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肥料;肥料制造 / 由废物或垃圾制成的肥料 / 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

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

申请号 CN202210981671.5 申请日 2022-08-15 公开(公告)号 CN115281032B 公开(公告)日 2024-05-03
申请人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湖北谷云科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静; 魏金涛; 赵娜; 郭万正; 朱克军; 陈芳; 樊启文; 杜恩存; 陶文静; 黄少文; 金枫;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一种基于 饲料 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种植饲料桑;收集所述饲料桑,将所述饲料桑用于养殖畜禽和/或培养食用菌;采用包括所述畜禽产生的畜禽粪和/或所述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作为 蚯蚓养殖 基料的堆肥底料的原料用于养殖蚯蚓;将养殖蚯蚓产生的蚯蚓养殖废弃物用于种植所述饲料桑。该方法不仅能够输出多元化的商业产品提高饲料桑的利用 水 平,还能够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能够保证饲料桑种植产业的良性发展。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种植饲料桑;
收集所述饲料桑,将所述饲料桑用于养殖畜禽和/或培养食用菌;
采用包括所述畜禽产生的畜禽粪和/或所述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作为蚯蚓养殖基料的堆肥底料的原料用于养殖蚯蚓;
将养殖蚯蚓产生的蚯蚓养殖废弃物作为饲料桑肥的原料用于种植所述饲料桑,其中,冬肥的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60%~70%,春肥的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10%左右,夏肥的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10%~20%,秋肥的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5%~10%;
用于养殖畜禽的饲料桑为生长高度70cm~100cm的全株饲料桑;
用于培养食用菌的饲料桑为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
将所述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饲料桑粉碎成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
将所述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再使用所述食用菌培养基培养所述食用菌,所述食用菌为金针菇或杏鲍菇;
所述食用菌为金针菇,所述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的粒径为2cm~3cm;
所述食用菌培养基的量为60%~6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为杏鲍菇,所述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为金针菇,所述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每1kg所述食用菌培养基中还添加有15mg~25mg维生素B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养殖得到的蚯蚓用于养殖畜禽。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堆肥底料的原料包括所述畜禽产生的畜禽粪、所述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以及玉米秸秆,所述畜禽粪、所述食用菌糠以及玉米秸秆的质量比为(2~4):(2~
5):(1~2);
所述食用菌糠包括质量比为(2~4):(1~3)的金针菇菌糠以及杏鲍菇菌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蚯蚓养殖基料通过包括如下步骤进行制备:
将堆肥发酵菌与玉米粉混合形成混合物,再将所述混合物与所述堆肥底料混合堆积,堆积形成的堆体高度为1.3米~1.5米,堆积期间,进行翻堆2次~4次;
温度为25℃~33℃时,堆积时间为25天~35天;温度为10℃~20℃时,堆积时间为45天~60天;
所述堆肥发酵菌与所述玉米粉的质量比为1:(50~200);
所述堆肥发酵菌与所述堆肥底料的质量比为(0.05~0.2)千克:1吨;
所述堆肥发酵菌包括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中的至少一种。

说明书全文

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农业种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饲料桑指经过品种选育或种植模式改良的,具有生长速度快、蛋白含量高、抗逆性强、适于机械化采收等特性的饲用桑品种。基于降低种植成本、集中管理、机械化采收等因素,饲料桑多采用集中规模化种植。大规模的种植,需要大量的肥料投入,对应着有大量的饲料桑产出,为实现饲料桑产业的效益最大化,保证饲料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围绕饲料桑建立一种高效的种养方法,使饲料桑能够得到高效利用,且有利于生态循环,然而,对于这一现状目前并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发明内容
[0003]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饲料桑的利用平,且有利于生态循环的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
[0004]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5] 种植饲料桑;
[0006] 收集所述饲料桑,将所述饲料桑用于养殖畜禽和/或培养食用菌;
[0007] 采用包括所述畜禽产生的畜禽粪和/或所述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作为蚯蚓养殖基料的堆肥底料的原料用于养殖蚯蚓;
[0008] 将养殖蚯蚓产生的蚯蚓养殖废弃物用于种植所述饲料桑。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养殖畜禽的饲料桑为生长高度70cm~100cm的全株饲料桑;
[0010] 用于培养食用菌的饲料桑为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的步骤包括:
[0012] 将所述饲料桑粉碎成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
[0013] 以所述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再使用所述食用菌培养基培养所述食用菌。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的粒径为2cm~3cm;
[0015] 所述食用菌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0%~67%。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食用菌培养基的制备方式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0017] (1)直接以新鲜的所述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所述食用菌培养基;
[0018] (2)将所述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所述食用菌培养基。
[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风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所述食用菌培养基时,所述食用菌为金针菇或杏鲍菇;
[0020] 可选地,所述食用菌为金针菇,所述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021]
[0022]
[0023] 可选地,所述食用菌为杏鲍菇,所述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024]
[002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1kg所述食用菌培养基中还添加有15mg~25mg维生素B1。
[002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0027] 将养殖得到的蚯蚓用于养殖畜禽。
[002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堆肥底料的原料包括所述畜禽产生的畜禽粪、所述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以及玉米秸秆,所述畜禽粪、所述食用菌糠以及玉米秸秆的质量比为(2~4):(2~5):(1~2);
[0029] 所述食用菌糠包括质量比为(2~4):(1~3)的金针菇菌糠以及杏鲍菇菌糠。
[00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蚯蚓养殖基料通过包括如下步骤进行制备:
[0031] 将堆肥发酵菌与玉米粉混合形成混合物,再将所述混合物与所述堆肥底料混合堆积,堆积形成的堆体高度为1.3米~1.5米,堆积期间,进行翻堆2次~4次;
[0032] 温度为25℃~33℃时,堆积时间为25天~35天;温度为10℃~20℃时,堆积时间为45天~60天;
[0033] 所述堆肥发酵菌与所述玉米粉的质量比为1:(50~200);
[0034] 所述堆肥发酵菌与所述堆肥底料的质量比为(0.05~0.2)千克:1吨;
[0035] 所述堆肥发酵菌包括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中的至少一种。
[0036] 上述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以种植得到的饲料桑为原料,将饲料桑用于养殖畜禽和/或培养食用菌,然后采用包括畜禽产生的畜禽粪和/或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作为蚯蚓养殖基料的堆肥底料的原料用于蚯蚓养殖,接着又将蚯蚓产生的蚯蚓养殖废弃物用于饲料桑种植,每一个种养环节所形成的产出产品(畜禽、食用菌等)可作为商品输出且种养废弃物(畜禽粪、食用菌糠、蚯蚓养殖废弃物等)可用于下一个种养环节中,该方法不仅能够输出多元化的商业产品提高饲料桑的利用水平,还能够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能够保证饲料桑种植产业的良性发展。附图说明
[0037] 图1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39]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0] 本申请中,以开放式描述的技术特征中,包括所列举特征组成的封闭式技术方案,也包括所列举特征的开放式技术方案。
[0041]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2] 种植饲料桑;
[0043] 收集饲料桑,将饲料桑用于养殖畜禽和/或培养食用菌;
[0044] 采用包括畜禽产生的畜禽粪和/或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作为蚯蚓养殖基料的堆肥底料的原料用于养殖蚯蚓;
[0045] 将养殖蚯蚓产生的蚯蚓养殖废弃物用于种植饲料桑。
[0046] 上述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以种植得到的饲料桑为原料,将饲料桑用于养殖畜禽和/或培养食用菌,然后采用包括畜禽产生的畜禽粪和/或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作为蚯蚓养殖基料的堆肥底料的原料用于养殖蚯蚓,接着又将养殖蚯蚓产生的蚯蚓养殖废弃物用于种植饲料桑,每一个种养环节所形成的产出产品(畜禽、食用菌等)可作为商品输出且种养废弃物(畜禽粪、食用菌糠、蚯蚓养殖废弃物等)可用于下一个种养环节中,该方法不仅能够输出多元化的商业产品提高饲料桑的利用水平,还能够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能够保证饲料桑种植产业的良性发展。
[0047] 关于培养食用菌:
[0048]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用于培养食用菌的饲料桑为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饲料桑的生长高度达到120cm以上时,其蛋白含量下降,且其枝条占比高,枝条中的木质结构疏松,且含有一定的桑叶,若将其作为畜禽饲料的原料,会降低畜禽饲料的品质,但是其适合用于培养食用菌。进一步地,本申请中一实施方式中用于培养食用菌的饲料桑为全株饲料桑,相比于仅采用桑枝或者仅采用饲料桑的某一部分用于培养食用菌,其营养成分更高,更有利于培养出优质的食用菌。
[0049] 进一步地,用于培养食用菌的饲料桑风干基础下的蛋白含量为8%~15%。
[0050] 进一步地,用于培养食用菌的饲料桑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55%~61%。
[0051] 进一步地,用于培养食用菌的饲料桑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32%~35%。
[0052]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将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的步骤包括:
[0053] 将饲料桑粉碎成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
[0054] 以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再使用食用菌培养基培养食用菌。
[0055] 进一步地,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的粒径为2cm~3cm。
[0056] 可以理解地,可以直接利用具有切碎功能的收割装置采收饲料桑使饲料桑粉碎成颗粒。可以理解地,若采收得到的饲料桑颗粒粒径较大,可以使用粉碎机再次进行粉碎直至粒径符合要求。
[0057] 进一步地,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0%~67%。
[0058] 进一步地,食用菌培养基的制备方式有两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0059] 方式一:直接以新鲜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
[0060] 具体地,将新鲜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与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后,装袋,灭菌,即可进行接种和管理。
[0061] 方式二:将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风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
[0062] 具体地,采用方法二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进行培养的食用菌例如可以但不限于是金针菇、杏鲍菇中等等。
[0063] 更具体地,食用菌为金针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064]
[0065] 采用按照上述配方复配形成的食用菌培养基培养金针菇,培养基的菌丝生长速度可达到0.84cm/d~0.94cm/d,菌丝满袋天数为36天~39天,生物转化率可达105%~115%,而且菌丝粗壮、洁白、浓密,长势好,高于传统的以籽壳与玉米芯为主的培养基生物转化率。
[0066] 更优选地,食用菌为金针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067]
[0068] 更具体地,食用菌为杏鲍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069]
[0070]
[0071] 采用按照上述配方复配形成的食用菌培养基培养杏鲍菇,培养基的菌丝生长速度可达0.55cm/d~0.70cm/d,菌丝满袋天数为28天~33天,生物转化率达105%~125%,菇型大,整齐度好;相比于传统的以杂木屑与玉米芯为主的培养基,生物转化率更高,菇型更大,更整齐。
[0072] 更优选地,食用菌为杏鲍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073]
[0074] 更具体地,上述无论培养的食用菌是金针菇,还是杏鲍菇,每1kg食用菌培养基中还添加有15mg~25mg维生素B1。
[0075] 可以理解地,上述方法培养的食用菌在成熟采收后,剩下的养殖废弃物可形成食用菌糠,食用菌糠中还含有大量的菌丝体以及糖类、酶类、有机酸等营养物质,且食用菌糠的结构疏松多孔,透气性好,适用于蚯蚓的养殖。
[0076] 关于养殖畜禽:
[0077]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用于畜禽养殖的饲料桑为生长高度70cm~100cm的全株饲料桑。饲料桑的生长高度在这一范围内时收获,年生物产量大,蛋白桑蛋白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并累积了较多的生物活性物质,最适宜将其制成畜禽饲料用于畜禽养殖,其品质与苜蓿干草接近,是较为优质的畜禽饲料原料。
[0078] 进一步地,用于畜禽养殖的饲料桑风干基础下的蛋白含量为15%~25%。
[0079] 进一步地,用于畜禽养殖的饲料桑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45%~55%。
[0080] 进一步地,用于畜禽养殖的饲料桑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27%~33%。
[0081]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将饲料桑用于养殖畜禽的步骤包括:
[0082] 对饲料桑进行加工制成畜禽饲料,再使用畜禽饲料喂养畜禽。
[0083] 进一步地,对饲料桑进行加工制成畜禽饲料的方式包括如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0084] (1)先将饲料桑烘干粉碎成畜禽用饲料桑粉,然后以畜禽用饲料桑粉为原料加工制成畜禽饲料;
[0085] (2)将饲料桑进行青贮,将青贮产物直接作为畜禽饲料;
[0086] (3)将饲料桑进行发酵,将发酵产物直接作为畜禽饲料;
[0087] (4)将饲料桑先进行发酵,然后以发酵产物为原料加工制成畜禽饲料。
[0088]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畜禽例如可以但不限于是生猪、羊等等。
[0089] 可以理解地,生猪例如可以是育肥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以及种公猪中等等。进一步地,针对不同类型的生猪,畜禽饲料的配方有所不同。例如,采用如下方式制备畜禽饲料喂养生猪时:先将饲料桑烘干粉碎成畜禽用饲料桑粉,然后以畜禽用饲料桑粉为原料加工制成畜禽饲料,用于喂养育肥猪的畜禽用饲料桑粉的质量占畜禽饲料总质量的3%~10%,用于喂养妊娠母猪的畜禽用饲料桑粉的质量占畜禽饲料总质量的3%~8%;用于喂养哺乳母猪的畜禽用饲料桑粉的质量占畜禽饲料总质量的5%~8%;用于喂养种公猪的畜禽用饲料桑粉的质量占畜禽饲料总质量的5%~10%。
[0090]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上述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0091] 将养殖得到的蚯蚓用于养殖畜禽。
[0092] 进一步地,养殖得到的蚯蚓例如可以作为畜禽饲料的原料用于喂养生猪等畜禽。蚯蚓是一种优质蛋白,在畜禽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蚯蚓替代鱼粉作为原料,可缓解畜禽养殖业对进口鱼粉的依赖,同时提高畜禽饲料的饲用效价,更加有利于养殖生猪等畜禽的营养健康。出于成本考虑,优选地,蚯蚓的质量占畜禽饲料总质量的3%~5%。进一步地,养殖的畜禽为生猪时,将原料中含蚯蚓的畜禽饲料优选用于生长阶段为幼仔猪(体重不超过15公斤)阶段的生猪养殖中,即作为乳猪料和仔猪料。可以理解地,这里所使用的蚯蚓可以是经上述方法中的养殖蚯蚓得到的。
[0093] 关于养殖蚯蚓:
[0094]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用于养殖蚯蚓的堆肥底料的原料包括畜禽产生的畜禽粪以及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
[0095] 进一步地,堆肥底料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2~4):(2~5):(1~2)的畜禽粪、食用菌糠以及玉米秸秆。优选地,堆肥底料的原料中畜禽粪、食用菌糠以及玉米秸秆的质量比为2:2:1。
[0096] 进一步地,食用菌糠包括质量比为(2~4):(1~3)的金针菇菌糠以及杏鲍菇菌糠。优选地,食用菌糠中金针菇菌糠以及杏鲍菇菌糠的质量比为2:1。
[0097] 进一步地,堆肥底料通过包括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0098] 将畜禽粪、食用菌糠以及玉米秸秆混合均匀。
[0099] 进一步地,蚯蚓养殖基料通过将堆肥底料进行发酵制备得到。
[0100] 进一步地,蚯蚓养殖基料通过包括如下步骤进行制备:
[0101] 将堆肥发酵菌与玉米粉混合形成混合物,再将混合物与堆肥底料混合堆积。通过堆肥的方式可使原料充分腐熟,利于蚯蚓快速吸收养分,加速蚯蚓的生长。也可避免养殖蚯蚓过程中,堆肥底料发酵升温造成蚯蚓死亡。进一步地,采用上述步骤进行发酵还可杀灭原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及虫卵,不仅保证蚯蚓生长过程中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也保证后续使用蚯蚓粪等蚯蚓养殖废弃物种植饲料桑时的使用安全。
[0102] 具体地,堆肥发酵菌与玉米粉的质量比为1:(50~200)。优选地,堆肥发酵菌与玉米粉的质量比为1:100。
[0103] 具体地,堆肥发酵菌与堆肥底料的质量比为(0.05~0.2)千克:1吨。优选地,堆肥发酵菌与堆肥底料的质量比为0.1千克:1吨。
[0104] 具体地,堆肥发酵菌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中的至少一种。
[0105] 具体地,将混合物与堆肥底料混合堆积形成的堆体高度为1.3米~1.5米。
[0106] 具体地,堆肥时间与气温相关,气温月底,堆肥时间越长。例如,温度为25℃~33℃时,堆积时间为25天~35天;温度为10℃~20℃时,堆积时间为45天~60天。
[0107] 具体地,堆积期间,进行翻堆2次~4次。
[0108] 可以理解地,蚯蚓干体蛋白含量70%左右,且含有蚓激酶、抗菌肽等活性组分,也是一种十分优质的动物蛋白源,将其作为畜禽饲料的原料用于养殖畜禽,有利于促进畜禽生长。
[0109] 可以理解地,蚯蚓成熟采收后,还能够得到颜色均一、带泥土气味的蚯蚓养殖废弃物。蚯蚓养殖废弃物主要包括蚯蚓粪,蚯蚓粪具有团粒结构、多孔性、表面积大、吸附强等特点,还含有腐殖酸、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及其分泌物等成分,而且,蚯蚓养殖废弃物中残留的活蚯蚓和蚯蚓卵也可直接在施肥土壤中进行生物活动,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将蚯蚓养殖成熟通过光照诱引收集蚯蚓后,剩下的物料即是蚯蚓养殖废弃物,其可直接作为有机肥施用于饲料桑园或农田中种植饲料桑,促进饲料桑的生长。
[0110] 关于饲料桑种植:
[0111]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饲料桑的种植场地例如可以是丘陵、农田等连片土地。
[0112]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饲料桑的田间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控、排水防旱、翻耕除草、施肥管理等等。
[0113] 在一个具体地示例中,采用上述养殖蚯蚓后形成的蚯蚓养殖废弃物作为饲料桑肥的原料种植饲料桑。
[0114]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饲料桑的施肥方式例如可以是施足冬基肥,追施春肥,重施夏肥,补施秋肥。
[0115] 进一步地,以冬肥为基础肥,冬肥的施肥量对饲料桑的产量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以冬肥为基础肥在冬耕时施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优选地,冬肥的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60%~70%。
[0116] 进一步地,春肥有利于促进饲料桑枝叶快速生长,在春季新芽长出时即可施春肥。优选地,春肥的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10%左右。
[0117] 进一步地,至夏季,将春茬收割后,饲料桑消耗了大量的养分,且夏季气温高,雨水充足,土壤肥料分解快,此时饲料桑生长旺盛,是饲料桑的重要产出期,需要补充大量的养分。进一步地,夏季在上茬收割后1天~7天左右施夏肥。优选地,夏肥的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10%~20%。优选地,每亩桑园可以另外再施尿素6kg~10kg。
[0118] 进一步地,至秋季,即九十月后,饲料桑的生长速度减缓,且天气干旱,可适当减少施肥量。优选地,秋肥的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5%~10%。
[0119] 进一步地,每亩饲料桑园的施肥量为2吨~4吨。
[0120] 进一步地,饲料桑的施肥方式例如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121] 在饲料桑坊间开挖深度15cm~25cm的施肥沟,在沟内均匀施撒饲料桑肥。
[0122] 上述基于饲料桑的多元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方法以种植得到的饲料桑为原料,将饲料桑用于养殖畜禽和/或培养食用菌,然后采用包括畜禽产生的畜禽粪和/或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作为蚯蚓养殖基料的堆肥底料的原料用于养殖蚯蚓,接着又将养殖蚯蚓产生的蚯蚓粪用于饲料桑种植。进一步地,养殖成的蚯蚓可以用于养殖畜禽。循环种养产生的畜禽和食用菌可以作为商业产品进行输出,其他产出物可以用作于循环内其他种养环节中的种养原料,促进各个种养环节均具有良好的产出品质,大大提高了饲料桑的利用水平,构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使饲料桑种植产业能够得以良性发展。
[0123] 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0124] 实施例1
[0125] 将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步骤包括:
[0126] 将饲料桑粉碎成粒径2cm~3cm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
[0127] 将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风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再使用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培养食用菌。
[0128] 培养的食用菌为金针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129]
[0130]
[0131] 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按照每1kg培养基另加20mg维生素B1。
[0132] 实施例2
[0133] 将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步骤包括:
[0134] 将饲料桑粉碎成粒径2cm~3cm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
[0135] 将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风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再使用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培养食用菌。
[0136] 培养的食用菌为金针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137]
[0138]
[0139] 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按照每1kg培养基另加20mg维生素B1。
[0140] 实施例3
[0141] 将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步骤包括:
[0142] 将饲料桑粉碎成粒径2cm~3cm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
[0143] 将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风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再使用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培养食用菌。
[0144] 培养的食用菌为金针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145]
[0146] 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按照每1kg培养基另加20mg维生素B1。
[0147] 对比例1
[0148] 培养的食用菌为金针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149]
[0150] 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按照每1kg培养基另加20mg维生素B1。
[0151] 观察实施例1~实施例3以及对比例1培养的金针菇,对金针菇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下表1。
[0152] 表1.金针菇生长情况评价结果
[0153]
[0154] 由表1可见,与对比例1相比,实施例1~实施例3培养的金针菇,菌丝生长速度快,且菌丝满袋天数更短,生物转化率更高。
[0155] 实施例4
[0156] 将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步骤包括:
[0157] 将饲料桑粉碎成粒径2cm~3cm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
[0158] 将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风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再使用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培养食用菌。
[0159] 培养的食用菌为杏鲍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160]
[0161] 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按照每1kg培养基另加20mg维生素B1。
[0162] 实施例5
[0163] 将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步骤包括:
[0164] 将饲料桑碎成粒径2cm~3cm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
[0165] 将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风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再使用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培养食用菌。
[0166] 培养的食用菌为杏鲍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167]
[0168]
[0169] 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按照每1kg培养基另加20mg维生素B1。
[0170] 实施例6
[0171] 将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步骤包括:
[0172] 将饲料桑粉碎成粒径2cm~3cm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
[0173] 将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风干,以风干后的食用菌用饲料桑颗粒为原料制成食用菌培养基,再使用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培养食用菌。
[0174] 培养的食用菌为杏鲍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175]
[0176]
[0177] 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按照每1kg培养基另加20mg维生素B1。
[0178] 对比例2
[0179] 培养的食用菌为杏鲍菇,食用菌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180]
[0181] 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按照每1kg培养基另加20mg维生素B1。
[0182] 观察实施例4~实施例6以及对比例2培养的杏鲍菇,对杏鲍菇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下表2。
[0183] 表2.杏鲍菇生长情况评价结果
[0184]
[0185] 由表2可见,与对比例2相比,实施例4~实施例6培养的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快,且菌丝满袋天数更短、生物转化率更高、菇行更大、整齐度更好。
[0186] 实施例7
[0187] (1)在饲料桑园种植出饲料桑。
[0188] (2)分类采收饲料桑,将生长高度70cm~100cm的全株饲料桑用于养殖畜禽;将生长高度不低于120cm的全株饲料桑用于培养食用菌。
[0189] 其中,养殖畜禽的方法包括:
[0190] 将饲料桑烘干粉碎成畜禽用饲料桑粉;然后以畜禽用饲料桑粉为原料制成畜禽饲料,再使用所述畜禽饲料喂养畜禽。其中,用于喂养育肥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种公猪的畜禽用饲料桑粉的质量分别占所述畜禽饲料总质量的4%、5%、6%、8%;用于喂养幼仔猪的畜禽饲料的原料还包括蚯蚓,蚯蚓的质量占畜禽饲料总质量的3.5%。
[0191] 其中,培养食用菌的方法参照实施例1和实施例4。(3)采用畜禽产生的畜禽粪、食用菌采摘后形成的食用菌糠、玉米秸秆作为蚯蚓养殖基料的堆肥底料的原料用于养殖蚯蚓;堆肥底料的制备步骤包括:
[0192] 畜禽粪、食用菌糠、玉米秸秆的质量比为2:2:1;其中食用菌糠中金针菇菌糠与杏鲍菇菌糠的质量比为2:1;将畜禽粪、食用菌糠以及玉米秸秆混合均匀。
[0193] 蚯蚓养殖基料的制备步骤包括:
[0194] 将堆肥发酵菌先与玉米粉按质量比1:100混合形成混合物,然后按每吨堆肥底料中添加0.1kg的堆肥发酵菌的比例将混合物分层播洒于堆肥底料中,堆体高度为1.3米,堆积30天左右,堆肥期间,需翻堆3次,充分腐熟后形成蚯蚓养殖基料。
[0195] (4)将养殖得到的蚯蚓用于下一养殖循环的畜禽养殖中,将养殖蚯蚓产生的蚯蚓养殖废弃物用于下一循环的饲料桑种植中实现生态循环。
[0196]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97]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