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服装 / 妇女紧身衣;乳罩 / 乳罩 / ·与其他衣服相连的 / 衣服的端部构造、下装、带罩杯的衣服及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

衣服的端部构造、下装、带罩杯的衣服及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

申请号 CN201310164150.1 申请日 2013-05-07 公开(公告)号 CN103385546B 公开(公告)日 2017-07-28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华歌尔; 发明人 河合惠里奈; 星加真美; 铃木博之; 铃木龙藏;
摘要 一种衣服的端部构造、下装、带罩杯的衣服及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适当的穿着压 力 的同时缓和向穿用者的咬入、并且能够减轻衣服的偏移的衣服的端部构造。一种端部构造(10),形成为,在穿用时通过被拉伸而紧贴在 皮肤 上,以将衣服主体在规定的穿用状态下保持,做成了具备主体部(20)和强力部(30)的结构,所述强力部对于主体部按照预先设定的间隔编入了弹性丝而形成。强力部(30)至少在一部分中具有交替且连续地形成有第1倾斜部(31)和第2倾斜部(32)的部分,所述第1倾斜部以向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第2倾斜部以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形成。即使在穿用状态下作用要在宽度方向上偏移的外力,也在第1或第2倾斜部的任一方中将外力抵销而降低。
权利要求

1.一种衣服的端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形成为,在穿用时通过被拉伸而紧贴在皮肤上,以将衣服主体在规定的穿用状态下保持,
具备:
主体部,形成具有伸缩性的布地组织;以及
部,对于上述主体部按照预先设定的间隔编入弹性丝而形成;
上述强力部至少在一部分中具有交替且连续地形成有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的部分,所述第1倾斜部以向上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第2倾斜部以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上述第1倾斜部及上述第2倾斜部相对于上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倾斜;
上述主体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边被直线地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服的端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分别形成在多个上述强力部中的上述第1倾斜部以宽度方向的位置整齐的方式形成,上述第2倾斜部也以宽度方向的位置整齐的方式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服的端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强力部中,在上述第1倾斜部与上述第2倾斜部之间形成有直线部,所述直线部在长度方向上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服的端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强力部中,在上述第1倾斜部与上述第2倾斜部之间形成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凸出。
5.一种下装,其特征在于,作为腰端部构造而具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的端部构造。
6.一种带罩杯的衣服,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的端部构造,
具备:
左右一对罩杯部,以将胸部覆盖的方式形成;
罩杯支承部,支承上述罩杯部;以及
左右一对侧旁部,连结在上述罩杯部的侧旁侧缘部或罩杯支承部的至少一方上;
上述端部构造配置在上述侧旁部的上边及下边上。
7.一种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形成为,在穿用时通过被拉伸而紧贴在皮肤上,以将衣服主体在规定的穿用状态下保持,
具备:
主体部,形成上述腰部分的具有伸缩性的布地组织;以及
强力部,对于上述主体部按照预先设定的间隔编入弹性丝而形成;
上述强力部至少在一部分中具有交替且连续地形成有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的部分,所述第1倾斜部以向上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第2倾斜部以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上述第1倾斜部及上述第2倾斜部相对于上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倾斜;
上述主体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边被直线地形成。

说明书全文

衣服的端部构造、下装、带罩杯的衣服及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衣服的端部构造、下装、带罩杯的衣服及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这样的领域的技术,已知有下述紧身褡(下装):仅在腰周围中的左右的侧旁部分设有伸展度比其他部位高的高伸缩的布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此,减少了主体前后身的衣料向穿用者的咬入。
[0003]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紧身褡:在左右的两侧旁部分设有伸展度比其他部位低的低伸缩的布料。由此,将穿用者的腰线修整,并谋求穿用感的提高。
[0004] 专利文献1:实开平7-6213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2:实用新型注册第312355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0006] 通常,下装的腰侧的上端部分(端部构造)以经过肚脐附近的腰身的方式设计。该肚脐附近的腰身的部位对应于骨盆上端与肋骨之间的部位,与骨盆周围或肋骨周围相比衣服更容易咬入。因此,在以往的下装中,因端部的咬入,容易在左右两侧旁及腹部周围形成肉的隆起部分,难以使穿用状态的轮廓看起来好看。
[0007] 例如,在具备修整功能的下装中,由于穿着压比没有修整功能的下装大,所以容易发生端部的咬入。
[0008] 此外,在胸罩(带罩杯的衣服)中,由从罩杯部向穿用者的侧旁侧连续的鸡心部、及在背部的上下边中使用的橡胶处理部构成的端部构造与上述的下装的端部构造同样,在穿用状态下容易咬入。同样,在其他衣服的端部中也有发生咬入的情况。如果这样发生咬入,则难以使穿用状态的轮廓看起来好看。
[0009] 此外,在下装、带罩杯的衣服及具有修正功能的衣服等、紧贴在穿用者的皮肤上的衣服中,有随着穿用者的运动而衣服偏移的情况。
[0010]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适当的穿着压力的同时缓和向穿用者的咬入、并且能够减轻衣服的偏移的衣服的端部构造、下装、带罩杯的衣服及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
[0011] 本发明提供一种衣服的端部构造,形成为,在穿用时通过被拉伸而紧贴在皮肤上,以将衣服主体在规定的穿用状态下保持,该端部构造具备:主体部,形成端部构造;以及强力部,对于主体部按照预先设定的间隔编入弹性丝而形成;强力部至少在一部分中具有交替且连续地形成有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的部分,所述第1倾斜部以向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第2倾斜部以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0012] 根据这样的有关本发明的衣服的端部构造,与主体部相比更多地编入了弹性丝的强力部具备相对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及第2倾斜部。因此,如果将主体部沿着长度方向拉伸,则在第1倾斜部中发生要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复原力,在第2倾斜部中发生要从另一侧朝向一侧的复原力。因而,即使在穿用状态下作用要在宽度方向上偏移的外力,也通过上述复原力在第1或第2倾斜部的任一方中将外力抵销而降低。结果,使紧贴在穿用者的皮肤上的端部构造成为不易随着穿用者的动作而偏移的构造,能够抑制穿走样。
[0013] 在衣服的端部构造中,优选的是,分别设在多个强力部中的第1倾斜部以宽度方向的位置整齐的方式形成,第2倾斜部也以宽度方向的位置整齐的方式形成。根据该结构的衣服的端部构造,在宽度方向上按照预先设定的间隔设置的强力部的第1倾斜部以宽度方向的位置整齐的方式形成。此外,分别形成在不同的强力部中的第2倾斜部也与第1倾斜部同样以宽度方向的位置整齐的方式形成。
[0014] 由此,使紧贴在穿用者的皮肤上的端部构造成为更加不易随着穿用者的动作而偏移的构造,能够抑制穿走样。
[0015]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适当的穿着压力的同时缓和向穿用者的咬入、并且能够减轻衣服的偏移的衣服的端部构造、下装、带罩杯的衣服及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表示具备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下装的穿用状态的后视图。
[0017]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下装的端部构造的侧视图。
[0018] 图3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及高伸缩部的配置的放大图。
[0019] 图4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的插入组织的组织图。
[0020] 图5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及高伸缩部的配置的放大图。
[0021] 图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的插入组织的组织图。
[0022] 图7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及高伸缩部的配置的放大图。
[0023] 图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及高伸缩部的配置的放大图。
[0024] 图9是将有关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紧身褡从正面侧表示的立体图。
[0025] 图10是将有关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紧身褡从背面侧表示的立体图。
[0026] 图1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带罩杯的衣服的立体图。
[0027] 图12是有关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掐腰的主视图。
[0028] 图13是表示布地组织的一例的组织图。
[0029] 图14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的插入组织的变形例的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另外,“上”、“下”、“右”、“左”等的表示方向的词语基于图示的状态,是方便性的。
[0031] 首先,对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衣服的端部构造10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衣服的端部构造10例如形成连裤袜等下装200的腰侧的末端部分。另外,作为下装,可以举出护腿套裤、紧身褡、连裤袜、运动用紧身衣、裤衩、泳衣等下装。也有将“衣服的端部构造10”记作“端部构造10”的情况。
[0032] 下装200具备以将穿用者100的下半身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形成的主体衣料201(衣服主体)。端部构造10形成在主体衣料201的端部上。端部构造10形成有使穿用者100的腰(腰部)插通的上端部200a的开口部的周缘。
[0033] 端部构造10形成为在与长度方向(图示L1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宽度方向(图示W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的带状。本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在束紧力没有作用的平置状态下例如是5到15mm左右。另外,也可以根据规格而将宽度方向W的长度设定得更长。
[0034] 主体衣料201具有将穿用者100的下半身的正面侧覆盖的前身、以及将下半身的背面侧覆盖的后身。主体衣料201由具有伸缩性的原材料构成。此外,主体衣料201既可以是在穿用状态下紧贴在穿用者上而使用的,也可以是不紧贴在穿用者上的。
[0035] 端部构造10形成有所谓腰上边部分(也可以表达为腰处理部),所述腰上边部分形成为,通过在穿用时被拉伸而紧贴在皮肤上,以将主体衣料(衣服主体)在规定的状态下保持。端部构造10具备有伸缩性的布地组织20(主体部)、和在布地组织20内按照预先设定的间隔形成的强力部30(参照图3)。
[0036] 强力部30在开口部的周向L上连续、在开口部的轴线方向W上离开间隔而设有多个。图3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布地组织20及强力部30的配置的放大图。端部构造10在布地组织20内按照4个线圈横列(コース)排列形成有强力部30。即,强力部30在下装20的上下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通过这样将穿用状态下的束紧力较大的强力部30按照预先设定的间隔配置而实现穿着压力的分散,还具有将穿用状态下的端部构造的咬入减轻的效果。另外,在本例中,强力部30遍及开口部的整周(端部构造的全长)而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在开口部的周向的一部分上。
[0037] 强力部30遍及整周交替地形成有第1倾斜部31和第2倾斜部32,且呈波状,所述第1倾斜部31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向(周向L的一侧)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倾斜部32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
[0038] 这里,图13是表示布地组织20的一例的图。在图13中,由附图标记20A表示的针织组织是提花的基本组织,由附图标记20B表示的针织组织是作为衣料结构的基础的组织,都由非弹性丝形成。此外,由附图标记20C表示的针织组织是由直径较粗的所谓高强度的弹性丝构成的插入组织,由附图标记20D表示的针织组织是表示由直径较细的所谓软强度的弹性丝构成的插入组织。强力部30通过在布地组织20中再编入插入组织而形成。即,布地组织20可以也表达为没有编入上述插入组织的区域。
[0039] 由附图标记20A表示的组织的1重复单位是/10、01、10、12、21、12//。由附图标记20B表示的组织的1重复单位是/12、10、12、21、23、21//。由附图标记20C表示的组织的1重复单位是/22、00、22、11、33、11//。由附图标记20D表示的组织的1重复单位是/11、00、22、11、
22、00//。
[0040] 形成有端部构造10的主体针织物(主体衣料201)可以通过例如拉舍尔经编机等经编机(未图示)编织成。布地组织20是作为主体针织物的基础的组织,遍及主体针织物的整个区域存在。作为布地组织20,可以举出例如经平组织编织、经编缎纹组织编织等。布地组织20的编圈既可以是闭圈,也可以是开圈。
[0041] 图4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30的插入组织的组织图。在图4的组织图中,黑点表示各线圈横列的针头的位置,在黑点彼此的纬向排列的黑点的列表示一个线圈横列,表示当将丝向箭头Y方向供给时在各线圈横列中进行怎样的编织方式。
[0042] 强力部30在布地组织20中编入多个插入丝41而被编织成。插入丝41例如在相同的针上插入6个线圈横列的量后,向左侧移动1个线圈纵行的量。将其重复4次,形成第1倾斜部31。此外,在相同的针上插入6个线圈横列的量后,向右侧移动1个线圈纵行的量。将其重复4次,形成第2倾斜部32。将强力部30的插入组织编织成时的筘的运动在该情况下,第1倾斜部
31可以表达为/11、00、11、00、11、00/22、11、22、11、22、11/33、22、33、22、33、22/44、33、44、
33、44、33/,第2倾斜部32可以表达为/33、44、33、44、33、44/22、33、22、33、22、33/11、22、11、
22、11、22/00、11、00、11、00、11/。并且,在1重复单位中,可以表达为/11、00、11、00、11、00/
22、11、22、11、22、11/33、22、33、22、33、22/44、33、44、33、44、33/~/33、44、33、44、33、44/
22、33、22、33、22、33/11、22、11、22、11、22/00、11、00、11、00、11/~//。这里,在上述1重复单位中,用“~”表述的部分为以直线状插入的插入组织,插入组织的线圈横列数没有特别限制,所以例如也可以将线圈横列数设定得比第1倾斜部31、第2倾斜部32多,但优选的是将线圈横列数设定为与第1倾斜部31、第2倾斜部32相同程度或较少。此外,根据针织物的规格,也可以为不设置上述直线状的插入组织部分的结构。只要根据强力部30的规格适当设定就可以。此外,根据规格,也可以为将“~”部分的插入组织省略的结构。此外,根据强力部30的规格,也可以将第1倾斜部31及第2倾斜部32各以不同的线圈横列数编入插入丝41而形成。
在此情况下,不仅是使强力部30形成为呈波状且整体上呈直线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使强力部30形成为波状且整体上在上下方向上弯曲。
[0043] 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在布地组织20中编入插入丝41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14所示那样的布地组织20中还设置聚酯等插入组织20X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代替插入丝41而通过插入丝41X~41Z那样的插入方法形成强力部30。插入丝41X~41Z用与布地组织20的插入组织20X相同的丝的摆动方式编织成,并且一点点在线圈纵行方向上移位而编织成。因此,强力部30与布地组织20的融合良好,有强力部30在外观上不易醒目的优点。
[0044] 这里,说明插入组织20X、插入丝41X~41Z的每重复单位的筘的运动。
[0045] 插入组织20X是1重复单位为/22、11、33、11、22、00//的组织。
[0046] 插入丝41X是1重复单位为/55、44、66、44、55、33/44、33、55、33、44、22/33、22、44、22、33、11/22、11、33、11、22、00/~/00、22、11、33、11、22/11、33、22、44、22、33、/22、44、33、
55、33、44/33、55、44、66、44、55/~//的组织。此外,插入丝41Y是1重复单位为/66、44、77、
44、66、33/55、33、66、33、55、22/44、22、55、22、44、11/33、11、44、11、33、00/~/00、33、11、
44、11、33/11、44、22、55、22、44/22、55、33、66、33、55/33、66、44、77、44、66/~//的组织。插入丝41Z是1重复单位为/77、44、88、44、77、33/66、33、77、33、66、22、/55、22、66、22、55、11/
44、11、55、11、44、00/~/00、44、11、55、11、44、/11、55、22、66、22、55/22、66、33、77、33、66/
33、77、44、88、44、77/~//的组织。另外,在上述插入丝41X~41Z的1重复单位的表述中用“~”表示的部分表示将以直线状插入的任意的插入组织编入的部分。这里,在上述1重复单位中,用“~”表述的部分是以直线状编入的部分,也可以设定为,使编入的线圈横列数比第
1倾斜部31及第2倾斜部32稍多,但优选的是设定为,与第1倾斜部31及第2倾斜部32各自的线圈横列数相同或较少。
[0047] 另外,在图14中,为了图示的简单,将插入丝41X~41Z的每1重复单位的编织成组织的一部分省略而表示。
[0048] 在强力部30中,作为插入丝41而插入了聚氨酯的弹性丝。作为插入丝,可以使用其他在聚氨酯弹性丝上覆盖了非弹性丝的丝、具有热熔敷性的弹性丝等。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插入组织而例如在相互相邻的8个线圈横列中插入弹性丝,形成强力部30,在该强力部30的左右两旁分别相邻的4个线圈横列中不插入插入丝,形成布地组织20。另外,强力部30并不限定于8个线圈横列连续而插入弹性丝的结构。此外,强力部的间隔也并不限定于4个线圈横列,也可以根据对针织物要求的规格而适当调整间隔。
[0050] 主体针织物也可以是不具备未图示的图案丝、弹性丝等的结构。
[0051] 接着,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衣服的端部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下装200的穿用状态中,在端部构造10中发生周向的拉伸力。端部构造10成为在长度(周)方向上被拉伸的状态。此时,强力部30由于相对于线圈横列方向即长度方向倾斜,所以在上下方向上作用复原力。这里,如果使用图3更具体地说明,则是以下这样的。
[0052] 在图3中,将作用在点P1~P3上的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点P1~P3是强力部3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点。点P1是第1倾斜部31的左侧的端部的点。点P2是第1倾斜部31的右侧的端部的点,并且是第2倾斜部32的左侧的端部的点。点P3是第2倾斜部32的右侧的端部的点。
[0053] 在点P1上,由第2倾斜部32作用有向左斜上方的力F0。如果将力F0沿上下方向和周向分解,则能够也表达为在点P1上作用有向上方的力F01和向左方的力F02。
[0054] 在点P1上,由第1倾斜部31作用有向右斜上方的力F1。如果将力F1沿上下方向和周向分解,则能够也表达为在点P1上作用有向上方的力F11和向右方的力F12。
[0055] 在点P2上,由第1倾斜部31作用有向左斜下方的力F2。如果将力F2沿上下方向和周向分解,则能够也表达为在点P2上作用有向下方的力F21和向左方的力F22。
[0056] 在点P2上,由第2倾斜部32作用有向右斜下方的力F3。如果将力F3沿上下方向和周向分解,则能够也表达为在点P2上作用有向下方的力F31和向右方的力F32。
[0057] 在点P3上,由第2倾斜部32作用有向左斜上方的力F4。如果将力F4沿上下方向和周向分解,则能够也表达为在点P3上作用有向上方的力F41和向左方的力F42。
[0058] 在点P3上,由第1倾斜部31作用有向右斜上方的力F5。如果将力F5沿上下方向和周向分解,则能够也表达为在点P3上作用有向上方的力F51和向右方的力F52。
[0059]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衣服的端部构造10,产生相对较大的复原力的强力部30具备相对于周向(端部构造10的长度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部31及第2倾斜部32。因此,如果拉伸力沿着端部构造10的周向作用,则在周向的不同的位置(点P1~P3)上,分别作用朝向上方(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力、和朝向下方(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力。由此,能够抑制端部构造10的滑上及滑下,减轻下装200的偏移。
[0060] 此外,根据衣服的端部构造10,相对于长度方向,多个强力部30的第1倾斜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整齐而形成,第2倾斜部32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也整齐而形成。由此,使在穿用状态下第1倾斜部31及第2倾斜部32分别在上下方向上作用的复原力变大。由此,不易穿走样。
[0061] 结果,本实施方式的衣服的端部构造10与以往的衣服的端部构造相比能够以更平缓的束紧力抑制穿走样。
[006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了第1倾斜部31和第2倾斜部32形成为相同的长度(即,各编入相同的线圈横列数)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根据强力部30的规格,第1倾斜部31和第2倾斜部32也可以形成为不同的长度。
[0063] (第2实施方式)
[0064] 接着,对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进行说明。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省略。图5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的配置的放大图。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B与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不同的点是在第1倾斜部21与第2倾斜部22之间设有直线部23这一点、和在第1倾斜部31与第2倾斜部32之间设有直线部33这一点。
[0065] 如图5所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B具备在周向上连续的布地组织20B、和复原力比布地组织20B大的强力部30B。布地组织20B及强力部30B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0066] 强力部30B具有:第1倾斜部31,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向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直线部33,从第1倾斜部31弯曲,在图示左右方向上延伸;第2倾斜部32,从直线部33弯曲,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直线部33,从第2倾斜部32弯曲,在图示左右方向上延伸。
[0067] 布地组织20B由以下部分形成:第1倾斜部21,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向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直线部23,从第1倾斜部21弯曲,在图示左右方向上延伸;第2倾斜部22,从直线部23弯曲,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直线部
23,从第2倾斜部22弯曲,在图示左右方向上延伸。
[0068] 图6是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B的强力部30B的插入组织的组织图。强力部30B的插入组织在基本组织中具有多个插入丝41B。在直线部33中,插入丝41B例如在插入3个线圈横列的量之后,向左右任一侧移动1个线圈纵行的量。将强力部30B的插入组织编织成时的筘的运动的1重复单位可以用/11、00、11、00/22、11、22、11/33、22、33、22/44、33、44、33/~/33、44、33、44/22、33、22、33/11、22、11、22/00、11、00、11/~//表达。另外,由“~”表示的部分是相当于直线部33的插入组织的部分。
[0069] 在这样的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B中,也能够在维持适当的穿着压力的同时、缓和向穿用者的咬入,能够减轻衣服的偏移。
[0070] (第3实施方式)
[0071] 接着,对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进行说明。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省略。图7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及高伸缩部的配置的放大图。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C与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不同的点是在第1倾斜部21与第2倾斜部22之间设有弯曲部24、25这一点、和在第1倾斜部31与第2倾斜部32之间设有弯曲部34、35这一点。
[0072] 如图7所示,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C具备在周向上连续的布地组织20C(第2区域)、和复原力比布地组织20C大的强力部30C。布地组织20C及强力部30C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0073] 强力部30C具有:第1倾斜部31,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向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弯曲部34,从第1倾斜部31弯曲,向上凸出;第2倾斜部32,与弯曲部34连续,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弯曲部35,从第2倾斜部32弯曲,向下凸出。
[0074] 布地组织20C由以下部分形成:第1倾斜部21,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向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弯曲部24,从第1倾斜部21弯曲,向上凸出;第2倾斜部22,与弯曲部24连续,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弯曲部25,从第2倾斜部22弯曲,向下凸出。
[0075] 在这样的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C中,也能够在维持适当的穿着压力的同时、缓和向穿用者的咬入,能够减轻衣服的偏移。
[0076] (第4实施方式)
[0077] 接着,对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进行说明。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省略。图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强力部及高伸缩部的配置的放大图。有关第4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D与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不同的点是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强力部30D、30E、30F、30G的形状不同这一点。
[0078] 如图8所示,有关第4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D具备在周向上连续的布地组织20D、20E、20F、和复原力比布地组织20D、20E、20F好的强力部30D、30E、30F、30G。强力部(30D、
30E、30F、30G)及布地组织(20D、20E、20F)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0079] 强力部30D具有:第1倾斜部31D,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向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第2倾斜部32D,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
[0080] 强力部30E具有:第1倾斜部31E,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向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第2倾斜部32E,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直线部33E,从第2倾斜部32E弯曲,在图示左右方向上延伸。
[0081] 强力部30F具有:第1倾斜部31F,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向随着在图示右方向上前进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第2倾斜部32F,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直线部33F,从第2倾斜部32F弯曲,在图示左右方向上延伸。
[0082] 强力部30G具有:第1倾斜部31G,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向随着在图示右方向上前进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第2倾斜部32G,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直线部33G,从第2倾斜部32G弯曲,在图示左右方向上延伸。
[0083] 另外,第1倾斜部31D、31E、31F、31G的倾斜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1倾斜部31D、31E、31F、31G的周向上的长度例如向下依次变短。直线部33E、33F、33G的周向上的长度向下依次变长。
[0084] 第2倾斜部32D、32E、32F、3G的倾斜角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2倾斜部32D、32E、32F、32G的周向上长度例如向下依次变短。
[0085] 布地组织20D配置在强力部30D、30E间,为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强力部30D、30E对应的形状。布地组织20E配置在强力部30E、30F间,为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强力部30E、30F对应的形状。布地组织20F配置在强力部30F、30G间,为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强力部
30F、30G对应的形状。
[0086] 在这样的有关第4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D中,也能够在维持适当的穿着压力的同时、缓和向穿用者的咬入,能够减轻衣服的偏移。
[0087] (第5实施方式)
[0088] 接着,对有关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下装(紧身褡)进行说明。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省略。图9是将有关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紧身褡从正面侧表示的立体图。图10是将有关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紧身褡从背面侧表示的立体图。
[0089] 图9及图10所示的紧身褡210(下装)具备将穿用者的下半身覆盖的主体前后身211。主体前后身211将多个(例如3片)衣料缝合而形成。主体前后身211具备将下半身的正面中央覆盖的中央衣料212、将下半身的侧旁部右侧覆盖的侧旁部衣料213、和将下半身的侧旁部左侧覆盖的侧旁部衣料214。侧旁部衣料213、214在下部侧呈筒状,以将穿用者的大腿覆盖的方式形成。
[0090] 主体前后身211的上端部210a是由伸长性良好的橡胶原材料等形成的腰处理部。在上端部210a的下侧形成有上述端部构造10(咬入减轻构造11)。端部构造10形成与穿用者的腰身对应的腰部的一部分。
[0091] 端部构造10形成在构成中央衣料212及侧旁部213、214的衣料的上端侧部分上。
[0092]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紧身褡210,由于在主体前后身211的腰处理部附近形成端部构造10,所以能够在维持适当的穿着压力的同时、抑制向穿用者的咬入。此外,由于端部构造10的强力部30是具备第1倾斜部31及第2倾斜部32的结构,所以能够使向上下方向的力作
用,能够防止紧身褡210的滑上及滑下。
[0093] (第6实施方式)
[0094] 接着,对有关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带罩杯的衣服进行说明。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省略。图1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带罩杯的衣服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端部构造向带罩杯的衣服的应用进行说明。
[0095] 图11所示的胸罩300(带罩杯的衣服)具备左右一对罩杯部301、鸡心布302(罩杯支承部)、后背布303(侧旁部)、及肩带304。另外,由于胸罩300是左右对称的,所以仅对左右的一方进行说明。
[0096] 罩杯部301将穿用者的胸部从前面侧覆盖,具有与胸部形状对应的碗形状。罩杯部301例如由无纺布或发泡聚氨酯这样的具有一定的保形性及弹性的原材料形成。在罩杯部
301的下部上缝接着非伸缩性的鸡心布302,罩杯部301被鸡心布302支承。进而,在鸡心布
302的侧旁侧缝接着伸缩性的后背布303。此外,在罩杯部301的侧旁侧上端301a上,可拆装地安装有肩带304。在鸡心布302与罩杯部301的边界部分上,缝接着内置有金属线的带条部件301b。另外,带条部件301b和鸡心布302相当于罩杯支承部。此外,在没有设置鸡心布302的结构的情况下,带条部件301b相当于罩杯支承部。
[0097] 后背布303从罩杯部301的下边301b连续形成,从穿用者的侧旁侧朝向背侧中央形成为带状。后背布303例如由弹性针织物等具有伸缩性的原材料形成。此外,在后背布303的背侧的端部上设有钩扣305,左右的后背布303通过该钩扣305卡脱自如地连结。此外,在后背布303的背侧上端上连结着肩带30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背布303在罩杯部301的侧旁侧部分和鸡心布303的哪个上都连结,但也可以仅连结在任一方上。
[0098] 肩带304分别连接在罩杯部301的侧旁侧上部和后背布303上,以将罩杯部301的上部与后背布303的背侧连结的方式架设。此外,在肩带304上夹设有长度调整件(未图示),能够进行与穿用者的体型匹配的长度调整。
[0099]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胸罩300的后背布303在上边303a及下边303b上配置有上述端部构造10。端部构造10沿着上边303a及下边303b的长度方向形成。
[0100]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胸罩300在后背布303的上边303a及下边303b中,具备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强力部30及布地组织20,强力部30及布地组织20相对于长度方向倾斜,所以能够在上边303a及下边303b的不同的位置上使向上方的力和向下方的力分别作用。由此,能够抑制紧贴在穿用者的皮肤上的后背布303的偏移,减轻胸罩300的偏移。
[0101] 胸罩300由于布地组织20及强力部30相对于后背布303的长度方向L倾斜配置,所以在长度方向L上,在发挥束紧力的布地组织20的旁边配置复原力比布地组织20相对较大的强力部30。由此,能够在缓和穿着压力的同时、减轻上边303a及下边303b的咬入。此外,能够抑制穿走样。
[0102] 另外,也可以是端部构造10配置在后背布303的上边303a或下边303b的任一方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是端部构造10配置在鸡心布302的下边上的结构。
[0103] 此外,也可以是端部构造10在上下方向上从上边303a到下边303b在后背布303的整个宽度上形成的结构。也可以是端部构造10配置在从上边303a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结构,也可以是配置在从下边303b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结构。
[0104] (第7实施方式)
[0105] 接着,对有关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掐腰(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进行说明。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省略。图12是有关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掐腰的主视图。掐腰400是将腰部周边的体型修整的修整衣服。本例的掐腰400以将从胸部下方到腰部周边覆盖的方式形成前后身部401(前后身主体)。
[0106] 前后身部401具备:布地组织20,在腰身方向(长度方向L)上以第2伸缩性伸缩;强力部30,在腰身方向以伸缩性比第2伸缩性低的第1伸缩性伸缩(参照图3)。
[0107] 布地组织20及强力部30在腰身方向L上连续、在开口部的轴线方向W上离开间隔而设有多个。前后身部401具备布地组织20、和布地组织20内的多个强力部30。即,布地组织20及强力部30在掐腰400的上下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强力部30以包围开口部的方式遍及整周而形成。另外,强力部30并不限定于遍及开口部的整周(端部构造的全长)形成,也可以形成在开口部的周向的一部分上。
[0108] 强力部30具有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周向L的一侧)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的第1倾斜部31、和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的第2倾斜部32(参照图3)。
[0109] 布地组织20具有以随着朝向图示右方(周向L的一侧)而向上方(轴线方向W的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的第1倾斜部21、和以向下方(轴线方向W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的第2倾斜部22。
[0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强力部30形成在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中。另外,根据规格,也可以设在从前后身部401的上端侧到中央部分、或者从下端侧到中央部分。此外,也可以仅设在腰部分。
[0111] 根据这样的掐腰400,能够在使穿用者的体型变流畅的同时、减轻前后身部的咬入。
[01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在前后身部401整体上形成有强力部30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根据修整衣服的规格,也可以仅在前后身部401的一部分上设置咬入减轻构造11。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更具体地讲,可以考虑:仅在穿用状态下赘肉容易隆起的、左右的两侧旁部、或从背中心到左右的两侧旁的部分、其他部分中设置强力部30。在此情况下,通过前后身部401的修整力使被挤出的赘肉变流畅,能够使穿用状态下的轮廓成为更平滑的曲线状。
[011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掐腰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应用到其他具有修正功能的衣服、例如紧身褡、胸罩和腰间松紧带连在一起的内衣等中。
[0114] 以上,将本发明基于其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下装中,在腰侧的上端部分20a形成了端部构造10、10B、10C、10D,但也可以在用来使脚部穿过的末端部中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10、10B、10C、10D。
[0115] 此外,本发明的衣服的端部构造也可以应用到下装、带罩杯的衣服、衣服的腰部分的构造以外的其他衣服的端部构造中。例如,也可以在上半身衣服的末端部中采用本发明的端部构造。
[0116] 本实施方式的高伸缩部及强力部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配置。也可以在布地组织与强力部之间形成伸缩性不同的其他伸缩部。此外,倾斜部的倾斜也可以是根据位置而不同的倾斜。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