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用具

申请号 CN201610561959.1 申请日 2016-07-15 公开(公告)号 CN106343622A 公开(公告)日 2017-01-25
申请人 株式会社MTG; 发明人 松下刚;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向肌肉施加 载荷 的佩戴用具。佩戴用具呈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筒状,并且至少一部分具有气密性。该佩戴用具被佩戴于腹部,并且具备在相邻的区域、即将腹侧带部件(11)或脊背侧带部件(13)缝合在筒部主体(10)的外周面上的区域、以及未将腹侧带部件外周面上的区域内伸缩性不同的区域。(11)或脊背侧带部件(13)缝合在筒部主体10的
权利要求

1.一种佩戴用具,呈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筒状,并且至少一部分具有气密性,所述佩戴用具的特征在于,
具备在相邻的区域内伸缩性不同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佩戴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层,其呈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筒状,并且形成有在相邻的区域内伸缩性不同的多个区域;
第二层,其被层压在该第一层的外周面或内周面上并具有气密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佩戴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具有:
基层,其跨及整体而具有预定的伸缩性;
副层,其与该基层相比伸缩性较小,并且被层压在该基层的至少一部分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佩戴用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保温性的第三层。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佩戴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佩戴于腹部上时位于腹侧的前面部处,所述副层呈一对带状,且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分别从所述筒状的开口的一端起朝向另一端直线地延伸,并且相互之间的尺寸从所述一端起随着趋向于所述另一端而变大。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佩戴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佩戴于腹部上时位于脊背侧的后面部处,所述副层呈一对带状,且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分别从所述筒状的开口的一端起朝向另一端直线地延伸,并且相互之间的尺寸从所述一端起随着趋向于所述另一端而变大。

说明书全文

佩戴用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佩戴用具。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现有的佩戴用具。该佩戴用具被佩戴于腹部上。该佩戴用具呈筒状。该佩戴用具在筒状的部分使用由具有伸缩性的560旦尼尔的线缝合而成的布。该佩戴用具的筒部主体在圆周方向上伸缩性较小。此外,该佩戴用具在筒状的外周面上缝合有V字状的腹侧带部件。该V字状的腹侧带部件在纵向上伸缩性较小。该佩戴用具以将V字状的腹侧带部件作为腹侧的方式而佩戴于腹部上。由此,能够利用该佩戴用具的筒部主体以及V字状的腹侧带部件的伸缩性的方向的不同而向腹斜肌等施加载荷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799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然而,专利文献1的佩戴用具在筒状的部分使用了由具有伸缩性的560旦尼尔的线缝合而成的布。由于由线缝合而成的布不具有气密性,因此即使覆盖身体也无法实现密闭。因此,该佩戴用具缺乏发汗作用,并且存在佩戴用具从身体的所需的部位偏移的可能。
[0008] 本发明为鉴于上述现有的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并且其应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向肌肉施加载荷的佩戴用具。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0] 本发明的佩戴用具呈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筒状,并且至少一部分具有气密性,在所述佩戴用具中,具备在相邻的区域内伸缩性不同的区域。
[0011] 该佩戴用具能够在筒状的部分上设置具有气密性的部分。由此,该佩戴用具通过具有气密性的部分而在身体上发挥发汗作用。因此,该佩戴用具因发汗而能够更加紧贴在身体的所需的部位上,故此能够不易从身体的所需的部位上偏移。以此方式,由于该佩戴用具能够不易从身体的所需的部位上偏移,因此能够切实地向肌肉施加所需的载荷。于是,通过利用被施加了载荷的肌肉的收缩而发热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进一步发挥发汗作用。此外,该佩戴用具在周向上被分割,所分割成的相邻的区域彼此伸缩性不同。由此,在将该佩戴用具佩戴于身体上时,能够向身体赋予适合于所佩戴的身体的各个部分的伸缩性。
[0012] 因此,本发明的佩戴用具能够良好地向肌肉施加载荷。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的佩戴用具的主视图。
[0014] 图2为表示实施例1的佩戴用具的后视图。
[0015] 图3为表示实施例1的佩戴用具的侧视图。
[0016] 图4为表示实施例1的佩戴用具的立体图。
[0017] 图5为图1的X-X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对本发明中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9] 本发明的佩戴用具可具备:第一层,其呈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筒状,并且形成有在相邻的区域内伸缩性不同的多个区域;第二层,其被层压在该第一层的外周面或内周面上,并具有气密性。在该情况下,该佩戴用具能够分别独立地形成第一层和第二层,其中,所述第一层形成伸缩性不同的多个区域,所述第二层具有气密性。也就是说,该佩戴用具能够自由地形成伸缩性不同的区域的形状以及具有气密性的位置
[0020] 本发明的第一层可具有:基层,其跨及整体而具有预定的伸缩性;副层,其与该基层相比伸缩性较小,并且层压在该基层的至少一部分上。在该情况下,该佩戴用具通过不同的材料而形成伸缩性较大的部分和伸缩性较小的部分,从而与连结在一起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在所需的位置上设置伸缩性较小的部分。
[0021] 本发明的佩戴用具可具备第三层,所述第三层具有保温性。在该情况下,该佩戴用具能够通过具有保温性的第三层从而对身体进行保温。由此,该佩戴用具能够进一步提高具有气密性的第二层的发汗作用,因此能够更加紧贴在身体上。
[0022] 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佩戴于腹部上时位于腹侧的前面部处,所述副层呈一对带状,且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分别从筒状的开口的一端起朝向另一端直线地延伸,并且相互之间的尺寸从一端起随着趋向于另一端而变大。在该情况下,该佩戴用具的被设置于腹侧的副层在外腹斜肌或内腹斜肌所伸缩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外腹斜肌或内腹斜肌进行伸缩时,该佩戴用具能够向外腹斜肌或内腹斜肌施加载荷。
[0023] 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佩戴于腹部上时位于脊背侧的后面部处,所述副层呈一对带状,且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分别从筒状的开口的一端起朝向另一另一端直线地延伸,并且相互之间的尺寸从一端起随着趋向于另一端而变大。在该情况下,该佩戴用具的被设置脊背侧的副层在内腹斜肌或外腹斜肌所伸缩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内腹斜肌或外腹斜肌进行伸缩时,该佩戴用具能够向内腹斜肌或外腹斜肌施加载荷。
[0024]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佩戴用具具体化了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0025] 实施例1
[0026] 如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1的佩戴用具具有:筒部主体10、一对腹侧带部件11、一对装饰部件12、一对脊背侧带部件13、一对线圈骨(coil bone)14以及一对遮盖部件14A。筒部主体10具有腹侧部件10A及脊背侧部件10B。
[0027] 以分别对腹侧部件10A及脊背侧部件10B的彼此的左右两端(左右为图1中的左右。以下为相同情况)进行缝合的方式而使筒部主体10形成筒状。也就是说,筒部主体10呈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筒状。对于筒部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作为一端的下端10D大于作为另一端的上端10C。筒部主体10在将腹侧部件10A及脊背侧部件10B的彼此的左右两端缝合而成的部分的下侧具有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弯曲的隆起。
[0028] 如图1所示,腹侧部件10A在上下方向(上下为图1中的上下。以下为相同情况)上具有预定的宽度。腹侧部件10A以下侧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长于上侧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方式而左右对称。腹侧部件10A的左右方向的伸缩性小于上下方向的伸缩性。
[0029] 如图2所示,脊背侧部件10B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脊背侧部件10B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与腹侧部件10A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相同。脊背侧部件10B以下侧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长于上侧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的方式而左右对称。脊背侧部件10B的左右方向的伸缩性小于上下方向的伸缩性。
[0030] 如图1所示,一对腹侧带部件11分别呈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带状。所述腹侧带部件11分别在作为长边部的相对的两边上缝合有第一边饰部件11A(参照图5)。所述腹侧带部件11的左右方向的伸缩性小于腹侧部件10A及脊背侧部件10B的左右方向的伸缩性。也就是说,腹侧带部件11的伸缩性小于筒部主体10的伸缩性。所述腹侧带部件11以在腹侧部件10A上左右对称的方式被缝合于筒部主体10的腹侧部件10A的外周面上。详细而言,所述腹侧带部件11分别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朝向上端10C而直线地延伸。所述腹侧带部件11相互之间的尺寸为,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起随着趋向于上端10C而变大。所述腹侧带部件11的一端11B被配置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处。此外,所述腹侧带部件11的各自的第一另一端11C分别被配置于腹侧部件10A的左右两端的上部处。此外,所述腹侧带部件11的各自的第二另一端11D被配置于筒部主体10的上端10C处。所述腹侧带部件11为后文叙述的副层30B。
[0031] 一对装饰部件12分别呈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带状。所述装饰部件12以在腹侧部件10A上左右对称的方式被缝合于筒部主体10的腹侧部件10A的外周面上。所述装饰部件12的各自的一端12A被配置于筒部主体10的上端10C处。此外,所述装饰部件12的各自的另一端
12B分别被配置于,被缝合在位于相邻的一对腹侧带部件11之间的各自的长边部的一边上的第一边饰部件11A的上部处。详细而言,装饰部件12的另一端12B夹在第一边饰部件11A与腹侧部件10A之间(未图示)。所述装饰部件12相互之间的尺寸为,从筒部主体10的上端10C起随着趋向于被缝合在位于相邻的一对腹侧带部件11之间的各自的长边部的一边上的第一边饰部件11A的上部而变大。在从腹侧观察筒部主体10时,通过上端10C、下端10D、一对腹侧带部件11的下侧以及一对装饰部件12而形成纵长的六边形形状的图案。通过该六边形形状和腹侧带部件11而形成联想到绷紧了的腹肌的设计。由此,由于该佩戴用具能够联想到腹肌暴露且腹部绷紧,因此能够获得意象训练的效果。
[0032] 如图2所示,一对脊背侧带部件13呈分别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带状。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分别在长边部相对的两边上缝合有第二边饰部件13A(参照图5)。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的左右方向的伸缩性小于腹侧部件10A及脊背侧部件10B的左右方向的伸缩性。也就是说,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的伸缩性小于筒部主体10的伸缩性。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以在脊背侧部件10B上左右对称的方式被缝合于筒部主体10的脊背侧部件10B的外周面上。详细而言,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分别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朝向上端10C而直线地延伸。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相互之间的尺寸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起随着趋向于上端10C而变大。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的一端13B被配置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处。此外,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的各自的第一另一端13C分别被配置于腹侧部件10B的左右两端的上部处。此外,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的各自的第二另一端13D被配置于筒部主体10的上端10C处。也就是说,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的第一另一端13C与一对腹侧带部件11的第一另一端11C分别相邻而配置(参照图3、图4)。所述脊背侧带部件13为后文叙述的副层30B。
[0033] 在分别对腹侧部件10A及脊背侧部件10B的彼此的左右两端进行缝合而形成筒状时,脊背侧带部件13的第一另一端13C及腹侧带部件11的第一另一端11C以分别被共同夹在腹侧部件10A及脊背侧部件10B的彼此的左右两端间的方式被缝合(参照图3、图4)。以此方式,该佩戴用具在圆周方向上被分割,从而具备在腹侧带部件11及脊背侧带部件13的各自的相邻的区域内伸缩性不同的多个区域。
[0034] 线圈骨14为将金属线卷绕成线圈状并压扁成平板状的部件,并且呈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带状(未图示)。一对线圈骨14以在脊背侧部件10B上左右对称且将长边部作为上下方向的方式而配置。所述线圈骨14相互之间的尺寸Y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起随着趋向于上端10C而变大。
[0035] 如图2所示,遮盖部件14A呈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状。遮盖部件14A的带状的宽度宽于线圈骨14的带状的宽度。一对遮盖部件14A从线圈骨14的外侧覆盖一对线圈骨14,并被缝合于脊背侧部件10B上,所述一对线圈骨14以在脊背侧部件
10B上左右对称且将长边部作为上下方向的方式而配置。详细而言,所述遮盖部件14A的一端14B配置在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处,另一端14C配置在筒部主体10的上端10C处。遮盖部件14A分别沿着线圈骨14的长边部的相对的两边而被缝合于脊背侧部件10B上。由此,所述线圈骨14不会在左右方向上偏移,也不会与佩戴者直接接触。在佩戴了佩戴用具后,所述线圈骨14能够辅助地支撑佩戴者的脊背。
[0036] 如图1至图4所示,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与一对腹侧带部件11的一端11B、一对脊背侧带部件13的一端13B以及遮盖部件14A的一端14B一同被夹在第三边饰部件10E上且被缝合在一起。此外,筒部主体10的上端10C与一对腹侧带部件11的第二另一端11D、一对脊背侧带部件13的第二另一端13D、一对遮盖部件14A的另一端14C以及一对装饰部件12的一端12A一同被夹在第四边饰部件10F上且被缝合在一起。由此,一对线圈骨14不会在上下方向上偏移,也不会与佩戴者直接接触。
[0037] 如图5所示,该佩戴用具具有第一层30、第二层31以及第三层32。第一层30被设置于筒部主体10的外周面上,并且具备基层30A及副层30B。副层30B为腹侧带部件11及脊背侧带部件13。基层30A跨及层的整体而具有预定的厚度。此外,基层30A跨及层的整体而具有预定的伸缩性。副层30B与基层30A相比伸缩性较小。副层30B以层压在基层30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的方式而被缝合。也就是说,第一层30形成有在相邻的区域内伸缩性不同的多个区域。
[0038] 第二层31被层压在第一层30的内周面上。第二层31的厚度与第一层30的厚度相比而较薄。第二层31的材质为聚酯。第二层31在JIS-L-1096的弗雷泽法中的透气性为0.3cm3/cm2·s以下。也就是说,第二层31被层压在第一层30的内周面上并具有气密性。此外,第二层31在JIS-L-1092的低压法中的耐水度为2000mm以上。也就是说,第二层31也具有水密性。
[0039] 第三层32被层压在作为筒部主体10的内周面的第二层31的内周面上。第三层32的厚度与第一层30的厚度大致相同。第三层32跨及层的整体而具备较多的小孔,并能够将空气保持在该小孔内。由此,第三层32具有保温性。
[0040] 接下来,对该佩戴用具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该佩戴用具佩戴于腹部上。详细而言,以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作为下侧且以上端10C作为上侧。而且,以使作为副层
30B的一对腹侧带部件11在佩戴者的腹部上左右对称、且以使作为副层30B的一对脊背侧带部件13在佩戴者的脊背上左右对称的方式进行佩戴。
[0041] 此时,在佩戴于腹部上时位于腹侧的前面部处,作为副层30B的一对腹侧带部件11呈一对带状。此外,在佩戴于腹部上时,所述一对腹侧带部件11在前面部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分别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朝向上端10C直线地延伸,并且所述一对腹侧带部件11相互之间的尺寸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起随着趋向于上端10C而变大。此外,在佩戴于腹部上时位于脊背侧的后面部处,作为副层30B的一对脊背侧带部件13呈一对带状。此外,在佩戴于腹部上时,一对脊背侧带部件13在后面部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分别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朝向上端10C直线地延伸,并且所述一对脊背侧带部件13相互之间的尺寸从筒部主体10的下端10D起随着趋向于上端10C而变大。
[0042] 而且,当佩戴了佩戴用具时,通过具有气密性及水密性的第二层31以及具有保温性的第三层32而对佩戴了佩戴用具的部分发挥发汗作用,从而使佩戴了佩戴用具的部分发汗。在本实施例的佩戴用具中,第二层31在JIS-L-1096的弗雷泽法中具有0.3cm3/cm2·s以下的气密性。此外,第三层32跨及整体而具备较多的小孔。因此,该佩戴用具能够通过第二层而使由佩戴者的身体的表面而温暖的空气不会流向佩戴用具的外侧而保持在第三层32的小孔内,从而能够对佩戴的部分进行保温。此外,由于该佩戴用具的第二层31具有水密性,因此能够抑制所发出的汗向佩戴用具的外侧蒸发。因此,该佩戴用具因发汗而能够更加紧贴在身体的所需的部位上,故此佩戴用具不易从身体的所需的部位上偏移。气密性及水密性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的值,只要是可获得相同的发汗与紧贴性的效果的值即可。
[0043] 此外,该佩戴用具以使作为副层30B的腹侧带部件11与外腹斜肌所伸缩的方向重合的方式而配置。因此,在外腹斜肌进行伸缩时,该佩戴用具的腹侧带部件11能够向外腹斜肌施加载荷。此外,该佩戴用具以使作为副层30B的脊背侧带部件13与內腹斜肌所伸缩的方向重合的方式而配置。因此,在內腹斜肌进行伸缩时,该佩戴用具的脊背侧带部件13能够向內腹斜肌施加载荷。此外,该佩戴用具的筒部主体10伸缩的方向与腹横肌伸缩的方向一致。因此,在腹横肌伸缩时,该佩戴用具的筒部主体10能够向腹横肌施加载荷。以此方式,该佩戴用具能够切实地向肌肉施加载荷。于是,以利用被施加了载荷的肌肉的收缩而发热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进一步发挥发汗作用。
[0044]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在该佩戴用具的筒部主体10上设置第二层31。由此,该佩戴用具通过第二层31而对身体发挥发汗作用。因此,该佩戴用具因发汗而能够更加紧贴在身体的所需的部位上,故此能够不易从身体的所需的部位上偏移。以此方式,该佩戴用具能够不易从身体的所需的部位上偏移,因此能够可靠地向肌肉施加所需的载荷。于是,通过以利用被施加了载荷的肌肉的收缩而发热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进一步发挥发汗作用。此外,该佩戴用具在圆周方向上被分割,并且所分割成的相邻的区域彼此伸缩性不同。由此,在将该佩戴用具佩戴于身体上时,能够向身体赋予适合于佩戴后的身体的各个部分的伸缩性。
[0045] 因此,本发明的佩戴用具能够良好地向肌肉施加载荷。
[0046] 此外,该佩戴用具具备:第一层30,其呈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筒状,并且形成有在相邻的区域内伸缩性不同的多个区域;第二层31,其被层压在该第一层30的内周面上,并具有气密性。因此,该佩戴用具能够分别独立地形成第一层30和第二层31,其中,所述第一层30形成伸缩性不同的多个区域,所述第二层31具有气密性。也就是说,该佩戴用具能够自由地形成伸缩性不同的区域的形状以及具有气密性的位置。
[0047] 此外,该第一层30具有:基层30A,其跨及整体而具有预定的伸缩性;副层30B,其与该基层30A相比伸缩性较小,并且层压在该基层30A的至少一部分上。因此,该佩戴用具通过不同的材料而形成伸缩性较大的部分和伸缩性较小的部分,并且与连结在一起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在所需的位置上设置伸缩性较小的部分。
[0048] 此外,该佩戴用具具备第三层32,所述第三层32具有保温性。因此,该佩戴用具能够通过具有保温性的第三层32从而对身体进行保温。由此,该佩戴用具能够进一步提高具有气密性的第二层31的发汗作用,因此能够更加紧贴在身体上。
[0049] 此外,在佩戴于腹部上时位于腹侧的前面部处,该副层30B呈一对带状,且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分别从筒状主体10的开口的下端10D起朝向上端10C直线地延伸,并且所述副层30B相互之间的尺寸从下端10D起随着趋向于上端10C而变大。因此,该佩戴用具的被设置于腹侧的副层30B在外腹斜肌或內腹斜肌所伸缩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外腹斜肌或內腹斜肌伸缩时,该佩戴用具能够向外腹斜肌或內腹斜肌施加载荷。
[0050] 此外,在佩戴于腹部上时位于脊背侧的后面部处,所述副层30B呈一对带状,且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分别从筒状主体10的开口的下端10D起朝向上端10C直线地延伸,并且所述副层30B相互之间的尺寸从下端10D起随着趋向于上端10C而变大。因此,该佩戴用具的被设置于脊背侧的副层30B在內腹斜肌或外腹斜肌所伸缩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內腹斜肌或外腹斜肌伸缩时,该佩戴用具能够向內腹斜肌或外腹斜肌施加载荷。
[0051]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载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1,例如接下来的实施例也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0052] (1)虽然在实施例1中,对腹侧部件及脊背侧部件的左右两端进行缝合而形成筒部主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将筒部主体编织成筒状的部件来形成。
[0053] (2)虽然在实施例1中,以在筒部主体的左右对称的方式而分别各设置一个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在筒部主体的左右两侧上分别各设置两个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
[0054] (3)虽然在实施例1中,将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的第一另一端配置在腹侧部件及脊背侧部件的左右两端的上部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的第一另一端配置在筒部主体的上端处。
[0055] (4)虽然在实施例1中,将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的第二另一端配置在筒部主体的上端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的第二另一端配置在腹侧部件及脊背侧部件的左右两端的上部处。
[0056] (5)虽然在实施例1中设置有两根线圈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一根线圈骨,或者也可以设置三根以上。此外,也可以不设置线圈骨。
[0057] (6)虽然在实施例1中由金属线来形成线圈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等来形成线圈骨。
[0058] (7)虽然在实施例1中,以在筒部主体的左右对称的方式而分别各设置一个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在筒部主体的左右对称的方式而分别对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以重叠的方式进行缝合。由此,即使不改变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的材质,也能够对伸缩性的大小进行调节。
[0059] (8)虽然在实施例1中将佩戴用具佩戴于腹部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佩戴用具佩戴于手臂或腿上等。在该情况下,以与所佩戴的部分的肌肉的伸缩方向重合的方式配置副层。
[0060] (9)虽然在实施例1中,通过将腹侧带部件、脊背侧带部件及装饰部件缝合于筒部主体的外周面上的方式而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代替腹侧带部件、脊背侧带部件及装饰部件,通过将具有可挠性的油墨或涂料等印刷或涂饰在筒部主体的外周面上等的方式而设置。
[0061] (10)虽然在实施例1中,通过将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缝合在筒部主体的外周面上的方式而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将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缝合在筒部主体的内周面上的方式而设置。
[0062] (11)虽然在实施例1中,通过将腹侧带部件、脊背侧带部件及装饰部件缝合在筒部主体的外周面上的方式而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将腹侧带部件、脊背侧带部件及装饰部件粘贴在筒部主体的外周面上的方式而设置。
[0063] (12)虽然在实施例1中,分别将筒部主体的下端及上端夹在第三边饰部件及第四边饰部件上且缝合在一起,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在筒部主体的下端及上端处使用边饰部件,而利用绷缝等方式进行缝合来处理。
[0064] (13)虽然在实施例1中,在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的长边部相对的两边上分别缝合有第一边饰部件及第二边饰部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在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的长边部相对的两边上使用边饰部件,而利用绷缝等方式缝合在筒部主体的外周面上。
[0065] (14)虽然在实施例1中第二层的材质为聚氨酯,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二层的材质也可以为氯丁橡胶、天然橡胶或者橡胶等。
[0066] (15)虽然在实施例1中,通过跨及第一层的内周面的整体而层压有第二层的方式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将第二层层压在第一层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上的方式而设置。
[0067] (16)虽然在实施例1中,腹侧带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从筒部主体的下端起随着趋向于上端而变大,但并不限定于此,腹侧带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也可以从筒部主体的下端起随着趋向于上端而变小。
[0068] (17)虽然在实施例1中,脊背侧带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从筒部主体的下端起随着趋向于上端而变大,但并不限定于此,脊背侧带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也可以从筒部主体的下端起随着趋向于上端而变小。
[0069] (18)虽然在实施例1中,对腹侧部件及脊背侧部件的左右两端进行缝合而形成筒部主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设置固件(fastener)或尼龙搭扣等方式形成筒部主体从而能够拆装筒部主体。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拆装。
[0070] (19)虽然通过设置腹侧带部件及脊背侧带部件而使伸缩性变化,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增加接缝而使伸缩性变化。
[0071] 符号说明
[0072] 10C…上端(另一端);
[0073] 10D…下端(一端);
[0074] 11…腹侧带部件(30B…副层);
[0075] 13…脊背侧带部件(30B…副层);
[0076] 30…第一层;
[0077] 30A…基层;
[0078] 31…第二层;
[0079] 32…第三层。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