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性布料

申请号 CN200680015989.7 申请日 2006-05-08 公开(公告)号 CN101171378A 公开(公告)日 2008-04-30
申请人 华哥尔株式会社; 世联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谷圭; 河合惠里奈; 福岛博之; 柳克彦; 盐田清太郎;
摘要 本 发明 的伸缩性布料是在布料表面上具有束紧部而构成的,束紧部具有由弹性 树脂 构成的树脂部,且布料的经向上的拉伸伸长率为100~200%,弹性树脂的断裂伸长率在500%以上且200%模数在5N/mm2以下。
权利要求

1.一种伸缩性布料,其特征在于,在布料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束 紧部,
所述束紧部具有由弹性树脂构成的树脂部,
所述布料的经向上的拉伸伸长率为100~200%,
所述弹性树脂的断裂伸长率为500%以上,且200%模数为 5N/mm2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性布料,其中,所述树脂部的厚度为 75μm以下,以所述布料的厚度为基准,所述弹性树脂对所述布料的 浸透度在50%以内,并且所述树脂部被设置成以不完全填埋所述布料 的相互组织、束缚所述布料的线交缠部的形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伸缩性布料,其中,所述束紧部之中 具有所述树脂部的部分,具有0.5ml/cm2·s以上的通气性,对布料具有 4倍以上的紧束,且滞后为0~80cN。
4.如权利要求1~3任何一项所述的伸缩性布料,其中,所述布料 是含有聚甲酸乙酯弹力丝的织物。
5.如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所述的伸缩性布料,其中,所述树脂 部是由多个树脂线条沿着一定方向排列构成的。
6.如权利要求1~5任何一项所述的伸缩性布料,其中,所述树脂 部是将树脂点以2维状配置而构成的。
7.一种衣物,其特征在于,由如权利要求1~6任何一项所述的伸 缩性布料构成。
8.一种衣料,其特征在于,其中,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为紧身 褡或短裤。
9.一种伸缩性布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经向的拉伸伸长 率为100~200%的布料的一面的规定位置处,通过丝网印刷或滚筒印 刷形成树脂部,所述树脂部由断裂伸长率为500%以上、且200%模数 为5N/mm2以下的弹性树脂构成,印刷之后的厚度为75μm以下,以 所述布料的厚度为基准,对所述布料的浸透度在50%以内,并且,所 述弹性树脂不完全填埋所述布料的相互组织、束缚所述布料的线交缠 部。
10.一种衣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使所述树脂部相对于 身体位于相反侧的方式,缝制通过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方法获得的 伸缩性布料。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伸缩性布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人探讨具有对穿着者的体形加以修整或整形、或矫正 姿势、或使运动功能性提高等功能的衣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对于紧身褡(girdle)、胸罩、泳衣, 通过在衣服表面上赋予聚甲酸酯或尼龙树脂的图案,使之产生必 要的身体约束或弹力(power),并使其发挥上述功能。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衣服,对于赋予布料的树脂部分(以 下称为“树脂部”)的伸长率并没有充分探讨。也就是说,上述专利 文献1记载的衣服,在树脂部紧贴于身体而伸缩的情况下,树脂部不 充分追随身体的动作,有时无法得到充分的束紧力。因而,在上述专 利文献1记载的衣服中,在树脂部的束缚力或弹力方面尚有改善的余 地。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衣服中,对于赋予树脂前后的通 气性,亦未充分地探讨,如果通气性不充分,尤其对于下半身衣服, 有时会发生皮肤潮湿等而使穿着感变差的情形。
故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得到充分的身体约束力或弹力且可 实现优异穿着感的伸缩性布料、衣服、衣料、伸缩性布料的制造方法、 及衣料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们努力探讨,结果发现如果为满足以下性能之衣服,则 能产生充分的身体约束力或弹力,能得到穿着感优异的衣服。
(1)衣服具有束紧部,且束紧部具有能进行穿着者的姿势矫正等 的程度的束紧力(身体约束力或弹力)。
(2)由于衣服与身体紧贴并伸缩,因此具有能追随身体动作的程 度的伸长率,且即使反复伸缩也不减损束紧力。
(3)由于衣服与身体紧贴地使用,故布料具有良好通气性,且束 紧部的通气性不减损。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一种伸缩性布料,在布料的至少一部分中 具有束紧部,束紧部具有由弹性树脂构成的树脂部,布料的经向上的 拉伸伸长率为100~200%,弹性树脂的断裂伸长率为500%以上,且 200%模数为5N/mm2以下。
在此,束紧部是指能通过直接对身体给予负荷而提供刺激的部位。 布料的经向上的拉伸伸长率是指设想在穿着时有负荷的情况下的伸长 率,在本说明书中,由对宽度2.5cm的试样施加22.1N负荷而进行测 定时的拉伸率(%)来表示。另外,布料的经向指布料的编结方向。 断裂伸长率指对树脂膜施加负荷而断裂时的伸长率,表示树脂的拉伸 容易度及强度。200%模数是指拉伸200%时的树脂应力,表示树脂的 柔软度。
如果使用上述伸缩性布料制作衣服,由于束紧部设于与穿着者身 体紧贴的部位,因此穿着者只要例如步行等,则该束紧部会追随紧贴 部位的动作,能对穿着者的身体(尤其是肌肉)直接提供刺激。另外, 通过将由上述弹性树脂构成的树脂部配置在布料组织的适当部位,使 得配有该树脂部与布料的束紧部不仅具有充分通气性,而且能发挥充 分的束紧力。
也就是说,具有上述束紧部的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能抑制皮肤 潮湿等情况的发生,可发挥能矫正姿势等的程度的束紧力(身体约束 力或弹力)。
进而,通过使上述伸缩性布料的布料经向上的拉伸伸长率及树脂 部的断裂伸长率落在上述范围,在使用该伸缩性布料的衣服中,束紧 部能可靠地使衣服追随身体动作,且即使反复伸缩也能保持伸缩性。 因而,依照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能对穿着者体形进行修整或整形, 或矫正姿势,使运动功能性提高。
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上述树脂部的厚度优选为75μm以下, 更优选为30μm以下。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树脂部的厚度是指从 具有树脂部的布料的厚度中将布料的厚度减去的值。图3为示意地表 示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图3所示的伸缩性布料 10是包含布料12与树脂部15而构成的,树脂部15的一部分、即弹 性树脂的一部份浸透于布料12中。例如,像这样的伸缩性布料10中, 树脂部的厚度意指a。
通过使树脂部的厚度为75μm以下,能减低触感中的凹凸感及树 脂感,并且提高滑溜性。
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从维持布料的手感的观点出发,优选这 样设置上述树脂部:以布料厚度为基准,使上述弹性树脂对布料的浸 透度优选在以50%以内,更优选在30%以内。在此,弹性树脂对布料 的浸透度,是依据将伸缩性布料在厚度方向切断的剖面照片,由渗透 于布料中的弹性树脂的厚度所求出的。例如,如图3所示的伸缩性布 料10中,浸透于布料中的弹性树脂的厚度为b,布料厚度为c。在这 种情况下,弹性树脂对布料的浸透度为以式[浸透度(%)=b/c×100] 求出的值。
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从充分确保束紧部的束紧力及追随性且 充分维持布料的通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上述树脂部设置成以不完 全填埋布料的相互组织、束缚布料的线交缠部的形式。
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优选具有 0.5ml/cm2·s以上的通气性。在此,通气性按照JIS L 1096(FRAGILE 法)测定,是指衣服外内气相能通过布料交换的程度。另外,通气性 的数值越高,则抑制潮湿感越有效果。
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从使更加确实地发挥充分的身体约束力 的观点出发,优选地,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相对于布料具有 4倍以上的紧束力。在此,紧束力是指伸缩之中收缩时的应力,在本 发明中指拉伸10%时的值。
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从能更确实地发挥充分的身体约束力的 观点出发,优选地,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相对于布料具有4 倍以上的拉伸力。在此,拉伸力是指伸缩之中拉伸时的应力,在本发 明中指拉伸10%时之值。
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从抑制反复穿着时对身体的约束力降低 的观点出发,优选地,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的滞后 (hysteresis)为0~80cN。在此,滞后是指拉伸力与紧束力之差。本 发明中,滞后是由式[滞后=10%拉伸力-10%紧束力]求出的值。 另外,滞后越接近0则可得到越稳定的身体约束力,且穿着感优异。
另外,在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优选将树脂部设成使树脂部的 厚度为75μm以下,以布料的厚度为基准,弹性树脂对布料的浸透度 在50%以内,并且以不完全填埋布料的相互组织、束缚布料的线交缠 部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也就是 说,树脂部由上述弹性树脂构成,通过使布料上的厚度、浸透度在上 述范围中,且配置于布料组织的适当部位,能使具有该树脂部与布料 的束紧部具有充分的通气性,并且能更可靠地发挥充分的束紧力。
进而,在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优选地,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 部的部分具有0.5ml/cm2·s以上的通气性,且相对于布料具有4倍以上 的紧迫力,且滞后为0~80cN。在这种情况下,能更有效地发挥本发 明的效果。也就是说,依照该伸缩性布料,能够以高平平衡性良好 地保持身体约束力、身体约束力的长期安定性及穿着感。
另外,在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优选地,上述布料为包含聚氨 基甲酸酯弹力丝的织物。这种情况下的上述衣服能追随穿着者身体的 动作,且即使反复伸缩也能够更好地维持伸缩性。
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上述树脂部优选为将树脂点配置成2维 状而形成的树脂部。具有上述树脂部的束紧部,与束紧部的整个面为 树脂部构成的情况比较,能使束紧力减弱。例如,在穿着者身体的动 作大的部分设置束紧部的情况下,通过使该束紧部的束紧力减弱,既 可发挥能矫正姿势等的程度的束紧力,又能防制身体不易动作的情况 发生。
另外,这种情况下的束紧部无论方向性如何,束紧部都可追随身 体的动作。
另外,在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中,上述树脂部优选为将多个树脂 线条沿着一定方向排列配置所构成的。具有上述树脂部的束紧部,尤 其能对线条的方向发挥束紧力。也就是说,如果使线条的方向为纵方 向,则尤其在纵方向上能发挥束紧力,对于横方向能减弱束紧力。因 而,尤其是从穿着感的观点出发,当希望仅在一个方向上提供束紧力 的情况下,优选对应于身体的部分来设置上述束紧部。
本发明提供由上述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所构成的衣服。本发明的 衣服优选为下半身衣服。
另外,本发明提供上述衣服为紧身褡或短裤(shorts)的衣料。 在这种情况下,在与穿着者下半身紧贴的部位处形成的规定形状的束 紧部,能对大腿的四头肌等发挥束紧力。借此,大腿四头肌被刺激而 使臀大肌被使用。因而,通过穿着上述紧身褡或短裤,能容易地形成 美丽的臀线。
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经向的拉伸伸 长率为100~200%的布料的一面的规定位置处,通过丝网印刷或滚筒 印刷形成树脂部,所述树脂部由断裂伸长率为500%以上、且200%模 数为5N/mm2以下的弹性树脂构成,印刷之后厚度为75μm以下,相 对于布料厚度的弹性树脂浸透度在50%以内,并且,弹性树脂不完全 填埋布料的相互组织、束缚布料的线交缠部。
作为对布料赋予树脂的方法,通过使用丝网印刷或滚筒印刷,能 够调整树脂部的形状及厚度。另外,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的制造方法, 由于通过在丝网印刷版或滚筒印刷版上设有上述形状,能进行大量生 产,因而生产性优异。
本发明的衣料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本发明的伸缩性布 料以树脂部相对于身体处于相反侧(外侧)的方式缝制。以该制造方 法得到的衣料,能得到充分的身体约束力或弹力,且穿着感优异。
(发明的效果)
依照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得到充分的身体约束力或弹力、同时能 够实现优异穿着感的伸缩性布料、衣服、衣料、伸缩性布料的制造方 法、及衣料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紧身褡。
图2(a)~(f)是显示带状束紧部的例子的图示。
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模式剖面图。
图4(a)是从伸缩性布料的形成有树脂部的一侧的上方拍摄束紧 部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4(b)是拍摄将伸缩性布料的束紧部在布料 厚度方向切断时的剖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符号说明)
1...紧身褡、2...本体部、3a,3b,3c,3d...束紧部、5...树脂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需要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进行 详细说明。另外,附图中同一要素标以同一符号表示,并省略重复的 说明。另外,图面的尺寸比例不受限于附图中的比例。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紧身褡的图示。另外,图1 (a)显示紧身褡的前面侧,图1(b)显示紧身褡的后面侧。图1所 示的紧身褡1为臀部调整用的下半身衣服。紧身褡1由本体部2和设 于本体部2一部分上的束紧部3a、3b及3c所构成。另外,下面,在 不需要特别区别束紧部3a、束紧部3b、束紧部3c及束紧部3d的情况 下,则记为束紧部3。
图1(a)及(b)之中,束紧部3形成于紧身褡1紧贴在穿着者 身体上的部位处。也就是说,束紧部3a以带状形成于紧身褡1的腰部 上端,并且在腰部上端的前面侧,端部彼此分开形成。束紧部3b位于 大腿部的前侧且从大腿部内侧朝向大腿部外侧呈带状地形成2条,并 在大腿部中央附近彼此交叉。另外,在上述交叉的部分形成有束紧部 3c。束紧部3d沿着股沟部从臀裂侧往两侧延伸。另外,束紧部3c随 着从臀裂部远离而成为先端变细的形状。
若穿着本实施形态的紧身褡1,由于束紧部3a与人体的髂嵴(Iliac Crest)抵接,因此可对该部位施加束紧力。借此,能防止紧身褡1下 滑,而且可拉紧腰部。
另外,束紧部3c发挥比束紧部3b更强的束紧力,且由于与人体 肠棘点(上前髂骨棘点)与膝盖中央点之间的中间点对应的部位抵接, 因此,可对位于该部位的大腿四头肌发挥强束紧力。借此,大腿四头 肌受到刺激,因而穿着者步行时,自然地脚往后大步踢开,从而使用 到臀大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美丽的臀线。
另外,束紧部3b具有比束紧部3c弱的束紧力,且以在与上述中 间点对应的部分交叉的方式形成,因而,成为束紧部3b刺激大腿肌但 不妨碍肌肉动作之构造。
束紧部3d由于与股沟部抵接,因此可对位于该部位的臀大肌施加 束紧力。借此,容易形成美丽的臀线。另外,束紧部3d由于为随着从 臀裂侧向两侧远离而成为前端变细的形状,因此可调整束紧力的程度, 尤其可防止在站起来坐下时的穿着感降低。
上述束紧部3由于具有树脂部,因此,如果在紧身褡1上设置束 紧部3,则紧身褡1会成为束紧部3突出的形状。因而,在本实施形 态中,上述束紧部3相对于紧身褡1设于外侧(与身体的相反侧)。 因此,能够使紧身褡1的穿着感优异。
本实施形态中,本体部2由布料构成,束紧部3a、3b及3c成为 在该布料上设置了树脂部的构成。
作为上述布料,例如有:天然纤维、人造丝、聚酯、尼龙、纤维 素系纤维等。它们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复合使用。另外,也可在这些 布料中复合聚氨基甲酸酯等弹力丝。
上述布料中,优选地,布料由尼龙及聚氨基甲酸酯弹力丝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皮肤触感良好、容易得到适于衣服的性质、手感、 染色牢固度好的优点。
上述布料的组织优选为:经编物、纬编物或伸缩(stretch)布料 等具伸缩性且伸长率受到限制的布料。这些布料之中,更优选为经编 物。在这种情况下,布料的形状安定,可抑制解体。另外,这种情况 下的上述衣服能够追随穿着者身体的动作,且即使反复伸缩仍然能够 更加保持伸缩性。
另外,上述布料优选使用伸缩性的材料,其中,又以弹力变换的 布料较佳。端部为不需缝制处理的材料,通过改变弹力丝的条数或粗 细,或改变编织组织,能够局部地提供弹力的强弱差。进而,在这种 情况下,通过设置树脂部,能够发挥更强的弹力。
在本实施形态中,上述布料的经向上的拉伸伸长率为100~ 200%,优选为140~180%。布料的拉伸伸长率如果不满100%,则会 有穿着者不好动作的倾向,如果布料的拉伸伸长率超过200%,则会 有与身体的紧贴性与合身(fit)性降低的倾向。另外,上述布料的经 向上的拉伸伸长率表示对宽度2.5cm的试样施加22.1N的负荷来进行 测定时的拉伸率(%)。
本实施形态之中,上述弹性树脂的断裂伸长率为500%以上,优 选为700~1500%。弹性树脂的断裂伸长率如果不满500%,则束紧部 拉伸时,存在树脂部损伤从而减损拉伸力、紧束力的倾向。另一方面, 如果弹性树脂的断裂伸长率超过1500%,则会有难以充分地获得拉伸 力及紧束力的倾向。
在本实施形态之中,上述弹性树脂的200%模数为5N/mm2以下, 优选为2.5N/mm2以下。200%模数如果超过5N/mm2,则束紧部的手 感显著变硬,同时,束紧部拉伸时树脂变得易于剥离,存在拉伸力、 紧束力减损的倾向。另外,上述弹性树脂的200%模数优选为0.5N/mm2 以上。
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使上述树脂部的断裂伸长率、及布料的拉 伸伸长率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追随身体的动作,且即使反复伸缩仍能 保持伸缩性。因而,依照本实施形态的紧身褡1,能够将穿着者的体 形加以修整或整形,或者矫正姿势,或提高运动功能性。
上述树脂部的厚度优选为75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 树脂部的厚度如果超过75μm,则存在树脂易于填埋布料的相互组织, 或通气性降低的倾向。另外,树脂部的厚度如果超过75μm,则存在 产生凹凸感,触感的树脂感变强,滑溜性也恶化的倾向。
树脂部对布料的浸透性相对于布料厚度而言在50%以下,优选为 30%以下。树脂浸透如果在50%以上,则手感显著变硬,且会发生对 皮肤面侧的树脂内漏,有不耐穿着的倾向。
上述束紧部中,树脂部所占面积优选为30%以上。树脂部所占面 积如果不满30%,则与树脂部所占面积落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形相比, 存在束紧力变得不充分的倾向。另外,如果该比例变大,则束紧力也 变强。
对于构成上述树脂部的弹性树脂,可使用、氨基甲酸酯、丙 烯酸酯或尼龙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制。这样,通过使树脂部由上述弹 性树脂构成,且树脂部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上述束紧部发挥 可矫正姿势等的程度的束紧力(身体束缚力或弹力)。
构成上述树脂部的弹性树脂如果为氨基甲酸酯,则可使对布料的 紧贴性、柔软性、强度优异。另外,聚氨基甲酸酯优选在分子内具有 醚键、或酸酯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树脂自身变色或劣化。
在本实施形态之中,束紧部3具有上述布料和上述树脂部。束紧 部3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的通气性优选在0.5ml/cm2·s以上,更优 选在2ml/cm2·s以上。如果通气性为0.5ml/cm2·s以上,则能够抑制穿 着时皮肤潮湿等情况的发生,使穿着感优异。另外,在上述束紧部3 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是指布料被树脂部覆盖的部分,上述通气 性及拉伸力的值为测定布料全部被树脂部覆盖的部分而得到的值。
这里,对束紧力(身体约束力或弹力)进行说明。束紧力的强度 可由紧束力及拉伸力表示。
在本发明中,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的紧束力优选为 100~150cN。在此,紧束力是指伸缩之中的收缩时的应力,在本发明 中为拉伸10%时的值。紧束力如果不满100cN,则与紧束力在上述范 围内的情况相比,身体约束力降低,存在不具有本来必需的功能的倾 向,如果紧束力超过150cN,则与紧束力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 存在身体约束力太强、穿着时受压迫、穿着感劣化的倾向。
另外,上述紧束力相对于布料的紧束力优选为4倍以上。另外, 上述紧束力相对于布料的紧束力优选为10倍以下。束紧部之中具有树 脂的部分的紧束力如果相对于布料的紧束力不满4倍,则与在上述范 围内的情况相比,身体约束力降低,存在不具本来必需的功能的倾向。 另一方面,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的紧束力如果相对于布料的 紧束力超过10倍,则与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身体约束力太 强、穿着时受到压迫、穿着感劣化的倾向。
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的拉伸力优选为150~200cN。在 此,所谓拉伸力是指伸缩之中的拉伸时的应力,在本发明中指拉伸 10%时的值。拉伸力如果不满150cN,则与拉伸力在上述范围内的情 况相比,存在身体约束力降低的倾向,如果拉伸力超过200cN,则与 拉伸力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身体约束力太强、穿着时受到 压迫、穿着感劣化的倾向。
另外,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的部分的拉伸力优选为相对于布料的 拉伸力在4倍以上。另外,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的部分的拉伸力优选 为相对于布料的拉伸力在10倍以下。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的部分的拉 伸力如果相对于布料的拉伸力不满4倍,则与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 比,身体约束力降低,存在不具有本来必需的功能的倾向。另一方面, 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的拉伸力如果相对于布料的拉伸力超过 10倍,则与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身体约束力太强、穿着时 受到压迫、穿着感劣化的倾向。
束紧部之中具有树脂部的部分的滞后优选为0~80cN。在此,所 谓滞后是指拉伸力与紧束力之差。具体的说,由
滞后=10%拉伸力-10%紧束力
求出。如果滞后超过80cN,则与滞后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 存在难以在穿着时得到稳定的身体约束性、穿着感降低的倾向。
上述紧束力、拉伸力、滞后如果皆落于上述范围,则束紧部能够 更可靠地发挥充分的束紧力。
在此,参照图2,对束紧部3之中树脂部5的形状进行说明。束 紧部之中树脂部5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优选为具有图2(a)~ (f)所示的形状。
图2(a)所示的束紧部(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为“第1束紧 部”)中,布料全部由树脂部被覆。但是,树脂部不完全填埋布料的 相互组织。具有这种形状的第1束紧部能够发挥特别强的束紧力。另 外,图1所示的紧身褡1的束紧部3c的形状相当于上述第1束紧部的 形状。
图2(b)所示束紧部(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为“第2束紧部”)、 图2(c)所示的束紧部(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为“第3束紧部”) 及图2(d)所示束紧部(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为“第4束紧部”) 是通过在布料上将树脂部5以格子状配置而构成。在此,第2束紧部, 与第3束紧部及第4束紧部相比,相邻的格子间隔最窄,第4束紧部 最广。因而,第2束紧部比第1束紧部弱,能够发挥比第3束紧部及 第4束紧部强的束紧力,第3束紧部能够发挥比第4束紧部强的束紧 力。另外,图1所示的紧身褡1的束紧部3c的形状与上述第2束紧部 的形状相当,图1所示的紧身褡1的束紧部3d的形状与上述第3束紧 部的形状相当,图1所示的紧身褡1的束紧部3a的形状与上述第4 束紧部的形状相当。
图2(e)所示的束紧部(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为“第5束紧 部”)之中的树脂部5,是在布料上将由上述弹性树脂构成的树脂点 以2维状配置而构成的。这种情况下的第5束紧部,比上述第1~4 束紧部能够减弱束紧力。因而,当于例如穿着者的身体动作大的部分 设置束紧部的情况下,通过使该束紧部的束紧力减弱,能够防制发生 身体不易动作的情况。
另外,上述第1~5束紧部不论方向性如何,束紧部都能追随身体 的动作。
图2(f)所示的束紧部(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为“第6束紧 部”)及图2(g)所示的束紧部(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为“第7 束紧部”)中,树脂部5是在布料上通过将由上述弹性树脂构成的多 个树脂线条沿着一定方向排列配置而构成的。这种情况下的束紧部尤 其可对于树脂线条的方向发挥束紧力。也就是说,如果树脂线条的方 向为纵方向,则尤其可在纵方向发挥束紧力,对于横向方向,可以使 束紧力减弱。因而,尤其在从穿着感等观点出发,希望在一个方向施 加束紧力等情况下,能够对应于身体的部分来设置束紧部。另外,第 6束紧部与第7束紧部相比,在相邻树脂线条之间的间隔变窄。因而, 第6束紧部能够发挥比第7束紧部强的束紧力。另外,上述第6及7 束紧部能够使束紧部追随身体的动作。
另外,如图2(a)~(d)、(f)及(g)所示,树脂部优选为 连续的。这种情况下的束紧部,对于肌肉的收缩,不仅可施加推压力, 还可受到布料方向的束紧力。
这样,束紧部借助设置的树脂部的位置、形状,能够使束紧力的 强度或束紧力的作用方向变化。因而,可对应于肌肉的动作或穿着感 而使用所希望的束紧部。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束紧部的伸缩性布料, 能够得到充分的身体约束力或弹力,可以提供穿着感优异的衣服。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伸缩性布料的制造方法,及衣服及衣料的制 造方法。
本实施形态的伸缩性布料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准备布料。对于该 布料,使用在经向的拉伸伸长率为100~200%的布料。在此,布料的 经向上的拉伸伸长率是指对宽度2.5cm的试样施加22.1N的负荷来进 行测定时的拉伸率(%)值。其次,在上述布料的一面上的规定位置, 涂布能够形成断裂伸长率在500%以上且200%模数在5N/mm2以下的 弹性树脂的树脂液,使在布料上的残存厚度为75μm以下,优选为 30μm以下,且对于布料厚度的浸透度在50%以内,且形成不完全填 埋相互组织、束缚线交缠部的状态。上述树脂液可使用形成弹性树脂 的成分,例如将作为主剂的树脂、交联剂及触媒等分散或溶解于水或 溶剂的成分。作为树脂,优选为使用水系分散型的树脂。在这种情况 下,可安全地作业,作业环境优异。涂布树脂液后进行高温干燥。具 体的说,优选为以150℃以上的高温进行干燥。在这种情况下,能提 高树脂的皮膜性,且使紧贴性更高。另外,对于树脂液,为了调整树 脂部的厚度或弹性树脂对布料的浸透度,也可含有适当的增粘剂
涂布上述树脂液的方法,例如有:喷雾、复印、照相凹版印刷、 丝网印刷、滚筒印刷等,优选通过丝网印刷或滚筒印刷来进行印刷。 通过喷雾要均匀地涂布有困难,复印则会有使衣服通气性变差的倾向。
通过以丝网印刷或滚筒印刷作为在布料上涂布树脂液的方法,能 够容易地调整树脂部的形状及厚度。也就是说,使用丝网印刷或滚筒 印刷,通过在所用的丝网印刷版或滚筒印刷版上设定规定的形状,能 够形成具有面、线、点等图案的树脂部。进而,由于可连续地涂布, 因此也可大量生产,生产性优异。因此,通过丝网印刷或滚筒印刷形 成有束紧部的衣服,可得到充分的身体束缚力或弹力,穿着感优异。
本实施形态的伸缩性布料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地,在经向上的拉 伸伸长率为100~200%的布料的一面上的规定位置,通过丝网印刷或 滚筒印刷,形成由断裂伸长率在500%以上且200%模数在5N/mm2 以下的弹性树脂构成的树脂部,使得印刷后的厚度为75μm以下,且 以布料厚度为基准、对布料的浸透度在50%以内,并且弹性树脂不完 全填埋布料的相互组织、束缚布料的线交缠部。
并且,可以通过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成为外侧(相对于身体为相 反侧)的方式缝制设有束紧部的布料来制作衣服。另外,在上述衣服 带有跨部的情况下,带胯部的衣部的胯部(crotch)部分优选使用高 伸缩性的材料。这是因为,如果穿着本实施形态中的衣服步行,能使 步幅加大,故不会妨碍使步幅加大的动作。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一定限 于上面的描述。
例如,如上述实施形态中采用紧身褡进行的说明那样,本发明的 衣服优选为下半身衣服。另外,作为下半身衣服,除了紧身褡以外, 还可应用于胸罩、紧身褡、短内裤、脚套(spats)、男用脚套、泳衣、 紧身衣(tights)、吊袜带(supporter)、长袜(stocking)、运动用 紧身衣、紧身连衣裤(leotard)、连身衣(bodysuit)、男性用裤子、 束腹(waist nipper)等衣料。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束紧部的形状不限于带状,只要能得到 充分的身体束缚力或弹力,可为任何形状。束紧部的形状例如有带状、 菱形状、椭圆形状等。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之中,图2(e)所示的束紧部的树脂点为四 形,但也可为圆形或椭圆形。
实施例
以下,依照实施例对本发明更加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 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布料的准备]
将67%的尼龙(44dtex、34丝)与33%的聚氨基甲酸酯(78dtex) 编织为32 G特里科梳栉经编(Tricot denbigh)组织,得到布料。将 该布料按常法精练,以190℃进行2分钟的热处理。之后,进一步按 常法染色、使之干燥。
[树脂液的制作]
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SUPER FLEX E4000”(第一工业制药株 式会社制、商品名)100质量份与嵌段异氰酸酯系交联剂“ELASTRON  BN11”(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商品名)5质量份、以及有机金 属系硬化触媒“ELASTRON CAT21”(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0.25质量份加以混合,得到混合液。接着,在该混合液中添 加聚丙烯酸酸系增粘剂“SUPER FLEX VF”(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 社制、商品名),使液体黏度成为20000cps/20℃,制成树脂液。
[涂布工程]
准备用于涂布树脂的丝网印刷版。作为该丝网印刷版,准备700 网目的纱网。在该纱网上以照相制版法在规定位置制作全面花样(如 图2(a)所示的花样)。
将上述树脂液用上述丝网印刷版借助自动印刷机以橡皮刮刀 (rubber squeeze)在布料印刷上全面花样(图2(a)所示的花样)。 印刷后的布料,通过在120℃用热干燥机干燥,形成树脂部,制成 束紧部。另外,树脂部是不完全填埋布料的相互组织而形成的。其次, 作为后处理,利用由3质量%的硅酮系柔软剂与97质量%的水构成的 处理液以挤压率40%进行轧染(padding)处理,以120℃进行2分钟 热处理,再以170℃进行1分钟的热处理。借此,得到实施例1的伸 缩性布料。该伸缩性布料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4所示。图4(a)所 示的照片是从伸缩性布料的形成有树脂部一侧的上方拍摄束紧部得到 的,图4(b)所示的照片是拍摄将伸缩性布料的束紧部在布料的厚度 方向切断时的剖面得到的。
[缝制工程]
进而,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缝制以与上述同样的 方式所得到的形成有束紧部的伸缩性布料,得到实施例1的衣服。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中的布料改为70%的尼龙(33dtex、26丝)与30%的 聚氨基甲酸酯(44dtex),编织成36G特里科梳栉经编(Tricot Denbigh) 组织的布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以同样方式进行,得到实施例2 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同样的方式得到的伸缩性布料,以使 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进行缝制,得到实施例2的衣服。
(实施例3)
在树脂液制作时,改变聚丙烯酸系增粘剂的添加量,使树脂液的 粘度成为30000cps/2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以同样的方式进行, 得到实施例3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同样的方式得到的伸缩 性布料,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之方式进行缝制,得到实施例3 的衣服。
(实施例4)
在树脂液的制作时,取代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SUPER FLEXE4000”,改用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SUPER FLEX E4800”(第 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00质量份,并且调整聚丙烯酸酸 系增粘剂的添加量,使树脂液的粘度为20000cps/20℃,除此以外,以 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得到实施例4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 以与此同样方式得到的伸缩性布料,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之方 式进行缝制,得到实施例4的衣服。
(实施例5)
在树脂液制作时,调整聚丙烯酸酸系增粘剂的添加量,使树脂液 的粘度成为5000cps/2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 得到实施例5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同样的方式得到的伸缩 性布料,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进行缝制,得到实施例5 的衣服。
(实施例6)
在树脂液的制作时,调整聚丙烯酸酸系增粘剂的添加量,使树脂 液的粘度为50000cps/2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 得到实施例6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同样的方式得到的伸缩 性布料,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进行缝制,得到实施例6 的衣服。
(实施例7)
在涂布工程中,作为丝网印刷版的花样,取代全面花样(图2(a) 所示的花样),制作格子花样(图2(b)所示的花样:线宽1mm、 纵向及横向的线间隔各为2mm),使用该丝网印刷版将树脂液以格子 花样(图2(b)所示花样)印刷在布料上,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 同样的方式进行,得到实施例7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同样 的方式得到的伸缩性布料,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进行缝 制,得到实施例7的衣服。
(实施例8)
在涂布工程中,作为丝网印刷版的花样,取代全面花样(图2(a) 所示花样),制作格子花样(图2(d)所示花样:线宽1mm、纵向 及横向的线间隔各为6mm),用该丝网印刷版将树脂液以格子花样(图 2(d)所示花样)印刷在布料上,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 式进行,得到实施例8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同样的方式得 到的伸缩性布料,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缝制,得到实施 例8的衣服。
(实施例9)
在树脂液的制作时,调整聚丙烯酸酸系增粘剂的添加量,使树脂 液的粘度为40000cps/2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 得到实施例9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同样的方式得到的伸缩 性布料,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进行缝制,得到实施例9 的衣服。
(比较例1)
将实施例1中布料改为将62%的阳离子化聚酯(33dtex、26丝) 及38%的聚氨基甲酸酯(44dtex)编织成36 G特里科半经编(Tricot half)组织的布料,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得到 比较例1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同样的方式得到的伸缩性布 料,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进行缝制,得到比较例1的衣 服。
(比较例2)
将实施例1中的布料改为将82%的聚酯(56dtex、34丝)与18% 的聚氨基甲酸酯(44dtex)编织成32 G特里科半经编(Tricot half) 的布料,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得到比较例2的 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同样的方式得到的伸缩性布料,以使束 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进行缝制,得到比较例2的衣服。
(比较例3)
在树脂液的制作时,取代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SUPER FLEXE4000”,改用酯系氨基甲酸酯树脂“SUPER FLEX700”(第 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00质量份,并调整聚丙烯酸酸系 增粘剂的添加量,使树脂液的粘度为20000cps/20℃,除此以外,以与 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比较例3的伸缩性布料。进而,将以与此 同样的方式得到的伸缩性布料,以使束紧部的树脂部在外侧的方式进 行缝制,得到比较例3的衣服。
(评价方法)
[束紧部的拉伸伸长率]
使用Instron型万能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Autograph AG-1),以测定间隔10cm设置由实施例1~9及比较例1~3得到的 伸缩性布料的束紧部切出2.5cm×15cm(长边方向为布料的经向)的 试样,并在布料的经向施加22.1N的负荷。以该负荷时的拉伸率(%) 作为束紧部的拉伸伸长率。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
[布料的拉伸伸长率]
将实施例1~9及比较例1~3中使用的布料切出2.5cm×15cm(长 边方向为布料的经向),作为测定试样。以测定间隔10cm强它们设 置在上述Instron型万能拉伸试验机上,在布料的经向施加22.1N的 负荷。将该负荷时的拉伸率(%)作为布料的经向上的拉伸伸长率。 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
[拉伸力、紧束力的测定]
拉伸力、紧束力是依照以下步骤,由Instron型万能拉伸试验机 (岛津制作所制,Autograph AG-1)的伸长率测定来求出的。将由实 施例1~9及比较例1~3得到的伸缩性布料的束紧部切出 2.5cm×15cm,并且,将在实施例1~9及比较例1~3中使用的布料切 出2.5cm×15cm,作为试样。首先,对于这些试样,以夹持间隔10cm 施加14.7N的负荷。其次,在负荷时的伸长率不满60%时,以拉伸速 度300±20mm/min进行直到试样长(夹持间隔)的40%为止的伸长 率回复,在上述伸长率为60~80%时,同样地进行直到试样长60%为 止的伸长率回复,在上述伸长率为80%以上时,同样进行直到试样长 80%为止的拉伸回复。将该操作反复3次,将第3次拉伸回复时的拉 伸10%时的值作为拉伸力、回复时的值作为紧束力。结果如表1及表 2所示。
[通气度]
将由实施例1~9及比较例1~3得到的伸缩性布料的束紧部 20cm×20cm,以接近实际穿着时之拉伸率、即纵横10%的拉伸状态, 设置在测定器上,并根据JIS L 1096(FRAGILE形法)测定通气度。 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
[厚度]
将由实施例1~9及比较例1~3得到的伸缩性布料的束紧部重叠 5片,利用厚度测定机(形式SM-1201、Teclock公司制),测定在 轻微施加推压力的状态下的厚度。并且,对于实施例1~9及比较例1~ 3中分别使用的布料中没有树脂部的部分,同样对相当于5片的厚度 进行测定,根据这些值的差,计算出伸缩性布料每片中的树脂部厚度。 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
[树脂的断裂伸长率]
将树脂液在室温中风干24小时后,以170℃进行5分钟的热处理, 制作厚度为500μm的膜。将该膜切出2.5cm×10cm,依照JIS L 1096 A (试样宽2.5cm、夹持间隔5cm、拉伸速度15cm/min)法,使用Instron 型万能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Autograph AG-1)使膜断裂。 测定在断裂时的伸长率(拉伸率%),以该值作为树脂的断裂伸长率。 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
[树脂的模数]
将树脂液在室温中风干24小时后,以170℃进行5分钟的热处理, 制作厚度为500μm的膜。将该膜切出2.5cm×10cm,依照JIS L 1096 A (试样宽2.5cm、夹持间隔5cm、拉伸速度15cm/min)法,使用Instron 型万能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Autograph AG-1)使膜拉伸。 测定使该膜拉伸200%时的负荷,以该值作为树脂的200%模数。结果 如表1及表2所示。
[树脂浸透性]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束紧部的剖面,将树脂对布料的浸透度作为相 对于布料的厚度的比例,由以如图3所示的方式浸透到布料中的弹性 树脂的厚度b及布料的厚度c的值,依照下式求出。
浸透度(%)=b/c×100
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
[树脂被覆面积比例]
作为树脂部在束紧部中所占的面积,对于伸缩性布料的束紧部, 求出树脂部在束紧部的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比例(%)。结果如表 1及表2所示。
[滑溜性]
将由实施例1~9及比较例1~3得到的衣服的束紧部作为试样, 以手的手掌、手背接触该树脂面,将此时的触感以下列指标进行3级 评价。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
○:无树脂感
△:树脂感弱
×:树脂感强
[手感]
将由实施例1~9及比较例1~3得到的衣服的束紧部作为试样, 将其手感按下列指标进行3级评价。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
○:无芯而柔软
△:硬
×:有芯且硬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布 料 特 性 组织   特里科梳栉   经编组织   特里科梳栉   经编组织   特里科梳栉   经编组织   特里科梳栉   经编组织   特里科梳栉   经编组织   特里科梳栉   经编组织   特里科梳栉   经编组织   特里科梳栉   经编组织   特里科梳栉   经编组织 编法   经编   经编   经编   经编   经编   经编   经编   经编   经编 经方向的拉伸伸长率(22.1N)   147%   152%   147%   147%   147%   147%   147%   147%   147% 拉伸力(cN)10%   35   10   35   35   35   35   35   35   35 紧束力(cN)10%   15   5   15   15   15   15   15   15   15 树脂 特性 树脂断裂伸长率   960%   960%   960%   690%   960%   960%   960%   960%   960% 200%模数   1.1   1.1   1.1   2.6   1.1   1.1   1.1   1.1   1.1 树脂 附着 状态 树脂部(布料上)的厚度(μm)   25   25   35   25   20   85   25   25   70 浸透性(浸透度)   30%   30%   30%   30%   70%   30%   30%   30%   30% 树脂被覆面积比例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56%   27%   100% 束 紧 部 特 性 拉伸伸长率(22.1N)   102%   101%   105%   65%   98%   114%   117%   131%   110% 拉伸力(cN)10%   190   187   193   203   177   203   168   120   199 紧束力(cN)10%   121   111   125   117   89   136   98   59   132 拉伸力比(对布料)   5.4倍   18.7倍   5.5倍   5.8倍   5.1倍   5.8倍   4.8倍   3.4倍   5.7倍 紧束力比(对布料)   8.1倍   22.3倍   8.3倍   7.8倍   6.0倍   9.1倍   6.5倍   3.9倍   8.8倍 滞后(cN)   69   76   68   86   88   67   70   61   67 通气度(ml/cm2·s)   8   2.3   1.9   3   19.7   0.1   16.5   22.6   0.8 滑溜性   ○   ○   ○   ○   ○   ×   ○   ○   △ 手感   ○   ○   ○   △   ×   ○   ○   ○   ○
【表2】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布 料 特 性 组织   特里科半经   编组织   特里科半经   编组织   特里科半经   编组织 编法   经编   经编   经编 经方向之拉伸伸长率(22.1N)   253%   250%   147% 拉伸力(cN)10%   75   30   35 紧束力(cN)10%   55   10   15 树脂 特性 树脂断裂伸长率   960%   960%   520% 200%模数   1.1   1.1   7.1 树脂 附着 状态 树脂部(布料上)的厚度(μ m)   25   25   25 浸透性(浸透度)   30%   50%   30% 树脂被覆面积比例   100%   100%   100% 束 紧 部 特 性 拉伸伸长率(22.1N)   245%   237%   33% 拉伸力(cN)10%   95   35   146 紧束力(cN)10%   70   25   3 拉伸力比(对布料)   1.3倍   1.2倍   4.2倍 紧束力比(对布料)   1.3倍   2.5倍   0.2倍 滞后(cN)   25   10   143 通气度(ml/cm2·s)   21   168   9 滑溜性   ○   ○   ○ 手感   ○   △   ×
由表1及2可知,实施例1~9的伸缩性布料的束紧部与比较例1~ 3相比,拉伸力、紧束力优异,尤其是实施例1~3、及实施例7~8 的伸缩性布料,为滑溜性或手感优异者。由以上结果可确认,依照本 发明的伸缩性布料,能得到有充分身体约束力或弹力、且穿着感优异 的衣服。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依照本发明,能提供可得到充分身体约束力或弹力且实现优异穿 着感的伸缩性布料、衣服、衣料、伸缩性布料的制造方法、及衣料的 制造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07-048644号公报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