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
用于制造热塑性产品和组合物的系统和方法 |
CN202080021008.X |
2020-01-15 |
CN113573862A |
2021-10-29 |
N·H·卡洛斯; A·卡迪; B·谢普勒; A·帕克; V·威尔金斯 |
可用于道路标记的热塑性组合物可使用可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的连续系统和过程方法生产。系统可以包含有包含多个进料器的进料系统(100)和包含混合器(440)和平整系统(401)的混合系统(400)。每个进料器可以配置为以根据选择的产品配方的进料速率排出材料(101)。混合系统(400)可以配置为接收、加热和合并材料(101)以产生热塑性材料,并且以确定的排出速率排出热塑性材料。 |
122 |
树脂改性剂的制造方法、树脂改性剂及复合材料 |
CN202080020104.2 |
2020-02-26 |
CN113544158A |
2021-10-22 |
神谷大介; 后藤彰宏; 中野骏; 松木诗路士; 藤泽秀次; 斋藤继之; 斋藤凉 |
一种树脂改性剂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在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存在下使乙烯性不饱和单体聚合的工序,所述纤维素纳米纤维呈经与胺或季铵盐化合物反应的状态。 |
123 |
一种低导热气凝胶类环氧树脂隔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202110868123.7 |
2021-07-30 |
CN113512272A |
2021-10-19 |
李伟华; 喻正飚; 刘欢 |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导热气凝胶类环氧树脂隔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酸酐类固化剂以及特定比例与方法将气凝胶颗粒与环氧树脂进行混合,利用真空干燥器负压排气泡,在不同梯度转速下离心混料,从而大幅度改善了气凝胶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效果,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固化强度,使制备得到的气凝胶类环氧树脂隔热复合材料分散性好、导热系数低。采用本发明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气凝胶在环氧树脂基体的分散效果,保证固化后材料的结构完整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固化强度,降低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提高隔热性能。 |
124 |
一种生物可降解PDT/Fe3O4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202010270964.3 |
2020-04-08 |
CN113493600A |
2021-10-12 |
刘昌胜; 李玉林; 罗炜; 刘天舒 |
本发明涉及医用复合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聚(外消旋丙交酯‑三亚甲基碳酸脂)/纳米四氧化三铁(PDT/Fe3O4)复合材料,所述方法为:将合成的PDT与一定量的磁性纳米Fe3O4在有机溶剂中借助机械搅拌复合、沉淀、真空干燥,并使用平板硫化机热压获得薄片。本发明合成的PDT‑Fe3O4复合材料属于柔性材料,针对传统金属标记夹存在的显影灵敏度差、生物惰性、排异反应等突出问题,具有良好的成像功能、生物可吸收性和生物降解性。 |
125 |
凝固物的制造方法 |
CN201780032142.8 |
2017-04-25 |
CN109196050B |
2021-09-21 |
藤下章惠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使用水性聚氨酯树脂组合物来简便地制造具有多孔结构的凝固物而无需历经加热、发泡等工序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凝固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包含酸值为0.01mgKOH/g以上的水性聚氨酯树脂(A)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组合物,以相对于上述水性聚氨酯树脂(A)100质量份为0.01~30质量份的范围配合氧亚乙基的含量为2×10‑2mol/g以下的增稠剂(B)而使其增稠,然后利用包含金属盐(c‑1)的凝固剂(C)进行凝固。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够对水性聚氨酯树脂组合物进行多孔化而无需历经加热、发泡工序,因此能够简便且稳定地获得具有多孔结构的凝固物。 |
126 |
一种提高四丙氟橡胶交联活性的热处理方法 |
CN201810488593.9 |
2018-05-21 |
CN108841017B |
2021-09-14 |
车延超; 吴鹏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四丙氟橡胶交联活性的热处理方法,是向四丙氟橡胶生胶中加入有机过氧化物和吸酸剂,于开炼机上塑炼至混合均匀,置于温度280~400℃的烘箱中,同时施以功率20~50KW的微波处理,采用高温烘箱加热与微波加热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述四丙氟橡胶生胶、有机过氧化物及吸酸剂混合物进行0.5~3h的热处理。以本发明方法处理后的四丙氟橡胶交联点分布均匀,具有高的交联活性。 |
127 |
制备纳米银粒子浸渍的纳米银有机-无机复合树脂的方法及使用其制备的抗菌性水管 |
CN201780046730.7 |
2017-08-09 |
CN109563274B |
2021-09-10 |
李惠卿; 李正焄 |
本发明涉及制造纳米银有机‑无机复合树脂的方法以及使用其制造的抗菌性水管,其中,由于具有抗细菌性能的纳米银合成陶瓷粒子非常均匀地分散且牢固地固定,所述纳米银有机‑无机复合树脂具有优异的抗生物性能。 |
128 |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201980055945.4 |
2019-08-23 |
CN113330068A |
2021-08-31 |
塔勒克·穆哈兰; 费希尔·萨尔·哈米德; 阿什迪普·辛格; 帕蒂克·达克什库马尔·帕特尔; 德文·布赖恩·格雷; 妮可·林赛·科彻; 马修·道格拉斯·查尔斯·哈丁; 纳伊瓦·泽比安 |
根据本发明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组合物包含与以下物质共混的聚羟基丁酸酯和聚(3‑羟基丁酸酯‑共‑3‑羟基己酸酯):热塑性淀粉,选自由磺基琥珀酸二己酯钠和马来酸酐组成的组的一种或多种增容剂,以及选自由微晶纤维素和纤维素组成的组的一种或多种添加剂。生产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的方法使用经处理的麻类植物废弃物作为碳源。 |
129 |
一种笔记本电脑D壳的成型方法 |
CN201811190072.1 |
2018-10-12 |
CN109517346B |
2021-07-13 |
王修凯; 许伟; 邓威 |
本发明属于笔记本电脑外壳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D壳的成型方法,包括:(1)备料,包括称取原料;对导热填料进行预处理;(2)将发泡剂分散到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得到高浓度溶液,将准备好的导热填料置于高浓度溶液中,高速搅拌,低温加热,得到混合物A;(3)将热塑性树脂、混合物A和其他助剂下料至双螺杆挤出机中,由熔体泵加压后注塑成型,得到笔记本电脑D壳;本发明通过发泡剂与导热填料的复合,使得导热填料在注塑成型件中分散的更加均匀;充分的发挥导热填料的作用,将笔记本电脑在工作时内部所产生的热量及时的传递出来,有效的防止笔记本电脑内部因过热而产生设备故障等问题,提高了笔记本电脑工作的可靠性。 |
130 |
用于生产可消耗性粉末的系统和方法 |
CN202110357182.8 |
2016-12-21 |
CN113087930A |
2021-07-09 |
V·德瓦拉杰; J·K·米库拉克; C·R·德卡德 |
本申请涉及用于生产可消耗性粉末的系统和方法。一种可消耗性的基于聚合的粉末混合物可以包含具有整体构造的多个基于聚合的颗粒。所述多个基于聚合的颗粒中的至少约80%可以进一步具有大体圆柱形形状。所述多个基于聚合的颗粒可以进一步具有不大于约1.2的颗粒长度分布跨度(PLDS),其中PLDS等于(L80‑L20)/L50。 |
131 |
有机硅弹性体及其制备和用途 |
CN201680042041.4 |
2016-05-27 |
CN107849259B |
2021-07-02 |
安妮·拉德高·斯科夫; S·希尔斯特德; P·S·马祖雷克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体组合物,其包含有机硅橡胶、甘油、至少一种交联剂和任选的一种或多种赋形剂,其中所述甘油作为离散液滴存在于有机硅橡胶中,所述甘油的离散液滴可通过施加高剪切力获得。 |
132 |
用于氧化剂的媒介物和递送系统 |
CN201880095708.6 |
2018-07-26 |
CN112839998A |
2021-05-25 |
卡拉·杰汉·凯瑟琳·斯皮纳; 约翰尼·伊丽莎白·诺塔兰德拉·阿方佐 |
公开了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具有氧化剂的疏水连续相和包含至少一种亲水性物质的分散亲水相;以及制备和使用所述组合物的方法。 |
133 |
添加剂组合物和使用其生产聚合物组合物的方法 |
CN201980063458.2 |
2019-09-23 |
CN112771106A |
2021-05-07 |
徐晓友; C-C·蔡; 俞新飞; D·L·多森; K·A·凯勒; M·曼尼恩; D·T·麦克布赖德 |
本发明涉及一种添加剂组合物,其包含一种或多种顺式‑1,2‑环己烷二甲酸钙盐。所述1,2‑环己烷二甲酸钙盐的BET比表面积为20m2/g或更大。生产热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方法需要将添加剂组合物与热塑性聚合物混合,将所得混合物熔融,并使混合物固化以生产聚合物组合物。 |
134 |
导热性聚硅氧烷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
CN201680062916.7 |
2016-11-02 |
CN108350183B |
2021-05-07 |
谷川英二; 高梨正则; 饭田勋; 平川大悟; 竹中健治 |
一种聚有机硅氧烷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工序(a1):将粒度分布具有单峰的导热性填充剂、与包含硅氧烷的表面处理剂进行混合;以及工序(b):将在上述工序(a1)中得到的导热性填充剂和表面处理剂的混合物、与聚硅氧烷树脂进行混合,上述表面处理剂包含通式(1)(式中,R1、R2、R3、X、a、b、c、R4、Y和d如说明书的定义所示)所示的硅氧烷化合物。 |
135 |
一种塑料着色用水性色浆及其制备方法 |
CN202110055830.4 |
2021-01-15 |
CN112745717A |
2021-05-04 |
郭杰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塑料着色用水性色浆。本发明的塑料着色用水性色浆包括以下原料:色粉、树脂载体、润湿分散剂、保湿剂、消泡剂、防霉杀菌剂、功能添加剂和去离子水。本发明利用分散剂将色粉充分润湿和分散均匀,再结合精细的珠磨工艺,从而制备出一款水性色浆。本发明的水性色浆容易与塑料树脂结合,减少塑料制品表面的色粉点和斑点,提高塑料制品表面的光滑度,并减少颜料用量和对塑料本身性能的不良影响。本发明所制备的塑料着色用水性色浆的色浓度高、粒径小、分散性能优异,储存稳定性高,与塑料树脂相容性好且安全环保。 |
136 |
用于生产可消耗性粉末的系统和方法 |
CN201680075239.2 |
2016-12-21 |
CN108699254B |
2021-04-20 |
V·德瓦拉杰; J·K·米库拉克; C·R·德卡德 |
一种可消耗性的基于聚合的粉末混合物可以包含具有整体构造的多个基于聚合的颗粒。所述多个基于聚合的颗粒中的至少约80%可以进一步具有大体圆柱形形状。所述多个基于聚合的颗粒可以进一步具有不大于约1.2的颗粒长度分布跨度(PLDS),其中PLDS等于(L80‑L20)/L50。 |
137 |
一种耐老化止水带及其制备方法 |
CN202110102967.0 |
2021-01-26 |
CN112662083A |
2021-04-16 |
黄帅 |
本申请涉及止水带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耐老化止水带及其制备方法。耐老化止水带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100~150份三元乙丙橡胶、5~10份抗紫外老化剂、15~25份碳黑、1.5~2.0份硬脂酸、3~6份硫化剂,所述抗紫外老化剂包含紫外吸收剂,紫外吸收剂为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复合制备而成;其制备方法为:一次混炼使抗紫外老化剂均匀分散、二次混炼使炭黑和硬脂酸均匀分散、密炼混合使硫化剂均匀分散以及注塑成型,可制备得耐老化止水带。本申请的止水带增加了紫外吸收剂吸收波长的范围,提高了止水带的抗紫外老化性能,有效提高了止水带的力学性能;另外,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应用范围广泛的优点。 |
138 |
一种过氧化物在PP熔喷料中的新型添加工艺 |
CN202011485111.8 |
2020-12-16 |
CN112646208A |
2021-04-13 |
许亮; 洪江; 陶慷; 李瑞龙; 焦旗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氧化物在PP熔喷料中的新型添加工艺,包括:S1:将多孔聚合物置于混合器中,在20‑300rpm的搅拌速度下搅拌30‑60min,然后停止搅拌,静置10min备用;S2:将过氧化物装入到喷洒器中,喷洒器的流量为7‑10L/min;S3:将步骤S1中的混合器再次打开,搅拌速度设置为300‑400rpm,然后将步骤S2中过氧化物通过喷洒器喷洒到混合器中,喷洒时间不少于10min,喷洒结束后混合器继续搅拌10min,然后以10rpm/min的速率降速,直到停止,静置1‑2h,使得过氧化物被多孔聚合物吸入网状孔内;S4:然后将PP熔喷料加入混合器中,进行搅拌5‑10min共混均匀,即完成过氧化物在PP熔喷料的添加。本发明操作简单;消除了共混中由于过氧化物的挥发导致的安全问题。 |
139 |
一种黑色低亚光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
CN201810971283.2 |
2018-08-24 |
CN109280192B |
2021-03-30 |
冯羽风; 青双桂; 姬亚宁; 马纪翔; 白蕊; 刘姣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色低亚光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消光粉均匀分散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向所得混合液中加入聚酰胺酸树脂溶液,所得物料加热至80‑140℃,再进行剪切分散,得到分散液A;所述消光粉的用量为该步骤中所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固含量的5‑10倍;2)将碳黑均匀分散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得到分散液B;3)取二胺和二酐置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通过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将分散液A和分散B加入到其中,搅拌均匀后经消泡、流涎、拉伸、热亚胺化即得。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得的薄膜具有优异的拉伸强度和电气强度,低的针孔率和光泽度,综合性能更为理想。 |
140 |
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质的聚酰胺组合物 |
CN201680053117.3 |
2016-07-13 |
CN108026325B |
2021-03-02 |
F·里奇特; R·夏尔特; 朴惠真 |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模塑物用于制备具有改进光学性质的任意类型的模塑体的用途,所述模塑物包含A)30至99.99重量%的热塑性聚酰胺,B)0.01至10重量%的式I化合物,其中取代基A)代表(参见II)或–O‑R5残基或(参见III),取代基B)代表a(参见IV)或–O‑R6残基或(参见V),且取代基Z代表直链或支链的C1至C14亚烷基基团、未取代的或取代的具有3至17个碳原子的亚环烷基残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具有6至20个碳原子的芳族残基,R1至R10彼此独立地代表直链的C1‑C14烷基残基、支链的C3至C12烷基残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3‑C14环烷基残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具有6至20个碳原子的芳族残基或乙酰基残基,R1和R2以及R3和R4彼此独立地,与作为结合连接的氮一起,形成可带有一个或两个酮基作为取代基的杂亚烷基残基,C)0至60重量%的其他添加剂,其中组分A)至C)的重量百分比总计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