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
专利有效性 | 实质审查 | 当前状态 | 实质审查 |
申请号 | CN202410252391.X | 申请日 | 2024-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8063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4-05-24 |
申请人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申请人类型 | 学校 |
发明人 | 李铭东; 周思雨; 钱宇卿; | 第一发明人 | 李铭东 |
权利人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权利人类型 | 学校 |
当前权利人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学校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江西省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江西省南昌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梅岭大道1688号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330000 |
主IPC国际分类 | C07C69/54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C07C69/54 ; C07C67/14 ; C07C69/653 ; C07C69/007 ; C07C69/003 ; A01N37/06 ; A01P19/00 ; A01P23/00 |
专利引用数量 | 0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0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专利代理人 | ||
摘要 | 本 发明 涉及一种新型用于防治蛾类昆虫的性 信息素 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为具有如图1所示结构通式的酯类化合物,其中R‑C=O是烯丙酰基、2,5‑二 氧 代‑2,5‑二氢‑吡咯‑1‑氧甲酰基、2‑氟乙酰基、2‑氯乙酰基、2‑溴乙酰基、2‑碘乙酰基、甲酰基、乙酰基、2‑氟烯丙酰基、炔丙酰基、含多个 碳 的烷 烃 酯乙酰基;n1是碳 原子 数为1‑15的饱和烷基、n2碳原子数为0‑15的饱和烷基、n3碳原子数为0‑10的饱和烷基;X1是顺式或反式;X2是顺式或反式;X3是顺式或反式。 | ||
权利要求 | 1.一种蛾类昆虫性信息素酯类衍生物,该蛾类昆虫性信息素酯类衍生物为具有如下所述结构通式的化合物: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新型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制备方法及用途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目前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的使用。由于化学农药的广泛及大量使用,容易导致害虫出现抗药性,为了达到抗病虫害的疗效,通常是增加用药量和提高用药浓度,这使得用药成本不断提高,防治越加困难;同时,因大量用药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失衡,在防治害虫的同时,害虫的大量天敌被杀伤,造成次要性害虫的猖獗为害;最后大量农药使用会造成污染环境,大量农药残留于农作物、土壤和江河湖海中,又通过食物链的形式富集于人体,对人类造成再次危害。因此,目前国内外均在努力探索和研究害虫防治的新途径、新技术,这些研究包括:(一)化学防治手段:如开发高特效、快速、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杀虫剂;(二)生物防治手段:利用害虫的天敌昆虫或寄生蜂等生物或者微生物来防治;(三)物理防治手段:通过低温、高温及昆虫对颜色的趋向性等物理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四)性信息素以及类信息素手段:利用昆虫绝育技术和昆虫激素来防治。其中,利用昆虫激素,特别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治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现阶段在生产中应用的性信息素主要从昆虫性腺提取的天然性信息素,这些性信息素品种单一,使大规模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开发新型信息素以及为现有信息素开发大生产工艺都是目前病虫害防治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0003]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寻找一类蛾类昆虫性信息素。该目的是通过利用创新药物开发中 的共价抑制剂原理,设计并合成一种新型酯类衍生物,这类化合物与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有相似的气味,且能与靶标害虫性信息素受体蛋白形成共价键,可以误导雄虫定位,导致雄虫无法找到雌虫,或者是高浓度持久的性信息素刺激,使得雄虫触角灵敏度下降,对雌虫的召唤失去反应,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虫交配几率,起到干扰和诱捕的双重作用,使其不能有效繁殖后代而达到控制害虫的效果。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蛾类昆虫新型共价修饰信息素酯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使该类化合物能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在于为开发新型昆虫信息素提供一种新思路。 [0004]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的: 一种蛾类昆虫性信息素酯类衍生物,该蛾类昆虫性信息素酯类衍生物为具有如下 所述结构通式的化合物: 其中,式(1)中n1=5‑15;R‑C=O是烯丙酰基、2,5‑二氧代‑2,5‑二氢‑吡咯‑1‑氧甲酰基、2‑氟乙酰基、2‑氯乙酰基、2‑溴乙酰基、2‑碘乙酰基、甲酰基、乙酰基、2‑氟烯丙酰基、炔丙酰基、含多个碳的烷烃酯乙酰基; 式(2)中n1=1‑15;n2=0‑15;R‑C=O是烯丙酰基、2,5‑二氧代‑2,5‑二氢‑吡咯‑1‑氧甲酰基、2‑氟乙酰基、2‑氯乙酰基、2‑溴乙酰基、2‑碘乙酰基、甲酰基、乙酰基、2‑氟烯丙酰基、炔丙酰基、含多个碳的烷烃酯乙酰基;X1是顺式或反式; 式(3)中n1=1‑10;n2=0‑10;n3=0‑10;R‑C=O是烯丙酰基、2,5‑二氧代‑2,5‑二氢‑吡咯‑1‑氧甲酰基、2‑氟乙酰基、2‑氯乙酰基、2‑溴乙酰基、2‑碘乙酰基、甲酰基、乙酰基、2‑氟烯丙酰基、炔丙酰基、含多个碳的烷烃酯乙酰基;X1是顺式或反式;X2是顺式或反式; 式 (4)中n1=1‑10;n2=0‑10;n3=0‑10;R‑C=O是烯丙酰基、2,5‑二氧代‑2,5‑二氢‑吡咯‑1‑氧甲酰基、2‑氟乙酰基、2‑氯乙酰基、2‑溴乙酰基、2‑碘乙酰基、甲酰基、乙酰基、2‑氟烯丙酰基、炔丙酰基、含多个碳的烷烃酯乙酰基;X1是顺式或反式;X2是顺式或反式;X3是顺式或反式。 [0005] 本发明的蛾类昆虫性信息素衍生物有:(Z)‑十二‑9‑烯‑1‑基丙烯酸酯 (Z)‑十四‑9‑烯‑1‑基丙烯酸酯 (Z)‑十二‑8‑烯‑1‑基丙烯酸酯 (Z)‑十六‑11‑烯‑1‑基丙烯酸酯 (E)‑十四‑11‑烯‑1‑基丙烯酸酯 (8E,10E)‑十二烷‑8,10‑二烯‑1‑基丙烯酸酯 (Z)‑十四‑11‑烯‑1‑基丙烯酸酯 十二烷基丙烯酸酯 (E)‑十二‑8‑烯‑1‑基丙烯酸酯 (3E,8Z,11Z)‑十四烷‑3,8,11‑三烯‑1‑基丙烯酸酯 (3E,8Z)‑十四烷‑3,8‑二烯‑1‑基丙烯酸酯 (7E,9Z)‑十二烷‑7,9‑二烯‑1‑基丙烯酸酯 (E)‑十二烷‑10‑烯‑1‑基丙烯酸酯 (Z)‑十二烷‑7‑烯‑1‑基丙烯酸酯 (Z)‑十四‑12‑烯‑1‑基丙烯酸酯 (E)‑十四‑12‑烯‑1‑基丙烯酸酯 (E)‑十二烷‑7‑烯‑1‑基丙烯酸酯 (9Z,12E)‑十四烷‑9,12‑二烯‑1‑基丙烯酸酯 (Z)‑十二‑9‑烯‑1‑基‑2‑氟丙烯酸酯 (Z)‑十六‑11‑烯‑1‑基‑2‑氟丙烯酸酯 2‑氟丙烯酸十二烷基酯 (8E,10E)‑十二烷‑8,10‑二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Z)‑十四烷‑9‑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Z)‑十四‑11‑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E)‑十四‑11‑烯‑1‑基丙烯酸酯 (Z)‑十二‑8‑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E)‑十二‑8‑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3E,8Z,11Z)‑十四烷‑3,8,11‑三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3E,8Z)‑十四烷‑3,8‑二烯‑1‑基‑2‑氟丙烯酸酯 (7E,9Z)‑十二烷‑7,9‑二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E)‑十二烷‑10‑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Z)‑十二‑7‑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Z)‑十四‑12‑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E)‑十四‑12‑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E)‑十二‑7‑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9Z,12E)‑十四烷‑9,12‑二烯‑1‑基‑2‑氟丙烯酸酯。 [0006] 总体制备方法:本发明所涉及的蛾类昆虫性信息素酯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该衍生物按下述路径 以不同羟基化合物作为原料,与不同酰氯反应得到;方法二按下述路径 以不同羟基化合物作为原料,在浓硫酸催化下与不同酸反应得到。 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本发明的蛾类昆虫性信息素酯类衍生物的结构通式。 [0008] 图2为本发明的蛾类昆虫性信息素制备的一种反应通式。 [0009] 图3为本发明的蛾类昆虫性信息素制备的另一种反应通式。 具体实施方式[0010] 制备Ⅰ:按图2反应式制备蛾类昆虫性信息素衍生物实施例1: (Z)‑十二‑9‑烯‑1‑基丙烯酸酯 反应瓶中加入(Z)‑十二烷‑9‑烯‑1‑醇77.5mg、DCM 2ml,三乙胺119.2mg,冰水浴中搅拌5 min。将DCM 2ml和丙烯酰氯45.0mg混合,缓慢将该混合液滴加入反应瓶中,待滴加结束后保持冰水浴持续搅拌2h。然后将反应液升温至10 ℃,再反应2 h。反应结束后用盐酸水溶液调节pH至7,反应液加DCM 5ml萃取3次,合并DCM,用饱和食盐水和水各洗2次,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蒸除溶剂,柱层析(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得淡黄色油状液体,即 1 (Z)‑十二‑9‑烯‑1‑基丙烯酸酯,收率97.8%。H NMR (600 MHz, CDCl3) δ 6.4 (dd, J = 17.3, 1.5 Hz, 1H), 6.1 (dd, J = 17.3, 10.4 Hz, 1H), 5.8 (dd, J = 10.4, 1.5 Hz, 1H), 5.3 (p, J = 7.1 Hz, 2H), 4.1 (t, J = 6.8 Hz, 2H), 2.0 (dt, J = 14.1, 7.3 Hz, 4H), 1.8 – 1.6 (m, 3H), 1.5 – 1.0 (m, 13H), 0.9 (t, J = 7.5 Hz, 4H) 13 . C NMR (150 MHz, CDCl3) δ 166.5, 131.7, 130.6, 129.4, 128.8, 64.8, 29.9, 29.5, 29.4, 29.3, 28.7, 27.2, 26.0, 20.6, 14.5. 实施例2: (Z)‑十四‑9‑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6.2%; 实施例3:(Z)‑十二‑8‑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7.8%; 实施例4:(Z)‑十六‑11‑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8.9%; 实施例5: (E)‑十四‑11‑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4.7%; 实施例6: (8E,10E)‑十二烷‑8,10‑二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2.6%; 实施例7: (Z)‑十四‑11‑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5.7%; 实施例8: 十二烷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8.6%; 实施例9:(E) ‑十二‑8‑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7.5%; 实施例10:(3E,8Z,11Z)‑十四烷‑3,8,11‑三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0.3%; 实施例11:(3E,8Z)‑十四烷‑3,8‑二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9.7%; 实施例12:(7E,9Z)‑十二烷‑7,9‑二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2.5%; 实施例13:(E)‑十二烷‑10‑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5.3%; 实施例14:(Z)‑十二烷‑7‑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4.8%; 实施例15:(Z)‑十四‑12‑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3.2%; 实施例16:(E)‑十四‑12‑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9.7%; 实施例17:(E)‑十二烷‑7‑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4.6%; 实施例18:(9Z,12E)‑十四烷‑9,12‑二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97.1%。 [0011] 制备Ⅱ:按图3反应式制备蛾类昆虫性信息素衍生物实施例19: (Z)‑十二‑9‑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反应瓶中加入(Z)‑十二烷‑9‑烯‑1‑醇101.4 mg、DCM 10 ml,2‑氟丙烯酸66.0 mg,室温磁力搅拌5 min,将浓硫酸3ul沿器壁缓慢加入到反应瓶中,开循环水冷凝回流,氮气保护,55℃油浴恒温磁力搅拌48 h。反应结束后向反应瓶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节pH至7,用DCM萃取(6mL×3),收集有机相后用饱和食盐水和水分别洗涤2次,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剂除水,浓缩有机相,柱层析(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得淡黄色油状液体,即 1 (Z)‑十二‑9‑烯‑1‑基 2‑氟丙烯酸酯,收率69.49%。H NMR (600 MHz, CDCl3) δ 5.7 (dd, J = 43.5, 3.2 Hz, 0H), 5.4 – 5.3 (m, 1H), 4.2 (t, J = 6.8 Hz, 1H), 2.1 – 1.9 13 (m, 2H), 1.8 – 1.5 (m, 1H), 1.5 – 1.1 (m, 4H), 1.0 – 0.8 (m, 1H). C NMR (150 MHz, CDCl3) δ 160.8, 160.5, 154.5, 152.7, 132.1, 131.8, 131.7, 130.5, 130.4, 129.4(2C), 124.7, 102.7, 102.6, 66.2(2C), 34.8, 32.7(2C), 29.8, 29.7(2C), 29.6(2C), 29.5(3C), 29.4, 29.3(2C), 29.2, 29.1, 28.6, 27.2, 25.9(2C), 25.7, 22.9, 20.6, 18.1, 14.5, 14.1, 13.8. 实施例20: (Z)‑十六‑11‑烯‑1‑基‑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5.33%; 实施例21: 2‑氟丙烯酸十二烷基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7.52%; 实施例22: (8E,10E)‑十二烷‑8,10‑二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5.10%; 实施例23: (Z)‑十四烷‑9‑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6.65%; 实施例24: (Z)‑十四‑11‑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9.85%; 实施例25: (E)‑十四‑11‑烯‑1‑基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7.38%; 实施例26: (Z)‑十二‑8‑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6.8%; 实施例27: (E)‑十二‑8‑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2.6%; 实施例28: (3E,8Z,11)‑十四烷‑3,8,11‑三烯‑1‑基 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1.3%; 实施例29: (3E,8Z)‑十四烷‑3,8‑二烯‑1‑基‑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9.5%; 实施例30: (7E,9Z)‑十二烷‑7,9‑二烯‑1‑基‑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4.1%; 实施例31: (E)‑十二烷‑10‑烯‑1‑基‑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7.4%; 实施例32: (Z)‑十二‑7‑烯‑1‑基‑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1.3%; 实施例33: (Z)‑十四‑12‑烯‑1‑基‑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4.2%; 实施例34: (E)‑十四‑12‑烯‑1‑基‑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79.5%; 实施例35: (E)‑十二‑7‑烯‑1‑基‑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1.6%; 实施例36: (9Z,12E)‑十四烷‑9,12‑二烯‑1‑基‑2‑氟丙烯酸酯 参照实施例19的制备方法,得淡黄色油状液体,收率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