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袋

申请号 CN202080098975.6 申请日 2020-03-25 公开(公告)号 CN115279670A 公开(公告)日 2022-11-01
申请人 大纪商事株式会社; 发明人 石田隆司; 斋藤充范;
摘要 一种提取袋(1A),具有袋主体(3)以及设置在袋主体(3)的一个面的薄板状部件(10),在将薄板状部件(10)的中心设为原点,将经过原点且为薄板状部件(10)的短边方向的直线设为x轴,将经过原点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设为y轴,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1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2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3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4区域的情况下,薄板状部件(10)具有粘贴在A2区域的第1支承部(11)、能够从袋主体(3)拉起且从第1支承部(11)延伸设置到A3区域的第1把持部(13)、粘贴在A4区域的第2支承部(12)、能够从袋主体(3)拉起且从第2支承部(12)延伸设置到A1区域的第2把持部(14);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能够相互卡合。该提取袋是能够使袋主体浸渍于热 水 的茶袋型的提取袋,能够在短时间简便地得到提取液。
权利要求

1.一种提取袋,具有由透过滤性片形成的袋主体、设置在袋主体的一个面的薄板状部件、以及填充在袋主体内的提取材料,其特征在于,
在将薄板状部件的中心设为原点(0,0),将经过原点且为薄板状部件的短边方向的直线设为x轴,将经过原点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设为y轴,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1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2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3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4区域的情况下,
薄板状部件具有:
粘贴在A2区域的第1支承部、能够从袋主体拉起且从第1支承部延伸设置到A3区域的第
1把持部、粘贴在A4区域的第2支承部、能够从袋主体拉起且从第2支承部延伸设置到A1区域的第2把持部;或者
粘贴在A1区域的第1支承部、能够从袋主体拉起且从第1支承部延伸设置到A4区域的第
1把持部、粘贴在A3区域的第2支承部、能够从袋主体拉起且从第2支承部延伸设置到A2区域的第2把持部;
被从袋主体拉起的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能够相互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第1把持部的与第1支承部相反侧的端部和第2把持部的与第2支承部相反侧的端部在x方向上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第1把持部的拉起的转动轴和第2把持部的拉起的转动轴相对于x轴倾斜,以使得在将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拉起时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相互重叠。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薄板状部件的形状为点对称。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第1把持部的与第1支承部相反侧的端部和第2把持部的与第2支承部相反侧的端部在x方向上重叠的长度W1为薄板状部件的x方向的宽度W0的5%以上。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在第1支承部与第1把持部之间具有折线,在第2支承部与第2把持部之间具有折线。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第1支承部与第1把持部之间的折线和第2支承部与第2把持部之间的折线在y方向上离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第1支承部与第1把持部之间的折线处于A1~A4区域中的设置有第1支承部的粘贴区域的区域内,第2支承部与第2把持部之间的折线处于A1~A4区域中的设置有第2支承部的粘贴区域的区域内。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第1支承部和第1把持部连续而不夹着折线,第2支承部和第2把持部连续而不夹着折线。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第1支承部和第2支承部连续。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第1支承部的粘贴区域的缘边中的与第1把持部对置的缘边在从粘贴有第1支承部的区域向对区域的方向上延伸,第2支承部的粘贴区域的缘边中的与第2把持部对置的缘边在从粘贴有第2支承部的区域向对角区域的方向上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在第1把持部的周围设置有从第2支承部延伸设置的加强部,在第2把持部的周围设置有从第1支承部延伸设置的加强部,这些加强部与袋主体粘贴。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具有相互卡合的槽口
14.一种手填用提取袋,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取袋中,在袋主体没有填充提取材料,在袋主体设置有提取材料填充用的开口部。

说明书全文

提取袋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填充于透过滤性片制的袋主体的提取材料浸渍到热水而得到提取液的提取袋(extraction bag)。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为了轻松地沏泡绿茶、红茶、乌龙茶等饮料,广泛地使用在带有吊绳的透水性的袋主体填充有这些茶叶的茶袋。关于咖啡,也除了向咖啡粉注热水的滴滤(drip)型的提取袋以外,还使用使填充有咖啡粉的袋主体浸渍于热水的茶袋型的咖啡提取袋。但是,即使要将茶袋型的咖啡提取袋浸渍于热水,由于在咖啡粉中含有二,所以填充有咖啡粉的袋主体也容易在热水中浮起,难以将咖啡充分地提取。鉴于此,提出了以下的结构:预先将由薄板状部件形成的钩片安装于填充咖啡粉的袋主体的单面,能够将钩片挂止于杯子的缘,以使得填充有咖啡粉的袋主体在热水中不浮起(专利文献1)。
[0003] 此外,提出了以下的结构:将做成了把薄板状部件弯折而如缩放仪(pantograph)那样伸缩的构造的把持部安装于填充有咖啡粉的袋主体,通过在袋主体浸渍的热水中使该把持部上下移动,促进咖啡的提取(专利文献2)。
[0004]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400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733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使填充有咖啡粉的袋主体浸渍于热水的以往的咖啡提取袋中,即使把持由薄板状部件形成的钩片或把持部,想要将要浮起的袋主体强制性地沉在热水中,薄板状部件会弯折或挠曲,也难以将袋主体沉在热水中。即使为了促进咖啡的提取而使钩片或把持部上下移动,袋主体在热水中也不与把持部同样地上下移动。此外,即使袋主体暂时地沉在热水中,也只是填充在袋主体的咖啡粉整体的表层由热水膨润,热水难以浸透到咖啡粉整体的内部。因此,在使袋主体浸渍于热水的茶袋型的提取袋中,难以通过与滴滤型相同程度以下的时间得到与滴滤型相同程度的浓度的咖啡液。
[0006] 对此,本发明的课题是一种通过使填充有咖啡粉等提取材料的袋主体浸渍于热水而得到提取液的茶袋型的提取袋,容易使袋主体沉在热水中或在热水中上下移动,此外即使将手从提取袋放开也能够稳定地保持袋主体浸渍在热水中的状态,能够简便地得到充分的浓度的提取液。
[0007]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者想到,在填充有提取材料的袋主体安装着薄板状部件的茶袋型的提取袋中,如果将薄板状部件安装到袋主体的一个面,在薄板状部件形成能够从袋主体拉起的一对把持部,将一对把持部预先形成为能够卡合以便一对把持部能够保持拉起的状态,则在将安装着薄板状部件的面的相反面朝下而将袋主体浸渍于热水的情况下,能够使把持部从热水面立起,通过将把持部把持,能够将袋主体容易地沉在热水中或使其上下运动;此时,袋主体水平地扩展而内部空间变大,提取材料也在袋主体内扩展,在袋主体内,不仅是提取材料占据的部分的表面,热水向内部也容易地浸透,促进提取;进而,即使从把持部将手放开,提取袋也保持将前述相反面朝下的朝向,提取进展;完成了本发明。
[0008]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取袋,是具有由透水过滤性片形成的袋主体、设置在袋主体的一个面的薄板状部件、以及填充在袋主体内的提取材料的提取袋,在将薄板状部件的中心设为原点(0,0),将经过原点且为薄板状部件的短边方向的直线设为x轴,将经过原点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设为y轴,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1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2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3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4区域的情况下,薄板状部件具有:粘贴在A2区域的第1支承部、能够从袋主体拉起且从第1支承部延伸设置到A3区域的第1把持部、粘贴在A4区域的第2支承部、能够从袋主体拉起且从第2支承部延伸设置到A1区域的第2把持部;或者粘贴在A1区域的第1支承部、能够从袋主体拉起且从第1支承部延伸设置到A4区域的第1把持部、粘贴在A3区域的第2支承部、能够从袋主体拉起且从第2支承部延伸设置到A2区域的第2把持部;被从袋主体拉起的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能够相互卡合。
[0009]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手填用提取袋,在上述的提取袋中,在袋主体没有填充提取材料,在袋主体设置有提取材料填充用的开口部。
[0010]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将设置在填充有提取材料的袋主体的一个面的薄板状部件的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拉起,所以如果将它们把持而从与设置有薄板状部件的面相反面将袋主体沉入热水,则袋主体在水平方向上扩展,袋主体的内部空间变大,能够在袋主体内的提取材料水平地扩展的状态下进行提取。因而,在袋主体内,不仅是提取材料占据的部分的表面,能够使热水浸透到整体而进行提取。此外,将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把持而将袋主体沉入热水中或使其在热水中上下移动等也较容易,能够促进提取。
[0011] 进而,由于通过将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拉起能够使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相互卡合,所以即使从提取袋将手拿开,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也稳定地保持被拉起的状态。因而,在将提取袋浸渍到热水中之后,即使从提取袋将手拿开,提取袋也以最初被沉入时的朝向保持浸渍状态而推进提取,将把持部再次把持也变得容易。
[0012] 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加快提取速度,能够在短时间简便地得到与滴滤型的提取方式同等以上的浓度的提取液。附图说明
[0013] 图1A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A的俯视图。
[0014] 图1B是将实施例的提取袋1A的第1把持部及第2把持部拉起并使其卡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5] 图1C是将实施例的提取袋1A浸渍在杯子等容器、将手从该提取袋放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6] 图1D是使实施例的提取袋1A在杯子等容器内上下移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7] 图2是提取袋制造用片的俯视图。
[0018] 图3是提取袋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0019] 图4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B的俯视图。。
[0020] 图5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C的俯视图。
[0021] 图6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D的俯视图。
[0022] 图7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E的俯视图。
[0023] 图8A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F的俯视图。
[0024] 图8B是将实施例的提取袋1F的第1把持部及第2把持部拉起并使其卡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5] 图9A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G的俯视图。
[0026] 图9B是将实施例的提取袋1G的第1把持部及第2把持部拉起并使其卡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7] 图10A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H的俯视图。
[0028] 图10B是将实施例的提取袋1H的第1把持部及第2把持部拉起并使其卡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9] 图11A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I的俯视图。
[0030] 图11B是将实施例的提取袋1I的第1把持部及第2把持部拉起并使其卡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1] 图12A是实施例的提取袋1J的俯视图。
[0032] 图12B是将实施例的提取袋1J的第1把持部及第2把持部拉起并使其卡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3] 图13是实施例的手填用提取袋30的立体图。
[0034] 图14是将实施例的手填用提取袋30的开口部封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另外,在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同等的构成要素。
[0036] (整体结构)图1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提取袋1A,是没有将薄板状部件的把持部拉起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B是将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从袋主体拉起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该图中,用斜线涂满的区域表示薄板状部件10与袋主体3的粘贴区域,用点涂满的区域表示袋主体3的表面。另外,在本发明中,粘贴区域并不限于图示的形态。
[0037] 该提取袋1A具有由用透水过滤性片形成的平袋构成的袋主体3、设置在袋主体3的一个面的薄板状部件10、填充在袋主体3内的提取材料。在袋主体3的相反面没有设置薄板状部件,在其整面,透水过滤性片露出。
[0038] 在将薄板状部件10的中心(即重心)设为原点(0,0)的情况下,在薄板状部件10,以原点为中心,点对称地形成有一对支承部11、12和一对把持部13、14。更具体地讲,在将经过原点且为薄板状部件10的短边方向(short‑side direction)的直线设为x轴,将经过原点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设为y轴,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1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2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3区域,将满足x>0且y<0的区域设为A4区域的情况下,在薄板状部件10,设置有粘贴在A2区域的第1支承部11、能够从袋主体3拉起且从第1支承部11延伸设置到A3区域的第1把持部13、粘贴在A4区域的第2支承部12、能够从袋主体3拉起且从第2支承部12延伸设置到A1区域的第2把持部14。
[0039] 第1支承部11与第2把持部14相邻,通过它们的边界斜着横穿y轴,靠近第1把持部13的第1支承部11向A1区域突出,第2把持部14的与第2支承部12相反侧的端部向A2区域突出,形成突出端14a。
[0040] 同样,第2支承部12与第1把持部13相邻,通过它们的边界斜着横穿y轴,靠近第2把持部的第2支承部12向A3区域突出,第1把持部13的与第1支承部11相反侧的端部向A4区域突出,形成突出端13a。
[0041] 因而,第1把持部13的突出端13a和第2把持部14的突出端14a在x方向上重叠。换言之,第1把持部13的端部和第2把持部14的端部其向x轴的投影像相互重叠。由此,如果从袋主体3如图1B所示那样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拉起,则能够使这些突出端13a、14a彼此卡合并保持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被拉起而从袋主体3立起的状态。
[0042] 为了能够可靠地进行这样的卡合,优选的是将第1把持部13的与第1支承部11相反侧的端部和第2把持部14的与第2支承部12相反侧的端部在x方向上重叠的长度W1设为薄板状部件的x方向的宽度W0的5%以上。
[0043] 此外,在第1支承部11与第1把持部13之间设置有折线L1,该折线L1成为第1把持部13的拉起的转动轴。同样,在第2支承部12与第2把持部14之间设置有折线L2,该折线L1成为第2把持部14的拉起的转动轴。折线L1、L2由穿孔线、半切断线(half‑cutting)、压痕(streak pressing)等形成。
[0044] 在本实施例中,第1支承部11成为由该第1支承部11与第2把持部14的边界的切割线(cutting line)和折线L1划成的区域,其大致整体与袋主体3粘贴。同样,第2支承部12成为由该第2支承部12与第1把持部13的边界的切割线和折线L2划成的区域,其大致整体与袋主体3粘贴。这样,通过将第1支承部11和第2支承部12的粘贴区域设为它们的大致整体并设置折线L1、L2,能够容易地使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从袋主体3大致垂直地立起。
[0045] 此外,折线L1形成在与第1支承部11相同的A2区域,折线L2形成在与第2支承部12相同的A4区域,折线L1和折线L2在y轴方向上以距离D离开(图1A)。借助该离开,即使因在袋主体3填充有提取材料而在袋主体3形成了厚度,袋主体3也容易在折线L1、L2的位置处弯曲。因而,通过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把持而将提取袋1A捏起,如图1B所示,袋主体3弯曲为侧视大致逆V字型。因此,与袋主体3以平袋的原状扩展的状态相比,向杯子内的插入变得容易。
[0046]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薄板状部件10的中央部15,第1支承部11和第2支承部12连续。因此,能够将第1支承部11、第2支承部12、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用一片薄板状部件构成。此外,当制造提取袋制造用片时,难以发生薄板状部件的位置偏差,所述提取袋制造用片是为了在工业上在生产线(line)制造提取袋1A而将预先冲切加工为规定形状的薄板状部件粘贴在长尺寸的透水过滤性片的结构。
[0047] (提取材料)作为被向袋主体3内填充的提取材料,可以举出咖啡粉、红茶、绿茶等茶叶、中药等。一般,如果将咖啡粉填充到袋主体3内,要浸渍到热水中,则因咖啡粉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而袋主体容易浮起,所以难以提取。但是,根据本发明,通过把持设置在袋主体的一个面的薄板状部件的把持部,容易从袋主体的相反面将袋主体沉在热水中,或使其在热水中上下移动。进而,在将袋主体沉在热水中时能够形成使该相反面朝下的状态、进而能够形成水平地扩展的状态,咖啡粉在袋主体内扩展为较大的面积,顶部空间也扩展。因而,热水容易浸透到袋主体内的咖啡粉整体,能够从咖啡粉整体效率良好地得到提取液。关于咖啡粉以外的提取材料也同样能够使热水浸透到提取材料,从提取材料整体效率良好地得到提取液。
[0048] 另外,在本发明的提取袋中,由于在提取材料被密封于袋主体3内的状态下被使用,所以在提取袋的使用时提取材料不会散落到袋主体外。
[0049] (袋主体)袋主体3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做成平袋。在本发明中,袋主体3的形状并不限于平袋,例如也可以做成在底部或侧部具有三片的角撑袋(gusseted bag)。袋主体的俯视的形状也并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圆形等。
[0050] 袋主体3的净平面尺寸可以根据在使用提取袋得到提取液的情况下使用的杯子或容器的大小而适当设定。例如,只要使袋主体3成为适合于市面销售的咖啡杯子的大小就可以。
[0051] (透水过滤性片)作为形成袋主体的透水过滤性片,可以各种各样地使用具有透水性及过滤性的材料,以便能够用于提取材料的提取,也能够根据提取材料的种类而适当选择透水过滤性片的结构材料。例如,一般作为用来提取饮料的透水过滤性片,已知有由聚酯、尼龙、聚乙烯、聚丙烯、维尼纶(vinylon)等合成纤维、人造丝(rayon)等半合成纤维、楮、结香等天然纤维的单独或复合纤维构成的纺织布或无纺布、由尼拉麻、木材纸浆、聚丙烯纤维等构成的混抄纸等、茶袋原纸等纸类,在本发明中也能够使用这些。从提取袋的使用后的废弃性这一点上,优选的是使透水过滤性片含有生物分解性纤维。作为生物分解性纤维,可以举出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乙二醇酯等。此外,从使透水过滤性片拥有透明性以便知道袋主体内的提取材料的状态这一点,优选的是使无机类颜料的含有量降低或不包含无机类颜料。
[0052] 此外,在滴滤型的提取袋中,向提取材料直接注入热水,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提取袋中,由于必定透过透水过滤性片向提取材料供给热水,所以只要不发生提取材料的粉泄漏,优选的是使用比在滴滤型的提取袋中使用的透水过滤性片孔眼粗的透水过滤性片。3
例如,在将咖啡粉作为提取材料的情况下,透水过滤性片的透气性可以设为130~600cm /
2
cm/sec(JIS L1096透气性A法(使用弗雷泽(Frazier)型透气性试验机的方法))。
[0053] (薄板状部件)薄板状部件优选的是具有疏水性,可以通过在表面层压树脂的纸板、塑料片等薄板状材料的冲切而形成。从提取袋1A使用后的废弃性这一点,优选的是由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乙二醇酯等生物分解性材料形成。
[0054] (使用方法)作为提取袋1A的包装、流通形态,优选的是如图1A所示,薄板状部件10在袋主体3上扁平化的状态。鉴于此,作为从该状态的使用方法,首先如图1B所示,从袋主体3将薄板状部件10的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拉起,通过在它们的端部彼此重叠的部分将来到跟前的部分和成为里侧的部分替换而使它们卡合。接着,将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捏起,将从设置有薄板状部件10的面的相反面将袋主体3放入到杯子等容器100中并注热水,将袋主体3浸渍到热水A。
[0055] 在热水内,如图1C所示,袋主体3水平地扩展,袋主体3内的提取材料也扩展为较大的面积。因而,热水A变得容易浸透到提取材料整体。进而,如果用捏住了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的手使提取袋1A上下移动,则如图1D所示那样,在袋主体3保持着大致水平地扩展的状态的同时,顶部空间扩展,反复进行从袋主体3的表面向袋主体3内的热水的流入和排出,所以提取被促进。
[0056] 或者,将提取袋放入到装入有热水的容器100,同样使提取袋1A上下移动而进行提取。
[0057] 此外,也可以将手从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放开而将提取袋1A放置到杯子等容器100内。在此情况下,提取袋也能够稳定地保持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从袋主体的一面立起且将其相反面朝下的状态。因而,能够在放置的期间中推进提取。此外,通过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保持立起的状态,也可以再次把持这些把持部而使袋主体3在热水中上下移动,促进提取。
[0058] 上述的提取方法也可以在冷水中进行。
[0059] 在提取后,能够把持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而容易地从容器内将提取袋取出。
[0060] 这样,根据该提取袋1A,能够简便而迅速地得到希望的浓度的提取液。
[0061] (制造方法)作为提取袋1A的制造方法,例如如图2所示,准备在使薄板状部件10的y方向与长尺寸的透水过滤性片21的长边方向(long‑side direction)一致的朝向、在透水过滤性片
21以规定间隔排列而粘贴着薄板状部件10的提取袋制造用片20。在图中,由双点划线夹着的区域被用于1个提取袋的制造。
[0062] 通过在包装填充机中使用该提取袋制造用片20,能够连续地制造提取袋1A。在此情况下,首先如图3所示,进行对折以使提取袋制造用片2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边重合,将其长边方向的侧边彼此熔接而形成纵密封部22,由此形成筒状体。接着,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将筒状体在短边方向上熔接的横密封部23的形成和提取材料M向袋主体3内的填充,制造出在提取袋1A的袋主体3的侧边处提取袋1A上下相连的提取袋连续体,将其切离为各个提取袋,得到提取袋1A。或者,在筒状体的短边方向的横密封部23的形成时也同时进行熔断,连续地制造分别被切离的提取袋1A。
[0063] (变形形态)本发明的提取袋能够拥有各种变更点。例如,图4所示的俯视图的提取袋1B是相对于图1A所示的俯视图的提取袋1A将薄板状部件10的形状做成了镜像关系的结构。因而,在设置在由平袋构成的袋主体3的一方的面的薄板状部件10,形成有粘贴在A1区域的第1支承部11、能够从袋主体3拉起且从第1支承部11延伸设置到A4区域的第1把持部13、粘贴在A3区域的第2支承部12、能够从袋主体3拉起且从第2支承部12延伸设置到A2区域的第2把持部
14。此外,该袋主体3的相反面没有设置薄板状部件10,在相反面在其整面,形成袋主体3的透水过滤性片露出。
[0064] 根据该提取袋1B,与前述的提取袋1A同样,能够将提取材料迅速地以充分的浓度提取。
[0065] 图5所示的提取袋1C是相对于图1A所示的提取袋1A将第1支承部11和第2支承部12切离、在包含原点O的中央部15薄板状部件10被冲切的结构。此外,图6所示的提取袋1D是使第1把持部13与第2把持部14相邻、相对于图5所示的俯视图的提取袋1C去除了中央部15的结构。图7所示的提取袋1E是相对于图6所示的提取袋1D将折线L1和折线L2形成在一直线上的结构。这些提取袋1C、1D、1E也能够与前述的提取袋1A同样地使用,能够将提取材料迅速地以充分的浓度提取。
[0066] 图8A所示的提取袋1F相对于图1A所示的提取袋1A,第1支承部11及第2支承部12中的与袋主体的粘贴区域不同。即,在该提取袋1F中,在第1支承部11存在的A2区域,第1支承部11的粘贴区域的缘边中的与第1把持部13对置的缘边11a在从A2区域向对角的A4区域的方向上延伸。此外,在第2支承部12存在的A4区域,第2支承部12的粘贴区域的缘边中的与第2把持部14对置的缘边12a在从A4区域向对角的A2区域的方向上延伸。
[0067] 成为第1把持部13的拉起的转动轴的折线L1在比上述的缘边11a靠第1把持部13侧大致沿着该缘边11a形成,成为第2把持部14的拉起的转动轴的折线L2在比上述的缘边12a靠第2把持部14侧大致沿着该缘边12a形成。而且,这些折线L1、L2l相对于x轴倾斜,以使得在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拉起时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相互重叠。
[0068] 因此,在该提取袋1F中,虽然没有第1把持部的端部13a和第2把持部的端部14a的x方向的重叠,但如果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拉起则它们重叠,通过在其重叠的部分将来到跟前的部分和来到里侧的部分替换,能够使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相互卡合。而且,它们卡合的状态即使从提取袋1F将手拿开也能够维持。
[0069] 此外,如果将该提取袋1F的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从袋主体拉起,使它们彼此卡合,将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捏起,则如图8B所示,袋主体3成为上表面以四角锥状向上方突出、下表面平缓地弯曲而向下方突出的形状。因而,在该提取袋1F中,袋主体内的提取材料也在设置有薄板状部件10的面的相反面上较大地扩展,在袋主体3内形成较大的顶部空间。由此,能够使提取速度进一步提高。
[0070] 图9A所示的提取袋1G是在图8A所示的提取袋1F中省略了成为第1把持部13的转动轴的折线L1和成为第2把持部14的转动轴的折线L2的结构。如图9B所示,如果将该提取袋1G的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拉起,使它们的端部彼此卡合,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捏起,则成为与图8A所示的提取袋1F相比袋主体3的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袋主体3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的形状。因而,通过折线L1、L2的省略,提取袋1G成为容易放入到更小径的杯子的结构。
[0071] 此外,在该提取袋1G中,由于没有形成折线L1、L2,所以第1把持部13的拉起的转动轴成为第1支承部11的粘贴区域与第1把持部13的可拉起区域的边界线附近,第2把持部14的拉起的转动轴成为第2支承部12的粘贴区域与第2把持部14的可拉起区域的边界线附近。这些转动轴相对于x轴倾斜,以使得在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拉起时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相互重叠。因而,能够预先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拉起并使它们卡合。
[0072] 另外,在该提取袋1G中,也可以形成为第1把持部的端部13a和第2把持部的端部14a在x方向上重叠。
[0073] 图10A所示的提取袋1H是相对于图1A所示的提取袋1A省略了第1支承部11与第1把持部13之间的折线L1并省略了第2支承部12与第2把持部14之间的折线L2的结构。此外,与图1所示的提取袋1A相比增大了中央部15的面积。因而,如果将提取袋1H的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拉起,使它们的端部彼此卡合,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捏起,则如图10B所示,袋主体3的上表面以四角锥状向上方突出,但其顶部成为平缓且无勉强地进行了弯曲的结构。
[0074] 此外,在该提取袋1H中,使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在x方向上重叠的长度W1较大为薄板状部件10的x方向的宽度W0的40%左右。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第1把持部13与第2把持部14的端部彼此的卡合。
[0075] 图11A所示的提取袋1I相对于图1A所示的提取袋1A,省略了第1支承部11与第1把持部13之间的折线L1以及第2支承部12与第2把持部14之间的折线L2,形成为,使第1把持部13的第1支承部11侧的端边13c和第2把持部14的第2支承部12侧的端边14c载于一直线上。
[0076] 此外,在第1把持部的突出端13a和第2把持部的突出端14a分别设置有槽口(notch)13b、14b。由此,能够使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可靠地卡合。
[0077] 在第1把持部13的周围,设置有从第2支承部12延伸设置的加强部16,在第2把持部14的周围,设置有从第1支承部11延伸设置的加强部17,这些加强部16、17与袋主体3粘贴。
[0078] 如果将该提取袋1I的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拉起,使槽口13b、14b彼此卡合,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捏起,则如图11B所示,袋主体3在中央部成为对折,成为更容易放入杯子的形状。
[0079] 此外,如果把持提取袋1I的第1把持部13及第2把持部14而将袋主体3沉在热水中,则成为对折的袋主体3在水平方向上稍稍扩展,但袋主体3的侧视成为倒V字型而稳定,即使在热水中放置也能够维持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从热水中立起的状态。此外,如果在热水中将袋主体3推入或使其上下移动,则袋主体3的弯曲伸展,袋主体进一步在水平方向上扩展。因而,通过该提取袋1I,也在袋主体3形成较大的内部空间,在袋主体内提取材料水平地充分扩展,能够迅速地进行提取。
[0080] 图12A所示的提取袋1J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在x方向上重叠的长度W1与薄板状部件的x方向的宽度W0的比例设为比图10A所示的提取袋1H更大的50%左右,此外,作为槽口13b、14b而设置切入较深的槽口,使得从袋主体3拉起的第1把持部13与第2把持部14的卡合被牢固地进行。
[0081] 此外,在薄板状部件10,在第1把持部13的第1支承部11侧的端边13c的延长线上和第2把持部14的第2支承部12侧的端边14c的延长线上形成有折线L3、L4。另外,在端边13c、14c上没有形成折线。因而,如果将提取袋1J的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拉起,使槽口
13b、14b彼此卡合,则如图12B所示,袋主体3的上表面在侧视中弯曲为梯形状。由此,将第1把持部13和第2把持部14捏起而浸渍到热水中时的形状稳定。此外,该提取袋1J也如果将袋主体3沉在热水中或使袋主体上下移动,则袋主体3的弯曲伸展,袋主体3水平地扩展,在袋主体内形成较大的内部空间,在袋主体内提取材料水平地充分地扩展,能够将提取材料迅速地以充分的浓度提取。
[0082] (手填用提取袋)在上述的各提取袋1A~1J中,也可以不在袋主体3填充提取材料而将袋主体3预先做成空袋,在袋主体3设置提取材料填充用的开口部,做成手填用提取袋。根据手填用提取袋,各个提取袋使用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将提取材料填充到空袋而得到提取液。
[0083] 优选的是,在手填用提取袋的开口部预先设置在填充提取材料后将其开口部封闭的机构。例如,作为与前述的提取袋1A对应的手填用空袋,如图13所示的手填用提取袋30那样,在袋主体3设置将形成袋主体3的一个面的透水过滤性片以袋主体3的一个边为折山而折回到该面的外表面上的折回部5,在该边的位置形成开口部6。提取袋使用者在从成为空袋的袋主体3的开口部6将提取材料M手填后,通过将折回部5的正面背面颠倒,如图14所示那样能够将开口部6封闭。
[0084] 作为将空袋的开口部6封闭的机构,并不限于在袋主体3的下部设置折回部5,例如也可以在开口部6设置日本特许第4289363号中记载的拉链(chuck),也可以使用食品包装用的双面胶带
[0085]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种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各种形态中的变更点可以适当组合。
[0086] 附图标记说明1A、1B、1C、1D、1E、1F、1G、1H、1I、1J 提取袋
3 袋主体
5 折回部
6 开口部
10 薄板状部件
11 第1支承部
11a 粘贴区域的缘边
12 第2支承部
12a 粘贴区域的缘边
13 第1把持部
13a 突出端、端部
13b 槽口
13c 端边
14 第2把持部
14a 突出端、端部
14b 槽口
14c 端边
15 中央部
16 加强部
17 加强部
100 杯子等容器
20 提取袋制造用片
21 透水过滤性片
22 纵密封部
23 横密封部
30 手填用提取袋
A 热水
D 折线L1和折线L2在y轴方向上离开的距离
L1、L2、L3、L4 折线
O 原点
W0 薄板状部件的x方向的宽度
W1 第1把持部的端部和第2把持部的端部在x方向上重叠的长度
M 提取材料。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