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面料 / 纺织面料 / 色织布 / 一种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

一种具有不易变形襟的T恤

阅读:226发布:2020-11-27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具有不易变形襟的T恤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不易 变形 门 襟的T恤,包括有前身片和后身片,所述前身片的胸口 位置 处开设有相互搭接扣合的里门襟和外门襟,所述里门襟包括有一包布层,所述包布层的宽度中央上缝合有一与所述里门襟等长设置的加强带,所述加强带上缝合有用于扣合里外门襟的纽扣,所述外门襟也包括有一包布层,里门襟和外门襟的下端设置有六条缉线,其中四条缉线缝合形成一矩形,另外两条缉线交叉缝合与矩形的对 角 线上,其通过改变里外门襟的结构以及两者的下端的固定方式,使T恤的门襟处不易变形和开线。,下面是一种具有不易变形襟的T恤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具有不易变形襟的T恤,包括有前身片和后身片,所述前身片的胸口位置处开设有相互搭接扣合的里门襟和外门襟(7),其特征是:所述里门襟包括有一包布层(60),所述包布层(60)的宽度中央上缝合有一与所述里门襟等长设置的加强带(61),所述加强带(61)上缝合有用于扣合里外门襟(7)的纽扣(8),所述外门襟(7)也包括有一包布层(60),里门襟和外门襟(7)的下端设置有六条缉线,其中四条缉线缝合形成一矩形,另外两条缉线交叉缝合于矩形的对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其特征是:所述里门襟长于所述外门襟(7),形成矩形的四条缉线中最下端的缉线缝合固定里门襟与前身片,最上端的缉线缝合固定里门襟、外门襟(7)以及前身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其特征是:所述加强带(61)采用色织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其特征是:所述纽扣(8)布置于所述加强带(61)的宽度中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其特征是:所述包布层(60)上固定至前身片的内外两端处均设置有一折边(600),所述折边(600)的宽度不超过交叉缝合的两根缉线的交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所述的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其特征是:所述外门襟(7)上与所述纽扣(8)配合的最上端的扣缝(80)沿前身片上的领圈(4)方向延伸。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具有不易变形襟的T恤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T恤,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

背景技术

[0002] T恤是大众生活中常见的服装款式,特别是在夏季,质或者莫代尔面料的T恤是休闲服装的首选。然而,在清洗或者拉扯时,由于领口和前身片上的胸口位置是最容易脏的,因此,反复清洗中T恤的门襟位置很容易发生变形,使得T恤的领口扩大变形,影响T恤的品质。
[0003] 针对这个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2184148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T恤,其通过在里外门襟上分别增加一层罗纹,从而防止门襟本身的变形。然而,上述结构在清洗时,虽然门襟虽然本身不会变形,但是,如其附图3中所示,加厚的里外门襟在下端缝合固定时,第三缉线15的位置固定有四层面料,因而缝合缝隙处很容易开线,尤其是采用机器缝合时,缝合的末端是不打结固定的,因此,多次拉扯加上过厚的布料的撑开作用,门襟会在这个位置缝合失效。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其通过改变里外门襟的结构以及两者的下端的固定方式,使T恤的门襟处不易变形和开线。
[000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包括有前身片和后身片,所述前身片的胸口位置处开设有相互搭接扣合的里门襟和外门襟,所述里门襟包括有一包布层,所述包布层的宽度中央上缝合有一与所述里门襟等长设置的加强带,所述加强带上缝合有用于扣合里外门襟的纽扣,所述外门襟也包括有一包布层,里门襟和外门襟的下端设置有六条缉线,其中四条缉线缝合形成一矩形,另外两条缉线交叉缝合于矩形的对线上。
[000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六条缉线,四条形成一矩形,两条交叉缝合于矩形的对角线上,可以将里外门襟可靠地缝合固定在一起,无论是上下扯动还是斜向拉动门襟的位置,均有至少一条缉线固定内外门襟的缝合关系,并且,六根缉线均相交设置,则无论哪一条或几条缉线被破坏,其他缉线依旧可以满足固定里外门襟的需要,因此,这样的固定形式可以使门襟下端的缝合固定更加可靠;其次,加强带固定在里门襟上,并与之等长,则加强带可以对里门襟的变形起到可靠的抵抗作用,而门襟带仅在里门襟的中央固定一条,对于缝合内外门襟的缝合厚度增加并不多,相比于增加一层罗纹布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在保证门襟不变形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证里外门襟下端缝合可靠,而外门襟扣合至缝合于加强带上的纽扣上,其扯动的也会直接作用于加强带上,因此,在内外门襟扣合时,外门襟也会受到加强带的加强作用。
[0007] 优选地,所述里门襟长于所述外门襟,形成矩形的四条缉线中最下端的缉线缝合固定里门襟与前身片,最上端的缉线缝合固定里门襟、外门襟以及前身片。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里门襟的长度设置的长于外门襟,则在缉线缝合固定里外门襟与前身片的顺序为:首先最下端的缉线将里门襟固定至前身片上,再通过最上端的缉线将里外门襟一起固定至前身片上,此后,左右缉线将两门襟再次固定,最后,交叉的缉线将外门襟斜向缝合至内门襟上,这样的固定的方式下,最下端缉线仅缝合固定里门襟一层,因此缝合强度相对较高,最上端缉线的缝合厚度最厚,但是,交叉缝合的两根缉线将外门襟固定至内门襟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内门襟会对外门襟与前身片的固定起到加强的作用,因此,整体的内外门襟缝合强度提升很大。
[0009] 优选地,所述加强带采用色织带。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色织带不仅造价低廉,最重要的是,它是由韧性很高的不可伸缩材料编织而成,因此,用它作为加强带,不仅造价不高,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内门襟的抗变形能力;此外,色织带为编织结构,线与线之间的空隙较大,这在缝合时有利于缉线穿过,可以使缝合强度也有所提高。
[0011] 优选地,所述纽扣布置于所述加强带的宽度中央。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纽扣的缝合线也会对加强带起到一定的定作用,因此,将纽扣设置在其宽度的中央,可以在加强带的中线上对其再次固定。
[0013] 优选地,所述包布层上固定至前身片的内外两端处均设置有一折边,所述折边的宽度不超过交叉缝合的两根缉线的交点。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折边向内,使缝合的位置处更加整齐,;将折边的宽度设置的不超过两根交叉缉线的交点,以防止折边加厚被缉线固定的位置的厚度,影响交叉的两根缉线的固定效果。
[0015] 优选地,所述外门襟上与所述纽扣配合的最上端的扣缝沿前身片上的领圈方向延伸。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领口处的纽扣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穿着的不适感,将最上端的扣缝沿领圈方向设置,可以使领口有一个扩大的余量,防止扯动领口处的门襟时造成门襟变形。
[001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内外门襟通过设置在内门襟上的加强带抵抗变形,并同时在内外门襟的下端采用六条缉线的特殊缝合形式,使得门襟在足够抵抗扯动变形的同时,是缉线对于门襟下方的缝合固定不容易松脱。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T恤衫的整体结构视图;
[0019] 图2是图1中的衣领的局部放大视图A;
[0020] 图3是衣领上透气区域的形状视图;
[0021] 图4是门襟部分的缝合固定视图;
[0022] 图5是吸湿带自身结构以及其与衣领的固定关系示意图;
[0023] 图6是包布层上的折边与缉线缝合的位置关系视图。
[0024] 图中,1、衣身;2、衣领;20、麦穗状条纹;21、透气区域;210、针织单元;211、透气孔;3、吸湿带;30、第一吸汗条;31、第二吸汗条;4、领圈;5、衬片;6、内门襟;60、包布层;600、折边;61、加强带;7、外门襟;8、纽扣;80、扣缝;9、缉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
[0026] 一种具有不易变形门襟的T恤,如图1中所示,包括有衣身1,其由前身片和后身片缝合固定而成,前后身片于衣身的最上端形成有领圈4,其上固定有衣领2,并且,以前后身片缝合固定的位置为界,衣领2又可分为靠近衣身1的前端的前领和后领,衣身1与衣领2均采用棉线针织形成。
[0027] 衣领2包括有底面以及在衣领2翻折后露在外的领面,其中:底面为若干均布的麦穗状条纹20形成,且麦穗状条纹20沿衣领2的宽度方向布置;领面针织固定于底面上,它与底面设置相同,一而是由麦穗状条纹20形成,并且,衣领2的两面的麦穗状条纹20的缝隙相互错开分布,以使衣领2具有更好的抗变形能力。
[0028] 领面上对应于穿着者的后颈部位设置有一如图3中所示形状的透气区域21,这个区域有若干针织单元210相互固定形成。其中,如图2中的局部放大视图所示,每个针织单元210均包括有四段沿衣领2的宽度方向布置的麦穗状条纹20,且四条麦穗状条纹20作为针织单元的织线,四段麦穗状条纹20相互固定,并在其中央形成一形状近似于菱形的透气孔211。由于透气区域以麦穗状条纹20作为织线,因此,形成的透气孔211的尺寸会大于麦穗状条纹20上的线与线之间的间隙,从而达到透气的效果,并且,由于这部分也是自衣领2的底面向上针织形成,因此,在它的针织方式下,会使这个区域对应的底面的麦穗状条纹20受到拉力,从而使针织结构更加稀松,达到透气的效果。
[0029] 如图1中所示,在领圈4的位置处还设置有一圈吸湿带3,用于阻隔后颈部位的汗液沿颈部流向人体的背部,为实现这个目的,需要吸湿带3向衣身1的内侧突出并时刻保持与颈部的贴合,以阻隔汗液。具体来说,如图5中所示,吸湿带3包括有第一吸汗条30以及第二吸汗条31,两者的下端共同缝合固定至领圈4上;第一吸汗条30的上端固定至衣领2的底面上,而第二吸汗条31的上端则固定至衣领2的领面上。由于第二吸汗条31位于衣身1的内侧,因此,将它设站的厚度稍大,可以增加其与人体的贴合度进而提高阻隔汗液的效果;而第一吸汗条30位于衣领2翻折后的下边缘,因此,它不宜过厚以防止破坏衣领2的整齐性,因而,第一吸汗带30的厚度要略小于第二吸汗带31。
[0030] 如图1中所示,前身片上胸口处开口形成衣襟,其包括有内门襟6以及外门襟7,其中,内门襟6上设置有若干纽扣8,对应地,外门襟7上设置有扣缝80,当纽扣8与扣缝80扣合时,内外衣襟香菇贴合固定。并且,为了增加领圈4处的尺寸,以使颈部具有更大的活动量,外门襟7的最上端的扣缝80沿领圈4的延伸方向布置,其一下的扣缝80顺着衣身1的上下方向布置。
[0031] 内门襟6包括有包布层60,如图6中所示,它由一块布料对折形成,并且在两侧边设置有折边600,以形成光顺的缝合边缘。包布层60上与外门襟7贴合的位置处设有一条加强带61,它由一条色织带固定而成,并且,加强带61的两侧边缝合于内门襟6的宽度中央上,且纽扣8固定于加强带61的中央位置。
[0032] 内门襟6的长度略长于外门襟7,两者的下端由六条缉线9缝合固定至衣身1。具体来说,如图4中所示,六条缉线9中的四条首先缝合形成一矩形,且矩形的最下端缉线9将内门襟6、加强带61与衣身1固定,上端的缉线9将内外门襟以及衣身1相固定,两侧的缉线9的上半部分固定内外门襟与衣身1,下半部分则固定内门襟6与衣身1,另外两条缉线9则交叉固定于矩形的对角线上,并斜向缝合固定衣身1、内门襟6以及外门襟7。并且,为了进一步增强门襟处的固定强度,包布层60的折边600的宽度不超过交叉布置的两根缉线9的交点。
[0033]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混纺涤棉色织布 2020-05-15 206
植绒色织格子布 2020-05-15 685
一种色织布 2020-05-13 625
色织布 2020-05-11 775
棉色织布 2020-05-12 108
混纺涤棉色织布 2020-05-17 880
记忆色织布 2020-05-14 926
一种色织布料 2020-05-16 866
新型色织布 2020-05-13 568
色织布 2020-05-11 36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