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服装 / 一种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及其使用方法

申请号 CN202311845605.6 申请日 2023-12-27 公开(公告)号 CN117617605A 公开(公告)日 2024-03-01
申请人 张荣; 发明人 张荣;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及其使用方法,雨具包括内帽、与内帽连接的衣体、套设于内帽外的外帽,内帽具有内帽脸部口,外帽具有颈部口、外帽脸部口,经颈部口将外帽套设于内帽外,外帽与内帽可脱卸连接,外帽能够相对于内帽向后翻折暴露出内帽,内帽外可佩带安全头盔,内帽设有透音透气区,提高透音、透气、舒适体验,内、外帽均布置有可收紧脸部轮廓和头部的立体收束线组,且衣体肩部 位置 加设可收紧的肩部收束环带、使颈部与肩部之间形成雨布余量,减少衣体对内帽的牵滞,帽与头部的包裹性好,有利于伴随转动观察,本发明在无帽檐的内帽上直接佩戴头盔,颈后无裸露、避免雨 水 浸湿颈部,内帽设有导水纱布和导水布条可引导雨水流出。
权利要求

1.一种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包括内帽(1)、与内帽(1)连接的衣体(2),所述内帽(1)具有供脸部裸露的内帽脸部口(10),其特征在于,所述雨具还包括套设于内帽(1)外的外帽(3),所述外帽(3)具有颈部口(300)、以及供脸部裸露的外帽脸部口(30),经所述颈部口(300)将外帽(3)套设于内帽(1)外,所述外帽(3)与内帽(1)可脱卸连接,所述内帽(1)无帽檐,所述外帽(3)设有帽檐(31),所述外帽(3)能够相对于内帽(1)向后翻折暴露出内帽(1),所述内帽(1)外可用于佩带安全头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帽(1)的上部设有透音透气区(11),所述透音透气区(11)采用透气面料或者镂空处理,所述内帽(1)的透音透气区(11)所对应的外帽(3)区域采用防面料,能够遮盖透音透气区(11);
所述透音透气区(11)通过多条加强筋线条分区为中间透气部(111)、左上透气部(112)、左下透气部(113)、右上透气部(114)和右下透气部(115),多条所述加强筋线条包括加第一加强筋线条(116)、第二加强筋线条(117)、第三加强筋线条(118)、第四加强筋线条(119)、第五加强筋线条(120)和第六加强筋线条(121),所述加第一加强筋线条(116)和第二加强筋线条(117)分别位于中间透气部(111)与左上透气部(112)、右上透气部(114)的连接处,所述第三加强筋线条(118)位于左下透气部(113)与左上透气部(112)连接处,所述第四加强筋线条(119)位于右下透气部(115)与右上透气部(114)连接处,所述第五加强筋线条(120)位于透音透气区(11)靠内帽脸部口(10)的一端,所述第六加强筋线条(121)位于透音透气区(11)的后边沿、并串联中间透气部(111)与左上透气部(112)、左下透气部(113)、右上透气部(114)、右下透气部(115),所述左上透气部(112)与左下透气部(113)、右上透气部(114)与右下透气部(115)的连接处前端均向后凹陷形成内帽凹点(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透气部(111)的后端连接有内帽中片(12),所述内帽中片(12)的左右两侧分别缝合有内帽左片(13)和内帽右片(14)、并形成内帽左缝线(15)和内帽右缝线(16),所述内帽左片(13)和内帽右片(14)的前端缝合、并形成内帽前缝线(17),所述内帽左片(13)、内帽右片(14)和内帽中片(12)的上端与透音透气区(11)的第六加强筋线条(121)相连,所述内帽中片(12)、内帽左片(13)和内帽右片(14)采用防水面料,所述透音透气区(11)的第五加强筋线条(120)与内帽左片(13)、内帽右片(14)围成了内帽脸部口(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加强筋线条(120)上设有内帽额前穿线套(4),所述内帽(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所述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设有扣合组件(53),所述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内设有过线通道(54),所述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的过线通道(54)两端设有穿线口,所述内帽(1)中片的中间位置靠中间透气部(111)的一端设有过线卡条h(56),所述内帽(1)布置有内帽收束线(41),所述内帽收束线(41)贯穿所述内帽额前穿线套(4)、经过线通道(54)从穿线口穿出、至过线卡条h(56)汇总且可调节,通过所述扣合组件(53)关闭或打开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以收紧或释放内帽收束线(41);
所述内帽左片(13)和内帽右片(14)分别至少设有一处第一组过线卡条(57),从所述穿线口穿出的内帽收束线(41)穿过所述第一组过线卡条(57)、至过线卡条h(56)汇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帽(3)包括帽檐(31)、外帽顶部片(32)、外帽左片(33)、外帽右片(34)和颈部片(35),所述外帽左片(33)和外帽右片(34)分别缝合于外帽顶部片(32)的左右两侧、以形成外帽左缝线(36)和外帽右缝线(37),所述外帽左片(33)和外帽右片(34)的下侧与颈部片(35)的两侧缝合、以形成颈左缝线(351)和颈右缝线(352),缝合后的外帽顶部片(32)、外帽左片(33)、外帽右片(34)和颈部片(35)前侧形成了外帽脸部口(30)、后下侧形成了颈部口(300);
所述外帽左片(33)和外帽右片(34)均设有向后凹陷形成外帽凹点(38),所述外帽凹点(38)相对于内帽凹点(110)向前突出、以使外帽脸部口(30)覆盖内帽脸部口(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帽(3)的外帽脸部口(30)的上边沿设有外帽额前穿线套(6),所述外帽额前穿线套(6)的两端位置低于外帽凹点(38),所述外帽顶部片(32)的后部中间位置内侧设有过线卡条D(64),所述过线卡条D(64)两侧分别至少设有一处对称的第三组过线卡条(63),所述外帽(3)的外帽脸部口(30)的下边沿中间位置设有过线卡条E(65)、且过线卡条E(65)与外帽额前穿线套(6)的两端之间均至少设有一处第二组过线卡条(66),所述外帽(3)布置有外帽收束线,所述外帽收束线包括外帽上收束线(61)和外帽下收束线(62),所述外帽上收束线(61)贯穿所述外帽额前穿线套(6)、第三组过线卡条(63)、至过线卡条D(64)汇总且可调节,穿出所述外帽额前穿线套(6)两端的外帽上收束线(61)分别连接有外帽下收束线(62),所述外帽下收束线(62)穿过所述第二组过线卡条(66)、至过线卡条E(65)汇总且可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帽(3)的内侧与内帽(1)的外侧通过多个扣条(71)和扣套(72)连接,所述扣条(71)上设有钦扣,所述扣条(71)一端穿过扣套(72)通过钦扣连接扣条(71)另一端,其中一个所述扣条(71)位于外帽(3)的过线卡条E(65)的下方、且所述内帽(1)对应设置扣套(7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帽(1)的顶部外侧设有弹带(73),所述外帽(3)的帽檐(31)能够套入弹力带(73)内、以快速连接外帽(3)和内帽(1),所述外帽(3)的顶部设有扣件(74),所述弹力带(73)与扣件(74)可扣合连接或拆卸。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帽(1)设有两条导水布条(8),所述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的内侧缝合有导水纱布(81),两条所述导水布条(8)的一端分别自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的内侧底斜向上,并沿着内帽的第六加强筋线条(121)内侧延伸一段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衣体(2)设有可收紧的肩部收束环带(9),收紧所述肩部收束环带(9)、以使雨布在颈部至肩部之间形成多道褶皱。
11.一种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取所述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穿戴衣体(2)并佩戴内帽(1)于头部,首次穿戴时,于过线卡条h(56)处调整并固定内帽收束线(41)的长度,使内帽(2)贴合使用者头部,扣合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以收紧内帽收束线(41);
调整肩部收束环带(9)的长度,使衣体(2)的雨布在颈部至肩部之间形成多道褶皱;
在内帽(1)外佩戴外帽(3),连接外帽(3)与内帽(1),在外帽(3)过线卡条D(64)处调整并固定外帽上收束线(61)的长度,于过线卡条E(65)处收紧并固定外帽下收束线(62);
需要佩戴头盔时,松开过线卡条E(65)处的外帽下收束线(62),解开内帽(1)与外帽(3)的顶部连接,向后翻折外帽(3)或取下外帽(3),暴露出内帽(1),佩戴上头盔。

说明书全文

一种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有内外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雨衣、雨披此种穿戴式雨具,在下雨天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时,必不可少的遮雨工具。此类穿戴式雨具一般是由雨帽和与之连接的衣体组成,雨帽上具有帽檐,雨帽具有供脸部裸露的脸部口,脸部口处有一圈收束线,雨天穿戴雨衣时,收紧收束线。
[0003] 现有的这些雨具,脸部口都有雨渗透浸湿衣领的状况。因此,有许多雨具的雨帽上加有透明雨罩防护雨水对脸部吹袭,透明面罩由于雨雾和呼吸产生的水雾气会渐渐模糊,在实际使用中,为了更清晰观察路面,人们大多是支起透明面罩来直面雨的;也有些雨具采用加长帽檐来防护脸部,但这样也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0004] 为了提高人们骑行的安全性,现在骑电动车和摩托车时,骑乘人员都需要佩戴头盔。目前,在雨天穿戴雨具的情况下,佩戴头盔时,因现有穿戴式雨具上的雨帽和帽檐,且帽檐为硬质的,导致不易直接佩戴头盔。一般是需要将雨帽后翻至使用者的颈后,然后直接将头盔佩戴至头部,这样,使用者的颈后就露出空隙,雨水容易沿着颈部浸湿衣领。当雨帽后翻佩戴头盔,雨水还容易从脸部和前面脖颈处进入,导致衣领和胸口处潮湿。
[0005] 为了尽量减小雨帽向后翻折后,颈部暴露太多空隙,所以雨具帽颈部口位置缝制时往往是偏紧的,这样虽然空隙小了,但是颈部太紧容易导致穿戴不便、以及雨帽后翻后堆挤在一起,随后佩戴头盔的舒适度差。若强行在雨帽外佩戴头盔,帽檐容易折断,后期使用该雨具其帽檐就无法起到预期作用,且使用者头部被雨帽和头盔双层包裹,透音透气性不
好,会觉得有些闷人,安全系数下降。
[0006] 另外,当脸部口的收束线收紧后,由于收束线是围着脸部一圈,收束主要传导在脸部口,还有一些传导在帽后的雨布上,随着脸部口单圈收束线的收紧,脸部口围变小的同时,雨帽后侧的雨布也会随之前趋(图1所示),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收束带收紧时拉动雨布前趋的路径,雨帽与头部包裹性不好,伴随着头部转动,前趋的雨布容易遮挡视线。
[0007] 由于雨帽的脸部口收束线收紧时,力量分配不平衡,加上穿戴式雨具的衣体部分重量大一些,当使用者头部转动时,雨帽部分伴随性不好(即转头时,由于衣体拉扯、雨帽不随头部转动而转或者雨帽转动不到位)雨帽的两侧容易遮挡视线。
[0008] 鉴于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更完善的雨具,以便克服现有穿戴式雨具的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内外双层帽设计、内帽透气性好的雨具,在无帽檐的内帽上佩戴头盔,避免颈部进雨水的情况,合理设计收束线,提高安全性。
[001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其包括内帽、与内帽连接的衣体,内帽具有供脸部裸露的内帽脸部口,雨具还包括套设于内帽外的外帽,外帽具有颈部口、以及供脸部裸露的外帽脸部口,经颈部口将外帽套设于内帽外,外帽与内帽可脱卸连接,内帽无帽檐,外帽设有帽檐,外帽能够相对于内帽向后翻折暴露出内帽,内帽外可用于佩带安全头盔。由此,采用内外双层帽设计,且内帽无帽檐结构,雨天行走时,正常佩戴内帽和外帽,当需要佩戴头盔骑行时,取下外帽或者从外帽脸部口处将头部伸出、使外帽向后翻折露出内帽,头盔直接佩戴于内帽上,无帽檐的内帽不影响头盔的佩戴,且使用者的颈部不会暴露出来,不存在雨水从颈部进入浸湿衣领的情况。
[00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帽的上部设有透音透气区,透音透气区采用透气面料或采用镂空设计,内帽的透音透气区对应的外帽区域采用防水面料、能够遮盖透音透气区。由
此,内帽与使用者直接接触,内帽上设置透音透气区,可避免在佩戴外帽或头盔时太闷,也不影响使用者听外界的声音。
[00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音透气区通过多条加强筋线条分区为中间透气部、左上透气部、左下透气部、右上透气部和右下透气部,多条所述加强筋线条包括加第一加强筋线
条、第二加强筋线条、第三加强筋线条、第四加强筋线条、第五加强筋线条和第六加强筋线条,第一加强筋线条和第二加强筋线条分别位于中间透气部与左上透气部、右上透气部的
连接处,第三加强筋线条位于左下透气部与左上透气部连接处,第四加强筋线条位于右下
透气部与右上透气部连接处,第五加强筋线条设于透音透气区靠内帽脸部口的一端,第六
加强筋线条设于透音透气区的后边沿、并串联中间透气部与左上透气部、左下透气部、右上透气部、右下透气部。左上透气部与左下透气部、右上透气部与右下透气部的连接处前端均向后凹陷形成内帽凹点。由此,透音透气区通过几条纵横相连的加强筋线条能够提高透音
透气区的牢固度、延长雨具使用寿命,且在内帽脸颊眼位处两侧形成向后收的内帽凹点,有利于开阔视线。
[00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音透气区为镂空结构,通过第一加强筋线条、第二加强筋线条、第三加强筋线条、第四加强筋线条、第五加强筋线条和第六加强筋线条构成,第一加强筋线条和第二加强筋线条之间形成中间透气部,第一加强筋线条和第三加强筋线条之间形成左上透气部,所述第二加强筋线条和第四加强筋线条之间形成右上透气部,第三加强筋
线条和第五加强筋线条、第六加强筋线条围成左下透气部,所述第四加强筋线条和第五加
强筋线条、第六加强筋线条围成右下透气部,第三加强筋线条和第四加强筋线条的前端向
后凹陷形成内帽凹点。
[001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间透气部的后端连接有内帽中片,内帽中片的左右两侧分别缝合有内帽左片和内帽右片、并形成内帽左缝线和内帽右缝线,内帽左片和内帽右片的
前端缝合、并形成内帽前缝线,内帽左片、内帽右片的前上端和内帽中片的前端与透音透气区的第六加强筋线条相连,内帽中片、内帽左片和内帽右片采用防水面料,透音透气区的第五加强筋线条与内帽左片、内帽右片围成了内帽脸部口。由此,脸颊加强筋线条可以提高内帽的内帽脸部口处的牢固度,内帽除透音透气区外都采用防水面料,可以避免佩戴外帽或
头盔后漏雨水。
[00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加强筋线条上设有内帽额前穿线套,内帽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内帽颈前右收束片,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设
有扣合组件,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内设有过线通道,内帽颈前左收束片
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的过线通道的两端设有穿线口,内帽中片的中间位置靠中间透气部的
一端设有过线卡条h,内帽布置有内帽收束线,内帽收束线贯穿所述内帽额前穿线套、经过线通道从穿线口穿出、至过线卡条h汇总且可调节,通过扣合组件关闭或打开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以收紧或释放内帽收束线。由此,可以在第一次穿戴雨具的时
候,根据使用者自己的头部大小,在戴好内帽、关闭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的情况下,于过线卡条h处调整好内帽收束线的长度,后期就无需再调节内帽收束线了;当扣合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时,内帽就佩戴完成,内帽的内帽脸部口处于
收紧的状态,内帽佩戴内帽脸部口处的收紧比较方便;当松开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
前右收束片后,内帽收束线处于松懈状态,可以进行穿戴或脱卸;内帽收束线不仅可以收紧内帽脸部口处,还可以使内帽与使用者头部更好的贴合、包裹性更好,当使用者头部转动的时候,内帽能与头部一起转动,避免内帽遮挡视线的情况,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也可以有效阻挡雨水吹袭进前颈口部位。
[00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帽左片和内帽右片分别至少设有一处对称的第一组过线卡条,第一组过线卡条缝订在所在位置的雨布外侧面,从穿线口穿出的内帽收束线穿过所述
第一组过线卡条、至过线卡条h汇总。由此,内帽收束线从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穿出后,两侧经过第一组过线卡条进行定位,然后至过线卡条h处汇总,限定内帽收束线的布置路径,达到平衡收束的效果。
[001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的扣合组件包括两对子母扣,子母扣的子扣和母扣位于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的两两扣合对应的
侧面。由此,当内帽收束线在过线卡条h处位置调节固定好后,通过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的子母扣来打开或扣合,也可以调整内帽收束线组松紧。
[001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帽包括帽檐、外帽顶部片、外帽左片、外帽右片和颈部片,外帽左片和外帽右片分别缝合于外帽顶部片的左右两侧、以形成外帽左缝线和外帽右缝线,外帽左片和外帽右片下侧与颈部片的两侧缝合、以形成颈左缝线和颈右缝线,缝合后的外
帽顶部片、外帽左片、外帽右片和颈部片前侧形成了外帽脸部口、后下侧形成了颈部口。外帽的帽檐底边与外帽顶部片前边正对应缝连。由此,外帽主要是由四个部分拼接而成,通过颈部口将外帽套在内帽外,使用者的脸部从外帽脸部口处暴露出来,颈部口宽松易收展,后翻外帽,使用者头部从外帽脸部口中伸出,外帽置于颈后,也可以将外帽脱卸下来,然后佩戴头盔。
[001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帽左片和外帽右片均设有向后凹陷形成外帽凹点,所述外帽凹点相对于内帽凹点向前突出、以使外帽脸部口覆盖内帽脸部口。由此,外帽两侧形成向后收的外帽凹点,有利于开阔视线,但是外帽两侧的外帽凹点相对于内帽的内帽凹点的靠
前一点,确保在脸部处外帽能遮挡内帽两侧,起到一定的挡雨的作用。
[00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帽的外帽脸部口的上边沿设有外帽额前穿线套,外帽额前穿线套的两端位置低于外帽凹点,外帽顶部片的后部中间位置设有过线卡条D,外帽的外帽脸部口的下边沿中间位置设有过线卡条E、且过线卡条E与外帽额前穿线套的两端之间均至
少设有一处对称的第二组过线卡条,第二组过线卡条缝订在所在位置的雨布外侧面,过线
卡条D两侧分别至少设有一处对称的第三组过线卡条,第三组过线卡条缝订在所在位置的
雨布内侧面,外帽布置有外帽收束线,外帽收束线包括外帽上收束线和外帽下收束线,外帽上收束线贯穿所述外帽额前穿线套、至过线卡条D汇总且可调节,穿出所述外帽额前穿线套两端的外帽上收束线分别连接有外帽下收束线,外帽下收束线穿过所述第二组过线卡条、
至过线卡条E汇总且可调节。由此,可以在第一次穿戴外帽时,调整好外帽上收束线的长度、并在过线卡条D处定位好,后期日常使用时,只需要在过线卡条E处松紧外帽下收束线即可;
当佩戴外帽的时候,在过线卡条E处收紧外帽下收束线,可完成外帽的收紧,松开过线卡条E处的外帽下收束线,可以将外帽脱卸下来,或者将外帽后翻至颈后。
[002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帽的内侧与内帽的外侧通过多个扣条和扣套连接,扣条上设有钦扣,扣条一端穿过扣套通过钦扣连接扣条另一端,其中一个扣条位于外帽的过线卡
条E的下方、且内帽对应设置扣套。由此,若外帽与内帽脱卸的频率低,可以将各个扣条与扣套都固定起来;若为了便于外帽后翻或者脱卸,可以只将颈部前侧处的外帽与内帽通过扣
条和扣套固定起来,此处连接处于常扣状态,这样不影响外帽后翻,也可避免外帽丢失。
[002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帽的顶部外侧设有弹力带,外帽的帽檐插入内帽的弹力带内,实现外帽与内帽的快速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外帽的帽檐底边中间且在外帽雨布外侧缝订扣件,外帽的帽檐穿过内帽的弹力带后,可与此扣件扣合固定。比如,将弹力带缠绕扣件根部固定,还可在弹力带对应扣件位置设置扣眼,使弹力带与扣件扣合。
[002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帽的左、右脸颊位置处各设有一条导水布条,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的内侧缝合有导水纱布,两条导水布条分别自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的内侧底斜向上,并沿着内帽的第六加强筋线条内侧延伸一段固
定。穿戴雨具的时候,使用者脸部不可避免的被雨水打湿,夏季佩戴半盔时,透音透气区脸颊两侧未全覆盖,内帽和外帽的脸部口的即使通过收束线收紧,打在脸部的雨水也有可能
有少量进入内帽内浸湿脸颊,在此位有导水布条设置,脸颊两侧的雨水通过导水布条可以
吸收雨水、并使雨水沿着导水布条排向内帽外导出,导水布条可能在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较松的状态下无法将渗进雨水全导出,所以在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的内面缝合上导水纱
布来引导雨水,导水布条和导水纱布可引导雨水流出,避免雨水浸湿衣领和胸口的情况。
[002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衣体设有可收紧的肩部收束环带,收紧所述肩部收束环带,肩部雨布同时向上、向内收紧,以使雨布在颈部至肩部之间形成多道褶皱。由此,肩部收束环带在收紧时,位于肩部上方位置,可以减少衣体下摆对内帽的因重力导致的牵扯,肩部位置的雨布在肩部收束环带的作用下,会向上、向内收,在颈部至肩部之间形成多道褶皱,这样颈部与肩部之间有些雨布余量,当使用者头部转动时,利于内帽伴随头部转动,便于观察。
[002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上述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的使用方法,如下:
[0026] 取上述有双层立体收束帽的雨具,穿戴衣体并佩戴内帽于头部,首次穿戴时,于过线卡条h处调整并固定内帽收束线的长度,使内帽贴合使用者头部,扣合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以收紧内帽收束线;
[0027] 调整肩部收束环带的长度,使衣体的雨布在颈部至肩部之间形成多道褶皱;
[0028] 在内帽外佩戴外帽,连接外帽与内帽,在外帽过线卡条D处调整并固定外帽上收束线的长度,于过线卡条E处收紧并固定外帽下收束线;
[0029] 需要佩戴头盔时,松开过线卡条E处的外帽下收束线,解开内帽与外帽的顶部连接,向后翻折外帽或取下外帽,暴露出内帽,佩戴上头盔。
[0030] 由此,同一位使用者使用该雨具时,只需在首次使用时,于过线卡条h处调整并固定内帽收束线、于过线卡条D处调整并固定外帽上收束线、调整并固定肩部收束环带,在第一次使用调整好后,以后这三处收缩长度不需要常调,把打结固定的多余线头回绕在各自
点位内隐藏好,对于内帽通过内帽颈前左收束片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扣合和打开,对于外
帽通过调整颈前过线卡条E处的外帽下收束线来实现外帽松紧;该雨具可分为骑乘式佩戴
和非骑乘式佩戴两种方式,当骑乘需要佩戴头盔时,将外帽向后翻折备用,非常方便,在两种使用方式的转换中,涉及到雨具的内帽、外帽间的连接的开合,内帽与外帽在颈前通过扣套和扣条可保持常扣状态,此连接点是两个帽体间唯一保留的连接点,当然,外帽与内帽脱卸频繁的话,还可以采用更快捷的连接方式。
[003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设计巧妙、科学合理,使用更人性化,该雨具采用内外双层帽设计,内帽采用无帽檐设计,外帽脱卸或者后翻至颈后,在无帽檐的内帽上直接佩戴头盔,便于雨天骑行,颈后无裸露、能够避免雨水渗入;内帽具有透音透气区,无论是佩戴外帽或是头盔,都可透音且防止闷气、提高舒适性;内帽和外帽均合理布置立体收束线组,且可快速收紧或是释放,相比传统雨具帽体仅有脸部口轮廓单圈收束,本发明帽后部设有收束线,通过该收束线组使得包裹更立体、贴身,可提高内、外帽与头部的包裹性,当使用者头部转动时,内、外帽与头部可一起转动,避免遮挡视线,在衣体的肩部加设可收紧的肩部收束环带,使颈部与肩部之间形成雨布余量,使用者转头时、减少衣体对内帽的拉扯,进一步提高内帽在转头时的伴随性、提高安全性;在内帽上加设导水纱布和导水布条,可将吹入脸部的雨水吸收并导流到帽体外。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现有技术中雨具帽体收紧受力分布示意图;
[0033]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内帽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展示透音透气区;
[0034]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内帽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展示内帽收束线的分布;
[0035] 图4是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展示导水布条;
[0036]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外帽的一实施方式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37]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外帽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展示外帽下收束线和外帽上收束线的分布;
[0038]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内帽与衣体的连接示意图;
[0039] 图8是肩部收束环带收紧和舒张时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41] 如图6和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雨具,其包括内帽1、与内帽1连接的衣体2,雨具还包括可套设于内帽1外的外帽3。
[0042] 内帽1具有供脸部裸露的内帽脸部口10,外帽3具有颈部口300、以及供脸部裸露的外帽脸部口30,经颈部口300将外帽3套设于内帽1外,外帽3与内帽1可脱卸连接,外帽3正常佩戴时,外帽脸部口30和内帽脸部口10的位置对应。内帽1采用无帽檐设计,外帽3具有帽檐
31,外帽3能够相对于内帽1向后翻折暴露出内帽1,在内帽1外可用于佩带安全头盔。
[0043] 该雨具采用内外双层帽设计,且内帽1无帽檐结构,雨天行走时,正常佩戴内帽1和外帽3。当需要佩戴头盔骑行时,取下外帽3或者从外帽脸部口30处将头部伸出、使外帽3向后翻折露出内帽1,头盔直接佩戴于内帽1上,由于内帽1没有硬质的帽檐31,所以无帽檐的内帽1不影响头盔的佩戴,并且由于内帽1一直遮挡颈后部,使用者的颈部不会暴露出来,不存在雨水从颈后进入浸湿衣领的情况。
[0044] 如图2所示,在内帽1的上部设计透音透气区11,该透音透气区11采用透气面料,比如网状面料、市场上现有的新型防水透气面料。内帽1与使用者直接接触,内帽1上设置透音透气区11,可避免在佩戴外帽3或头盔时太闷,也不影响使用者听外界的声音。外帽3能够遮盖透音透气区11,且外帽3(颈部片35除外)采用防水面料,外帽3(颈部片35除外)的材料与衣体2的材料一样,为传统的雨布面料,或者市场上现有的新型防水透气面料。内帽1除透音透气区11外,其余位置与衣体2材料一样。
[0045] 内帽1的透音透气区11的位置,自前额上方延伸至头顶中后部,两侧呈弧线延伸至脸颊处,不低于唇位。透音透气区11上有多条加强筋线条,通过多条加强筋线条分区为包括中间透气部111、左上透气部112、左下透气部113、右上透气部114和右下透气部115。多条所述加强筋线条包括加第一加强筋线条116、第二加强筋线条117、第三加强筋线条118、第四加强筋线条119、第五加强筋线条120和第六加强筋线条121。第一加强筋线条116、第二加强筋线条117分别在中间透气部111的左右两侧,第三加强筋线条118、第四加强筋线条119分
别在左下透气部113、右上透气部114的下侧。第五加强筋线条120位于透音透气区11靠内帽脸部口10的一端,第六加强筋线条121位于透音透气区11的后边沿,也就是透音透气区11与内帽1的雨布分区的连接处,第六加强筋线条121串联了中间透气部111与左上透气部112、
左下透气部113、右上透气部114、右下透气部115,第六加强筋线条121的两端连接至脸部口
10的第五加强筋线条120处。第一加强筋线条116和第二加强筋线条117之间的宽度距离为
10㎝左右,在内帽1上,第一加强筋线条116和第二加强筋线条117互为对称,第三加强筋线条118和第四加强筋线条119互为对称。为提高透音透气区11的牢固度,各个加强筋线条处,都可加固一道结实一些的轮廓布条,轮廓布条设置为1~3㎝宽。第三加强筋线条118和第四加强筋线条119的前端位于眼位稍下一点位置,左上透气部112与左下透气部113的连接处
前端、右上透气部114与右下透气部115的连接处前端均向后凹陷形成内帽凹点110,这样,两侧形成向后收的内帽凹点110,有利于开阔视线。该透音透气区11符合大众的头部轮廓,通过几条纵横相连的加强筋线条能够提高透音透气区11的牢固度、延长雨具使用寿命。
[0046] 在实际应用中,透音透气区11可以只保留第一加强筋线条116、第二加强筋线条117、第三加强筋线条118、第四加强筋线条119、第五加强筋线条120和第六加强筋线条121,做成镂空结构的透音透气区。
[0047] 中间透气部111的后端缝合连接有内帽中片12,内帽中片12的宽度也为10㎝左右,内帽中片12的宽度与加第一加强筋线条116和第二加强筋线条117之间的宽度一致。内帽中
片12的左右两侧分别缝合有内帽左片13和内帽右片14、并形成内帽左缝线15和内帽右缝线
16,内帽左片13和内帽右片14的前端缝合、并形成内帽前缝线17,内帽左片13、内帽右片14的前上端和内帽中片12的前端与透音透气区11的第六加强筋线条121相连。内帽中片12、内帽左片13和内帽右片14采用防水面料。透音透气区11的第五加强筋线条120与内帽左片13、内帽右片14的前边线围成了内帽脸部口10。第五加强筋线条120可以提高内帽1的内帽脸部
口10处的牢固度,内帽1除透音透气区11外都采用防水面料。内帽1颈部向下延长的长度会
比外帽3长一些,内帽1与衣体2的连接位置,约在双肩端(指肩部弧形端点处)向下1~4厘米左右。
[0048] 内帽1外需要佩戴外帽3或者头盔,那么内帽1与头部的包裹性需要更好,且颈部前侧要能挡掉雨水,因此,在内帽1上合理布置内帽收束线41、以及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
52),如图3所示。
[0049] 为了更好的阐述内帽收束线41的布置位置,将内帽1上的点位进行标示,如图3和4所示,加第一加强筋线条116的前端点为a,第二加强筋线条117的前端点为a',第三加强筋线条118的前端点为b,第四加强筋线条119的前端点为b',内帽1与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上
端的缝合点为f,内帽1与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上端的缝合点为f'。第五加强筋线条120上缝制有内帽额前穿线套4,内帽额前穿线套4为防水雨布面料,内帽额前穿线套4的宽度为1 ̄3㎝,内帽额前穿线套4的一端至点位f处,内帽额前穿线套4的另一端至点位f'处。内帽1的左右两侧分别缝制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
颈前右收束片52上具有互相能够扣合或释放的扣合组件53。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内帽颈
前右收束片52与内帽1的缝合起点f、f'约位于内帽1的唇位处,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在扣合时,能够覆盖内帽脸部口10的下边沿,可避免雨水从颈前进入。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静态收拢时(围成内帽颈口,不施收束力),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的对应扣合端点距离3㎝左右,这个距离就是留给这两收束片的收束余量。本实施例中,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的外形大致为直角梯形,且为双层面料缝制,外层为防雨布,内层为导水纱布。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上与点位f对角的是点位k,与点位k相邻处于上方的点位为j点,与点位j对角的是点位g,在fj所在边线上距f点位1㎝左右有m点位,在gk所在边线上约中间位置有n点位。同样的,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上标示与内帽颈前左收束片
51所示的点位f、g、j、k、m、n对称的f'、g'、j'、k'、m'、n'。fg、mn和f'g'、m'n'分别是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与内帽1缝连的缝合线。缝合线之间形成了过线通道54,内帽收束线41从该过线通道54内穿过。过线通道54的上边开口fm(f'm')处宽度1㎝左右,即穿线口551;过线通道54的下边开口gn(g'n')处要宽一些,即穿线口552。n、n'点在所在边线大致中点位置,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在此边缝制点比对应上边缝制点更加靠近颈前中位,有利制约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扣合时向上移动。在内帽中片12的中间位置靠中间透气部111的一端缝合有过线卡条h(56),过线卡条h(56)的点位就标示为h。过线
卡条h(56)可采用长方形的布条两端固定于内帽1外侧,形成供内帽收束线41穿过的孔,在
此孔处交叉穿过来,然后打结固定。过线卡条h(56)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只要能供内帽收束线41穿过、并在此处能固定即可,比如过线卡条h(56)是挨着的两个过线卡条,内帽收束线41从两侧引导过来,从两个过线卡条穿过来、然后打结固定。在内帽的过线卡条h处的左右两侧,也就是内帽左片13和内帽右片14的外侧分别至少设有一处第一组过线卡条57,本
实施例中,内帽左片13和内帽右片14分别设有两处第一组过线卡条57。第一组过线卡条57
设置多处时,应均匀分布。第一组过线卡57条缝订在所在位置的雨布外侧面。从穿线口552穿出的内帽收束线41穿过所述第一组过线卡条57、至过线卡条h(56)汇总。内帽1布置有内
帽收束线41,内帽收束线41贯穿所述内帽额前穿线套4,然后内帽收束线41两端分别穿入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的过线通道54、从外侧的穿线口552穿出来,分别依次穿过两侧的第一组过线卡条57,再于过线卡条h(56)汇总、固定。第一组过线卡条57是缝制于内帽1的雨布外侧,内帽收束线41在穿过第一组过线卡条57时是在内帽1的外侧穿绕的。内帽收束线
41在过线卡条h(56)处可调节其长短。把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向前侧中间拉拢,通过扣合组件53关闭或打开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以收紧或释放内帽
收束线41,经过多个第一组过线卡条57和过线卡条h(56)的定位,来限定内帽收束线41的布置路径,达到平衡收束的效果。
[0050] 内帽收束线41为一根线,但为体现其立体收束效果,将内帽1的脸部口点f、f'之间的内帽收束线41称为内帽前收束线,点f、f'至点h之间的内帽收束线41称为内帽后收束线,内帽前收束线贯穿内帽额前穿线套4,内帽后收束线穿过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的过线通道54,在内帽后的点h连接。在此以内帽1脸部口的点f、f'为内帽前、后收束线的分界连接点,此分界连接点只是图例划分点,不一定是物理线头连接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帽前、后收束线局部线段在此分界,需要选用弹性收束线,那么此分界连接点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连接点。内帽前、后收束线的长度可在内帽1后的过线卡条h处调节,在点h处放收收束线可掌控整个内帽收束线41的长度,可通过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放收来调整内帽收束线41的松紧。
[0051] 可以在第一次穿戴雨具的时候,根据使用者自己的头部大小,在戴好内帽1、关闭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的情况下,于过线卡条h(56)处调整好内帽收
束线41的长度,将内帽收束线41的长度定,后期就无需再调节内帽收束线41了。当扣合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时,内帽1就佩戴完成,内帽1的内帽脸部口10处
于收紧的状态,内帽1佩戴内帽脸部口10处的收紧比较方便。当松开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后,内帽收束线41处于松懈状态,可以进行穿戴或脱卸。内帽收束线41不仅可以收紧内帽脸部口10处,还可以使内帽1与使用者头部更好的贴合、包裹性更好,当使用者头部转动的时候,内帽1能与头部一起转动,避免内帽1遮挡视线的情况,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也可以阻挡雨水从颈部前面浸湿胸口的情况。
[0052] 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上的扣合组件53分别是位于点位j(j')、k(k')近角点上的两对对子母扣,两对子母扣的子扣和母扣分别钉在两两对应的扣合面上。所谓近角点,就是子母扣的子扣和母扣不是钉在角上的,而是距离所在角的两条边线1㎝左右的位
置。当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拉拢扣合时,有1㎝左右的重叠区,有利于遮挡风雨。
[0053] 如图3和4所示,内帽1的脸颊位置处还设有两条导水布条8,由于穿戴雨具的时候,使用者脸部不可避免的被雨水打湿,内帽1和外帽3的脸部口的即使通过收束线收紧,打在脸部的雨水也有可能有少量进入内帽1内浸湿脸颊,有的使用者夏季佩戴半盔时,内帽1的
透音透气区11的脸颊两侧可能还有少量裸露,本发明在内帽1的脸颊两边还设置导水布条
8,可以吸收并引导雨水,沿着导水布条8排向内帽1外导出。两条导水布条8的一端分别自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的底角k、k'的内侧斜向上,并沿着内帽1的第六
加强筋线条121内侧延伸5㎝左右固定。在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的底角k和k'处应预留子母扣位置。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的内侧先缝合有导水纱布
81,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除去过线通道54的那一部分才缝导水纱布,导水纱布81的缝合不影响过线通道54(也就是fg、f'g'处),导水布条8缝订时,另一端沿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的内侧的导水纱布81上延伸固定,延伸方向就是沿着fk、f'
k',经过过线通道54的时候不要缝制,不影响内帽收束线41通过。导水布条8可能在左、右收束(51、52)片较松的状态下无法将渗进雨水全导出,所以在内帽颈前左、右收束片(51、52)的内面缝合上导水纱布81来引导雨水,导水布条8和导水纱布81可引导面部雨水流出。
[0054] 如图5和6所示,外帽3包括帽檐31、外帽顶部片32、外帽左片33、外帽右片34和颈部片35,外帽左片33和外帽右片34分别缝合于外帽顶部片32的左右两侧,以形成外帽左缝线36和外帽右缝线37;外帽左片33和外帽右片34的下侧分别与颈部片35的两侧缝合、以形成
颈左缝线351和颈右缝线352,缝合后的外帽顶部片32、外帽左片33、外帽右片34和颈部片35前侧形成了外帽脸部口30、后下侧形成了颈部口300,外帽脸部口30的尺寸应当允许使用者头部进出,以便外帽3后翻。外帽顶部片32的宽度要比内帽中片12的宽度大2㎝左右。颈部片
35选用易收束的轻薄材料,此处防水性能要求不高,外帽3其他位置的材质与衣体2的材料
一致、要求是防水面料。通过颈部口300将外帽3套在内帽1外,使用者的脸部从外帽脸部口
30处暴露出来,颈部口300宽松易收展,后翻外帽3,使用者头部从外帽脸部口30中伸出,外帽3置于颈后,也可以将外帽3脱卸下来,然后佩戴头盔。
[0055] 内帽1上具有内帽凹点110,相应的,外帽左片33和外帽右片34均设有向后凹陷形成外帽凹点38,外帽凹点38相对于内帽凹点110向前突出,以使外帽脸部口30覆盖内帽脸部口10。外帽3两侧形成向后收的外帽凹点38,有利于开阔视线,但是外帽3两侧的外帽凹点38相对于内帽1的内帽凹点110的靠前一点,确保在脸部处外帽3能遮挡内帽1两侧,起到一定
的挡雨的作用。
[0056] 外帽3上布置有外帽收束线,为了更好的阐述外帽收束线的布置位置,将外帽3上的点位进行标示,外帽左缝线36的前端点为A,外帽右缝线37的前端点为A',外帽左片33上的外帽凹点38为B,外帽右片34上的外帽凹点38为B',外帽3的外帽脸部口30的上边沿缝制
有外帽额前穿线套6,外帽额前穿线套6为防水雨布面料,外帽额前穿线套6的两端穿线口位置低于外帽凹点38,外帽额前穿线套6的左穿线口端点标示为C,外帽额前穿线套6的右穿线口端点标示为C',点位C和C'分别比点位B和B'低2~3㎝。外帽顶部片32的后边线内靠边中
间位缝制有过线卡条D(64),过线卡条D(64)位于外帽3的内侧,过线卡条D(64)的点位标示
为D,点位D相对内帽1的点位h位置要低一点。过线卡条D(64)可采用长方形的布条两端固定于外帽3内侧,形成供外帽收束线穿过的孔,在此孔处交叉穿过来,然后在外帽后的过线卡条D处用弹簧扣(图未示出)或者打结固定。过线卡条D(64)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只要能供
外帽收束线穿过、并在此处能固定即可。外帽收束线在第一次使用调整好后,外帽点位D处收束线调整好就可固定下来。外帽3的外帽脸部口30的下边沿中间位置设有过线卡条E
(65),过线卡条E(65)的点位标记为E,E点位于颈部前方位置,过线卡条E(65)缝定于外帽3外侧。过线卡条E(65)是两条紧靠且平行缝订的过线卡条,外帽收束线从此两条过线卡条E
中穿出、以拉扣收紧。在一些实施例中,点位E处的过线卡条可以是以一较宽的布条,外帽收束线从此布条中穿孔而出以收束。过线卡条E(65)与外帽额前穿线套6的两端之间,也就
是点位CE段和C'E'段均至少设有一处第二组过线卡条66,第二组过线卡条66缝订在所在位
置的外帽3雨布的外侧面,第二组过线卡条66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加设几道,设置多道第二组过线卡条66是应均匀分布,最上处的第二组过线卡条66低于外帽额前穿线套6的点位C和
C'出口处2㎝左右。
[0057] 外帽收束线包括外帽上收束线61和外帽下收束线62。外帽上收束线61贯穿所述外帽额前穿线套6,即从点位C和C'处穿出来,至过线卡条D(64)汇总且可调节,CD段和C'D'段上均可以加设第三组过线卡条63、来限定外帽上收束线61的路径。第三组过线卡条63缝订
在所在位置的外帽3雨布的内侧面,此段外帽上收束线61布置于外帽3的内部。穿出所述外
帽额前穿线套6两端的外帽上收束线61分别连接有外帽下收束线62,点位C和C'可以作为外
帽下收束线62的起始连接点。外帽下收束线62穿过所述第二组过线卡条66,然后至过线卡
条E(65)汇总且可调节。过线卡条D(64)和过线卡条E(65)处可采用弹簧扣调节固定,过线卡条D(64)由于不经常调节、可以通过打结固定。
[0058] 可以在第一次穿戴外帽3时,调整好外帽上收束线61的长度、并在过线卡条D(64)处定位好,不需要经常调整,后期日常使用时,只需要在过线卡条E(65)处松紧外帽下收束线62即可。当佩戴外帽3的时候,在过线卡条E(65)处收紧外帽下收束线62,可完成外帽3的收紧,可使外帽3的外帽脸部口30处收紧。松开过线卡条E(65)处的外帽下收束线62,可以将外帽3脱卸下来,或者将外帽3后翻至颈后。
[0059] 内帽收束线41在内帽1上布置,与内帽1的内帽颈前左收束片51和内帽颈前右收束片52构成完整的上下立体多维收束系统。外帽收束线在外帽3的上部和下部均有布置,分别称为外帽上收束线61和外帽下收束线62,外帽上收束线61和外帽下收束线62也构成上下立
体多维收束系统。
[0060] 如图3和5、6所示,为了固定外帽3与内帽1,外帽3的内侧与内帽1的外侧可以通过多个扣条71和扣套72连接,扣条71上的两端安装钦扣711,钦扣711为子母扣,扣条71一端穿过扣套72通过钦扣711连接扣条71另一端。其中一个扣条71位于外帽3的过线卡条E(65)的
下方,且内帽1对应设置扣套72,过线卡条E(65)下方的扣条71的点位标示为E',此处扣条71低于过线卡条E(65)约3㎝。内帽1上是不设置钦扣711之类的硬质扣件,以满足佩戴头盔时
的舒适度,所以带钦扣711的扣条71全部设置在外帽3上。外帽3上扣条71有多个,除点位E'处的扣条71,还在点位A、A'、D处设置扣条71。点位D处的扣条71,直接是利用过线卡条D(64)延长出来一端作为扣条71。内帽1相应的点位a、a'处设置扣套72。与点位D处的扣条71对应的扣套72,可以直接将过线卡条h(56)作为扣套。若外帽3与内帽1脱卸的频率低,可以将各个扣条71与扣套72都固定起来。若为了便于外帽3后翻或者脱卸,可以只将颈部前侧处的外帽3与内帽1通过扣条71和扣套72固定起来,即点位E'处固定一下,此处连接处于常扣状态,这样不影响外帽3后翻,也可避免外帽3丢失。
[0061] 在有部分实施例中,内帽1与外帽3脱卸频繁,需要更简单快捷的连接,所以在内帽1的顶部外侧缝制一根弹力带73,外帽3的帽檐31插入内帽1的弹力带73内,实现外帽3与内
帽1的快速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外帽3的帽檐31底边中位且在外帽雨布外侧缝订一
扣件74,外帽3的帽檐31穿过内帽1的弹力带73后,还可与此扣件74扣合固定。比如,将弹力带73缠绕扣件74根部固定,还可在弹力带73对应扣件74位置设置扣眼,与扣件74扣合。
[0062] 如图7和8所示,为减少衣体2下摆对内帽1的因重力导致的牵扯,在衣体2上缝制可收紧的肩部收束环带9,收紧该肩部收束环带9,肩部雨布同时向上、向内收紧,以使雨布在颈部至肩部之间形成多道褶皱(图中未展示)。当肩部收束环带9在收紧时,位于肩部上方位置,可以减少衣体2下摆对内帽1的因重力导致的牵扯,肩部位置的雨布在肩部收束环带9的作用下,会向上、向内收,在颈部至肩部之间形成多道褶皱,这样颈部与肩部之间有些雨布余量,当使用者头部转动时,利于内帽1伴随头部转动,便于观察。
[0063] 肩部收束环带9的形式可以是多种,比如:内帽1与衣体2缝合时,将内帽1与衣体2的雨布拼叠处加宽,然后缝合形成供肩部收束环带9穿过的穿线套三91,肩部收束环带9开
设引出肩部收束环带9的引出孔92,以便肩部收束环带9收缩。或者,在内帽1与衣体2的缝合处,在其表面缝制穿线环套,穿线环套就是另外呈一圈缝制于雨具上的布套,其最终形成效果与穿线套三91一致,在此就不作附图展示,肩部收束环带9贯穿于穿线环套。或者,缝制多个等距分布的肩部收束过线卡条(肩部收束过线卡条与本申请中其他过线卡条结构一样,
也是两端与雨布缝制的长方形布条,在此就不作附图展示),肩部收束环带9穿过所述肩部
收束过线卡条。肩部收束环带9可以采用外置式,也可以采用内置式。当肩部收束环带9舒张时,肩部收束环带9处于双肩端向下1~4㎝处,当肩部收束环带9收紧时,肩部收束环带9处于双肩端向上一点的位置,可使肩部收束环带9搭在肩上,这样,肩部的雨布就会在肩部收束环带9的作用下,向内、向上收,在颈部至肩部之间形成多道褶皱,在此处形成充裕的雨布余量。
[0064] 对于同一位使用者,在初次使用时根据自身体型调整好内帽收束线41、外帽上收束线61和肩部收束环带9,后续每次穿戴雨具时,除外帽的外帽下收束线62的长度需要松紧调整,其余收束线和肩部收束环带9均不需要调整。内帽收束线41、肩部收束环带9可局部或全部采用弹性的收束线,使之保持常态的弹性收紧状态,打结后,不需要经常调整。外帽下收束线62、外帽上收束线61一般采用低弹性尼龙线,因外帽每次佩戴都需要在颈前调整松
紧。
[0065] 该雨具除了透音透气区11,其余各个缝合处,均需要进行防渗处理。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数据以一般成人标准版雨具为例,实际应用中,距离尺寸,可稍作调整。
[0066] 本发明结构设计巧妙、科学合理,使用更人性化,该雨具采用内外双层帽设计,内、外帽(1、3)之间的连接方式多种多样,内帽1采用无帽檐设计,外帽3脱卸或者后翻至颈后,在无帽檐的内帽1上直接佩戴头盔,便于雨天骑行,颈后无裸露、能够避免雨水渗入。内帽1具有透音透气区11,无论是佩戴外帽3或是头盔,都可透音且防止闷气、提高舒适性。内帽1和外帽3均合理布置立体收束线组,且可快速收紧或是释放,相比传统雨具帽体仅有脸部口轮廓单圈收束,本发明雨具的帽后部能有收束线,通过该收束线组使得包裹更立体、贴身,可提高内、外帽3与头部的包裹性,当使用者头部转动时,内、外帽3与头部可一起转动,避免遮挡视线;在衣体2的肩部加设可收紧的肩部收束环带9,使颈部与肩部之间形成雨布余量,使用者转头时、减少衣体2对内帽1的拉扯,进一步提高内帽1在转头时的伴随性、提高安全性。在内帽1上加设导水纱布81和导水布条8,可将吹入脸部的雨水吸收并导流到帽体外。
[0067]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