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复层结构转印辊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及使用其的印刷方法

申请号 CN201980002279.8 申请日 2019-05-30 公开(公告)号 CN112004680A 公开(公告)日 2020-11-27
申请人 科思斯格特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壹宰; 徐承必; 文洙真; 张淇凤;
摘要 曲面玻璃印刷装置的一 实施例 可以包括:花纹辊,表面具有凹槽,形成收容印刷物质的花纹;转印辊,与上述花纹辊相 接触 并旋转,来从上述花纹辊向上述转印辊表面转印印刷物质,将转印的印刷物质印在曲面玻璃的表面;以及刮片,与上述花纹辊的表面相接触,随着上述花纹辊的旋转,在上述花纹辊表面去除在上述花纹之外的部位所附着的印刷物质,上述转印辊可包括:辊芯(core roll),与旋 转轴 相结合;以及表 面层 ,由柔韧(flexible)的材料形成,通过 层压 于上述辊芯上而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花纹辊,表面具有凹槽,形成收容印刷物质的花纹;
转印辊,与上述花纹辊相接触并旋转,来从上述花纹辊向上述转印辊表面转印印刷物质,将转印的印刷物质印在曲面玻璃的表面;以及
刮片,与上述花纹辊的表面相接触,随着上述花纹辊的旋转,在上述花纹辊表面去除在上述花纹之外的部位所附着的印刷物质,
上述转印辊包括:
辊芯,与旋转轴相结合;以及
面层,由柔韧的材料形成,通过层压于上述辊芯上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层包括:
第一层,层压于上述辊芯上;以及
第二层,层压于上述第一层上,硬度大于上述第一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层的厚度大于上述第二层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层的硬度小于上述辊芯的硬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层的表面形成形状与上述曲面玻璃的曲面部相对应的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在上述转印辊的表面沿着上述转印辊的长度方向以规定宽度连续形成,以上述转印辊的中心为基准,以放射状配置多个。
7.一种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花纹辊,表面具有凹槽,形成收容印刷物质的花纹;
转印辊,与上述花纹辊相接触并旋转,来从上述花纹辊向上述转印辊表面转印印刷物质,将转印的印刷物质印在曲面玻璃的表面;以及
刮片,与上述花纹辊的表面相接触,随着花纹辊的旋转,在上述花纹辊表面去除在上述花纹之外的部位所附着的印刷物质,
上述转印辊包括:
辊芯,与旋转轴相结合;
第一层,层压于上述辊芯上;以及
第二层,层压于上述第一层上,硬度大于上述第一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层的厚度大于上述第二层的厚度,上述第二层的硬度小于上述辊芯的硬度。

说明书全文

具有复层结构转印辊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及使用其的印刷

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实施例涉及一种具备在曲面玻璃上印刷时能够提高印刷质量的结构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及使用其的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此部分记述的内容仅提供本实施例的背景信息,并非构成现有技术
[0003] 通常,在车辆的窗户、仪表盘等可使用侧面弯曲的曲面玻璃,此外,以提高设计样式、增加功能以及使用人员的便利等理由,在最近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使用多种曲面玻璃。
[0004] 这样的曲面玻璃大致包括:平面部,为平面或者由截面曲率相对较小的板型部位;以及曲面部,为在上述平面部的一侧或边缘的曲率相对较大的曲面部位。
[0005] 可以在曲面玻璃的表面以多种材料形成涂层,来使曲面玻璃具有导光板功能,或者阻隔全反射或反转全反射,亦或形成不透光部位。
[0006] 在通过印刷方法形成这样的涂层时,可将涂层称为印刷层。
[0007] 在曲面玻璃形成印刷层时,可以使用包括转印辊的凹版印刷装置。曲面玻璃可以包括作为平坦区域的平面部以及具有规定曲率半径的曲面部。
[0008] 由于曲面玻璃具有曲面部,在对这样的曲面部进行印刷时,其曲面形状使得印刷较为困难,会出现产品不良的现象。由此,需要开发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发明内容
[0009] 技术问题
[0010] 因此,实施例涉及一种具备在曲面玻璃上印刷时能够提高印刷质量的结构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及使用其的印刷方法。
[0011] 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技术问题,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通过下述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0012] 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3] 曲面玻璃印刷装置的一实施例包括:花纹辊,表面具有凹槽,形成收容印刷物质的花纹;转印辊,与上述花纹辊相接触并旋转,来从上述花纹辊向上述转印辊表面转印印刷物质,将转印的印刷物质印在曲面玻璃的表面;以及刮片,与上述花纹辊的表面相接触,随着上述花纹辊的旋转,在上述花纹辊表面去除在上述花纹之外的部位所附着的印刷物质,上述转印辊可包括:辊芯,与旋转轴相结合;以及表面层,由柔韧的材料形成,通过层压于上述辊芯上而成。
[0014] 上述表面层可包括:第一层,层压于上述辊芯上;以及第二层,层压于上述第一层上,硬度大于上述第一层。
[0015] 上述第一层的厚度可大于上述第二层的厚度。
[0016] 上述第二层的硬度可小于上述辊芯的硬度。
[0017] 在曲面玻璃印刷装置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二层的表面可形成形状与上述曲面玻璃的曲面部相对应的突出部。
[0018] 上述突出部在上述转印辊的表面沿着上述转印辊的长度方向以规定宽度连续形成,以上述转印辊的中心为基准,以放射状配置多个。
[0019] 曲面玻璃印刷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包括:花纹辊,表面具有凹槽,形成收容印刷物质的花纹;转印辊,与上述花纹辊相接触并旋转,来从上述花纹辊向上述转印辊表面转印印刷物质,将转印的印刷物质印在曲面玻璃的表面;以及刮片,与上述花纹辊的表面相接触,随着花纹辊的旋转,在上述花纹辊表面去除在上述花纹之外的部位所附着的印刷物质,上述转印辊可包括:辊芯,与旋转轴相结合;第一层,层压于上述辊芯上;以及第二层,层压于上述第一层上,硬度大于上述第一层。
[0020] 在曲面玻璃印刷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层的厚度可大于上述第二层的厚度,上述第二层的硬度可小于上述辊芯的硬度。
[0021] 发明的效果
[0022] 在实施例中,第二层的硬度大于第一层,可通过硬度相对小于第二层的第一层有效地抑制进行印刷作业时整个表面层的过多的形变。第一层的硬度小于第二层,可通过硬度相对大于第一层的第二层有效抑制如下的现象,即,在生个表面层中,当进行印刷作业时,由于变形的程度低,在印刷层中残留气泡,使得在曲面玻璃出现印刷空白区域。
[0023] 在实施例中,由于上述结构,通过第一层确保曲面玻璃及夹具与表面层之间的紧贴,同时有效抑制因在印刷层残留气泡,使得在曲面玻璃出现印刷空白区域,从而能够提高曲面玻璃的印刷质量。
[0024] 在实施例中,第二层的硬度相对大于第一层的硬度,通过抑制表面层与曲面玻璃或夹具之间的粘结来提高印刷作业的进行速度和作业速度,并可有效抑制产品不良的发生。
[0025] 在实施例中,第一层的厚度厚于第二层,上述第一层的硬度相对较小,因此,容易因外而产生形变,上述第二层的硬度相对较高,在第二层受到外力时,可顺畅地形变来紧贴于曲面玻璃及夹具,从而有效地抑制在印刷层残留气泡,使得在曲面玻璃出现印刷空白区域。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示出一实施例的曲面玻璃的图。
[0027] 图2为示出沿AA方向观察图1的剖视图。
[0028] 图3为示出一实施例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的简图。
[0029] 图4为示出一实施例的转印辊的侧视图。
[0030] 图5为示出图4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31] 图6为示出一实施例的转印辊的俯视图。
[0032] 图7为示出在曲面玻璃形成印刷层的过程的图。
[0033] 图8为示出另一实施例的转印辊的侧视图。
[0034] 图9为示出使用一实施例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可对实施例施加多种变化,能够具有多种形态,在附图中例示特定实施例并在本说明书中详细说明。但这并将实施例限定于特定的公开形态,应该理解的是,包括在实施例的思想及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更、等同技术方案或代替技术方案。
[0036] 诸如“第一”、“第二”等术语用于说明多种结构要素,但上述结构要素并非局限于上述术语。上述术语仅用于区别一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并且,考虑实施例的结构及作用而特别定义的术语仅用于说明实施例,并不限定实施例的范围。
[0037] 在说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当提及形成于各个要素(element)的“……之上(上)”或“……之下(下)”(on or under)时,不仅意味着两个要素直接接触(directly),还意味着在上述两个要素之间配置一个以上的其他要素(indirectly)。并且,当以“……之上(上)”或“……之下(下)”(on or under)表述时,意味着以一个要素为基准,包括向上的方向和向下的方向的含义。
[0038] 并且,以下使用的诸如“上/上部/之上”及“下/下部/之下”等表示关系的术语,并不要求或包括某个实体或要素之间的物理或是逻辑关系或者顺序,还可用于区别一个实体或要素与其他实体或要素。
[0039] 图1为示出一实施例的曲面玻璃的图,图2为示出沿AA方向观察图1的剖视图。
[0040] 实施例的曲面玻璃10可用作移动设备的覆盖玻璃、导光板等其他诸多用途,并且,曲面玻璃10还可用作车窗、仪表盘、形成其他部件等的用途。例如,曲面玻璃10可以由透明的玻璃材质形成。
[0041] 另外,例如,实施例的曲面玻璃10可包括平面部11和曲面部12的结构,或者可包括曲率半径较缓的缓曲部和曲率半径大于上述缓曲部的曲面部12。
[0042] 在下列叙述中,不额外区别缓曲部并包括于平面部11。由此,在下述内容中,可理解为平面部11包括缓曲部。
[0043] 在实施例中,可能难以区分曲面玻璃10的平面部11和曲面部12。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参照图2,将与第一印刷层110在曲面玻璃10上所占的部分相对应的曲面玻璃10的部分定义为曲面玻璃10的平面部11,并且,将与第二印刷层120在曲面玻璃10上所占的部分相对应的曲面玻璃10的部分定义为曲面玻璃10的曲面部12。
[0044] 参照图2,在曲面玻璃10表面的印刷中,通过使用印刷物质30(参照图3)在曲面玻璃10的表面形成印刷层100。
[0045] 上述印刷层100可根据多种材质的印刷物质30的材质,以透明或不透明的方式形成,并可以具有多种颜色
[0046] 在图1中,转印辊1200(参照图3)能够沿与AA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曲面玻璃10紧贴地移动来在曲面玻璃10形成印刷层100。
[0047] 在实施例中,可以用一个转印辊1200在整个曲面玻璃10连续形成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上述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形成为一体。
[0048] 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转印辊1200形成多个,例如,形成2个或是7个,各个转印辊1200沿AA方向整齐排列。由此,当转印辊1200紧贴于曲面玻璃10来移动时,各个转印辊1200可同时在曲面玻璃10的各个部位形成印刷层100。
[0049] 因此,可通过使用上述印刷方式在同一曲面玻璃10的各个部位形成具有不同色彩的印刷层100。并且,可以在曲面玻璃10的一部分形成透明印刷层100,在另一部分形成不透明印刷层。
[0050] 印刷物质30可以为不透明材料,如黑色油墨。上述黑色油墨可以具有如炭黑黑等黑色颜料、低聚物、多官能团单体附着力增进剂、聚合抑制剂表面活性剂等的组成成分,印刷物质30还可以为透明材料,如透明材质的聚合物
[0051] 此外,只要可用于移动设备且通过固化来附着于曲面玻璃10,印刷物质30可以使用多种材质中单一物质或以适当比例混合上述单一物质的混合物质。
[0052] 另外,用于形成第一印刷层110的印刷物质30可以与用于形成第二印刷层120的印刷物质30相同,还可以为互不相同的位置
[0053] 并且,如图2所示,实施例试图在纸面(paper)上整体呈“U”字形的曲面玻璃10的上面形成印刷层100。
[0054] 在实施例中,在曲面玻璃10形成印刷层120时,可以采用凹版印刷法。图3为示出一实施例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的简图,图3所示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可以为凹版印刷装置。
[0055] 实施例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1000可以包括花纹辊1100、转印辊1200、移送部1300、夹具1400、刮片1500、印刷物质供给部1600以及清洁辊1700。
[0056] 清洁辊1700、转印辊1200及花纹辊1100可呈圆柱体形状。例如,清洁辊1700紧贴于上述转印辊1200来吸附存在于转印辊1200表面的异物和未转印到曲面玻璃10,而是残留在转印辊1200表面的印刷物质30,从而可从上述转印辊1200表面去除将上述异物和残留的印刷物质30。
[0057] 并且,为使转印辊1200与花纹辊1100及夹具1400没有间隔地紧贴并相接触,清洁辊1700可以向转印辊1200加压。
[0058] 印刷物质供给部1600的一部分与花纹辊1100相接触,可收容印刷物质30。随着花纹辊1100的旋转,印刷物质供给部1600可以向花纹辊1100表面涂敷并供给所收容的印刷物质30。
[0059] 转印辊1200与花纹辊1100及清洁辊1700相接触,由于通过这种接触作用的摩擦力,转印辊1200、花纹辊1000及清洁辊1700可以相互旋转。
[0060] 例如,花纹辊1100与驱动部直接连接来旋转,使得与之相接触的转印辊1200和清洁辊1700也一同旋转。在另一实施例中,转印辊1200或清洁辊1700与驱动部直接连接来旋转,使得与之相接触的其他辊也一同旋转。
[0061] 例如,参照图3,若接收驱动力的花纹辊1100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则与之相接触的转印辊1200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若转印辊1200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与之相接触的清洁辊1700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
[0062] 花纹辊1100的表面可以形成花纹1110。参照图3,上述花纹1110在花纹辊1100表面形成凹槽,并可收容印刷物质30。为了能够与在曲面部12形成的第二印刷层120的图案、位置等相对应,上述花纹1110能够以适当的图案、位置形成于上述花纹辊1100上。
[0063] 即,在实施例中,上述花纹1110能够以具有与在曲面玻璃10上形成的第二印刷层120相对应的图案、位置的方式形成于花纹辊1100上。
[0064] 例如,上述第一印刷层110在曲面玻璃10的中心沿曲面玻璃10的长度方向以规定宽度形成,上述第二印刷层120在曲面玻璃的边缘沿曲面玻璃10的长度方向以规定宽度形成。
[0065] 由此,上述花纹1110能够以与上述第一印刷层110及第二印刷层120相对应的形状分别形成于上述花纹辊1100的表面。
[0066] 印刷物质30先转印到花纹辊1100的上述花纹1110,再转印到转印辊1200的表面,最终印刷到放置于夹具1400的曲面玻璃10(图3中未示出),来形成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
[0067] 刮片1500与上述花纹辊1100的表面相接触,随着上述花纹辊1100的旋转,可去除在上述花纹辊1100表面中附着于除上的花纹1110之外部位的印刷物质30。即,刮片1500能够通过刮蹭花纹辊1100表面来去除在花纹辊1100表面中附着于除上述花纹1110之外部位的印刷物质30。
[0068] 例如,参照图3,若刮片1500刮蹭花纹辊1100的表面,则印刷物质30仅残留在凹槽形态的花纹1110,附着于除上述花纹1110之外的部位的印刷物质30被刮片1500去除。
[0069] 转印辊1200与上述花纹辊1100相接触并旋转,来从上述花纹辊1100向上述转印辊1200的表面转印印刷物质30。
[0070] 随着转印辊1200与花纹辊1100相接触并旋转,残留在花纹1110的印刷物质30能够转印到转印辊1200的表面。随着转印辊1200的旋转,转印到转印辊1200表面的印刷物质30能够印刷到放置于夹具1400的曲面玻璃10的平面部11及曲面部12。
[0071] 夹具1400安装于移送部1300,例如,若移送部1300沿D1方向移动,则夹具1400也可沿D1方向移动。在上述夹具1400放置有曲面玻璃10,可随着夹具1400的移动一同移动。曲面玻璃10能够以使宽度方向(与图1中的AA方向垂直的方向)与D1方向相一致的方式配置并放置于上述夹具1400。
[0072] 例如,移送部1300沿D1方向移动,来使安装于移送部1300的夹具1400及安置于夹具1400的曲面玻璃10沿D1方向移动,由此,曲面玻璃10沿D1方向移动,使得转印辊1200能够与曲面玻璃10的平面部11和曲面部12依次接触。
[0073] 由此,转印到转印辊1200表面的印刷物质30依次印刷到曲面玻璃10的平面部11及曲面部12。
[0074] 图4为示出一实施例的转印辊1200的侧视图。图5为示出图4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示出一实施例的转印辊1200的俯视图。
[0075] 参照图4至图6,上述转印辊1200可以包括辊芯1250(core roll)以及表面层1260。
[0076] 辊芯1250形成转印辊1200的中心部,可与成为转印辊120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1201相结合。在此情况下,上述辊芯1250可以由硬性材料,即,非柔韧性(non-flexible)材料形成。
[0077] 由此,在进行印刷作业时,上述辊芯1250不会因受到外部的加压力而产生形变,或者仅产生可以忽视的微小的形变。
[0078] 表面层1260层压于上述辊芯1250来形成,可由柔韧(flexible)的材料形成。由此,在进行印刷作业时,上述表面层1260在外部的加压力的作用下形变,并紧贴于曲面玻璃10或夹具1400。
[0079] 通过具有上述表面层1260能够与曲面玻璃10或夹具1400紧贴的结构,使得实施例的转印辊1200有效地抑制在气泡(blow hole)残留于印刷层100来在曲面玻璃10产生印刷空白区域,并可提高曲面玻璃10的产品印刷质量。
[0080] 上述表面层1260可以由单一材料的单层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表面层1260还可以具有由硬度不同的多种材料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
[0081] 在表面层1260为多层结构的情况下,例如,表面层1260可以包括第一层1261及第二层1262。上述第一层1261可层压于辊芯1250上。第二层1262层压于上述第一层1261上,可以由硬度大于上述第一层1261的材料形成。由此,上述第二层1262的硬度小于上述辊芯1250的硬度,上述第二层1262的硬度大于上述第一层1261的硬度。
[0082] 即,在表面层1260中,以与辊芯1250相邻的方式配置于内侧的第一层1261由硬度较低的材质形成,以在印刷作业中与曲面玻璃10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于外侧的第二层1262由硬度较高的材料形成。
[0083] 在此情况下,例如,根据JIS K 6253标准的通过C型硬度计测定的上述第一层1261和第二层1262的硬度可以为10以下,在此范围内,可以适当地选择第一层1261和第二层1262的硬度。
[0084] 在另一实施例中,根据JIS K 6253标准的通过C型硬度计测定的上述第一层1261的硬度应可以为10以下,且通过上述硬度计测定的上述第二层1262的硬度可以为20以下。
[0085] 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硬度计测定的包括上述第一层1261和上述第二层1262的表面层1260的硬度可以为10以下。
[0086] 若由柔韧的材料形成且仅由硬度较高的第二层1262形成表面层1260,则在进行印刷作业时,表面层1260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充分地变形,因此,表面层1260无法紧贴于曲面玻璃10及夹具1400,最终,使气泡残留在印刷层100,使曲面玻璃上产生印刷空白,从而降低曲面玻璃的印刷质量。尤其,在此情况下,表面层1260未在曲面玻璃10的曲面部12上充分地形变,使表面层1260与上述曲面部12之间产生未接触的部分,从而降低曲面玻璃10的印刷质量。
[0087] 若仅由柔韧且硬度较低的第一层1261形成表面层1260,则在进行印刷作业时,表面层126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过度。在此情况下,由于表面层1260的形变过度,使得气泡直接留在表面层1260,从而降低曲面玻璃10的印刷质量。
[0088] 并且,在表面层1260的硬度低的情况下,若施加外力,则表面层1260容易粘结于曲面玻璃10或夹具1400,因此,还需将粘结于表面层1260的曲面玻璃10或夹具1400剥离开来,从而降低印刷速度并发生产品不良。
[0089] 并且,在仅由柔韧且硬度低的第一层1261形成表面层1260来使表面层1260的硬度低的情况下,表面层1260的耐久性降低,从而在反复使用转印辊1200时,表面层1260容易撕裂或形成永久性形变,从而具有整个转印辊1200的耐久性问题。
[0090] 在实施例中,第二层1262的硬度大于第一层1261的硬度,由于硬度相对小于第二层1262的第一层1261,能够有效抑制印刷时整个表面层1260的过度形变。第一层1261的硬度小于第二层1262的硬度,由于硬度大于第一层1261的第二层1262,使得整个表面层1260在印刷作业时的形变程度较低,可有效抑制因气泡残留在印刷层100而在曲面玻璃10产生印刷空白。
[0091] 在实施例中,由于上述结构,可通过第一层1261确保曲面玻璃10及夹具1400与表面层1260之间的充分紧贴,同时,有效抑制因气泡残留在印刷层100而在曲面玻璃10产生印刷空白,并提高曲面玻璃10的印刷质量。
[0092] 在实施例中,第二层1262的硬度相对大于第一层1261,能够抑制表面层1260与曲面玻璃10或夹具1400之间的粘结,从而提高印刷作业的进行速度和作业速度,并可有效抑制产品不良的发生。并且,由于上述结构,还能够提高表面层1260的耐久性。
[0093] 在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层1261的厚度大于上述第二层1262的厚度。为了解决上述粘结问题和气泡残留的问题,第二层1262可以由硬度大于第二层1261的材料形成。但是,在实施例中,与曲面玻璃10相接触的第二层1262可具有以充分与曲面玻璃10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变形的结构。
[0094] 为此,在实施例中,使硬度相对较低且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第一层1261的厚度厚于硬度相对较高的第二层1262,第一层1261在外力作用下能够顺畅地变形,并紧贴于曲面玻璃10及夹具1400,从而有效抑制气泡残留在印刷层100而在曲面玻璃10产生印刷空白。
[0095] 例如,在将整个上述表面层设计为15mm的情况下,第一层1261的厚度可以为10~13mm,第二层1262的厚度可以为2~5mm。
[0096] 参照图4至图6,在上述转印辊1200的表面能够形成具有与上述曲面玻璃10的曲面部12相对应形状的突出部1210。
[0097] 突出部1210呈与曲面部12相对应的形状,通过在上述突出部1210转印印刷物质30来与曲面部12相接触,可容易在上述曲面部12形成第二印刷层120。
[0098] 参照图6,上述突出部1210可沿上述转印辊1200的长度方向以规定宽度连续形成于上述转印辊1200的表面。并且,形成多个上述突出部1210,分别以上述转印辊1200的中心为基准呈放射状排列。
[0099] 即,上述突出部1210可沿上述转印辊1200的长度方向以规定宽度连续形成于上述转印辊1200的表面,并沿着上述转印辊1200的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多个。
[0100]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突出部1210可以根据曲面玻璃10的形状、所印刷的印刷层100的形状具有多种形状。例如,突出部1210可以为转印辊1200表面的截面凸出的曲线形态,这种曲线可以为圆的一部分或椭圆的一部分。
[0101] 以下,对呈图4至图6所示的形状的突出部1210进行具体说明。图7为示出在曲面玻璃10上形成印刷层100的过程的图。
[0102] 随着放置于夹具1400的曲面玻璃10被移送,转印于转印辊1200的印刷物质30可在上述曲面玻璃10形成印刷层100。
[0103] 例如,转印辊1200通过与曲面玻璃10的平面部11相接触来在上述平面部11形成第一印刷层110,转印辊1200再次移动来与曲面玻璃10的曲面部12接相触,并能够在上述曲面部12形成第二印刷层120。
[0104] 在实施例中,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可以连续形成。即,向相同转印辊1200转印印刷物质30,使转印辊1200与曲面玻璃10的表面紧贴并连续移动,由此,可在曲面玻璃10的平面部11及曲面部11分别连续形成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
[0105] 由此,例如,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可以由同样的材料在曲面玻璃10上连续形成,上述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形成为一体。在此情况下,可以根据转印辊1200的印刷开始位置和移动方向,先形成第一印刷层110,而后再形成第二印刷层120,相反,也可以先形成第二印刷层120,而后再形成第一印刷层110。
[0106] 在印刷第一印刷层时,转印辊1200可通过使突出部1210和突出部1210之外的部位与上述平面部11相接触来形成第一印刷层110。
[0107] 在印刷第二印刷层时,移动转印辊1200来使突出部1210紧贴于上述曲面部12,使得印刷物质30印刷在曲面部12,以此在上述曲面部12上形成第二印刷层120。
[0108] 参照图7,向曲面部12,尤其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压接突出部1210,可以非常准确地在曲面部12形成第二印刷层120。由此,为使突出部1210有效地紧贴于曲面部12,突出部1210可以由如上所述的截面凸出的曲线形态。
[0109] 在实施例中,在转印辊1200形成突出部1210,使得上述突出部1210有效地紧贴于曲面部的各个部位,由此,可以容易且准确地在曲面部12形成具有设计的形状和厚度的第二印刷层120。
[0110] 在使曲面部12形成于曲面玻璃10一侧的情况下,例如,首先,使曲面玻璃10紧贴于平面部11来在上述平面部11形成第一印刷层110,而后,移动转印辊1200来使突出部1210紧贴于曲面部12,来能够在上述曲面部12上形成第二印刷层120。但是,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先在曲面部12形成第二印刷层120,而后再移动转印辊1200来在平面部11形成第一印刷层110。
[0111] 另一方面,在使曲面部12形成于曲面玻璃10两侧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使用包括突出部1210的转印辊1200来在曲面玻璃10一侧的曲面部12形成第二印刷层120,将转印辊1200移动到位于曲面玻璃10中心的平面部11来在上述平面部11形成第一印刷层110,再次移动转印辊1200来曲面玻璃10另一侧的曲面部12形成第二印刷层120。
[0112] 在实施例中,在将突出部1210紧贴于曲面部12来形成第二印刷层120的情况下,当曲面部12的曲率半径为10mm以下且第二印刷层120的深度为2.5mm以上时尤其有效。
[0113] 在此情况下,包括突出部1210的转印辊1200的硬度,例如,根据JIS K 6253标准的通过C型硬度计测定的硬度可以为10以下。
[0114] 曲面部11的曲率半径越小、厚度越大,当形成第二印刷层120时,在上述第二印刷层120中出现并残留气泡,因此容易发生产品不良。因此,在实施例中,当在曲面部11形成第二印刷层120时,可以通过将突出部1210紧贴于曲面部11来抑制曲面部11的曲面形状而产生及残留的气泡。
[0115] 即,使突出部1210紧贴于曲面部11的曲面部位,来使转印在突出部1210表面的印刷物质30紧贴于曲面部11表面并印刷,可以抑制因转印辊1200的表面和曲面部11的表面之间的曲率半径的差异而出现过大的空间。因此,可以显著抑制因印刷物质30流入这种大的空间而导致印刷物质30内部气泡的产生和残留,并在印刷物质30定型后形成的第二印刷层120中也可显著抑制气泡的产生和残留。
[0116] 并且,使突出部1210的表面紧贴于曲面部11的表面,来有效地向外部排出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印刷物质30中产生的气泡,由此,在印刷物质30定型后形成的第二印刷层120中显著抑制气泡的产生和残留。
[0117] 另一方面,根据JIS K 6253标准的通过C型硬度计测定的上述突出部1210的硬度为10以下、高度1mm以内、宽度10mm以内为适当。
[0118] 在使用具有上述设计值的突出部1210的转印辊1210形成印刷层100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抑制印刷层100中气泡的产生和残留。
[0119] 图8为示出另一实施例的转印辊的侧视图。参照图8,上述转印辊1200沿圆周方向分别排列,可以包括形成上述突出部1210的第一区域1220和以平坦面形成的第二区域1230。
[0120] 在平面部11形成第一印刷层110时,可以使转印辊1200的第一区域1220紧贴于平面部11,在曲面部12形成第二印刷层120时,可以使转印辊1200的第二区域1230紧贴于曲面部12。
[0121] 在实施例中,在对平面部11进行印刷时,使用具有转印辊1200的平坦面的第一区域1220,来可以提高印刷于第一区域1200的印刷层100的均匀度,在对曲面部12进行印刷时,使用具有转印辊1200的突出部1210的第二区域1230对曲面部12进行印刷,来容易且准确地形成印刷于曲面部12的第二印刷层120,并可以提高均匀度。
[0122] 上述第一区域1220和第二区域1230的比例可以根据转印辊1200的设计值有多种设定。并且,第一区域1220和第二区域1230可沿着转印辊1200的沿圆周方向交替配置多个。
[0123] 图9为示出使用一实施例的曲面玻璃印刷装置1000的印刷方法的流程图。印刷方法可包括第一印刷步骤S110以及第二印刷步骤S120。
[0124] 在第一印刷步骤S110中,可通过使用转印辊1200在曲面玻璃10的平面部11的表面附着印刷物质30来形成平面形态的第一印刷层110。
[0125] 在第二印刷步骤S120中,可通过使用转印辊1200在曲面玻璃10的曲面部12的表面附着印刷物质30来形成包括曲面形态的第二印刷层120。
[0126]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可以连续形成,例如,可在曲面玻璃10上连续形成相同材质的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上述第一印刷层110和第二印刷层120形成为一体。
[0127] 可以先进行上述第一印刷步骤S110,而后再进行第二印刷步骤S120,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先进行第二印刷步骤S120,而后再进行第一印刷步骤S110。
[0128] 在此情况下,上述转印辊1200在表面形成呈与上述曲面玻璃10的上述曲面部12相对应的形状的突出部1210,如上所述,上述突出部1210紧贴于曲面部12来容易且准确地在上述曲面部12形成第二印刷层120。
[0129]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一实施例中,转印辊1200能够以如下的图4所示的形态设置,即,突出部1210可以以转印辊1200的中心为基准呈放射状排列,可以如图4所示形成。
[0130]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转印辊120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1220,沿圆周方向分别排列,由平坦面形成;以及第二区域1230,形成上述突出部1210。已对于具有第一区域1220和第二区域1230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说明。
[0131] 在此情况下,转印于上述第一区域1220的上述印刷物质30附着于上述曲面玻璃10的平面部11来形成上述第一印刷层110,转印于上述第二区域1230的上述印刷物质30附着于曲面玻璃10的曲面部12来形成上述第二印刷层120。
[0132] 如结合实施例进行的说明,仅记述了几种,此外,还可以以多种形态实施。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只要不是技术上无法兼容的,都可以以多种形态组合,也可以通过这些组合实现新的实施形态。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