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护垫

申请号 CN200580008803.0 申请日 2005-01-05 公开(公告)号 CN100496314C 公开(公告)日 2009-06-10
申请人 久安普罗特克有限公司; 发明人 尹玟释;
摘要 在此公开了一种脚后跟护垫,其包括:由柔软织物材料制成而穿在脚上的主体元件;以及连接到所述主体元件内部而在穿上脚后跟护垫时与脚后跟所在区域相配合的内部 衬垫 元件。所述内部衬垫元件的两个纵向末端都连接到主体元件上,且所述内部衬垫元件与脚后跟的两个侧部相配合的两个区域都连接到主体元件上,从而使得在穿上脚后跟护垫时所述内部衬垫元件能够相对于主体元件相对地滑动。通过内部衬垫元件,在行走时产生于脚后跟上的摩擦可得以抑制,从而防止老茧或 水 泡的形成,并且简化了 制造过程 而减少了制造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脚后跟护垫,包括:
由柔软织物材料制成而穿在脚上的主体元件;以及
连接到所述主体元件内部而在穿上脚后跟护垫时与脚后跟所在区 域相配合的内部衬垫元件,
其中,所述内部衬垫元件的两个纵向末端都连接到所述主体元件 上,且所述内部衬垫元件与脚后跟的两个侧部相配合的两个区域都连接 到所述主体元件上,从而使得在穿上脚后跟护垫时所述内部衬垫元件能 够相对于主体元件相对地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后跟护垫,其中所述主体元件具有圆筒 状弯曲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后跟护垫,其中所述内部衬垫元件具有 长形的形状,并且与所述主体元件连接的两个区域中的每一个是内部衬 垫元件横向末端的一个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后跟护垫,其中所述内部衬垫元件在其 边缘的两个纵向中部被切成“V”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后跟护垫,其中所述主体元件在其上末 端和下末端中的至少一个处设置有弹性带。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脚后跟护垫,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于最大程度 地防止使用者的脚后跟与之间的摩擦、并防止在脚后跟上形成由于摩 擦而导致的老茧和泡的脚后跟护垫。

背景技术

在图11中示出了一种用于使脚保持健康的已知技术,其中描述了 名称为“防干燥袜(Dryness Preventing Socks)”的日本实用新型No. 3032803。在此实用新型中,一个贴附到脚后跟上的内部衬垫元件520a 的整体边缘以脚后跟的形状通过缝合530a而连接到袜子510a。从而, 整个内部衬垫元件520a紧固到袜子上,且其只起到防止脚后跟干燥的 作用。
在如图12所示的名称为“防干燥袜(Dryness Preventing Socks)” 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2-235203中,通过将一个内部衬垫元件 520b附接到袜子内部可以防止由于脚后跟或脚底干燥而导致的老茧,其 中内部衬垫元件520b的整个边缘都缝合到袜子510b上以与脚后跟的形 状相一致。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干燥而形成老茧。但是,不能防止因为 摩擦导致的老茧或水泡的形成。
图13示出了日本实用新型No.3021145的示意图,其目的是防止 脚在袜子中的干燥。内部衬垫元件520c的中部被固定地缝合530c,以 防止内部衬垫元件520c打滑。因此,它不能防止因为摩擦导致的老茧 或水泡的形成。
在日本实用新型No.3018319中公开并在图14中表示的通过远红 外射线来暖脚的后跟袜包括一个主体元件510d和一个内部衬垫元件 520d,该主体元件510d的前部被切掉,所述内部衬垫元件520d另外地 形成于主体元件510d的内部,其中内部衬垫元件520d的边缘部分和中 部通过缝线530d连接到主体元件510d上。因此,在这个实用新型中, 存在一个缺点:不能防止因为摩擦而导致的老茧和水泡的形成。

发明内容

公开了本发明以解决上述的缺点,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 一种脚后跟护垫,其构造成最大程度地限制行走过程中在脚后跟和鞋之 间产生摩擦,从而防止老茧和水泡的形成。
依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脚后跟护垫包括一个由柔软织物 材料制成而穿在脚上的主体元件、以及一个连接到主体元件内部而在穿 上脚后跟护垫时与脚后跟所在区域相配合的内部衬垫元件,其中,内部 衬垫元件的两个纵向末端都连接到主体元件上,且内部衬垫元件与脚后 跟的两个侧部相配合的两个区域都连接到主体元件上,从而使得在穿上 脚后跟护垫时内部衬垫元件能够相对于主体元件相对地滑动。
优选地,主体元件具有圆筒状弯曲的形状。
优选地,内部衬垫元件具有大致长形的形状,并且与主体元件连 接的两个区域中的每一个都是内部衬垫元件横向末端的一个部分。
优选地,内部衬垫元件在其边缘的纵向中部都被切成“V”形。
优选地,主体元件在其上末端和下末端中的至少一个处设置有一 个弹性带。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目的,将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详 细说明,其中:
图1为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脚后跟护垫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脚后跟护垫的部件在安装前的立体图;
图3为依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脚后跟护垫的立体图;
图4为依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方式的脚后跟护垫的立体图;
图5为依据本发明的脚后跟护垫的立体图,其中内表面被翻出来;
图6为依据本发明的脚后跟护垫的操作视图;
图7为一个示意图,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脚后跟护垫内的主体元 件和内部衬垫元件之间的连接部分;
图8到10为依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方式的脚后跟护垫的立体图; 以及
图11到14为示出现有技术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本发明 的这些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造成限制,而是仅为示例的目的给 出,并且在所有的附图中,为了简化描述和解释,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 指示类似或等同的部件或部分。
参照图1和2,依据本发明的脚后跟护垫10包括主体元件100和 内部衬垫元件200。
主体元件100的形状为圆筒状弯曲的“L”形,并由柔软的织物材 料制成。换句话说,主体元件100的形状为一只前部被切掉的袜子。使 用者可以象穿袜子一样地穿上主体元件100,或者将主体元件100插入 到袜子内以包住使用者的脚后跟。
应当理解,虽然在下文中将对前部被切掉的所谓的脚踝护垫进行 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本发明可以应用在前部缝 合的袜子上,并且其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换句话说,当图1中主 体元件100的前部开口被缝合起来而与常规袜子外表相似时,缝合起来 的袜子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此外,内部衬垫元件200的形状大致是长形的,以容置在主体元 件100的内部,内部衬垫元件200连接到主体元件100的内部,以在穿 上袜子时与脚后跟贴合地配合。
虽然所描述的内部衬垫元件200的形状大致是长形的,应当理解: 内部衬垫元件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发明中所描述的,只要其教示了下文所 描述的与内部衬垫元件和主体元件之间的连接形状相关的技术特征。
内部衬垫元件200和主体元件100之间通过缝合而连接。换句话 说,内部衬垫元件200的两个纵向末端都缝合到主体元件100上,以允 许内部衬垫元件200和主体元件100沿缝合线210缝合。此外,内部衬 垫元件200的两个横向末端中的一部分通过线环400连接到主体元件 100。线环400用于系住内部衬垫元件200和主体元件100,以贴合地配 合到脚后跟的两个侧端。
现在参照图7,大致为长形的内部衬垫元件200的两个纵向末端都 通过缝合线210缝合到主体元件100上。此外,内部衬垫元件200沿纵 向上的边缘中部通过线环400系到主体元件100上,从而使得不与主体 元件100附连的部分可沿与主体元件100相反的方向相对移动。边缘中 部为内部衬垫元件200横向末端的一部分,并对应于内部衬垫元件200 的容置脚后跟侧部的区域。
优选地,内部衬垫元件200松弛地连接到主体元件100,从而使得 内部衬垫元件200和主体元件100之间可以顺畅地相对移动。
如图1所示,在内部衬垫元件200的纵向末端和主体元件100的 末端之间形成有一个预定的空间,且如图3所示,内部衬垫元件200的 纵向末端和主体元件100的末端之间可直接相连。
现在参照图4,用于保持弹性的带300可设置在主体元件100的上 端或下端,以增加穿戴脚后跟护垫10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通过带300 包绕住脚后跟上端和下端、并对脚后跟的上端和下端施加压,可以对 脚踝进行保护。位于主体元件100下端的带300可进一步产生为脚底施 加压力以进行治疗处理的效果。
现在参照图5,其示出了脚后跟护垫的立体图,其中内表面被翻出, 主体元件100由柔软的织物材料制造,并在该主体元件100的两个末端 上都形成有带300。大致为长形的内部衬垫元件沿缝合线210和主体元 件100的两个末端缝合。此外,带300和主体元件100通过所述缝合线 210连接起来。
如图5所示,在穿上脚后跟护垫之前,在内部衬垫元件200和主 体元件100之间形成有预定量的空间,并且在使用者穿上脚后跟护垫之 后,主体元件100拉伸或拉长以与脚的形状相配合,而内部衬垫元件200 与脚后跟相一致。
优选地,即使在穿上脚后跟护垫之后,在内部衬垫元件200和主 体元件100之间也形成预定量的空间,从而可以在内部衬垫元件200和 主体元件100之间实现顺畅的滑动。
依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主体元件100由55%的尼龙/纶和 45%的制成。内部衬垫元件200与主体元件接触的区域由100%的涤 纶制成,而内部衬垫元件200与脚后跟配合的区域由织有微细涤纶的织 物制成。
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脚后跟护垫构造为:由于小的摩擦,可以 在内部衬垫元件200和主体元件100之间实现自由的移动,而在内部衬 垫元件200和脚后跟彼此接触的区域处形成较大的摩擦,从而防止脚后 跟相对于内部衬垫元件200打滑。
此外,在内部衬垫元件200接触脚后跟的区域中采用了由微细涤 纶制成的柔顺的人造毛,以增加与脚后跟的摩擦并防止对皮肤造成损 伤,从而在穿上依据本发明的脚后跟护垫时,还可以提供由温暖和柔软 产生的舒适感觉。
图8到10示出了再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有的结构都与上述的实 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位于内部衬垫元件200各边缘中部处的 “V”形切口,从而,内部衬垫元件200可容易地在切口部分处折叠。 在此情形中,“V”形切口部分的倾斜表面相互重叠而通过线环400连接 到主体元件100。
现在将参照图6描述本发明的操作。
当使用者将本发明的脚后跟护垫穿在他或她的脚上时,脚的后跟 与内部衬垫元件200贴合地配合,而脚的其它区域由主体元件100支撑。 优选地,在内部衬垫元件200和主体元件100之间形成一个预定量的空 间,以使得可在两者之间顺畅地滑动。优选地,内部衬垫元件200与脚 后跟接触的表面的材料的摩擦力较大,而内部衬垫元件200的另一个表 面的材料、以及主体元件100与内部衬垫元件200接触的表面的材料之 间的摩擦力较小。使用者可以将袜子穿在脚后跟护垫上。
当使用者穿上脚后跟护垫10而穿鞋行走时,脚根据其运动而在鞋 内运动。传统上,由于脚的运动而引起的摩擦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脚后跟 上形成老茧或水泡。然而,当穿上本发明的脚后跟护垫10时,在行走 时,摩擦形成于内部衬垫元件200和主体元件100之间(如图6的放大 的详细视图所示),而脚后跟与内部衬垫元件200一起运动,从而不在 脚后跟区域上直接产生摩擦,而在过去则在脚后跟上形成了老茧或水 泡。因此,有效地防止了在脚后跟的底部形成老茧和水泡。
虽然没有在附图中示出,但本发明的脚后跟护垫还具有另一个优 点:相同的操作作用在位于脚后跟上部的跟上,从而可以防止因为与 鞋之间的摩擦而可能导致的老茧。可以有效地防止老茧,尤其是在穿上 一双新鞋时。虽然图6仅示出了前后运动的情形,但是,对于左右运动 而言,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脚后跟护垫中的内部衬垫元件的两个纵向 末端和两个横向末端的一部分附连到主体元件上,使得在脚后跟基本上 被包住的、可形成老茧和水泡的区域中,内部衬垫元件200和脚后跟同 时地移动。
从而,内部衬垫元件200包住使用者的脚后跟,因此限制在脚后 跟和内部衬垫元件200之间产生摩擦,且由滑动产生的摩擦形成在内部 衬垫元件200和主体元件100之间,以有效地防止因为脚后跟和鞋之间 的摩擦而形成老茧或水泡。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如下的脚后跟护垫中最有效地实现了此操 作的效果:其中内部衬垫元件的两个纵向末端和两个横向末端的一部分 (包住脚后跟两个侧端的区域)都附连到主体元件100上。
换句话说,内部衬垫元件200的两个横向端中,仅有某些部分400 附连到主体元件100上。因此,与内部衬垫元件100的整个边缘都连接 到主体元件100上的情形相比,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内部衬垫元件200 相对于主体元件100的运动。此外,与仅有内部衬垫元件200的两个纵 向末端被连接到主体元件100上的情形相比,使用者可以容易地穿上脚 后跟护垫,能够解决内部衬垫元件折叠、或内部衬垫元件的位置不固定 的问题。更进一步地,脚后跟护垫可通过简单的构造而制造,以使制造 过程简化并减少制造成本。
发明人通过让使用者穿上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脚后跟护垫而进 行了临床验证。在15位男性Ssirum(韩国摔跤)运动员和10位男性成 人中进行了测试,其中,他们穿着脚后跟护垫在3个夜晚和4个白天走 了80公里(每天20公里,总共32个小时)。哪怕在长时间的冗长行走 之后,也没有在脚后跟的皮肤上发现问题。也就是说,没有在脚后跟的 皮肤上发现老茧或水泡。此外,还证明了:脚后跟护垫对脚踝进行支撑, 从而给穿的人提供了身体上的舒服感,而没有导致脚踝扭伤。
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脚后跟护垫对于经常用脚走路的专业人员 ——包括运动员、士兵等——是有用的。哪怕是普通的公众在外出、登 山或散步时,通过本发明的脚后跟护垫,可以有效地防止老茧或水泡的 形成。
为了描述和解释的目的而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的说 明。其不是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制在所公开的确切形式内,根据上述的 教示、或者通过实践本发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实现修改和变动。 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体限定。
从上文可清楚地看出,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脚后跟护垫的优点 在于:可以通过内部衬垫元件来减少在行走时在脚后跟上产生的摩擦, 从而防止老茧或水泡的形成。另一个优点在于:其构造简化了制造过程 并减少了制造成本。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