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申请号 CN202211275451.7 申请日 2022-10-15 公开(公告)号 CN117918581A 公开(公告)日 2024-04-26
申请人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程明华; 郑永胜; 陈桂敏; 戚祖强; 罗家懋; 周璐; 雷宝灵; 徐中立; 李永海;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 气溶胶 生成装置,包括:管状体,其内形成有腔室,管状体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进入腔室;管状体上具有加热区域和空白区域,加热区域的至少部分和空白区域的至少部分均环绕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外周;其中,空白区域的 温度 和/或升温速度低于加热区域的温度和/或升温速度;其中,加热区域的近端相对加热区域的远端更加靠近管状体的近端,加热区域的远端与管状体的远端在管状体的纵向上间隔,且至少部分空白区域位于加热区域的远端与管状体的远端之间。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体,其内形成有腔室,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进入所述腔室;
所述管状体上具有加热区域和空白区域,所述加热区域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空白区域的至少部分均环绕设置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外周;
其中,所述空白区域的温度和/或升温速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温度和/或升温速度;
其中,所述加热区域的近端相对所述加热区域的远端更加靠近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所述加热区域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在所述管状体的纵向上间隔,且至少部分所述空白区域位于所述加热区域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远端相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近端更加靠近所述管状体的远端;
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远端设置在所述管状体的远端的下方、上方或者两者平齐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形成于局部的所述管状体之上,并界定所述加热区域的边界;所述空白区域相对于所述加热区域,至少缺少所述发热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膜层,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电极膜层;所述发热膜层和电极膜层重叠形成于所述管状体之上,并且所述重叠处至少界定至少部分所述空白区域的近端。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区域上的所述管状体与所述空白区域上的所述管状体,材质不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白区域的温度低于16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纵向延伸长度之比为0.6‑1.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区域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在纵向上的间隔介于1‑12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白区域的内壁至少直接或者间接地夹持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局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管状体外部的夹持件,所述空白区域上设置有缺口,所述夹持件的至少局部穿过所述缺口进入所述腔室中,以夹持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
11.如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位于所述空白区域的部分包括经过绝缘处理的金属材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白区域包括卡固位,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加工过程中,用于夹持所述管状体。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白区域上设置有定位部,用于确定所述发热体的至少局部边界。
14.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体,其内形成有腔室,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局部进入所述腔室,所述管状体包括加热区域和空白区域;
发热体,至少局部设置在所述加热区域上,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使之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从所述加热区域的近端进入所述加热区域;
所述空白区域的温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温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的升温速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升温速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低于所述加热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
其中,所述空白区域上设置有定位部,用于确定所述发热体的至少局部边界。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沿所述管状体的周向延伸的发热膜层,所述发热膜层具有缺口而形成未闭合的环形;
其中,所述缺口的位置与所述定位部相关。
16.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体,其内形成有腔室,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局部进入所述腔室,所述管状体包括加热区域和空白区域;
发热体,至少局部设置在所述加热区域上,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使之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从所述加热区域的近端进入所述加热区域;
所述空白区域的温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温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的升温速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升温速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低于所述加热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
其中,所述空白区域包括卡固位,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加工过程中,用于夹持所述管状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固部用于与治具结合,以使所述管状体跟随所述治具旋转,将所述发热体涂布在所述管状体上。
18.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体,其内形成有腔室,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进入所述腔室;
所述管状体上具有加热区域和空白区域,所述加热区域用于加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使之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从所述加热区域的近端进入所述加热区域,所述空白区域的温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温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的升温速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升温速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低于所述加热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
其中,对应所述空白区域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至少局部被夹持。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白区域的至少局部内径小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外径;或者,
与所述空白区域对应的管状体的部分内壁上具有凸起。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夹持件,相应的所述空白区域上设置有缺口,所述夹持件的至少局部穿过所述缺口进入所述腔室中,以夹持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包括弹性材料,用于弹性夹持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和/或
所述夹持件具有导引斜面,所述导引斜面朝向所述管状体的近端设置。
22.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权利要求1‑21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外壳上具有插入口,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穿过所述插入口后进入所述腔室。

说明书全文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产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包含加热组件,通过加热组件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从而生成气溶胶以供用户使用或者吸食,但是现有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在被加热组件加热之后,会有油液渗出,进而造成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污染。发明内容
[000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减少气溶胶生成制品造成的污染。
[000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组件,包括:
[0005] 管状体,其内形成有腔室,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进入所述腔室;
[0006] 所述管状体上具有加热区域和空白区域,所述加热区域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空白区域的至少部分均环绕设置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外周;
[0007] 其中,所述空白区域的温度和/或升温速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温度和/或升温速度;
[0008] 其中,所述加热区域的近端相对所述加热区域的远端更加靠近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所述加热区域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在所述管状体的纵向上间隔,且所述空白区域位于所述加热区域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之间。
[000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组件,包括:
[0010] 管状体,其内形成有腔室,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局部进入所述腔室,所述管状体包括加热区域和空白区域;
[0011] 发热体,至少局部设置在所述加热区域上,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使之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从所述加热区域的近端进入所述加热区域;
[0012] 所述空白区域的温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温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的升温速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升温速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低于所述加热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
[0013] 其中,所述空白区域上设置有定位部,用于确定所述发热体的至少局部边界。
[001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组件,包括:
[0015] 管状体,其内形成有腔室,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局部进入所述腔室,所述管状体包括加热区域和空白区域;
[0016] 发热体,至少局部设置在所述加热区域上,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使之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从所述加热区域的近端进入所述加热区域;
[0017] 所述空白区域的温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温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的升温速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升温速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低于所述加热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
[0018] 其中,所述空白区域包括卡固位,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加工过程中,用于夹持所述管状体。
[001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组件,包括:
[0020] 管状体,其内形成有腔室,所述管状体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进入所述腔室;
[0021] 所述管状体上具有加热区域和空白区域,所述加热区域用于加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使之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从所述加热区域的近端进入所述加热区域,所述空白区域的温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温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的升温速度低于所述加热区域的升温速度,或者所述空白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低于所述加热区域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
[0022] 其中,对应所述空白区域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至少局部被夹持。
[002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外壳和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外壳上具有插入口,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穿过所述插入口后进入所述腔室。
[0024] 以上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使加热区域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相间隔,且至少部分空白区域位于加热区域的远端与管状体的远端之间,从而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远端相对处于较低的环境温度之中,或者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渗透出的油液被管状体的远端滞留,以此来防止气溶胶生成制品在被烘烤时因渗透油液造成的污染。附图说明
[0025]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0026]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0027]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组件和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剖视图;
[0028]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0029]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管状体的示意图;
[0030]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的剖视图;
[0031]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的示意图;
[0032]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的分解图;
[0033]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的分解图;
[0034]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治具与管状体配合的示意图;
[0035]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治具与管状体配合剖视图;
[0036] 图中:
[0037] 1、气溶胶生成制品;11、气溶胶形成基质;12、冷却段;13、吸嘴
[0038] 2、加热组件;21、管状体;211、定位槽;212、第一管状体;213、第二管状体;22、绝缘层;23、发热体;231、第二缺口;24、电极;25、保护层;26、加热区域;27、夹持件;271、导引斜面;272、固定部;273、凸起部;28、第一缺口;29、空白区域;
[0039] 3、插入口;
[0040] 4、治具;41、第一支撑部;411、第一连接把手;412、凸齿;42、第二支撑部;421、第二连接把手;43、止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2]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次序。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者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43]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0044]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能同时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45] 请参照图1,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装置可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挥发出气溶胶来,以供吸食。
[0046]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气溶胶生成制品”是指包括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制品,当加热时,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释放出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气溶胶生成制品”是指包括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制品,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意图进行加热而不是燃烧来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相比于通过燃烧或热解降解气溶胶形成基质产生的气溶胶,通过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形成的气溶胶可含有更少的已知具有危害性的成分。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可移除联接到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制品可为一次性的或可再用的。
[0047] 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为固体气溶胶形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固体和液体组分。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烟草。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含烟草材料,所述含烟草材料含有在加热时从所述基质释放的挥发性烟草香味化合物。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非烟草材料。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含烟草材料以及不含烟草材料。
[0048] 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径可在大约5毫米和大约12毫米之间,例如在大约5.5毫米至大约8毫米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径为6毫米+/‑10%。
[0049] 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总长度可在大约25mm至大约100mm之间。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总长度可在大约30mm至大约100mm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总长度占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总长度的1/2。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总长度为大约84mm。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总长度大约为42mm。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总长度大约为34mm。
[0050] 请参照图1,气溶胶生成制品1包括吸嘴13、冷却段12和气溶胶形成基质11,冷却段12位于吸嘴13和气溶胶形成基质11之间,其中,吸嘴13位于气溶胶生成装置之外,以供用户嘴部含衔。
[0051]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接合或交互以形成可吸入气溶胶的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与气溶胶形成基质交互以生成气溶胶。电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是包括用于从例如电源组件供应能量以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从而生成气溶胶的一个或多个部件的装置。
[0052] 气溶胶生成装置可描述为加热式气溶胶生成装置,这是一种包括加热组件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加热组件2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0053] 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包括用于向加热组件2供应电的电源组件。电源组件可包括任何合适的电源,例如DC源,比如电池。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源是锂离子电池。或者,电源可为镍金属氢化物电池、镍镉电池或锂基电池,例如锂钴、磷酸酸锂或锂聚合物电池。
[0054] 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包括用于控制从电源到加热组件2的电力供应的电路板。电路板上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
[0055] 可以参照图1和2,气溶胶生成装置上设置有插入口3,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局部通过插入口3插入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并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11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能够被加热组件2加热。
[0056] 加热组件2可包括至少一个外部加热组件,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外部加热组件”是指当组装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气溶胶生成系统时定位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外部的加热组件。在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外部加热组件沿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纵向方向分布;具体的,请参阅图2,至少一个外部加热组件包括管状体21,管状体21沿着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长度方向延伸(即纵向延伸)且布置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围。在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包括多个外部加热组件,用于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不同纵向区间进行独立加热,如本文所使用,术语“独立加热”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加热组件具有加热开始时间、加热结束时间、加热持续时间、加热功率、加热的目标温度、加热的最高温度等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不同。
[0057] 请参照图2,管状体21的内部形成有腔室,管状体21的近端敞开,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入腔室,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吸嘴13处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近端,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处于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
[0058] 管状体21上具有加热区域26和空白区域29。加热区域26具有较高的温度,或者具有较快的升温速度,或者对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具有较大的加热效率,加热区域26的至少局部环绕气溶胶形成基质11,以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至少局部,从而使气溶胶形成基质11产生气溶胶,加热区域26的近端相对加热区26域的远端更加靠近管状体21的近端,气溶胶形成基质11从加热区域26的近端进入加热区域26中。在一实施例中,空白区域29的温度低于加热区域26的温度,或者空白区域29的升温速度低于加热区域26的升温速度,或者空白区域29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加热效率低于加热区域26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加热效率,相对于加热区域26,空白区域29有利于减少气溶胶形成基质11渗透油液的量或速度。在一实施例中,空白区域29的至少局部环绕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外周,且该部分空白区域29的温度低于160℃,从而使得被该部分空白区域29环绕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相对的处于低温环境中,不能产生气溶胶,或者不能渗透出油液。
[0059] 因为空白区域29的存在,所以加热区域26仅占据管状体21的局部。
[0060] 基于此,在一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加热区域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处于加热区域的管状体通过电磁发热。具体的,处于加热区域的管状体包括感受器,当位于波动磁场内时,在感受器中引起的涡电流引起感受器加热。
[0061] 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术语“感受器”是指可以将电磁能量转换成热的材料。当位于波动电磁场内时,在感受器中引起的涡电流引起感受器的发热。感受器可以被设计成与包括磁场发生器的电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磁场发生器生成波动电磁场,以加热位于波动电磁场内的感受器。在使用时,感受器位于由磁场发生器生成的波动电磁场内。当管状体包括感受器时,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包括能够生成波动电磁场的磁场发生器和连接到磁场发生器的电源。磁场发生器可包括生成波动电磁场的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可围绕感受器。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生成在1至30MHz之间,例如在2至10MHz之间,例如在5至7MHz之间的波动电磁场。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生成具有在1至5kA/m之间,例如在2至3kA/m之间,例如为约2.5kA/m的场强(H场)的波动电磁场。在一实施例中,感受器可以包括金属或。在一实施例中,感受器可包括铁磁性材料,例如铁素体、铁磁性不锈钢。合适的感受器可为或包括铝。在一实施例中,感受器可由400系列不锈钢形成,400系列不锈钢例如410级或420级或430级不锈钢。当定位于具有类似频率和场强度值的电磁场内时,不同材料将耗散不同量的能量。因此,感受器的参数,例如材料类型、长度、宽度和厚度,可全部进行改变以提供已知电磁场内的所要功率消耗。
[0062] 进一步的,磁场发生器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感应线圈,感应线圈布置在管状体的外围,且仅环绕管状体的局部。在一实施例中,加热区域26为被感应线圈环绕的区域,空白区域29为未被感应线圈环绕的区域;在另一实施例中,加热区域26处于磁场波动强度大/频率高的区域,空白区域29处于磁场波动强度小/频率低的区域;在又一实施例中,空白区域29与加热区域26对应的管状体21具体不同的材料,例如加热区域26的管状体21的磁感应系数大于空白区域29的管状体21的磁感应系数。总之,使得空白区域29的温度和/或升温速度和/或加热效率低于加热区域26的温度和/或升温速度和/或加热效率。
[0063]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加热区域26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加热组件2还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发热体23,发热体23设置在对应的加热区域26上,用于加热与加热区域26对应的管状体21,再通过该区域26的管状体21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或者发热体23直接通过传导或者辐射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
[0064]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中,发热体23可以包括电阻材料,其在通电时通过电阻材料产生热,合适的电阻材料包含但不限于:半导体,如掺杂陶瓷、导电陶瓷(例如二化钼)、碳、石墨、金属、金属合金以及由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这类复合材料可包括掺杂或未掺杂的陶瓷。合适的掺杂陶瓷的实例包含掺杂碳化硅。合适的金属的实例包含钛、锆、钽和铂族金属。合适的金属合金的实例包含不锈钢、康(Constantan)、含镍合金、含钴合金、含铬合金、含铝合金、含钛合金、含锆合金、含铪合金、含铌合金、含钼合金、含钽合金、含钨合金、含合金、含镓合金、含锰合金以及含铁合金,以及基于镍、铁、钴的超级合金、不锈钢、基于铁铝的合金以及基于铁锰铝的合金。
[0065] 进一步的,发热体23的电阻值可以介于0.48‑1.53Ω之间,具体的,可以为0.98Ω、0.99Ω、1.01Ω或1.03Ω等。
[0066] 在其中的另一实施例中,发热体23可以包括感受器,其可在波动电磁场中发热。
[0067] 在其中的又一实施例中,发热体23可以包括红外电热涂层,红外电热涂层可以涂布在管状体21的外表面,优选此时的管状体21可以透射红外线,例如管状体21可采用透明的石英制成,当然,不排除红外电热涂层可以涂布在管状体21的内表面上。红外电热涂层在通电情况下能够产生热能,进而生成一定波长的红外线,例如:8μm~15μm的远红外线。当红外线的波长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吸收波长匹配时,红外线的能量易于被气溶胶形成基质吸收。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对红外线的波长不作限定,可以为0.75μm~1000μm的红外线,可选的为1.5μm~400μm的远红外线。红外电热涂层可选的由远红外电热油墨、陶瓷粉末和无机粘合剂充分搅拌均匀后涂印在基体的外表面上,然后烘干固化一定的时间,红外电热涂层的厚度为30μm‑50μm;当然,红外电热涂层还可以由四氯化锡、化锡、三氯化锑、四氯化钛以及无水硫酸铜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后涂覆到基体的外表面上;或者为碳化硅陶瓷层、碳纤维复合层、锆钛系氧化物陶瓷层、锆钛系氮化物陶瓷层、锆钛系化物陶瓷层、锆钛系碳化物陶瓷层、铁系氧化物陶瓷层、铁系氮化物陶瓷层、铁系硼化物陶瓷层、铁系碳化物陶瓷层、稀土系氧化物陶瓷层、稀土系氮化物陶瓷层、稀土系硼化物陶瓷层、稀土系碳化物陶瓷层、镍钴系氧化物陶瓷层、镍钴系氮化物陶瓷层、镍钴系硼化物陶瓷层、镍钴系碳化物陶瓷层或高硅分子筛陶瓷层中的一种;红外电热涂层还可以是现有的其他材料涂层。
[0068] 在可选的一示例当中,发热体23包括绕制在或套设在加热区域26的外围加热线圈、蚀刻网或金属套等;在可选的另一示例当中,发热体23包括至少局部嵌入在加热区域26对应的管状体21中加热线圈、蚀刻网或金属套等;在可选的另一示例当中,发热体23包括采用浆料涂布在管状体21上的加热区域26上发热膜层。
[0069] 在发热体23包括设置在加热区域26的加热线圈、蚀刻网或金属套的实施例中,发热体23可以直接与引线或导电端子电连接,再通过引线或导电端子电连接电源组件,即发热组件2可以无需设置用于电连接引线(或导电端子)与发热体23的电极24,此时,空白区域29相对于加热区域26,至少缺少发热体23,例如,若为了提高加热区域26对气溶胶形成基质
11的加热效率,加热区域26的管状体21上还可以具有增加热传导效率或者提高热辐射效率的导热层或者辐射层,则相对加热区域26,空白区域29还缺少导热层或者辐射层。
[0070] 在发热体23包括电阻材料以在通电时产生焦耳热,或在发热体23包括红外电热涂层以在通电情况下能够产生热能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还包括电极24,电极24用于与对应的与发热体23电连接,以为对应的发热体23发热提供电能。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6,发热体23上的电流沿管状体21的纵向在发热体23中流动,电极24因此包括成对设置的近端电极和远端电极,近端电极连接对应的发热体23的近端,远端电极电连接对应发热体23的远端。在一示例中,近端电极的至少局部与加热区域26的近端重叠设置,该重叠处至少界定对应的顶部空白区域(下文中将提及)的近端,即近端电极的至少局部可以位于顶部空白区域中,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电极24具有较小的电阻,使得与电极24重叠的发热体23几乎被该电极24短路,故可以由近端电极的远端来界定对应加热区域26的近端,或者可以由近端电极的远端来界定对应顶部空白区域的远端。在另一示例中,远端电极的至少局部与加热区域26的远端重叠设置,该重叠处至少界定对应的底部空白区域(下文中将提及)的近端,即远端电极的至少局部可以位于底部空白区域中,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电极24具有较小的电阻,使得与电极24重叠的发热体23几乎被该电极24短路,故可以由远端电极的近端界定对应加热区域26的远端,或者可以由远端电极的近端来界定对应底部空白区域的近端。进一步的,若仅有一个发热体23且该发热体23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电极24使得发热体23上具有纵向电流,近端电极的远端与远端电极的近端界定加热区域26的上下边界。
[0071] 在又一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空白区域29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其中一个空白区域29为底部空白区域,底部空白区域位于加热区域26的远端与管状体21的远端之间,底部空白区域使得加热区域26的远端与管状体21的远端相间隔。
[0072] 在进一步的一实施例中,加热区域26的远端与管状体21的远端在纵向上的间隔介于1‑12mm,例如可以是1‑5mm,优选是3mm,或者可以是6‑12mm;或者,底部空白区域的纵向长度L2可以介于1‑12mm,例如可以是1‑5mm,优选是3mm,或者可以是6‑12mm。
[0073] 在具有发热体23和电极24的一实施例中,电极24具有较大的电阻,且电极24与发热体23直接连接,故电极24对应的管状体21也具有较高的温度,或者具有较快的升温速度,或者对气溶胶形成基质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故电极24的所对应的区域属于加热区域26,所以相应的加热区域26的远端可由远端电极的远端界定,所以,底部空白区域被限缩在远端电极的远端与管状体21的远端之间。
[0074] 基于此,在更近一步的一实施例中,远端电极的远端与管状体21的远端间隔,且该间隔介于0.01‑12mm。
[0075] 在具有发热体23和电极24的又一实施例中,空白区域29还包括顶部空白区域,在一实施例中,顶部空白区域环绕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在一个特例中,顶部空白区域的近端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近端平齐,在另一实施例中,顶部空白区域环绕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冷却段12,在一个特例中,顶部空白区域的远端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近端平齐,在又一实施例中,顶部空白区域的局部环绕气溶胶形成基质11,其余部分环绕冷却段12。
[0076] 在一实施例中,顶部空白区域的至少局部位于近端电极的远端与管状体的近端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顶部空白区域可处于近端电极的近端与管状体的近端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顶部空白区域可处于发热体23的近端与管状体的近端之间。
[0077] 其中,顶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可以与底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不同,可以理解的是,顶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可以与底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不同是可选的而非必选的。
[0078] 在具有底部空白区域的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具有相对较短的纵向延伸长度,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未延伸至由底部空白区域对应的管状体21界定的腔室中,即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被加热区域26环绕,气溶胶形成基质11在加热区域26的高温烘烤下渗透出的油液,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底部空白区域对应的管状体21的内壁流动,一方面,底部空白区域对应的管状体21延长了油液溢出管状体21的路径,有助于使油液滞留在相应区域的管状体21的内壁上,另一方面,底部空白区域对应的管状体21在吸收加热区域26的热量后具有较高的温度,该温度有助于油液蒸发或者汽化,从而能够减少滞留在相应区域的管状体21的内壁上的油液的量。所以,底部空白区域对应的管状体21可以减少气溶胶形成基质11渗透出的油液泄漏
[0079] 在具有底部空白区域的另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包括底部区间,底部区间的远端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远端平齐,底部区间的近端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远端之间的纵向长度介于1‑12mm,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的纵向长度小于底部空白区域的纵向长度,致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设置在管状体21的远端的上方,且底部空白区域的局部环绕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底部空白区域的局部空置,其内无气溶胶形成基质11。所以,部分底部空白区域可以低温或者缓慢地烘烤其内部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且被底部空白区域环绕的底部区间还可以吸收被加热区域26环绕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渗透出的油液,其余的底部空白区域可以滞留或蒸发、汽化由气溶胶形成基质11在高温下渗透并漫延至该区域的油液。
[0080] 在具有底部空白区域的另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的纵向长度大于底部空白区域的纵向长度,致使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的局部凸伸出管状体21的远端,从而位于管状体21的远端的纵向下方,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的局部位于管状体21之外。这样,位于管状体21之外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几乎不被管状体21烘烤,使得该部分底部区间不会渗透出油液,同时还能吸收气溶胶形成基质11从被烘烤的区间向下溢出的油液,有助于防止油液污染管状体21。被底部空白区域环绕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可以被相应的管状体21低温或者缓慢地烘烤,或者被从加热区域扩散的热量进行低温或者缓慢地烘烤,其可以吸收被加热区域高温烘烤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渗透出的油液。
[0081] 在具有底部空白区域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2和5,底部空白区域的远端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平齐,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被底部空白区域完全环绕,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和底部空白区域的纵向长度介于1‑12mm,该纵向长度太大可能会导致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不能被充分烘烤从而浪费,该纵向长度太小,则底部区间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可能被与之邻近的加热区域烘烤从而渗透出油液,或者因为太短从而不足以吸收和住被加热区域环绕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渗透出的油液,该纵向长度介于1‑12mm是较为适合的长度。相对加热区域,底部空白区域能够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进行低温或者缓慢地加热,有助于减少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烘烤出的油液,而且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还可以吸收从与加热区域对应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中渗透的油液,因此,可以防止油液泄漏出管状体21。
[0082] 综上,设置底部空白区域,可以减少气溶胶形成基质11渗出的油液或者减少油液脱离管状体21中的腔室,有益于减少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油污。
[0083] 在一实施例中,管状体21由同种材料一体成型,则空白区域29和加热区域26对应的管状体21材质相同,可以都是金属或者陶瓷等。在一实施例中,管状体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管状体212和至少一个第二管状体213,加热区域26位于第一管状体212,空白区域29位于第二管状体213,第一管状体212和第二管状体213分体成型,第一管状体212和第二管状体213可以包含不同的材料,第二管状体213具体可以如下:
[0084] 在一示例中,第二管状体213包括导热材料。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导热”是指在23摄氏度及50%的相对湿度下导热性是至少10W/m.K,优选的是至少40W/m.K,更优选的是至少100W/m.K的材料。具体的,第二管状体由在23摄氏度和50%的相对湿度下导热性是至少40W/m.K,优选的是至少100W/m.K,更优选的是至少150W/m.K,并且最优选的是至少200W/m.K的材料形成。这样有利于第一管状体212向第二管状体213传递热量,有助于第二管状体
213相对快速地升温。在第二管状体213界定的腔室中具有气溶胶形成基质11时,相对加热区域26,第二管状体213可以低温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或者缓慢地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
11。
[0085]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管状体213可由储热材料形成。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储热材料”是指具有高热容量的材料。通过这种布置,第二管状体213可充当储热器,可以从第一管状体212上吸热并储存热,且随着时间推移向气溶胶形成基质11持续释放热量。在第二管状体213界定的腔室中具有气溶胶形成基质11时,相对加热区域26,第二管状体213可以低温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或者缓慢地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具体的,第二管状体213由在25摄氏度和恒定压力下比热容是至少0.5J/g.K,优选的是至少0.7J/g.K,更优选的是至少0.8J/g.K的材料形成。
[0086]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管状体213可为隔热的。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隔热”是指材料的导热性在23摄氏度和50%的相对湿度下小于100W/m.K,优选的是小于40W/m.K或小于10W/m.K。第二管状体213因此能够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行保温,第一管状体212在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过程中,部分热量随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中的气流或者被部分气溶胶形成基质11传递至被第二管状体123环绕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中,第二管状体213能够防止该部分热量散失,使这部分热量被充分地利用。在第二管状体213界定的腔室中具有气溶胶形成基质11时,相对加热区域26,被第二管状体213环绕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可被低温或者缓慢地加热。
[0087]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管状体213可以由一种或者多种材料形成,例如同时包含导热材料、储热材料和隔热材料等中的两种以上材料。
[0088] 由于第一管状体212和第二管状体213分体成型,所以在组装成完整的管状体21时,第一管状体212和第二管状体213可以相互间隔、相互之间无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2‑4,相邻的第一管状体212和第二管状体213通过局部相嵌套实现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相邻的第一管状体212和第二管状体213还可以通过嵌套之外的其他方式实现彼此之间的连接。
[0089]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可以是金属管,在一实施例中,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包括侧壁无接缝的金属管,该侧壁无接缝的金属管可采用拉管等工艺制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包括由金属片卷绕成的金属管,因为其由金属片卷绕而成,故其侧壁上具有接缝或者焊缝。其中,金属管具有超薄的侧壁,其壁厚不大于1mm,进一步的,金属管的壁厚可以不大于0.3mm,更进一步的,金属管的壁厚可以不大于0.15mm,更为具体的,其壁厚介于0.03‑0.15mm,在一实施例中,金属管的壁厚约为0.12mm,以此来进一步降低管状体21导致的能耗。
[0090] 作为可替换,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可以是陶瓷管,陶瓷管可以为致密陶瓷,能够防止空气和液体穿过其侧壁。在一实施例中,陶瓷管经过减薄处理,其壁厚小于1.2mm,更为具体的,其壁厚小于0.25mm,在一实施例中,陶瓷管的壁厚为0.2mm。由于陶瓷管包含氧化锆,通过减薄陶瓷管的壁厚,可以降低对加热组件2造成的热损耗,还有利于提高发热体23上的热量向气溶胶形成基质11传递的效率。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为侧壁无接缝的陶瓷管。
[0091] 在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2中,空白区域29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与其中至少一空白区域29对应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被夹持,从而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11能够保持在腔室中。在一实施例中,空白区域29可以直接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在另一实施例中,空白区域29可以配合夹持件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从而使得空白区域29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形成间接夹持。
[0092] 相对于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插入口3处或者在插入口3与加热组件2之间夹持气溶胶生成制品1,在加热组件2的腔室中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有助于减小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入腔室前的阻力,有益于使气溶胶形成基质11顺畅地进入腔室中,防止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发生扭曲或者弯曲。
[0093] 基于此,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空白区域29的至少局部内径小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外径,或者与空白区域29对应的管状体21的部分内壁上具有凸起,从而至少部分的空白区域29会横向向内挤压气溶胶形成基质11,从而增加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与空白区域对应的管状体21之间插拔力,实现将气溶胶形成基质11保持在腔室中。同时,空白区域29属于加热区域26之外的区域,相对加热区域26,其温度或者升温速度等较低或者较慢,从而能够防止在空白区域29在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紧密连接时,烤糊相应区域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
[0094]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仅位于最下方的空白区域的至少局部的内径小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外径,或者与位于最下方的空白区域29对应的管状体21的部分内壁上具有凸起,从而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被夹持,管状体21的其他区域的内径不小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径,从而有利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能够顺畅地从管状体21的近端运动至其远端,最终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因与最下方的空白区域29发生力的干涉而被夹持。
[0095] 其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与其被夹持的位置之间的纵向距离可以介于1‑4mm,例如纵向距离大约是2.2mm。
[0096] 更为具体的,最下方的空白区域29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底部空白区域。
[0097]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还包括夹持件27,相应的空白区域29上设置有第一缺口28,夹持件27的至少局部穿过第一缺口28进入腔室中,以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该夹持件27可以设置在管状体21之外,固定在加热组件2之外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上,例如固定在加热组件2之外的保温构件上,在另一实施例中,夹持件27可以固定在管状体21的外围。
[0098] 夹持件27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夹持可以是弹性夹持,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夹持件27接触时,夹持件27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形成良好、稳定地夹持,防止气溶胶生成制品1在用户的含衔下,因吸嘴13与嘴部粘黏,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被用户在不经意间带出气溶胶生成装置。具体的,夹持件27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例如硅胶等。
[0099] 夹持件27上可以具有导引斜面271,导引斜面271朝向管状体21的近端设置,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向腔室的远端行进的过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接触导引斜面271的至少局部,导引斜面271可以引导气溶胶生成制品1行进,可以减少气溶胶生成制品1更加深入腔室时的阻力,导引斜面271对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顺畅地到达腔室的远端是有帮助的。
[0100] 进一步的,管状体21的至少局部为金属基底,第一缺口28形成在金属基底上,相对陶瓷,更容易在金属基底上形成第一缺口28。
[0101] 参照图2,夹持件27用于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底部区间,以减少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入腔室底部前的阻力,确保气溶胶形成基质11能够顺畅地进入至腔室的底部。
[0102] 具体的,夹持件27与管状体21的远端或者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之间的纵向距离L1介于1‑4mm,例如纵向距离L1大约是2.2mm。夹持件27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之间的纵向距离L1,小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底部区间的纵向长度,气溶胶形成基质11底部区间的纵向长度可以介于1‑12mm。
[0103] 在又一实施例中,管状体包括至少一第一管状体212和至少一第二管状体213,第一管状体212可以与上文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管状体212相同,第二管状体213可以与上文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管状体213相同。第一管状体212位于加热区域,第二管状体213位于空白区域29,第二管状体213可以由塑胶件或者陶瓷等绝缘材料制成,其中至少一第二管状体213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
[0104] 在一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其中至少一第二管状体213上设置有夹持件27,夹持件27的至少局部凸伸入腔室中,以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而保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该夹持件27可以具有多种形式,例如该夹持件27可以是形成在第二管状体213内壁上的凸起或者弹片等,用于通过抵接或者弹性抵接挤压气溶胶形成基质11。
[0105] 在另一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还包括夹持件27,其中至少一第二管状体213上开设有第一缺口28,夹持件27包括固定部272和凸起部273,固定部272环绕第二管状体213并被第二管状体213支撑,凸起部273穿过第一缺口28进入腔室中,以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而保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
[0106] 具体的,固定部272可以是环形的,具有弹性,从而能够套设在第二管状体213上,并通过弹性收缩力与第二管状体213紧密连接,相互固定,为了精确定位夹持件27的位置,或者为了防止固定部272相对第二管状体213移位,第二管状体213的外围具有定位槽211,固定部272嵌在该定位槽211中。凸起部273的一端连接固定部272,另一端能够穿过第一缺口28,从而伸入腔室中,进而能够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凸起部273穿过第一缺口28后进入腔室的径向长度可以介于0.05‑0.5mm。凸起部273上可以布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引斜面271。凸起部272在被气溶胶形成基质11挤压时,会发生弹性形变。
[0107] 更进一步的,凸起部272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之间的纵向长度介于1‑4mm,例如可以是2.2mm。夹持件27和与之最为接近的加热区域26相互间隔,以避免加热区域26的高温损坏或者老化夹持件27。
[0108] 在又一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2,其中一第二管状体213包括底壁,底壁沿腔室的径向延伸,并界定腔室的底部,底壁形成止挡,防止气溶胶生成制品1从下方穿出腔室。
[0109] 更进一步的,底壁上开设有进气口,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腔室中。
[0110] 在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2中,发热体包括发热膜层,发热膜层包括电阻材料形成的涂层或者红外电热涂层等,发热膜层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面发热膜层或一个或者多个加热轨迹膜层等。发热膜层可以通过涂布的方式形成在加热区域26。涂布的方式可以包括印刷技术、喷涂技术、PVD膜技术或者电镀技术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至少一空白区域29上具有卡固位,卡固位用于与旋转治具结合,以使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跟随治具4旋转,以将发热体23涂布在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上。
[0111] 在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是管(包括金属管、陶瓷管等)时,可以采用曲面涂布的技术使发热体23形成在加热区域26。采用曲面涂布技术时,需要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上的卡固位与治具4结合。
[0112] 在一实施例中,治具4连接旋转电机、旋转达或者旋转气缸等,同时与卡固位结合,在结合的作用力下,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可以跟随治具4一起转动,用于涂布发热膜层的涂布头在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转动的过程中,进行涂布,从而在加热区域26上形成发热体23。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治具4固定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使涂布头绕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转动,从而在加热区域26上形成发热体23。
[0113] 具体的,发热膜层的涂布厚度可以介于0.01‑0.05mm,在一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发热体23的涂布厚度大约为0.012‑0.022mm。
[0114]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治具4,用于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卡合,使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在涂布的过程中旋转或者保持不转动。
[0115] 可以参照图9和10,该治具4包括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分别从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的近端和远端插入腔室中,从而可以支撑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的侧壁,尤其是当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由薄壁金属管制成,且壁厚介于0.05‑0.08mm时,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对薄壁金属管的侧壁的支撑,可以防止薄壁金属管的侧壁在涂布的过程中变形,有利于使薄壁金属管的侧壁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0116] 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相互连接,其相互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例如通过螺纹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具体的,在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从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的相对两端插入腔室中时,通过旋转第一支撑部41和/或第二支撑部42,使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在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内部实现可拆卸地连接。
[0117] 在一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至少其一上设置有止挡部43,止挡部43用于抵接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的端部,避免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
42过度的进入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中,使得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的局部保留在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外部,该保留在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外部的部分被定义为连接把手,至少其一连接把手用于与旋转设备例如旋转电机、旋转马达或者旋转气缸等连接,通过旋转设备带动连接把手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支撑部41与第二支撑部42带动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转动。
[0118] 在更进一步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41的连接把手为第一连接把手421,第二支撑部42的连接把手为第二连接把手421,第一连接把手411用于与旋转设备连接,第二连接把手421空置,以此来确保第一支撑部411和第二支撑部421具有相同的转速。
[0119] 在再进一步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41的第一连接把手411与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上的卡固位配合。在一实施例中,卡固位为第一缺口28、贯通的孔或者凹槽,则第一支撑部41上具有凸齿412,凸齿412可以卡在第一缺口28、贯通的孔或者凹槽中,进而在第一支撑部41旋转时,带动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同步旋转,避免打滑而出现旋转速度不一致。在一实施例中,卡固位为凸肋,则第一支撑部上具有豁口,凸肋可以卡在豁口中,进而在第一支撑部旋转时,带动管状体或第一管状体同步旋转。
[0120] 在再进一步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41的第一连接把手411与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通过卡扣连接,第二支撑部42与第一支撑部41在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内部通过螺纹连接,第二支撑部42与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之间无卡扣。
[0121] 在再进一步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的外径等于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的内径。
[0122]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其可以从管状体或第一管状体的一端穿入,然后局部从另一端穿出,或者与另一端平齐。
[0123] 在管状体21或第一管状体212为金属管时,金属管的外表面可以采用涂布等工艺形成至少一层绝缘层22,发热体23(包括涂层或者非涂层的发热体)设置在对应加热区域的绝缘层22上,绝缘层22用于使发热体23与金属管绝缘。绝缘层22可以采用上述的涂布工艺进行涂布。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层22可以包括金属在高温环境下氧化形成的金属氧化层,因此绝缘层22可以不采用涂布的方式形成在金属管的表面。在其他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层22可以是套设在金属管外表面的绝缘套。在其他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层22可以通过阳极氧化的方式形成在金属管的表面。
[0124]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绝缘层22的厚度可以介于0.01‑0.05mm,在一更具体的实施例中,绝缘层22的厚度大约为0.012‑0.022mm。
[0125] 在发热体23包括发热膜层时,与发热体23电连接的电极24(电极膜层)亦可以采用上述的涂布工艺形成在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上,或者涂布在金属管的绝缘层22上。
[0126] 具体的,电极24(电极膜层)的涂布厚度可以介于0.01‑0.05mm,更为具体的,电极24(电极膜层)的涂布厚度大约为0.012‑0.022mm。
[0127] 可选的,在管状体21为金属管时,上述任一底部空白区域可以被进一步地限缩在绝缘层22的远端与管状体23的远端之间,即,底部空白区域上可以未涂布绝缘层22。在其他示例中,底部空白区域对应的金属管上也具有绝缘层。
[0128] 请参照图7和8,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的外围还可以具有保护层25,用于保护发热体23和电极24,电极24的局部可以暴露在保护层25之外,以和与电源电连接的引线或导电端子电连接。保护层25亦可以采用上述的涂布的工艺形成在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的外围。
[0129] 具体的,保护层25的厚度可以介于0.01‑0.05mm,更为具体的,保护层25的涂布大约为0.012‑0.022mm。
[0130] 在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2中,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至少一空白区域29上具有定位部,定位部形成参考坐标,用于确定发热体23的至少局部边界。
[0131]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8,发热体23可以360°环绕加热区域26,从而发热体23的至少局部构成闭合的环形,可以以定位部为参考点,确定发热体23设置在管状体21上的位置,使发热体23设置在管状体21上的位置与定位部相关。
[0132]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6和7,发热体23包括发热膜层,发热膜层沿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的周向延伸,具有第二缺口231,第二缺口231使发热体23断开而未形成闭合的环形,或者第二缺口231使发热体23的至少局部失去连续性。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缺口231可以是通过除去局部发热体23的膜层形成,例如通过除去闭合的环形发热体23的局部使发热体23形成未闭合的环形,未闭合处构成第二缺口231,即第二缺口231可以通过除膜工艺(其中的一种除膜工艺是采用激光刻蚀的方法来除去指定厚度的涂层)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缺口231由涂布终止形成,例如第二缺口231的相对两侧边中,一侧边为涂布起点边,另一侧边为涂布终点边,涂布起点与涂布终点未重合,在曲面涂布工艺中,可以使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相对涂布头旋转的度小于360°,从而形成第二缺口231。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缺口231由涂布间断形成,涂布头在涂布到某处时发生跳跃,从而使该处未被涂布上发热膜层,形成空缺,即第二缺口231。
[0133] 在如图6和7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流在发热膜层上纵向流动,第二缺口231纵向延伸,是线形,对应的发热膜层大致为C形。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缺口231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缺口231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形状,其可被发热膜层环绕,其可有序或者状似无序地分布在管状体21上,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二缺口231可以使发热膜层形成网状。
[0134] 可以通过设置第二缺口来调节发热膜层的电阻,或者调节管状体21上的温场分布,从而可以适应更多的加热需求。
[0135]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部用于定位发热体23的至少局部的边界,从而使得发热体23的至少局部的位置和尺寸可控,方便加工,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0136] 具体的,定位部可以为凸肋、凹槽、第一缺口或者贯穿的孔等结构,定位部例如第一缺口28可以形成参考点,基于一个或者多个参考点来确定第二缺口231的边缘在管状体21上的坐标或者界线,例如确定除膜工艺时的起点边和终点边,或者确定涂布时的起点边和终点边,或者确定涂布时跳跃的起跳点和落地点等,从而可以根据定位部来确定发热体
23在加热区域26上的边界和确定第二缺口231下发热体23上的边界,有助于对相同规格的加热组件2进行标准化的批量生产。
[0137]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卡固位与上述的定位部可相互替代,或者可以是同一个构件。
[0138]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实施例中,卡固位或定位部位于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上的加热区域26之外,在完成所有的涂布和/或除膜工作后,可以保留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上的卡固位或定位部。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接纳腔和安装座,被保留的卡固位或定位部可以与安装座配合,进而定位在安装座上,并通过安装座保持在接纳腔中。在一实施例中,被保留的卡固位或定位部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缺口,用于供夹持件27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11。
[0139] 在另一实施例中,卡固位或定位部位于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上的顶部空白区域或者底部空白区域上,在完成所有的涂布和/或除膜工作后,可以通过去除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上的卡固位或定位部所在区域,来去除卡固位或定位部,尤其是当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为金属管时,可以采用切割技术去除具有卡固位或定位部的空白区域29。
[0140]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在管状体21同时包括顶部空白区域和底部空白区域时,顶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可以与底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不同,例如,如果底部空白区域上设置有上述的卡固位或定位部,顶部空白区域上未设置上述的卡固位或定位部,则顶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可以小于底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若底部空白区域的局部可被切除,则可将卡固位或定位部设置在可被切除的部位上,在底部空白区域完成切除后,顶部空白区域与剩余的底部空白区域可以具有相同的纵向长度。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5,管状体21同时包括顶部空白区域和底部空白区域,顶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与底部空白区域的纵向延伸长度相同,底部空白区域上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卡固位或定位部或第一缺口,其中卡固位、定位部和第一缺口是一体结构。
[0141] 需要说明的是,卡固位或定位部或者第一缺口设置在管状体21或者第一管状体212上的顶部空白区域或者底部空白区域上,但是,卡固位或定位部或者第一缺口可以不破坏电极24的完整性,即卡固位或定位部或者第一缺口避开电极24设置,较佳的,卡固位或定位部或者第一缺口可以与电极24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可以介于0.1‑3mm。
[0142]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加热区域26的纵向延伸长度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纵向延伸长度之比为0.6‑1.1。长度之比为0.6‑1时,可以降低加热组件2的能耗;长度之比为1‑1.1时,即(1)发热体23全面的环绕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外围,或者(2)发热体23的近端相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近端更加靠近吸嘴13,或者(3)发热体23的远端相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更加远离吸嘴13,(1)和(2)有助于提高气溶胶的形成速率,有利于缩短用户等待抽吸第一口的时间。而(3),在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中的油液在高温下渗透而出并向下流动,且流经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端之外的发热体23所在加热区域26时,油液可被发热体23汽化,从而可以减少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油污。
[0143] 本申请所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使加热区域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相间隔,且至少部分空白区域位于加热区域的远端与管状体的远端之间,从而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远端相对处于较低的环境温度之中,或者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渗透出的油液被管状体的远端滞留,以此来防止气溶胶生成制品在被烘烤时因渗透油液造成的污染。
[0144] 本申请所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因为设置有空白区域,所以加热区域未覆盖整个管状体,在相同的材料和厚度的前提下,较小的加热区域面积可以降低加热组件的功耗。加热组件可以通过空白区域或者第二管状体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有利于气溶胶形成基质顺畅地进入腔室中。空白区域或者第二管状体上可以具有第一缺口或者卡固位或定位部,一方面能够辅助夹持件夹持气溶胶形成基质,同时还能与治具配合使管状体旋转,以对管状体实施曲面涂布,并且还可以利用第一缺口或卡固位或定位部作为参照点来定位发热体的涂布区域或者定位发热体的除膜区域。
[0145]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