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

申请号 CN202111561915.6 申请日 2021-12-20 公开(公告)号 CN114052303A 公开(公告)日 2022-02-18
申请人 邱晓文; 发明人 邱晓文;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包括内衣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内衣主体两侧的 肩带 ,所述内衣主体包括左罩杯和右罩杯,所述左罩杯和右罩杯之间设有鸡心,所述左罩杯和右罩杯朝向人体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弹性 内衬 层和第二弹性内衬层,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上设有第一托胸带,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上设有第二托胸带,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为连体式且下沿和所述内衣主体缝接固定,所述内衣主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侧比和背扣,所述侧比和所述背扣均通过侧比和内衣主体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较好定型托起效果的同时,使得托胸带不会压迫 穴位 ,使用时更舒适,肢体活动也不会产生形变错位。
权利要求

1.一种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包括内衣主体(1)和设置在所述内衣主体(1)两侧的肩带(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衣主体(1)包括左罩杯(3)和右罩杯(4),所述左罩杯(3)和右罩杯(4)之间设有鸡心(5),所述左罩杯(3)和右罩杯(4)朝向人体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第二弹性内衬层(7),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的下沿和所述内衣主体(1)缝接固定,所述内衣主体(1)的两端依次设有侧比(8)和背扣(9),所述侧比(8)分别连接所述背扣(9)和内衣主体(1);
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上设有第一托胸带(601),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上设有第二托胸带(701),所述第一托胸带(601)和第二托胸带(701)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的中部位置,对应女性胸部的胸底线和胸高点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一托胸带(601)和第二托胸带(602)受到肩带(2)向上提拉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为连体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罩杯(3)和所述侧比(8)的连接处设有竖直的第一定型带(603),所述右罩杯(4)和所述侧比(8)连接的位置设有竖直的第二定型带(7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朝向所述左罩杯(3)一侧端面设有第一托胸带槽(602),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朝向所述右罩杯(4)一侧端面设有第二托胸带槽(7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胸带(601)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托胸带槽(602)的长度尺寸,所述第二托胸带(701)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托胸带槽(702)的长度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胸带(601)和所述第二托胸带(701)沿所述鸡心(5)镜像对称,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均为弹性面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衣主体(1)的下方设有连接带(101),所述连接带(101)的两端连接所述侧比(8)上,所述连接带(101)为亲肤面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比(8)为弹性布料制成,所述肩带(2)为弹性带制成,所述肩带(2)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内衣主体(1)的底端,所述肩带(2)上设有调节扣(20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的顶端设有副肩带(202),所述副肩带(202)的顶端和所述肩带(2)缝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女性内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

背景技术

[0002] 胸罩是女性使用的内衣之一,女性的乳房大部分是脂肪组织,有一些韧带与皮肤提供内部支撑。但是这些支撑有时候不够支撑乳房(特别是对年长女性来说)或是不让乳房移动,因此造成疼痛不适,良好的内衣能起到支持和扶托乳房的作用,有利于乳房的血液循环,美化女性体型的作用;市场上的女性内衣包括有带圈的罩杯和不带钢圈的罩杯。对于带钢圈的内衣,
钢圈的位置为了更好的起到托起效果,会把钢圈设置在靠近女性乳房的根部进行托起,而这类带钢圈的内衣其罩杯是不具有弹性的,目的就是要起到对女士胸部的刚性承托,目前的钢圈造型为圆弧度较大的弧线形钢条,在刚性承托和钢圈造型的影响下,钢圈会压迫到乳房根部的“步廊”、“食窦”和“辄筋”穴位,导致经络和血液不流畅,时间久了乳房就会产生乳腺增生,严重的甚至病变成乳癌。此外,带钢圈的内衣在女士佩戴过程中因肢体动作而导致内衣中的钢圈两端刺痛甚至刺伤乳房,影响佩戴舒适度;对于不带钢圈的内衣,是通过内衣整体(包括罩杯)使用弹性布料来进行托起胸部,但是在肢体活动时,弹性布无法对胸部起到良好的包裹作用,乳房容易从弹性罩杯中溢出,发生错位,导致罩杯失去了对乳房的保护和承托作用。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以及满足了实际需求,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一种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包括内衣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内衣主体两侧的肩带,所
述内衣主体包括左罩杯和右罩杯,所述左罩杯和右罩杯之间设有鸡心,所述左罩杯和右罩杯朝向人体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弹性内衬层和第二弹性内衬层,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为连体式且下沿和所述内衣主体缝接固定,所述内衣主体的两端依次设有侧比和背扣,所述侧比分别连接所述背扣和内衣主体;
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上设有第一托胸带,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上设有第二托胸
带,所述第一托胸带和第二托胸带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的中部位置,对应女性胸部的胸底线和胸高点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一托胸带和第二托胸带受到肩带向上提拉的作用。
[0004]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为连体式。
[0005]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在所述左罩杯和所述侧比的连接处设有竖直的第一定型带,在所述右罩杯和所述侧比的连接处设有竖直的第二定型带。
[0006]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朝向所述左罩杯一侧端面设有第一托胸带槽,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朝向所述右罩杯一侧端面设有第二托胸带槽。
[0007]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托胸带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托胸带槽的长度尺寸,所述第二托胸带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托胸带槽的长度尺寸。
[0008]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托胸带和所述第二托胸带沿所述鸡心镜像对称,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均为弹性面料制成。
[0009]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内衣主体的下方设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侧比上,所述连接带为亲肤面料制成。
[0010]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侧比为弹性布料制成,所述肩带为弹性带制成,所述肩带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内衣主体的底端,所述肩带上设有调节扣。
[0011]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的顶端设有副肩带,所述副肩带的顶端和所述肩带缝接。
[0012]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内衣主体包括左罩杯和右罩杯,所述左罩杯和右罩杯均为非弹性布料,通过
所述连接带连接固定在背部,所述左罩杯和右罩杯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弹性内衬层和第二弹性内衬层,通过在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上设置托胸带,托胸带的位置设置在对应乳房的乳根和乳头之间的中部位置来对乳房起到托起效果,这样就可以避开人体穴位,对柔软和具有一定重量的乳房起到更好的承托效果,使用更加舒适。
[0013] 因托胸带是设置在具有弹性的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内,托胸带在弹性内衬层的帮助下对乳房进行托起作用,所以在肢体活动时,在弹性内衬层的弹性作用下托胸带会紧贴女性胸部乳根与乳头之间的中部位置,即乳房无论向哪个方向晃动,托胸带都会紧贴胸部乳根与乳头之间的中部位置进行承托,这样结构的内衣既舒适,又可以随着乳房的晃动而保持对乳房的包裹和承托作用。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发明的正面视图。
[0015] 图2为本发明的背面视图。
[0016] 其中:内衣主体1、连接带101、肩带2、调节扣201、副肩带202、左罩杯3、右罩杯4、鸡心5、第一弹性内衬层6、第一托胸带601、第一托胸带槽602、第一定型带603、第二弹性内衬层7、第二托胸带701、第二托胸带槽702、第二定型带703、侧比8、背扣9。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附图与相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相关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本身而举的优选实施例,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如下的实施例中,并且本发明涉及本技术领域的相关必要部件,应当视为本技术领域内的公知技术,是本技术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所能知道并掌握的。
[001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使子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9] 一种女性舒适型双层内衣,包括内衣主体1和设置在所述内衣主体1两侧的肩带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衣主体1包括左罩杯3和右罩杯4,所述左罩杯3和右罩杯4之间设有鸡心5,所述左罩杯3和右罩杯4朝向人体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第二弹性内衬层7,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的下沿和所述内衣主体1缝接固定,所述内衣主体1的两端依次设有侧比8和背扣9,所述侧比8分别连接所述背扣9和内衣主体1;
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上设有第一托胸带601,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上设有第二
托胸带701,所述第一托胸带601和第二托胸带701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的中部位置,对应女性胸部的胸底线和胸高点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一托胸带601和第二托胸带701受到肩带向上提拉的作用。
[0020]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为连体式。
[0021]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左罩杯3和所述侧比8的连接处设有竖直的第一定型带603,所述右罩杯4和所述侧比8连接的位置设有竖直的第二定型带703。
[0022]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朝向所述左罩杯3一侧端面设有第一托胸带槽602,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朝向所述右罩杯4一侧端面设有第二托胸带槽702。
[0023]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托胸带601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托胸带槽602的长度尺寸,所述第二托胸带701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托胸带槽702的长度尺寸。
[0024]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托胸带601和所述第二托胸带701沿所述鸡心5镜像对称,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均为弹性面料制成。
[0025]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内衣主体1的下方设有连接带101,所述连接带101的两端连接所述侧比8上,所述连接带101为亲肤面料制成。
[0026]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侧比8为弹性布料制成,所述肩带2为弹性带制成,所述肩带2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内衣主体1的底端,所述肩带2上设有调节扣201。
[0027]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的顶端设有副肩带202,所述副肩带202的顶端和所述肩带2缝接。
[0028] 本发明在结构上,所述内衣主体1包括左罩杯3和右罩杯4,所述左罩杯3和右罩杯4沿所述鸡心5镜像对称,所述左罩杯3朝向人体的一侧设有第一弹性内衬层,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为弹性布料制成,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朝向所述左罩杯3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一托胸带槽602,所述第一托胸带槽602内设有第一托胸带601,所述第一托胸带601可以起到托起胸部的效果,同时女性胸部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进行活动,具有一定活动空间,所述左罩杯3还可以防止肢体活动导致内衣形变错位。
[0029]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托胸带601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的中部位置,对应女性胸部的胸底线和胸高点之间的位置,防止托胸带对人体穴位产生压迫,导致血液不流畅,使用不舒适。
[0030]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右罩杯4朝向人体的一侧设有第二弹性内衬层,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为弹性布料制成,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朝向所述右罩杯4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二托胸带槽702,所述第二托胸带槽702内设有第二托胸带701,所述第二托胸带701可以起到托起胸部的效果,同时女性胸部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进行活动,具有一定活动空间,所述右罩杯4还可以防止肢体活动导致内衣形变错位,所述左罩杯3和所述侧比8连接的位置设有竖直的第一定型带603,所述右罩杯4和所述侧比8连接的位置设有竖直的第二定型带703,所述第一定型带603和第二定型带703可以防止运动时胸部朝向两侧偏移。
[0031]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托胸带701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的中部位置,对应女性胸部的胸底线和胸高点之间的位置,防止托胸带对人体穴位产生压迫,导致血液不流畅,使用不舒适。
[003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托胸带槽602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靠近所述左罩杯3的一侧端面,所述第二托胸带槽702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靠近所述右罩杯4的一侧端面,使得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靠近人体的一侧端面平滑,使用起来触感更舒适。
[0033]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衣主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侧比8和背扣9,所述内衣主体1的下方设有连接带101,所述侧比8和所述背扣9均为弹性布料制成,所述连接带101可以防止使用者肢体活动时,内衣产生形变导致胸部错位,所述侧比8和所述背扣9均为弹性布料制成,防止在使用者背部扣接时形成勒痕。
[0034]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肩带2为弹性带制成,所述肩带2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内衣主体1的底端,在使用时,受到自身弹性的作用下沿内衣两侧朝向所述鸡心5收紧,起到聚拢的效果。
[0035]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的顶端设有副肩带202,所述副肩带202的顶端和所述肩带2缝接固定,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为连体式且下沿和所述内衣主体1缝接固定,在使用时,所述第一弹性内衬层6和所述第二弹性内衬层7贴合在使用者皮肤上,在自身弹性材质的作用下,跟随使用者的肢体动作进行伸缩,贴合使用者皮肤跟随移动。
[003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