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
专利有效性 | 实质审查 | 当前状态 | 实质审查 |
申请号 | CN202510004931.7 | 申请日 | 2025-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9898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5-04-29 |
申请人 | 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李子侠; 王志敏; 赵紫辰; 左怡林; 许志勇; 马锦川; 余杨明; | 第一发明人 | 李子侠 |
权利人 | 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湖北省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湖北省武汉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道星谷大道路98号中交二航局双柳生产基地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430000 |
主IPC国际分类 | B66C13/06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B66C13/06 ; B66C13/16 ; B66C15/00 |
专利引用数量 | 0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0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武汉维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专利代理人 | 魏常昱; |
摘要 | 本 发明 提供一种滑道井字梁起重吊装系统及其吊装 定位 方法,包括井字梁 支架 底座和吊具结构,井字梁设置在井字梁支架底座上,吊具结构下表面的斜面与井字梁上表面贴合以使吊具结构上表面呈 水 平状态;吊具结构通过 螺母 与井字梁上表面预留的螺杆连接,吊具结构两侧设有吊具 支撑 结构,吊具支撑结构上设有可收缩的斜向支撑架;起重小车的吊绳绕过斜向支撑架端部与井字梁吊装孔连接。独特的吊具设计有效解决了 钢 丝绳 与测量倒垂架易冲突的问题,确保施工过程顺畅进行,减少施工故障和延误,提高施工效率。井字梁支架底座的结构设计使其能适应不同情况,通过 液压缸 调整高度和水平度;吊具支撑结构的可收缩设计方便安装和拆卸,减少施工时间和人 力 成本。 | ||
权利要求 | 1.一种滑道井字梁起重吊装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井字梁支架底座(1)和吊具结构(3),井字梁(8)设置在井字梁支架底座(1)上,吊具结构(3)下表面的斜面与井字梁(8)上表面贴合以使吊具结构(3)上表面呈水平状态; |
||
说明书全文 | 滑道井字梁起重吊装系统及其吊装定位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滑道井吊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滑道井字梁起重吊装系统及其吊装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0002] 在船舶行业蓬勃发展、修造船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船舶下水滑道建设日益受到关注。滑道施工主要有现浇法和预制井字梁拼装两种方法。现浇法由于需布置围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诸多限制,因此预制井字梁拼装成为梳式滑道施工的常用方式。 [0003] 然而,预制井字梁水下安装定位面临诸多难题。传统的安装测量多采用倒垂架,但在吊装环节,多使用钢棒穿孔进行井字梁吊装,这种方式稳定性较差,施工过程中钢丝绳极易与倒垂架发生冲突,严重影响施工安全与效率,也难以保证井字梁安装的精度。这些问题亟待一种新的滑道井字梁起重吊装系统及其吊装定位方法来有效解决,以满足船舶下水滑道建设对施工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道井字梁起重吊装系统及其吊装定位方法,解决传统的安装测量多采用倒垂架,但在吊装环节,多使用钢棒穿孔进行井字梁吊装,这种方式稳定性较差,施工过程中钢丝绳极易与倒垂架发生冲突,严重影响施工安全与效率的问题。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滑道井字梁起重吊装系统,包括井字梁支架底座和吊具结构,井字梁设置在井字梁支架底座上,吊具结构下表面的斜面与井字梁上表面贴合以使吊具结构上表面呈水平状态;吊具结构通过螺母与井字梁上表面预留的螺杆连接,吊具结构两侧设有吊具支撑结构,吊具支撑结构上设有可收缩的斜向支撑架; 起重小车的吊绳绕过斜向支撑架端部与井字梁吊装孔连接。 [0007] 优选方案中,吊具支撑结构包括四个框架支撑杆组成四边形结构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下部位置铰接有至少两根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另一端与斜向支撑架一端铰接,斜向支撑架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铰接,第一连接杆两端与框架两侧滑动连接。 [0008] 优选方案中,第二连接杆中部分为两个杆,两个杆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铰连接,一个杆上设有限位器,另一个杆抵靠在限位器上限位,使第二连接杆横向设置支撑斜向支撑架。 [0009] 优选方案中,框架两侧设有滑槽,第一连接杆两端与滑槽滑动连接,滑槽内部设有凸起的限位块;第一连接杆抵靠在限位块上时展开斜向支撑架,当第一连接杆抵靠在滑槽上端时,斜向支撑架缩回。 [0010] 优选方案中,框架下端上设有卡扣,斜向支撑架缩回时,斜向支撑架端部卡在卡扣上固定。 [0011] 优选方案中,井字梁支架底座设有两个高支座和两个矮支座,两个高支座和两个矮支座之间通过多根连接杆连接组成井字梁支架底座,高支座上设有多个防滑垫块。 [0012] 优选方案中,高支座内部设有第一液压缸,第一液压缸上端伸缩杆端部与防滑垫块连接;矮支座内部设有第二液压缸,第二液压缸伸缩杆端部设有顶板。 [0013] 优选方案中,起吊设备包括架桥机,架桥机通过多个支腿设置在辅助桩上,横向设置的辅助桩顶部通过横向移动轨道连接,横向移动轨道覆盖整个桩基群,架桥机的移动范围覆盖整个桩基群;架桥机顶部上设有多个起重小车,起重小车的吊绳与井字梁连接。 [0014] 优选方案中,该方法包括:S1、在施工现场安装井字梁支架底座,将两个高支座和两个矮支座按设计位置摆放好,使用多根连接杆连接,确保连接牢固,形成稳定的井字梁支架底座结构; 在高支座上安装多个防滑垫块,并在高支座内部安装第一液压缸,使其上端伸缩杆端部与防滑垫块连接;在矮支座内部安装第二液压缸,将其伸缩杆端部设置顶板; S2、将组装好的吊具支撑结构安装在吊具结构两侧,使吊具支撑结构下部位置处于吊具结构的一侧,并将其位置上部与测量倒垂架一侧的多个固定横杆连接; S3、使用起重设备将预制的井字梁吊运至井字梁支架底座上方,缓慢下放井字梁,使其准确放置在井字梁支架底座上,通过高支座和矮支座支撑井字梁; 启动高支座内部的第一液压缸和矮支座内部的第二液压缸,调整井字梁的高度和水平度,使井字梁处于合适的安装初始位置,并检查井字梁的稳定性; S4、将吊具结构放置在井字梁上,使吊具结构下表面的斜面与井字梁上表面贴合,确保吊具结构上表面呈水平状态,使用螺母将吊具结构与井字梁上表面预留的螺杆连接牢固,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S5、展开斜向支撑架,推动第一连接杆使其抵靠在滑槽内部的限位块上,此时斜向支撑架处于展开状态,为后续吊绳连接提供支撑, 将起重小车的吊绳绕过斜向支撑架端部与井字梁的吊装孔连接; S6、井字梁吊装与定位的方法为: 在整个桩基群建立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坐标系的原点和坐标轴方向;记录每个桩基在该坐标系中的坐标位置,形成桩基坐标数据库;确保架桥机能够获取自身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信息,并且与控制系统通信良好,能够接收和执行定位指令; 根据施工计划,确定当前需要安装井字梁的目标桩基位置坐标 ,从桩基坐 标数据库中提取该目标桩基的信息; 井字梁的测量倒垂架上的 GPS 定位装置实时获取井字梁的当前位置坐标 ,并将该位置信息传输给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计算井字梁(8)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在 X 轴和 Y 轴方向上的偏差: ; ; 根据位置偏差,控制系统向架桥机发送调整指令: 如果 ,则控制架桥机在 X 轴正方向移动 距离;如果 ,则在 X 轴负 方向移动 距离; 如果 ,则控制架桥机在 Y 轴正方向移动 距离;如果 ,则在 Y 轴负 方向移动 距离; 架桥机执行调整动作后,等待一段时间,让井字梁稳定在新位置,然后再次获取测量倒垂架的位置信息,重复步骤三至五,直到井字梁的位置偏差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 当井字梁到达指定位置且满足精度要求后,控制系统向架桥机发送安装指令,架桥机将井字梁缓慢下放安装到目标桩基上,并在安装过程中持续监测位置,确保安装过程的准确性; S7、缓慢下放井字梁至安装位置后,使其与下方的桩基准确对接,完成安装固定; 井字梁安装完成后,松开吊绳与井字梁吊装孔的连接,且吊绳在与吊具支撑结构连接; 推动第一连接杆使其抵靠在滑槽上端,使斜向支撑架缩回,将缩回的斜向支撑架端部卡在卡扣上固定; 拆除吊具结构与井字梁的连接螺母,将吊具结构从井字梁上移除,其中吊具支撑结构用于将吊具结构和测量倒垂架进行移出。 [001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滑道井字梁起重吊装系统及其吊装定位方法,通过测量倒垂架上的 GPS 定位装置实时反馈井字梁位置信息,结合精确的定位算法,能持续调整井字梁位置,使安装偏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确保井字梁准确安装在目标桩基上,相比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了安装精度。 [0017] 独特的吊具设计有效解决了钢丝绳与测量倒垂架易冲突的问题,确保施工过程顺畅进行,减少施工故障和延误,提高施工效率。 [0018] 井字梁支架底座的结构设计使其能适应不同情况,如通过液压缸调整高度和水平度;吊具支撑结构的可收缩设计方便安装和拆卸,便于施工操作,减少施工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施工工效。 [0019] 该系统及方法适用于整个桩基群的井字梁吊装安装,可根据不同桩基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和安装,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能满足不同规模和布局的滑道建设需求。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吊装结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吊装结构整体主视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字梁支架结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字梁支架结构内部液压缸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吊具支撑结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吊具支撑结构收缩后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吊具支撑结构滑槽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连接杆的限位器安装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保护壳体内部清洗头和拐臂安装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清吊具结构安装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架桥机安装结构图。 [0022] 图中:井字梁支架底座1;矮支座101;高支座102;连接杆103;防滑垫块104;第一液压缸105;第二液压缸106;吊具支撑结构2;框架支撑杆201、第一连接杆202;第二连接杆203;斜向支撑架204;滑槽205;卡扣206;第一连接铰207;第二连接铰208;第三连接铰209; 限位器210;吊具结构3 ;吊具框架301;可拆联系梁302;限位装置303;测量倒垂架4;固定横杆401;桩基5;辅助桩6;运输车7;井字梁8;吊装孔801;起重小车9;架桥机10;支腿11;横向移动轨道12;吊绳13。 具体实施方式[0023] 实施例1如图1‑11所示,一种滑道井字梁起重吊装系统,包括井字梁支架底座1和吊具结构 3,井字梁8设置在井字梁支架底座1上,吊具结构3下表面的斜面与井字梁8上表面贴合以使吊具结构3上表面呈水平状态; 吊具结构3通过螺母与井字梁8上表面预留的螺杆连接,吊具结构3两侧设有吊具支撑结构2,吊具支撑结构2上设有可收缩的斜向支撑架204; 起重小车9的吊绳13绕过斜向支撑架204端部与井字梁8吊装孔801连接。 [0024] 通过吊具结构3下表面与井字梁8上表面的斜面贴合以及螺母连接,确保了两者连接的紧密性与稳定性,使吊具结构3上表面保持水平状态,为后续操作提供稳定基础。吊具支撑结构2上的可收缩斜向支撑架204为起重小车9的吊绳13提供了有效支撑点,吊绳13绕过其端部与井字梁8吊装孔801连接,在起吊过程中能合理分散受力,有效增强了吊装作业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有助于保障井字梁8在起吊和安装过程中的姿态与位置准确性,进而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降低因吊装不稳定引发的安全风险和施工误差。 [0025] 连接预制井字梁与吊装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当可拆联系梁302安装完成后,预制井字梁8与吊具3通过钢丝绳进行连接,使得吊具3能够承载井字梁8的重量,实现起吊操作,是将井字梁8从井字梁支架1上吊起并运输到指定安装位置的关键连接部件。 [0026] 避免与测量倒垂架冲突:其结构设计避免了井字梁8安装过程中钢丝绳与测量倒垂架4的冲突。传统方法中钢丝绳与倒垂架位置容易发生冲突,而本吊具3通过合理的构造,如可拆联系梁302在测量倒垂架4框架结构内的巧妙设置,使得在安装过程中两者能够互不干扰,保障施工安全可靠进行,确保测量倒垂架4能够准确测量预制井字梁8的空间位置变化,不影响测量精度。 [0027] 辅助测量与后续操作:在预制井字梁8安装完成后,井字梁8与吊架3分离,通过在吊架联系梁302上安装限位装置303,吊具3能够固定测量架4与自身,方便后续操作。例如在将测量架4与吊具3整体调至岸上临时支架处以及完成下一榀预制井字梁8与测量架4的连接过程中,吊具3起到了支撑和转移测量架4的作用,有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0028] 优选方案中,吊具支撑结构2下部位置设置在吊具结构3的一侧,吊具支撑结构2位置上部位置与测量倒垂架4一侧的多个固定横杆401连接。 [0029] 优选方案中,吊具支撑结构2包括四个框架支撑杆201组成四边形结构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下部位置铰接有至少两根第二连接杆203,第二连接杆203另一端与斜向支撑架204一端铰接,斜向支撑架204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202铰接,第一连接杆202两端与框架两侧滑动连接。 [0030] 优选方案中,第二连接杆203中部分为两个杆,两个杆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铰208连接,一个杆上设有限位器210,另一个杆抵靠在限位器210上限位,使第二连接杆203横向设置支撑斜向支撑架204。 [0031] 优选方案中,框架两侧设有滑槽205,第一连接杆202两端与滑槽205滑动连接,滑槽205内部设有凸起的限位块;第一连接杆202抵靠在限位块上时展开斜向支撑架204,当第一连接杆202抵靠在滑槽205上端时,斜向支撑架204缩回。 [0032] 优选方案中,框架下端上设有卡扣206,斜向支撑架204缩回时,斜向支撑架204端部卡在卡扣206上固定。 [0033] 吊具支撑结构2:其下部位置设置在吊具结构3一侧,上部位置与测量倒垂架4一侧的多个固定横杆401连接,起到连接吊具结构3与测量倒垂架4的作用,为整个吊装系统提供结构上的支撑与连接关系,确保各部件协同工作。 [0034] 四个框架支撑杆201组成的四边形框架结构:构成吊具支撑结构2的基本框架,为其他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和稳定的支撑框架,保证整个吊具支撑结构2的形状和强度。 [0035] 第二连接杆203:其一端与框架结构下部铰接,另一端与斜向支撑架204铰接,并且部分为两个杆通过第二连接铰208连接,其中一个杆设有限位器210,另一个杆抵靠在限位器210上限位,使第二连接杆203能横向设置支撑斜向支撑架204,在展开状态下为斜向支撑架204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保证吊装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 [0036] 斜向支撑架204:一端与第二连接杆203铰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202铰接,在第一连接杆202的配合下,为起重小车9的吊绳13提供支撑点,使吊绳13能绕过其端部与井字梁8吊装孔801连接, 其结构设计避免了井字梁8安装过程中钢丝绳与测量倒垂架4的冲突。传统方法中钢丝绳与倒垂架位置容易发生冲突,而本吊具3通过合理的构造,如可拆联系梁 302在测量倒垂架4框架结构内的巧妙设置,使得在安装过程中两者能够互不干扰,保障施工安全可靠进行,确保测量倒垂架4能够准确测量预制井字梁8的空间位置变化,不影响测量精度。 [0037] 第一连接杆202:两端与框架两侧的滑槽205滑动连接,通过在滑槽205内的滑动来控制斜向支撑架204的展开与缩回,当抵靠在滑槽205内部的限位块上时展开斜向支撑架204,抵靠在滑槽205上端时使斜向支撑架204缩回,便于在不同施工阶段调整吊具支撑结构 2的状态。 [0038] 滑槽205:设置在框架两侧,其内部的限位块用于限制第一连接杆202的位置,从而控制斜向支撑架204的展开与缩回状态,为第一连接杆202的滑动提供导向和限位作用,确保吊具支撑结构2的正常工作。 [0039] 卡扣206:设置在框架下端,当斜向支撑架204缩回时,其端部卡在卡扣206上固定,防止斜向支撑架204在非工作状态下随意晃动,保证吊具支撑结构2的收纳稳定性。 [0040] 优选方案中,井字梁支架底座1设有两个高支座102和两个矮支座101,两个高支座102和两个矮支座101之间通过多根连接杆103连接组成井字梁支架底座1,高支座102上设有多个防滑垫块104。 [0041] 优选方案中,高支座102内部设有第一液压缸105,第一液压缸105上端伸缩杆端部与防滑垫块104连接;矮支座101内部设有第二液压缸106,第二液压缸106伸缩杆端部设有顶板。 [0042] 井字梁支架底座1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支撑结构,用于放置井字梁8,为井字梁8提供稳定的支撑平台,确保井字梁8在安装过程中的位置相对固定,其由两个高支座102、两个矮支座101及多根连接杆103连接而成,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0043] 高支座102是井字梁支架底座1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矮支座101及连接杆103配合,共同支撑井字梁8。其上设置的多个防滑垫块104可增大与井字梁8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井字梁8在放置或调整过程中发生滑动,进一步确保其位置稳定;内部的第一液压缸105可通过伸缩调节防滑垫块104的高度,便于对井字梁8的水平度和高度进行微调,以适应不同的安装需求。 [0044] 矮支座101:与高支座102协同工作支撑井字梁8,其内部的第二液压缸106伸缩杆端部的顶板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支撑井字梁8,并且也能通过液压缸的伸缩功能对井字梁8的位置进行微调,与高支座102共同保证井字梁8处于合适的安装初始位置。 [0045] 连接杆103连接两个高支座102和两个矮支座101,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的井字梁支架底座1结构,增强整个支架底座的刚性和稳定性,确保在承受井字梁8重量及外力作用时不会发生变形或位移。 [0046] 防滑垫块104设置在高支座102上,通过增加摩擦力的方式防止井字梁8在支架底座上滑动,保障井字梁8放置的稳定性,为后续的安装操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条件。 [0047] 第一液压缸105位于高支座102内部,其上端伸缩杆与防滑垫块104连接,通过自身的伸缩动作带动防滑垫块104升降,实现对井字梁8高度和水平度的精确调整,满足安装过程中的精度要求。 [0048] 第二液压缸106在矮支座101内部,其伸缩杆端部的顶板可对井字梁8起到辅助支撑作用,并且通过伸缩功能协助调整井字梁8的位置,与高支座102内的第一液压缸105共同作用,保证井字梁8的安装精度和稳定性。 [0049] 优选方案中,起吊设备包括架桥机10,架桥机10通过多个支腿11设置在辅助桩6上,横向设置的辅助桩6顶部通过横向移动轨道12连接,横向移动轨道12覆盖整个桩基群,架桥机10的移动范围覆盖整个桩基群;架桥机10顶部上设有多个起重小车9,起重小车9的吊绳13与井字梁8连接。 [0050] 架桥机10作为起吊设备的核心部分,通过多个支腿11稳定地设置在辅助桩6上,其移动范围能够覆盖整个桩基群,可在横向移动轨道12上自由移动,从而能够精准地到达各个桩基位置上方,为起重小车9提供支撑和移动平台,实现对井字梁8的吊运操作,是整个吊装系统中承担主要吊运任务的关键设备。 [0051] 支腿11连接架桥机10与辅助桩6,将架桥机10的重量均匀地传递到辅助桩6上,确保架桥机10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其发生晃动或位移,为架桥机10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的支撑基础。 [0052] 辅助桩6作为架桥机10的支撑基础,与支腿11配合,承受架桥机10及吊运过程中的各种荷载,保证架桥机10在工作时处于稳定状态,为整个吊装作业提供坚实的地面支撑。 [0053] 横向移动轨道12:铺设在横向设置的辅助桩6顶部,连接各个辅助桩6,使架桥机10能够在其上方顺利地横向移动,覆盖整个桩基群,扩大了架桥机10的作业范围,确保能够对不同位置的桩基进行井字梁8的吊装作业,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灵活性。 [0054] 起重小车9设置在架桥机10顶部,通过吊绳13与井字梁8连接,在架桥机10的移动和支撑下,利用吊绳13实现对井字梁8的起吊和下放操作,是直接作用于井字梁8的吊运部件,负责将井字梁8从井字梁支架底座1上吊起并运输到指定安装位置。 [0055] 吊绳13连接起重小车9和井字梁8,在起重小车9的驱动下,承担井字梁8的重量,实现井字梁8的垂直吊运,将井字梁8在不同高度间移动,确保井字梁8能够准确地安装到目标桩基上。 [0056] 实施例2结合实施例1进一步说明,如图1‑11所示结构,S1、在施工现场安装井字梁支架底座1,将两个高支座102和两个矮支座101按设计位置摆放好,使用多根连接杆103连接,确保连接牢固,形成稳定的井字梁支架底座结构; 在高支座102上安装多个防滑垫块104,并在高支座102内部安装第一液压缸105,使其上端伸缩杆端部与防滑垫块104连接;在矮支座101内部安装第二液压缸106,将其伸缩杆端部设置顶板; S2、将组装好的吊具支撑结构2安装在吊具结构3两侧,使吊具支撑结构2下部位置处于吊具结构3的一侧,并将其位置上部与测量倒垂架4一侧的多个固定横杆401连接; S3、使用起重设备将预制的井字梁8吊运至井字梁支架底座1上方,缓慢下放井字梁8,使其准确放置在井字梁支架底座1上,通过高支座102和矮支座101支撑井字梁8; 启动高支座102内部的第一液压缸105和矮支座101内部的第二液压缸106,调整井字梁8的高度和水平度,使井字梁8处于合适的安装初始位置,并检查井字梁8的稳定性; S4、将吊具结构3放置在井字梁8上,使吊具结构3下表面的斜面与井字梁8上表面贴合,确保吊具结构3上表面呈水平状态,使用螺母将吊具结构3与井字梁8上表面预留的螺杆连接牢固,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S5、展开斜向支撑架204,推动第一连接杆202使其抵靠在滑槽205内部的限位块上,此时斜向支撑架204处于展开状态,为后续吊绳连接提供支撑, 将起重小车9的吊绳13绕过斜向支撑架204端部与井字梁8的吊装孔801连接; S6、井字梁吊装与定位的方法为: 在整个桩基群建立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坐标系的原点和坐标轴方向;记录每个桩基在该坐标系中的坐标位置,形成桩基坐标数据库;确保架桥机10能够获取自身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信息,并且与控制系统通信良好,能够接收和执行定位指令; 根据施工计划,确定当前需要安装井字梁8的目标桩基位置坐标 ,从桩基坐 标数据库中提取该目标桩基的信息; 井字梁8的测量倒垂架4上的 GPS 定位装置实时获取井字梁8的当前位置坐标 ,并将该位置信息传输给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计算井字梁8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在 X 轴和 Y 轴方向上的偏差: ; ; 根据位置偏差,控制系统向架桥机(10)发送调整指令: 如果 ,则控制架桥机10在 X 轴正方向移动 距离;如果 ,则在 X 轴 负方向移动 距离; 如果 ,则控制架桥机10在 Y 轴正方向移动 距离;如果 ,则在 Y 轴 负方向移动 距离; 架桥机10执行调整动作后,等待一段时间,让井字梁8稳定在新位置,然后再次获取测量倒垂架4的位置信息,重复步骤三至五,直到井字梁8的位置偏差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 当井字梁8到达指定位置且满足精度要求后,控制系统向架桥机10发送安装指令,架桥机10将井字梁8缓慢下放安装到目标桩基上,并在安装过程中持续监测位置,确保安装过程的准确性; S7、缓慢下放井字梁8至安装位置后,使其与下方的桩基5准确对接,完成安装固定; 井字梁8安装完成后,松开吊绳13与井字梁8吊装孔801的连接,且吊绳13在与吊具支撑结构2连接; 推动第一连接杆202使其抵靠在滑槽205上端,使斜向支撑架204缩回,将缩回的斜向支撑架204端部卡在卡扣206上固定; 拆除吊具结构3与井字梁8的连接螺母,将吊具结构3从井字梁8上移除,其中吊具支撑结构2用于将吊具结构3和测量倒垂架4进行移出。 [0057]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