩擦接触过程中,产生热量,该热量位于透气孔531位置处,一部分的热量会顺着透气孔531传递至保温层3内,起到整体面料的保温性,另一部分的热量会进入到羽绒服的内部,保暖性好,在垫片423和内衣摩擦接触,还会产生静电,小部分的静电会顺着端头533传递至保湿纤维532内,起到消除小部分静电的作用,大部分的静电,依次顺着导电头422和第三导电纤维421导送至静电消除面料41和面料层51的内部,由于静电消除面料41和面料层51内部分别设有第二导电纤维和第一导电纤维,在第二导电纤维和第一导电纤维的作用下,方便快速消除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绝大数的静电。
[0054] 导电头422设置有若干组,导电头422由金属银制成,导电头422与第三导电纤维421电连接,第三导电纤维421为导电碳纤维;导电头422的导电效果好,便于快速消除静电。
[0055] 垫片423与端头533之间为可拆卸设置,垫片423由金属铜制成,垫片423与内衣之间的摩擦,一方面起到摩擦生热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导送静电的作用。
[0056] 所述保湿纤维532与端头533均采用玻尿酸纤维制成,保湿效果好,在没有水汽进入的时,能有效的保证透气孔531内的湿度,方便消除一部分的静电。
[0057] 正六边形绝缘框521和凸起部522均采用PET制成,若干组正六边形绝缘框521之间形成蜂窝状面料,蜂窝状面料的记忆性好,在保证整体面料易于延展的同时,便于面料的快速复位,抗拉扯效果好,提高了整个面料的整体性能。
[0058] 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均为以涤纶面料作为原料并采用烫金工艺制备获得,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均为圆形结构,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通过热压密封技术形成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的保温内胆526,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的中部粘接,并在保温内胆526上形成凹形结构。
[0059] 利用烫金工艺制成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能够反射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等,特别是反射人体辐射出的大量红外线,避免了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热量流失,通过热量反射、蓄热,保留人体高热量,并散发出多余湿气,由于第一热能反射微片524和第二热能反射微片525的中部粘接,并在保温内胆526上形成凹形结构,形成的弧形下凹空间,一方面减少保温内胆526与内衣之间的接触,降低磨损的同时,降低静电的产生,另一方面,弧形的下凹空间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方便透气孔531处产生的热量进入到弧形的下凹空间的内部,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穿戴起来更加的舒适方便。
[0060] 透气孔531在正六边形绝缘框521上设置有若干组,透气孔531一端朝向面料层51;由于透气孔531在正六边形绝缘框521上设置有若干组,便于起到透气的同时,具有保暖的效果,且易于实现。
[0061] 端头533为球状结构,端头533位于透气孔531的外部。
[006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