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服装 / 外衣;防护服;衣饰配件 / 袖子及其袖片缝制工艺

袖子及其袖片缝制工艺

申请号 CN202311350505.6 申请日 2023-10-18 公开(公告)号 CN117378836A 公开(公告)日 2024-01-12
申请人 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江平; 王鹏宇; 杨锋; 王宁;
摘要 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袖子及其袖片缝制工艺,包括S1:裁取原料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沿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的侧边部分缝合,形成第一侧边线,此时沿第一侧边将第一袖片翻折于第二袖片之上,第一袖片未缝合部分为第一袖叉部,第二袖片未缝合部分为第二袖叉部。S2:沿第一侧边线反向翻折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向内折叠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的缝合止口,使得毛缝在内,在第一侧边线处边缘车第二侧边线。S3:将第一袖叉部的一侧边 角 向内折叠,方向为斜向下,车第一缝线,形成第一折叠区与第二折叠区。S4:将第二袖叉部的顶部向内折叠,方向为竖直向下,车第二缝线,形成第四折叠区与第五折叠区。改变原袖片之间的埋夹的缝合方式,提高了袖子的耐用性与美观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裁取原料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沿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的侧边部分缝合,形成第一侧边线(3),此时沿第一侧边将第一袖片(1)翻折于第二袖片(2)之上,第一袖片(1)未缝合部分为第一袖叉部(4),第二袖片(2)未缝合部分为第二袖叉部(5);
S2:沿第一侧边线(3)反向翻折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向内折叠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的缝合止口,使得毛缝在内,在第一侧边线(3)处边缘车第二侧边线(6);
S3:将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的反折状态恢复,将第一袖叉部(4)的一侧边向内折叠,方向为斜向下,车第一缝线(41),形成第一折叠区(42)与第二折叠区(43),再向内折叠第一折叠区(42),方向为平,覆盖部分第二折叠区(43),再次向内翻折第一折叠区(42),方向为水平,直至完全覆盖第二折叠区(43),形成第三折叠区(44);
S4:将第二袖叉部(5)的顶部向内折叠,方向为竖直向下,车第二缝线(51),形成第四折叠区(52)与第五折叠区(53),再向内折叠第四折叠区(52),方向为水平,覆盖部分第五折叠区(53),再次向内翻折第五折叠区(53),方向为水平,直至覆盖第四折叠区(52),形成第六折叠区(54);
S5:在第三折叠区(44)与第六折叠区(54)上设置套结(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第一袖叉部(4)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线(3)的下方,所述第一袖叉部(4)的顶部为梯形,顶部以下为矩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第一袖叉部(4)的宽度不超过4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第一折叠区(42)为矩形,所述第二折叠区(43)为梯形,所述第三折叠区(44)为矩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折叠区(44)的宽度不超过5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所述第四折叠区(52)为矩形,所述第五折叠区(53)为梯形,所述第六折叠区(54)为矩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折叠区(54)的宽度不超过5c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第一侧边线(3)与所述第二侧边线(6)的宽度不超过0.3c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所述套结(7)位于所述第三折叠区(44)与第六折叠区(54)的顶部。
10.一种袖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袖子由权利要求1~9任一项的袖片缝制工艺缝制而成。

说明书全文

袖子及其袖片缝制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服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袖子及其袖片缝制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袖子是服装套在胳膊上的圆筒状部分。常见的袖子种类有装袖,插肩袖等,装袖将肩袖部分分成袖窿和袖山两部分,然后装接缝合而成。特点:装袖袖身与袖片分别裁剪,根据人体肩部与于臂的结构段计,是最符合肩部造型的合体袖型,具有立体感。装袖是袖子设计中应用最广泛、规范的袖子。
[0003] 插肩袖的袖窿较深,袖山一直连插围线,肩部甚至全被袖子覆盖,形成流展的结构线和宽松洒脱的格,其袖窿较深,更适合自由宽博的服装,插肩袖拼线可根据造型需要而变化,并且可以山弧线和袖窿处收裥、加花边等装饰化。
[0004] 目前现有技术中对袖侧骨的处理方式为埋夹,在此种工艺下袖侧骨会外露缝线,在日常穿着中容易造成勾线脱落,同时洗易损坏。发明内容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袖骨缝线不外露,并且使得缝合处更加美观坚固耐用的制作工艺。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0007] S1:裁取原料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沿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的侧边部分缝合,形成第一侧边线,此时沿第一侧边将第一袖片翻折于第二袖片之上,第一袖片未缝合部分为第一袖叉部,第二袖片未缝合部分为第二袖叉部。
[0008] S2:沿第一侧边线反向翻折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向内折叠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的缝合止口,使得毛缝在内,在第一侧边线处边缘车第二侧边线。
[0009] S3:将反折状态恢复,将第一袖叉部的一侧边向内折叠,方向为斜向下,车第一缝线,形成第一折叠区与第二折叠区,再向内折叠第一折叠区,方向为水平,覆盖部分第二折叠区,再次向内翻折第一折叠区,方向为水平,直至完全覆盖第二折叠区,形成第三折叠区。
[0010] S5:将第二袖叉部的顶部向内折叠,方向为竖直向下,车第二缝线,形成第四折叠区与第五折叠区,再向内折叠第四折叠区,方向为水平,覆盖部分第五折叠区,再次向内翻折第五折叠区,方向为水平,直至覆盖第四折叠区,形成第六折叠区。
[0011] S6:在第三折叠区与第六折叠区上设置套结。
[0012] 进一步的,步骤S1中,所述第一袖叉部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线的下方,所述第一袖叉部的顶部为梯形,顶部以下为矩形。
[0013] 进一步的,步骤S1中,所述第一袖叉部的宽度不超过4cm。
[0014] 进一步的,步骤S3中,所述第一折叠区为矩形,所述第二折叠区为梯形,所述第三折叠区为矩形。
[0015] 进一步的,步骤S3中,所述第三折叠区的宽度不超过5cm。
[0016] 进一步的,步骤S5中,所述第四折叠区为矩形,所述第五折叠区为梯形,所述第六折叠区为矩形。
[0017] 进一步的,所述第六折叠区的宽度不超过5cm。
[0018] 进一步的,步骤S2中,所述第一侧边线与所述第二侧边线的宽度为0.3cm。
[0019] 进一步的,所述套结位于所述第三折叠区与第六折叠区的顶部。
[0020]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袖子,所述袖子由前述的袖片缝制工艺缝制而成。
[0021] 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
[0022] 1,改变原袖片之间的埋夹的缝合方式,通过反折缝合并且对止口折叠,使得在袖面看不到缝合线,提高了袖子的耐用性与美观性。
[0023] 2,袖叉口跟随工艺做出改变,根据袖片之间的缝合线进行折叠方向的改变,使得袖叉口与袖片的衔接自然顺畅。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的示意图。
[0025] 图2为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缝制后示意图。
[0026] 图3为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反折后示意图。
[0027] 图4为第一袖叉部在缝制后的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两者整体上的折叠流程示意图。
[0028] 图5为图4中折叠过程的放大图。
[0029] 图6为第二袖叉部在缝制后的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两者整体上的折叠流程示意图。
[0030] 图7为图6中折叠过程放大图。
[0031] 图8为本发明的袖里示意图。
[0032] 图9为本发明的袖面示意图。
[0033] 标记说明
[0034] 第一袖片1;第二袖片2;第一侧边线3;第一袖叉部4;第一缝线41;第一折叠区42;第二折叠区43;第三折叠区44;第二袖叉部5;第二缝线51;第四折叠区52;第五折叠区53;第六折叠区54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实施例1
[0036] 袖子是服装套在胳膊上的圆筒状部分。常见的袖子种类有装袖,插肩袖等,目前现有技术中对袖侧骨的处理方式为埋夹或者来去缝,此种工艺制作过程简单,袖侧骨会外露缝线,在日常穿着中容易造成勾线或者脱落。
[0037] 本申请提供一种袖片缝制工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
[0038] S1:参照图1‑2,裁取原料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沿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的侧边部分缝合,形成第一侧边线3,此时沿第一侧边线3将第一袖片1翻折于第二袖片2之上,第一袖片1未缝合部分为第一袖叉部4,第二袖片2未缝合部分为第二袖叉部5,第一袖叉部4与第二袖叉部5都位于第一侧边线3的下方,第一袖叉部4的顶部为梯形,顶部以下为矩形。第二袖叉部5的顶部同样为矩形,顶部以下为矩形,因成型的袖子需规整的矩形形状袖叉,因此在裁剪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时,需要将其第一袖叉部4与第二袖叉部5裁剪成梯形与矩形结合的形状。
[0039] S2:参照图3所示,继续缝合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沿第一侧边线3反向翻折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向内折叠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的缝合止口,使得毛缝在内,并在第一侧边线3处边缘车第二侧边线6。如图3中所示a处所指为第一袖片1的正面,b处所指为第一袖片1的反面
[0040] 其中,第一侧边线3与所述第二侧边线6的宽度不超过0.3cm。在本实施例中选用0.3cm。
[0041] S3:如图4‑5所示,将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的上述反折状态恢复,此时第一侧边线3在第一袖叉部4的左侧,将第一袖叉部4的一右上角边角向内折叠,方向为斜向下,车第一缝线41,形成如图5所示的第一折叠区42与第二折叠区43,再向内折叠第一折叠区42,方向为水平,覆盖部分第二折叠区43,最后再次向内翻折第一折叠区42,折叠方向为水平,直至完全覆盖第二折叠区43,形成第三折叠区44。形成外形为矩形,第三折叠区44中虚线所指为第一折叠区42的梯形边部分。其中第一折叠区42为矩形,第二折叠区43为梯形,第三折叠区44为矩形。梯形的外轮廓经折叠后可与矩形的外轮廓配合,使得第三折叠外轮廓整齐平坦。
[0042] 进一步的,第三折叠区44的宽度不超过5cm,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5cm,5cm的宽度可以更好的实现布料的缝合功能。
[0043] 如上述图4‑5中所示,折叠后的第一袖叉部4位于第一缝线41的右侧,此时第一袖叉部4顺势进行上述调整折叠,减少对第一缝线41的影响,使其能够与第二缝线51相互配合形成无外露的袖侧骨外观,如若第一缝线41与第二缝线51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缝纫,则第一袖叉部4与两者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不适用该折叠方案。
[0044] S4:参照图6‑7,需要将第二袖片2的第二袖叉部5进行折叠,此时第一缝线41在第二袖叉部5的右边,将第二袖叉部5的顶部向内折叠,方向为竖直向下,形成第五折叠区53在竖直方向上车第二缝线51,形成梯形的第四折叠区52与矩形的第五折叠区53,再向内折叠第四折叠区52,方向为水平,覆盖部分第五折叠区53,再次向内翻折第五折叠区53,方向为水平,直至覆盖第四折叠区52,形成第六折叠区54。第六折叠区54为竖直的矩形状态。图7中虚线部分为第三折叠区44的梯形的腰边线。梯形的外轮廓经折叠后可与矩形的外轮廓配合,使得第三折叠外轮廓整齐平坦。
[0045] 进一步的,第六折叠区54的宽度不超过5cm,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5cm,5cm的宽度可以更好的实现布料的结合功能。
[0046] 如图7中所示,第一袖片与第二袖片缝合后的第二袖叉部5位于第一缝线41的左侧,此时第二袖叉部5顺势进行上述调整折叠,减少对第一缝线41的影响,使其能够与第二缝线51相互配合形成无外露的袖侧骨外观。如若第一缝线41与第二缝线51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缝纫,则第一袖叉部4与两者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不适用该折叠方案。
[0047] 在本实施例的步骤3和步骤4的过程中,第一袖叉部4与第二袖叉部5的折叠方案需要同第一缝线41与第二缝线51的缝合方式配合,袖叉部与缝线的缝制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孤立开来区别对待,采用上述各自缝制方式结合能够缝制出完整美观的袖子。
[0048] S5,如图8所示,按图示方式放置第一袖片1与第二袖片2,并在第三折叠区44与第四折叠区52的顶部打上套结7,底部实现分叉效果。该图展现是袖里的缝制线情况。
[0049] 如图9所示,为袖面的缝制线情况,可以看到,袖侧骨无缝制线外露,外观整洁干净。
[0050] 实施例2
[005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袖子,袖子由实施例1中描述的袖片缝制工艺缝制而成。
[0052]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