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温服

申请号 CN202311643991.0 申请日 2023-12-01 公开(公告)号 CN117678819A 公开(公告)日 2024-03-12
申请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朱红星; 梁少棠; 石磊; 丁泺火; 周坦;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降温服,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穿戴本体、柔性管、储液箱、液 泵 以及降温装置,穿戴本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柔性管在穿戴本体上由内向外盘旋设置,且与穿戴本体面 接触 。储液箱、液泵以及降温装置固定于穿戴本体上,储液箱与柔性管的一端液路连通且与液泵液路连通。降温装置与液泵液路连通且与柔性管的另一端液路连通,以在液泵工作时将经过降温装置降温的液体送入柔性管内流动进行换热。通过穿戴本体自适配用户体型,来保证柔性管与人体表面始终保持面接触,并通过盘旋设置的柔性管来进一步扩大与人体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通过降温装置降温的液体在柔性管内的降温效率,并综合提高了降温服的降温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服包括穿戴本体(1)、柔性管(2)、储液箱(3)、液(4)以及降温装置(5),所述穿戴本体(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管(2)在所述穿戴本体(1)上由内向外盘旋设置,且与所述穿戴本体(1)面接触;其中,
所述储液箱(3)、液泵(4)以及降温装置(5)分别固定于所述穿戴本体(1)上,所述储液箱(3)与所述柔性管(2)的一端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
所述降温装置(5)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2)的另一端液路连通,以在所述液泵(4)工作时,将所述降温装置(5)降温的液体送入所述柔性管(2)内流动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装置(5)包括:
换热器(51),所述换热器(51)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2)的另一端液路连通;
制冷器(52),所述制冷器(52)与所述换热器(51)接触,以对经过所述换热器(51)中的液体换热降温;
散热器(53),所述散热器(53)设置于所述制冷器(52)远离所述换热器(51)的端面上,以将所述制冷器(52)换热后的热量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器(52)包括半导体制冷片(521),所述换热器(5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冷端面接触,其中,所述散热器(53)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器(52)还包括第一导热层(522),所述第一导热层(522)位于所述换热器(51)和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53)包括扇(531)和翅片(532),其中,所述翅片(532)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面接触,所述风扇(531)的进风口正对所述翅片(532)设置,以通过所述风扇(531)工作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传递给所述翅片(532)的热量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器(52)还包括第二导热层(523),所述第二导热层(523)位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和所述翅片(53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2)的横截面形状包括矩形、梯形、圆形或椭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2)位于内侧的一端为出液端(21),所述出液端(21)与所述储液箱(3)液路连通,并且,所述柔性管(2)位于外侧的一端为进液端(22),所述进液端(22)与所述换热装置液路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2)采用以下其中一种材料制成:热塑性聚酯、胶以及聚氯乙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本体(1)采用以下其中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聚酯纤维、锦纶、涤纶、氨纶以及乙烯纶。

说明书全文

一种降温服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温服。

背景技术

[0002] 液冷降温服指的是一种将液体作为导冷介质注入降温服上的柔性管中,使得用户穿戴后,通过柔性管接近人体皮肤进行热交换而产生凉意的穿戴设备。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的降温服通常是均码的背心设计或外套设计,并通常是通过伸缩式松紧带来控制用户穿戴的贴合度。但是,人体活动时降温服上的降温模与人体之间的间隙位置会发生变化,其与人体皮肤不贴合存在较大的间隙,从而大大降低了液冷降温服的降温效果。

发明内容

[0003]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降温服。
[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温服,所述降温服包括穿戴本体、柔性管、储液箱、液以及降温装置,所述穿戴本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管在所述穿戴本体上由内向外盘旋设置,且与所述穿戴本体面接触
[0005] 所述储液箱、液泵以及降温装置分别固定于所述穿戴本体上,所述储液箱与所述柔性管的一端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液泵液路连通;
[0006] 所述降温装置与所述液泵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的另一端液路连通,以在所述液泵工作时,将所述降温装置降温的液体送入所述柔性管内流动进行换热。
[0007] 可选的,所述降温装置包括:
[0008]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液泵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的另一端液路连通;
[0009] 制冷器,所述制冷器与所述换热器接触,以对经过所述换热器中的液体换热降温;
[0010]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制冷器远离所述换热器的端面上,以将所述制冷器换热后的热量排出。
[0011]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接触,其中,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上。
[0012]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还包括第一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位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之间。
[0013]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包括扇和翅片,其中,所述翅片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接触,所述风扇的进风口正对所述翅片设置,以通过所述风扇工作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传递给所述翅片的热量排出。
[0014]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还包括第二导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位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和所述翅片之间。
[0015] 可选的,所述柔性管的横截面形状包括矩形、梯形、圆形或椭圆形。
[0016] 可选的,所述柔性管位于内侧的一端为出液端,所述出液端与所述储液箱液路连通,并且,所述柔性管位于外侧的一端为进液端,所述进液端与所述换热装置液路连通。
[0017] 可选的,所述柔性管采用以下其中一种材料制成:热塑性聚酯、胶以及聚氯乙烯。
[0018] 可选的,所述穿戴本体采用以下其中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聚酯纤维、锦纶、涤纶、氨纶以及乙烯纶。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穿戴本体、柔性管、储液箱、液泵以及降温装置,所述穿戴本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管在所述穿戴本体上由内向外盘旋设置,且与所述穿戴本体面接触。其中,所述储液箱、液泵以及降温装置分别固定于所述穿戴本体上,所述储液箱与所述柔性管的一端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液泵液路连通。并且,所述降温装置与所述液泵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的另一端液路连通,以在所述液泵工作时,将所述降温装置降温的液体送入所述柔性管内流动进行换热。由此,通过穿戴本体自适配用户体型,来保证柔性管与人体表面始终保持面接触,并通过盘旋设置的柔性管来进一步扩大与人体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通过降温装置降温的液体在柔性管内的降温效率,并综合提高了降温服的降温效果。
[0020]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
[0021]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0022] 在附图中:
[0023]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温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温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5是图4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8] 附图标记:1、穿戴本体;2、柔性管;21、出液端;22、进液端;3、储液箱;4、液泵;5、降温装置;51、换热器;52、制冷器;521、半导体制冷片;522、第一导热层;523、第二导热层;53、散热器;531、风扇;532、翅片;6、电控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30] 下述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降温服主要适于处于高温环境下的用户穿戴。例如,可以作为在高温因特殊情况无法使用空调的封闭车间中的员工工作服。再例如,所述降温服可以是户外高温环境下长期工作的人员的职业工作服,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流运输、交通管理、电、环卫等职业。再例如,所述降温服还可以作为户外运动人群的运动装备,户外运动包括但不限于垂钓、骑行、远足以及登山等运动。其中,所述降温服可以包括穿戴本体1、柔性管2、储液箱3、液泵4以及降温装置5,所述穿戴本体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管2在所述穿戴本体1上由内向外盘旋设置,且与所述穿戴本体1面接触。其中,所述储液箱3、液泵4以及降温装置5分别固定于所述穿戴本体1上,所述储液箱3与所述柔性管2的一端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并且,所述降温装置5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2的另一端液路连通,以在所述液泵4工作时,将所述降温装置5降温的液体送入所述柔性管2内流动进行换热。由此,通过穿戴本体1自适配用户体型,来保证柔性管2与人体表面始终保持面接触,并通过盘旋设置的柔性管2来进一步扩大与人体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通过降温装置5降温的液体在柔性管2内的降温效率,并综合提高了降温服的降温效果。
[0031] 参照图1‑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温服,所述降温服可以包括穿戴本体1、柔性管2、储液箱3、液泵4以及降温装置5,其中:
[0032] 所述穿戴本体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管2在所述穿戴本体1上由内向外盘旋设置,且与所述穿戴本体1面接触。
[0033]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穿戴本体1可以是背心款式,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用户在穿戴所述降温服时,可以通过穿戴本体1的弹性材料自适配用户的体型,从而使得降温服能够在用户动作时,始终保持人体表面与所述穿戴本体1的面接触。所述柔性管2可以设置于所述穿戴本体1的前端或后端,其中,针对穿戴于用户身上的穿戴本体1而言,所述穿戴本体1的前端位于用户的前胸区域,所述穿戴本体1的后端位于用户的背部区域。
[0034] 柔性管2在所述穿戴本体1上由内向外盘旋设置,可以理解为所述柔性管2在所述穿戴本体1的前端的中间区域向所述前端的边缘区域延伸,且呈螺旋状分布。或者是所述穿戴本体1的后段的中间区域向所述后端的边缘区域延伸,且呈螺旋状分布。其中,所述柔性管2固定于所述穿戴本体1上,且能够随着穿戴本体1的形变发生形变,从而可以保证所述柔性管2通过所述穿戴本体1,始终保持与用户的人体表面的面接触,提高所述柔性管2内的流动液体的换热效率。
[0035] 所述储液箱3、液泵4以及降温装置5分别固定于所述穿戴本体1上,所述储液箱3与所述柔性管2的一端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并且,所述降温装置5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2的另一端液路连通,以在所述液泵4工作时,将所述降温装置5降温的液体送入所述柔性管2内流动进行换热。
[0036]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箱3用于存储换热用的液体,例如,所述液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场景确定具体的换热液体,在此不作过多限定。所述液泵4用于提供液体流动的驱动力,所述降温装置5用于对换热液体进行降温,从而可以保证低温的液体通过盘旋设置的柔性管2流经人体表面,带走人体表面的热量,从而实现用户的降温目的。由此,通过穿戴本体1自适配用户体型,来保证柔性管2与人体表面始终保持面接触,并通过盘旋设置的柔性管2来进一步扩大与人体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通过降温装置5降温的液体在柔性管2内的降温效率,并综合提高了降温服的降温效果。
[0037]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降温服,所述降温服可以包括穿戴本体1、柔性管2、储液箱3、液泵4以及降温装置5,所述穿戴本体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管2在所述穿戴本体1上由内向外盘旋设置,且与所述穿戴本体1面接触。其中,所述储液箱3、液泵4以及降温装置5分别固定于所述穿戴本体1上,所述储液箱3与所述柔性管2的一端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并且,所述降温装置5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
2的另一端液路连通,以在所述液泵4工作时,将所述降温装置5降温的液体送入所述柔性管
2内流动进行换热。由此,通过穿戴本体1自适配用户体型,来保证柔性管2与人体表面始终保持面接触,并通过盘旋设置的柔性管2来进一步扩大与人体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通过降温装置5降温的液体在柔性管2内的降温效率,并综合提高了降温服的降温效果。
[003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液泵4的作用下,所述储液箱3内的液体进入到液泵4中,再流经所述换热装置中将液体进行降温,经过降温后的液体通过所述柔性管2的另一端流入柔性管2中进行流动换热,然后从所述柔性管2的一端回到储液箱3内,并重复上述液路循环。
[0039]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液泵4的作用下,所述柔性管2的另一端的液体流入所述换热装置中,所述换热装置将液体进行降温之后,经过降温后的液体流经所述液泵4,再流向所述储液箱3内,然后所述储液箱3内的液体进入到所述柔性管2的一端中进行流动换热,最后从所述柔性管2的另一端回到换热装置中,并重复上述液路循环。
[0040]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所述降温装置5可以包括换热器51、制冷器52以及散热器53,其中,所述换热器51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2的另一端液路连通。所述制冷器52与所述换热器51接触,以对经过所述换热器51中的液体换热降温。所述散热器53设置于所述制冷器52远离所述换热器51的端面上,以将所述制冷器52换热后的热量排出。
[0041]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51上开设有供液体流动的流动液路,在液体流经所述换热器51中时,所述换热器51中的液体与所述制冷器52进行换热,所述制冷器52靠近所述换热器51的端面产生冷量,从而可以对流经所述换热器51的液体进行降温。其中,为了提高所述换热器51的换热效率,所述换热器51中的流动液路可以是弯曲设置的,例如,所述流动液路可以是呈多个S形分布。所述制冷器52远离所述换热器51的端面产生热量,所述散热器53设置于所述制冷器52远离所述换热器51的端面上,可以将所述换热器51产生的热量向所述降温服的外部排出,从而可以保证降温服的降温效果和长期工作的降温稳定性
[0042]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所示,所述制冷器52包括半导体制冷片521,所述换热器5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冷端面接触,其中,所述散热器53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上。
[0043] 本发明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521也被称为热电制冷片,是一种热泵。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帕尔贴效应(也称为Peltier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形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由此,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可以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换热器5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冷端面接触,从而可以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冷端产生的冷量传递给所述换热器51中的液体,从而使得流经所述换热器51中的液体温度降低,进行下一次的降温循环。并且,所述散热器53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上,从而可以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上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散热器53传递到所述降温服的外部,以此保证所述降温服的降温效果。
[0044] 综上,通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对液体进行降温和所述穿戴本体1适应用户体型的双重协同作用,可以使得温度较低的液体和人体皮肤更近距离的贴合,并进行热交换后带走人体散发的热量,其传热效率更高,从而提高人体穿戴时的舒适度和凉爽度。
[0045]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所述制冷器52还包括第一导热层522,所述第一导热层522位于所述换热器51和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之间。
[0046]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器52还可以包括第一导热层522,所述第一导热层522可以采用导热硅脂制成,通过设置于所述换热器51和半导体制冷片521之间的第一导热层522,可以填充所述换热器51和半导体制冷片521之间的接触间隙,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换热器51和半导体制冷片521的冷端之间的换热效率。
[0047]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所述散热器53包括风扇531和翅片532,其中,所述翅片532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面接触,所述风扇531的进风口正对所述翅片532设置,以通过所述风扇531工作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传递给所述翅片532的热量排出。
[0048]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翅片532是一种具有导热性的金属片,从而通过翅片532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面接触,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翅片532中。其中,所述风扇531的进风口正对所述翅片532设置,且所述风扇531的出风口远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设置。由此,在所述风扇531形成的气流作用下,可以将所述翅片532上的热量快速传递到所述降温服的外部,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所述降温服的降温效果。一种示例中,所述风扇531可以内嵌于所述翅片532中设置。
[0049]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所述制冷器52还包括第二导热层523,所述第二导热层523位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和所述翅片532之间。
[0050]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器52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热层523,所述第二导热层523也可以采用导热硅脂制成,通过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和所述翅片532的第二导热层523,可以填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和所述翅片532之间的接触间隙,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的热端和所述翅片532之间的换热效率。
[0051] 一种示例中,所述散热器53可以叠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上,且所散热器53可以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换热器51上。
[0052]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所述柔性管2的横截面形状包括矩形、梯形、圆形或椭圆形。
[0053]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管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由此,在所述柔性管2随所述穿戴本体1拉伸的情况下,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的柔性管2可以在保证与所述穿戴本体1之间的连接的同时,还可以扩大所述柔性管2和人体表面的换热面积,从而可以在所述降温服能够自适配用户体型的情况下,进一步的提高所述降温服的降温效率。
[0054]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管2的厚度可以在0.1mm‑1mm之间,在此厚度范围的柔性管2可以在保证拉绳性能的基础上,还可以便于所述柔性管2的液体与人体表面进行换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试验数据和生产成本来综合确定出所述柔性管2的厚度,在此不作过多限定。例如,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柔性管2的厚度可以为0.3mm。
[0055]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管2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梯形以及椭圆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选定所述柔性管2的横截面形状,在此不作过多限定,例如,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柔性管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由此,在所述柔性管2随所述穿戴本体1发生拉伸的情况下,所述柔性管2与人体表面的换热面积进一步地扩大,从而可以在所述降温服能够自适配用户体型的情况下,进一步的提高所述降温服的降温效率。
[0056]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管2位于内侧的一端为出液端21,所述出液端21与所述储液箱3液路连通,并且,所述柔性管2位于外侧的一端为进液端22,所述进液端22与所述换热装置液路连通。
[0057]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管2位于内侧的一端为出液端21,所述出液端21与所述储液箱3液路连通,由此,在所述液泵4的作用下,所述出液端21的液体流入所述储液箱3内,并且,所述储液箱3内的液体进入到液泵4中,再流经所述换热装置中将液体进行降温,经过降温后的液体通过所述柔性管2的位于外侧的一端(进液端22)流入所述柔性管2中进行流动换热,然后从所述柔性管2的出液端21回到所述储液箱3内,并重复上述液路循环。
[0058]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管2的出液端21与所述储液箱3的进液口之间、所述储液箱3的出液口与所述液泵4的进液口之间、所述液泵4的出液口与所述换热装置的进液口之间以及所述换热装置的出液口和所述柔性管2的进液端22之间,可以分别采用软管连接。其中,软管可以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0059]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管2采用以下其中一种材料制成:热塑性聚氨酯、硅胶以及聚氯乙烯。
[0060] 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的柔性管2,具有拉伸性能好和耐温性好等优点,从而可以提高所述柔性管2的拉伸性能和使用寿命。另一种示例中,采用聚氯乙烯材料制成的柔性管2,具有拉伸性能好和耐温性好等优点,从而可以提高所述柔性管2的拉伸性能和使用寿命。又一种示例中,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制成的柔性管2,同样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和耐温性。由此,热塑性聚氨酯管、硅胶管或聚氯乙烯管可以在高温环境下长期保持弹性,从而可以优化所述降温服的产品性能。
[0061]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穿戴本体1采用以下其中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聚酯纤维、锦纶、涤纶、氨纶以及乙烯纶。
[0062]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聚酯纤维、锦纶、涤纶、氨纶以及乙烯纶等材料都可以制成具有高弹性的面料,由此,通过上述材料缝制成的穿戴本体1,可以适配于更多用户的体型。例如,可以通过统一尺寸的穿戴本体1来覆盖45kg‑100kg的人群,从而可以扩大所述穿戴本体1和人体表面的接触面积,并同时扩大设置于所述穿戴本体1上的柔性管2和人体表面的接触面积。
[0063] 并且,在制作所述穿戴本体1时,可以通过单一材料制成,也可以通过上述材料中至少两种混纺得到,在此不作过多限定。
[0064]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穿戴本体1还可以采用一部分丝面料进行拼接得到,其可以在不影响所述穿戴本体1的拉伸性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所述穿戴本体1的穿戴凉爽感,由此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0065] 一种可选的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管2和所述穿戴本体1之间可以粘接固定。例如,在所述柔性管2的背面通过打点状胶水,其中,两个点状胶水之间的胶距可以在10mm‑50mm之间,点状胶水对应的直径可以在1mm‑6mm之间。或者是,通过连接线沿所述柔性管2的径向,将所述柔性管2缝制在所述穿戴本体1上。或者是,所述柔性管2与所述穿戴本体1为一体式设计,从而可以降低所述降温服的生产成本。
[0066] 所述降温服还可以包括电控模块6,所述电控模块6可以与所述液泵4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液泵4供电。并且,所述电控模块6还可以与所述风扇531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风扇531供电。并且,所述电控模块6还可以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1供电。其中,所述电控模块6可以螺纹连接于所述储液箱3上,或者是,所述电控模块6粘接于所述穿戴本体1上。
[0067] 所述电控模块6可以包括电源和控制器,从而可以在通过电源和液泵4、风扇531以及半导体制冷片521供电的同时,还可以使得控制器与液泵4、风扇531以及半导体制冷片521电性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控制来控制各电气元件工作。
[0068] 在所述降温服的首次运行过程中,可以向所述储液箱3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开启所述电控模块6,使得所述液泵4、风扇531以及半导体制冷片521通电工作。所述液泵4将所述储液箱3中的水从所述储液箱3的出液口抽取到所述液泵4中,再通过所述液泵4的出液口流入到所述换热装置中,最终从换热装置中的出液口流向所述柔性管2的进液端22,并在所述液泵4的作用下将液体填充满整根柔性管2。此时,还可以打开所述储液箱3并向储液箱3内继续补充水量。从而保证整个循环降温水路的水量充足。由此,经过降温装置5降温后的冷水可以源源不断通过所述液泵4传递到整个循环降温水路中。
[0069]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降温服,所述降温服可以包括穿戴本体1、柔性管2、储液箱3、液泵4以及降温装置5,所述穿戴本体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管2在所述穿戴本体1上由内向外盘旋设置,且与所述穿戴本体1面接触。其中,所述储液箱3、液泵4以及降温装置5分别固定于所述穿戴本体1上,所述储液箱3与所述柔性管2的一端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并且,所述降温装置5与所述液泵4液路连通,且与所述柔性管
2的另一端液路连通,以在所述液泵4工作时,将所述降温装置5降温的液体送入所述柔性管
2内流动进行换热。由此,通过穿戴本体1自适配用户体型,来保证柔性管2与人体表面始终保持面接触,并通过盘旋设置的柔性管2来进一步扩大与人体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通过降温装置5降温的液体在柔性管2内的降温效率,并综合提高了降温服的降温效果。
[0070]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71] 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想到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任意组合应用都是可行的,故上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任意组合都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但是由于篇幅限制,本说明书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0072]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0073]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发明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
[0074]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