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动内衣生产工艺

申请号 CN202011411321.2 申请日 2020-12-05 公开(公告)号 CN112568513B 公开(公告)日 2021-08-06
申请人 绍兴发靓内衣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枕涛; 吴建华; 王月芳;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一种运动内衣及其生产工艺,包括连接体、设置在连接体上的罩杯和连接在罩杯上的 肩带 ,肩带与连接体连接;连接体上设置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弹性绳、挂钩和多个扣环,弹性绳连接在肩带上,挂钩安装在弹性绳上,多个扣环间隔安装在连接体上,挂钩与其中一个扣环卡接配合。本申请具有调节肩带的长度,从而减少罩杯与胸部之间的移位,使运动内衣保持减震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运动内衣生产工艺,包括运动内衣,所述运动内衣包括连接体(100)、设置在连接体(100)上的罩杯(110)和连接在罩杯(110)上的肩带(120),所述肩带(120)与连接体(100)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100)上设置有调节组件(200),所述调节组件(200)包括弹性绳(210)、挂钩(220)和多个扣环(230),所述弹性绳(210)连接在肩带(120)上,所述挂钩(220)安装在弹性绳(210)上,多个所述扣环(230)间隔安装在连接体(100)上,所述挂钩(220)与其中一个扣环(230)卡接配合;所述连接体(100)上设置有覆盖扣环(230)的第一遮挡片(101),所述第一遮挡片(101)与连接体(100)之间形成连接口(102),所述扣环(230)安装在第一遮挡片(101)上并位于连接口(102)内,所述弹性绳(210)从连接口(102)穿过第一遮挡片(101);所述肩带(120)上设置有覆盖弹性绳(210)的第二遮挡片(121);
内衣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料:选择制作运动内衣的原料;
S2、裁剪:将S1中的原料裁剪成运动内衣的半成品;同时裁剪出第一遮挡片(101)和第二遮挡片(121);
S3、固定:所述挂钩(220)通过加料机构上料并缝制在弹性绳(210)上,所述扣环(230)通过上料机构(500)上料并缝制在第一遮挡片(101)上;
S4、拼合:将S2中的第二遮挡片(121)和S3中的弹性绳(210)均连接在肩带(120)上,将S3中的第一遮挡片(101)连接在连接体(100)上;
S5、后处理:将S4中的面料进行拷边、包边
所述上料机构(500)包括上料架(510)、压紧板(520)和推动组件(530),所述上料架(510)安装在缝制第一遮挡片(101)的工作台(241)上,所述压紧板(520)竖向滑移安装在上料架(510)上,所述推动组件(530)安装在上料架(510)上并与压紧板(520)连接;所述上料架(510)上开设有出料口(512),所述推动组件(530)用于将上料架(510)内的扣环(230)推出上料架(510)并推到第一遮挡片(101)上,所述压紧板(520)用于将扣环(230)压紧在第一遮挡片(101)上;
所述推动组件(530)包括升降气缸(531)、推动板(532)和推动气缸(533),所述升降气缸(531)竖向安装在上料架(510)上并与压紧板(520)连接,所述推动板(532)平滑移安装在上料架(510)内并与出料口(512)滑移配合,所述推动气缸(533)水平安装在工作台(241)上并与推动板(532)连接,所述推动板(532)用于将扣环(230)推出上料架(5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动内衣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环(230)上设置有两个限位环(231),所述压紧板(520)的下端面设置有多个与限位环(231)卡接配合的定位(5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动内衣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板(532)背离推动气缸(533)一端的侧边上开设有让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动内衣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缝制所述第一遮挡片(101)的工作台(241)上设置有送料机构(300),所述送料机构(300)包括传送带(310)、驱动件(320)、送料板(330)和固定件(340),所述传送带(310)水平安装在工作台(241)上,所述驱动件(320)安装在工作台(241)上并与传送带(310)连接,所述送料板(330)滑移安装在工作台(241)上并与传送带(310)连接,所述送料板(330)用于将第一遮挡片(101)输送到压紧板(520)的下方,所述固定件(340)安装在送料板(330)上并用于固定送料板(330)上的第一遮挡片(101);
工作台(241)上开设有位于压紧板(520)下方的送料口(243);所述传送带(310)上转动设置有驱动杆(313),所述送料板(330)上转动设置有转动杆(314),所述转动杆(314)滑移安装在工作台(241)上,所述驱动杆(313)与转动杆(314)连接,所述送料板(330)在驱动杆(313)的作用下卡接在送料口(243)内;
所述固定件(340)包括复位弹簧(341)和限位板(350),所述复位弹簧(341)安装在送料板(330)上,所述限位板(350)竖向滑移安装在送料板(330)上并与复位弹簧(341)连接,所述限位板(350)在工作台(241)的作用下将第一遮挡片(101)限制在送料板(330)上,所述限位板(350)在复位弹簧(341)的作用下离开第一遮挡片(101)。

说明书全文

一种运动内衣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内衣生产技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运动内衣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运动内衣是女士做各种运动时保护胸部又不妨碍动作的专内衣,它具有防震动和吸汗的功能。
[0003] 参照图1,在相关技术中,运动内衣包括连接体100、罩杯110和肩带120,罩杯110一体设置在连接体100上,肩带120的一端一体连接在罩杯110上,肩带120的另一端一体连接在连接体100上;使用者穿戴运动内衣时,将连接体100套在身体上后,使胸部与罩杯110贴合,肩带120与肩膀贴合,使运动内衣贴合在使用者的身上,从而固定胸部并减少胸部的震动。
[0004]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运动内衣需要经常清洗,长时间使用后肩带会变长并产生形变,使罩杯不能贴合在胸部并产生移位,从而降低了运动内衣减震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减少罩杯与胸部之间的移位,使运动内衣保持减震的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运动内衣生产工艺。
[0006]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运动内衣,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运动内衣,包括连接体、设置在连接体上的罩杯和连接在罩杯上的肩带,所述肩带与连接体连接;所述连接体上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弹性绳、挂钩和多个扣环,所述弹性绳连接在肩带上,所述挂钩安装在弹性绳上,多个所述扣环间隔安装在连接体上,所述挂钩与其中一个扣环卡接配合。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动内衣水洗或使用较长时间后,肩带的长度变长,使罩杯不能贴合在胸部并产生移位,拉动肩带上的弹性绳,弹性绳移动并带动肩带与弹性绳的连接处移动,弹性绳带动挂钩移动,将挂钩卡接在其中的一个扣环上,使肩带与弹性绳的连接处到该扣环之间的距离减少,减少了肩带的长度,从而减少了罩杯与胸部之间的移位,使运动内衣保持减震的效果。
[0009] 可选的,所述连接体上设置有覆盖扣环的第一遮挡片,所述第一遮挡片与连接体之间形成连接口,所述扣环安装在第一遮挡片上并位于连接口内,所述弹性绳从连接口穿过第一遮挡片;所述肩带上设置有覆盖弹性绳的第二遮挡片。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体上覆盖扣环的第一遮挡片将弹性绳压紧在连接体上,从而减少挂钩与扣环之间的移动,同时能够增加运动内衣的美观程度;将扣环安装在第一遮挡片上,弹性绳从连接口穿过第一遮挡片,增加了扣环与使用者之间的厚度,能够减少扣环与挂钩对使用者产生的,增加了运动内衣穿着的舒适度。
[0011]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2] 一种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13] S1、选料:选择制作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运动内衣的原料;
[0014] 其特征在于:
[0015] S2、裁剪:将S1中的原料裁剪成运动内衣的半成品;同时裁剪出第一遮挡片和第二遮挡片;
[0016] S3、固定:所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所述挂钩通过加料机构上料并缝制在弹性绳上,所述扣环通过上料机构上料并缝制在第一遮挡片上;
[0017] S4、拼合:将S2中的第二遮挡片和S3中的弹性绳均连接在肩带上,将S3中的第一遮挡片连接在连接体上;
[0018] S5、后处理:将S4中的面料进行拷边、包边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选择适合编织运动内衣的丝线材料,使编织出的面料吸湿透气,且弹性良好,然后利用无缝内衣机进行编织,得到半成品的运动内衣;对半成品的运动内衣进行裁剪,同时裁剪出第一遮挡片和第二遮挡片;裁剪完成后,将加料机构上的挂钩连接在弹性绳上,再将上料机构上的扣环连接在第一遮挡片上;将弹性绳和第二遮挡片连接在运动内衣的肩带上,第二遮挡片将弹性绳覆盖,将第一遮挡片的连端连接在运动内衣的连接头上,使第一遮挡片朝向连接体,弹性绳从第一遮挡片与连接体之间形成的连接口穿过,使挂钩能够与其中一个扣环连接;再将对半成品的运动内衣进行拷边、包边,从而制作出成品的运动内衣。
[0020] 可选的,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上料架、压紧板和推动组件,所述上料架安装在缝制第一遮挡片的工作台上,所述压紧板竖向滑移安装在上料架上,所述推动组件安装在上料架上并与压紧板连接;所述上料架上开设有出料口,所述推动组件用于将上料架内的扣环推出上料架并推到第一遮挡片上,所述压紧板用于将扣环压紧在第一遮挡片上。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排列整齐的扣环竖向装入上料架内,推动组件能够将最下方的扣环从出料口推出上料架,推动组件将扣环推到第一遮挡片上,使扣环同时位于压紧板的下方,推动组件驱动压紧板向下移动并将扣环压紧在第一遮挡片上,将扣环缝制在第一遮挡片上时,压紧板能够限制扣环的移动,减少扣环在缝制时与第一遮挡片之间产生的相对移动,使扣环能够整齐的缝制在第一遮挡片上。
[0022] 可选的,所述扣环上设置有两个限位环,所述压紧板的下端面设置有多个与限位环卡接配合的定位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能够增大扣环与第一遮挡片之间的接触面积,使扣环更稳定的安装在第一遮挡片上;压紧板将扣环压紧在第一遮挡片上时,压紧板上的定位块与限位环卡接配合,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扣环在缝制时产生的移动。
[0024] 可选的,所述推动组件包括升降气缸、推动板和推动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竖向安装在上料架上并与压紧板连接,所述推动板水平滑移安装在上料架内并与出料口滑移配合,所述推动气缸水平安装在工作台上并与推动板连接,所述推动板用于将扣环推出上料架。
[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扣环推出上料架时,推动气缸驱动推动板移动,推动板与最下方的扣环接触并推动扣环移动,从而将扣环推到第一遮挡片上,升降气缸推动压紧板向下移动并与压紧板接触,从而使压紧板将扣环压紧在第一遮挡片上。
[0026] 可选的,所述推动板背离推动气缸一端的侧边上开设有让位
[002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板推动最下方的扣环移动时,位于上方的扣环可能与推动板的侧壁产生接触,推动板将该扣环抵在上料架的内侧壁上,从而会使扣环产生形变;上方的扣环与让位角接触并被引导到推动板的上方,使推动板能够顺利的将最下方的扣环推出上料架,同时能够减少上方的扣环产生形变的概率。
[0028] 可选的,缝制所述第一遮挡片的工作台上设置有送料机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传送带、驱动件、送料板和固定件,所述传送带水平安装在工作台上,所述驱动件安装在工作台上并与传送带连接,所述送料板滑移安装在工作台上并与传送带连接,所述送料板用于将第一遮挡片输送到压紧板的下方,所述固定件安装在送料板上并用于固定送料板上的第一遮挡片。
[002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遮挡片通过传送带传送,驱动件驱动传送带转动,传送带带动第一遮挡片移动并靠近送料板,传送带上的第一遮挡片落到送料板上,送料板在传送带的驱动下移动到压紧板的下方,固定件将第一遮挡片固定在送料板上,减少第一遮挡片的移动;送料板移动到压紧板的下方时,传送带停止运动,使送料板保持在压紧板的下方,压紧板将扣环压紧在第一遮挡片上,扣环缝制在第一遮挡片之后,传送带转动并带动送料板移动,使送料板从压紧板下方移走,下一个第一遮挡片从传送带上移动到送料板上时,推动缝制好的第一遮挡片移动并离开送料板,从而使下一个第一遮挡片能够继续上料。
[0030] 可选的,工作台上开设有位于压紧板下方的送料口;所述传送带上转动设置有驱动杆,所述送料板上转动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在工作台上,所述驱动杆与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送料板在驱动杆的作用下卡接在送料口内。
[003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带动传送带转动时,传送带带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带动转动杆摆动,转动杆摆动时带动送料板摆动,使送料板移动并卡接在送料口内。
[0032]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复位弹簧和限位板,所述复位弹簧安装在送料板上,所述限位板竖向滑移安装在送料板上并与复位弹簧连接,所述限位板在工作台的作用下将第一遮挡片限制在送料板上,所述限位板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离开第一遮挡片。
[003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送料板移动并卡接在送料口内时,限位板的下端抵接在工作台的下壁,使限位板相对送料板发生相对位移,送料板移动时压缩复位弹簧并将第一遮挡片压紧在送料板上,从而能够减少第一遮挡片在缝制时产生的位移。
[0034]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5] 1.通过调节组件的设置,能够减少罩杯与胸部之间的移位,使运动内衣保持减震的效果。
[0036] 2.通过第一遮挡片和第二遮挡片的设置,能够减少挂钩与扣环之间的移动,同时增加了运动内衣穿着的舒适度。
[0037] 3.通过上料机构的设置,减少扣环在缝制时与第一遮挡片之间产生的相对移动,使扣环能够整齐的缝制在第一遮挡片上。
[0038] 4.通过送料机构的设置,使第一遮挡片能够持续的进行上料与出料。附图说明
[0039] 图1是相关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0] 图2是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1] 图3是本申请的调节组件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42] 图4是本申请的调节组件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二),第一遮挡片局部剖视,以展示内部结构;
[0043] 图5是本申请的生产工艺示意图;
[0044] 图6是本申请的送料机构和上料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5] 图7是本申请的送料机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6] 图8是本申请的固定件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送料板局部剖视,以展示内部结构;
[0047] 图9是本申请的上料机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8] 附图标记:100、连接体;101、第一遮挡片;102、连接口;110、罩杯;120、肩带;121、第二遮挡片;200、调节组件;210、弹性绳;220、挂钩;230、扣环;231、限位环;240、缝纫机;241、工作台;242、安装槽;243、送料口;300、送料机构;310、传送带;311、转动轴;312、转盘;
313、驱动杆;314、转动杆;320、驱动件;321、驱动电机;322、第一齿轮;323、第二齿轮;330、送料板;331、滑孔;332、容置槽;340、固定件;341、复位弹簧;350、限位板;351、抵紧块;352、滑动块;353、限位块;500、上料机构;510、上料架;511、储料槽;512、出料口;520、压紧板;
521、定位块;530、推动组件;531、升降气缸;532、推动板;533、推动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以下结合附图对1‑9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0]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运动内衣。
[0051] 参照图2,一种运动内衣,包括连接体100、罩杯110和肩带120,罩杯110一体设置在连接体100上,肩带120的一端一体连接在罩杯110上,肩带120的另一端一体连接在连接体100上。
[0052] 参照图3和图4,肩带120上设置有调节组件200,调节组件200包括弹性绳210、两个挂钩220和四个扣环230,挂钩220和扣环230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限位环231,弹性绳210竖向连接在肩带120上,弹性绳210的一端缝制在肩带120上,两个挂钩220均通过限位环231缝制在弹性绳210的另一端,两个挂钩220的分布方向与弹性绳210的长度方向垂直。
[0053] 参照图4,肩带120上设置有长条形的第二遮挡片121,第二遮挡片121与弹性绳210平行并覆盖弹性绳210,第二遮挡片121的两侧均缝制在肩带120上,第二遮挡片121的两侧分别位于弹性绳210的两侧,第二遮挡片121的一端缝制在肩带120上并与弹性绳210远离挂钩220的一端固定连接;弹性绳210的长度大于第二遮挡片121的长度,弹性绳210上的挂钩220穿出第二遮挡片121。
[0054] 参照图4,连接体100上设置有长条形的第一遮挡片101,第一遮挡片101的两端均缝制在连接体100上,第一遮挡片101的两侧与连接体100之间形成连接口102,第一遮挡片101呈水平状并与第二遮挡片121垂直。
[0055] 参照图4,四个扣环230均缝制在第一遮挡片101朝向连接体100的侧壁上,四个扣环230均分为两组,两组扣环230竖向间隔缝制在第一遮挡片101上,同一组的两个扣环230分别位于第一遮挡片101的两端,弹性绳210的下端穿过连接口102并穿出第一遮挡片101,弹性绳210上的两个挂钩220分别与同一组的两个扣环230卡接配合。
[0056]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运动内衣的工作原理为:
[0057] 使用运动内衣时,将连接体100套在身上,肩带120与肩膀贴合时,罩杯110贴合在胸部,肩带120的长度太长使罩杯110无法贴合在胸部时,向下拉动弹性绳210,弹性绳210在第一遮挡片101内移动,弹性绳210带动挂钩220移动,挂钩220向下移动并与上方的扣环230分离,挂钩220继续向下移动并卡接在下方的扣环230内;拉动弹性绳210移动时,弹性绳210拉动肩带120与弹性绳210的连接处向连接体100移动,与挂钩220卡接的扣环230到肩带120与弹性绳210的连接处的距离缩小,从而减少了肩带120的长度,使罩杯110能够贴合在胸部上。
[0058]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生产工艺。
[0059] 参照图5,一种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60] S1、选料:选择制作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运动内衣的原料;
[0061] S2、裁剪:将S1中的原料裁剪成运动内衣的半成品;同时裁剪出第一遮挡片101和第二遮挡片121;
[0062] S3、固定: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挂钩220通过加料机构400上料并在缝纫机240上缝制在弹性绳210上,扣环230通过上料机构500上料并在缝纫机240上缝制在第一遮挡片101上;
[0063] S4、拼合:将S2中的第二遮挡片121和S3中的弹性绳210均连接在肩带120上,将S3中的第一遮挡片101连接在连接体100上;
[0064] S5、后处理:将S4中的面料进行拷边、包边。
[0065] 参照图6和图7,S3中缝纫机240的工作台241上设置有送料机构300, 送料机构300包括传送带310、驱动件320、送料板330和固定件340;工作台241的下端面开设有长条形的安装槽242,传送带310的两端均转动设置有转动轴311,两个转动轴311分别水平转动安装在安装槽242的两端并相互平行,转动轴311的长度方向与安装槽242的长度方向垂直,传送带310套设在两个转动轴311上。
[0066] 参照图7,安装槽242远离缝纫机240的一端水平贯穿工作台241,驱动件320包括驱动电机321、第一齿轮322和第二齿轮323,驱动电机321水平固定安装在工作台241的侧壁上,第一齿轮322同轴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321的输出轴上,第二齿轮323同轴固定安装在远离缝纫机240的转动轴311上,第一齿轮322与第二齿轮323相互啮合
[0067] 参照图7,工作台241的上端面开设有呈矩形的送料口243,送料口243向下竖向贯穿工作台241,送料口243的下端与安装槽242连通;靠近缝纫机240的转动轴311的两端均同轴固定设置有转盘312;两个转盘312相互背离的侧壁上均设置有驱动杆313,驱动杆31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转盘312上。
[0068] 参照图7,安装槽242相对的两个槽侧壁上均竖向转动设置有两个转动杆314,两个转动杆314相互平行,两个驱动杆313远离转盘312的一端分别转动连接在靠近传送带310的两个转动杆314上;转动杆31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安装槽242的槽侧壁上,转动杆31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送料板330上,送料板330与送料口243卡接配合,安装槽242同一槽侧壁上的两个转动杆314均转动连接在送料板330的一端。
[0069] 参照图7和图8,送料板330上端面的两端均开设有呈矩形的滑孔331,送料板330上端面的两端均竖向开设有圆柱形的容置槽332,两个容置槽332位于两个滑孔331之间,固定件340设置为两个,两个固定件340分别安装在送料板330的两端。
[0070] 参照图7和图8,固定件340包括复位弹簧341和限位板350,复位弹簧341竖向安装在容置槽332内,复位弹簧341的下端抵接在容置槽332的槽底,限位板350包括抵紧块351、滑动块352和限位块353,滑动块352竖向滑移安装在滑孔331内,滑动块352的上端向上穿出滑孔331,抵紧块351一体设置在滑动块352穿出滑孔331的上端,两个抵紧块351分别位于两个滑动块352相对的侧壁上,限位弹簧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抵紧块351的下端面,抵紧块351在复位弹簧341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离开送料板330。
[0071] 参照图8,滑动块352的下端向下穿出安装槽242,限位块353固定连接在滑动块352穿出安装槽242的下端,两个限位块353分别位于两个滑动块352相互背离的侧壁上,送料板330的上端面与工作台241的上端面平齐时,限位块353抵在工作台241的下端面并带动滑动块352移动,滑动块352带动抵紧块351移动,抵紧块351压缩复位弹簧341并将第一遮挡片
101抵紧在送料板330上。
[0072] 参照图6,S3中的加料机构和上料机构500相同,上料机构500包括上料架510、压紧板520和推动组件530,上料架510呈矩形并竖向固定安装在工作台241的上端面,上料架510位于送料口243远离缝纫机240的一侧。
[0073] 参照图6和图9,上料架510朝向出料口512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呈竖向的储料槽511,储料槽511位于上料架510的两侧,储料槽511的上端向上贯穿上料架510,排列整齐的扣环230放置在储料槽511内。
[0074] 参照图9,上料架510的下端水平开设有贯穿上料架510的出料口512,出料口512与储料槽511连通;推动组件530包括升降气缸531、推动板532和推动气缸533,推动气缸533水平固定安装在工作台241的上端面,推动板532的竖向截面与出料口512的竖向截面相同,推动板532与推动气缸533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推动板532远离推动气缸533的一端穿入出料口512内,推动板532穿入出料口512一端的侧边上开设有让位角,推动板532用于将扣环230推出上料架510。
[0075] 参照图9,升降气缸531竖向固定安装在上料架510朝向缝纫机240的侧壁上,压紧板520呈水平状并固定安装在升降气缸531的活塞杆上,压紧板520位于出料口512的上方,压紧板520下端面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两个定位块521,定位块521呈半球状,四个定位块521的分布方向与压紧板520的长度方向相同,压紧板520同一端的两个定位块521分别与扣环230上的两个限位环231卡接配合。
[0076]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生产工艺的工作原理为:
[0077] 将没有扣环230的第一遮挡片101放置在传送带310上,启动驱动电机321,驱动电机321带动第一齿轮322转动,第一齿轮322带动第二齿轮323转动,第二齿轮323带动转动轴311转动,转动轴311带动传送带310转动,使传送带310上的第一遮挡片101靠近送料板330;
转动轴311转动时带动驱动杆313摆动,驱动杆313带动转动杆314转动,转动杆314带动送料板330移动,使送料板330离开送料口243并靠近传送带310。
[0078] 送料板330靠近传送带310时,传送带310上的第一遮挡片101被传送带310推到送料板330上,转动轴311继续转动,使转动杆314反向推动送料板330并使送料板330靠近送料口243,送料板330卡接在送料口243内时,驱动电机321停止转动,使送料板330将第一遮挡片101移动到压紧板520的下方。
[0079] 送料板330卡接在送料口243内时,限位块353抵在工作台241的下端面,使滑动块352相对于送料板330产生相对运动,滑动块352带动抵紧块351靠近送料板330,使抵紧块
351压缩复位弹簧341并将第一遮挡片101抵紧在送料板330的上端面。
[0080] 推动气缸533驱动推动板532移动,推动板532与储料槽511内的扣环230接触并将第一组扣环230推出上料架510,推动板532将扣环230推到第一遮挡片101上;升降气缸531驱动压紧板520向下移动,使压紧板520压紧在扣环230上,压紧板520上的定位块521卡接在扣环230上的限位环231内,从而将扣环230限制在第一遮挡片101,再使用缝纫机240进行缝制,使扣环230缝制在第一遮挡片101上。
[0081] 推动气缸533驱动推动板532再次往复移动,推动板532将储料槽511内的下一组扣环230推出上料架510,从而将两组扣环230均缝制在第一遮挡片101上。
[0082] 扣环230缝制在第一遮挡片101上后,驱动电机321再次带动第一齿轮322转动,第一齿轮322带动第二齿轮323转动,第二齿轮323带动转动轴311转动,转动轴311带动驱动杆313转动,驱动杆313带动转动杆314转动;转动杆314带动送料板330移动,从而带动缝制好的第一遮挡片101离开送料口243并靠近传送带310,传送带310上未缝制的第一遮挡片101在传送带310的推动下移动到送料板330上并将缝制好的第一遮挡片101推离送料板330。
[0083] 上述中的驱动电机321均为伺服电机
[0084]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