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服装 / 外衣;防护服;衣饰配件 / 服装 / 一种立体织物及其用途

一种立体织物及其用途

申请号 CN201510738673.1 申请日 2015-11-04 公开(公告)号 CN106192164B 公开(公告)日 2023-06-02
申请人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艳; 蔡东照; 秋月健司;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立体织物及其用途。该织物包括外层、 中间层 和内层,所述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均具有织物组织平面,中间层分别与外层、内层交错接结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立体空腔,且各连接面均包括2个以上的接结点。本发明的立体织物适用于被套或羽绒服面料,其具有的立体织物的形状是可填充的腔体,填充物加入后,填充物呈现连续分布的状态,面料表面平整,制品保暖效果良好。
权利要求

1. 一种立体织物,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其特征是:所述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均具有织物组织平面,中间层分别与外层、内层交错接结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立体空腔, 且各连接面均包括2个以上的接结点;所述立体织物的经纱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由2种以上不同纤度纱线配列而成,且所述纱线的纤度为10~90dtex;所述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
3 2
均为1300以上;根据JIS L 1096:2010标准测得所述外层和内层的透气度均为3.0cm /cm /s
2
以下;根据JIS L 1099 A‑1:2012标准测得所述外层和内层的透湿度均为250g/m /h以上;
根据GB/T14272 附录E标准测得所述立体织物的防钻绒性为50根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织物,其特征是:所述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织物组织分别为三原组织或其变化组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织物,其特征是:所述立体织物的经纬纱均由2种以上不同纤度的纱线配列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织物,其特征是:所述纱线的原料选自锦纶、涤纶、、真丝和麻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织物,其特征是:所述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
2300以上。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织物制得的家纺用品或衣服。

说明书全文

一种立体织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织物及其用途。具体涉及一种在普通二维织机上制得的带有可填充立体空腔的三维立体防绒织物。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羽绒服、被套、枕套、抱枕和睡袋等物品往往都具有一个可填充空间,物品一般包括上下两层表布,上下两层表布通过车缝连接,在上下两层表布中间留有一个或若干个可填充空间,在可填充空间内加入羽绒、花、羊毛、纤维或蚕丝等填充物,从而制成物品。上述传统的制作方式,需要大量的车缝工人,但人工成本高,且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车缝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容易发生走线,走线形成的空隙会引发羽绒等填充物跑绒的问题;另外,非可填充空间是上下两层连接,填充物状态下,面料接缝处的厚度明显比中间处薄,导致接缝处的保温性处于劣势。
[0003] 在无缝面料方面也有一些技术被公开,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4039617U中所提及的具有双层组织结构的双层无缝袋状面料。这是一种双层面料,上下两层部分连接预留下可填充空间,填充物状态下,接缝处的厚度明显比中间处薄,导致接缝处的保温性处于劣势;而且并没有解决钻绒的问题。
[0004] 在立体织物面料方面,已经公开的有,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720360A中所提及的立体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沿经纱方向或纬纱方向呈波纹状弯曲并具有织物组织的结接,得到具有优良缓冲性、柔软触感和优良防性的面料,只有一个接结点,不适用于带有填充夹层的家纺被套面料或羽绒面料,同样也没有解决钻绒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填充的立体空腔且连接处保温效果优良、防钻绒效果优异的三维立体构造织物及其用途。
[0006]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一种立体织物,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所述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均具有织物组织平面,中间层分别与外层、内层交错接结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立体空腔, 且各连接面均包括2个以上的接结点,也就是说连接面的单个组织循环中均包括2个以上的连接点。
[0007] 所述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织物组织分别为三原组织或三原组织的变化组织,也就是说各层之间,组织可相同,也可不相同。三原组织包括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三种。
[0008] 所述立体织物的经纱和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由2种以上不同纤度纱线配列而成,且所述纱线的纤度为10~90dtex。
[0009] 所述立体织物的经纬纱均由2种以上不同纤度的纱线配列而成。
[0010] 所述纱线的原料选自锦纶、涤纶、棉、真丝或麻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 所述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1300以上。
[0012] 所述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300以上。
[0013] 根据JIS L 1096:2010标准测得所述外层和内层的透气度均为3.0cm3/cm2/s以下。
[0014] 根据JIS L 1099 A‑1:2012标准测得所述外层和内层的透湿度均为250g/m2/h以上。
[0015] 根据GB/T14272 附录E标准测得所述立体织物的防钻绒性为50根以下。
[001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由上述的立体织物制得的家纺用品或衣服。家纺用品例如,被套、睡袋、被子、座垫等等;衣服例如,防寒服、羽绒服、时装等等。
[0017]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是在二维织机上织造而成的三维立体构造无缝防钻绒面料。该立体织物具有可填充的立体空腔,并且填充后的面料,其填充空间平整均等,具有优良的保暖性和防钻绒效果,并且面料表面平整无鼓起,美观大方。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7、11~12的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示意图—“工”型立体织物形状,a1为外层、b1为中间层、c1为内层、d1为中间层与外层间的立体空腔、e1为中间层与内层间的立体空腔、f1为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g1为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
[0019]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8~9、13的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示意图—“蜂巢”型立体织物形状,a2为外层、b2为中间层、c2为内层、d2为中间层与外层间的立体空腔、e2为中间层与内层间的立体空腔、f2为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g2为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
[0020]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示意图—“X”型立体织物形状,a3为外层、b3为中间层、c3为内层、d3为中间层与外层间的立体空腔、e3为中间层与内层间的立体空腔、f3为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g3为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所述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均具有织物组织平面,中间层分别与外层、内层交错接结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立体空腔, 且各连接面均包括2个以上的接结点。
[0022]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是在二维织机上织造而成的三维立体构造织物,其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均具有织物组织平面,分别为三原组织或三原组织的变化组织,各层之间的组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防钻绒的效果考虑,优选可形成高密的平纹组织或平纹的变化组织。另外,二维织机的最大综框通常为16片,如果组织图案过于复杂,织造所用的综框会超过16片,织机不适用。当织造密度较大时,在织造过程中,经纱经穿经钩、筘刀和机械的磨损,容易造成钩丝、起毛起球等问题的出现,所以在穿综穿筘和织造过程中必须细心确认上浆条件的合理性、确认副资材有无破损、确认纱道等操作。另外,织造密度较大时,容易产生开口不清的问题,所以必须保持经纱张均匀。特别是在两种经纱的情况下,优选双织轴织机进行织造。因为双织轴织机,可以分别控制不同纱线的经纱张力,使立体织物织造时的经纱张力尽量保持均匀一致,确保生产出的织物表面平整、良好的外观效果。
[0023] 中间层分别与外层、内层交错接结。当中间层与外层接结时,在接结的地方形成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此处的中间层与内层不接结因而形成中间层与内层间的立体空腔。而接下来当中间层与内层接结时,在接结的地方形成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此处的中间层与外层不接结因而形成中间层与外层间的立体空腔。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与中间层与内层间的立体空腔相对应,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与中间层与外层间的立体空腔相对应。
通过中间层与外层、内层的交错接结,在立体织物的表层和内层分别形成了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立体空腔。而对于立体织物整体来说,中间层与外层间的立体空腔和中间层与内层间的立体空腔却是连续分布的。本发明的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可以列举为“工”型立体织物形状、“蜂巢” 立体织物形状和“X”型立体织物形状等。
[0024] 本发明的立体空腔是可填充的腔体,填充物加入后,填充物就呈现连续分布的状态,因而可以改善以往技术中接缝处薄中间厚的不良状况。
[0025]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中,中间层和外层之间、或中间层和内层之间的接结点所覆盖的区域形成了各连接面,可以到达到良好的平整风格和保暖效果。各连接面均包括2个以上的接结点,这样的话,中间层与外层,以及中间层与内层之间的连接牢度好,不会因较小的外力就产生分层和漏绒的不良现象。
[0026]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优选经纱和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由2种以上不同纤度的纱线配列而成,且所述纱线的纤度为10~90dtex。更优选其经纬纱均由2种以上不同纤度的纱线配列而成。比如,对钻绒要求高的外层和内层为了更好地达到不钻绒的效果,往往使用纤度大的纱线作为经纬纱,而对钻绒要求较低的中间层则更注重的是柔软的效果,常常使用纤度小的纱线作为经纬纱,使得经纱之间、纬纱之间产生纤度差异。
[0027]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优选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的纤度是中间层的经纬纱的纤度的1.5倍以上。这样,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会最大限度的提高。作为立体面料,中间层厚度越薄,整体面料的表面越平整。如果进行轧光加工的话,面料越平整,轧光品质越好。
[0028] 另外,本发明通过纤度设计、组织设计、密度设计、以及中间层分别与外层、内层交错接结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的组织设计,达到优良的平整的外观效果和防钻绒效果。
[0029]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其外层和内层,优选使用由下列公式1定义覆盖系数为1300以上的织物如果覆盖系数低于1300,即便使用轧光加工,防绒防螨性能也得不到保证。填充物为羽绒时,如果使用轧光加工的话,覆盖系数不能低于1800。更优选使用覆盖系数2300以上的超高密度织物,不采用轧光也能提供良好的防绒防螨性能。
[0030] 公式1:
[0031] 覆盖系数(CF)= 经纱密度(根/英寸)×SQRT(经纱丹尼尔)1/2 +纬纱密度(根/英1/2
寸)×SQRT(纬纱丹尼尔) 。
[0032]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从织物风格和性能需求考虑,其纱线的原料优选自锦纶(NY)、涤纶(PET)、棉、真丝和麻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就是说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纱线原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织物风格和性能需求。
[0033]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优选其外层和内层,根据JISL1096:2010标准测得的透气度均3 2
为3.0cm /cm/s以下,在无防螨助剂加工的前提下,可以提供优良的防螨性能。更优选为
3 2 3 2
1.0cm/cm/s以下。如果透气度超过3.0cm/cm/s的话,有可能防螨性能得不到保证。
[0034]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优选其外层和内层,根据JISL1099 A‑1:2012标准测得透湿度2
均为250g/m /h以上,人体的湿气可以及时散发,保证干爽舒适的状态。如果透湿度低于
2
250g/m/h的话,有可能人体的湿气不能及时散发,会感到潮湿闷热的不舒适感。
[0035] 本发明的立体织物,优选根据GB/T14272 附录E标准测得所述立体织物的防钻绒性为50根以下。与单独的外层或内层相比,中间层与外层、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上,由于接结点受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会使经纬纱线之间的缝隙增大,从而增加了钻绒的风险。通过中间层分别与外层、内层交错接结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的合理组织设计,使经纬纱线之间的缝隙安定,不易滑移。优选根据GB/T 1377.2标准测得中间层与外层、内层交错接结的接结处的接缝抗滑移为2.5mm以下,这样可以得到安定优良的防钻绒性。
[0036]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的说明,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0037] 实施例1
[0038]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72f‑DTY普通PET,55dtex‑144f‑DTY普通PET与22dtex‑72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4:
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工”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
2226,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704,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930,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039]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040]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041]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042]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043]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461,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778,中间层与外层、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为3239。外层、3 2
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0.8cm /cm/s,透
2
湿度均为524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10根。
[0044]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045] 实施例2
[0046]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72f‑DTY普通PET,55dtex‑144f‑DTY普通PET与22dtex‑72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4:
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工”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104,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554,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
2476,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047]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048]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049]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050]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051]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326,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12,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738。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2.3cm/cm/s,透湿度均为680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42根。
[0052]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实施例3
[0053]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72f‑DTY普通PET,55dtex‑144f‑DTY普通PET与22dtex‑72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4:
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工”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1682,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510,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
2310,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并且进行轧光加工。
[0054]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轧光加工
[0055]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056]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057]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058] (4)轧光:温度180℃,速度30m/min,压力58T,双面轧光。
[0059]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1860,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38,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569。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0.5cm/cm/s,透湿度均为280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2根。
[0060]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061] 实施例4
[0062]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72f‑DTY普通PET,55dtex‑144f‑DTY普通PET与22dtex‑72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4:
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中间层为1/2斜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工”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189,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91,中间层与外层的覆盖系数、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878,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063]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064]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065]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066]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067]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420,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764,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3182。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0.9cm/cm/s,透湿度均为535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9根。
[0068]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069] 实施例5
[0070] 外层、内层和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内层和中间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工”型立体织物的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126,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728,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674,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071]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072]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073]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074]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075]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350,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805,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为2956。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1.5cm/cm/s,透湿度均为 565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10根。
[0076]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077] 实施例6
[0078]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72f‑DTY普通PET,55dtex‑144f‑DTY普通PET与22dtex‑72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4:
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工”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
2187,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83,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794,连接面由6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079]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080]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081]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082]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083]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418,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755,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3089。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1.8cm/cm/s,透湿度为 548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11根。
[0084]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实施例7
[0085]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72f‑DTY普通PET,55dtex‑144f‑DTY普通PET与22dtex‑72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6:
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工”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
2397,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586,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994,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086]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087]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088]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089]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090]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650,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48,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3310。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0.7cm/cm/s,透湿度均为420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4根。
[0091]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092] 实施例8
[0093]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72f‑DTY普通PET,55dtex‑144f‑DTY普通PET与22dtex‑72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4:
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2所示的“蜂巢”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
2312,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87,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822,连接面由2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094]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095]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096]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097]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098]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556,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760,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3120。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1.2cm/cm/s,透湿度为584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7根。
[0099]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100] 实施例9
[0101]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72f‑DTY普通PET,55dtex‑144f‑DTY普通PET与22dtex‑72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4:
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2所示的“蜂巢”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
2289,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78,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811,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102]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103]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104]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105]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106]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530,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750,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3
3108。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1.4cm /
2 2
cm/s,透湿度均为550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10根。
[0107]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108] 实施例10
[0109]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55dtex‑144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72f‑DTY普通PET,55dtex‑144f‑DTY普通PET与22dtex‑72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4:
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3所示的“X”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
2118,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24,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718,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110]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111]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112]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113]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114]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345,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94,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3006。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1.0cm/cm/s,透湿度均为582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8根。
[0115]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116] 实施例11
[0117]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33dtex‑72f‑DTY普通PET,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16.5dtex‑24f‑DTY普通PET, 33dtex‑72f‑DTY普通PET与16.5dtex‑24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6: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工”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191,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11,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826,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118]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119]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120]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121]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122]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426,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80,中间层与外层、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为3126。外层、3 2
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0.9cm /cm/s,透
2
湿度均为604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15根。
[0123]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124] 实施例12
[0125] 外层和内层的经纬纱选用22dtex‑20f‑DTY普通NY,中间层的经纬纱选用11dtex‑12f‑DTY普通NY, 22dtex‑20f‑DTY普通NY与11dtex‑12f‑DTY普通NY的配列为6:1,采用16片综框的双织轴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工”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228,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630,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726,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126]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127]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128]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129]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130]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468,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702,中间层与外层、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为3016。外层、3 2
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1.0cm /cm/s,透
2
湿度均为628g/m/h,立体织物面料的防钻绒性测定结果为20根。
[0131]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实施例13
[0132] 外层和内层的经纱、纬纱均选用82.5dtex‑144f‑DTY普通PET,中层的经纱选用82.5dtex‑144f‑DTY普通PET、纬纱选用55dtex‑24f‑DTY普通PET,纬纱中82.5dtex‑144f‑DTY普通PET与55dtex‑24f‑DTY普通PET的配列为2:1,采用16片综框的普通多臂二维双织轴织布机,表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组织均为平纹组织,立体织物的形状结构为图1所示的“蜂巢”型立体织物形状,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1718,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982,连接面的方向为经向,连接面由4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制得坯布,坯布进一步进行染色后加工。
[0133] 其中染色后加工工程:松弛精练→分散染料染色(含还原清洗)→热风拉幅定型[0134] (1)松弛精练:机器共4个槽,其中温度分别为40℃﹑40℃﹑60℃﹑90℃,速度20m/min,停留时间15~20s;
[0135] (2) 染色:最高温度135℃×45min,升温速度1.0℃/min,降温速度2.0℃/min,浴比1:20;
[0136] (3)热风拉幅定型:温度180℃,速度20m/min,超喂+2,落布采用卷取的方式。
[0137]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1718,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982,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2102。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10.2cm/cm/s,透湿度均为837g/m/h,立体织物面料的填充物为非羽绒类填充物。
[0138] 由该立体织物制得家纺用品或衣服。
[0139] 比较例
[0140] 连接面由1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其余同实施例13。
[0141] 所得产品立体织物为三维立体无缝防绒面料,外层和内层的覆盖系数均为1718,中间层的覆盖系数为982,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覆盖系数均为1902。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均为
3 2 2
10.2cm/cm/s,透湿度均为837g/m/h,立体织物面料的填充物为非羽绒类填充物。
[0142] 由于连接面由1个接结点覆盖所形成,接结点的强度低,在织造以及后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经向和纬向拉伸张力,使连接面的接结点容易脱落,三层分层,空腔遭到破坏,而且布面不平整、纬斜的问题风险大。
[0143] 表1
[0144]
[0145] *上表中透气度(或透湿度)是指外层、内层、中间层与外层的连接面、以及中间层与内层的连接面的透气度(或透湿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