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

申请号 CN202210375646.2 申请日 2022-04-11 公开(公告)号 CN116919015A 公开(公告)日 2023-10-24
申请人 深圳市新宜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崔涛; 乐雷; 刘道胜;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 电子 雾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 雾化器 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器包括 外壳 、 套管 、底座、雾化芯以及进液管控件,雾化芯包括发热体、导液体以及雾化芯壳,套管的外 侧壁 、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以及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液杯,雾化芯壳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储液杯连通的进液孔,进液管控件位于储液杯内的底部并套设于雾化芯壳的外周,在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毛细部,毛细部至少与进液孔在进液管控件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以在间隙内形成雾化液膜,防止气体进入储液杯内,避免出现漏液;且雾化液能够在毛细部的毛细作用下快速将雾化液导引至间隙并流入气道中,达到顺畅导液的效果,防止干烧。
权利要求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
外壳
套管,所述套管连接于所述外壳的顶侧内部;
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底侧;
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包括发热体、导液体以及雾化芯壳,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液体相互连接并套设于所述雾化芯壳中,所述导液体的一侧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内侧壁相互连接,所述雾化芯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管以及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套管的外侧壁、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以及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液杯,所述雾化芯壳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储液杯连通的进液孔;
进液管控件,位于所述储液杯内的底部并套设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周,为中空筒状,在所述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毛细部,所述毛细部至少与所述进液孔在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整个内侧壁均设置所述毛细部,所述毛细部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以及所述进液孔位置在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部为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长度方向自上而下贯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上的毛细槽,所述毛细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部为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长度方向自上而下贯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上的毛细槽,所述毛细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槽的槽宽为0.1mm~1.2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槽的槽宽为0.2mm~0.5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槽的槽宽为0.3mm~0.4mm。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槽的纵深度大于0.5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槽的纵深度为2mm~8mm。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毛细槽之间的间距为
0.1mm~2.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毛细槽之间的间距为
0.2mm~0.5mm。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槽为直槽、弯槽、波浪形槽或者不规则形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部为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开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毛细通槽,所述毛细通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或者
所述毛细部为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轴向开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毛细通槽,所述毛细通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或者
所述毛细部为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轴向呈度开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毛细通槽,所述毛细通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通槽的槽宽为0.1~1.2mm。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通槽的槽宽为0.2mm~
0.5mm。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通槽的槽宽为0.3mm~
0.4mm。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毛细通槽之间的间距为
0.1mm~2.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毛细通槽之间的间距为
0.2mm~0.5mm。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通槽为直通槽、弯通槽、波浪形通槽或者不规则形通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4、或13至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1mm~1.5mm。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2mm~0.8mm。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3mm~0.5mm。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4、或13至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轴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进液孔的直径。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4、或13至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导液套,为中空筒状,套设于所述毛细部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之间的所述间隙中。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套的侧壁为多孔状、网状或狭缝状。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4、或13至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材料为金属、胶或者陶瓷。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套的材料为金属、硅胶或者陶瓷。
28.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说明书全文

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电子雾化器一般由储液杯、雾化芯、出气道、进气道以及电极等组成。雾化芯由导液体和发热体组成,发热体用于加热雾化液,导液体连通储液杯和设置于气道内的发热体,从而将雾化液从储液杯导入到发热体。雾化芯的导液体一般是由导液或者导液陶瓷等材料制成。
[0003] 雾化器的工作原理是:当发热体工作时,会加热雾化导液体导流过来的雾化液,储液杯则源源不断地向导液体补充雾化液,随着储液杯的雾化液不断被消耗,液面下降,储液杯内的气压会不断减小,于是储液杯内的气压相对于气道内的空气大气压负压值会变大,当负压值大到一定程度时,气道内的空气大气压的气压值就会超过导液体对外界大气进入储液杯中的阻,于是气道内的空气就会穿过导液体进入储液杯内,也就是俗称的“回气”,从而形成储液杯和气道之间气压的静态平衡,这样储液杯内的气压再次增大,使得储液杯内的气压相对于气道内的气压的负压值减小,由于储液杯内始终维持一定的负压,因此储液杯内的雾化液就不会发生漏液。
[0004] 然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雾化芯与储液杯的出液孔是直接相连通的,而雾化器对设置在气道中雾化芯的进液和回气至储液杯的管控主要是靠导液体的松紧度或者孔隙率产生的阻力、以及储液杯内相对于气道内气压的负压进行控制的,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对于进液控制和防止漏液就出现了难以调和、难以兼顾的问题,有时导液体压住出液孔足够紧,虽然能够很好地阻止气体进入储液杯内,但却容易出现阻力过大,雾化液难以流入气道中的问题;而有时如果导液体压住出液孔过松,虽然储液杯能够正常回气,却又容易发生漏液的情况。
[0005] 具体而言,仅仅靠导液体的松紧度、孔隙率来控制进液和漏液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0006] 1、雾化芯的雾化芯支架侧壁上一般设置有两个以上的进液孔,进液孔与储液杯上的出液孔相通,如果雾化器处于非正常使用姿态时,如雾化器被平放、斜放或倒置,此时雾化芯支架上设置的进液孔会裸露在雾化液的液面以上,此时由于雾化液的重力减少或完全变为零,以及导液体产生的阻力减小,导致之前的储液杯和气道之间的气压静态平衡被打破,气道内的空气压力远远大于储液杯内的气压,于是气道内的空气通过导液体、进液孔进入到储液杯内,使得储液杯内的气压与气道内的大气压持平,也就是储液杯相对于气道的负压减少甚至几乎为零,从而导致储液杯内雾化液通过导液体流向气道,造成漏液。此外,当储液杯内的雾化液减少到一定量时,储液杯内的气压随之变小,这样储液杯相对于气道的负压值也随之变得更大,于是气道内的空气也会通过导液体、进液孔进入到储液杯中,造成漏液。
[0007] 2、在雾化器采用基雾化液时,由于水基雾化液具备表面张力大的特性,使得水基雾化液传导至导液体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能量破坏水基雾化液中的水分子键,水基雾化液的表面张力过大,导致水基雾化液不容易传导至导液体中,从而容易发生雾化芯供液不畅而干烧的现象;而在非使用状态时,由于水基雾化液还具备粘稠度低的特性,水基雾化液容易泄漏到气道内,从而导致漏液。
[0008] 3、雾化芯支架上的进液孔是否浸泡于雾化液内,由于储液杯中的雾化液时高时低,因此有时存在直观视觉上的误差,导致可能出现在缺少雾化液的状态下,使用者使用雾化器,从而发生干烧的情况。
发明内容
[0009]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子雾化装置进液不畅导致发生干烧,以及容易漏液的技术问题。
[001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
[0011] 外壳
[0012] 套管,所述套管连接于所述外壳的顶侧内部;
[0013] 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底侧;
[0014] 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包括发热体、导液体以及雾化芯壳,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液体相互连接并套设于所述雾化芯壳中,所述导液体的一侧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内侧壁相互连接,所述雾化芯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管以及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套管的外侧壁、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以及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液杯,所述雾化芯壳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储液杯连通的进液孔;
[0015] 进液管控件,位于所述储液杯内的底部并套设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周,为中空筒状,在所述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毛细部,所述毛细部至少与所述进液孔在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
[0016]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控件的整个内侧壁均设置所述毛细部,所述毛细部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以及所述进液孔位置在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
[0017]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部为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长度方向自上而下贯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上的毛细槽,所述毛细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
[0018]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部为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长度方向自上而下贯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上的毛细槽,所述毛细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
[0019]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槽的槽宽为0.1mm~1.2mm。
[0020]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槽的槽宽为0.2mm~0.5mm。
[0021]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槽的槽宽为0.3mm~0.4mm。
[0022]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槽的纵深度大于0.5mm。
[0023]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槽的纵深度为2mm~8mm。
[0024]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毛细槽之间的间距为0.1mm~2.0mm。
[0025]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毛细槽之间的间距为0.2mm~0.5mm。
[0026]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槽为直槽、弯槽、波浪形槽或者不规则形槽。
[0027]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部为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开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毛细通槽,所述毛细通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或者
[0028] 所述毛细部为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轴向开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毛细通槽,所述毛细通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或者
[0029] 所述毛细部为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轴向呈度开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毛细通槽,所述毛细通槽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
[0030]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槽的槽宽为0.1~1.2mm。
[0031]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槽的槽宽为0.2mm~0.5mm。
[0032]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槽的槽宽为0.3mm~0.4mm。
[0033]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毛细通槽之间的间距为0.1mm~2.0mm。
[0034]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毛细通槽之间的间距为0.2mm~0.5mm。
[0035]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槽为直通槽、弯通槽、波浪形通槽或者不规则形通槽。
[0036]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1mm~1.5mm。
[0037]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2mm~0.8mm。
[0038]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3mm~0.5mm。
[0039]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轴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进液孔的直径。
[0040]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导液套,为中空筒状,套设于所述毛细部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之间的所述间隙中。
[0041]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液套的侧壁为多孔状、网状或狭缝状。
[0042]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控件的材料为金属、胶或者陶瓷。
[0043] 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液套的材料为金属、硅胶或者陶瓷。
[004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0045] 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0046]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在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毛细部,且毛细部至少与进液孔在进液管控件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因毛细部的毛细作用,即使在雾化液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储液杯内的雾化液也能够沿着毛细部流入到间隙中,并且由于雾化液自身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进入到毛细部与进液孔之间的间隙的雾化液又会在该间隙处形成一层雾化液膜,这样如果在雾化液自身的重力以及储液杯内的气压减小的情况下,例如雾化器平放、倒置时或储液杯中的雾化液减少后,因储液杯可以通过雾化液膜来增加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杯的阻力,即通过雾化液膜阻挡气道内的空气通过导液体、进液孔进入到储液杯内,从而可以保证储液杯内的雾化液难以通过进液孔、导液体流入气道,避免雾化器出现漏液。
[0047] 2、在雾化器采用水基雾化液时,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进液管控件上设置的毛细部,使得储液杯内的水基雾化液可以通过毛细部的毛细作用沿着毛细部进入到间隙中,当储液杯中的雾化液充足时,水基雾化液能够通过自身的重力、储液杯内较大的气压压力而破坏该间隙内形成的水基雾化液膜,也就是能够破坏水基雾化液中水分子键较大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基雾化液可以顺畅地通过进液孔传导至导液体后通过发热体进行加热雾化,避免出现干烧。此外,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毛细部至少与进液孔在进液管控件的径向上相对间隔并形成有间隙,以及在毛细部和间隙内充满水基雾化液后形成水基雾化液膜,可以防止由于水基雾化液粘稠度低,即使在雾化器处于非使用状态时,水基雾化液也不容易泄漏到气道内,从而能够防止漏液的发生。
[0048] 3、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毛细部均与储液杯连通,且毛细部中可储存一部分雾化液,这样即使在短暂时间内没有雾化液持续流入毛细部,毛细部中储存的雾化液也可通过进液孔、导液体流到发热体处进行加热雾化,从而避免了欠液时,例如使用者直观视觉上的误差导致雾化器使用时缺少雾化液而发生干烧的现象,延长了雾化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
[004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0]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雾化器截面的原理示意图;
[0051]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雾化器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0052] 图3为图2中雾化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53] 图4为图3中雾化器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0054] 图5为图2中进液管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5]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雾化器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0056] 图7为图6中雾化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57] 图8为图7中雾化器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0058] 图9为图6中进液管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9]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雾化器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0060] 图11为图10中雾化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61] 图12为图11中雾化器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0062] 图13为图10中进液管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63] 附图标记说明:
[0064] 100‑外壳,110‑第一安装孔,120‑第二安装孔;
[0065] 200‑套管;
[0066] 300‑底座,310‑注液孔,320‑注液孔塞;
[0067] 400‑雾化芯,410‑进液孔,420‑雾化芯壳,430‑导液体,440‑雾化芯座;
[0068] 500‑进液管控件,510‑毛细部,520‑间隙,530‑过液孔;
[0069] 600‑储液杯;
[0070] 700‑吸嘴,710‑气道;
[0071] 800‑密封环;
[0072] 900‑导液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73]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74]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尺寸”、“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75]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76]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77] 请参考图1‑13,本申请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包括外壳100、套管200、底座300、雾化芯400以及进液管控件500。套管200连接于外壳100的顶侧内部,底座300连接于外壳100的底侧。雾化芯400设于外壳100的内部,雾化芯400包括雾化芯壳420、导液体430以及发热体(未图示),发热体和导液体430相互连接并套设于雾化芯壳420中,导液体430的一侧与雾化芯壳420的内侧壁相互连接。雾化芯壳420的两端分别与套管200以及底座300连接,套管200的外侧壁、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以及外壳10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液杯600,雾化芯壳420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储液杯600连通的进液孔410。进液管控件500位于储液杯
600内的底部并套设于雾化芯壳420的外周,进液管控件500为中空筒状,在进液管控件500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毛细部510,毛细部510至少与进液孔410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520。
[0078] 其中,如图4、8和12所示,外壳100与套管200可为分体结构(未图示),即外壳100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0,套管200从第一安装孔110处装配在外壳100的顶侧,并朝向外壳100的内部延伸。当然,外壳100与套管200还可为一体结构,即套管200一体成型于外壳100的顶侧内部(如图4、8和12所示),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079] 外壳100还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10相对设置的第二安装孔120,底座300从第二安装孔120处装配在外壳100的底侧。这里,外壳100的顶侧和底侧仅是相对图示中雾化器当前的摆放位置而言,并不应该理解为对套管200和底座300方位的限定,比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管200装配在外壳100的底侧内部,底座300装配在外壳100的顶侧,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080] 当然,底座300与外壳100之间可采用卡接的方式连接,或者,采用其他方式,比如:螺纹连接等。而底座300与外壳100之间的连接为密封连接,以保证储液杯600的密封性能。
[0081] 可选地,底座300与外壳100也可为一体结构。
[0082] 进一步地,如图3‑4、7‑8以及11‑12所示,底座300上开设有注液孔310,外部的雾化液从注液孔310处注入至储液杯600内。其中,底座300上还设置有注液孔塞320,注液孔塞320塞设在注液孔310中,以防止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从注液孔320处流出至外部。而在需要添加雾化液时,只要拔出注液孔塞320,向储液杯600内进行注液即可。
[0083] 如图2、6或10所示,雾化芯400还包括雾化芯座440,雾化芯座440装设在底座300上。其中,雾化芯壳420的一端连接于套管200上,雾化芯壳420的另一端连接于雾化芯座440上,而发热体与导液体430设于雾化芯壳420内,且发热体与导液体430相连接。套管200的外侧壁、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以及外壳10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液杯600,雾化芯壳420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储液杯600连通的进液孔410,以使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410导入至导液体430中,再通过导液体430传导至发热体处进行加热雾化形成气雾。
[0084] 雾化器还包括吸嘴700,吸嘴700装配在套管200上,并与套管200内的空间相连通而形成气道710,气道710用于传导经过发热体加热雾化后形成的气雾。
[0085] 进一步地,为了密封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缝隙,本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密封环800,密封环800设置在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其中,密封环800的作用有两个:一个作用是在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的液面超过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时,可以防止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从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泄漏到气道710内,即防止雾化器出现漏液;另一个作用是在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的液面低于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时,可以防止气道710内的空气从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进入到储液杯600内,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储液杯600内的气压与气道710内的大气压持平(也就是储液杯600相对于气道710的负压减少),导致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410、导液体430流入气道710,造成雾化器发生漏液。即无论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是否充足,都可以通过在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设置的密封环800,进一步确保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不会从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泄漏或者从进液孔410泄漏
到气道710内。
[0086]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雾化芯400中并不是只包括雾化芯壳420、导液体430、发热体以及雾化芯座440,还包括电极、绝缘座等结构,即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并未对雾化芯400的结构进行改进,也就是说,上述雾化芯400并不仅限于上述的雾化芯400的结构。
[0087] 本实施例中,进液管控件500套设在雾化芯壳420的外周并位于储液杯600内的底部。而储液杯600内的底部为储液杯600靠近底座300的一侧,即进液管控件500设于储液杯
600靠近底座300的一侧,并与底座300连接。当然,进液管控件500还可以与雾化芯座440连接,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088] 具体地,在进液管控件500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毛细部510,而多个毛细部510与储液杯600相连通。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进液管控件500的部分侧壁上设置有毛细部510,且该部分侧壁上设置的毛细部510刚好与进液孔410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从而形成有间隙520。而还有一些未图示的情况,例如,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上与进液孔410相互错开的部位,可与雾化芯壳
420的外侧壁相互贴设在一起,也可相对间隔有一定间隙设置,或者还可以设置毛细部510,毛细部510可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相互接触,当然也可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有间隙520,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089] 进一步地,进液管控件500的全部侧壁上均可设置毛细部510,而位于进液孔410处的毛细部510与进液孔410相对设置而形成间隙520,其余位置的毛细部510可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相对设置而形成间隙520,也可贴设在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
[0090] 需要说明的是,毛细部510所起的其中一个作用是,由于毛细部510为毛细结构,因此毛细部510能够通过毛细作用,将雾化液从储液杯600中导引到毛细部510中。这就好比一根头发丝放在一滴液滴上,液滴原本呈半球形,但由于放入了一根头发丝,于是液滴中的一部分液体就会沿头发丝移动一段距离。由于雾化液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尤其是例如水基雾化液这样的含水量高的雾化液,其表面张力会更大,因此毛细部510就可以破坏雾化液的表面张力,将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源源不断地导引至毛细部510中,再经由毛细部510流到间隙520处,并流入到雾化芯壳420的进液孔410内,从而流到导液体430中。这样,毛细部510就起到了使得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能够更快更流畅地流入到导液体430中,供与导液体430相连接的发热体加热雾化的作用,不仅防止了干烧,而且能够持续产生充足的烟雾,从而提升了烟雾的口感,提升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0091]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间隙520所起的作用是,在间隙520处充满雾化液时,由于雾化液自身的表面张力,并且间隙520具有一定的狭窄空间,于是雾化液就会在间隙520处形成一层雾化液膜,这样,在雾化液自身的重力以及储液杯600内的气压减小的情况下,例如雾化器平放、倒置时或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减少后,就可以通过雾化液膜来增加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杯600的阻力,即该层雾化液膜能够阻挡气道710内的空气(即外界大气)通过进液孔410进入到储液杯600中,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储液杯600内的气压与气道710内的大气压持平(也就是储液杯600相对于气道710的负压减少),导致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410、导液体430流入气道710,造成雾化器发生漏液。
[0092] 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毛细部510用于导引雾化液。使用雾化器时,当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充足时,不仅储液杯600内的气压大于气道710内的空气气压,而且由于毛细部510的毛细作用以及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的重力较大这多个原因,因此,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能够快速流经毛细部510并进入到间隙520中,此种情况下,即使间隙520处形成有雾化液膜,雾化液也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储液杯600流入间隙520,即雾化液也能够破坏雾化液膜的表面张力,顺畅地流至导液体430和发热体,使发热体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也是就说,当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充足时,雾化液能够通过毛细部510更加快速、更加大量地流到发热体的部位进行加热雾化,因此能够持续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仅能够防止干烧,而且能够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和吸食口感。
[0093] 而当雾化器处于平放、斜放、或倒置状态时、或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减少后,由于储液杯600中的气压减少,且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的重量减少,此时在毛细部510与进液孔410之间形成的间隙520处因雾化液的表面张力形成的雾化液膜,就可以防止当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减少到一定量,即储液杯600内的气压随之变小(储液杯600相对于气道710的负压值也随之变得更大)时,气道710内的空气会通过导液体430、进液孔410进入到储液杯600中,从而保证储液杯600的内部气压不会和气道710中的大气压几乎持平而发生漏液。也就是说,当雾化液处于平放、斜放、或倒置状态时,又或者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减少后,间隙
520处形成的雾化液膜就能够发挥其作用,阻止气道710内的空气通过导液体430、进液孔
410进入到储液杯600中,防止储液杯600的内部气压和气道710中的大气压几乎持平而发生漏液。
[0094] 不仅如此,毛细部510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在毛细部510中储存一部分雾化液,这样即使在储液杯600中欠液时,当使用者使用雾化器的情况下,毛细部510能够向导液体430、发热体提供其储存的雾化液,暂时能够缓解干烧的现象发生。
[0095]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毛细部510以及间隙520所起的作用以及作用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以下基于以上的说明,进一步详述本申请实施例。
[009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一些结构设计中,请参考图2至图5,在进液管控件500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毛细部510,且毛细部510至少与进液孔410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520,因毛细部510的毛细作
用,即使在雾化液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也能够沿着毛细部
510流入到间隙520中。并且,由于雾化液自身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进入到在毛细部510与进液孔410之间的间隙520的雾化液又会在该间隙520处形成一层雾化液膜。这样,在雾化液的重力以及储液杯600内的气压压力减小的情况下,例如雾化器平放、斜放、或倒置时、或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减少后,可以通过雾化液膜来增加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杯600的阻力,即通过雾化液膜阻挡气道内的空气通过导液体430、进液孔410进入到储液杯600内,从而可以保证储液杯600内的气压相对于气道内的气压维持充分的负压状态,进而使得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难以通过进液孔410、导液体430流入气道,避免雾化器出现漏液。
[0097] 此外,在雾化器采用水基雾化液时,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进液管控件500上设置的毛细部510,使得储液杯600内的水基雾化液可以通过毛细部510的毛细作用破坏水基雾化液的表面张力,使水基雾化液沿着毛细部510进入到间隙520中。而当储液杯600中的水基雾化液充足时,水基雾化液能够通过自身的重力、储液杯600内较大的气压压力而破坏该间隙520内形成的水基雾化液膜,也就是能够破坏水基雾化液中水分子键较大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基雾化液可以顺畅地通过进液孔410传导至导液体430后通过发热体进行加热雾化,避免出现干烧。
[0098]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毛细部510至少与进液孔410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上相对间隔并形成有间隙520,以及在毛细部510和间隙520内充满水基雾化液后形成水基雾化液膜,可以防止由于水基雾化液粘稠度低,即使在雾化器处于非使用状态时,水基雾化液也不容易泄漏到气道内,从而能够防止漏液的发生。
[0099] 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毛细部510均与储液杯600连通,且毛细部510中可储存一部分雾化液,这样即使在短暂时间内没有雾化液持续流入毛细部510,毛细部510中储存的雾化液也可通过进液孔410、导液体430流至发热体处进行加热雾化,从而避免了欠液时,例如使用者直观视觉上的误差(即误认为雾化液充足而实际上已经欠液)导致雾化器使用时缺少雾化液而发生干烧的现象,延长了雾化器的使用寿命。
[0100] 本实施例中,进液管控件500的形状可以为中空筒状,即进液管控件500为围合而成的中空筒体,中空筒体的进液管控件500则套设在雾化芯壳420靠近底座300的外周。其中,毛细部510设置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上。
[0101] 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上与进液孔410错位的区域,相对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可间隔设置,也可贴合设置,且该内侧壁上可设置连续或者不连续的毛细部510(未图
示),当然,该内侧壁上也可不做任何处理;或者,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上与进液孔410错位的区域还可采用挖空设置(如图3‑5所示),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102] 进一步地,毛细部510可以设置为沿进液管控件500的长度方向自上而下贯设于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上的毛细槽,毛细槽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由于进液管控件500为中空筒体,即进液管控件500的长度方向为进液管控件500的轴向方向或者高度方向,也就是说,毛细槽沿进液管控件500的轴向方向或者高度方向贯设于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此时,毛细槽并未贯穿进液管控件500的外侧壁。换言之,毛细槽沿进液管控件500的长度方向自上而下贯设于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
[0103] 具体地,进液管控件500的外侧壁可与外壳100的内侧壁相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并且由于进液管控件500位于储液杯600内的底部且进液管控件500的侧壁上设置有毛细部510,这样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会沿着毛细部510导入至间隙520中,使得毛细部510和间隙
520中均会充满雾化液。此外,进液管控件500的外侧壁还可与外壳100的内侧壁相抵接设置(未图示),而进液管控件500仍然位于储液杯600内的底部,此时,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也可沿着毛细部510导入至间隙520中,使得毛细部510和间隙520中均充满雾化液。
[0104] 而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外侧壁与外壳100的内侧壁相抵接设置时,为了避免进液管控件500阻挡外部雾化液从注液孔310处注入储液杯600内,本实施例中进液管控件500上对应于注液孔310的位置还开设有过液孔530(可参照图9,过液孔的位置与毛细部510错开设置),过液孔530用于连通注液孔310与储液杯600。
[0105] 本实施例中,毛细槽的槽宽可以设置为0.1mm~1.2mm。进一步地,毛细槽的槽宽设置为0.2mm~0.5mm。
[0106] 更进一步地,毛细槽的槽宽设置为0.3mm~0.4mm。
[0107]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毛细槽可以存储雾化液,因此在雾化器处于倒置状态时,毛细槽中存储的雾化液因毛细槽的毛细作用,仍然能够保留在毛细槽中,而不会倒流回储液杯600内。在储液杯600内雾化液不充足时,毛细槽中存储的雾化液就可通过进液孔410导入至导液体430后通过发热体进行加热雾化,防止出现干烧。
[0108] 本实施例中,毛细槽还用于引导雾化液流入间隙520中,即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会沿着毛细槽流入至间隙520处,在间隙520内充满雾化液后形成雾化液膜,当储液杯600内雾化液减少后,间隙520内的雾化液膜能够防止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储液杯600内的压力,气体通过进液孔410进入储液杯600而导致储液杯600内的负压减少,使得雾化液从毛细槽流到导液体430,从而发生漏液的现象。
[0109] 而在使用雾化器且储液杯600内雾化液充足时,气道710内会形成一个负压,即气道710内的外界大气压力小于储液杯600内的气压压力和雾化液的重力之和,使得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沿着毛细槽流入间隙520中并突破间隙520中的雾化液膜的表面张力,通过进液孔410流入至导液体430后,通过发热体进行加热雾化。而在使用雾化器且储液杯600内雾化液不充足时,毛细槽能够向导液体430、发热体提供其储存的雾化液,暂时能够缓解干烧的现象发生。
[0110] 当然,为了能够使毛细槽存储更多的雾化液并使雾化液流入毛细槽后更通畅流入气道710中的发热体附近,本实施例中毛细槽的纵深度可以大于0.5mm,具体可以根据储液杯600的尺寸进行设置,而毛细槽的纵深度越大,其储液越多,储液效果也越好。
[0111] 可选地,毛细槽的纵深度为2mm~8mm。
[0112] 由于毛细槽中可存储雾化液,而在使用雾化器时,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会在毛细槽的毛细作用下沿着毛细槽流入至间隙520并朝向进液孔410流动,从而破坏间隙520处形成的雾化液膜。为了能够顺畅地使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沿着毛细槽流入至间隙520中,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毛细槽之间的间距为0.1mm~2.0mm,即通过合理地分配毛细槽之间的间距,从而达到顺畅导液的效果。
[0113]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毛细槽之间的间距为0.2mm~0.5mm,可以更加顺畅地导液,达到更好的导液效果。
[0114] 本实施例中,毛细部510与进液孔410相间隔设置并形成间隙520,而为了能够在间隙520中充满雾化液后形成雾化液膜,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为0.1mm~1.5mm。若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小于0.1mm,其工艺实现难度大,且不易于导液;若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大于1.5mm,则间隙520处充满雾化液后难以形成雾化液膜。
[0115] 进一步地,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为0.2mm~0.8mm。
[0116] 更进一步地,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为0.3mm~0.5mm。其中,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越小,形成的雾化液膜的表面张力越大,即气体越不容易破坏雾化液膜进入到储液杯600内,避免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出现泄漏。
[0117] 本实施例中,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在整个进液管控件500的周向上可以均相等,或者,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在朝向所述套管200的方向上也可以逐渐递增或递减,只要保证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满足间隙520充满雾化液后能够形成雾化液膜的条件即可。
[0118] 毛细槽为直槽、弯槽、波浪形槽或者不规则形槽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槽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槽,比如:直槽与弯槽的结合、直槽与波浪形槽的结合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119] 本实施例中,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轴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进液孔410的直径,即毛细部510在进液管控件500的高度方向(轴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进液孔410的直径,从而能够保证毛细部510至少与进液孔410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间隙520。
[0120] 以下请参照图6‑9所示,图6至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结构设计的示意图。进液管控件500的整个内侧壁上均设置有毛细部510,如前所述,通过毛细部510的毛细作用能够导引储液杯600的雾化液快速流进毛细部510中。并且,毛细部510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以及进液孔410位置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520。即毛细部510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之间、毛细部510与进液孔410之间均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520,以使得在间隙520中充满雾化液时,会在毛细部510与进液孔410之间形成雾化液膜,该雾化液膜用于增加空气进入到储液杯600的阻力,即通过雾化液膜阻挡气道内的空气进入到储液杯600内,从而可以保证储液杯600的内部气压不会和气道内的空气大气压持平,进而避免雾化器出现漏液。
[0121]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的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部510可以设置为沿进液管控件500的长度方向自上而下贯设于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上的毛细槽,毛细槽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0122] 本实施例中,进液管控件500的外侧壁与外壳100的内侧壁相抵接设置,而进液管控件500仍然位于储液杯600内的底部,即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会导入至毛细部510和间隙520中,使得毛细部510和间隙520中充满雾化液。而有关毛细槽的槽宽、毛细槽的纵深度、相邻两个毛细槽之间的间距以及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均与上述描述一致,在此并不一一赘述。
[0123] 如图10‑13所示,毛细部510可以为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周向开设于进液管控件的侧壁的毛细通槽,并且毛细通槽沿进液管控件500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或者,毛细部510也可以为沿进液管控件500的轴向开设于进液管控件500的侧壁的毛细通槽,毛细通槽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或者,毛细部510还可以为与进液管控件500的轴向呈角度开设于进液管控件500的侧壁的毛细通槽,毛细通槽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
[0124] 其中,进液管控件500的外侧壁与外壳100的内侧壁相间隔设置,而由于进液管控件500位于储液杯600内的底部,此时,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沿着毛细部510导入至间隙520中,使得毛细部510和间隙520中均会充满雾化液。而毛细通槽为开设于进液管控件500的侧壁的狭条形通孔,雾化液能够存储于毛细通槽中。
[0125] 本实施例中,毛细通槽的槽宽设置为0.1mm~1.2mm。
[0126] 进一步地,毛细通槽的槽宽设置为0.2mm~0.5mm。
[0127] 更进一步地,毛细通槽的槽宽设置为0.3mm~0.4mm。
[0128] 需要说明的是,毛细通槽同样能够起到如前所述的毛细槽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并且,毛细通槽的槽宽设置得越小,其引流效果越佳。
[0129]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毛细通槽之间的间距为0.1mm~2.0mm,即通过合理地分配毛细通槽之间的间距,从而达到顺畅导液的效果。
[0130]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毛细通槽之间的间距为0.2mm~0.5mm,可以更加顺畅地导液,即达到更好的导液效果。
[0131] 本实施例中,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为0.1mm~1.5mm。
[0132] 进一步地,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为0.2mm~0.8mm。
[0133] 更进一步地,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为0.3mm~0.5mm。
[0134] 需要说明的是,间隙520同样能够起到如前所述的间隙520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并且,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越小,形成的雾化液膜的表面张力越大,即气体越不容易破坏雾化液膜而进入到储液杯600内,避免储液杯600内的负压减少,从而导致雾化液出现泄漏。
[0135] 毛细通槽可以为直通槽、弯通槽、波浪形通槽或者不规则形通槽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通槽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通槽,比如:直通槽与弯通槽的结合、直通槽与波浪形通槽的结合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136]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图2‑5、图6‑9以及图10‑13这三个实施例中的进液管控件500虽然标号都是“500”,而进液管控件500在结构和毛细部510设置方式上是有所不同,但所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
[0137] 基于上述的所有实施例,请参照图10‑12所示,雾化器还可以包括导液套900(其中,图2‑4、6‑8中并未示出导液套900),为中空筒状,套设于毛细部510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520中。而在装配过程中,可先将导液套900套设在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上,使得导液套900的内侧壁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相互贴合设置,然后将进液管控件500套设在导液套900的外侧壁上,使得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与导液套900的外侧壁相互贴合设置,从而完成进液管控件500、导液套900与雾化芯400之间的安装,达到易于装配的效果。设置导液套900的目的,是由于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用硅胶等较软的材料作为进液管控件500的材料,导致进液管控件500套设在雾化芯壳420外时,难以在进液管控件500内壁和雾化芯壳420内壁之间形成间隙520,而套设侧壁设有多个通孔或通槽的导液套900,就能够在进液管控件500内壁和雾化芯壳420外壁之间保持间隙,并能使雾化液和气体通过导液套900形成流通。
[0138] 本实施例中,导液套900的厚度与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相等,这样在装配完进液管控件500、导液套900与雾化芯400后,能够保证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符合在间隙520处充满雾化液后形成雾化液膜的条件(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1.5mm),也就是说,只要将导液套900、进液管控件500依次套接在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上,即可控制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
[0139] 当然,由于导液套900设置在间隙520内,即为了能够使间隙520内充满雾化液,如前所述,本实施例中导液套900的侧壁为多孔状、网状或狭缝状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140] 导液套900为多孔状时,即在导液套900的侧壁上开设有呈阵列式排布的通孔,其中,通孔的数量越多,在通孔内充满雾化液后形成的雾化液膜的表面张力越大,即能够更好地阻挡气道710内的空气朝向储液杯600的方向流动。
[0141] 可选地,导液套900的材料为金属、硅胶或者陶瓷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142] 基于上述的所有实施例,进液管控件500的材料为金属、硅胶或者陶瓷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143] 之所以在雾化芯壳420和进液管控件500之间套设导液套900,是因为进液管控件500的材料为硅胶时,由于硅胶的材质较软,使得进液管控件500设在雾化芯400的外周时,无法控制其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520的尺寸,此时,为了保证间隙520的尺寸,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上套设导液套900(其厚度与间隙520的尺寸相等),并将进液管控件500套设在导液套900上,即可准确地控制间隙520地尺寸。当然,在进液管控件500的材料为其他类型材料(如金属、陶瓷等)时,也可在将导液套900套设在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上。
[0144]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雾化器。可选地,电子雾化装置适用于电子烟雾化、医疗雾化以及草本雾化等领域,在此并不限定。
[0145]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