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纺织设备及加工 / 针床 / 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编织机

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编织机

阅读:4发布:2020-12-24

专利汇可以提供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编织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为在前后两个 针床 上的 齿轮 口侧前端设置有具有收装可动线圈形成板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可动线圈形成板在其前端设置有线圈形成边缘,由 弹簧 沿着由齿轮口离开方向施加弹性 力 ,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以设置在针床上的齿轮口下方的 支点 为中心作进退移动。,下面是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编织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横向编织机,其具有至少一对针床,这些针床中的至少一 个可以沿其纵向方向滑动,在形成在各个针床上面处的针槽内以可自由 进退方式保持有若干个针,而且所述的针的头部朝向针床之间的开口 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个针床处设置有呈板状的、与针相平行的若干个可动线圈 形成板,
在各个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所述开口部侧的前端部附近还设置有 线圈形成边缘,
而且还设置有沿针的进退方向控制各个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 形成边缘的进退用的控制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动线 圈形成板以可摇动方式收装在设置在针床的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处 的沟槽内,以使所述线圈形成边缘可以作进退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动线 圈形成板设置有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两种,
所述的控制组件设置有控制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用的 第一控制组件和控制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用的第二控制组 件两种,
从而可以实施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控制在作 用位置、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控制在不作用位置而 用由一组针供给的纱线进行编织的半编织,和将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 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均控制在作用位置而用由各个针供给的纱线进 行编织的全编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编织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床上 设置有相对于两组针中的一组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相对于另一组针的 固定线圈形成板,
从而可以实施用由一组针供给的纱线并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 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而进行编织的半编织,和用由各个针供给的纱线并 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而进行编织的全编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编织机,其特征在于在前端形成有 与跨接在针之间的编织纱线相结圈的编织纱线结合部、可相对于针床之 间的开口部的中心作进退移动、防止由于针的上升而使原有的线圈上升 用的可动沉降板,与所述的可动线圈形成板重叠配置,
当可动沉降板作进退移动时,将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而 使所述编织纱线结合部与所述线圈形成边缘相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组 件控制着在若干个梯度上调整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向编织机,其特征在于弹性组件向线 圈形成边缘施加沿着由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离开的方向的弹性,所述的 控制组件使线圈形成边缘朝向所述开口部的中心前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向编织机,其特征在于在各个针床的 所述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设置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用的摇动支点,由该 支点向线圈形成边缘的相反侧延伸的弹性脚作为所述的弹性组件设置 在可动线圈形成板处,该弹性脚可与针床上的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相 接触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向编织机,这种横向编织机 在针床上的齿轮口侧形成有朝向前后两个针床间的开口部中心处的线 圈形成边缘,而且可动线圈形成板以可进退移动方式保持在线圈形成边 缘位于朝向前后两个针床间的开口部的中心处的最前进的前进位置处 和线圈形成边缘位于最后退的后退位置处之间,并且被设置在针之间。

日本特公平3-75656号公报(Japanese Patent Hei 3-75656) 公开了一种编织方法,它是在以前后相对方式配置有一对针床的双针床 横向编织机中,当使前侧编织物和后侧编织物的两端呈连接编织状态而 编织成筒形编织物时,使针床上的前侧编织物编织用针和后侧编织物编 织用针交替地配置,并用前后相对的一对针中的一侧的针进行与线圈相 结合状态的编织。这种编织方法是利用前侧针床上的一组针编织前侧编 织物,利用后侧针床上的一组针编织后侧编织物,再利用配置在用于形 成线圈的一组针之间的空针在前后针床之间实施移圈而编织出筒形编 织物的,这与已经编织成型的编织物在编织上是连续的,即不再需要编 织完成后的缝制工序,或是可以大幅度减少编织完成后的缝制工序,从 而可以编织出所谓的无缝制编织的编织物。这种编织方法是使用一组针 进行前侧编织物和后侧编织物的编织。在本说明书中将其称为半编织, 即由于它使用着空针,所以若对前后针床进行总计,则编织用针的节距 为配置在针床上的针的节距的两倍。在本说明书中将使用全部针进行的 编织称为全编织,因为不论是平编还是棱编,若对前后针床进行总计, 其编织用针的节距与配置在针床上的针的节距相等。在进行半编织时, 在编织一侧编织物使用的针之间为用于另一侧编织物(前侧编织物或后 侧编织物)编织的针,且设置有两个沉降板,所以编织出的编织物中的 沉降线圈比针织线圈大,这会使得编织物的商品价值下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特开平7-258945号公报(Japanese Provisional Patent Hei 7-258945)公开了一种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向编 织机,其是一种在相邻接的一对沉降板之间配置有第一和第二针,并且 使用第一针编织前侧编织物,使用第二针编织后侧编织物的横向编织 机。由日本特开平7-258945号公报公开的这种横向编织机,在两组针上 设置有沉降板,所以在进行半编织时,在沉降线圈处的两个沉降板不相 作用,从而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半编织。 然而,由于其结构构成要使其能够在进行半编织时保持抑制沉降线圈和 针织线圈间的平衡,所以这将在进行全编织时产生条纹间的间隔不均匀 的问题。

原有的具有固定式沉降部件和可动式沉降部件的横向编织机,对于 仅使用一组针床编织出的、诸如平编组织等等的编织组织,和使用前后 两个针床编织出的、诸如棱编组织等等的编织组织被混合在同一线圈横 列中的场合,还存在有和仅使用一组针床编织出的编织组织部分中的沉 降线圈相比,使用前后两个针床编织出的编织组织部分中的沉降线圈比 较大的问题。对于使用前后两个针床编织出的编织组织,跨接在前后两 个针床上的齿轮口之间的编织纱线将被吸收在沉降线圈处,而对于使用 一组针床编织出的编织组织,跨接在齿轮口之间的编织纱线中的相当一 部分并不出现,所以作为沉降线圈长度间的差的这种差异导致了上述问 题的出现。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能够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在 大小方面的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半编织和全编织。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对于编织诸如平编组织等等的、仅使用前后 针床中的任一组针床编织出的编织组织,和诸如棱编组织等等、使用前 后两个针床编织出的编织组织的场合,能够调整编织组织不同的部分之 间的沉降线圈在大小方面的差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对于仅使用前后针床中的任一组针床编 织出的编织组织和使用前后两个针床编织出的编织组织,能够不改变针 床的安装位置而调整不同编织组织之间的沉降线圈在长度方面的平 衡。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要能够相应于编织所使用的编织纱线的性 质和其它编织条件控制可动线圈形成边缘的位置,进而能够调整沉降线 圈的挤压量,以实现所需要的编织格。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 向编织机,具有至少一对针床,这些针床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沿其纵向方 向滑动,在形成在各个针床上面处的针槽内以可自由进退方式保持有若 干个针,而且所述的针的头部朝向针床之间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个针床处设置有呈板状的、与针相平行的若干个可动线圈 形成板,

在各个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所述开口部侧的前端部附近还设置有 线圈形成边缘,

而且还设置有沿针的进退方向控制各个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 形成边缘的进退的控制组件。

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可以沿 着针的进退移动方向实施进退移动,所以可以在可动线圈形成板作进退 移动时,容易地实现沿着挤压沉降线圈用的最适当的针进退方向的线圈 形成边缘的进退轨迹。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将所述的可动线圈形成板以可摇动方式收装在 设置在针床的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处的沟槽内,以使所述线圈形成边 缘可以作进退移动。

而且,一种更好的方式是使所述的可动线圈形成板设置有第一可动 线圈形成板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两种,

使所述的控制组件设置有控制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用 的第一控制组件和控制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用的第二控制 组件两种,

从而可以实施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控制在作 用位置、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控制在不作用位置而 用由一组针供给的纱线进行编织的半编织,和将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 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均控制在作用位置而用由各个针供给的纱线进 行编织的全编织。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便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 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全编织和半编织。

而且,一种更好的方式是在所述针床上设置有相对于两组针中的一 组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相对于另一组针的固定线圈形成板,

从而可以实施用由一组针供给的纱线并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 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而进行编织的半编织,和用由各个针供给的纱线并 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而进行编织的全编织。如 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便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 实施全编织和半编织。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在前端形成有与跨接在针之间的编织纱线相结 圈的编织纱线结合部、可相对于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作进退移动、 防止由于针的上升而使原有的线圈上升用的可动沉降板,与所述的可动 线圈形成板重叠配置,

当可动沉降板作进退移动时,将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而 使所述编织纱线结合部与所述线圈形成边缘相交叉。如果采用这种结构 构成形式,便可以使与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相结合的编织 纱线可靠地被捕捉至可动沉降板处,而且还可以省略可动沉降板作为线 圈形成边缘的功能,而用于将线圈向下导引的目的,从而可以使可动沉 降板的形状、移动轨迹与线圈的向下导引最相适应。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使所述的控制组件控制着在若干个梯度上调整 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位置。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便可以以线圈横列 单位或编织物单位为单位,改变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量,进而精细地 调整沉降线圈的长度。如果举例来说就是,通过减少不同编织组织之间 的沉降线圈的长度差,还可以在编织组织的不同部分之间的编织风格急 剧变化的部分处,不产生风格不同的部分,从而可以编织出具有高商品 价值的编织物。而且可以相对于编织纱线的性质和编织物的导引张等 等的编织条件调整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量,进而调整沉降时间,从而 可以编织出具有所需要的编织风格的编织物。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使弹性组件向线圈形成边缘施加沿着由所述开 口部的中心离开的方向的弹性力,所述的控制组件使线圈形成边缘朝向 所述开口部的中心前进。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弹簧组件可以防止可 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超过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并可以阻止在 相对的针床前端部处的针与线圈形成板之间的干涉,从而可以与可动线 圈形成板作进退移动时的线圈形成边缘的位置同步。而且不再需要设置 对线圈形成边缘的后退方向实施控制用的控制组件,从而可以使构造更 简化。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在各个针床的所述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设置 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用的摇动支点,由该支点向线圈形成边缘的相反侧延 伸的弹性脚作为所述的弹性组件被设置在可动线圈形成板处,该弹性脚 与针床上的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相接触。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对 编织会产生妨碍的结构构成便不会出现在针床上和编织物的引导轨迹 内,并可以设置有可动线圈形成板。

图1为表示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针床进行半编织时的平面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的针床和可动形成线圈用的示意图,其 中:

图2-A为表示沿箭头所示的方向观察图1中的线X-X所示的 位置时的剖面图,

图2-B、图2-C为表示图2-A中所示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和 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被取下时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进行半编织时的凸轮组件和织针踵柄的轨迹用的示意 图。

图4为表示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针床进行全编织时的平面图。

图5为表示沿图4中的箭头Y-Y所示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图。

图6为表示进行全编织时的凸轮组件和织针踵柄的轨迹用的示意 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针床和可动线圈形成板用的示意图,其 中:

图7-A为表示针床用的剖面图,

图7-B和图7-C为表示图2-A中所示的固定线圈形成板和 可动线圈形成板被取下时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使用第二实施例进行半编织时的凸轮组件和织针踵柄 的轨迹用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使用第二实施例进行全编织时的凸轮组件和织针踵柄 的轨迹用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的针床和可动线圈形成线圈用的示意 图,其中:

图10-A为表示针床用的剖面图,

图10-B为表示图10-A中所示的可动线圈形成板被取下时的 示意图。

图11为表示第四实施例中的针床和可动线圈形成板及保持部件用 的示意图,其中:

图11-A为表示针床用的平面图,

图11-B为表示沿图11-A中的箭头Z-Z所示方向观察时的 剖面图,

图11-C为表示可动沉降板用的示意图,

图11-D为表示可动线圈形成板、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和保 持部件用的示意图。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横向编织机的实施例。在各实施 例中为了简单说明,仅以结圈和落圈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 明也可以在具有移圈编织功能和集圈编织功能的一般横向编织机中实 施。而且在各实施例中,不论是单面编织组织还是双面编织组织,均将 在针床之间延伸的部分称为沉降线圈。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作为第一实施例的 横向编织机可以是用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在作用位置 和不作用位置之间进行的进退动作而进行编织的、全部针均作为线圈形 成使用的针的全编织,也可以是用一组配置的针作为线圈形成使用的针 的半编织,它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的平衡崩溃而实施编织。 图1为表示半编织时的针床1的平面图,图2-A为表示沿图1中的箭 头X-X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图,图2-B、图2-C为表示从 图2-A中所示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被取下时 的示意图。图3为表示凸轮组件和织针踵柄的轨迹用的示意图。在图1 和图3中,为了容易区分而将针板和可动线圈形成板部分剖开了。

对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横向编织机,在按一定间隔刻入设置在针床基 板3上的沟槽5内设置有针板7。在相邻接的一对针板7、7的侧面和 由针床基板3的上侧面构成的呈凹形的针槽9内,前后成对地相对配置 着针床1,在针床1上以可自由进退移动的方式保持有针11,并且针 11的前端处于相接近的状态。在针床1的齿轮口侧的前端处,还在针之 间交替配置有形状不同的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后者 位于沿前后两个针床1的纵向方向的整个区域中。前后针床1、1是对 称的,故下面仅对其中的一个针床进行说明。

正如图2-A所示,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形成在针床上的齿 轮口侧,并且朝向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的开口部(齿轮口)的中心C-C 方向。正如图2-B、图2-C所示,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具有 线圈形成边缘17a、17b和轴孔21,以及弯曲着的弹性脚23,并且以 可自由摇动方式安装在位于针床前端处的沟槽24内。线圈形成边缘 17a、17b对跨接在针之间的编织纱线起挤压作用,轴孔21枢轴支撑着 沿针床1的纵向方向贯穿设置的纱线19,并作为可动线圈形成板15a、 15b的摇动支点(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 成板控制部件中的通用部分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在弹性脚23的 前端凹部25处沿针床的整个纵向方向安装有纱线27,可动线圈形成板 15a、15b与这些纱线27相结合,并且沿着使线圈形成边缘17a、17b 由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C-C向后退的方向施加弹性 力。对于本实施例中的横向编织机,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摇动支点设置在 针床的齿轮口侧下面,从而可以通过摇动方式而使线圈形成边缘17a、 17b沿针11的进退方向做进退移动。由于使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 由齿轮口侧向后退的方向施加弹性力用的弹性组件设置在针床的内侧 面,所以不再需要在针床的上面和编织出的编织物取下的路径中再设置 其它的弹性组件。

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的后端部处与设置在不同的 织针踵柄位置处的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9a、29b相接 触。当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作进退移动时,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 成板将朝向开口部的中心C-C方向作进退移动。控制部件29a、29b 以可以进退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如后所述的针11用的滑动体控制塞孔31 的上方,在沿着针床1的纵向方向整体形成的燕尾状沟槽33处还安装 有挤压板35。因此在这时,控制部件29a、29b以可以沿进退方向滑 动、而且以不会由针槽中脱落的方式被保持着。

在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中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 15a的前端处形成有呈直线状的线圈形成边缘17a,在第二可动线圈形 成板15b处形成有呈凹入状的线圈形成边缘17b。在控制部件29a处还 形成有控制用织针踵柄37a。在第二控制部件29b上的位于第一可动线 圈形成板控制部件后方的位置处形成有控制用织针踵柄37b。而且39、 41为限制控制部件29a、29b的移动范围用的限制片。

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使位于后退至 最后位置处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的线圈形成边缘17a,与位于前 进至最前位置处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的线圈形成边缘17b上的沿 针进退方向的最后部分,位于沿侧面观察时彼此重叠的位置处。控制部 件29a、29b中的如图1所示的前端部向左侧弯曲,而且这种前端部可 与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相接触。

本实施例中的横向编织机上的针11由针主体部53、滑动体43和 滑动体控制塞孔31构成。针主体部53使滑动体43以可自由滑动方式 保持在沟槽45内,其后方与选择塞孔47上的连接沟槽49和连接用凹 部51相连接。而且,在针主体部53的前端处形成有钩54。滑动体43 在其前端处形成有线圈结合部55,在其后端处形成有控制用织针踵柄 57。滑动体控制塞孔31与滑动体43连接为一体,而且在其后部设置有 控制用织针踵柄59。在选择塞孔47的上面处设置有控制用织针踵柄 63。当用设置在滑架61处的、图中未示出的压针板挤压控制用织针踵 柄63时,控制用织针踵柄63将完全进入至未与成圈凸轮(成圈三) 93相结合的针槽内。选择塞孔47可利用图中未示出常规的选择组件对 结圈和落圈进行选择。而且67为固定针床基板3和针板7用的纱线, 69为将选择塞孔47保持在针槽内用的纱线。在下述实施例中使用的针 11全部具有相同的结构构成,为了说明清楚,在图1示出了配置在第一 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左侧处的、在半编织时处于前进位置处的针11a, 即第一针,以及配置在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左侧处的、在半编织时 处于后退位置处的针11b,即第二针,而且第一针11a与第二针11b呈 交替的方式配置。

在图3中示出了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中的凸轮组件(三角 组件)71。图中箭头L所示的方向表示滑架的行进方向,图2-A表 示的是在图3中的V-V线位置处的针床的状态。在图3中,全编织时 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9a处的织针踵柄37a由黑色织针踵柄 表示,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9b处的织针踵柄37b亦由黑色织 针踵柄表示。类似的,对于图3所示的滑动体控制塞孔31和选择塞孔 47的织针踵柄,半编织时选择为结圈的第一针11a用的控制用织针踵柄 59a、63a由黑色织针踵柄表示,选择为落圈的第二针11b用的控制用 织针踵柄59b、63b由白色织针踵柄表示。

在针床上的以可以往复移动的方式沿纵向方向设置在滑架61上的 凸轮组件71中,设置有控制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9a、 29b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组), 控制滑动体控制塞孔用的滑动体凸轮组(滑动体三角组),以及控制中 心定位用的编织凸轮组(编织三角组)。利用这些凸轮(三角)可以由 上方依次构成为第一可动线圈形成部件的通路(I),第二可动线圈形 成板控制部件的通路(II),滑动体控制塞孔的通路(III),以及选 择塞孔47的通路(IV)。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组由呈固定型的上 部凸轮(上部三角)75、中部凸轮(中部三角)77、下部凸轮(下部 三角)79,使第一控制部件29a作进退动作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 凸轮(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81a、81b,以及使第二控制部件29b 作进退动作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 83a、83b构成。滑动体控制凸轮组由固定型的滑动体导向凸轮(滑动 体定位三角)85和左右一对的滑动体凸轮(滑动体三角)87a、87b 构成。编织凸轮组由固定型的中心定位凸轮(中心定位三角)89、导 向凸轮(导向三角)91,由可以沿两个箭头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的左 右一对的成圈凸轮(成圈三角)93a、93b,以及其它的导向凸轮(导 向三角)95a、95b、97a、97b构成。

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与针11作同步动作,当用成圈凸轮 93a、93b形成编织线圈时,它们可以限制编织纱线以调整沉降线圈的 大小。而且可动线圈形成板仅对平编组织起作用,对棱编组织不起作 用。本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中的其它结构构成与一般的横向编织机相 同,故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下面对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的作用进行说明,并且以实施 半编织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在进行半编织时,要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 板15a控制在挤压作用于编织纱线99的作用位置处,将第二可动线圈 形成板15b控制在不挤压作用于编织纱线的不作用位置处。因此要将第 一控制凸轮81a、81b控制在作用位置处,将第二控制凸轮83a、83b 控制在不作用位置处。这样便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控制在前进位 置处,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控制在后退位置处。取第一针11a为 结圈针,第二针11b为落圈针,并向第一针11a连续地供给纱线而进行 半编织。在进行半编织的过程中,被选择为落圈针的第二针11b在图中 未示出的压针机构的作用下,将使选择塞孔47中的织针踵柄63完全进 入至针槽中,从而不与如图3所示的凸轮组相接触而移动。被选择为结 圈针的第一针11a在通过中心定位凸轮89上升至最上升的位置处后, 将在导向凸轮91和位于后行进侧的成圈凸轮93b的引导下行进。在实 际编织过程中,通过位于滑架行进方向中的先行进侧的控制凸轮81a、 83a,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将朝向开口部的中心C-C作进退移 动。然而,由先行进侧的控制凸轮81a、83a使可动线圈形成板15a、 15b作的进退移动并不具有编织上的意义,故在本实施例中仅对后行进 侧的控制凸轮81b、83b的进退移动进行说明。

在用成圈凸轮93b引导针行进的过程中,由纱线供给口98向针11a 中的钩54供给纱线,即在钩54内与编织纱线99相结合的针11a将下 降。这时,利用被控制在作用位置处的第一控制凸轮81b,可使第一可 动线圈形成板15a将向前进位置行进。因此由第一针11a引导出的编织 纱线99将在与位于作用位置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相接触后,再 与位于后退位置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相接触。这时,第二可动线 圈形成板15b位于不作用位置,故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几乎不对编 织纱线产生挤压作用,这和说明在先技术用的日本特开平7-258945号公 报所公开的横向编织机的结构构成相同。因此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 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编织。

下面参考与图1~图3相对应的图4~图6,对实施全编织的场合 进行说明。图4为表示全编织时的针床的平面图,图5为表示沿图4中 的箭头Y-Y所示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图,图6为表示凸轮组件和织针 踵柄的轨迹用的示意图,图5为表示到达图6中的线W-W所示的位 置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在进行全编织时,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和第 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均被控制在作用位置处。因此使第一可动线圈形 成板15a作进退移动用的第一控制凸轮81a、81b被控制在不与第一可 动线圈形成板15a上的控制用织针踵柄相接触的不作用位置处,第二控 制凸轮83b被控制在与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上的控制用织针踵柄相 接触的作用位置处。这样便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在后退位置处, 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在前进位置处,从而可以在第一可动线圈形 成板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由侧面观察为彼此重合 的状态下,使第一和第二针相结合。通过滑架61的移动可使选择塞孔 47上的织针踵柄63a、63b在中心定位凸轮89处相接触,从而可以使 针主体部53上升,并挤压针主体部53而使滑动体43上升。这样便可 以使第一和第二针11a、11b中的滑动体控制塞孔31上的织针踵柄 59a、59b与滑动体导向凸轮87a相接触,进而限制其进一步地上升。 这时,如果滑动体43相对于针主体11相对下降,便可以使针11a、11b 处的钩54打开。

当针11a、11b通过中心定位凸轮89的作用而上升至最高位置之 后,将在导向凸轮91和位于滑架行进方向后方侧的成圈凸轮93b的引 导下下行。这时在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83b的作用下,第二可 动线圈形成板15b将向前进方向行进。在这种状态下,可利用与滑架61 同步行进的纱线供给口向针11的钩54内供给编织纱线99。而且当滑 架61移动时,针11a、11b将在成圈凸轮93b的作用下下降。这时第一 可动线圈形成板15a被控制在后退位置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被 控制在前进位置处,从而将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 缘控制在由侧面观察为彼此重叠的位置处。因此,由针11a、11b引导 出的编织纱线99将在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 15b上产生相等的沉降线圈挤压量,从而可以由第一和第二针11a、11b 形成沉降线圈为等长的线圈。

具有本实施例的这种结构构成的横向编织机在针床的齿轮口侧形 成有朝向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C-C方向的线圈形成边 缘。而且以设置在针床的齿轮口下方处的支点为中心,线圈形成边缘 17a、17b以可以在朝向前后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的方向为最前进 的行进位置,和线圈形成边缘17a、17b位于最后退的行进位置之间以 可摇动的方式枢轴支撑在形成在针床的齿轮口前端部处的沟槽24内。 因此当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作进退移动时,沿着作为沉降线圈挤 压的最适当的方向的针进退方向,可以容易地构成线圈形成边缘17a、 17b的进退轨迹。而且,通过将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的摇动支点 设置在针床的齿轮口下方,并以可自由摇动方式保持在形成在针床上的 齿轮口侧的沟槽24内的方式,还可以使在编织时会出现障碍的结构构 成不出现在针床上和编织物的引导轨迹中,并且可以设置可动线圈形成 板15a、15b。而且,可以在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在作用位置、 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在不作用位置而实施的半编织,与将第一和 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均控制在作用位置而实施的全编织之间进行切换 编织,从而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半编织和 全编织这两种编织。

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的最后退位置与第二可 动线圈形成板15b的最前进位置为同一位置,而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 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的移动范围在针的进退方向上是彼此不同 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取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的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 均为作用位置,并且取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的前进位置为作用位置、后 退位置为不作用位置的构成方式,还可以减小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的移动量。然而并不是必须要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构成方式,比如说还 可以采用使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的前进位置中的第一 可动线圈形成板为最前进位置,后退位置中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为最 后退位置,从而可以调整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的进退量的结构构成 方式,并且对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的作用、不作用状 态实施切换。

在这一实施例中,当进行半编织时作为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之间的 差的允许范围的范围内,则将编织纱线99设定在位于与第二可动线圈 形成板15b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b相接触的位置处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 板15b的后退位置处,所以线圈形成边缘17b仅仅对编织纱线产生挤压 作用。而且也可以采用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b 可一直后退至完全不与编织纱线99相接触的位置处的构成形式。在进 行全编织时,可通过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 15b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a、17b控制在由侧面观察为同一位置处的方 式实施编织,也可以为在作为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之间的差的允许范围 的范围内,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a与第二可 动线圈形成板15b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b控制在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进行 编织。而且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以使用线圈形成边缘的形状彼此不同 的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作为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的场合为 例进行说明的,但是也可以采用线圈形成边缘具有相同形状的可动线圈 形成板作为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7~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 是在针之间交替地配置一种单一的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和固定线圈形成 板103。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第二实施例的目的也是为了抑制沉降线 圈和针织线圈间的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半编织和全编织。由于第二实施例 以后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基本结构构成均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所以与第 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用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的参考标号进行 说明。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的侧面图如图7所示。图7-A为 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中的针床105用的剖面图,图7-B和图 7-C为表示图7-A中所示的固定线圈形成板103、可动线圈形成板 101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107被取下时的示意图。图8为表示进 行半编织时的凸轮组件108的示意图,图9为表示进行全编织时的凸轮 组件的示意图。

在第二实施例中,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和固定线圈形成板103在针 槽间交替配置。在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处形成有线圈形成边缘129,后 者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处的线圈形成边缘 17a的形状相同。可动线圈形成板101的最后退位置设定在位于第一实 施例中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的最后退位置的后方处。在固定线圈形 成板103处形成有线圈形成边缘109,后者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二 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处的线圈形成边缘17b的形状相同。固定线圈形成 板103设置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的最后退位置 相同的位置处。可动线圈形成板101由控制部件107上的织针踵柄110 与凸轮组件108相结合而进行进退操作。固定线圈形成板103上的凹部 113、119与沿针床的纵向方向安装着的纱线111、117相结合而固 定。在安装有固定线圈形成板103的针槽115内,分隔体120安装在针 125的上侧面与抑制板122之间。第二实施例是以使用通过针舌121的 转动而实施钩123的开闭的舌针125的场合进行说明的,但是它也可以 使用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复合型针,本发明中的其它实施例均可以使 用针舌,也可以使用复合型针。

第二实施例中的凸轮组件如图8和图9所示,它省略了由第一实施 例中的凸轮组件71使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作进退移动用的凸轮,以及 滑动体控制用的凸轮,并且设置有比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的行 程更大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127a、 127b。而且图8表示的是进行半编织时的状态,图9表示的是进行全编 织时的状态。

下面对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的作用进行说明。对于实施半 编织的场合,可将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127a、127b控制在作用位 置处,将可动线圈形成板101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29控制在比固定线圈 形成板103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09更靠前的前进位置处。而且取第一针 为结圈针,取第二针为落圈针,并且在一组第一针处设置纱线供给组 件。由于固定线圈形成板103位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 板15b的最后退位置相同的位置处,所以可以使固定线圈形成板103仅 仅向线圈施加挤压作用,从而可以用供给至第一针的编织纱线形成线 圈,进而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的平衡崩溃而实施编织。对于进行 全编织的场合,可将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127a、127b控制在不作 用的位置处,将可动线圈形成板101控制在作为同一作用位置的后退位 置处。这时便可以在可动线圈形成板101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29和固定 线圈形成板103上的线圈形成边缘处于由侧面观察为重叠的状态下实施 编织。这样,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和固定线圈形成板103将产生相等的 沉降线圈挤压量,从而可以由第一和第二针形成沉降线圈为等长的线 圈。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0-A为表示第三 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中的针床203用的剖面图,图10-B为表示图10 -A中所示的可动线圈形成板201和控制部件205被取下时的示意图。 第三实施例是在全部针之间配置着单一种类的可动线圈形成板201。这 一实施例对于在同一线圈横列内使用单侧针床上的针编织单面编织物 和使用前后两个针床上的针编织双面编织物的场合,以及对于沿着线圈 横列方向连续编织单面编织物和双面编织物的场合,均可以抑制单面编 织物部分和双面编织物部分上的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编织。本实施 例中所使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201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05与第 二实施例中使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107 具有相同的结构构成。使用在该第三实施例中的凸轮组件可以采用与第 二实施例中的凸轮组件108具有相同的结构构成的凸轮组件。因此在下 述的说明中使用在第二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参考标号进行说明。

下面说明作为第三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的作用。在用第三实施例进 行全编织时,编织单面编织物用的编织线圈横列和编织物将把可动线圈 形成板控制凸轮127a、127b控制在诸如不作用的位置处。因此单面编 织物上的沉降线圈相对较小。编织双面编织物用的编织线圈横列和编织 物,或是混合编织单面编织物和双面编织物用的编织线圈横列和编织 物,将把控制凸轮127a、127b控制在作用位置处。对于双面编织物, 可动线圈形成板几乎不与沉降线圈相接触,而对于单面编织物,可动线 圈形成板将产生作用。因此相对于双面编织物,单面编织物上的沉降线 圈相对较长,而且在不同结构中的沉降线圈的长度之间的差相对较小。

对于进行具有仅为单面编织物的线圈横列和双面编织物的混合线 圈横列的编织的场合,混合线圈横列将使单面编织物中的沉降线圈相对 延长,而仅为单面编织物时的线圈横列将使沉降线圈为常规值(即可动 线圈形成板不产生作用),因此在编织物内的编织尺寸将出现偏差。而 且如果具有如上所述的混合线圈横列,则最好是使可动线圈形成板对整 个编织物产生作用。

而且,控制凸轮127a、127b最好是可以使控制部件205的移动量 在0/1这两个梯度或多个梯度上变化,以便可以相应于编织时所使用的 编织纱线的性质等等的编织条件调节可动线圈形成板的移动位置。当改 变可动线圈形成板的位置时,可以调整编织纱线由针上脱落时的沉降时 间,从而可以使沉降容易/难以影响编织纱线的性质,进而实现所需要的 编织风格。 (第四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11-A为表示第四 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中的针床301用的平面图,图11-B为表示沿图 11-A中的箭头Z-Z所示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图,图11-C为表示图 11-A中所示的可动沉降板303被取下时的示意图,图11-D为表示 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307和保持部件309被 取下时的示意图。作为第四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在针床的前端部叠层 设置有防止由于针的上升而将原有的线圈带起用的、公知的可动沉降板 303和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可动沉降板303以形成在针板311上的沟 槽313内的J形脚部315为支点,在与可动沉降板303上的结合部317 相结合的弹簧319的作用下,沿着将线圈挤压入前后两个针床上的齿轮 口之间的方式向线圈施加弹性力。在可动沉降板303的上部形成有摇动 控制用的、呈前后一对的控制用织针踵柄321a、321b。在沿着控制用 织针踵柄321a、321b之间的针床的纵向方向形成的沟槽323内还安装 有抑制板325,以便将可动沉降板303保持在可摇动状态。可动沉降板 303的前端部329可以在形成在针板基板331处的沟槽333内摇动。可 动线圈形成板端部337折曲在针槽侧,当其后端部位于针槽内时,可由 安装在针槽内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307控制其进退移动。

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在其一端形成有U形部分335,后者与针床 的下侧面339相接触。在这时,线圈形成边缘341将朝向位于前后两个 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沿前进方向施加作用力。在可动线圈形成板 305的中央部可作为沿针床的纵向方向贯穿插入的纱线347的摇动支 点,并且形成有保持可动线圈形成板305用的凹部343。而且,345为 位于沉降摇动沟槽333内的、限制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向上方的移动和 最后退位置用的纱线。纱线345、349安装在针床的下面,而纱线347 由跨接在纱线345、349之间的保持部件351保持着。本实施例中的凸 轮组件的构成方式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凸轮组件108上,再附加上公知 的可动沉降控制用的凸轮。

下面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横向编 织机可以使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和可动沉降板303分别作与针353相吻 合的进退移动而实施编织。本实施例中的横向编织机可以用可动沉降板 303防止由于针353的上升而将原有的线圈带起。可动沉降板303在朝 向位于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作进退动作时,与可动线圈形 成板305上的线圈形成边缘341相接触编织纱线将可靠地被可动沉降板 303上的编织纱线结合部327捕捉到。作为本实施例的横向编织机通过 将作为线圈形成时的线圈形成边缘的功能集中在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 方式,便可以将可动沉降板设定为具有与线圈引导相适应的形状、移动 轨迹等等的部件。

本实施例是以仅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双针床横向编织机为例进行 说明的,但它也适用于在前后一对针床上分别具有上部针床的四针床横 向编织机。而且在各个实施例中,均设置有由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的开口 部的中心向后退方向对可动线圈形成板施加弹性力用的弹性组件,但是 也可以省略这种弹性组件。用实施例所说明的编织机的结构构成仅仅是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仅限于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示的 结构构成形式。

附图中的参考标号的含义为:

1     针床                       needle bed

3     针床                       needle bed

5     沟槽                       groove

7     针板                       needle plate

9     针槽                       needle groove

11    针                         needle

11a   第一针                     first needle

11b   第二针                     second needle

15a   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

15b   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

17a   线圈形成边缘

17b   线圈形成边缘

19    纱线                       wire

21    轴孔

23    弹性脚

24    摇动沟槽

25    凹部

27    纱线                      wire

29a  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29b  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31  滑动体控制塞孔              slider control butt

33  燕尾状沟槽

35  挤压板                      control butt

37a、37b  控制用织针踵柄

39、41    限制片

43    滑动体                    slider

45    沟槽                      groove

47    选择塞孔                  select iack

49    连接沟槽

51    连接用凹部

53    针主体部

54    钩                        hook

55    线圈结合部

57    控制用织针踵柄            control butt

59    滑动体塞孔织针踵柄        slider jack butt

61    滑架                      carriage

63    控制塞孔                  control jack

67、69  纱线                    wire

71    凸轮组件                  cam unit

75    上部凸轮

77    中部凸轮

79    下部凸轮

81a、81b  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

83a、83b  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

85    滑动体导向凸轮

87a、87b  滑动体凸轮

89    中心定位凸轮

91    导向凸轮

93a、93b  成圈凸轮

95a、95b、97a、97b    导向凸轮

98   纱线供给口

99   编织纱线

101  可动线圈形成板

103  固定线圈形成板

105  针床

107  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108  凸轮组件

109  线圈形成边缘

110  织针踵柄                   butt

111  纱线                       wire

113  凹部

115  针槽                       needle groove

117  纱线                       wire

119  凹部

120  分隔体

121  针舌                       latch

122  抑制板

123  钩                         hook

125  针(舌针)                   (latch needle)

127a、127b  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凸轮

201  可动线圈形成板

203  针床                       needle bed

205  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301  针床                       needle bed

303  可动沉降板

305  可动线圈形成板

307  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309  保持部件

311  针板                       needle plate

313  沟槽                       groove

315  J形脚部315

317  结合部

319  弹簧

321a、321b  控制用织针踵柄      control butt

323  沟槽                       groove

325  抑制板

327  编织纱线结合部

329  前端部

331  针板基板

333  沉降摇动沟槽

335  U形部分

337  可动线圈形成板端部

339  针板下侧面

341  线圈形成边缘

343  凹部

345  纱线                       wire

347  纱线

349  纱线

351  保持部件

353  针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