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 / 一种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及双面喷印机

一种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及双面喷印机

申请号 CN202410262410.7 申请日 2024-03-07 公开(公告)号 CN117901557A 公开(公告)日 2024-04-19
申请人 上海勋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曹轩畅;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一种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及双面喷印机,其包括移动座、两个喷印车头、与喷印车头对应设置的飞墨收集组件和废墨收集组件,喷印车头设于移动座上,两个喷印车头 水 平相对设置,两个喷印车头的相对面之间形成供物流竖向通过的空间,喷印车头的相对面设有 负压 部;所述飞墨收集组件包括吸墨罩体、第一进 风 管、软管、第一负压风机和集墨槽体,其中负压部具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第一进风孔,吸墨罩体内腔与第一进风孔连通,第一负压风机的进风端依次通过软管和第一进风管与所述吸墨罩体内腔连通,第一负压风机的出风端位于集墨槽体内。本申请能够减少飞墨污染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座(11)、两个喷印车头(1)、与喷印车头(1)对应设置的飞墨收集组件和废墨收集组件,喷印车头(1)设于移动座(11)上,两个喷印车头(1)平相对设置,两个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之间形成供物流竖向通过的空间,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设有负压部(14);所述飞墨收集组件包括吸墨罩体(21)、第一进管(22)、软管(23)、第一负压风机(24)和集墨槽体(25),其中负压部(14)具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第一进风孔(141),吸墨罩体(21)内腔与第一进风孔(141)连通,第一负压风机(24)的进风端依次通过软管(23)和第一进风管(22)与所述吸墨罩体(21)内腔连通,第一负压风机(24)的出风端位于集墨槽体(25)内;所述废墨收集组件包括中转槽体(31)和排墨管(32),其中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底部设有排墨(33),中转槽体(31)位于排墨倒角(33)的下方,中转槽体(31)用于承接来自喷印车头(1)相对面下流的废墨,中转槽体(31)高于集墨槽体(25),中转槽体(31)通过排墨管(32)与集墨槽体(25)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管还用于外接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墨罩体(21)内设有竖向设置的挡板(26),挡板(26)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孔(141)与吸墨罩体(21)和所述第一进风管(22)之间的连接孔之间的位置,挡板(26)具有第二进风孔(261),第二进风孔(261)与所述第一进风孔(141)错位设置;所述负压部(14)的底部设有第一进墨口(142),第一进墨口(142)与吸墨罩体(21)内腔连通,挡板(2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中转槽体(31)的正上方,挡板(26)设有第二进墨口(262),第二进墨口(262)位于第二进风孔(261)的下方,且第二进墨口(262)低于第一进墨口(1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水平贯穿有转动孔(60),转动孔(60)位于所述负压部(14)的正上方,转动孔(60)与所述喷印车头(1)的表面通过通口(601)连通,所述转动孔(60)内绕自身轴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61),转动轴(61)开设有吹气腔(611),转动轴(61)的外周面设有四个沿转动轴(61)的轴向设置的出风口(612),各出风口(612)绕转动轴(61)圆周均匀排布,出风口(612)与吹气腔(611)连通;所述喷印车头(1)还设有第一驱动电机(62)、正压风机和集墨板(65),其中第一驱动电机(62)用于带动转动轴(61)转动,正压风机用于往吹气腔(611)内输入气流,集墨板(65)竖向设置且贴合于物料(30)的表面,集墨板(65)正对所述通口(601),集墨板(65)的下侧边倾斜向上弯折有挡边(651),挡边(651)与集墨板(65)之间的夹角区域设有收集区,所述收集区连通有斜管(66),斜管(66)的下端与所述吸墨罩体(21)连通;所述出风口(612)所射出的气流压施加于集墨板(65)上,且随着转动轴(61)的转动,出风口(612)所射出气流于集墨板(65)的表面自上而下进行扫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61)设有四个沿转动轴(61)的轴向设置的中转腔(613),中转腔(613)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出风口(612)之间,转动轴(61)的表面设有连通至中转腔(613)的进风口(614);所述转动轴(61)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管(64),第二进风管(64)与所述第一进风管(22)连通,第二进风管(64)内设有第二负压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墨板(65)设为两个,两个集墨板(65)分别贴合物料(30)的两侧面,所述斜管(66)为伸缩管,所述出风口(612)所射出的气流压力施加于集墨板(65)上,以迫使集墨板(65)贴合物料(30)的侧面,斜管(66)同时伸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墨槽体(25)设为水平设置的圆筒状,集墨槽体(25)两端均设有竖向设置的立管(251),所述第一负压风机(24)位于立管(251)内,所述立管(251)与所述第一进风管(22)连通,所述立管(251)可拆卸设有水管(252),所述集墨槽体(25)的底部设有排出口(253)和可拆卸堵头(254);所述集墨槽体(25)中部的上半部位开设有排气口(255),排气口(255)内翻转设有海绵(256),海绵(256)的两侧面分别设有第一内凹面和第二内凹面,第一内凹面和第二内凹面以海绵(256)的轴心为中心对称设置,其中第二内凹面覆盖有适配于排气口(255)的封堵弧板(257),封堵弧板(257)的外边缘设有密封条;所述集墨槽体(25)内腔中设有圆筒状的塑料膜袋(7),塑料膜袋(7)具有周面部(71)和端面部(72),端面部(72)的中心一体成型有管状膜(73),所述集墨槽体(25)的轴向两端均固定有连接管(258),连接管(258)内设有转动管(83),管状膜(73)套设固定于转动管(83)上,所述连接管(258)内设有密封圈(84),密封圈(84)的内周面贴合于管状膜(73)的外周面,所述塑料膜袋(7)内设有三个定型骨架,其中两个定型骨架以塑料膜袋(7)的轴心为中心水平对称设置,另一个定型骨架位于塑料膜袋(7)的内底部,定型骨架包括多孔管(81),多孔管(81)贴合于周面部(71)的内周面,多孔管(81)通过输气管(82)与所述转动管(83)连通;所述集墨槽体(25)外侧设有第二驱动电机和充吸气管(89),其中第二驱动电机用于带动转动管(83)进行转动,充吸气管(89)用于对转动管(83)进行充气;当充吸气管(89)充气时,塑料膜袋(7)膨胀呈圆柱状,当充吸气管(89)吸气时,所述塑料膜袋(7)干瘪,定型骨架用于保持塑料膜袋(7)的下半部分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253)位于所述集墨槽体(25)的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周面部(71)的外周面固定有多个柔性片(74),各柔性片(74)螺旋间隔排布,该螺旋排布的螺旋路径的中心为塑料膜袋(7)的轴心。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管(83)的端部铰接连接有摆杆(85),所述摆杆(85)的另一端与所述多孔管(81)的端部铰接连接,所述多孔管(81)为伸缩结构,所述摆杆(85)与转动管(83)之间的铰接位置设有用于迫使摆杆(85)沿远离塑料膜袋(7)中心方向摆动的扭簧(86);所述周面部(71)的内表面设有第一滑环(75),多孔管(81)与第一滑环(75)穿设连接,所述端面部(72)的内表面设有第二滑环(76),所述摆杆(85)与第二滑环(76)穿设连接;所述管状膜(73)的端口固定有滑套(87),滑套(87)与所述转动管(83)轴向滑移连接,滑套(87)设有插销(88),转动管(83)的外周面设有多个轴向间隔排布的销孔(831),销孔(831)用于供插销(88)插入;当滑套(87)沿远离所述集墨槽体(25)方向滑移时,所述端面部(72)的部分结构被带入所述连接管(258)内,所述周面部(71)的外径减小。
9.一种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印机主体(100)和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10),所述移动座(11)设置于喷印机主体(100)的水平轨道(103)上,所述喷印机主体(100)具有喷印工位(101)和保湿工位(102),保湿工位(102)设有用于对喷印车头(1)进行保湿的保湿装置(2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座(11)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喷印车头(1)靠近或远离另一喷印车头(1)的水平进给组件(12);所述保湿装置(20)包括升降组件(52)、接墨盒(51)、壳体(53)和多个墨栈(54),所述升降组件(52)用于带动接墨盒(51)升降,壳体(53)安装于接墨盒(51)的顶部,壳体(53)的顶部两侧均设有刮墨板(55),所述墨栈(54)设于壳体(53)的两侧,所述壳体(53)的顶部设有流墨孔(56),壳体(53)与接墨盒(51)连通;当所述壳体(53)上升两个喷印车头(1)之间的过程中,所述刮墨板(55)将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的废墨刮除,废墨通过流墨孔(56)进入接墨盒(51)内。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及双面喷印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喷印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及双面喷印机。

背景技术

[0002] 双面喷印机技术中,竖向双面喷印机目前正在成为主流喷印方式,竖向双面喷印是指物料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行进,物料的左右分别设置两个喷印车头平往复行走,对物料的两面进行图案的同步喷印。
[0003] 但是,由于两个喷印车头的喷墨位置相对设置,距离较近,因此喷印车头所喷出的墨易穿透物料而位于另一喷印车头的表面,从而造成喷印车头的喷头污染,进而影响喷印效果。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减少飞墨污染,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及双面喷印机。
[0005]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包括移动座、两个喷印车头、与喷印车头对应设置的飞
墨收集组件和废墨收集组件,喷印车头设于移动座上,两个喷印车头水平相对设置,两个喷印车头的相对面之间形成供物流竖向通过的空间,喷印车头的相对面设有负压部;所述飞墨收集组件包括吸墨罩体、第一进管、软管、第一负压风机和集墨槽体,其中负压部具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第一进风孔,吸墨罩体内腔与第一进风孔连通,第一负压风机的进风端依次通过软管和第一进风管与所述吸墨罩体内腔连通,第一负压风机的出风端位于集墨槽体内;所述废墨收集组件包括中转槽体和排墨管,其中喷印车头的相对面底部设有排墨,中转槽体位于排墨倒角的下方,中转槽体用于承接来自喷印车头相对面下流的废墨,中转槽体高于集墨槽体,中转槽体通过排墨管与集墨槽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管还用于外接水管。
[000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负压部能够将对向的喷印车头所喷出并穿透物料的飞墨及时吸入,并依次通过第一进风孔、吸墨罩体、第一进风管、第一负压风机而进入集墨槽体内,从而减少喷墨穿透物料所造成的另一喷印车头的污染。
[0007] 其次,通过设置废墨收集组件,喷印车头所喷出的多余墨将残留在喷印车头的相对面上,废墨将下流并通过排墨倒角流入中转槽体,最后在重作用下通过排墨管进入集墨槽体中,从而进一步减少飞墨污染。
[0008] 当集墨槽体内的废墨过多需要清理时,可以往第一进风管上再接上外接水管,外接水管内通入清洗剂或水,水流入集墨槽体内并与粘稠状的废墨混合,形成高流动性的水墨混合物,然后将水墨混合物从集墨槽体内排出即可。
[0009] 可选的,所述吸墨罩体内设有竖向设置的挡板,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孔与吸墨罩体和所述第一进风管之间的连接孔之间的位置,挡板具有第二进风孔,第二进风孔与所述第一进风孔错位设置;所述负压部的底部设有第一进墨口,第一进墨口与吸墨罩体内腔连通,挡板的下端延伸至所述中转槽体的正上方,挡板设有第二进墨口,第二进墨口位于第二进风孔的下方,且第二进墨口低于第一进墨口。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第二进风孔和第一进风孔的错位设置,第一进风孔所吸入的飞墨将冲击在挡板上,以进一步碎化,细小的飞墨将继续通过第二进风孔进入第一进风管内,由于飞墨细小,则不易堵塞第一进风管。
[0011] 其次,另一部分飞墨留在挡板的表面,在重力作用下,该飞墨下流并通过第二进墨口而流入中转槽体内。
[0012] 最后,飞墨经过第一进风孔时,部分飞墨留在负压部的表面,因此该飞墨在重力作用下,下流并依次通过第一进墨口和第二进墨口而流入中转槽体内。
[0013] 即通过设置挡板,以对飞墨进行多次阻隔截流,减少飞墨堵塞第一进风管的情况发生,而截流的飞墨则利用重力进行再收集。
[0014] 可选的,所述喷印车头的相对面水平贯穿有转动孔,转动孔位于所述负压部的正上方,转动孔与所述喷印车头的表面通过通口连通,所述转动孔内绕自身轴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开设有吹气腔,转动轴的外周面设有四个沿转动轴的轴向设置的出风口,各出风口绕转动轴圆周均匀排布,出风口与吹气腔连通;所述喷印车头还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正压风机和集墨板,其中第一驱动电机用于带动转动轴转动,正压风机用于往吹气腔内输入气流,集墨板竖向设置且贴合于物料的表面,集墨板正对所述通口,集墨板的下侧边倾斜向上弯折有挡边,挡边与集墨板之间的夹角区域设有收集区,所述收集区连通有斜管,斜管的下端与所述吸墨罩体连通;所述出风口所射出的气流压力施加于集墨板上,且随着转动轴的转动,出风口所射出气流于集墨板的表面自上而下进行扫动。
[0015] 在物料高速向上移动并且物料后续的烘干所产生的高温作用下,两个喷印车头之间的空气处于上升状态,而上升状态的空气将夹带飞墨一并上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风口所射出气流于集墨板的表面自上而下进行扫动,高速气流所在的区域相比其他区域为负压,因此上升的飞墨将被高速气流所拦截并被吸引,即飞墨随出风口射出的高速气流一起移动并射在集墨板上,在重力以及高速气流的扫动下,墨液将沿集墨板向下流至收集区内,并从斜管流入中转槽体内,从而减少上升扩散的飞墨污染。
[0016] 可选的,所述转动轴设有四个沿转动轴的轴向设置的中转腔,中转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出风口之间,转动轴的表面设有连通至中转腔的进风口;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管,第二进风管与所述第一进风管连通,第二进风管内设有第二负压风机。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负压风机以对进风口产生吸力,以进一步加快物料附近的飞墨上升速度,从而提高出风口的高速气流的捕捉拦截效果。
[0018] 其次,未被高速气流所拦截的飞墨也可以通过进风口进行吸取,然后依次通过中转腔、第二进风管、第一进风管而进入集墨槽体内,从而进一步减少飞墨污染。
[0019] 可选的,所述集墨板设为两个,两个集墨板分别贴合物料的两侧面,所述斜管为伸缩管,所述出风口所射出的气流压力施加于集墨板上,以迫使集墨板贴合物料的侧面,斜管同时伸长。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风口的高速气流对集墨板施加压力,斜管伸长,集墨板更加贴合物料表面,从而减少集墨板和物料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减少飞墨从集墨板和物料表面之间的间隙逃逸的可能性。
[0021] 并且双集墨板的设置,能够平衡高速气流的冲击力,以减少对物料的形变影响。
[0022] 可选的,所述集墨槽体设为水平设置的圆筒状,集墨槽体两端均设有竖向设置的立管,所述第一负压风机位于立管内,所述立管与所述第一进风管连通,所述立管可拆卸设有水管,所述集墨槽体的底部设有排出口和可拆卸堵头;所述集墨槽体中部的上半部位开设有排气口,排气口内翻转设有海绵,海绵的两侧面分别设有第一内凹面和第二内凹面,第一内凹面和第二内凹面以海绵的轴心为中心对称设置,其中第二内凹面覆盖有适配于排气口的封堵弧板,封堵弧板的外边缘设有密封条;所述集墨槽体内腔中设有圆筒状的塑料膜袋,塑料膜袋具有周面部和端面部,端面部的中心一体成型有管状膜,所述集墨槽体的轴向两端均固定有连接管,连接管内设有转动管,管状膜套设固定于转动管上,所述连接管内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内周面贴合于管状膜的外周面,所述塑料膜袋内设有三个定型骨架,其中两个定型骨架以塑料膜袋的轴心为中心水平对称设置,另一个定型骨架位于塑料膜袋的内底部,定型骨架包括多孔管,多孔管贴合于周面部的内周面,多孔管通过输气管与所述转动管连通;所述集墨槽体外侧设有第二驱动电机和充吸气管,其中第二驱动电机用于带动转动管进行转动,充吸气管用于对转动管进行充气;当充吸气管充气时,塑料膜袋膨胀呈圆柱状,当充吸气管吸气时,所述塑料膜袋干瘪,定型骨架用于保持塑料膜袋的下半部分的形状。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常收集废墨时,塑料膜袋干瘪,定型骨架用于保持塑料膜袋的下半部分的形状,即塑料膜袋的横截面呈U形,其开口朝上,且外周面贴合于集墨槽体的内表面,因此从立管所流入的废墨将积聚于塑料膜袋的凹陷区域,同时,海绵位于排气口内,使得第一负压风机的气流可以从海绵间隙排出,保证集墨槽体内的气压平衡。
[0024] 当长时间以后,塑料膜袋的凹陷区域内的废墨粘稠化,甚至干化,需要对集墨槽体内的废墨进行统一清除时,先翻转封堵弧板以堵住排气口,然后于立管上接水管,冲入清洗液或水,水进入塑料膜袋的凹陷区域与粘稠废墨进行混合,同时,充吸气管充气,塑料膜袋膨胀呈圆柱状,塑料膜袋形变过程中将使干化的废墨开裂,而粘稠化的废墨则位移分散开,此为预清除,然后水继续加入,直至充满集墨槽体以及淹没第一负压风机的扇叶,接着,第二驱动电机启动,转动管带动塑料膜袋转动,以甩动其上的废墨,进行滚动式清洗,使得水墨进一步混合,提高流动性,以及减少塑料膜袋上的附着废墨;最后,充吸气管吸气,塑料膜袋呈干瘪状,此时塑料膜袋位于集墨槽体的内上半部分,水墨混合物位于集墨槽体的内下半部分,然后打开堵头,水墨混合物则从排出口排入外部废物管道即可。
[0025] 并且通过设置定型骨架和多孔管,能够确保充吸气管吸气时,塑料膜袋的未被定型骨架所制成的部位将定向干瘪,以便于U形塑料膜袋的成型。
[0026] 可选的,所述排出口位于所述集墨槽体的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周面部的外周面固定有多个柔性片,各柔性片螺旋间隔排布,该螺旋排布的螺旋路径的中心为塑料膜袋的轴心。
[002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塑料膜袋转动时,柔性片具有带动集墨槽体内的水墨混合物朝向集墨槽体的中间移动的作用力,以将集墨槽体内的水墨混合物驱动至排出口附近,以加快排液速度。
[0028] 可选的,所述转动管的端部铰接连接有摆杆,所述摆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多孔管的端部铰接连接,所述多孔管为伸缩结构,所述摆杆与转动管之间的铰接位置设有用于迫使摆杆沿远离塑料膜袋中心方向摆动的扭簧;所述周面部的内表面设有第一滑环,多孔管与第一滑环穿设连接,所述端面部的内表面设有第二滑环,所述摆杆与第二滑环穿设连接;所述管状膜的端口固定有滑套,滑套与所述转动管轴向滑移连接,滑套设有插销,转动管的外周面设有多个轴向间隔排布的销孔,销孔用于供插销插入;当滑套沿远离所述集墨槽体方向滑移时,所述端面部的部分结构被带入所述连接管内,所述周面部的外径减小。
[002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常收集废墨时,摆杆呈竖直状态,周面部的直径最大,周面部的外表面贴合于集墨槽体的内表面,因此立管所流下的废墨将位于塑料膜袋的凹陷区域内,而不易流入塑料膜袋与集墨槽体之间的间隙中,以减少废墨的积聚干化。
[0030] 需要对集墨槽体内的废墨进行统一清除时,滑套沿远离集墨槽体方向滑移,端面部的部分结构被带入连接管内,周面部的外径减小,与此同时,端面部迫使摆杆朝向塑料膜袋中心方向摆动,多孔管收缩,扭簧积蓄弹力,然后利用插销和插孔的配合,定滑套的位置。
[0031] 此时,由于周面部的外径减小,塑料膜袋与集墨槽体之间的径向间隙增大,使得水墨混合物充满于该径向间隙中,因此随着塑料膜袋的转动,能够全面带动水墨混合物进行运动,滚动式清理效果更强。
[0032]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双面喷印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面喷印机,包括喷印机主体和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所述移动座设置于喷
印机主体的水平轨道上,所述喷印机主体具有喷印工位和保湿工位,保湿工位设有用于对喷印车头进行保湿的保湿装置。
[0033] 可选的,所述移动座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喷印车头靠近或远离另一喷印车头的水平进给组件;所述保湿装置包括升降组件、接墨盒、壳体和多个墨栈,所述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接墨盒升降,壳体安装于接墨盒的顶部,壳体的顶部两侧均设有刮墨板,所述墨栈设于壳体的两侧,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流墨孔,壳体与接墨盒连通;当所述壳体上升两个喷印车头之间的过程中,所述刮墨板将喷印车头的相对面的废墨刮除,废墨通过流墨孔进入接墨盒内。
[003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保湿装置,以便于快速实现喷印车头的保湿,同时能够对喷印车头表面的残留墨进行再收集,以减少二次污染。
[0035]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负压部,负压部能够将对向的喷印车头所喷出并穿透物料的飞墨及时
吸入,并依次通过第一进风孔、吸墨罩体、第一进风管、第一负压风机而进入集墨槽体内,从而减少喷墨穿透物料所造成的另一喷印车头的污染;
2.通过设置挡板,以对飞墨进行多次阻隔截流,减少飞墨堵塞第一进风管的情况
发生,而截流的飞墨则利用重力进行再收集;
3.出风口所射出气流于集墨板的表面自上而下进行扫动,高速气流所在的区域相
比其他区域为负压,因此上升的飞墨将被高速气流所拦截并被吸引,即飞墨随出风口射出的高速气流一起移动并射在集墨板上,在重力以及高速气流的扫动下,墨液将沿集墨板向下流至收集区内,并从斜管流入中转槽体内,从而减少上升扩散的飞墨污染;
4.通过设置可膨胀的塑料膜袋,以便于收集废墨并预清理,再结合塑料膜袋的转
动运动,以甩动其上的废墨,进行滚动式清洗,使得水墨进一步混合,提高流动性,以及减少塑料膜袋上的附着废墨;
5.通过设置保湿装置,以便于快速实现喷印车头的保湿,同时能够对喷印车头表
面的残留墨进行再收集,以减少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0036]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7] 图2是实施例1的双喷印车头的示意图。
[0038] 图3是实施例1的喷印车头的示意图。
[0039] 图4是实施例1的喷印车头的局部剖视图。
[0040] 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41] 图6是实施例1的保湿装置的示意图。
[0042] 图7是实施例2的喷印车头的正视图。
[0043] 图8是实施例2的喷印车头的剖视图。
[0044] 图9是实施例3的喷印车头的剖视图。
[0045] 图10是实施例4的集墨槽体的塑料膜袋处于干瘪状态的横截面图。
[0046] 图11是实施例4的集墨槽体的塑料膜袋处于干瘪状态的纵截面图。
[0047] 图12是实施例4的集墨槽体的塑料膜袋处于膨胀状态的横截面图。
[0048] 图13是实施例4的集墨槽体的塑料膜袋处于膨胀状态的纵截面图。
[0049] 图14是实施例5的塑料膜袋的示意图。
[0050] 图15是实施例6的集墨槽体的塑料膜袋处于膨胀状态的横截面图。
[0051] 附图标记说明:1、喷印车头;7、塑料膜袋;10、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100、喷印机主体;101、喷印工位;102、保湿工位;103、水平轨道;11、移动座;12、水平进给组件;13、喷印部;14、负压部;141、第一进风孔;142、第一进墨口;20、保湿装置;21、吸墨罩体;22、第一进风管;23、软管;24、第一负压风机;25、集墨槽体;251、立管;252、水管;253、排出口;254、堵头;255、排气口;256、海绵;257、封堵弧板;258、连接管;259、支架;26、挡板;261、第二进风孔;262、第二进墨口;30、物料;31、中转槽体;32、排墨管;33、排墨倒角;51、接墨盒;52、升降组件;53、壳体;54、墨栈;55、刮墨板;56、流墨孔;60、转动孔;601、通口;61、转动轴;611、吹气腔;612、出风口;613、中转腔;614、进风口;62、第一驱动电机;63、吹气管;64、第二进风管;65、集墨板;651、挡边;66、斜管;71、周面部;72、端面部;73、管状膜;74、柔性片;75、第一滑环;76、第二滑环;81、多孔管;82、输气管;83、转动管;831、销孔;84、密封圈;85、摆杆;86、扭簧;87、滑套;88、插销;89、充吸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以下结合附图1‑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3] 本申请实施例1公开一种双面喷印机。
[0054] 参照图1,双面喷印机包括喷印机主体100、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10和保湿装置20,喷印机主体100具有喷印工位101和保湿工位102,喷印机主体100具有水平轨道103,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10于水平轨道103上移动,以进入喷印工位101或保湿工位102,保湿装置20设置于保湿工位102上。
[0055] 如图2所示,双喷车头吸飞墨装置10包括移动座11、两个喷印车头1、与喷印车头1对应设置的飞墨收集组件和废墨收集组件,其中移动座11与水平轨道103配合,喷印车头1设于移动座11上,两个喷印车头1水平相对设置,两个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之间形成供物流竖向通过的空间,并且,移动座11设有用于驱动喷印车头1靠近或远离另一喷印车头1的水平进给组件12,本实施例中,水平进给组件12为伺服电机丝杆和滑的组合,利用螺纹连接以及丝杆转动,带动滑块和喷印车头1进行移动。
[0056] 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设有喷印部13和负压部14(相对面为喷印车头1相对另一喷印车头1的表面),其中一个喷印车头1的喷印部13正对另一喷印车头1的负压部14。
[0057] 如图3、图4所示,飞墨收集组件包括吸墨罩体21、第一进风管22、软管23、第一负压风机24和集墨槽体25,其中吸墨罩体21安装于喷印车头1内,且吸墨罩体21位于负压部14的内侧,负压部14具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第一进风孔141,吸墨罩体21内腔与第一进风孔141连通。
[0058] 第一负压风机24安装于吸墨罩体21上,第一负压风机24的进风端依次通过软管23和第一进风管22与吸墨罩体21内腔连通,第一负压风机24的出风端位于集墨槽体25内,因此,由于错位设置的喷印部13和负压部14,负压部14能够将对向的喷印车头1所喷出并穿透物料30的飞墨及时吸入,并依次通过第一进风孔141、吸墨罩体21、第一进风管22、第一负压风机24而进入集墨槽体25内,从而减少喷墨穿透物料30所造成的另一喷印车头1的污染。
[0059] 并且,当集墨槽体25内的废墨过多需要清理时,可以往第一进风管上再装上外接水管(图中未示出),外接水管22内通入清洗剂或水,水流入集墨槽体25内并与粘稠状的废墨混合,形成高流动性的水墨混合物,然后将水墨混合物从集墨槽体25内排出即可。
[0060] 如图3、图4所示,废墨收集组件包括中转槽体31和排墨管32,其中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底部设有排墨倒角33,中转槽体31安装于喷印车头1的底部,中转槽体31位于排墨倒角33的下方,中转槽体31用于承接来自喷印车头1相对面下流的废墨,中转槽体31高于集墨槽体25,中转槽体31通过排墨管32与集墨槽体25连通。
[0061] 喷印车头1所喷出的多余墨将残留在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上,废墨将下流并通过排墨倒角33流入中转槽体31,最后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排墨管32进入集墨槽体25中,从而进一步减少飞墨污染。
[0062] 如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飞墨收集效果,还做出如下设置,吸墨罩体21内安装有竖向设置的挡板26,挡板26位于第一进风孔141和吸墨罩体21与第一进风管22之间的连接孔之间的位置,挡板26具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第二进风孔261,第二进风孔261与第一进风孔141错位设置。
[0063] 负压部14的底部设有第一进墨口142,第一进墨口142与吸墨罩体21内腔连通,挡板26的下端延伸至中转槽体31的正上方,挡板26设有第二进墨口262,第二进墨口262位于第二进风孔261的下方,且第二进墨口262低于第一进墨口142。
[0064] 首先,飞墨经过第一进风孔141时,部分飞墨留在负压部14的表面,因此该飞墨在重力作用下,下流并依次通过第一进墨口142和第二进墨口262而流入中转槽体31内。
[0065] 其次,由于第二进风孔261和第一进风孔141的错位设置,因此,第一进风孔141所吸入的飞墨将冲击在挡板26上,以进一步碎化,一部分细小的飞墨将继续通过第二进风孔261进入第一进风管22内,另一部分飞墨将留在挡板26的表面,在重力作用下,该飞墨下流并通过第二进墨口262而流入中转槽体31内。
[0066] 即通过设置挡板26,以对飞墨进行多次阻隔截流,减少飞墨堵塞第一进风管22的情况发生,而截流的飞墨则利用重力进行再收集。
[0067] 如图6所示,保湿装置20包括升降组件52、接墨盒51、壳体53和多个墨栈54,升降组件52用于带动接墨盒51升降,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52为升降气缸
[0068] 壳体53安装于接墨盒51的顶部,壳体53竖向设置,墨栈54安装于壳体53的两侧,壳体53的顶部两侧均设有刮墨板55,壳体53的顶部设有流墨孔56,壳体53与接墨盒51连通。
[0069] 保湿时,先将喷印车头1移动至保湿工位102上,先保持两个喷印车头1之间的间距,然后升降组件52带动壳体53上升,在壳体53上升两个喷印车头1之间的过程中,刮墨板55将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的废墨刮除,此时废墨位于壳体53的顶部,然后通过壳体53顶部的流墨孔56依次进入壳体53和接墨盒51内,以对喷印车头1表面的残留墨进行再收集,以减少二次污染。
[0070] 然后在水平进给组件12的带动下,喷印车头1再相互靠近,直至喷头车头的喷头与墨栈54相配合,进行保湿。
[0071] 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图8所示,喷印车头1的相对面水平贯
穿有转动孔60,转动孔60平行于水平轨道103,转动孔60位于负压部14和喷印部13的正上方,转动孔60与喷印车头1的表面通过通口601连通,转动孔60内绕自身轴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61,喷印车头1还设有第一驱动电机62,第一驱动电机62通过齿轮传动带动转动轴61进行转动。
[0072] 转动轴61开设有吹气腔611,吹气腔611位于转动轴61的轴心处,吹气腔611的一端连通,吹气腔611的另一端封闭,吹气腔611的连通端依次设有吹气管63和正压风机(图中未示出),即正压风机通过吹气管63往吹气腔611内吹入气流。
[0073] 如图8所示,转动轴61的外周面设有四个沿转动轴61的轴向设置的出风口612,出风口612与吹气腔611连通,出风口612的形状呈长条形且沿转动轴61的轴向延伸,各出风口612绕转动轴61圆周均匀排布。
[0074] 如图7、图8所示,转动轴61设有四个沿转动轴61的轴向设置的中转腔613,中转腔613位于相邻两个出风口612之间,转动轴61的表面设有连通至中转腔613的进风口614;中转腔613的一端连通,中转腔613的另一端封闭,转动轴61的远离吹气管6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进风管64,第二进风管64与中转腔613的一端连通,第二进风管64与第一进风管22连通,第二进风管64内设有第二负压风机(图中未示出)。转动轴61的表面设有连通至中转腔
613的进风口614。
[0075] 如图8所示,喷印车头1还设有集墨板65,具体为,集墨板65采用纤维材质,集墨板65竖向设置且贴合于物料30的表面,集墨板65正对通口601,集墨板65的下侧边倾斜向上弯折有挡边651,挡边651与集墨板65之间的夹角区域设有收集区,收集区连通有斜管66,斜管66的下端与吸墨罩体21连通,即利用斜管66作为连接结构以将集墨板65安装于喷印车头1上。
[0076] 在物料30高速向上移动并且物料30后续的烘干所产生的高温作用下,两个喷印车头1之间的空气处于上升状态,而上升状态的空气将夹带飞墨一并上升,同时,第二负压风机对进风口614产生吸力,以进一步加快物料30附近的飞墨上升速度。
[0077] 与此同时,正压风机和第一驱动电机62均启动,出风口612所射出的气流压力施加于集墨板65上,且随着转动轴61的转动,出风口612所射出的高速气流于集墨板65的表面自上而下进行扫动,高速气流所在的区域相比其他区域为负压,因此上升的飞墨将被高速气流所拦截并被吸引,即飞墨随出风口612射出的高速气流一起移动并射在集墨板65上,在重力以及高速气流的扫动下,墨液将沿集墨板65向下流至收集区内,并沿斜管66流入吸墨罩体21和中转槽体31内,从而减少上升扩散的飞墨污染。
[0078] 其次,未被高速气流所拦截的飞墨也可以通过进风口614进行吸取,然后依次通过中转腔613、第二进风管64、第一进风管22而进入集墨槽体25内,从而进一步减少飞墨污染。
[0079] 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所示,集墨板65设为两个,两个集墨板
65分别贴合物料30的两侧面,斜管66设为伸缩管。
[0080] 出风口612的高速气流对集墨板65施加压力,斜管66伸长,集墨板65更加贴合物料30表面,从而减少集墨板65和物料30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减少飞墨从集墨板65和物料30表面之间的间隙逃逸的可能性。并且,双集墨板65的设置,能够平衡高速气流的冲击力,以减少对物料30的形变影响。
[0081] 实施例4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图11所示,集墨槽体25设为水平设置
的圆筒状,集墨槽体25两端均设有竖向设置的立管251,第一负压风机24位于立管251内,立管251与第一进风管22连通,即第一进风管22内的飞墨可通过立管251而进入集墨槽体25内。
[0082] 立管251可拆卸设有水管252,集墨槽体25的底部设有排出口253和可拆卸的堵头254,排出口253位于集墨槽体25的底部的中间位置,当需要清理集墨槽体25时,接入水管
252,然后往集墨槽体25内通过清洗剂或水,以形成水墨混合物,然后水墨混合物则从排出口253进行排出。
[0083] 如图10、图11所示,集墨槽体25中部的上半部位开设有排气口255,排气口255为方形,排气口255内翻转连接有海绵256,海绵256的两侧面分别设有第一内凹面和第二内凹面,第一内凹面和第二内凹面以海绵256的转动轴61心为中心对称设置,其中第二内凹面覆盖有适配于排气口255的封堵弧板257,封堵弧板257的外边缘设有密封条(图中未示出),即通过翻转封堵弧板257,可以封堵住排气口255,并且密封条的设置,能够提高封堵密封性
[0084] 如图12、图13所示,集墨槽体25内腔中设有圆筒状的塑料膜袋7,塑料膜袋7采用TPU材质,塑料膜袋7具有周面部71和端面部72,端面部72的中心一体成型有管状膜73,管状膜73与塑料膜袋7内腔连通,集墨槽体25的轴向两端均固定有连接管258,连接管258内同轴设有转动管83,集墨槽体25的外侧固定有支架259,转动管83与支架259转动连接,管状膜73套设固定于转动管83上,其可以采用粘接或者利用弹性箍的夹持方式固定,集墨槽体25外侧设有第二驱动电机和充吸气管89,第二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可以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带动转动管83进行转动,充吸气管89与转动管83进行连通。
[0085] 连接管258内设有密封圈84,密封圈84的内周面贴合于管状膜73的外周面,以减少集墨槽体25内的水墨混合物从连接管258与管状膜73之间的间隙流出的情况发生。
[0086] 塑料膜袋7内设有三个定型骨架,其中两个定型骨架以塑料膜袋7的轴心为中心水平对称设置,另一个定型骨架位于塑料膜袋7的内底部,定型骨架包括多孔管81,多孔管81贴合于周面部71的内周面,即三个多孔管81分别贴合于塑料膜袋7的三个位置处。
[0087] 多孔管81通过输气管82与转动管83连通,本实施例中,输气管82为硬管,转动管83的扭矩可以通过输气管82传递至多孔管81上。
[0088] 如图10、图11所示,正常收集废墨时,塑料膜袋7干瘪,定型骨架用于保持塑料膜袋7的下半部分的形状,即塑料膜袋7的横截面呈U形,其开口朝上,且外周面贴合于集墨槽体
25的内表面,因此从立管251所流入的废墨将积聚于塑料膜袋7的凹陷区域,同时,海绵256位于排气口255内,使得第一负压风机24的气流可以从海绵256间隙排出,保证集墨槽体25内的气压平衡。
[0089] 如图12、图13所示,需要对集墨槽体25内的废墨进行统一清除时,先翻转封堵弧板257以堵住排气口255,然后于立管251上接水管252,冲入清洗液或水,水进入塑料膜袋7的凹陷区域与粘稠废墨进行混合,然后,充吸气管89充气,气从转动管83、输气管82、多孔管81的孔而进入塑料膜袋7内,塑料膜袋7膨胀呈圆柱状,塑料膜袋7形变过程中将使干化的废墨开裂,使粘稠化的废墨分散开,然后水继续加入,直至充满集墨槽体25以及淹没第一负压风机24的扇叶(以便于对扇叶上的附着油膜进行清洗),接着,第二驱动电机启动,转动管83带动塑料膜袋7和定型骨架一起转动,以甩动其上的废墨,进行滚动式清洗,使得水墨进一步混合,提高流动性,以及减少塑料膜袋7上的附着废墨。
[0090] 最后,充吸气管89吸气,塑料膜袋7呈干瘪状,此时塑料膜袋7转动至集墨槽体25的内上半部分,而在重力作用下,水墨混合物位于集墨槽体25的内下半部分,此时打开堵头254,水墨混合物则从排出口253排入外部废物管道。
[0091] 其中,通过设置定型骨架和多孔管81,能够确保充吸气管89吸气时,塑料膜袋7的未被定型骨架所制成的部位将定向干瘪,以便于U形塑料膜袋7的成型。
[0092] 实施例5实施例5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4所示,周面部71的外周面固定有多个
柔性片74,柔性片74与塑料膜袋7同材质,各柔性片74螺旋间隔排布,该螺旋排布的螺旋路径的中心为塑料膜袋7的轴心,并且,塑料膜袋7两侧的柔性片74的螺旋方向相反。
[0093] 当塑料膜袋7正向转动时,柔性片74具有带动集墨槽体25内的水墨混合物朝向集墨槽体25的中间移动的作用力,当塑料膜袋7反向转动,柔性片74具有带动集墨槽体25内的水墨混合物朝向集墨槽体25的两侧移动的作用力。
[0094] 如此一来,可以通过塑料膜袋7的正反转,以不断改变水墨混合物的移动方向,以提高滚动清洗效果,并且,柔性片74可以刷动集墨槽体25的内周壁,以加强清洗效果。
[0095] 最后,当清洗完毕且需要排出水墨混合物时,塑料膜袋7正向转动,以加快集墨槽体25内的水墨混合物驱动至排出口253附近的速度,即加快排液速度。
[0096] 实施例6实施例6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输气管82为橡胶
管,转动管83的端部铰接连接有摆杆85,摆杆85的另一端与多孔管81的端部铰接连接,该铰接轴心位于转动管83的径向面内,多孔管81为伸缩结构,转动管83的扭矩则通过摆杆85传递至多孔管81上,摆杆85与转动管83之间的铰接位置设有用于迫使摆杆85沿远离塑料膜袋
7中心方向摆动的扭簧86,即在扭簧86的弹力作用下,摆杆85沿远离塑料膜袋7中心方向摆动,两侧的摆杆85拉动多孔管81,多孔管81拉伸,使得各定型骨架所合围形成的虚拟圆直径增大。
[0097] 周面部71的内表面设有第一滑环75,第一滑环75为TPU材质,多孔管81与第一滑环75穿设连接,该穿设方向为多孔管81的轴向,端面部72的内表面设有第二滑环76,摆杆85与第二滑环76穿设连接,该穿设方向为摆杆85的轴向,即当摆杆85和多孔管81运动时,通过第一滑环75和第二滑环76将带动周面部71和端面部72一起运动,反之,周面部71和端面部72移动时将带动摆杆85和多孔管81进行移动。
[0098] 管状膜73的端口固定有滑套87,滑套87与转动管83轴向滑移连接,滑套87设有插销88,转动管83的外周面设有多个轴向间隔排布的销孔831,销孔831用于供插销88插入。
[0099] 正常收集废墨时,在扭簧86的弹力作用下,摆杆85呈竖直状态,周面部71的直径最大,周面部71的外表面更加贴合于集墨槽体25的内表面,因此立管251所流下的废墨将位于塑料膜袋7的凹陷区域内,而不易流入塑料膜袋7与集墨槽体25之间的间隙中,以减少废墨的积聚干化。
[0100] 当需要对集墨槽体25内的废墨进行统一清除时,将滑套87沿远离集墨槽体25方向滑移,此时,管状膜73和端面部72的部分结构被带入连接管258内,以使得周面部71的外径减小,与此同时,端面部72的移动将迫使摆杆85朝向塑料膜袋7中心方向摆动,多孔管81收缩,扭簧86积蓄弹力,然后利用插销88和插孔的配合,锁定滑套87的位置。
[0101] 此时,由于周面部71的外径减小,塑料膜袋7与集墨槽体25之间的径向间隙增大,使得水墨混合物充满于该径向间隙中,因此随着塑料膜袋7的转动,能够全面带动水墨混合物进行运动,滚动式清理效果更强。
[0102]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