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及其制作方法

申请号 CN202110250880.8 申请日 2021-03-08 公开(公告)号 CN113040437A 公开(公告)日 2021-06-29
申请人 上海菲姿服饰有限公司; 发明人 高金明; 罗全强;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及其制作方法,具体涉及衬衫袖叉制作技术领域,包括裁片,所述裁片上设有折边机构和裁剪机构,所述裁剪机构设在折边机构内部;所述折边机构包括第一折线,所述第一折线设在裁片顶部一侧,所述第一折线一侧设有第二折线,所述第二折线一端与第一折线连接,所述第二折线设在裁片顶部,所述第一折线和第二折线前侧分别设有第三折线和第四折线,所述第三折线和第四折线均设在裁片顶部,所述第四折线一侧设有第五折线,所述第五折线一侧设有第六折线,所述第六折线一侧设有第七折线。本发明通过利用一片裁片制作大袖叉和小袖叉,不仅能够节省布料,还能够简化制作步骤。
权利要求

1.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包括裁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裁片(1)上设有折边机构和裁剪机构,所述裁剪机构设在折边机构内部;
所述折边机构包括第一折线(2),所述第一折线(2)设在裁片(1)顶部一侧,所述第一折线(2)一侧设有第二折线(3),所述第二折线(3)一端与第一折线(2)连接,所述第二折线(3)设在裁片(1)顶部,所述第一折线(2)和第二折线(3)前侧分别设有第三折线(4)和第四折线(5),所述第三折线(4)和第四折线(5)均设在裁片(1)顶部,所述第四折线(5)一侧设有第五折线(6),所述第五折线(6)一侧设有第六折线(7),所述第六折线(7)一侧设有第七折线(8),所述第五折线(6)、第六折线(7)和第七折线(8)均设在裁片(1)顶部;
所述裁剪机构包括第一切线(9),所述第一切线(9)开设在裁片(1)上,所述第一切线(9)设在第四折线(5)一侧,所述第五折线(6)一侧前侧设有第二切线(10),所述第五折线(6)一侧设有第三切线(11),所述第二切线(10)和第三切线(11)均开设在裁片(1)上,所述第三切线(11)一端与第二切线(10)一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裁片(1)上缝制有第
一圧缝(12),所述第一圧缝(12)设在第三折线(4)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裁片(1)上缝制有第
二圧缝(13),所述第二圧缝(13)设在第一折线(2)一侧,所述第一圧缝(12)设在第二圧缝(13)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圧缝(13)一侧设有第三圧缝(14),所述第三圧缝(14)缝制在裁片(1)上,所述第三圧缝(14)设在第二折线(3)靠近第一折线(2)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裁片(1)上缝制有第
四圧缝(15),所述第四圧缝(15)设在第三圧缝(14)底部,所述第四圧缝(15)设在第四折线(5)靠近第三折线(4)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裁片(1)上缝制有第
五圧缝(16),所述第五圧缝(16)设在第七折线(8)远离第六折线(7)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圧缝(15)和第一圧缝(12)之间设有两个第六圧缝(17),所述第六圧缝(17)缝制在裁片(1)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该一片式衬衫袖的
制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布料裁剪成裁片(1)的样子;
步骤二:用粉笔和直尺在步骤一中所裁剪出来的裁片(1)上出第一折线(2)、第二折线(3)、第三折线(4)、第四折线(5)、第五折线(6)、第六折线(7)、第七折线(8)、第一切线(9)、第二切线(10)和第三切线(11)的位置,而且在划线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第一折线(2)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二折线(3)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
9.第三折线(4)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四折线(5)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七折线(8)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还需要使第五折线(6)与第四折线(5)之间的距离和第四折线(5)与第三折线(4)之间的距离相等,使第六折线(7)与第五折线(6)之间的距离和第六折线(7)与第七折线(8)之间的距离相等;
步骤三:利用剪刀从裁片(1)远离第四折线(5)的一侧沿着第一切线(9)进行裁剪,然后再利用剪刀从裁片(1)底部沿着第二切线(10)向上裁剪,最后再使用剪刀从第二切线(10)顶端与第三切线(11)的连接处沿着第三切线(11)进行裁剪;
步骤四:沿着第一折线(2)、第二折线(3)、第三折线(4)向内折叠裁片(1)的边缘,然后再沿着第四折线(5)将第四折线(5)一侧的布料折叠到裁片(1)后侧,并将第二切线(10)靠近第四折线(5)一侧的边缘布料覆盖在沿着第三折线(4)折叠后的边缘布料后侧,然后可以利用熨斗沿着折叠的边缘对布料进行熨烫,以保证折叠边缘的的平整,从而能够制成大袖叉,然后可以沿着第五折线(6)向前折叠靠近第三切线(11)所在位置的第五折线(6)一侧的布料,然后再沿着第六折线(7)向前折叠第六折线(7)靠近第二切线(10)一侧的布料,再沿着第七折线(8)向后折叠裁片(1)边缘处的布料,并将沿着第七折线(8)折叠的边缘布料覆盖在沿着第六折线(7)折叠的布料后侧,然后可以利用熨斗沿着折叠的边缘对布料进行熨烫,以保证折叠边缘的的平整,从而能够制成小袖叉;
步骤五:将步骤四中所制作的小袖叉一侧放置在衬衫后袖开叉的一边,然后再利用缝
纫机沿着第五圧缝(16)进行缝制,从而能够将小袖叉缝制在衬衫后袖上,然后再将大袖叉一侧放置在该后袖开叉的另一边,并利用缝纫机沿着第一圧缝(12)从底部向上进行缝制,然后再沿着第二圧缝(13)、第三圧缝(14)和第四圧缝(15)进行缝制,从而能够将大袖叉缝制在衬衫后袖上,然后再利用缝纫机第六圧缝(17)将大袖叉与小袖叉折叠的部分进行缝制,从而能够制得宝剑头袖叉。

说明书全文

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衬衫袖叉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衬衫是一种穿在内外上衣之间、也可单独穿用的上衣。中国周代已有衬衫,称中衣,后称中单。汉代称近身的衫为厕牏。宋代已用衬衫之名。现称之为中式衬衫。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第18王朝已有衬衫,是无领、袖的束腰衣。14世纪诺曼底人穿的衬衫有领和袖头。16世纪欧洲盛行在衬衫的领和前胸绣花,或在领口、袖口、胸前装饰花边。18世纪末,英国人穿硬高领衬衫。维多利亚女王时期,高领衬衫被淘汰,形成现代的立翻领西式衬衫。19世纪
40年代,西式衬衫传入中国。衬衫最初多为男用,20世纪50年代渐被女子采用,现已成为常用服装之一。而且衬衫的袖子往往会进行开叉设计,袖子开叉的设计是一个功能性的设计,而这个设计只在两个品类中出现,那就是西装和衬衫,通过观察西装袖的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西装的袖叉是永远开在后袖的中点处的,而这个位置也是成品做好的从侧面看袖子是袖子转折的位置,衬衫最早的设计是一定搭配西装穿的,所以它们两个袖叉的位置实际上是一样的,因此在设计衬衫时在后袖的中点处往往会设计有袖叉的存在,而且袖叉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还可以防止袖开叉的反面出现毛边、不服帖等的问题。
[0003] 现有技术中的袖叉在制作的过程中多需要将袖片裁剪成两片裁片来分别制作大袖叉和小袖叉,而且在裁剪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边料,使得这种制作方法不仅容易浪费布料,而且操作也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0004]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及其制作方法,通过利用一片裁片制作大袖叉和小袖叉,不仅能够节省布料,还能够简化制作步骤,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大袖叉和小袖叉分开制作导致的浪费布料、操作麻烦的问题。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包括裁片,所述裁片上设有折边机构和裁剪机构,所述裁剪机构设在折边机构内部;所述折边机构包括第一折线,所述第一折线设在裁片顶部一侧,所述第一折线一侧设有第二折线,所述第二折线一端与第一折线连接,所述第二折线设在裁片顶部,所述第一折线和第二折线前侧分别设有第三折线和第四折线,所述第三折线和第四折线均设在裁片顶部,所述第四折线一侧设有第五折线,所述第五折线一侧设有第六折线,所述第六折线一侧设有第七折线,所述第五折线、第六折线和第七折线均设在裁片顶部;
所述裁剪机构包括第一切线,所述第一切线开设在裁片上,所述第一切线设在第四折线一侧,所述第五折线一侧前侧设有第二切线,所述第五折线一侧设有第三切线,所述第二切线和第三切线均开设在裁片上,所述第三切线一端与第二切线一端相连接。
[0006] 进一步地,所述裁片上缝制有第一圧缝,所述第一圧缝设在第三折线一侧。
[0007] 进一步地,所述裁片上缝制有第二圧缝,所述第二圧缝设在第一折线一侧,所述第一圧缝设在第二圧缝底部。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圧缝一侧设有第三圧缝,所述第三圧缝缝制在裁片上,所述第三圧缝设在第二折线靠近第一折线一侧。
[0009] 进一步地,所述裁片上缝制有第四圧缝,所述第四圧缝设在第三圧缝底部,所述第四圧缝设在第四折线靠近第三折线一侧。
[0010] 进一步地,所述裁片上缝制有第五圧缝,所述第五圧缝设在第七折线远离第六折线一侧。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圧缝和第一圧缝之间设有两个第六圧缝,所述第六圧缝缝制在裁片上。
[0012] 本发明还包括该一片式衬衫袖的制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布料裁剪成裁片的样子;
步骤二:用粉笔和直尺在步骤一中所裁剪出来的裁片上出第一折线、第二折线、第三折线、第四折线、第五折线、第六折线、第七折线、第一切线、第二切线和第三切线的位置,而且在划线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第一折线与裁片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二折线与裁片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三折线与裁片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四折线与裁片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七折线与裁片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还需要使第五折线与第四折线之间的距离和第四折线与第三折线之间的距离相等,使第六折线与第五折线之间的距离和第六折线与第七折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步骤三:利用剪刀从裁片远离第四折线的一侧沿着第一切线进行裁剪,然后再利用剪刀从裁片底部沿着第二切线向上裁剪,最后再使用剪刀从第二切线顶端与第三切线的连接处沿着第三切线进行裁剪;
步骤四:沿着第一折线、第二折线、第三折线向内折叠裁片的边缘,然后再沿着第四折线将第四折线一侧的布料折叠到裁片后侧,并将第二切线靠近第四折线一侧的边缘布料覆盖在沿着第三折线折叠后的边缘布料后侧,然后可以利用熨斗沿着折叠的边缘对布料进行熨烫,以保证折叠边缘的的平整,从而能够制成大袖叉,然后可以沿着第五折线向前折叠靠近第三切线所在位置的第五折线一侧的布料,然后再沿着第六折线向前折叠第六折线靠近第二切线一侧的布料,再沿着第七折线向后折叠裁片边缘处的布料,并将沿着第七折线折叠的边缘布料覆盖在沿着第六折线折叠的布料后侧,然后可以利用熨斗沿着折叠的边缘对布料进行熨烫,以保证折叠边缘的的平整,从而能够制成小袖叉;
步骤五:将步骤四中所制作的小袖叉一侧放置在衬衫后袖开叉的一边,然后再利用缝纫机沿着第五圧缝进行缝制,从而能够将小袖叉缝制在衬衫后袖上,然后再将大袖叉一侧放置在该后袖开叉的另一边,并利用缝纫机沿着第一圧缝从底部向上进行缝制,然后再沿着第二圧缝、第三圧缝和第四圧缝进行缝制,从而能够将大袖叉缝制在衬衫后袖上,然后再利用缝纫机第六圧缝将大袖叉与小袖叉折叠的部分进行缝制,从而能够制得宝剑头袖叉。
[0013]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通过将布料裁剪成裁片的样子,并用粉笔在裁片上画出第一折线、第二折线、第三折线、第四折线、第五折线、第六折线、第七折线、第一切线、第二切线和第三切线的位置,然后再利用剪刀沿着第一切线、第二切线和第三切线进行裁剪,沿着第一折线、第二折线、第三折线、第四折线、第五折线、第六折线、第七折线进行折叠布料,以在同一片布料上制成大袖叉和小袖叉,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的减小边角料的产生,从而能够防止造成布料的浪费,还能够简化制作步骤,从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5]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16]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裁片与第一折线、第二折线、第三折线、第四折线、第五折线、第六折线、第七折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裁片与第一圧缝、第二圧缝、第三圧缝、第四圧缝、第六圧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裁片沿第四折线和第六折线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裁片沿第五折线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1裁片、2第一折线、3第二折线、4第三折线、5第四折线、6第五折线、7第六折线、8第七折线、9第一切线、10第二切线、11第三切线、12第一圧缝、13第二圧缝、14第三圧缝、15第四圧缝、16第五圧缝、17第六圧缝。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9] 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一片式衬衫袖叉及其制作方法,包括裁片1,所述裁片1上设有折边机构和裁剪机构,所述裁剪机构设在折边机构内部;所述折边机构包括第一折线2,所述第一折线2设在裁片1顶部一侧,所述第一折线
2一侧设有第二折线3,所述第二折线3一端与第一折线2连接,所述第二折线3设在裁片1顶部,所述第一折线2和第二折线3前侧分别设有第三折线4和第四折线5,所述第三折线4和第四折线5均设在裁片1顶部,所述第四折线5一侧设有第五折线6,所述第五折线6一侧设有第六折线7,所述第六折线7一侧设有第七折线8,所述第五折线6、第六折线7和第七折线8均设在裁片1顶部;
所述裁剪机构包括第一切线9,所述第一切线9开设在裁片1上,所述第一切线9设在第四折线5一侧,所述第五折线6一侧前侧设有第二切线10,所述第五折线6一侧设有第三切线11,所述第二切线10和第三切线11均开设在裁片1上,所述第三切线11一端与第二切线
10一端相连接。
[0020] 进一步地,所述裁片1上缝制有第一圧缝12,所述第一圧缝12设在第三折线4一侧,便于将大袖叉与衬衫后袖缝制在在一起。
[0021] 进一步地,所述裁片1上缝制有第二圧缝13,所述第二圧缝13设在第一折线2一侧,所述第一圧缝12设在第二圧缝13底部,便于将大袖叉与衬衫后袖缝制在在一起。
[0022]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圧缝13一侧设有第三圧缝14,所述第三圧缝14缝制在裁片1上,所述第三圧缝14设在第二折线3靠近第一折线2一侧,便于将大袖叉与衬衫后袖缝制在在一起。
[0023] 进一步地,所述裁片1上缝制有第四圧缝15,所述第四圧缝15设在第三圧缝14底部,所述第四圧缝15设在第四折线5靠近第三折线4一侧,便于将大袖叉与衬衫后袖缝制在在一起。
[0024] 进一步地,所述裁片1上缝制有第五圧缝16,所述第五圧缝16设在第七折线8远离第六折线7一侧,便于将小袖叉与衬衫后袖缝制在在一起。
[0025]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圧缝15和第一圧缝12之间设有两个第六圧缝17,所述第六圧缝17缝制在裁片1上,便于将大袖叉与小袖叉重叠的部分缝制在一起。
[0026] 本发明还包括该一片式衬衫袖的制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布料裁剪成裁片1的样子;
步骤二:用粉笔和直尺在步骤一中所裁剪出来的裁片1上出第一折线2、第二折线
3、第三折线4、第四折线5、第五折线6、第六折线7、第七折线8、第一切线9、第二切线10和第三切线11的位置,而且在划线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第一折线2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二折线3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三折线4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四折线5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第七折线8与裁片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还需要使第五折线6与第四折线5之间的距离和第四折线5与第三折线4之间的距离相等,使第六折线7与第五折线6之间的距离和第六折线7与第七折线8之间的距离相等,便于后续的折叠和裁剪;
步骤三:利用剪刀从裁片1远离第四折线5的一侧沿着第一切线9进行裁剪,然后再利用剪刀从裁片1底部沿着第二切线10向上裁剪,最后再使用剪刀从第二切线10顶端与第三切线11的连接处沿着第三切线11进行裁剪;
步骤四:沿着第一折线2、第二折线3、第三折线4向内折叠裁片1的边缘,然后再沿着第四折线5将第四折线5一侧的布料折叠到裁片1后侧,并将第二切线10靠近第四折线5一侧的边缘布料覆盖在沿着第三折线4折叠后的边缘布料后侧,然后可以利用熨斗沿着折叠的边缘对布料进行熨烫,以保证折叠边缘的的平整,从而能够制成大袖叉,然后可以沿着第五折线6向前折叠靠近第三切线11所在位置的第五折线6一侧的布料,然后再沿着第六折线
7向前折叠第六折线7靠近第二切线10一侧的布料,再沿着第七折线8向后折叠裁片1边缘处的布料,并将沿着第七折线8折叠的边缘布料覆盖在沿着第六折线7折叠的布料后侧,然后可以利用熨斗沿着折叠的边缘对布料进行熨烫,以保证折叠边缘的的平整,从而能够制成小袖叉;
步骤五:将步骤四中所制作的小袖叉一侧放置在衬衫后袖开叉的一边,然后再利用缝纫机沿着第五圧缝16进行缝制,从而能够将小袖叉缝制在衬衫后袖上,然后再将大袖叉一侧放置在该后袖开叉的另一边,并利用缝纫机沿着第一圧缝12从底部向上进行缝制,然后再沿着第二圧缝13、第三圧缝14和第四圧缝15进行缝制,从而能够将大袖叉缝制在衬衫后袖上,然后再利用缝纫机第六圧缝17将大袖叉与小袖叉折叠的部分进行缝制,从而能够制得宝剑头袖叉。
[0027]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