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

申请号 CN200480007876.3 申请日 2004-04-19 公开(公告)号 CN100444757C 公开(公告)日 2008-12-24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华歌尔; 发明人 大谷圭;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衣服,其为在至少一部中使用由伸缩性的经编针织物构成、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12、13)的部片(11)的衣服,前述部片(11)由第1以及第2非弹性丝以及弹性丝织成、底编织组织是使第2非弹性丝与弹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并通过在各织针中使至少一方由闭口线圈而织成,在前述部片(11)中具有通过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同的部分(23),在裁剪后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12、13)的部分包含由第1非弹性丝也与前述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构成的部分。由此,边缘部分不会变厚,能够比较自由地设计由非弹性丝而使编织组织变化的区域的图形和不需要边缘处理的边缘线的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衣服,在构成衣服的布料的至少一部中使用了由伸缩性 的经编针织物构成、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部片 (P),其特征在于,所述部片(P)由第1非弹性丝、形成底编织组 织的第2非弹性丝及弹性丝织成,所述底编织组织为将所述第2非弹性 丝与所述弹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并通过在各织针中使 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中的至少一方由闭口线圈织成,在所述部片(P) 中具有通过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同的部分,在裁剪后的状态下 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部分包含由第1非弹性丝与所述底编织的第2 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一起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部分。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 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2/3以上为由第1非弹性丝与所述底编织的 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一起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 部分。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 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全部为由第1非弹性丝与所述底编织的第2 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一起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部分。
4、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所述部 片(P)中的由第1非弹性丝与所述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一 起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区域以外的区域(H)为 从如下(H1)~(H4)中选择的至少1个,
(H1)由第1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为半编织的区域;
(H2)由第1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为编链组织的区域;
(H3)由第1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为沉降弧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 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的区域;
(H4)将第1非弹性丝进而与第3非弹性丝重叠地编织的区域, 并且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为从半编织、编链组织、以及沉 降弧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 经编组织中选择的1种,第3非弹性丝为从半编织、编链组织、沉降弧 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 组织中选择的1种、并与所述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不同的编织 组织的区域。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小于在裁剪后状态下 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2/3的范围为由(H3)构成的部分。
6、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在由伸 缩性的经编针织物构成的部片(P)中,由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 同的区域中的至少1个边界线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状。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作为部片(P),使 用在想要伸缩比较弱的区域中设置由第1非弹性丝与所述底编织的 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一起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 区域、在想要伸缩力比较强的区域中设置由所述部片(P)中的除由 第1非弹性丝与所述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一起同行的1×1的 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区域以外的所述区域(H)构成的区域 的部片(P)。
8、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所述部 片(P)为进而形成根据伸缩力的强弱的要求改变所使用的弹性丝的 粗细度、织入的根数的至少一项的由弹性丝使伸缩力不同的区域的部 片(P)。
9、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所述部 片(P)的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通过闭口线圈织成,弹性丝通过开口 线圈织成。
10、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所述部 片(P)的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全都为通过闭口线圈织成。
11、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区域(H1)的由第 1非弹性丝构成的半编织为由闭口线圈织成的半编织。
12、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区域(H2)的由第 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链组织为由开口线圈织成的编链组织。
13、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区域(H3)的由第 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为沉降弧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 弧的方向相反向的闭口线圈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
14、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衣服为 从腹带、短裤、女紧身连裤衫、泳装、型体服、短裹腿、运动用紧身 衣裤、胸罩中选择的衣服。
15、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衣服为 衣服整体紧贴身体的具有臀部的衣服。
16、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在由伸 缩性的经编针织物构成的部片(P)中,由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 同的区域中的至少1个为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的区域。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带状且弯曲的连续 图形的区域由从以下(H1)、(H2)、(H3)及(H4)中选择的区 域(H)构成:
(H1)由第1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为半编织的区域;
(H2)由第1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为编链组织的区域;
(H3)由第1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为沉降弧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 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的区域;
(H4)将第1非弹性丝进而与第3非弹性丝重叠地编织的区域, 并且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为从半编织、编链组织、以及沉 降弧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 经编组织中选择的1种,第3非弹性丝为从半编织、编链组织、沉降弧 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 组织中选择的1种、并与所述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不同的编织 组织的区域。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衣服为短裤或腹带, 该短裤或腹带的下摆部及腰线部由所述部片(P)的在裁剪后状态下 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构成,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的区域为短裤或腹 带的从左右臀部的鼓起之下起到侧面的部分。
1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衣服为短裤或腹带, 该短裤或腹带的下摆部及腰线部的至少一方由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 边缘处理的边缘构成,该下摆部及腰线部的边缘的线条方向的至少一 方与该部片(P)的由该弹性丝使伸缩力变化的区域的伸缩力的变换 线的方向非平行。
20、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衣服为 胸罩,胸罩的衬布由所述部片(P)构成,该衬布的上下边缘由在裁 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构成。
21、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作为非 弹性丝使用有光丝和无光丝,并分开编织而形成织入了有光丝的部分 和织入了无光丝的部分,通过在所希望的地方由有光丝和无光丝的光 泽的差异形成线状或带状的可目视的图案。
22、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其特征为,底编织 组织使用仅由弹性丝织成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构成的底编织组织 替代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底编织组织。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边缘并且使 用了伸缩或伸缩方向局部性地不同的部片的衣服。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衣服的下摆部等的边缘由于在裁剪后状态下的边缘部 会散开(解开),为了防止散开,需要进行边缘处理。这种处理为边 缘处理,称为缝边,这种方法根据部位与材料而有多种形式,一般例 如,将布边折回2重地进行缝合,或将另外的布或带状物断面大致U 字形地覆盖在布料的边缘部上进行缝合等,以进行边缘处理。但是, 该作业在衣服的缝制中构成负担,并且在实施这种边缘处理时,该部 分变厚,在其上穿着紧身的外衣等情况下,具有下装的边缘线条形成 凸条而显现在外衣上,有损外观,及变厚的边缘部损害穿着感的问题。
为此,近年来使用了如下所述的衣服。例如具有无需边缘处理的 下摆的腹带等,以由无需边缘处理质地的该缘部构成腹带下摆部的形 式,使用至少将无需边缘处理的布料构成的部片用作构成该衣服的布 料的至少一部分的衣服。此外,对于紧密地穿着于身体上、具有体形 修整功能的衣服,也采用在想要伸缩力加强的部分上,不贴补其他的 垫布,而是通过在想要伸缩力加强的部分上加粗被插入的弹性丝的粗 细度,或同一线圈纵行中增加被插入的弹性丝的根数,或加大被插入 该弹性丝的区域的宽度,以消除在使用垫布的情况下产生的台阶地赋 予提臀功能等的体形修整功能的方法。但是,在通过增加插入的弹性 丝的粗细度或弹性丝的根数来形成加强伸缩力的区域等的情况下,该 区域不得不成为朝向与编织方向、即丝的供给方向相平行的方向的区 域。换言之,伸缩力不同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向与编织方向、即丝的供 给方向平行。因此,在通过增加插入的弹性丝的粗细度或弹性丝的根 数来形成伸缩力不同的区域的情况下,该区域的边界线成直线状,在 形成带状图案的伸缩力加强的区域的情况下,不能形成弯曲的带状图 案形式的区域,只能形成笔直的带状图案的区域。
在此,为了使伸缩力不同区域的边界线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曲线 状,换言之,为了形成伸缩力被加强的或被减弱的弯曲的带状图案的 区域,提出了一种通过使得由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变化,由非弹性丝 的编织组织变化来加强伸缩力或减弱伸缩力,形成也包含弯曲形状的 任意图案的区域的方法(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其对应美国专利 的下述专利文献2)。
前述专利文献1、2中所示的方法能够由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变化 来加强伸缩力或减弱伸缩力,形成也包含弯曲形状的任意图案的区 域,此外,通过将这些区域与由弹性丝来加强或减弱伸缩力的笔直的 带状图案的区域并用,能够形成各种伸缩力强弱的区域。因此,能够 在需要的部位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配置所需要的伸缩力的区域。此 外,以后将“伸缩力强或弱的区域”统一简称为“伸缩力变化的区域”。
在此,在前述专利文献1、2中所示的方法中,为了形成无需边缘 处理的边缘,通常使用所谓抽花(糸抜き)等的方法(例如参照下述 专利文献3)。从而,通过抽出织入的丝,以该部分为界,将针织物 分为2部分,该被分为2部分的相对峙的各自边缘的部分成为不发生散 边的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因此,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必须成为与丝 的供给方向、即编织方向实质上平行的线的边缘。在该布料的上下边 缘均为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共同地成为与编织方 向平行的线的边缘。从而,即使组合地采用由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变 化来增强伸缩力或减弱伸缩力、形成也包含弯曲形状的图案的任意图 案的区域的上述手法和由上述抽花形成的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手 法,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线的方向也不得不为与编织方向平行的方 向(对此,以下也表示为与编织方向相同的方向),不能比较自由地 将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线的方向或形状设计在希望的方向上,因 此,即使与形成包含弯曲形状的图案的任意图案的伸缩力不同的区域 的手法组合,也具有仍严重地制约衣服设计的自由度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要加强伸缩力的部分上通过插入更粗的 弹性丝等手法由弹性丝形成伸缩力强的区域的情况下,由于由更粗的 弹性丝的插入等手段形成该区域,前述伸缩力的切换线的方向通常不 得不为沿着与丝的供给方向、即编织方向大致平行的实质上直线的方 向。
因此,在1片针织物中,在形成由弹性丝变化伸缩力的区域的同 时在同1片针织物中形成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情况下,不得不成为 由于弹性丝而伸缩力强的区域的伸缩力的切换线的方向和无需边缘 处理的边缘的线的方向朝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向的布料。换言之,具有 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方向被限定在编织方向上的问题。
在图16中,作为一模型样品,示出了通过上述的以往方法(前述 专利文献1、2所示的方法),将在1片针织物中通过非弹性丝的编织组 织变化形成伸缩力变化的区域、通过弹性丝变化伸缩力的区域、以及 靠所谓抽花等的手法形成的不产生散边的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在此 情况下应为下摆部分)的针织物裁剪为适宜的形状,以构成衣服的一 部分的部片的示意性俯视图。该部片的形状只是为了说明而举出的形 状,不是适用于某一特定衣服的部片的严格的形状。但是例如采用与 某种短腹带的用于从前胁开始覆盖胁部并覆盖背部的臀部的左侧的 部片形状接近的部片作为说明用模型。图中的右侧部分为后中心侧, 上侧为腰围线,左下侧为下摆线。后述的图17及图14、图15也为同样 意义的附图
图16中所示的针织物300的边缘301为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例如 下摆线),303为作为由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变化形成的伸缩力强区域 而弯曲了的带状图案的区域,304为由弹性丝形成的伸缩力强区域(例 如插入比其他部分粗的弹性丝来加强伸缩力的区域),302为上边缘 (例如腰围线),由弹性丝形成的伸缩力强的区域304的伸缩力变换 线304a、304b(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将两者集合,仅简称为304ab) 的方向与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301的方向306相平行。以后,这种编织 组织或伸缩力变化区域的“变换线”也称为“边界线”。该针织物的编织 方向为箭头305所示的方向,与伸缩力的变换线304ab的方向相同。并 且,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301的方向306被限定为与编织方向305同一 方向(平行的方向)。此外,如果在上边缘302线的方向307为与伸缩 力强的区域304的伸缩力的变换线的方向304ab或无需边缘处理的边 缘301的方向306不同的如图示的307方向的形状时,则上边缘302就不 能成为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而为需要2重折叠地缝合等的边缘处理 (缝边)的边缘。
在图17中,作为其他的模型样品,示出了通过上述的以往方法, 将在1片针织物中形成通过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变化而使伸缩力强的 区域和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强的区域的同时,将在该同1片针织物中 形成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布料裁剪为适宜的形状、并构成衣服的一 部分的部片的另一示意性俯视图。
图17中所示的针织物300的边缘301为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并且 为荷叶边状的波形形状。该荷叶边状的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能够通过 例如日本专利第3099085号等的方法来实现。
并且,在该场合下,也设置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强的区域304(例 如插入粗弹性丝来加强伸缩力的区域)的情况下,该伸缩力强的区域 304的伸缩力变换线的方向304ab和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301的方向 306实质上相平行。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301的荷叶边状部分为波形形 状的曲线,但作为与该波的前进方向相当的整体的边缘301的方向为 箭头306的方向。这种处理方法与尽管光是波动的,但作为整体以直 线形式描述其前进方向的处理方法是相同的。箭头306以连接无需边 缘处理的边缘301的荷叶边状的波的顶点的切线作为整体的方向,但 以将波上下分割的中央线也示出了整体的方向。即,即使无需边缘处 理的边缘301为荷叶边状,作为其整体的方向306也与伸缩力强的区域 304的边界线(伸缩力的变换线)304ab的方向实质上是平行的。此外, 该针织物的编织方向为箭头305所示的方向,与伸缩力变换线的方向 同一方向。并且,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301的方向306并不被限定于编 织方向305。并且,如果上边缘302线条的方向307为与通过弹性丝使 伸缩力强的区域304的伸缩力变换线304ab的方向或无需边缘处理的 边缘301的方向306不同的、图示那样的307方向的形式时,上边缘102 就不能作为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成为需要2重折回地缝合等边缘处 理的边缘。
此外,尽管图中未示出,但在欲使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强的区域 304的伸缩力变换线304ab的方向与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301的方向 306不平行时,由于不得不将边缘301向目的方向地裁剪,裁剪后的裁 剪端部不处理会发生散边,不得不成为进行了边缘处理的边缘。即不 能成为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此外,在如果上边缘302为无需边缘处 理的边缘的情况下,上边缘302线条的方向307也必须被限定在与通过 弹性丝使伸缩力强的区域304的伸缩力的变换线304ab的方向或编织 方向305相平行的方向上。即,实际状况是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方 向必须为与编织方向或利用弹性丝使伸缩力变换的线条的方向相同 的方向。
因此,以往在将衣服的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方向定为例如大致 平方向等特定的方向时,存在有不能将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强的区 域的方向(利用弹性丝使伸缩力变换的线条的方向)自由地设定为以 进行体形修整为目的的适宜的度,并且在下摆线或腰围线的边缘等 为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情况下,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强的区域的方 向被限制为与其平行的方向上,不能与下摆线或腰围线的方向无关地 使通过弹性丝使弹性力强的区域的方向成为该衣服最适宜的方向的 问题。
即、具有由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构成的下摆线或腰围线的方向被 限定在编织方向上,在将这些边缘的朝向设计为作为目的的最适于衣 服的方向上时,不能自由地改变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强的区域的方 向,不能以适宜进行目的性体形修整的角度来设置的问题。
因此,在以往的衣服中,将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变化的区域的方 向设置为适宜进行目的性体形修整角度,并且下摆线等的衣服下边缘 部或者腰线等衣服下边缘部等方向也能够不受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 变化的区域的方向限制地自由改变的场合,必须将边缘部的形状裁剪 为目的的形状并进行边缘处理。
即、在以往的衣服中,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变化的区域的方向被 固定在与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极大地限制了设 计的自由度。不能将图16及图17所示那样的、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变 化的区域方向设定为例如后述的图14或15所示那样的方向等不限于 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方向、比较自由的方向。
换言之,无法得到使用了下述部片的、设计的自由度比较高的衣 服,其中该部片具有通过非弹性丝变化编织组织的区域、并根据需要 具有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变化的区域、而且通过裁剪无需边缘处理的 边缘能形成比较自由的方向或形状。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比较自由 地设计具有通过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同的部分,该通过非弹性丝使 编织组织不同的部分的区域的边界线为直线或其至少一部为曲线的 通过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同的部分(其也称为通过非弹性丝变化编 织组织的区域)的图案,并且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线的方向能够不限 定为与编织方向平行的方向,以将通过前述非弹性丝变化编织组织的 区域的图案设置于适当部位上的方式通过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裁剪 能比较自由地进行设计的衣服。此外,这里的通过非弹性丝使编织组 织不同的部分(即通过非弹性丝变化编织组织的区域)为由于通过非 弹性丝适宜地改变编织组织而使伸缩力和伸缩方向等适当不同的部 分。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 变化的区域的伸缩力的变换线的方向与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方向 不平行地根据需要将各线条自由地设计在适宜的方向上,并且能够比 较自由地设计综合地具有通过非弹性丝变化编织组织的区域的边界 线为直线或其至少一部为曲线状那样的变化的伸缩力或伸缩方向区 域的、具有各种等级的伸缩力变化的区域或具有伸缩方向等变化的区 域,并且在至少一部中具有在裁剪后不容易产生散边的无需边缘处理 的边缘的、增加了体形修整功能或提高贴合性等功能的衣服。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的衣服为在构成衣服的布料的至少一 部中使用由伸缩性的经编针织物构成、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 处理的边缘的部片P的衣服,前述部片P由第1非弹性丝、形成底编织 组织(地編組織)的第2非弹性丝及弹性丝编织成,前述底编织组织 为将前述第2非弹性丝与前述弹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 ((トリコツト組織)),并通过在各织针中使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 丝中的至少一方由闭口线圈而编织成,在前述部片(P)中具有通过 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同的部分,在裁剪后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 的部分包含由第1非弹性丝与前述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一 起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衣服的一实施例的半长型腹带的从正面侧所见的立 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半长型腹带的从背面侧所见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衣服的一实施方式例的半长型腹带的从正面侧所见 的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半长型腹带的从背面侧所见的立体图。
图5为在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部片(P)中使用的编织组织的一 方式。
图6为在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部片(P)中使用的编织组织的另 一方式。
图7为在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部片(P)中使用的编织组织的再 一方式。
图8为部片(P)的底编织组织的一方式。
图9为部片(P)的底编织组织的另一方式。
图10为部片(P)的底编织组织的再一方式。
图11为具有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案的区域(H)的经编针织物一 例的俯视图。
图12为具有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案的2种不同的区域(H)的经 编针织物一例的俯视图。
图13为具有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案的3种不同的区域(H)的经 编针织物一例的俯视图。
图14为构成本发明中使用的衣服一部分的部片(P)一方式的示 意性俯视图。
图15为构成本发明中使用的衣服一部分的部片(P)另一方式的 示意性俯视图。
图16为构成适用了以往技术的情况下的衣服一部分的部片的示 意性俯视图。
图17为构成适用了以往技术的情况下的衣服一部分的部片的另 一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衣服为:
(1)一种衣服,在构成衣服的布料的至少一部中使用了由伸缩 性的经编针织物构成、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部 片(P),所述部片(P)由第1非弹性丝、形成底编织组织的第2非弹 性丝及弹性丝织成,所述底编织组织为将所述第2非弹性丝与所述弹 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并通过在各织针中使第2非弹性丝 和弹性丝中的至少一方由闭口线圈织成,在所述部片(P)中具有通 过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同的部分,在裁剪后的状态下无需边缘 处理的边缘的部分包含由第1非弹性丝也与所述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 丝和弹性丝一起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衣服中,由于在构成衣服的布料的至少一部中使用的 部片(P)为由第1非弹性丝、形成底编织组织的第2非弹性丝及弹性 丝织成,前述底编织组织为将前述第2非弹性丝与前述弹性丝同行的 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并通过在各织针中使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中 的至少一方通过闭口线圈而织成,在裁剪后的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 边缘的部分包含由第1非弹性丝也与前述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和弹 性丝共同地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部分的衣服,因 此能够在编织方向上不受拘束地在比较自由的方向上或在比较自由 的形状上通过裁剪成为衣服边缘的部分而形成,并且,由于该裁剪后 的边缘包含由第1非弹性丝也与前述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 共同地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部分,能够成为在裁 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
并且,在前述部片(P)中,由于具有由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 织不同的部分,并在所希望的位置上设置所希望形状的由第1非弹性 丝使编织组织不同的区域,由此能够形成将伸缩力或伸缩方向等适宜 变化的区域,能够容易地提供在适宜的位置上增加适宜的体形修整功 能或提高贴合性等功能的衣服。并且能够发挥衣服的该边缘的部分不 变厚,衣服的该边缘不会反映在外衣上而出现凹凸,能够保持本衣服 的穿用者的外观良好等具有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衣服的优点。
(2)在前述(1)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 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2/3以上为由第1非弹性丝也与所述底编织的 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一起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 部分。
(3)在前述(1)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 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全部为由第1非弹性丝也与所述底编织的第2 非弹性丝和弹性丝一起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S)构成的部分。
(4)在前述(1)~(3)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所述部片(P) 中的由(S)构成的区域以外的区域(H)为从如下(H1)~(H4) 中选择的至少1个,
(H1)由第1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为半编织的区域;
(H2)由第1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为编链组织的区域;
(H3)由第1非弹性丝编织的组织为沉降弧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 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的区域;
(H4)将第1非弹性丝进而与第3非弹性丝重叠地编织的区域, 并且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为从半编织、编链组织、以及沉 降弧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 经编组织中选择的1种,第3非弹性丝为从半编织、编链组织、沉降弧 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 组织中选择的1种、并与所述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不同的编织 组织的区域。
(5)在前述(4)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小于在裁剪后状态下无 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2/3的范围为由(H3)构成的部分。
(6)在前述(1)~(5)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在由伸缩 性的经编针织物构成的部片(P)中,由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同 的区域中的至少1个边界线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状
(7)在前述(4)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作为部片(P),使用 在想要伸缩力比较弱的区域中设置由(S)构成的区域,在想要伸缩 力比较强的区域中设置由(H)构成的区域的部片(P)。
(8)在前述(1)~(7)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所述部片 (P)为进而形成根据伸缩力的强弱的要求改变所使用的弹性丝的粗 细度、织入的根数的至少一项的由弹性丝使伸缩力不同的区域的部片 (P)。
通过这种良好的形式,将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变化的区域的伸缩 力的变换线的方向和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方向能够不平行地根据 需要对各个线条在适当的方向上自由地设计,并且综合地具有通过非 弹性丝使编织组织变化的区域,能够比较自由地设计具有各种等级的 伸缩力的区域或将伸缩方向等控制在特定的方向上的区域,同时能够 提供至少在一部分上具有在裁剪后不易发生散边的无需边缘处理的 边缘的衣服。
(9)在前述(1)~(8)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所述部片 (P)的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通过闭口线圈织成,弹性丝通过开口线 圈织成。
(10)在前述(1)~(8)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所述部片(P) 的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和弹性丝全都为通过闭口线圈织成。
(11)在前述(4)~(10)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区域(H1) 的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半编织为由闭口线圈织成的半编织。
(12)在前述(4)~(10)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区域(H2) 的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链组织为由开口线圈织成的编链组织。
(13)在前述(4)~(10)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区域(H3) 的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为沉降弧的方向与所述底编织组织 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闭口线圈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
(14)在前述(1)~(13)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衣服为 从腹带、短裤、女紧身连裤衫、泳装、型体服、短裹腿、运动用紧身 衣裤、胸罩中选择的衣服。。
(15)在前述(1)~(8)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衣服为衣 服整体紧贴身体的具有臀部的衣服。
(16)在前述(1)~(15)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在由伸 缩性的经编针织物构成的部片(P)中,由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 同的区域中的至少1个为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的区域。
(17)在前述(16)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 形的区域由从(H1)、(H2)、(H3)及(H4)中选择的区域(H) 构成。
(18)在前述(17)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衣服为短裤或腹带, 该短裤或腹带的下摆部及腰线部由所述部片(P)的在裁剪后状态下 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构成,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的区域由区域(H) 构成,并且为短裤或腹带的从左右臀部的鼓起之下起到侧面的部分。
(19)在前述(8)~(18)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衣服为 短裤或腹带,该短裤或腹带的下摆部及腰线部的至少一方由在裁剪后 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构成,该下摆部及腰线部的边缘的线条方 向的至少一方与该部片(P)的由该弹性丝使伸缩力变化的区域的伸 缩力的变换线的方向非平行。
(20)在前述(1)~(13)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衣服为 胸罩,胸罩的衬布由所述部片(P)构成,该衬布的上下边缘由在裁 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构成。
(21)在前述(1)~(20)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作为非 弹性丝使用有光丝和无光丝,并分开编织而形成织入了有光丝的部分 和织入了无光丝的部分,通过在所希望的地方由有光丝和无光丝的光 泽的差异形成线状或带状的可目视的图案。
(22)在前述(1)~(21)任一项记载的衣服中,最好底编织 组织使用仅由弹性丝织成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构成的底编织组织 替代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底编织组织。
在本发明的衣服中,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不是由 前述的抽花等的方法形成的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而为使用由构成在 裁剪后状态下不发生散边(ほつれ)的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经编针 织物构成的部片(P)的裁剪后的边缘。
为了说明这样的由即使在裁剪后状态下其裁剪端(裁剪后的边 缘)也能够为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并且具有通过第1非弹性丝使编 织组织不同的部分的经编针织物构成的部片(P),对于构成各个区 域而较好被采用的编织组织的例子进行说明。
使用图5、图6、图7对上述本发明中使用的部片(P)的经编针 织物的编织组织进行说明。
在图5、图6、图7中,各箭头R所示的方向为编织方向(换言之 为丝的供给方向、线圈纵行(ウエ一ル)方向、针织物的纵方向), 与其成直角的方向为经编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针织物的横方向)。 100为在提花筘L1中通丝并编织的第1非弹性丝,图中所示了其编织组 织。同样地101为在地筘(地筬)L2中通丝并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图 中示出了其编织组织。102为在另一个地筘L3中通丝并编织的弹性丝, 图中示出了其编织组织。
在图5、图6、图7中共同的是由第2非弹性丝101与弹性丝102构成 的底编织组织,为使第2非弹性丝与弹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 织,同时在各织针中通过将第2非弹性丝与弹性丝中的至少1方由闭口 线圈织成。图5、图6、图7中图示的为在各织针中通过将第2非弹性丝 由闭口线圈、将弹性丝由开口线圈织成的例。如此使用非弹性丝和弹 性丝作为底编织的织丝施加了适度的伸缩性。由于底编织为1×1的特 里科经编组织,并且在各织针中通过将非弹性丝与弹性丝中的至少1 方由闭口线圈织成,能够容易地实现线圈的稳定,防止裁剪后的边缘 的散边。作为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为由提花单拉舍尔经编机或提花 特里科经编机编织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但作为由提花单拉舍尔 经编机编织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能够成为容易地施加张力的编织 密度高的针织物,较佳。
此外,在通过第1非弹性丝变化编织组织的区域为与编织方向相 同、直的带状的区域的情况下,也可使用不具备提花机构的单拉舍尔 经编机或特里科经编机,最好为单拉舍尔经编机。
并且上述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底编织组织的形式由另外的图8、 图9、图10所示。图8为通过将第2非弹性丝101由闭口线圈、将弹性丝 102由开口线圈织成的底编织组织(A),图9为将第2非弹性丝101与 弹性丝102全部都通过闭口线圈织成的底编织组织(B),也可采用未 图示的与底编织组织(A)相反的组合,即将第2非弹性丝101由开口 线圈、将弹性丝102由闭口线圈织成的底编织组织(C),以及如图10 所示的底编织组织(D)那样,将第2非弹性丝101与弹性丝102共同 交替开口线圈和闭口线圈,但在相同织针中与第2非弹性丝101的开口 线圈相对、弹性丝102闭口线圈,同样地与第2非弹性丝101的闭口线 圈相对、弹性丝102开口线圈地组合而编成的伸缩性针织物(D)。 在上述中,底编织组织(A)在容易明确地发挥伸缩力的强弱差的方 面较好。此外底编织组织(B)在容易使线圈纵行方向的编织密度为 高密度,裁剪后的边缘的散边较少方面上较好。底编织组织(C)及 (D)可成为伸长度较高的底编织组织,但有不容易施加伸缩力的弹 性差的倾向。作为底编织组织,在本发明中(A)为最好,其此较好 的为(B)。
图5的在提花筘L1中通丝地编织的第1非弹性丝100的由105所示 的线圈横列的部分为使第1非弹性丝、前述底编织的前述第2非弹性丝 和前述弹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为形成前述区域(S)时 适用的编织组织。由于该组织特别不容易发生散边,所以在前述部片 (P)的裁剪后状态下不需要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部分的至少一部需要 由该组织形成,最好为裁剪后状态下不需要边缘处理的边缘长度的 2/3以上,更好为裁剪后状态下不需要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全部由 该组织形成。
虽无特别限定,但该组织有容易形成伸缩性比较弱的区域的倾 向。
在上述编织组织中,第1非弹性丝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通过 闭口线圈编成,但裁剪后的边缘变得更不易产生散边,较佳。
并且,第1非弹性丝100中由106所示的线圈横列的部分为半编织, 作为针织物的伸缩力比较强或限制在以伸缩方向为主的特定的方向 上的区域(H)的一个来使用。虽无特别限定,但为容易形成主要的 针织物的横方向的伸缩方向不易伸长、主要的针织物的横方向的伸缩 力较强的区域(H1)的倾向的编织组织。此外,图5所示的106的半 编织为闭口线圈,但在能够更加容易地发挥伸缩力比较强及限制伸缩 方向的功能方面上较好。换言之,半编织为与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 相比在横方向上一针多摆动的组织,具有减小伸长的倾向。该半编织 的沉降弧(シンカ一ル一プ)的方向与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同 方向。即在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为从左下朝向右斜上的部分 中,与半编织的沉降弧的方向同样地从左下朝向右斜上,在底编织组 织的沉降弧的方向为从右下朝向左斜上的部分中,与半编织的沉降弧 的方向同样地从右下朝向左斜上。
此外,在此作为针织物的横方向还是纵方向的基准,经编针织物 中的纵方向为针织物的编织方向(箭头R所示方向),即线圈纵方向 为纵方向。因此,在此所说的横方向为与针织物的编织方向成直角的 方向,即线圈横列方向,在与完成后的衣服的纵方向、横方向无关系 这一点上需要注意。在如果将该经编针织物的纵方向、即针织物的编 织方向(箭头R所示的方向)作为衣服的横方向使用的情况下,在该 衣服中,该经编针织物的纵方向成为向着衣服的横方向。
图6的在提花筘L1中通丝地编织的第1非弹性丝100的由105所示 的线圈横列为与图5的105所示的同样地、使前述底编织的前述第2非 弹性丝、前述弹性丝和第1非弹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为 形成前述区域(S)时适用的编织组织。并且,图6中第1非弹性丝100 中107所示的线圈横列为编链组织,作为针织物的伸缩性比较强或限 制在以伸缩方向为主的特定的方向上的区域(H2)的一个使用。虽 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具有易形成主要在针织物的纵方向的伸缩方向 难以伸长、主要加强了针织物的纵方向的伸缩力的区域(H2)的倾 向的编织组织。此外,图6所示的107的编链组织的开口线圈的一方在 不容易发生断头等、编织性的方面较好。在闭口线圈的情况下,针织 物纵方向的伸缩力较强,但有在编织性方面差的倾向。如前所述,这 里所说的纵方向为针织物的编织方向(箭头R所示的方向),即线圈 纵行方向,在与完成后的衣服的纵方向、横方向无关系这一点上与上 述相同。
此后的图7的由提花筘L1通丝地编织的第1非弹性丝100的由105 所示的线圈横列为与图5的105所示的同样地,使前述底编织的前述第 2非弹性丝、前述弹性丝和第1非弹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 为形成前述区域(S)时适用的编织组织。并且,在图7的第1非弹性 丝100中108所示的线圈横列的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为沉降 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的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 织(将其简称为“反行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作为于针织物的伸 缩力较强或改变伸缩性的区域(H)的一个使用。虽无特别限定,由 于与(H1)或(H2)相比具有裁剪后的边缘不易发生散边的倾向, 可作为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编织组织的一部分来 使用。在此情况下,比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 2/3小的范围最好为由(H3)构成的部分。
此外,在沉降弧的方向从105的部分向108的部分的形式反向地变 更时,为在例如109所示的线圈横列上通过编链组织等组织来变更方 向。如果注意沿第1非弹性丝100的一线圈横列的部分的沉降弧100a, 在图7中,沉降弧100a的方向为从左下朝向右斜上。沿相同线圈横列 的部分的第2非弹性丝101的沉降弧100a与弹性丝102的沉降弧102a的 方向全部从右下朝向左斜上。因此沉降弧100a的方向为与前述底编织 的沉降弧101a、102a的方向相反向。
图7中所示的108的沉降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的沉降弧的方向 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最好为闭口线圈一方。但是,根据需 要,也可为开口线圈。
以上说明为了使第1非弹性丝形成的编织组织及不同区域的编织 组织等的理解容易,分别说明了图5的106的半编织、图6的107的编链 组织、图7的108的沉降弧的方向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但可 在同一线圈线圈纵行中将这些混用,至特定的线圈横列为止成半编 织,接着从此后的线圈横列开始,一定的线圈横列采用编链组织,再 接着,此后的线圈横列为反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等连续地变化。
尽管图中未示出,但也可使用作为区域(H)的一个,为第1非 弹性丝与再一个第3非弹性丝重叠地编入的区域,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 组织为从半编织、编链组织及沉降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 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选择的一种,第3非弹性丝为 从半编织、编链组织及沉降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 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选择的一种且也能用于为与前述第 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不同的编织组织的区域(H4)。在此没有特别 的限定,但为形成主要针织物的纵方向伸长较低而针织物的横方向的 伸长不太低且主要针织物的纵方向的伸缩力更强的区域(H4)的良 好的编织组织。
本发明中使用的经编针织物实际上使用具有由压电变换元件等 构成的提花织机控制装置的经编机(参照例如美国专利第5,390,512 号,相对应的为日本专利特开平6-166934号等),更具体地为具有提 花控制装置的拉舍尔经编机、具有提花控制装置的特里科经编机等, 在由提花筘L1供给第1非弹性丝,由底筘(地筬)L2供给第2非弹性 丝、由底筘L3供给弹性丝的方式同时进行编织,但根据伸缩力的变化 或伸缩方向的变化的要求,通过变化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编织 组织变化区域的边界线根据要求为直线状、或包含至少一部为曲线状 的针织物,形成任意图形的由上述第1非弹性丝形成的区域(S)、及 从任意图形的(H1)~(H3)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区域(H)的方法使 用附图进行说明。此外,由具有提花控制装置的拉舍尔经编机编织的 针织物能够得到容易带有张力、编织密度高、平均的伸长度大的经编 针织物,较佳。但在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变化的区域为编织方向 相同的直的带状区域的情况下,也可使用不具有提花机构的拉舍尔经 编机或特里科经编机,最好为拉舍尔经编机。在形成前述的第1非弹 性丝与再一个第3非弹性丝重叠地编织的区域的情况下也同样。
以下,以通过由提花筘L1通丝地编织的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 的变化,在预定的部分上图形状地形成区域(H)和区域(S)的情 况下、形成区域(H)的图形为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的个案为例进 行说明。
图11为上述的区域(H)的图形为带状且具有弯曲的连续图形的 经编针织物1一例的俯视图。在此假定2为区域(H)、3为区域(S)、 4也为区域(S)。用于形成该经编针织物的丝的供给方向为箭头R的 方向。即,由提花经编机编织的、从经编机排出的布料的排出方向(编 织方向)为箭头R的方向。
在编织图11的第Wn个线圈纵行的情况下,从第m0个的线圈横列 到第m1个线圈横列在区域(S)中采用的组织,即与底编织相同的1×1 的特里科经编组织(参照图5的第1非弹性丝100的105部分的编织组 织)编织,从第m1个的线圈横列到第m2个线圈横列之间由例如半编 织(参照图5的第1非弹性丝100的106部分的编织组织)编织,第m2 个的线圈横列与第m3个线圈横列之间由与底编织相同的1×1的特里科 经编组织编织。同样地,在编织图1的第Wn+x个线圈线圈纵行的情况 下,从第m0个的线圈横列到第q1个线圈横列为止以与底编织相同的 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编织,从第q1个的线圈横列到第q2个线圈横列 之间由半编织编织,从第q2个的线圈横列到第m3个线圈横列之间由与 底编织相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编织。这种编织方法能够通过向 具有前述的提花控制装置的经编机的计算机中输入对于各线圈线圈 纵行和各线圈横列的上述形式的指令来实现。再者,能够根据要求适 当地将上述的半编织的部分变更为编链组织(参照图6的第1非弹性丝 100的107部分的编织组织),或变更为沉降弧的方向与上述底编织的 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参照图7的第1非弹性 丝100的108部分的编织组织)。
此外,以例如设置2种类以上区域(H)[从上述(H1)、(H2)、 (H3)选择的2种类以上]的情况为例,能够通过例如以下的方法实现。
图12为在区域(H)的图形为带状且具有弯曲的连续图形的经编 针织物1中,形成2种类的不同区域(H)的经编针织物1的一例的俯 视图。在此2为区域(H)、3为区域(S)、4也为区域(S),与图 11情况不同的点为区域(H)2为由2种类的区域2a和区域2b构成。
形成这种具有区域(S)和2种类的区域(H)的图形的经编针织 物用的丝的供给方向为箭头R的方向。即、由提花经编机编织的、从 经编机排出的布料的排出方向(编织方向)为箭头R的方向。
在此,在如果区域(H)2中2a所示的区域为由半编织(参照图5 的第1非弹性丝100的106部分的编织组织)所编织的区域(H1),2b 所示区域为由沉降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 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编织(参照图7的第1非弹性丝100的108部分的 编织组织)编织的区域(H3)时,该底编织布料以例如以下的方法 制造。此外,由于区域(S)的3和4的区域的形成方法与由图11说明 的情况相同,为了避免重复省略其说明。因此,图12主要对于区域2a 和2b形成为所希望的图形状的方法一例,在此省略对3、4区域的说明, 只专注于说明2a和2b的区域。
在编织图12的第Wn个线圈纵行的情况下,从第m10个的线圈横列 到第m11个线圈横列由半编织编织,第m11个的线圈横列与第m12个线 圈横列之间由沉降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 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编织,同样地,在编织图12的第Wn+x个线圈纵 行的情况下,从第q10个的线圈横列到第q11个线圈横列为止由半编织 编织,第q11个的线圈横列和第q12个线圈横列之间沉降弧的方向与前 述底编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编织。这种 编织方法能够通过向具有前述的提花控制装置的经编机的计算机中 输入对于各线圈纵行和各线圈横列的上述形式的指令来实现。
在上述例中,示出了区域2a与区域2b为半编织及沉降弧的方向为 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组合的例,但也可为半编织、编链组织 及沉降弧的方向为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的组合的任意2个的 组合。
图13为示出区域(H)的图形为带状且具有弯曲的连续图形的经 编针织物1中,区域(H)形成3种类的经编针织物1的一例的俯视图。 在此2为区域(H)、3为区域(S)、4也为区域(S),与图11情况 不同的点为,作为区域(H)的区域2为由3种类的区域2c、2d、2e构 成。
在此,如果区域(H)2中2c所示的区域由半编织(H1),2d所 示的区域由编链组织(H2),2e所示的区域由沉降弧的方向与底编织 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H3)形成时,与上述同样地,从 W0开始到第Wn个线圈横列之间的2c的区域由半编织编织,从Wn开始 到第Wn+x个线圈横列之间的2d的区域由编链组织编织,从Wn+x开始到 第Wn+z个线圈横列之间的2e的区域由与前述底编织的沉降弧的方向 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编织,区域3和4为在区域(S)中采用 的组织即由与底编织相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编织。
在形成使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变化的区域的情况下,能够形 成例如上述那样,编织组织变化的区域的边界线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 状的图形、例如区域(H)为弯曲的带状图形的区域或直线状的带状 图形的区域等,其以外的任意图形的编织组织变化的区域,并且,能 够形成在裁剪后状态下不易产生散边的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
以上对通过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的变化、在预定部分上将区 域(H)与区域(S)形成为图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以下对于进 而形成在前述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的变化的同时由弹性丝引起的 伸缩力也不同的多个区域,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不产生散边的无需边 缘处理的边缘的部片(P)进行说明。
图14示意性地示出了作为一模型样品的、在前述第1非弹性丝的 编织组织的变化的同时还形成由弹性丝引起的伸缩力不同的多个领 域的、被裁剪为适宜的形状、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 缘的、构成本发明中使用的衣服的一部的部片(P)的一例的俯视图。
此外,该部片(P)的形状只是为了说明而举出的形状,不是适 用于某些特定衣服的部片的严格的形状。但为将例如与某种短腹带的 用于从前侧面开始覆盖侧面部并覆盖背部的臀部的左侧部片接近的 形状的部片作为说明用模型而采用的。图中的右侧部分为后中心侧, 上侧为腰围线,左下侧为下摆线。后述的图15等也为同样意义的附图。
图14中所示的部片(P)200示出了201下缘(例如下摆线)及202上 缘(例如腰围线)的边缘为在被裁剪后状态下不产生散边的无需边缘 处理的边缘,203为在由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变化形成的区域(H) 中弯曲了的带状图形的区域,204为由弹性丝形成的伸缩力强区域(例 如织入比其他部分粗的弹性丝来加强伸缩力的区域),由弹性丝形成 的伸缩力强的区域204的伸缩力的变换线204a、204b(以下,如无特 别说明,将两者集中,仅简称为204ab)的方向与无需边缘处理的边 缘201的方向206或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202的方向207非平行的例。此 外,该针织物的编织方向为箭头205所示的方向,因此由弹性丝引起 的伸缩力的变换线204ab的方向与编织方向为同方向。但是,与图16 及图17所示的以往例不同,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201或202的方向206 或207不是被限定为与编织方向205同一方向(平行的方向)。无需边 缘处理的边缘201及202通过裁剪能够裁剪为比较自由的方向及形状。
并且,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变化的区域(H)的边界线的至 少一部分复合地具有曲线状形式的伸缩力或伸缩方向变化的区域和 由弹性丝引起的伸缩力的变化区域。能够比较自由地设计具有各种等 级的伸缩力的区域或伸缩方向变化的区域,并且能够形成至少在一部 上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不易产生散边的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部片 (P)。由第1非弹性丝的编织组织变化形成的区域203和通过弹性丝 使伸缩力较强的区域204重叠的区域构成伸缩力最强的区域。此外, 在该实施例中,区域203以外区域示为区域(S)。
在此后的图15中,与前述图14同样地示出了在前述第1非弹性丝 的编织组织变化的同时还形成由弹性丝引起的伸缩力不同的多个领 域的、裁剪为适宜的形状、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 的、构成本发明中使用的衣服的一部分的部片(P)的另一例的示意 性俯视图。
图15所示的针织物200的202与201的上下缘为在由裁剪形成的边 缘,为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以下,与图14相同的部 分注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下侧的边缘201仅在成为波形形 状这方面与图14所示的部片(P)不同。
而且在此情况下,由弹性丝形成的伸缩力较强的区域204的伸缩 力的变换线204a、204b的方向与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201的方向206 及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202的方向207为非平行。边缘201为波形形状 的曲线,但作为与该波的前进方向相当的整体的边缘201的方向为箭 头206的方向。这与尽管光是波动的,但作为整体以直线来描述前进 方向的处理是相同的。箭头206利用将无需边缘处理的201的波形的波 上下地分割的中央线作为整体的方向,如图17说明的那样,利用连接 波形的波的顶点的切线示出作为整体的方向。即使在此场合中,无需 边缘处理的边缘201及202的方向206及207也未被限定在与编织方向 205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平行方向)上。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201及202 能够通过裁剪,裁剪为比较自由的方向及形状。此外,图中示出了波 形状的波的形状为均等的波的例子,但波形状的波的形状也可为均等 形状,也可为不均等的形状。
此外,本发明的衣服中使用的由前述部片(P)的裁剪后状态下 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构成的衣服上端及下端的边缘的至少一方的边 缘为,相对于该针织物的编织方向以20~80度、较好为30~60度、更 好为40~50度、最好为45度左右(具体为43~47度)的角度裁剪的边 缘。该角度在图14及图15中以角α示出。尽管在这些图中未示出,但 衣服上端(特别是腰线)的方向207最好相对于该针织物的编织方向 以上述范围的角度裁剪同样很好。通过这样的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能够提高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对身体的适合性,并防 止该边缘部分弯曲向穿用者的身体外侧。即,在衣服的上端或下端、 例如腰及下摆上具有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衣服中,该 边缘部分有向穿用者的身体外侧弯曲的情况。为了不产生这种弯曲, 最好以相对于该针织物的编织方向成为上述角度的状态裁剪构成上 述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部分的裁剪线。针织物的编织方向与编织针织 物情况下的丝的供给方向相当。在上述中,相对于编织方向为20~80 度为,在假定编织方向的线的情况下,其左右任意侧为20~80度的角 度,换言之在角的顶点朝向编织方向的进行方向侧的角度,相对于编 织方向的进行方向线为±20~80度的角度。
另一方面,从裁剪后状态下的边缘的散边不引人注目的其它的观 点看,最好为以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线的方向相对于编织方向不超 过45度的范围内的角度来裁剪的边缘。此外,在将裁剪状态下无需边 缘处理的边缘使用于防止该边缘向身体外侧弯曲的必要性不大的部 位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具有以超过45度的范围裁剪的边缘的部 片。此外,如果使用裁剪边缘不是直线状,而是波形地裁剪的部片, 能够防止边缘部向身体外侧弯曲,较佳。
在裁剪衣类的部片(P)时,在多个边缘部为在裁剪后状态下无 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情况下,任意一处为不能相对于编织方向以20~ 80度裁剪,而不得不沿编织方向以不满20度的角度裁剪的场所。如果 波形地裁剪这样的边缘部,波形的弯曲的边缘的裁剪角度也能够为 20~80度,能够得到将边缘部整体实质上以20~80度裁剪的效果。例 如在腹带的腰线和下摆都为在裁剪后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情况下 等,不能将两方的端部以20~80度裁剪,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一方 的的边缘为波状的边缘。
此外,裁剪后边缘部分的编织组织中,该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必需 为将第1非弹性丝、前述底编织的第2非弹性丝和前述弹性丝同行的 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即前述的区域(S)中采用的组织,较好为裁 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2/3以上、更好为裁剪后状 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全部由该组织形成,能够进一步减 少边缘的散边。在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一部分不在区域(S) 中的情况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一部分也可为反行1×1的 特里科经编组织的(H3)中采用的编织组织。在此情况下,最好在 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长度的小于2/3的范围为由(H3) 构成的部分。
作为为了制造本发明中使用的部片(P)用的经编针织物而使用 的第1及第2非弹性丝或第3非弹性丝,根据伸缩性衣类的种类而不同, 但可使用尼龙或聚酯等的合成纤维、人造丝等的半合成纤维、真丝或 等的天然纤维的任一种,以及长丝、短纤丝的任一种。其中富有吸 水性的尼龙作为内衣用针织物被较佳地使用。有关弹性丝没有特别的 限制,但一般可以使用聚甲酸酯弹性丝或将该弹性丝以非弹性丝 覆盖的包芯丝等。
并且,在这样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中,最好以得到线圈的稳定性、 防止裁剪后的边缘的散边等为目的进行预定形处理或/及热定形处 理。处理温度取决于装置的形状、预定形处理时间、热定形处理时间、 材料的种类、针织物的厚度等,但如果以180℃以上、最好为185℃以 上的温度,进而为了能更可靠地得到前述的效果则在190℃~195℃的 范围内进行前述处理,则可使针织物的一部分软化,线圈轻微地融着, 针织物的状态稳定,裁剪后的边缘特别不容易产生散边。热定形处理 时间在使用例如6~8个容器(チヤンバ一)构成(容器的合计长度为 15-30m)的装置的情况下,为15~40m/分左右,最好为15~24m/分 左右。
此外,在一般的针织物中成品宽度(仕上げ巾)在160cm前后, 但在该伸缩性针织物中希望成品宽度在可能的范围内较短(例如110 ~130cm左右)并高密度地织成,以在伸缩性衣类中保持线圈的美感 的同时提高其稳定性。依据使用的织丝的纤度,以每2.54cm(1英寸) 55线圈纵行以上,较好60线圈纵行以上,更好60线圈纵行以上、再好 70线圈纵行以上前后的高密度地织成针织物。但在作为非弹性丝织入 纤维素丝或棉丝的情况下不受此限。
再者,较多地使用与通常比较非弹性丝的使用丝量增加、加长, 并且缩短弹性丝,将非弹性丝的支数长(ランナ一長)与弹性丝的支 数长相比较长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具体地,通常为80cm/腊克以下 的非弹性丝的支数为85~120cm/腊克,最好为95~115cm/腊克,通常 60cm/腊克以下的弹性丝的支数为70~110cm/腊克,最好为75~ 105cm/腊克地织成。
在此,所谓“支数”为编织一定线圈横列数(其被称为“腊克”,通 常480横列线圈为1腊克)所使用的丝的长度(cm)。
此外,本发明中使用的形成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 部片(P)的经编针织物不是花边布料。
并且,为了在形成如上所述的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 缘的布料上,设置有通过弹性丝部分地使伸缩力较强的区域等伸缩力 变化的区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中任一个形成弹性丝所致的伸缩力强 的区域和与前述区域相比伸缩力弱的区域,(a)形成织入的弹性丝 的粗细度不同的多个区域的方式,(b)形成织入的弹性丝的根数不 同的多个区域的方式,(c)变化前述(a)或(b)的各区域的宽度 的方式,(d)前述(a)、(b)、(c)的方式的至少2个以上组合 的方式。
例如,能够通过在织入前述经编针织物中的弹性丝中,在伸缩力 强的区域中,针织丝中使用比其他部分纤度大的弹性丝,或者增加在 同一线圈纵行中织入的弹性丝的根数,以成为将如上所述的由弹性丝 强化紧固力的部分编织为一体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此时,织入前述经编针织物整体中的弹性丝为纤度比较小的弹性 丝,通过在要加强伸缩力的区域中,再织入纤度大的弹性丝,能够成 为伸缩力强的区域。
此外,通过使前述那样的伸缩力强的区域的宽度为窄幅的区域和 使伸缩力弱的区域的宽度为宽幅的区域交替地设置,另一方面,使前 述那样的伸缩力强的区域的宽度为宽幅的区域和使伸缩力弱的区域 的宽度为窄幅的区域交互地设置等来调整伸缩力不同区域的宽度,也 能够整体地调节伸缩力的强弱。
此外,也可使由弹性丝产生的伸缩力的强弱等级为3个等级以上, 在此情况下,可将变化上述的由弹性丝产生的伸缩力的手法调整为3 个等级以上。
虽无特别限定,但织入前述伸缩性的经编针织物整体中的非弹性 丝的纤度较好为22~132dtex,更好为33~55dtex。非弹性丝细的一方 容易使线圈高密度。另一方面,过细则使强度减弱。因此33~55dtex 能够使针织物高密度,并且能够成为稳定且具有强度的编织组织。
此外,在通过弹性丝变化伸缩力的区域的伸缩力弱的区域中织入 的弹性丝的纤度没有特别地限定,但较好为33~77dtex,更好为44~ 55dtex,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强的区域中织入的弹性丝的纤度较好为 66~231dtex,更好为88~154dtex。
在部片(P)的伸缩性的经编针织物中,为前述经编针织物整体 中织入的弹性丝的纤度较好为33~77dtex,更好为44~55dtex的弹性 丝,在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强的区域中,织入较好为66~231dtex, 更好为88~154dtex的粗细度的弹性丝。
此外,与伸缩力强弱的区域的形成无关地,或者与伸缩力的强弱 的区域的形成(例如通过弹性丝形成伸缩力强弱的区域)连动地,作 为非弹性丝使用有光丝和无光丝,通过将织入有光丝的部分和织入无 光丝的部分分开编织而形成,由于所希望的地方中有光丝与无光丝的 光泽的差异,形成线状或带状的可目视的图案。由于有光丝具有光泽, 无光丝为消光丝,织入有光丝的区域与织入无光丝的区域通过光泽的 区别被可目视地区别,形成线状或带状的可目视的图案,在设计上能 够提高衣服的美感。
以上说明的部片(P)对由第1非弹性丝或第1非弹性丝及第3非 弹性丝、和形成底编织组织的第2非弹性丝及弹性丝织成的、使用3 种类或4种类的丝的经编针织物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不一定使用形成 底编织组织的第2非弹性丝。即,在要做成更薄的经编针织物的情况 下等,为上述中说明的底编织组织为第2非弹性丝与前述弹性丝同行 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但也能够不使用第2非弹性丝地成为仅由弹 性丝织成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因此,部片(P)也可为由第1非 弹性丝和弹性丝织成的部片。如果要表现将这种部片(P)使用于构 成衣服的布料的至少一部中的本发明的衣服,则能够成为包含如下部 分的衣服,即,其中部片(P)由(第1的)非弹性丝和弹性丝织成, 前述弹性丝由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织成,在前述部片(P)中,具有 由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不同的部分,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 边缘的部分由作为将前述非弹性丝与前述弹性丝同行的1×1的特里科 经编组织,并且在各织针中非弹性丝与弹性丝中的至少一方通过闭口 线圈织成的特里科组织(S)制成的部分。在使用这种部片的情况下, 除不使用第2非弹性丝外,其他方面与使用第2非弹性丝的情况相同。 当然,即使是在具有前述的第3非弹性与第1非弹性丝共同重叠地编织 的区域的部片(P)中,同样地能够为不使用第2非弹性丝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衣服中,以上这样的部片(P)的在裁剪后状态下无 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根据作为目的的衣服的种类及设计,通过将前述的 经编针织物适宜地裁剪而形成。
在本发明的衣服中具有以上那样的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 理的边缘,并且至少形成1个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较强的区域的情况 下,由弹性丝产生的伸缩力的变换线为朝向与编织方向相同方向的直 线状,但该部片(P)中,由该弹性丝产生的伸缩力的变换线的方向 与构成无需边缘处理的裁剪后的状态的边缘线中衣服上端(腰线部 等)或下缘(下摆部等)的边缘的至少一方的边缘的线方向能够相互 不平行。这是由于衣服上端或下端的边缘的至少一方的边缘根据目的 设计,通过比较自由地在目的方向上裁剪而形成。此外,不需要所有 构成衣服的部片均由这种布料构成,根据衣服的部位,只要具有使用 衣服上端(腰线部)或下端(下摆部)的边缘的至少一方的边缘的线 的方向与该伸缩力的变换线的方向平行的部片的部分即可。此外,也 可在衣服的一部分的部位上使用需要边缘处理的布料(以下,将该布 料简称为与本发明不同的布料)。
此外,以上说明的部片(P)的例只言及了施加用于提高美观的 图案(花纹)的情况,但实质上在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限定内,可适 当地变更编织组织,任意地加入例如在女性用衣中较多使用的小花纹 的图案花纹等适当的花纹。由此能够加工更加美观的衣类。此外,例 如使由图11及图12所示的区域(H)构成的“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 的部分由密集多个花纹图案等其他适宜的多个小花纹的外观设计图 案、且各小花纹图案与小花纹图案之间连接或密集的小花纹的连续图 案或密集图案形成。当然这种小花纹的连续图案或密集图案不仅是由 图11或图12的带状图形限定的图案,也可适用其他形式。
在本发明中,由通过第1弹性丝使编织组织变化的区域的边界线 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状的伸缩性的经编针织物构成的部片(P)的编 织组织变化的区域的变化区域的边界线为曲线状部分的该曲线的长 度,根据衣服的种类或适用部位、尺寸而不同,因此没有任何限定, 例如5cm以上、10cm以上、15cm以上、20cm以上等,可根据需要适 当地选择。
此外,前述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的部分的宽度也可根据衣服的 种类或适用部位、尺寸制成适当宽度。具体的宽度以大致贯穿全域为 2cm以上为好,大致贯穿全域2cm以上的意思为,很少部分中具有其 以下宽度的部分也没关系。平均宽度为3~7cm的宽度的更好。例如 在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的部分的图案为植物的花和叶的花纹图案 等的情况下,仅茎部分处宽度为1cm左右,在大的花图案及多个花集 中的花图案的集合体图案的情况下,也存在构成例如12~13cm的宽 度的情况,只要是局部性的即可。
此外,关于具有由弹性丝形成的伸缩力强的区域情况下、该区域 的宽度,可根据衣服的种类或适用的部位、尺寸采用适当的宽度。具 体地以2cm以上15cm以下为好。此外,这些宽度的数值为以64号(中 号)的数值为基准的数值。
由第1非弹性丝形成的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的部分为区域 (H),在该区域与由弹性丝形成的伸缩力强的区域局部重叠的情况 下,重叠的部分的伸缩力更强。在此场合中,最好带状且弯曲的连续 图形的部分的宽度与由弹性丝形成的伸缩力强的区域的宽度为大致 同等的宽度。
此外,区域(H)也可为直的带状的连续图案,再者,该区域(H) 为第1非弹性丝和第3非弹性丝重叠地编织的区域,该区域(4)的编 织组织也可为如下的编织组织,即,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 为从半编织、编链组织及沉降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 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中选择的1种,第3非弹性丝为从 半编织、编链组织及沉降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 相反向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中选择的1种、并且与前述第1非弹性 丝构成的编织组织不同的编织组织。在设置这种区域(H4)的情况 下,也可再使用一个用于供给第3非弹性丝的筘。在将这种(H4)的 区域使用于作为例如针织物的纵方向(编织方向)上直的相当宽的区 域的部片的场合等,该部片的编织方向朝向衣服的横方向,当使用于 腹部填补部片等中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抑制腹部的鼓出。此外,腹 部填补部片的腰部由于形成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作 为前述的区域(S)。
作为本发明的衣服,可列举腹带、短裤、女紧身连裤衫、泳装(即 包含仅下面部分的,也包含分离形的)、型体服、短裹腿、运动用紧 身衣裤等有臀部的衣服及胸罩等。
衣服整体紧密贴和身体的具有臀部的衣服能够有效地发挥体形 修整功能,并且,由于具有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部等且边缘部的厚度 不厚,伸缩力的变换线上也无阶差,即使穿用也难以产生由阶差引起 的凸状部等,所以即使在穿用紧身的外衣的情况下,也没有贴身衣服 的凹凸线反映在外衣上,也不会产生从外衣的外侧能看见贴身衣服的 台阶的问题。
通过由第1非弹性丝产生的编织组织变化形成的区域(H)的至 少1个为带状且弯曲的连续图形的区域,并且为伸缩力强的区域的形 态能够良好地适用于腹带、短裤、女紧身连裤衫、泳装(既包含仅下 面部分的,也包含分离形的)、型体服、短裹腿、运动用紧身衣裤等 有臀部的衣服中,在这些衣服的左右臀部的鼓出部之下起到侧面(脇) 的部分上,被充当有该伸缩力强的弯曲的带状的连续图案的区域的方 式设置,能够提供使臀部的形状修整美观的具有体形修整功能的衣 服。
此外,在部片(P)适用于胸罩的情况下,通过例如将胸罩的衬 布由前述部片(P)构成,形成该衬布的上下边缘由在裁剪后状态下 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构成的胸罩等,没有衬布的上下边缘部反映在外 衣上且从外衣的外侧可看见贴身衣服的台阶的问题。并且,通过加强 衬布的例如与身体侧面侧接触部分的伸缩力等将所希望部分的伸缩 力调整为所希望的伸缩力的设计,能够发挥例如抑制胸侧面部的赘肉 的鼓出并实现流畅苗条的胸部轮廓等补偿功能。此外,为了使胸罩的 衬布具有强度,也可将2片前述部片(P)通过树脂等粘接地使用。在 将2片部片(P)由树脂等粘接使用的情况下,如果使2片部片(P)的 编织方向相同地重叠粘接,粘接容易。
此外,作为腹带(ガ一ドル),可适用于短型腹带、半长型腹带、 长型腹带等任一种,在短裹腿(スパツツ)等中,适用于腿部从膝上 长度,到长的短裹腿中到脚上长度的短裹腿。
此外,在本发明的衣服中,衣服的边缘部(下面衣服时的下摆或 腰线部,胸罩的衬布的上边缘或下边缘)的全长最好为在裁剪后状态 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但也可通过将容易受到张力的地方,各边缘 部全长的10%以下的长度中部分地使用边缘处理或加针迹来实施缘 部的强化。例如胸罩的罩杯与衬布的缝合处附近,及具有设置于左右 衬布的前端部上的钩和钩槽等的左右衬布相互开闭用连接部的缝合 处附近、短裤或短腹带等短下面衣服的裤裆部片的缝合处附近等,为 了在穿用时容易受到张力,也可不将缘部裁剪,而使用5~20cm左右 的加针迹来强化。
以下,利用附图对于本发明的衣服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 发明并不限于图示的形式。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如前述那样,与由部片(P)构成的伸缩 力变化的区域同时在1片相同针织物中形成在裁剪后状态下的无需边 缘处理的边缘的部片简单称作“无缝部片”或简称为“部片(P)”加以 描述。
此外,伸缩力比较强部分与伸缩力比较弱部分等的伸缩力可根据 衣服的种类、衣服的部位、穿用者的喜好适当设定,没有特别限制。 近年来,由于较多的女性的体形变的苗条,有最好平均地稍稍减弱收 缩力的倾向。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的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的衣服 的一实施例的半长型腹带的从正面侧所见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所示 的半长型腹带从背面侧所见的立体图。
在图1~图2中,11为覆盖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的前侧面- 侧面-臀部-腿部填补部片,16为覆盖腹部的腹部填补部片。左右的 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填补部片11除腿部外通过后中心的缝合 线14相互缝合,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填补部片11的前侧的侧边 缘通过缝合线15与腹部填补部片16的侧缘相互缝合。
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填补部片11使用前述的部片(P)。 其他的腹部填补片16与裤档部片(未图示)的布料可使用与本发明中 使用的部片(P)相同的布料,也可使用不同的布料,在此,使用了 本发明中使用的部片(P)以外的部片。裤档部片的材料可使用以往 的腹带的裤档部片中使用的各种材料。
在图1~图2所示的腹带中,作为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填补 部片11使用了无缝部片。该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填补部片11 从左右的臀部的鼓起之下到侧面侧覆盖的带状的弯曲区域23由伸缩 力比较强的区域(H1)(第1非弹性丝如图5的106所示的半编织,底 编织组织为将第2非弹性丝101与弹性丝102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 组织,第2非弹性丝101为闭口线圈,弹性丝102为开口线圈)构成, 后部开始侧面侧的腰部分及臀部的鼓起部分22和腿部24由区域(S) (第1弹性丝100如图5的105所示的部分,在第2非弹性丝101与弹性丝 102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中,第2非弹性丝101为闭口线圈,弹 性丝102为开口线圈)构成。
构成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填补部片1的经编针织物的编织 方向为箭头R所示的方向
在第1及第2非弹性丝中使用44dtex的尼龙丝、作为弹性丝使用了 77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丝。
并且,在该实施例中,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填补部片1的 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为12的下摆线的边缘和13的腰线 的边缘的部分。下摆线12的方向与编织方向R非平行。腰线13的方向 也以相对于编织方向R的方向约20度的角度裁剪。下摆线12的方向与 腰线13的方向也相互不平行(在图1、图2的图面上难以理解,但是那 样设计的)。
腹部填补部片16,在本例中16a的部分为图9所示的非弹性丝和弹 性丝共同通过闭口线圈织成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因此,上侧边 缘的腰线17成为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在上述的组织 中,能够形成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此外,16b的 部分为在16a部分的非弹性丝和弹性丝共同通过闭口线圈织成的1×1 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中再重叠由非弹性丝构成的编链组织重叠地编织 的、如图6的107的线圈横列所示的组织。腹部填补部片16根据需要可 使用其他的需要边缘处理的布料。腹部填补部片16的任一部位的非弹 性丝也可使用44dtex的尼龙丝,作为弹性丝将44dtex和132dtex的聚氨 甲基酸酯丝2根合丝地使用。尼龙丝与聚氨甲基酸酯丝的混合率为尼 龙丝73重量%,聚氨甲基酸酯丝27重量%。此外,腹部填补部片16 的编织方向为与其腰线17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腹部填补部片16b的部 分在横方向上伸长度较低(即伸缩力较大)能够抑制腹部的鼓出,另 一方面,由于在腹部纵方向上具有伸长度(即伸缩力比较小),能够 提供具有运动追随性的衣服。腹部在将身体向前屈或将身体向后仰的 情况下,腹部的皮肤的伸缩较大,通过在腹部纵方向上具有伸长度(即 伸缩力比较小)的部片,能够提供具有运动追随性的衣服。另一方面, 由于腹部填补部片16a的部分在纵横方向上具有伸长度,能够不压迫 腰部,保证穿用良好。
在后部开始的侧面侧的腰部分及臀部的鼓起的部分22上,填补伸 缩力比较弱的区域(S),并且作为从其周围的左右臀的鼓起之下向 侧面侧覆盖的带状的弯曲的区域23,因填补了伸缩力比较强的区域 (H1),因而区域23可发挥提臀功能,通过22的部分,能够不挤压 臀部的圆形鼓起地得到更自然的美形。
正如上述,由于下摆线12及腰线13为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 理的边缘,不需要边缘处理,此外不使用橡胶带等,不会象橡胶带那 样线状地紧勒腰部,在由于厚度不增大而能够使穿用时的腰周围的轮 廓成为顺畅的轮廓的同时在皮肤上不会留下橡胶带的勒痕。此外,上 述下摆周围也同样。
此外,腰线部及下摆部成为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 缘,能够成为不会使凹凸的台阶反映在外衣上而难看的顺畅的轮廓。
并且该腹带的腰线13的边缘不会向穿用者的身体外侧弯曲,能够 提供贴合性良好的腹带。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半长型腹带中,除用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 为编链组织的区域(H2)代替带状弯曲的区域23以外,制成与实施 例1同样的半长型腹带。得到大致同样的腹带。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半长型腹带中,除用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织 为沉降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特 里科经编组织的区域(H3)代替带状弯曲的区域23以外,制成与实 施例1同样的半长型腹带。得到大致同样的腹带。
实施例4
图3为从本发明的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且具 有体形修整功能的衣服的另一实施例的半长型腹带的正面所见的立 体图,图4为从图3所示的半长型腹带的背面侧所见的立体图。
图3、图4所示的腹带,与图1、图2所示的腹带除了使用无缝部片 的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填补部片1的前述部片(P)为不仅由通 过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变化而伸缩力变化的区域构成,还形成通 过改变所使用的弹性丝的粗细度、织入根数的至少任一个的弹性丝使 伸缩力不同的区域的部片(P)的方面外,与前述图1、图2中说明的 半长型腹带实质上相同,因此,与1、图2中所示的半长型腹带相同部 分注以相同的符号,省略了同一部分的重复说明。
即、前侧面-侧面-臀部-腿部填补部片11的从左右臀部的鼓起 之下向侧面侧覆盖的带状弯曲的区域23由通过由第1弹性丝使编织组 织变化使伸缩力比较强的区域(H1)(第1非弹性丝如图5的106所示 的半编织,底编织组织为将第2非弹性丝101与弹性丝102同行的1×1 的特里科经编组织,第2非弹性丝101为闭口线圈,弹性丝102为开口 线圈)构成,后部开始侧面侧的腰线部分及臀部的鼓起部分22和腿部 24由区域(S)(第1弹性丝100如图5的105所示的部分,在第2非弹性 丝101与弹性丝102同行的1×1的特里科经编组织中,第2非弹性丝101 为闭口线圈,弹性丝102为开口线圈)构成。在第1及第2非弹性丝中 除去通过44dtex的尼龙丝、弹性丝使伸缩力较强的区域31和32的部 分,而作为弹性丝使用了77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丝方面与上述实施例 1所示的腹带大致相同。
在图3、图4所示的腹带中,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较强的区域31 在前述22部分的一部上形成将后侧的腰部为底边的倒三角形状,倒三 角形的顶点的位置在后中心的缝合线14上从腰线向下7cm的地方。在 与该伸缩力比较强的区域31接触的部分为在身体后侧凹入的区域,更 具体地为身体的荐骨(腰椎骨)部位附近身体凹入,能够提高对这些 身体后侧凹入部位的贴合性。伸缩力比较强的区域31的伸缩力的变换 线由31a所示。此外,由弹性丝使伸缩力较强的区域32为从后中心的 臀部鼓起之下方到侧面一侧,伸缩力的变换线32a、32b直线状地倾斜 向上的带状的区域,与从左右的臀部的鼓起之下到侧面一侧、带状地 弯曲的伸缩力比较强的区域(H1)23一部分重叠地形成,进一步强 化了从下部支撑臀部的功能。在由弹性丝使伸缩力较强的区域31和32 中使用的弹性丝使用143dtex的弹性丝。
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较强的区域31与32的伸缩力变换线31a、 32a、32b的方向为与编织方向R相同的方向。因此伸缩力的变换线成 为31a、32a、32b在缝制前的布料的状态下相互地平行的方向(在完 成腹带那样的立体形状后,将其画成图,则不一定能为平行的方向)。
通过第1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变化使伸缩力比较强的区域23与通 过弹性丝使弹性力比较强的区域32一部重叠地形成,因此其两者重叠 的区域成为伸缩力最强的区域,在其他的仅23的区域的部分和仅32 的区域的部分等形成具有各种等级的伸缩力的区域。从而实现伸缩力 变化的层次。
图3、图4中说明了的腹带能够如上所述地提高对于身体后侧的凹 入部位的贴合性,在进一步强化从下部支撑臀部的功能的同时,能够 同样地实现上述的实施例1的腹带所具有的效果。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半长型腹带中,除了以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 织为编链组织的区域(H2)替代带状弯曲的区域23之外,制成与实 施例4同样的半长型腹带。得到大致同样的腹带。
实施例6
在实施例4的半长型腹带中,除了以由第1非弹性丝构成的编织组 织为沉降弧的方向与前述底编织组织的沉降弧的方向相反向的1×1的 特里科经编组织的区域(H3)替代带状弯曲的区域23之外,制成与 实施例4同样的半长型腹带。得到大致同样的腹带。
此外,由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使用的具有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 处理的边缘的伸缩性的经编针织物构成的部片用的针织物使用7容器 构成(容器的合计长度约21m)的装置在温度190℃、以18m/分进行 热定型处理。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具有体形修整功能的衣服具有衣服的边缘部分不变厚, 衣服的边缘不会反映在外衣上而出现凹凸等的、具有无需边缘处理的 边缘的衣服的优点,通过由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变化而使编织组织具 有不同的部分、在所希望的位置上设置所希望形状的由非弹性丝使编 织组织不同的区域,由此能够形成使伸缩力及伸缩方向等适当变化的 区域,能够容易地提供在适当的位置上增加适宜的体形修整功能或提 高贴合性等功能的衣服。因此,能够比较自由地设计伸缩力或伸缩方 向等变化区域的图形,并且能够不受编织方向拘束、比较自由地设计 在裁剪后状态下无需边缘处理的边缘线的方向及形状。因而能够根据 要求的体形修整功能或贴合性将各种特性区域适当组合,能够提供根 据目的比较自由地设计的衣服。
再者,在设置有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变化的区域的情况中,能够 将通过弹性丝使伸缩力变化的区域的伸缩力的变换线的方向和无需 边缘处理的边缘的方向,不平行地根据各自线条的需要在适当的方向 上自由地设计,并且综合地具有通过非弹性丝使编织组织变化的区 域,能够比较自由地设计具有各种等级的伸缩力及伸缩方向的区域, 同时能够提供至少在一部上具有在裁剪后不易散边的无需边缘处理 的边缘的衣服。
因此,能够容易地提供改善了在必要部位上设置特定了需要的伸 缩力或伸缩方向等的区域的体形修整功能、或贴合性的衣服。
而且本发明的衣服适用于腹带、短裤、女紧身连裤衫、泳装、型 体服、短裹腿、运动用紧身衣裤、胸罩及其他的衣服。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233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6,401,49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303331号(参照[0020]的说明及图2)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