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身衣物

申请号 CN200580049157.2 申请日 2005-12-21 公开(公告)号 CN100539884C 公开(公告)日 2009-09-16
申请人 华哥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须藤舞; 坂里祭;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下身衣物。对于该束裤(1),穿着者在步行之际当其腿往后方动作时,第一紧束部(10)会对臀大肌(E)施加朝前方的负荷。由此,要与此负荷相对抗的反射性肌肉的作用(肌肉刺激)会对臀大肌(E)起作用,因此让腿更往后方移动,而腰部亦随此而朝后方大幅扭转。进而,由第二紧束部(20)对由腰部朝后方扭转而隆起的臀中肌(F)赋予朝前方的负荷,导致腰部朝前方大幅扭转。通过促进腰部的扭转,穿着者的腹肌群必然得到锻炼,所以,即使穿着者不进行有意识的运动,也能获得腹部附近部位的塑身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下身衣物,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伸缩性的本体部;以 及带状的第一紧束部与第二紧束部,该第一紧束部与第二紧束部分别 成对地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左右,并具有比所述本体部的紧束强的 紧束力;
所述第一紧束部自穿着者的胯部起沿着其臀沟、经由沿着身体侧 线位于大转子上方的位置而延伸至肚脐附近,
所述第二紧束部自所述穿着者的腰椎附近起沿着臀大肌的上部、 在所述沿着身体侧线位于大转子上方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紧束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身衣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束部 及所述第二紧束部的各宽度尺寸为2cm~7c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身衣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沿着 身体侧线位于大转子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一紧束部及所述第二紧束部 所成的度为80度~100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身衣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 束部在所述穿着者的胯部彼此连接,所述第二紧束部在对应于所述穿 着者的第四腰椎的位置彼此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身衣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 束部及所述第二紧束部的紧束力为所述本体部的紧束力的1.2倍~1.8 倍。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身衣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 束部及所述第二紧束部在所述沿着身体侧线位于大转子上方的位置处 的紧束力,比在该沿着身体侧线位于大转子上方的位置以外处的紧束 力大。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主要让穿着者的腹部附近部位塑身的功效的 下身衣物。

背景技术

以往,人们都拥有想美丽地呈现自己的体型的强烈需求,尤其是 腹部附近部位。作为应此需求的技术,存在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 的衣物构造。在该现有的衣物构造中,设有沿着肌肉的伸缩方向而伸 缩的伸缩部。若穿上这种衣物的穿着者进行运动,则伸缩部起到按压 与运动相对应的肌肉的作用,实现该部分的塑身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5-777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许多人关注腹部附近部位的塑身。例如,在本申请发明人针对以 400位为对象所进行的有关于腹部附近部位的塑身的意识调查中,对 “你希望让你隆起的腹部瘦下来吗”的问题,约有85%以上的人回答: “非常希望”、以及“希望”。另外,就塑身的具体手段而言,有54 %的人回答“注意饮食”,而有37%的人回答“做腹肌运动、背肌运 动”。
在此,需要持续有意识地进行上述腹肌运动、背肌运动这样的运 动才能得到塑身效果,但实际上即使关心塑身的人也难以持续这样有 意识的运动。基于这样的观点,在上述现有的衣物中,存在若穿着者 未持续地进行有意识的运动则不能得到有效的塑身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身衣物, 其不依赖有意识的运动而能获得穿着者腹部附近部位的塑身效果。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案发明者在锐意研究过程中注意到日常动作 中不可或缺的“步行”。发明者更注意到人在步行时,需将腰部向前 后扭动以将身体的重心保持于一定位置,并且步行时的腰部扭动与腹 肌群的运动之间有密切关系。
在此,图9(a)及9(b)表示在步行运动器上的步行者的骨盆的 运动状态。如图9(a)所示,从侧面观看时,骨盆以描绘以前后方向 为长轴的椭圆轨迹的方式运动(参照箭头a)。另外,如图9(b)所 示,从背面观看时,骨盆以描绘平的8字型轨迹的方式运动(参照 箭头b)。在平时的步行中,该骨盆的轨迹并不大,且腰部扭动以及 随此扭动的腹肌群的运动也几乎没有。因此,若能在日常中加强骨盆 大幅度的轨迹、即随着大幅腰部扭转运动的步行方式,则可不依赖有 意识的运动而使穿着者得到腹部附近部位的塑身效果,本申请发明人 鉴于此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下身衣物,包含具有伸缩性的本体部、带状的第一紧束 部及第二紧束部,该第一紧束部及第二紧束部分别成对地配置于本体 部的左右并具有比本体部的紧束强的紧束力,第一紧束部自穿着者 的胯部起沿着其臀沟经由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而延伸至肚脐附 近,第二紧束部自穿着者的腰椎附近起沿着臀大肌的上部、在对应于 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与该第一紧束部连接。
对于该下身衣物,在穿着者步行之际,若其腿往后方动作,第一 紧束部会对臀大肌施加朝前方的负荷。由此,与此负荷相对抗的反射 性肌肉的作用(肌肉刺激)会对臀大肌起作用,因此让腿进一步往后 方动作,而腰部随之朝后方大幅扭转。进而,由第二紧束部对由于腰 部朝后方的扭转而隆起的臀中肌赋予朝前方的负荷,使腰部朝前方大 幅扭动。通过促进这样的腰部扭转,穿着者的腹肌群(特别是腹斜肌) 必然得到锻炼。因此,该下身衣物通过强调步行这样的日常动作,即 使穿着者没有做刻意性的运动,也能达成其腹部附近部位的塑身。
另外,第一紧束部及第二紧束部的各自宽度尺寸优选为 2cm~7cm。这样,在不妨碍步行时的动作的情况下,由于能有力地支 撑臀部,所以能向臀大肌及臀中肌适当地传递负荷。并且,由于第一 紧束部及第二紧束部不会陷入身体中,所以能维持良好的穿着感。
此外,在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处,第一紧束部与第二紧束 部所成的度优选为80度-100度。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向臀大肌及 臀中肌适当地传递负荷。
另外,优选地,第一紧束部在穿着者的胯部彼此连接,第二紧束 部在对应于穿着者的第四腰椎的位置处彼此连接。由此,能使第一紧 束部与第二紧束部更贴合于臀大肌与臀中肌,以进一步提高塑身效果。
另外,第一紧束部与第二紧束部的紧束力优选是本体部的紧束力 的1.2倍-1.8倍。在此情况下,既能保持穿着感、步行的容易性,又 能向臀大肌及臀中肌赋予适当大小的负荷。
此外,优选地,第一紧束部及第二紧束部在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 的位置处的紧束力,比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以外的位置的紧束力大。 在此情况下,能向臀大肌与臀中肌更适当地传递负荷,以进一步提高 塑身效果。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下身衣物,可不依赖有意识的 运动地得到穿着者的腹部附近部位的塑身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所构成的下身衣物的一实施方式的束裤的 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束裤的后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束裤的侧视图。
图4为从背面侧看图1所示的束裤的立体图。
图5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束裤的作用的图。
图6为用于说明图5的后续作用的图。
图7为表示接受了图1所示束裤的试穿试验的受试者的腹部的图。
图8为表示对图7所示的受试者的腹部剖面进行了拍摄的图。
图9为表示在步行运动器上的步行者的腰部运动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束裤(下身衣物)            2 束裤本体部
3 下裆部                    10 第一紧束部
20 第二紧束部               A 臀沟
B 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  C 肚脐
D 对应于第四腰椎的位置      E 臀大肌
F 臀中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下身衣物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 说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所构成的下身衣物的一实施方式的束裤的主 视图,图2及图3分别为其后视图及侧视图。图4为从背面侧看到的 立体图。在图1-4中,示出了穿着者穿上该束裤的状态。如图1-4所 示,该束裤1具有束裤本体部2、下裆部3、衬布4、第一紧束部10、 10、以及第二紧束部20、20,并且为其裤长到达膝盖之上的所谓长型 束裤。在此情况之下,紧束部由比束裤本体部的材料更难伸展的材料 所构成,是穿着时能得到比其周围压力大的部分。
束裤本体部2以及下裆部3由具有伸缩性的双向拉舍尔材料(尼 龙6644T、聚甲酸酯285T、聚氨基甲酸酯44T)构成,并彼此缝 合。束裤本体部2在其正面侧与背面侧的中央部分将其左右缝合而形 成前身片与后身片。而且,在束裤本体部2的腰围部2a中,穿入含有 橡胶的腰衬带(未图示)以确保穿着时腰部的贴身感。衬布4由例如 以尼龙·聚氨基甲酸酯为主的非伸缩性的平织网纱材料形成为菱形。 将该衬布4缝合于束裤本体部2的前身片的中央,贴靠于穿着者的下 腹部。
第一紧束部10、10与第二紧束部20、20分别成对地配置于束裤 本体部2的左右。该第一紧束部10、10及第二紧束部20、20由双层 平织网纱材料(尼龙44T、聚氨基甲酸酯/470T/60T)所构成、 并且具有比束裤本体部2的紧束力更强的紧束力。另外,第一紧束部 10、10与第二紧束部20、20分别形成为宽度尺寸约为6cm的带状, 其周缘部缝合于束裤本体部2上。此情况下的紧束力是指穿着时从该 束裤所承受的压力。
在此,第一紧束部10、10在贴靠穿着者的胯部的下裆部3背面侧 彼此连接,并且,从下裆部3沿着以臀沟A为中心的臀大肌E的下缘 及大腿上部向斜上方延伸、并经由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B。此 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B位于沿着身体侧线上、对应于大转子的 位置Ba的上方约5cm处。而且,第一紧束部10、10从对应于大转子 正上方的位置B朝斜上方往侧腹延伸,直至位于肚脐C正下方的位置、 即腰围部2a的大致中央部分。另一方面,第二紧束部20、20在对应 于第四腰椎的位置D处将彼此连接,并且,从该位置D沿着臀大肌E 的上缘以及臀中肌F朝斜下方延伸。并且,第二紧束部20、20在对 应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B处,以与第一紧束部10、10大致正交的 状态重叠。这样的第一紧束部10、10与第二紧束部20、20,除与束 裤本体部2缝合之外,也可以以粘贴于束裤本体部2的方式来形成, 还可与束裤本体部2接合而形成。另外,也可以提高束裤本体部2的 编织密度、或在束裤本体部2上涂敷如聚酯或氨基甲酸乙酯等树脂, 由此形成第一紧束部10、10以及第二紧束部20、20。
接着说明关于束裤1的力平衡。在本实施方式中,束裤本体部2 的紧束力约为2.9kPa。而第一紧束部10、10以及第二紧束部20、20 的紧束力为束裤本体部的紧束力的约1.3-1.7倍。更具体而言,在第一 紧束部10、10中,沿着臀沟A的部分10a、10a的紧束力约为3.9kPa, 而沿着侧腹的部分10b、10b之紧束力约为4.4kPa。另外,在第二紧 束部20、20中,沿着臀大肌的上缘的部分20a、20a的紧束力约为 4.4kPa。并且,在第一紧束部10、10及第二紧束部20、20中,对应 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B的紧束力约为4.9kPa,与其他部分的紧束力 相比为最大。束裤本体部2、第一紧束部10、10及第二紧束部20、20 的各紧束力是使用衣物压力测定器(AMI.Techno公司制、 AMI3037-10)所测量的。紧束力的测定方法为,例如将压力传感器安 装于假人或穿着者的待测定部位上,在穿上束裤的状态下,测量束裤 对压力传感器所施加的压力。
接着,参照图5及图6来说明当穿上具有上述构造的束裤1步行 时的作用。
首先,如图5(a)所示,当穿着者在步行时,若其腿(在此,为 右腿)向后动作,则由第一紧束部10所具有的紧束力对臀大肌E赋 予向前方的负荷。此时,在接受了自第一紧束部10施加的负荷的臀大 肌E上作用着要与负荷相对抗的反射肌肉作用(肌肉刺激),因此, 如图5(b)所示,腿进一步向后动作,腰部随之向后方大幅扭转。
而且,如图6(a)所示,在腰部往后方进行大幅扭转的作用下使 得臀中肌F往上方隆起。这样,由第二紧束部20所具有的紧束力所 产生的向前方的负荷赋予该隆起的臀中肌F。如图6(b)所示,藉由 此负荷,使得腿往前方移动时的动作变大,并随之使腰部往前方大幅 扭转。以此类推,在步行时,每次使腿运动(移动)就会起相同作用, 反复进行腰部的扭转运动,由此穿着者的腹肌群必然得到锻炼。在此, 腹肌群中的腹斜肌是直接与腰部扭转有关的肌肉,此肌肉是在日常生 活中不主动被使用的肌肉,所以在短期间内,能有效地锻炼此肌肉。
如上述说明那样,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束裤1,在第一紧束部10、 10及第二紧束部20、20的作用下,在步行那样的日常动作中能强调 腰部的扭转,因此,在无意中锻炼了腹肌群。因此,即使穿着者不有 意识地进行腹肌运动、背肌运动等运动,也能够获腹部附近部位的塑 身的实际效果。
另外,在束裤1中,第一紧束部10、10及第二紧束部20、20分 别形成宽度尺寸约为6cm的带状,因此,可不妨碍步行时的动作地有 力地支撑臀部。再者,第一紧束部10、10及第二紧束部20、20几乎 不会嵌进身体,所以能维持良好的穿着感。只要宽度尺寸在2~7cm的 范围内,就可以适当地获得这样的效果。
又,第一紧束部10、10及第二紧束部20、20在对应于大转子正 上方的位置B处,大致成直角地连接在一起,并且,第一紧束部10、 10在下裆部3处彼此连接,而第二紧束部20、20在对应于第四腰椎 的位置D处彼此连接。由此,能将第一紧束部10、10与第二紧束部 20、20牢固地与臀大肌E与臀中肌F紧贴,以提高塑身效果。在此, 第一紧束部10、10及第二紧束部20、20在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 置B处所形成的角度在80~100度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仍然可以获 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再者,就束裤1的力平衡而言,第一紧束部10、10及第二紧束部 20、20的紧束力为束裤本体部2的紧束力的约1.3-1.7倍。另外,第 一紧束部10、10及第二紧束部20、20中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 B处的紧束力比对应于大转子正上方的位置B以外的部分10a、10b 及20a处的紧束力大0.5kPa-0.1kPa左右。借由这样的力平衡,能维 持穿着感及步行容易度,并且,对臀大肌E与臀中肌F亦能赋予适当 大小的负荷。对于该力平衡,在相对于束裤本体部2的紧束力的1.2-1.8 倍的范围内做适当的变更,也能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图1-图4所示的关于束裤1的试穿试验结果。在此试 穿试验中,请10位受试者穿用具有与束裤1相同构造的样品一个月, 然后,如图7所示,测量肚脐周径G及下腹部周径H,以调查是否得 到腹部附近部位的塑身效果。此试穿结果显示,10位受试者中有7位 的肚脐周径G变小了1.5-2.5cm左右,而下腹部周径H变小了1.0cm 左右。又,关于束裤1的穿着感而言,从各受试者获得“容易扭动腰 部”(10位中有7位)、“能对腹部施力”(10位中有6位)、“能 走得自在”(10位中有9位)、“穿着感良好”(10位中有9位)等 之回答。在此,剩余3位的受试者中有2位,由于在试穿期间未充分 体重管理而导致体重增加,因此无法判断是否获得塑身效果。
图8(a)及8(b)表示对获得塑身效果的受试者利用MRI(核 磁共振断层成像装置)对束裤1的使用前以及使用后的肚脐附近的剖 面进行拍摄的结果。与图8(a)所示的使用束裤1前的剖面相比,在 图8(b)所示的使用束裤1后的剖面中,构成腹肌群的腹直肌I及腹 斜肌J获得增强。尤其腹斜肌J有显著的增强,由此得知,腹部附近 部位的皮下脂肪被往上拉,使得外形线条流畅地绷紧。
而且,本申请发明人对束裤本体部2和第一紧束部10及第二紧束 部20的力平衡也制作了各个比较例的样品,并对其塑身效果进行了调 查。首先,有关各紧束部10、20,除束裤1所使用的双层平织网纱材 料(紧束力为强)之外,还使用了单层的平织网纱材料(尼龙44T、 聚氨基甲酸酯/棉470T/60T:紧束力为中)及双向拉舍尔材料(尼 龙6644T、聚氨基甲酸酯/棉470T/60T:紧束力为小)的共3种材 料。另外,关于束裤本体部2,除如图1所示的束裤本体部2之外, 还使用了不易伸展的双向拉舍尔材料(尼龙6644T、聚氨基甲酸酯 44T、聚氨基甲酸酯78T)以及与之相比较为容易伸展的双向拉舍尔 材料的共3种材料。对于将上述各个材料组合而成的共9种束裤的样 品,分别调查其是否具有塑身效果。结果发现,各紧束部10、20的紧 束力强的束裤具有获得好塑身效果的倾向。
由以上结果得知,本实施方式的束裤1证明了,在第一紧束部10、 10及第二紧束部20、20的作用下,在如步行这样的日常动作中,能 适当地强调腰部的扭动,从而获得腹部附近部位的有效塑身效果。而 且,也证明了束裤1的穿着感及步行容易性良好,在继续穿着时并无 不适感。
本发明并未限于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例如,从获得塑身效果的观 点而言,不一定非要设置衬布4。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束裤 作为下身衣物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亦可应用于束裤以外的下 身衣物,如罩、紧身衣裤、运动护身带以及吊袜带等。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