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哈茨木霉菌及其应用

申请号 CN202311628006.9 申请日 2023-12-01 公开(公告)号 CN117701398A 公开(公告)日 2024-03-15
申请人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发明人 李健; 高兴祥; 李美; 孙作文; 房锋;
摘要 本 发明 属于作物病害 生物 防治和 微生物 农药 开发技术领域,提供了一株哈茨木霉TH‑16及其应用。该哈茨木霉TH‑16,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159。该菌株对大白菜 炭疽病 菌、番茄炭疽病菌和葡萄黑霉病菌均有较好的防效。本发明的哈茨木霉TH‑16分离自田间 土壤 ,易于培养,产孢量巨大,生长速度快,生存 力 强,对多种作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显示出该菌有较大的潜力开发成商品化的 生物农药 。
权利要求

1.一株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16,保藏编号为CGMCC No. 40159。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哈茨木霉TH‑16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害药剂中的应用。
3.一种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哈茨木霉TH‑16的农药肥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农药或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或肥料的施用对象选自番茄,葡萄,白菜,辣椒,桃,大葱或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农药,其特征在于,农药的防治对象为白菜炭疽病、番茄炭疽病、葡萄黑霉病、辣椒叶斑病、桃褐斑病、大葱紫斑病和大蒜白斑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农药或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或肥料还可以包含其他活性成分或生物

说明书全文

一株哈茨木霉菌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防治和微生物农药资源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哈茨木霉菌TH‑16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公开该背景技术的信息旨在增加对本发明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0003] 化学农药的发现对于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应用,引起的农田危害因子抗性频发,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的攻关期。绿色防控产品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0004] 微生物农药泛指以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为防控成分,对农田病虫草等主要危害因子进行有效防控的一类农药。哈茨木霉是木霉菌属真菌的重要种之一,也是我国,内置世界范围内应用范围较广,应用方式和防控效果较好的一类真菌生物菌剂。近年来,随着哈茨木霉在我们农业领域的广泛开发,其在调控土壤生态,防控作物病害和促进作物生长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应用。
[0005] 哈茨木霉主要通过分泌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拮抗作用,重寄生作用和快速繁殖的空间竞争效应等表现出多累活性。同时因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较强,基因组异变等因素,不同地域的微生物菌株往往表现出防控靶标和防控效果与应用范围的差异性,因此筛选高效的、多靶标菌株是提升防控效果,促进微生物农药引用的关键步骤。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多种作物病害具有高效防控作用的哈茨木霉TH‑16菌株,对白菜炭疽病菌、番茄炭疽病菌、葡萄黑霉病菌和辣椒叶斑病菌防治效果好,且对其他病害亦有广谱的抑制效果。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 一株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16,保藏编号为CGMCC No. 40159。
[0009] 一种上述哈茨木霉TH‑16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害药剂中的应用。
[0010] 一种包含上述哈茨木霉TH‑16的农药或肥料
[0011] 优选地,所述农药或肥料的施用对象选自番茄,葡萄,白菜,辣椒,桃,大葱或蒜。
[0012] 所述农药的防治对象为白菜炭疽病、番茄炭疽病、葡萄黑霉病、辣椒叶斑病、桃褐斑病、大葱紫斑病和大蒜白斑病。
[0013] 所述农药或肥料还可以包含其他活性成分或微生物。
[0014]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哈茨木霉TH‑16分离自田间土壤,易于培养,产孢量巨大,且菌株未经任何基因修饰,因此将其释放到自然界中不会在成任何生态的、环境的隐患,是非常安全的生物防治介体;本发明的哈茨木霉TH‑16同时对多种作物主要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显示出该菌有较大的潜力开发成商品化的生物农药。
[0015] 生物保藏信息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16,于2022年04月19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地址为中国北京,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 No. 40159。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TH‑16在PDA培养基上的形态(25℃,7天);图2是哈茨木霉TH‑16分别与辣椒叶斑病菌、桃褐斑病菌、铃薯早疫病菌和大蒜白斑病菌对峙培养结果;
图3是哈茨木霉TH‑16与番茄炭疽病菌互作的电镜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
[0018] 实施例1 哈茨木霉TH‑16菌株的分离及鉴定1. 哈茨木霉TH‑16菌株的分离
选择德州市设施番茄病害较为严重的,在相对发病较为轻的大棚内采集植株周围取土:去除地表浮土,取根际土壤10克。将采集的土壤装入灭菌的三瓶中,加入100 mL灭菌,充分摇匀后静置10分钟,吸取上部液体做浓度梯度稀释,吸取100 μL不同稀释后的稀释液均匀涂布于PDA固体培养基上,于25℃培养3天,待长出菌落后。挑取菌落进行扩大培养,并以辣椒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对象用平板对峙法进行筛选:将叶斑病菌接种于固体PDA培养基的一侧四分之一处,另一侧用无菌牙签接种待筛菌株,同时在新的PDA培养基上接种待筛菌株用于菌种扩繁保存。7天后观察对峙培养效果,根据抑菌圈直径推测筛选得到的不同菌种的抑菌效果,根据抑菌效果筛选获得最高效的防治菌种,编号为TH‑16,将其以滤纸片法在50%甘油中保存于‑80℃箱。
[0019] 2. TH‑16菌株的鉴定将筛选得到的高效菌株TH‑16接种于PDA培养基(图1),观察显示,该菌株初始菌落呈白色,絮状,培养3天后菌落逐渐变绿,1周周后呈暗绿色。显微观察显示分生孢子梗从菌丝的侧枝上生出,分生孢子呈球形。
[0020] 收集菌体,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引物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和ITS5(5’‑GGAAGTAAAAGTCGTAACAAGG‑3’)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回收后送至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进行BLAST比对。经MEGA和ClustalW系统进化分析,并结合菌体形态观察,确定该菌株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于2022年04月19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159。
[0021] 实施例2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16对多种作物病害的抑制效果研究将保存的哈茨木霉TH‑16,接种于PDA培养基上,于25℃培养7天后作为测试菌种。
[0022] 以大白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番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homoides)、葡萄黑霉病菌(Nigrospora sphaerica)、辣椒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桃褐斑病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大葱紫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大蒜白斑病菌(Stemphylium eturmiunum)为防治对象,采用平板菌落对峙培养的方法检测哈茨木霉TH‑16对上述植物病害的抑制效果,每处理重复3次,25℃,培养5天后,测量对照的菌落直径(mm)和对峙培养菌落直径(mm)并计算抑制率。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对峙培养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
[0023] 表1 哈茨木霉TH‑16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means±SD)表中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性。
[0024] 由表1可以看出,哈茨木霉TH‑16对大白菜炭疽病菌、番茄炭疽病菌、葡萄黑霉病菌和辣椒叶斑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抑制率均高于70%,尤其对大白菜炭疽病菌、番茄炭疽病菌和葡萄黑霉病菌防控效果达90%以上。但是对桃褐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和大蒜白斑病菌的防控效果相对较差,尤其对大蒜白斑病菌抑制率仅35%左右,效果较差。
[0025] 由图2可以看出,哈茨木霉TH‑16与大白菜炭疽病菌、番茄炭疽病菌和葡萄黑霉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和寄生能力,哈茨木霉TH‑16几乎覆盖病原菌菌落,哈茨木霉TH‑16生长迅速,几乎布满培养皿,说明防控效果较好;然而与大蒜白斑病菌对峙培养后,相同时期内,防控效果远低于其它病原菌,大蒜白斑病菌的生长受限制较低,说明其对大蒜白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差。
[0026] 由图3可以看出,哈茨木霉TH‑16能够缠绕作物病害菌丝,导致作物病害菌丝破裂,对作物病害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