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一般喷射或雾化;对表面涂覆液体或其他流体的一般方法 / 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及制备方法

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及制备方法

申请号 CN202410104154.9 申请日 2024-01-24 公开(公告)号 CN118003745A 公开(公告)日 2024-05-10
申请人 嘉兴大钰机械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景洪; 张台炜;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出料装置、储料装置、预处理装置、第一涂布装置、辊压装置、含浸装置、第二涂布装置、 凝固 槽、 水 洗槽、烘干装置、定型装置、印刷装置、收卷装置,本 申请 通过分别对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层叠得到复合面料,从而解决现有涂敷厚度过厚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 面层 为 聚合物 材料,通过第一基材卷与第二基材卷复合的形式增加科技布整体的厚度,同时又可以调整 中间层 的厚度对应降低面层的厚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出料装置(1)、储料装置(2)、预处理装置(3)、第一涂布装置(4)、辊压装置(5)、含浸装置(61)、第二涂布装置(62)、凝固槽(7)、洗槽(8)、烘干装置(9)、定型装置(10)、印刷装置(11)、收卷装置(12);
第一基材卷与第二基材卷通过所述第一出料装置(1)放卷相互重叠的同步传送,在所述储料装置(2)内进行储料与张调节后,进入预处理装置(3)提高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的湿度并改善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的亲水性;
所述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经过预处理装置(3)后分离,第一基材(14)进入第一涂布装置(4)涂敷形成中间层(16),第二基材(15)进入辊压装置(5)辊压排除空气后进入含浸装置(61)浸泡,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重叠通过所述中间层(16)相连接,所述第二涂布装置(62)在所述第二基材(15)的涂敷表面形成面层(17),得到复合面料的半成品;
所述复合面料的半成品经过所述凝固槽(7)进行固化后进入水洗槽(8)清洗,到达烘干装置(9)进行初步烘干,再经过定型装置(10)拉幅后二次烘干,由印刷装置(11)进行表面涂饰后得到复合面料的成品,并通过收卷装置(12)进行收卷。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装置(3)包括第一含浸槽(31)、预凝固槽(32)、第一熨烫机构(33),所述第一含浸槽(31)用于浸泡所述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所述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经过预凝固槽(32)后进入第一熨烫机构(33),所述第一熨烫机构(33)内设置有若干个加热滚筒(34)对重叠状态下的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进行正反面熨烫。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布装置(4)包括用于对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分别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以及用于对第一基材(14)进行涂敷的涂布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装置(5)由若干组辊压机构组成,所述辊压机构包括支架(51)、第一滚筒(52)、第二滚筒(53),所述第一滚筒(52)的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51)上,所述第二滚筒(53)可活动的连接在所述支架(51)上使所述第二滚筒(53)的轴心靠近或远离第一滚筒(52)运动,所述第一滚筒(52)与所述第二滚筒(53)配合辊压所述第二基材(15)。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浸装置(61)与所述第二涂布装置(62)之间设置有作用于所述第二基材(15)的挤压机构(63),所述第二基材(15)经过所述挤压机构(63)后与所述第一基材(14)上的中间层(16)贴合同步进入所述第二涂布装置(62)。
6.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洗槽(8)上设置有若干组所述辊压机构,所述复合面料交替经过在所述水洗槽(8)与所述辊压机构,所述水洗槽(8)与所述烘干装置(9)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挤出所述复合面料内多余水分的压轧装置(81)。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9)由若干组熨烫机构组成,所述熨烫机构包括第一导向辊(91)、第二导向辊(92)、加热辊(93),所述复合面料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导向辊(91)、加热辊(93)、第二导向辊(92),所述第一导向辊(91)、加热辊(93)、第二导向辊(92)的轴线相互平行且沿高度方向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辊(91)、第二导向辊(92)位于所述加热辊(93)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导向辊(91)与第二导向辊(92)间距小于所述加热辊(93)的直径,用于增加所述复合面料与所述加热辊(93)的接触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装置(10)包括沿所述复合面料行进方向的两侧对所述进行复合面料牵拉的牵引机构,以及用于吹干复合面料的热烘箱。
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二出料装置(13),所述第二出料装置(13)位于所述烘干装置(9)的下游用于对第三基材卷放卷,所述第三基材与所述复合面料复合后同步进入所述定型装置(10)。
10.一种复合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第一基材卷与第二基材卷通过第一出料装置进行放卷出料,经过第一出料装置后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相互重叠同步输送至储料装置,储料装置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进行存储并调节张力
S2、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同步进入预处理装置进行含浸调节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的亲水性;
S3、第一基材进入第一涂布装置进行涂敷,形成中间层;
S4、第二基材进入辊压装置进行辊压排除空气,然后进入含浸装置充分浸泡提高湿度防止后续涂布出现渗透;
S5、第二基材的一侧与第一基材上的中间层贴合,然后进入第二涂布装置涂敷,在第二基材的另一侧形成面层,得到复合面料的半成品;
S6、复合面料的半成品依次经过凝固槽使其面层凝固、水洗槽进行清洗、烘干装置加热初步烘干、定型装置拉宽定型并二次烘干、印刷装置进行表面涂饰后得到复合面料的成品;
S7、通过收卷装置对复合面料的成品进行收卷。

说明书全文

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一种涂布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科技布是一种新型的复合面料,由于其在外观、纹理上与真皮接近,同时又具有更好的透气性与亲肤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被广泛的应用在沙发、床、车辆内饰等软包裹产品。
[0003] 现有的科技布生产加工过程,按照生产工艺区分为干法工艺与湿法工艺,传统的湿法工艺所生产的科技布,通过控制聚合物材料层的涂敷厚度来调整科技布的厚度,而聚合物材料层的涂敷厚度过厚降低了其凝固效率以及导致科技布的耐撕、耐折性能下降,对此需要提出相应的改进。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及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聚合物材料的涂敷厚度过厚降低了其凝固效率以及自身性能的问题。
[0005] 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出料装置、储料装置、预处理装置、第一涂布装置、辊压装置、含浸装置、第二涂布装置、凝固槽、洗槽、烘干装置、定型装置、印刷装置、收卷装置;
[0006] 第一基材卷与第二基材卷通过所述第一出料装置放卷相互重叠的同步传送,在所述储料装置内进行储料与张调节后,进入预处理装置提高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的湿度并改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的亲水性;
[0007] 所述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经过预处理装置后分离,第一基材进入第一涂布装置涂敷形成中间层,第二基材进入辊压装置辊压排除空气后进入含浸装置浸泡,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重叠通过所述中间层相连接,所述第二涂布装置在所述第二基材的涂敷表面形成面层,得到复合面料的半成品;
[0008] 所述复合面料的半成品经过所述凝固槽进行固化后进入水洗槽清洗,到达烘干装置进行初步烘干,再经过定型装置拉幅后二次烘干,由印刷装置进行表面涂饰后得到复合面料的成品,并通过收卷装置进行收卷。
[0009] 本申请通过分别对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层叠得到复合面料,从而解决现有涂敷厚度过厚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面层为聚合物材料,通过第一基材卷与第二基材卷复合的形式增加科技布整体的厚度,同时又可以调整中间层的厚度对应降低面层的厚度。
[0010] 本申请中的设备能够通过第一出料装置、储料装置、预处理装置配合使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储料、储料、预处理步骤同步进行,能够更大化的提高设备利用率;第一涂布装置用于对第一基材进行涂敷形成中间层;辊压装置、含浸装置用于对第二基材进行湿度调节;第二基材与第一基材上的中间层贴合后通过第二涂布装置在第二基材上涂敷形成面层。
[0011]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0012] 可选的,所述预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含浸槽、预凝固槽、第一熨烫机构,所述第一含浸槽用于浸泡所述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所述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经过预凝固槽后进入第一熨烫机构,所述第一熨烫机构内设置有若干个加热滚筒对重叠状态下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进行正反面熨烫。
[0013] 可选的,所述第一涂布装置包括用于对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分别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以及用于对第一基材进行涂敷的涂布机构。
[0014] 可选的,所述辊压装置由若干组辊压机构组成,所述辊压机构包括支架、第一滚筒、第二滚筒,所述第一滚筒的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滚筒可活动的连接在所述支架上使所述第二滚筒的轴心靠近或远离第一滚筒运动,所述第一滚筒与所述第二滚筒配合辊压所述第二基材。
[0015] 可选的,所述含浸装置与所述第二涂布装置之间设置有作用于所述第二基材的挤压机构,所述第二基材经过所述挤压机构后与所述第一基材上的中间层贴合同步进入所述第二涂布装置。
[0016] 可选的,所述水洗槽上设置有若干组所述辊压机构,所述复合面料交替经过在所述水洗槽与所述辊压机构,所述水洗槽与所述烘干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挤出所述复合面料内多余水分的压轧装置。
[0017] 可选的,所述烘干装置由若干组熨烫机构组成,所述熨烫机构包括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加热辊,所述复合面料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导向辊、加热辊、第二导向辊,所述第一导向辊、加热辊、第二导向辊的轴线相互平行且沿高度方向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位于所述加热辊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导向辊与第二导向辊间距小于所述加热辊的直径,用于增加所述复合面料与所述加热辊的接触面积。
[0018] 可选的,所述定型装置包括沿所述复合面料行进方向的两侧对所述进行复合面料牵拉的牵引机构,以及用于吹干复合面料的热烘箱。
[0019] 可选的,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二出料装置,所述第二出料装置位于所述烘干装置的下游用于对第三基材卷放卷,所述第三基材与所述复合面料复合后同步进入所述定型装置。
[0020] 一种复合面料的制备方法,采用上述设备,包括以下步骤:
[0021] S1、第一基材卷与第二基材卷通过第一出料装置进行放卷出料,经过第一出料装置后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相互重叠同步输送至储料装置,储料装置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进行存储并调节张力
[0022] S2、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同步进入预处理装置进行含浸调节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的亲水性;
[0023] S3、第一基材进入第一涂布装置进行涂敷,形成中间层;
[0024] S4、第二基材进入辊压装置进行辊压排除空气,然后进入含浸装置充分浸泡提高湿度防止后续涂布出现渗透;
[0025] S5、第二基材的一侧与第一基材上的中间层贴合,然后进入第二涂布装置涂敷,在第二基材的另一侧形成面层,得到复合面料的半成品;
[0026] S6、复合面料的半成品依次经过凝固槽使其面层凝固、水洗槽进行清洗、烘干装置加热初步烘干、定型装置拉宽定型并二次烘干、印刷装置进行表面涂饰后得到复合面料的成品;
[0027] S7、通过收卷装置对复合面料的成品进行收卷。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申请中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0029] 图2为本申请中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0030] 图3为本申请中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为本申请中第一涂布装置、辊压装置、含浸装置、第二涂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5为本申请中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6为复合面料的剖面图;
[0034] 图7为本申请中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6] 1、第一出料装置;11、印刷装置;12、收卷装置;13、第二出料装置;14、第一基材;15、第二基材;2、储料装置;
[0037] 3、预处理装置;31、第一含浸槽;32、预凝固槽;33、第一熨烫机构;34、加热滚筒;
[0038] 4、第一涂布装置;41、第一导向辊;42、第二导向辊;43、第三导向辊;
[0039] 5、辊压装置;51、支架;52、第一滚筒;53、第二滚筒;
[0040] 61、含浸装置;62、第二涂布装置;63、挤压机构;7、凝固槽;8、水洗槽;81、压轧装置;
[0041] 9、烘干装置;91、第一导向辊;92、第二导向辊;93、加热辊;
[0042] 10、定型装置。
[0043] 具体实施方法
[0044]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5]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46]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7] 实施例一
[0048] 参考图1‑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出料装置1、储料装置2、预处理装置3、第一涂布装置4、辊压装置5、含浸装置61、第二涂布装置62、凝固槽7、水洗槽8、烘干装置9、定型装置10、印刷装置11、收卷装置12。
[0049] 其中,第一出料装置1用于对第一基材卷与第二基材卷进行放卷,使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相互重叠后的同步向下游传送,然后在储料装置2内进行储料与张力调节;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在预处理装置3内进行浸泡湿度调节,能够改善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的亲水性,增加后续涂布步骤中涂敷材料与基材的贴合效果;
[0050] 进一步的,当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经过预处理装置3后分离,第一基材14进入第一涂布装置4涂敷形成中间层16,第二基材15进入辊压装置5辊压排除空气后进入含浸装置61浸泡,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重叠通过中间层16相连接,第二涂布装置62在第二基材15的涂敷表面形成面层17,得到复合面料的半成品;
[0051] 复合面料的半成品经过凝固槽7进行固化后进入水洗槽8清洗,到达烘干装置9进行初步烘干,再经过定型装置10拉幅后二次烘干,由印刷装置11进行表面涂饰后得到复合面料的成品,并通过收卷装置12进行收卷。
[0052] 参考图3,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预处理装置3包括第一含浸槽31、预凝固槽32、第一熨烫机构33,第一含浸槽31用于浸泡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经过预凝固槽32后进入第一熨烫机构33,第一熨烫机构33内设置有若干个加热滚筒34对重叠状态下的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进行正反面熨烫,例如图3中所示,加热滚筒34的数量为4个,通过设置在加热滚筒34之间的滚筒对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进行输送以及接触面的调节,即正反面熨烫。
[0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涂布装置4包括用于对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分别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以及用于对第一基材14进行涂敷的涂布机构。
[0054] 作为优选,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涂布机构上游与下游的第一导向辊41、第二导向辊42、第三导向辊43,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5在第一导向辊41处分流,其中,第一基材14沿第一导向辊41进入涂布机构然后沿第二导向辊42向下游传输;第二基材15沿第三导向辊43向下游传输。
[0055] 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辊压装置5由若干组辊压机构组成,辊压机构包括支架51、第一滚筒52、第二滚筒53,第一滚筒52的转轴转动连接在支架51上,第二滚筒53可活动的连接在支架51上使第二滚筒53的轴心靠近或远离第一滚筒52运动,第一滚筒52与第二滚筒53配合辊压第二基材15。
[0056] 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含浸装置61与第二涂布装置62之间设置有作用于第二基材15的挤压机构63,第二基材15经过挤压机构63后与第一基材14上的中间层16贴合同步进入第二涂布装置62。
[0057] 作为优选,水洗槽8上设置有若干组辊压机构,复合面料交替经过在水洗槽8与辊压机构,水洗槽8与烘干装置9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挤出复合面料内多余水分的压轧装置81。
[0058]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烘干装置9由若干组熨烫机构组成,熨烫机构包括第一导向辊91、第二导向辊92、加热辊93,复合面料依次经过第一导向辊91、加热辊93、第二导向辊92,第一导向辊91、加热辊93、第二导向辊92的轴线相互平行且沿高度方向交错设置,第一导向辊91、第二导向辊92位于加热辊93的上方且第一导向辊91与第二导向辊92间距小于加热辊93的直径,用于增加复合面料与加热辊93的接触面积。
[0059] 为防止复合面料干燥后收缩变形,定型装置10包括沿复合面料行进方向的两侧对进行复合面料牵拉的牵引机构,以及用于吹干复合面料的热风烘箱。
[006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用于制作湿法面料的设备还包括第二出料装置13,第二出料装置13位于烘干装置9的下游用于对第三基材卷放卷,第三基材与复合面料复合后同步进入定型装置10。
[0061] 作为优选,第二出料装置13的下游设置有含浸装置,用于对第三基材进行含浸。
[0062]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复合面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设备,包括以下步骤:
[0063] S1、第一基材卷与第二基材卷通过第一出料装置进行放卷出料,经过第一出料装置后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相互重叠同步输送至储料装置,储料装置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进行存储并调节张力;
[0064] S2、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同步进入预处理装置进行含浸、预凝固、烘干操作,调节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的湿度,改善材料的亲水性;
[0065] S3、第一基材进入第一涂布装置进行涂敷,形成中间层;
[0066] S4、第二基材进入辊压装置进行辊压排除空气,然后进入含浸装置充分浸泡提高湿度防止后续在第二基材上涂布时出现渗透;
[0067] S5、将第二基材的一侧与第一基材上的中间层贴合,然后进入第二涂布装置涂敷,在第二基材的另一侧形成面层,得到复合面料的半成品;
[0068] S6、复合面料的半成品依次经过凝固槽使其面层凝固、水洗槽进行清洗、烘干装置加热初步烘干、定型装置拉宽定型并二次烘干、印刷装置进行表面涂饰后得到复合面料的成品;
[0069] S7、通过收卷装置对复合面料的成品进行收卷。
[0070] 本申请中的设备不局限于上述制备方法中的运用,还可以用于对单层基材的涂布加工,包括:
[0071] 操作一:基材通过第一出料装置1放卷后经过储料装置2储料与调节张力,然后依次进入第一含浸槽31水质浸湿、预凝固槽32预凝固、第一熨烫机构33正反面烫平完成湿度调节,接着依次经过第一涂布装置4涂敷、凝固槽7固化、水洗槽8清洗、烘干装置9初步干燥、定型装置10定型与二次干燥、印刷装置11表面印刷后,由收卷装置12收卷。
[0072] 操作二:基材通过第一出料装置1放卷后经过储料装置2储料与调节张力,然后依次进入第一含浸槽31水质浸湿、预凝固槽32预凝固、第一熨烫机构33正反面烫平完成湿度调节,接着依次进入辊压装置5辊压排除空气、含浸装置61充分浸泡、第二涂布装置62涂敷、凝固槽7固化、水洗槽8清洗、烘干装置9初步干燥、定型装置10定型与二次干燥、印刷装置11表面印刷后,由收卷装置12收卷。
[0073] 操作三:基材通过第二出料装置13进行放卷出料,基材进过含浸装置后依次进入定型装置10定型烘干、印刷装置11表面印刷后,由收卷装置12进行收卷。
[0074] 实施例二
[0075] 如图1所示,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本实施例进一步公开了如下内容:
[0076] 在凝固槽7的上侧中部设有第一裸露导辊70和第二裸露导辊71,第一裸露导辊70和第二裸露导辊71按照面料的输送方向间隔分布。
[0077] 半成品经过凝固槽7内部的若干导辊72,同时,第一裸露导辊70处于相邻两根导辊72的居中位置正上方,其次,第二裸露导辊71位于其余相邻两根导辊72的居中位置正上方。
[0078] 半成品在经过局部根的导辊72后再经过第一裸露导辊70,第一裸露导辊70使得半成品裸露于空气中,以加快凝固。
[0079] 以及经过第一裸露导辊70后的半成品又进入于凝固槽7内部的导辊72,以及再经过第二裸露导辊71,同理,第二裸露导辊71也可以提高凝固效率。
[0080] 以及第二裸露导辊71后的半成品则再进入于凝固槽7内部的导辊72,最终在凝固槽7靠近水洗槽8的一侧顶部有出料导辊73,出料导辊73使得凝固处理后的半成品进入于水洗槽8。
[0081]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裸露导辊70和第二裸露导辊71所处的高度高于凝固槽7中的凝固处理液的正常液位。
[0082] 以及凝固槽7的顶部铰接有摆臂710,摆臂710呈倾斜分布,第二裸露导辊71设于摆臂710的下端并且两者转动连接。在凝固槽7的顶部设有与摆臂710上端铰接的驱动器711,驱动器711呈倾斜分布,以及驱动器711的倾斜方向和摆臂710的倾斜方向相反。
[0083] 在第二裸露导辊71的后方设有裸露第三辊74。
[0084] 如上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半成品以间歇式接触于凝固液,以提高生产效率。
[0085] 实施例三
[0086] 如图7所示,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本实施例进一步公开了如下内容:
[0087] 相邻两个加热辊93即相邻的第一导向辊91和第二导向辊92围合形成一个倒三的空间98,在烘干装置9的支架上安装有处于所述空间中的C形筒94,C形筒94的开口朝下,以使得加热辊93散发的热量从开口进入于C形筒94内,在C形筒94的内壁设有加热丝,C形筒94的外壁相切接触于半成品,具有三个接触点,在C形筒94的开口设有径向尺寸调节机构,径向尺寸调节机构用于调节C形筒94的直径,C形筒94由金属材料制成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性能。
[0088] 径向尺寸调节机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调节螺杆95,调节螺杆95的一端穿设于C形筒94的其中一侧,调节螺杆95的另一端穿设于C形筒94的另一侧,在调节螺杆95上设有螺母
96,螺母96相对调节螺杆95旋转,以调节C形筒94的直径,以使得C形筒94接触于半成品。
[0089] 即,加热辊93接触于半成品厚度方向的其中一表面,而C形筒94则接触于半成品厚度方向的另一表面。
[0090] C形筒94能够辅助加热烘干,以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散发的热量重复利用,以提高烘干效率,并且可以提高半成品在加热环节由于热胀导致半成品长度增长后的张紧度。
[0091] 其次,加热丝的加热温度等于加热辊93的加热温度。
[0092] 另外,在C形筒94的轴向中心设有固定轴,以及固定轴通过若干竖立杆连接于C形筒94的内壁顶部,这种结构可以使得C形筒94被固定。
[0093] 最后,在固定轴上间隔分布有若干扇形隔板97,扇形隔板97以使得收集的热量形成阻挡,以防止热量从C形筒94的轴向两端流失。
[0094] 扇形隔板97的外径小于C形筒94的内径。
[0095]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0096]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