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服装 / 衬衣;内衣;婴儿内衣;手帕 / 内衣 / ·汗衫;女式无袖衬衫 / 叠穿用衣服、用于叠穿用衣服的外侧衣及内层衣

叠穿用衣服、用于叠穿用衣服的外侧衣及内层衣

申请号 CN201180034768.5 申请日 2011-06-30 公开(公告)号 CN103108560B 公开(公告)日 2016-02-03
申请人 法恩翠克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金山洋太郎;
摘要 本 发明 的目的是提供比以往具有更高透气功能的叠穿用衣服、该叠穿用衣服的外侧衣以及内层衣。是具有外侧衣和在该外侧衣的内层穿着的1件或者1件以上的内层衣的叠穿用衣服,所述外侧衣以及至少1件的内层衣具有能够开闭的通气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叠穿用衣服,具有外侧衣、在该外侧衣之下穿着的1件或者1件以上的内层衣、以及在该内层衣之下穿着的1件或2件基底衣,
所述外侧衣以及至少1件的内层衣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不开口、打开状态下呈开口形状的能够开闭的通气部,且所述基底衣上不具有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和开口状态的通气部,
所述外侧衣的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位置与在所述外侧衣之下穿着的至少1件的内层衣的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位置,在穿着状态下处于相同位置或者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彼此开口部分重叠的邻近位置,所述外侧衣的所有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设置在除了从肩部至腋下的部分之外的前面部,所述内层衣的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位于该内层衣的前面部以使得与该外侧衣的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位置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穿用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衣为1件,在所述外侧衣之下穿着的该内层衣上设置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在所述内层衣之下穿着的1件或者2件基底衣上不设置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和开口状态的通气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穿用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衣为2件,在所述外侧衣之下穿着的第1内层衣上设置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在所述第1内层衣之下穿着的第2内层衣上设置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在所述第2内层衣之下穿着的1件或者2件基底衣上不设置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和开口状态的通气部。
4.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穿用衣服中的外侧衣,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不打开、打开状态下呈开口形状的能够开闭的通气部,
所述外侧衣的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位置与在所述外侧衣之下穿着的至少1件的内层衣的、在关闭状态下不开口、打开状态下呈开口形状的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位置,在穿着状态下处于相同位置或者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彼此开口部分重叠的邻近位置。
5.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穿用衣服中的内层衣,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不打开、打开状态下呈开口形状的能够开闭的通气部,
穿着在所述内层衣之上的外侧衣在关闭状态下不开口、打开状态下呈开口形状的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位置与所述内层衣的所述通气部的位置,在穿着状态下处于相同位置或者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彼此开口部分重叠的邻近位置。
6.一种内层衣,是穿着在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不打开、打开状态下呈开口形状的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外侧衣与和皮肤接触的、没有设置在关闭状态下不打开、打开状态下开口形状的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基底衣之间的内层衣,
所述内层衣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不开口、打开状态下呈开口形状的能够开闭的通气部,所述内层衣的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位置与在所述外侧衣的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位置,在穿着状态下处于相同位置或者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彼此开口部分重叠的邻近位置,所述内层衣的所有所述能够开闭的通气部设置在除了从肩部至腋下的部分之外的该内层衣的前面部。

说明书全文

叠穿用衣服、用于叠穿用衣服的外侧衣及内层衣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外侧衣以及在该外侧衣之下穿着的1件或者1件以上的内层衣的叠穿用衣服,以及用于该叠穿用衣服的外侧衣及内层衣。更详细地,涉及在例如,野营、登山、长跑等运动时能够提高透气(ベンチレ一シヨン)功能的叠穿用衣服、用于该叠穿用衣服的外侧衣及内层衣。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有在从腋下至侧腹部或者在胸部处具有开闭自由的通气部的外侧衣。该通气部发挥透气功能,用于外侧衣穿着者的温度调整、湿度调整。
[0003] 此外,已知有在后背的衣襟附近形成通气孔的、具有透气功能的衣服(例如,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中,为了改善运动服、夹克衫、外套、防衣等称为外侧衣内部的闷热,在这些外侧衣的后背的衣襟附近形成通气孔。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32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 然而,如以往那样,通过外侧衣的通气部的开闭,会有难以迅速改善急剧的体温变化、衣服内部的湿度变化的情形。例如,在野营、登山等中为了能够对应山的环境变化,要叠穿多种的衣服。例如,通常是叠穿身体侧的基底衣、介于中间的中间衣、外侧衣等。在这样的叠穿的情况下,在欲降低已升高的体温、使汗干燥时,仅通过以往那样的外侧衣的通气部,不能迅速地降低体温、干燥汗水,结果会产生消耗体这样的不良状况。
[0009] 此外,如果通过外侧衣的通气部的开闭难以实现上述温度和上述湿度的改善,通常是通过脱去外侧衣来应对。然而,在以通过脱去外侧衣来应对的情况下,对于称为脱衣的这一动作也是费工夫的事。进一步而言,在野营、登山等中,为了脱去外侧衣,则需要停下脚步来放置登山包(ザツク)等的动作、脱去外侧衣的动作、将脱掉的外侧衣放入登山包等的动作、将登山包等再背起来的动作等,也需要时间、工夫,是巨大的浪费。而且,在悬崖、岩壁的危险路径中,脱衣的动作自身就是危险的,因此不能脱去外侧衣。此外,恶劣天气下,脱去外侧衣这一动作本身也不能实施。此外,在攀岩中,由于系着吊带,难以脱去外侧衣。
[0010] 此外,在长跑等运动中,脱去外侧衣的动作,由于要停止长跑等运动来进行,因此其是多余的动作。
[0011]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比以往透气功能更高的叠穿用衣服、用于该叠穿用衣服的外侧衣及内层衣。
[0012] 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3]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叠穿用衣服,具有外侧衣和在该外侧衣之下穿着的1件或者1件以上的内层衣,前述外侧衣以及至少1件的内层衣具有能够开闭的通气部。
[0014]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外侧衣和内层衣上具有能够开闭的通气部,通过打开这些通气部,能够使体温迅速下降(冷却),此外,能够使汗水迅速干燥(可以降低衣服内部的相对湿度)。因此,与以往的仅在外侧衣上具有通气部的衣服相比,能够提供具有显著地提高透气功能效果的叠穿用衣类。
[0015] 此外,作为上述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将具有通气部的外侧衣与具有通气部的内层衣连续地穿着(叠穿)。此外,作为上述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具有通气部的外侧衣与具有通气部的内层衣之间,也可以穿着具有通气性的织物的衣服。
[0016]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外侧衣的所述通气部的位置与前述外侧衣之下穿着的至少1件内层衣的所述通气部的位置,在穿着状态下,优选位于相同位置或者邻近位置。所谓“位于邻近位置”包括实质相同的位置,通气部相互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能够发挥透气功能的位置关系)也可以部分重叠。此外,各自的通气部不必是相同形状、相同大小。此外,各自的通气部在开口状态下的开口形状、开口大小也不必彼此相同。此外,从开闭容易度、温度调整容易度、湿度调整容易度的观点出发,在穿着状态下,各自的通气部的开口部分优选设定在相同位置、邻近位置、各自的开口部分的重叠程度大的位置等。此外,设置成在穿着状态下通气部彼此平行,则开闭动作变得容易,将这些打开时,开口部分彼此重叠,因而提高透气功能。此外,通气部彼此也可以设置成平行以外的交叉状重叠。
[0017] 此外,上述发明中,优选所述外侧衣的所述通气部位于该外侧衣的前面(フロント)部,前述内层衣的前述通气部位于该内层衣的前面部以使其对应于该外侧衣的通气部的位置。
[0018]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各自的通气部设置在前面部,变电易于接受来自前方的空气流或风,能够更迅速地进行体温的降低、汗水的干燥。也可以在前面部设置至少1个通气部,进而可在衣服侧部设置通气部,还可以设置从前面部延伸至侧部的通气部。
[0019] 此外,在将各自的通气部设置在前面部的情况下,更优选在除了从肩部到腋部的部分以外的前面部设置通气部。从肩部到腋部的部分、腰的周围以及背部,在背负登山包、背包(リユツク)等的情况下,即使在该部分设置通气部,推测透气的效果也不高。
[0020] 此外,上述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衣为1件,所述外侧衣之下穿着的该内层衣上设置所述通气部,所述内层衣之下穿着的1件或者2件的基底衣上不设置所述通气部。由身体产生的汗水被1件或者2件基底衣吸收,通过外侧衣以及内层衣的通气部,可以将基底衣的水分迅速干燥。
[0021] 此外,上述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衣为2件,在所述外侧衣之下穿着的第1内层衣上设置所述通气部,在所述第1内层衣之下穿着的第2内层衣上设置所述通气部,在所述第2内层衣之下穿着的1件或者2件基底衣上不设置所述通气部。由身体产生的汗水被 1件或者2件基底衣以及第2内层衣吸收,通过外侧衣以及第1、第2内层衣的通气部,可以使基底衣以及第2内层衣的水分迅速干燥。作为2件基底衣,例如,与身体面直接接触的第1基底衣可以由憎水性织物构成,这之上穿着的第2基底衣与第2内层衣可以由保温性、吸汗扩散性、调湿性等的织物构成。作为1件基底衣,例如,与身体面直接接触的织物侧可以为憎水性层,内层衣侧可以由作为吸汗扩散性层的织物构成。
[0022] 此外,另外的本发明是用于上述叠穿用衣服的、具有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外侧衣。
[0023] 此外,另外的本发明是用于上述叠穿用衣服的、具有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内层衣。
[0024] 此外,另外的本发明是在具有能够开闭的通气部的外侧衣与身体之间穿着的内层衣,所述内层衣具有能够开闭的通气部。
[0025]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内层衣及外侧衣上具有通气部,可以迅速降低体温(冷却),此外,还可以迅速使汗水干燥(可以降低衣服内部的相对湿度)。因此,与以往的仅在外侧衣上具有通气部相比,可以飞跃地提高透气功能的效果。
[0026] 此外,上述发明中,优选所述内层衣的所述通气部的位置与所述外侧衣的所述通气部的位置在穿着状态下为相同位置或者邻近位置。此外,优选以如下方式设置该内层衣的通气部位置,即在所述外侧衣的通气部开口时,使所述内层衣的通气部能够开闭。根据这样的结构,穿着者打开外侧衣的通气部,将手伸入到该开口,可以打开内层衣的通气部,因此,可以简单且迅速地进行内层衣的通气部的开闭动作,不需脱掉外侧衣。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显示通气部的形状以及位置的例子的图。
[0028] 图2是显示通气部的形状以及位置的例子的图。
[0029] 图3是显示通气部的形状以及位置的例子的图。
[0030] 图4是显示通气部的形状以及位置的例子的图。
[0031] 图5是显示通气部的形状以及位置的例子的图。
[0032] 图6是显示通气部的形状以及位置的例子的图。
[0033] 图7是显示通气部的形状以及位置的例子的图。
[0034] 图8是显示通气部的开口状态的例子的图。
[0035] 图9是显示通气部的开口状态的例子的图。
[0036] 图10是显示通气部的开口状态的例子的图。
[0037] 图11是显示通气部的开口状态的例子的图。
[0038] 图12是显示通气部的开口状态的例子的图。
[0039] 图13是显示通气部的开口状态的例子的图。
[0040] 图14是显示叠穿状态的例子的图。
[0041] 图15是显示叠穿状态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外侧衣以及内层衣)
[0043] 外侧衣,对其功能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具有例如防寒性、防风性、防水性、耐雨性等。此外,内层衣由在身体侧的基底衣与外侧衣之间穿着的中间衣构成。基底衣以及中间衣从其功能出发也可以由具有该多种功能性的衣服构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穿着多件衣服来构成。作为基底衣的功能,例举例如憎水性、保温性、吸汗扩散性、调湿性等,作为基底衣,例如可以是将具有憎水性的第1基底衣与具有保温性、吸汗扩散性以及调湿性的第2基底衣等叠穿或单独穿着。此外,作为中间衣的功能,例举例如保温性、吸汗扩散性、防风性、透湿性、防水性等,作为中间衣,例如可以是将具有保温性及吸汗扩散性的第1中间衣与具有防风性、保温性以及防水透湿性的第2中间衣等叠穿或者单独穿着。需要说明的是,基底衣及中间衣并不限定于具有上述的功能,对应于使用目的可以省略功能、追加其他功能。
[0044] 此外,外侧衣以及内层衣并不限于上半身用的衣服,也可以为下半身用的衣服,例如紧身裤、长裤,或者全身用的衣服。下半身用的情况下,例举例如作为外侧衣的具有防寒性、防风性、防水性等的长裤,作为内层衣,例举例如紧身裤、打底裤、短裤等。
[0045] 此外,对构成衣服的外侧衣、内层衣(中间衣)、基底衣的纤维材料、缝制方法没有特别限定,此外还可以适当进行各种加工处理(例如,憎水加工、UV防晒加工等)。
[0046] (通气部)
[0047] 设置通气部是用于发挥外侧衣及内层衣的透气功能。对于设置通气部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在上半身用的衣服的情况下,例举例如前面部(前面或前身处)、背部(背面或后背)、侧部(侧腹部、腋部)、上臂部等。作为优选的方式,从易于接受来自前方的空气流、风,更迅速降低体温、进行汗水的干燥的观点出发,优选外侧衣的通气部位于该外侧衣的前面部,内层衣的通气部位于该内层衣的前面部且使得与该外侧衣的通气部的位置对应。此外,在下半身用的衣服的情况下,例举例如大腿部、下腿部的前面部(前面)、侧部(侧面)、背部(后面)。
[0048] 此外,在前面部设置各自的通气部的情况下,更优选在除了从肩部到肋部的部分以外的前面部设置通气部。这是因为,从肩部到腋部的部分,在背负登山包、背包等的情况下,即使在该部分设置通气部,开口面积小,透气效果低,通气部的开闭动作也难以进行。
[0049] 通气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直线、曲线、多边形、圆、椭圆、异形等。此外,打开通气部的状态下的开口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椭圆、圆、多边形、异形等。每件衣服中的通气部的数量,优选为2个,也可以是这数量以上,也以是将多种形状的通气部进行组合。重叠的通气部彼此间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形状。
[0050] 图1~7中显示通气部的位置的例子。图1显示了从前面部的胸部下方开始向腋腹部延伸的八字状通气部11、12。图2显示了胸部的反L字状通气部13。图3显示了胸部的上圆弧状通气部14。图4显示了侧面的线状通气部15。图5显示了上臂下部的线状通气部16。图6显示了从上臂下部穿过腋部延伸至侧面的线状通气部17。图7显示了胸部的线状通气部18和侧面的线状通气部19。需要说明的是,通气部的形状及位置并不限于图1~7的形 状、大小以及位置。
[0051] 图8~13中显示图1~7的通气部的开口状态的例子。图8~10显示了八字状通气部11、12的开口状态111、121的一个例子,图8是主视图,图9以及图10是侧视图。图10是把中央部固定住的状态下形成两个开口部的状态。图11显示胸部的反L字状通气部
13的开口状态131的一个例子。图12显示上圆弧状通气部14的开口状态141的一个例子。图13显示侧面的线状通气部15的全开的开口状态151的一个例子。需要说明的是,通气部的开口状态不限于图8~13的开口状态。
[0052] 此外,外侧衣与内层衣的通气部相互之间、多个内层衣的通气部相互之间还可以由不同形状的通气部组合。例如,作为外侧衣的通气部采用八字状通气部,作为中间衣的通气部还可以采用尺寸比外侧衣的八字状通气部小的八字状通气部,也可以采用胸部的线状通气部、侧面的线状通气部。外侧衣的八字状通气部与中间衣的胸部的线状通气部以及侧面的线状通气部优选设置在邻近位置,或者,设置成外侧衣与中间衣的通气部的开口部分彼此重叠。
[0053] 为了使通气部能够开闭,优选使用开闭自由的卡具(留め具)。作为这样的卡具,例举例如通常的纽扣、点状扣件(点フアスナ一)(例如按扣)、线状扣件(例如,拉链(ジツパ)、拉(チヤツク))或者面状扣件(例如,魔术带(マジツクテ一プ,注册商标)),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2种以上适当的组合使用。通气部的开度并不限于全开,还可以是部分打开、或由卡具关闭一部分的状态。此外,通气部的开闭部分可以例举利用衣服织物的摩擦性或者形状加工而开闭自由的结构,例如,开闭部分的织物彼此重叠而固定的结构、在一方的织物上设置插带(ベロ),在另一方的织物上设置狭缝,将插带插入狭缝并折返的固定结构等。
[0054] 此外,通气部还可以是将网状或者具有通气性的袋体(衣袋)或者织物作为衬里或者背衬来自由拆卸地设置,也可以通过缝制进行固定。在打开通气部的状态下,透过该袋体或者织物来发挥透气功能。此外,通气部还可以兼具衣袋的功能。
[0055] 此外,在穿着状态下,优选将外侧衣的通气部的位置与至少1件的内层衣的通气部的位置设置在相同位置或者邻近位置。当各自的通气部的位置位于相同位置或者邻近位置时,可以有效地发挥各自的通气部开口状态下的透气功能。与各自的通气部的位置关系无关,各自的通气部的形状、大小等不必相同,通气部开口状态的形状、大小等也不必相同。优选为能够开闭的结构,从而可以选择各自的通气部的开口状态,使得穿着者能够维持或迅速改善所希望的穿着状态的湿度、温度环境。
[0056] 图14、15显示最上部为外侧衣1、中间部为中间衣2、与身体直接接触部分为基底衣3的叠穿的一个例子。如图14所示,外侧衣1上设置八字状通气部12(图14中仅显示八字的另一面),中间衣2中也同样设置八字状通气部22(图14中仅显示八字的另一面)。各自的通气部的卡具为线状扣件(拉锁)。图15显示将上述3种重叠穿着的状态下,外侧衣1的通气部12的开口状态和中间衣2的通气部22的开口状态。
[0057] 此外,从提高透气功能的观点,优选在外侧衣的通气部的紧贴下层穿着具有通气部的内层衣。此外,优选在具有防水性、防风性、低透湿性或者低通气性的织物的衣服上设置通气部。此外,在具有通气部的外侧衣与具有通气部的内层衣之间,还可以穿着具有透湿性以及 /或者通气性的衣服(内层衣)。此外,也可以在与身体直接接触的基底衣上不具有能够开闭的通气部,而由具有透湿性以及/或者通气性的织物来构成基底衣。
[0058] 此外,在穿着状态下,优选设定该内层衣的通气部的位置以使得在打开外侧衣的通气部情况下能够开闭内层衣的通气部。即,穿着者打开外侧衣的通气部,能够将手插入其开口来打开内层衣的通气部,简单迅速地进行内层衣的通气部的开闭动作,而不必进行外侧衣的脱衣动作。
[0059] (实施例)
[0060] 叠穿2种基底衣、2种中间衣和外侧衣的合计5种衣服,作为下述条件下各自的透气功能,即2种中间衣以及外侧衣的通气部全部全开的条件(实施例1)、仅全开外侧衣的通气部的条件(比较例1)、通气部全闭的条件(比较例2)下的各自的透气功能,评价温度及湿度这两个方面。
[0061] 作为基底衣,在暖体假人上在身体侧穿着憎水加工后的第1基底衣(株式会社fine track“ドライレイヤ一(DRY LAYER(注册商标))”:聚酯100%),在该第1基底衣之上叠穿吸汗扩散性、保温性、调湿性的第2基底衣(株式会社fine track“ベ一スレイヤ一”:羊毛17%、聚酯83%)。作为中间衣,在上述基底衣之上叠穿吸汗扩散性、保温性的第1中间衣(株式会社fine track“ミドルレイヤ一”:聚酯100%),在其之上重叠穿着防风性、保温性、透湿性的第2中间衣(株式会社fine track“ミツドシエル(mid shell(注册商标))”:外表面:聚酯100%,衬里:聚酯100%织物上层叠防水透湿性薄膜)。进而,作为外侧衣,在中间衣之上叠穿防寒性、防风性、防水性的衣服(株式会社fine track“アウタ一シエル”:外表面:尼龙100%,衬里:聚酯100%织物上层叠防水透湿性薄膜)。各自的通气部,如图1所示,是从胸下开始向着侧腹的八字状通气部,使用拉锁作为卡具,各自的开口大小设置为相同。
[0062] (测定条件)
[0063] 将暖体假人的表面温度设定在36℃,该假人的周围的环境温度为10℃,向假人的前面部以风速2m/sec吹风。将第2基底衣的水分率调整到100%(表示衣服全体所能够吸收的最大水分量)。
[0064] (湿度(闷热)的减轻效果的比较)
[0065] 在第1基底衣与第2基底衣之间设置湿度计,在测定值达到基本固定的时刻(约15分后)测定湿度。所有的通气部为全开的实施例1为63.0%RH,仅外侧衣的通气部全开的比较例1为77.0%RH,通气部全闭的比较例2为88.3%RH。实施例1的湿度相比于比较例1,湿度降低14%,由此可确认实施例1比比较例1更迅速消解闷热,实现舒适的衣服内部环境。
[0066] (温度的降低效果的比较)
[0067] 在第2基底衣与第1中间衣之间设置温度计,在测定值达到基本固定的时刻(约15分后)测定温度。所有的通气部全开的实施例1为19.1℃,仅外侧衣的通气部全开的比较例1为23.7℃,通气部全闭的比较例2为27.0℃。实施例1的温度相比于比较例1,温度降低4.6℃,由此可以确认实施例1比比较例1可以更迅速地从感到热的温度降低至运动时感到舒适 的温度。
[0068] 附图标记说明
[0069] 1 外侧衣
[0070] 2 中间衣
[0071] 3 基底衣
[0072] 11、12 八字状通气部
[0073] 111、121 八字状通气部的开口状态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