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成型和铸造 / 触变铸造 / 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

借自来温能作均温的装置

阅读:7发布:2021-09-11

专利汇可以提供借自来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借自来 水 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为首创以 自来水 系统的特定管路及流经管内自来水的水流作为温能传输 流体 ,或借热传导方式间接传输温能至另一封闭管路或开放管路内的温能传输流体,并借 泵 浦泵动管路内的温能传输流体作单流向或周期性变换流向的泵动,以直接进入拟传输温能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经均热装置将自来水的温能与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传输。,下面是借自来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借自来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为借传统自来水系统埋设于地层中的地下水管及管内的水作为温能传输流体,直接通往设置于地面所建构的封闭管路、或借热传导方式间接传输温能至另一封闭管路或开放管路内的温能传输流体,以借浦作单流向或周期性变换流向泵动温能传输流体,直接进入拟传输温能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经均温装置使所泵送温能传输流体的温能,间接传输至拟传输温能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以取代或辅助传统高耗能的空调装置,进而节省能源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均温效应功能包括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效应功能:
1)以相对较低温的自来水及地层温能,降低地表拟传输温能标的物的温度
2)以相对较高温的自来水及地层温能,提高地表拟传输温能标的物的温度;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包括可供设置于下列范围一种或一种以上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应用装置,以作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其可作均温运作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包括:
其中,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物的应用装置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包括:
1)工具机、检测仪器、观测仪器、产业设备、机械设备、动机械、电机等具有特定环境温度需求的设备装置,
2)散热冷却装置、储电装置、灯具、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发电装置、电脑、电脑周边设备、伺服器、半导体应用设备等具热损性装置或元件的散热需求,
3)储存固态、或液态、或气态化学品的空间或仓储等;
借着自来水系统的自然温能以冷却设备装置,或借自来水系统的自然温能以对设备装置作均温的保温;
其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空间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包括:
1)半封闭式或封闭式建筑物的内部空间,
2)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结构的内部空间,
3)浅层地表,
4)各种开放空间,
5)开放地表空间;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的均温标的建筑物,包括由各种房舍、仓库、或柱状体、或其他几何形状的建筑物供作为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的标的,或对其他依需要设计的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结构所构成的专用建筑例如凉亭作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或供应用于如公路的浅层地表的均温传输,或应用于露天公共场所的外露式的均温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借与自来水管直接构成分流封闭管路的水管及流体泵及均热装置构成建筑物内均热功能的系统结构,其主要构成含: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传输温能,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温能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为供设置于较地下水管(103)接近地表(101)、或露出地表(101)的位置,或埋设于建筑物(110)本体内部,或设置于接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顶部、墙壁、或地板内部、或近地面、或近边壁等选定空间,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自来水流的分流流路,借分流的自来水流作均温的温能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设置供泵动自来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并对水流作周期性变换流向的泵动,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252);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内部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温能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内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达、引擎动力、或其他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供应用于浅层地表均温功能的系统,其主要构成如下: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温能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温能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较地下水管(103)更接近地表(101)的位置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接近地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供应用于外露于地表标的的均温功能系统,其主要构成如下: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露出地表(101)的位置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露出于地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供应用于建筑物顶部结构体内部的均温功能系统,其主要构成如下: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建筑物(110)顶部结构体内部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顶部结构体内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供应用于建筑物顶部呈外露均温功能系统,其主要构成如下: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建筑物(110)顶部呈外露的封闭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顶部呈外露的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顶部呈外露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均温装置(122)可选择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实施方式,各种实施方式如下:
1)均温装置为设置于地下层而与地下水管串设;
2)均温装置为设置于接近地表或露出地表而与封闭水管串设;
3)地下水管与封闭水管皆串设均温装置;
4)地下水管与封闭水管皆不设置均温装置;
5)均温功能亦可为由地下水管或封闭水管本身取代均温装置的功能所达成,或于地下水管或由封闭水管的管体外部,另行加设具良好导热性能的结构体以提升其均温功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封闭水管与地下水管的连接关系,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连接方式,包括:
1)封闭水管的进水口可为连接于地下水管的上游侧,而出水口则连接于下游侧;
2)封闭水管的进水口可为连接于地下水管的下游侧,而出水口则连接于上游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流经封闭水管的水流除以流体泵动装置直接泵动外,其水流流动的方式,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流动方式,包括:
1)可借由地下水管的水流流向,使水流由连接封闭水管上游的进水口,呈可导入呈正水压的特定度,例如与地下水管水流方向呈<90°的锐角,以有利于引导水流进入封闭水管,而由封闭水管的出水口,呈与地下水管的水流流向,呈负水压的特定角度,例如呈>
90°的钝角,以有利于封闭水管出水口水流的流出,而与地下水管汇流,而形成分流效应,以由流经封闭水管的分流水流为温能传输流体作均温的热传输,并以可操控流体阀作流向操控;或
2)可借泵浦泵动水流或冷降热升的效应或分流效应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使水流流经闭路水管,以水流为温能传输流体,间接对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的热传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温能传输方式进一步可借间接温能传输结构所构成,为在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或地上的自来水管路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将自来水管路内部水流的温能,间接借包覆状均温气室内部流往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另一气态或液态流体,流经作为均温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部空间,以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其构成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构成方式,包括:
1)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2)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气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气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3)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供连接通往建筑物外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供连接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室外的流体或经流体管路(221),及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再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供通联室外空间,而流体管路(231)为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4)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
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5)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亦可于地下或地上的自来水管路并列设置借温能传导结构,如导热翼状结构以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以供流过通往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另一气态或液态流体,以间接将自来水管路内部水流的温能,与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传输,其构成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包括:
1)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两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流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流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2)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两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式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3)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流体管路(221)联通室外空间,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通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室外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再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供联通室外空间,流体管路(231)为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式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4)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两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作为标的物的开放式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5)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两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或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式结构的内部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于地下或地上自来水管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供流过通往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另一气态或液态流体,以间接将自来水管内部水流的温能与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传输,其构成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式,包括:
1)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2)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3)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供连接通往建筑物外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供连接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室外的流体或经流体管路(221),及通过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再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供通联室外空间,而流体管路(231)为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4)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5)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13.一种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管路的具导热性壳体外部,设置至少具有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的中空包覆体,中空包覆体为供通过导温流体,包括气体或液体,以构成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供传输流体的温能至中空包覆体的导温流体,并进一步可供应用于各种具蓄温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流经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中的管路,而对流经管路外部与包覆体间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其主要构成如下:
管路(300):为呈直线或曲线或近圆圈状或螺旋状或选定的几何形状的管状结构,其上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3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301’)以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流或气流,并能经由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管路壳体,对中空包覆体(302)内部的导温流体传输温能,被包覆管路(300)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中空包覆体(302):为供包覆于管路的壳体,可由导热性材料或非导热性材料所制成,中空包覆体的内部空间(305)为供通过导温流体,除设有供通过导温流体的至少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以供送入或送出导温流体外,其余为呈中空封闭结构而包覆于管路的壳体,此项中空包覆体(302)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导温流体出入口(303、304):为供对外送出或送入导温流体,以将中空包覆体(302)内部导温流体,所接受来自管路(300)内部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传输至外部的标的物,此项导温流体出入口(303、304)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中空包覆体的内部空间(305):为中空包覆体(302)与管路(300)的壳体间形成的空间,为供通过导温流体;
此外为提升供通过管路(300)的给水流体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传输至中空包覆体中导温流体的效能,可进一步将前述管路(300)被中空包覆体(302)所包覆的外壳,与导温流体接触的部分,增设导热翼片结构(306)以增加热传导面积,以有利于对导温流体传输温能,而中空包覆体(302)的内部则可依需要选择设置导热翼片(306)或不设置;
包覆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的结构方式包括:1)铸造或焊合制成一体式结构;
或2)制成可组合式结构;
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的整体结构、或其中管路的结构部份,其材料为具有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例如、不锈,或为具导热性的材料所制成以利于温能传输;
包覆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可供应用于各种蓄温体的温能对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温能传输,在实际应用时,被包覆的管路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而包覆于管路的中空包覆体亦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此项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可供作为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的运作,包括:
1)应用于由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通过管路,而借管体的传导温能,以对通往被均温标的空间或标的物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2)应用于逆向由外部送入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而经管体的温能传导对管路内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温能。
14.一种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作为流体对流体间的均温传导,此项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为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管路及至少一个第二管路,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为分别设置,而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之间设有导热结构,其中:第一管路为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的流体,第二管路亦为供通过水流或其他液态或气态的导温流体,而借导热结构使第一管路中给水水流或其他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对第二管路中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并进一步可供应用于将各种具蓄温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流经传导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中的第一管路,而由导热结构对流经第二管路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其主要构成如下:
第一管路(400):为呈直线或曲线或近圆圈状或螺旋状或选定的几何形状的管状结构,其上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4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401’),以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并能经由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管路壳体,经导热结构(3000),及经由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第二管路壳体,对其内部的水流或液态或气态导温流体传输温能,第一管路(400)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第二管路(500):为呈直线或曲线或近圆圈状或螺旋状或选定的几何形状的管状结构,其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403、404),以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并能经第二管路(500)本身由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管路壳体,以及经导热结构(3000),以及经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第一管路壳体,对第一管路(400)内部的水流或液态或气态导温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第二管路(500)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导热结构(3000):为由良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连接于第一管路(400)及第二管路(500)之间,以将通过第一管路(400)的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的温能,经第一管路(400)的导热壳体及导热结构(3000),以及经第二管路(500)的导热壳体,而与第二管路(500)内部的水流或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
导温流体出入口(403、404):为供对外送出或送入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的导温流体,以将第二管路(500)内部导温流体,所接受来自第一管路(400)内部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传输至外部的标的物,或对外释放温能,此项导温流体出入口(403、404)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第一管路(400)内部邻近导热结构(3000)的位置,增设内部导热翼片(406)借以增加热传导面积,以使通过第一管路(400)内部的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的温能,经第一管路(400)内部导热翼片(406)及本身导热性管路壳体,及经导热结构(3000)及第二管路(500)的导热性管路壳体,而由第二管路(500)内部邻近导热结构(3000)的位置所设置的内部导热翼片(406),对第二管路(500)内部的水流或气态或液态的导温流体,作均温的热传输;
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的结构方式包括:1)铸造或焊合制成一体式结构,或2)制成可组合式结构;
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的整体结构,其材料为具有导热性的材料所构成,例如铸铁、铝、铜、不锈钢,或为具导热性的材料所制成以利于温能传输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可供应用于各种蓄温体的温能对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温能传输,在实际应用时,其第一管路(400)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而经导热结构(3000)连接于第一管路(400)的第二管路(500),亦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此项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可供作为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的运作,包括:
1)应用于由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通过管路,而借管体的传导温能,以对通往被均温标的空间或标的物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2)应用于逆向由外部送入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而经管体的温能传导对管路内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15.一种借于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管路的具导热性壳体外部,设置内具螺旋状流体流路的管状包覆结构,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其中,管状包覆结构至少具有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以供通过导温流体,包括气体或液体,以传输来自给水水流的温能至螺旋状流体流路中的导温流体,并进一步可供应用于各种具蓄温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流经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中的管路,而对流经螺旋管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其主要构成如下:
管路(600):为呈直线或曲线或近圆圈状或螺旋状或选定的几何形状的管状结构,其上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6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601’)以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流或气流,管路(600)的外部供设有螺旋状隔离结构(606),螺旋状隔离结构(606)的外部设有包覆结构(602),由螺旋状隔离结构(606)与管路(600)及管状包覆结构(602)形成的螺旋管状空间(605),以作为螺旋管状的流体流路供通过导温流体,管状包覆结构(602)除设有供通过导温流体的至少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603、604)外,其两端为呈封闭的管状结构,而与螺旋状隔离结构(606)共同环抱于管路的壳体;并经由管路壳体的热传导作用,对螺旋管状空间(605)内部的导温流体传输温能,被包覆管路(600)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管状包覆结构(602):为供包覆于管路(600)的外壳,可由导热性材料或非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管状包覆结构(602)与管路(600)之间供设置呈螺旋状隔离结构(606),而使内部形成螺旋管状空间(605),作为供螺旋管状的流体流路供通过导温流体,管状包覆结构设有供通过导温流体的至少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603、604),以供送入或送出导温流体,管状包覆结构(602)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导温流体出入口(603、604):为供对外送出或送入导温流体,以将螺旋管状空间(605)的内部导温流体接受来自管路(600)内部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传输至外部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此项导温流体出入口(603、604)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管状包覆结构(602)的内部螺旋管状空间(605):为由螺旋状的隔离结构(606)与管路(600)的外壳体及包覆管(602)三者之间形成的螺旋状空间,以供通过导温流体;
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可供应用以各种具蓄温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流经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中的管路,而对流经螺旋管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在实际应用时,管路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而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状空间的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亦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可供作为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的运作,包括:
1)应用于由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通过管路,而借管体的传导温能,以对通往被均温标的空间或标的物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2)应用于逆向由外部送入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而经管体的温能传导对管路内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说明书全文

借自来温能作均温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为首创以自来水系统的特定管路及流经管内的水为温能传输流体,或借热传导方式间接传输温能至另一封闭管路内的温能传输流体,并借浦泵动回闭管路内部的温能传输流体作单流向或周期性变换流向的泵动,以经均热装置将自来水的温能与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传输。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建筑物夏日以冷气机冬日以电能或燃油暖气取暖,皆耗用大量能源,此外,寒冬时由于接近地表或外露的传统自来水水管结屋顶与道路积结冰皆常造成灾难,亦须较低耗能的抗积雪或结冰的对策。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为借自来水系统埋设于地层内的地下水管,直接以自来水的水流,与通往地面的水管及流体泵及均热装置构成分流封闭管路,或借热传导方式间接与由水管及流体泵及均热装置所构成通往地面的封闭回路内部流体作温能传输,以将地下水管内水流所传输的温能,直接或间接传输至通往地面的封闭管路或开放管路内部的流体,并借管路内部流体作单流向或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以直接进入拟传输温能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经均热装置将自来水的温能与拟传输温能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的温能传输。附图说明
[0004] 以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
[0005] 图1所示为传统自来水管路与建筑物的管路配置图。
[0006]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借与自来水管直接构成分流封闭管路的水管及流体泵及均热装置构成建筑物内的均热功能系统结构示意图。
[0007]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浅层地表均温功能的系统构成示意图。
[0008]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外露于地表标的的均温功能系统构成示意图。
[0009]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建筑物顶部结构体内部的均温功能系统构成示意图。
[0010]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建筑物顶部呈外露均温功能系统构成示意图。
[0011]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对开放式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12]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13]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由外部引入流体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14]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开放式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15]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16]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间接对开放式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17]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18] 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由外部引入流体,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19] 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间接对开放式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20] 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21] 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对开放式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22] 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23] 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由外部引入流体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24] 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开放式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25] 图2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026] 图2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3所示为图22的剖视图。
[0028] 图2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管路被中空包覆体所包覆的壳体中,与导温流体接触的部分,增设导热翼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5所示为图24的剖视图。
[0030] 图2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被中空包覆体包覆的管路为两个的实施例示意图。
[0031] 图27所示为图26的剖视图。
[0032] 图2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9所示为图28的剖视图。
[0034] 图3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邻近导热结构的内部,增设导热翼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31所示为图30的剖视图。
[0036] 图3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为由两个第二管路经导热结构(3000)连接于一个第一管路的实施例示意图。
[0037] 图33所示为图32的剖视图。
[0038] 图3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 图35所示为图34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众所周知,自来水不分夏季或冬季,其常态稳定温度约为12-20℃之间,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为借传统自来水系统埋设于地层中的地下水管及管内的水作为温能传输流体,直接通往设置于地面所建构的封闭管路、或借热传导方式间接传输温能至另一封闭管路或开放管路内的温能传输流体,以借泵浦作单流向或周期性变换流向泵动温能传输流体,直接进入拟传输温能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经均温装置使所泵送温能传输流体的温能,间接传输至拟传输温能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以取代或辅助传统高耗能的空调装置,进而节省能源。
[0041]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均温效应功能包括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效应功能:
[0042] (1)以相对较低温的自来水及地层温能,降低地表拟传输温能标的物的温度;
[0043] (2)以相对较高温的自来水及地层温能,提高地表拟传输温能标的物的温度。
[0044]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包括可供设置于下列范围一种或一种以上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应用装置,以作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其可作均温运作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包括:
[0045] 其中,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物的应用装置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包括:
[0046] (1)工具机、检测仪器、观测仪器、产业设备、机械设备、动机械、电机等具有特定环境温度需求的设备装置,
[0047] (2)散热冷却装置、储电装置、灯具、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发电装置、电脑、电脑周边设备、伺服器、半导体应用设备等具热损性装置或元件的散热需求,
[0048] (3)储存固态、或液态、或气态化学品的空间或仓储等。
[0049] 借着自来水系统的自然温能以冷却设备装置,或借自来水系统的自然温能以对设备装置作均温的保温。
[0050] 其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空间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包括:
[0051] (1)半封闭式或封闭式建筑物的内部空间,
[0052] (2)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结构的内部空间,
[0053] (3)浅层地表,
[0054] (4)各种开放空间,
[0055] (5)开放地表空间。
[0056]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的均温标的建筑物,包括由各种房舍、仓库、或柱状体、或其他几何形状的建筑物供作为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的标的,或对其他依需要设计的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结构所构成的专用建筑(例如凉亭)作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或供应用于如公路的浅层地表的均温传输,或应用于露天公共场所的外露式的均温传输。
[0057] 如图1所示为传统自来水管路与建筑物的管路配置图,图中:
[0058] 101为地表;
[0059] 102为地层,常态温度约为12-20℃之间;
[0060] 103为埋设于地层102的常用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
[0061] 104为供水分支管,供连接于用户水111与地下水管103之间,以将自来水系统的水供用户使用;
[0062] 111为用户建筑物110的水阀,可供作水流的开关操作以随机取水。
[0063] 上述配置方式在寒冬时,传统供水分支管104近地表101或露出地表101的部份,其内部的水容易因酷寒结冰而阻塞水流为其缺陷
[0064]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借与自来水管直接构成分流封闭管路的水管及流体泵及均热装置构成建筑物内均热功能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主要构成含:
[0065]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传输温能,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0066]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温能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为供设置于较地下水管103接近地表101、或露出地表101的位置,或埋设于建筑物110本体内部,或设置于接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顶部、墙壁、或地板内部、或近地面、或近边壁等选定空间,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自来水流的分流流路,借分流的自来水流作均温的温能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设置供泵动自来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并对水流作周期性变换流向的泵动,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
[0067]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内部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温能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内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0068]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达、引擎动力、或其他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0069]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070] 此外,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亦可应用于露天的公共设施,人们皆知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通常埋设于公路或其他露天公共场所,而公路寒冬积雪或结冰会使通路行车困难及影响安全,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亦可供应用于如公路的浅层地表的均温传输,或应用于露天公共场所的外露式的均温传输。
[007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浅层地表均温功能的系统构成示意图;其主要构成如下:
[0072]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温能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0073]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温能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较地下水管103更接近地表101的位置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
[0074]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接近地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0075]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之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0076]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07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外露于地表标的的均温功能系统构成示意图;其主要构成如下:
[0078]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0079]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露出地表101的位置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
[0080]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露出于地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0081]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0082]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083]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建筑物顶部结构体内部的均温功能系统构成示意图;其主要构成如下:
[0084]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0085]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建筑物110顶部结构体内部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
[0086]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顶部结构体内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0087]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0088]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089]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建筑物顶部呈外露均温功能系统构成示意图;其主要构成如下:
[0090] 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效果;
[0091] 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建筑物110顶部呈外露的封闭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
[0092] 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顶部呈外露的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顶部呈外露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
[0093] 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
[0094]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095]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的均温装置122可选择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实施方式,各种实施方式如下:
[0096] (1)均温装置为设置于地下层而与地下水管串设;
[0097] (2)均温装置为设置于接近地表或露出地表而与封闭水管串设;
[0098] (3)地下水管与封闭水管皆串设均温装置;
[0099] (4)地下水管与封闭水管皆不设置均温装置;
[0100] (5)均温功能亦可为由地下水管或封闭水管本身取代均温装置的功能所达成,或于地下水管或由封闭水管的管体外部,另行加设具良好导热性能的结构体以提升其均温功能。
[0101] 此外为提升整体效率,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可选择在地下水管与外露或接近地表的封闭水管间,依施工环境或功能需要加设隔热材料,或此段封闭水管由隔热性材料所构成,以防止温能散失。
[0102]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封闭水管与地下水管的连接关系,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连接方式,包括:
[0103] (1)封闭水管的进水口可为连接于地下水管的上游侧,而出水口则连接于下游侧;
[0104] (2)封闭水管的进水口可为连接于地下水管的下游侧,而出水口则连接于上游侧。
[0105]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可依应用场合及成本与效益作选择性设置的考量,除设置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以泵动水流流动作为温能载体外,亦可借冷降热升的对流效应以构成循环的水流,或借地下水管水流流向的流力,而形成分流效应的水流,以流经封闭水管的水流为温能传输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流经封闭水管的水流除以流体泵动装置直接泵动外,其水流流动的方式,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流动方式,包括:
[0106] (1)可借由地下水管的水流流向,使水流由连接封闭水管上游的进水口,呈可导入呈正水压的特定度,例如与地下水管水流方向呈<90°的锐角,以有利于引导水流进入封闭水管,而由封闭水管的出水口,呈与地下水管的水流流向,呈负水压的特定角度,例如呈>90°的钝角,以有利于封闭水管出水口水流的流出,而与地下水管汇流,而形成分流效应,以由流经封闭水管的分流水流为温能传输流体作均温的热传输,并以可操控流体阀作流向操控;或
[0107] (2)可借泵浦泵动水流或冷降热升的效应或分流效应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使水流流经闭路水管,以水流为温能传输流体,间接对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的热传输。
[0108]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可同时应用于将封闭水管结合供水分支管,而由部份传统供水分支管作为共同水管,与部份封闭水管构成共构型封闭水流流路;于此共构型封闭水流流路若选择设置流体泵动装置时,可为:
[0109] (1)流体泵动装置设置于封闭水管;或
[0110] (2)于共用水管设置流体泵动装置。
[0111]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共构型封闭水流流路的效果及效益为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功能,包括:
[0112] (1)借载有相对较高温能水流的流动,可防止传统供水分支管近地表及外露端因外部温度过低而结冰;或
[0113] (2)借载有相对较低温能水流的流动,夏日可降低建筑物本身或内部温度;或[0114] (3)借载有相对较高温能水流的流动,寒冬无暖气时,亦维持高于外部环境的温度;应用于仓储、或应用于融化屋顶积雪及防止结冰。
[0115]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温能传输方式进一步可借间接温能传输结构所构成,为在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或地上的自来水管路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将自来水管路内部水流的温能,间接借包覆状均温气室内部流往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另一气态或液态流体,流经作为均温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部空间,以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
[0116]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对开放式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17] 此项系统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0118]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19]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20] 此项系统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气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气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0121]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22]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由外部引入流体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23] 此项系统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供连接通往建筑物外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供连接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室外的流体或经流体管路221,及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再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供通联室外空间,而流体管路231为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0124]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25]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开放式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26] 此项系统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
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
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0127]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28]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29] 此项系统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0130]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31]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亦可于地下或地上的自来水管路并列设置借温能传导结构,如导热翼状结构以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以供流过通往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另一气态或液态流体,以间接将自来水管路内部水流的温能,与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传输。
[0132]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间接对开放式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33] 此项系统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两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流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流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0134]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35]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36] 此项系统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两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式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0137]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38]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由外部引入流体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39] 此项系统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流体管路221联通室外空间,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通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室外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再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供联通室外空间,流体管路231为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式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0140]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41]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间接对开放式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42] 此项系统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两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传输;
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作为标的物的开放式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
122;
[0143]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44] 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有与自来水管并列的辅助均温管路,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45] 此项系统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两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或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式结构的内部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0146]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47]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亦可于地下或地上自来水管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供流过通往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另一气态或液态流体,以间接将自来水管内部水流的温能与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传输;
[0148] 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对开放式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49] 此项系统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0150]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51] 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52] 图18所示中,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
23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0153]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54] 如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由外部引入流体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开放式泵送流体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55] 图19所示中,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供连接通往建筑物外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供连接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室外的流体或经流体管路221,及通过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再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供通联室外空间,而流体管路231为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
[0156]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57] 如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开放式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58] 图20所示中,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0159]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60] 如图2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以间接对建筑物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封闭式流体循环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0161] 图21所示中,包括: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内具螺旋状隔离结构的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4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
122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
[0162] 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
[0163]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所述的流体泵动装置123可由单向泵送的流体泵动装置或双向泵送的流体泵动装置其中之一种所构成,其中:
[0164] 设置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为单向泵送功能,设置方式为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其泵动方向可为与地下水管103内自来水的流向相同或相反;或:
[0165] 设置的流体泵动装置123的具正向及反向泵送功能,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路,其构成方式含:
[0166] (1)为采用可作双向泵动的流体泵浦将温能流体泵入及排出,借由操控装置250的操控而作泵浦的周期性作正向或反向的运作,周期交换温能流体的流向;或[0167] (2)为由两个呈串联的不同泵动流向的单向泵浦所构成,并分别逆向并列单向阀,借由操控装置250的操控而作周期性的轮流泵动,以周期交换温能流体的流向;或[0168] (3)为由两个呈并联的不同泵动流向的单向泵浦所构成,借由操控装置250的操控而作周期性的轮流泵动,以周期交换温能流体的流向,若泵浦无静态的抗逆流性,则可分别串联单向阀以防止逆流,而由两个不同泵动方向的泵浦轮流作周期性的泵动,以周期交换温能流体的流向;或
[0169] (4)为由单向泵浦与呈桥式组成的四个可控开关式流体阀所构成,以在单向泵浦运转中借操控装置250的操控操控其中两流体阀为开启(open),另组两个流体阀为闭合(close)的轮流操控,以使作周期性交换温能流体的流向;
[0170] 周期交换的时机可为(1)预设温能流体流向交换周期时间的开环式操控;或(2)借检测设定温能流体与被作温能调控标的间的温差值,以操控温能流体流向交换周期时机的闭环式操控。
[0171] 借由流经被作温能调控标的温能流体作周期性交换流向,以操控温能流体与被作温能调控标的间的温差分布状态;
[0172] 本实用新型中,于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管路的具导热性壳体外部,设置至少具有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的中空包覆体,中空包覆体为供通过导温流体,包括气体或液体,以构成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供传输流体的温能至中空包覆体的导温流体,并进一步可供应用于各种具蓄温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流经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中的管路,而对流经管路外部与包覆体间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
[0173] 如图2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3所示为图22的剖示图,如图22及图23所示结构为本实用新型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包覆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于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及至少一个出口以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具导热性管路壳体的外部,设置中空包覆体,中空包覆体的内部空间为供通过导温流体,除设有供通过导温流体的至少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外,其余为呈中空封闭结构而包覆于管路的壳体;其主要构成如下:
[0174] 管路300:为呈直线或曲线或近圆圈状或螺旋状或选定的几何形状的管状结构,其上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3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301’以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流或气流,并能经由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管路壳体,对中空包覆体302内部的导温流体传输温能,被包覆管路300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0175] 中空包覆体302:为供包覆于管路的壳体,可由导热性材料或非导热性材料所制成,中空包覆体的内部空间305为供通过导温流体,除设有供通过导温流体的至少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以供送入或送出导温流体外,其余为呈中空封闭结构而包覆于管路的壳体,此项中空包覆体302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0176] 导温流体出入口303、304:为供对外送出或送入导温流体,以将中空包覆体302内部导温流体,所接受来自管路300内部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传输至外部的标的物,此项导温流体出入口303、304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0177] 中空包覆体的内部空间305:为中空包覆体302与管路300的壳体间形成的空间,为供通过导温流体;
[0178] 此外为提升供通过管路300的给水流体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传输至中空包覆体中导温流体的效能,可进一步将前述管路300被中空包覆体302所包覆的外壳,与导温流体接触的部分,增设导热翼片结构306以增加热传导面积,以有利于对导温流体传输温能,而中空包覆体302的内部则可依需要选择设置导热翼片306或不设置。
[0179] 如图2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管路被中空包覆体所包覆的壳体中,与导温流体接触的部分,增设导热翼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180] 如图25所示为图24的剖示图。
[0181]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包覆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的结构方式包括:(1)铸造或焊合制成一体式结构;或(2)制成可组合式结构。
[0182] 上述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的整体结构、或其中管路的结构部份,其材料为具有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例如、不锈,或为具导热性的材料所制成以利于温能传输。
[0183]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包覆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可供应用于各种蓄温体的温能对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温能传输,在实际应用时,被包覆的管路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而包覆于管路的中空包覆体亦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0184] 此项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可供作为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的运作,包括:
[0185] 1、应用于由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通过管路,而借管体的传导温能,以对通往被均温标的空间或标的物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0186] 2、应用于逆向由外部送入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而经管体的温能传导对管路内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温能。
[0187] 如图2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被中空包覆体包覆的管路为两个的实施例示意图。
[0188] 如图27所示为图26的剖示图。
[0189]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包覆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除应用于管路及中空包覆体302间流体的温能传输外,亦作以下的应用:
[0190] 1、应用于由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通过管路300,以对中空包覆体302内部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传输温能;或
[0191] 2、应用于逆向由外部经导温流体出入口303、304对中空包覆体302送入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对管路300内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传输温能。
[0192] 本实用新型中,可由一种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作为流体对流体间的均温传导,此项传导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为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管路及至少一个第二管路,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为分别设置,而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之间设有导热结构,其中:第一管路为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的流体,第二管路亦为供通过水流或其他液态或气态的导温流体,而借导热结构使第一管路中给水水流或其他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对第二管路中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并进一步可供应用于将各种具蓄温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流经传导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中的第一管路,而由导热结构对流经第二管路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
[0193] 如图28所述为本实用新型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9所示为图28的剖示图。
[0194] 如图28及图29所示结构,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其主要构成如下:
[0195] 第一管路400:为呈直线或曲线或近圆圈状或螺旋状或选定的几何形状的管状结构,其上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4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401’,以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并能经由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管路壳体,经导热结构3000,及经由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第二管路壳体,对其内部的水流或液态或气态导温流体传输温能,第一管路400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0196] 第二管路500:为呈直线或曲线或近圆圈状或螺旋状或选定的几何形状的管状结构,其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403、404,以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并能经第二管路500本身由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管路壳体,以及经导热结构3000,以及经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的第一管路壳体,对第一管路400内部的水流或液态或气态导温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第二管路500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0197] 导热结构3000:为由良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连接于第一管路400及第二管路500之间,以将通过第一管路400的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的温能,经第一管路400的导热壳体及导热结构3000,以及经第二管路500的导热壳体,而与第二管路500内部的水流或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
[0198] 导温流体出入口403、404:为供对外送出或送入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的导温流体,以将第二管路500内部导温流体,所接受来自第一管路400内部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传输至外部的标的物,或对外释放温能,此项导温流体出入口403、404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0199] 此外为提升供通过第一管路400的给水流体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传输至第二管路500中导温流体的效能,可进一步将前述第一管路400内部邻近导热结构3000的位置,增设内部导热翼片406借以增加热传导面积,以使通过第一管路400内部的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的温能,经第一管路400内部导热翼片406及本身导热性管路壳体,及经导热结构3000及第二管路500的导热性管路壳体,而由第二管路500内部邻近导热结构3000的位置所设置的内部导热翼片406,对第二管路500内部的水流或气态或液态的导温流体,作均温的热传输。
[0200] 如图3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邻近导热结构的内部,增设导热翼片的结构示意图。
[0201] 如图31所示为图30的剖示图。
[0202]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的结构方式包括:(1)铸造或焊合制成一体式结构,或(2)制成可组合式结构。
[0203] 上述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的整体结构,其材料为具有导热性的材料所构成,例如铸铁、铝、铜、不锈钢,或为具导热性的材料所制成以利于温能传输。
[0204]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采用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可供应用于各种蓄温体的温能对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温能传输,在实际应用时,其第一管路400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而经导热结构3000连接于第一管路400的第二管路500,亦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0205] 此项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可供作为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的运作,包括:
[0206] 1、应用于由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通过管路,而借管体的传导温能,以对通往被均温标的空间或标的物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0207] 2、应用于逆向由外部送入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而经管体的温能传导对管路内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0208] 如图3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为由两个第二管路经导热结构3000连接于一个第一管路的实施例示意图。
[0209] 如图33所示为图32的剖示图。
[0210]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借于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管路的具导热性壳体外部,设置内具螺旋状流体流路的管状包覆结构,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其中,管状包覆结构至少具有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以供通过导温流体,包括气体或液体,以传输来自给水水流的温能至螺旋状流体流路中的导温流体,并进一步可供应用于各种具蓄温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流经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中的管路,而对流经螺旋管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
[0211] 如图3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5所示为图34的剖示图;
[0212] 如图34及图35所示结构为本实用新型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其主要构成如下:
[0213] 管路600:为呈直线或曲线或近圆圈状或螺旋状或选定的几何形状的管状结构,其上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6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601’以供通过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流或气流,管路600的外部供设有螺旋状隔离结构606,螺旋状隔离结构606的外部设有包覆结构602,由螺旋状隔离结构606与管路600及管状包覆结构602形成的螺旋管状空间605,以作为螺旋管状的流体流路供通过导温流体,管状包覆结构602除设有供通过导温流体的至少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603、604外,其两端为呈封闭的管状结构,而与螺旋状隔离结构606共同环抱于管路的壳体;并经由管路壳体的热传导作用,对螺旋管状空间605内部的导温流体传输温能,被包覆管路600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0214] 管状包覆结构602:为供包覆于管路600的外壳,可由导热性材料或非导热性材料所制成,管状包覆结构602与管路600之间供设置呈螺旋状隔离结构606,而使内部形成螺旋管状空间605,作为供螺旋管状的流体流路供通过导温流体,管状包覆结构设有供通过导温流体的至少两个导温流体出入口603、604,以供送入或送出导温流体,管状包覆结构602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0215] 导温流体出入口603、604:为供对外送出或送入导温流体,以将螺旋管状空间605的内部导温流体接受来自管路600内部给水水流或具温能的液态或气态流体的温能,传输至外部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此项导温流体出入口603、604的数目可依需要选定;
[0216] 管状包覆结构602的内部螺旋管状空间605:为由螺旋状的隔离结构606与管路600的外壳体及包覆管602三者之间形成的螺旋状空间,以供通过导温流体;
[0217] 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所采用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可供应用以各种具蓄温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流经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中的管路,而对流经螺旋管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均温的温能传输,在实际应用时,管路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而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状空间的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亦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0218] 此项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可供作为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的运作,包括:
[0219] 1、应用于由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通过管路,而借管体的传导温能,以对通往被均温标的空间或标的物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0220] 2、应用于逆向由外部送入具温能的气态或液态流体,而经管体的温能传导对管路内的气态或液态流体作均温传输。
[0221] 上述图22~27所述的包覆式管路流体间温能传输装置,及图28~33所述的传导式管路流体间的温能传输装置,及图34~35所述的由螺旋状隔离结构与管状包覆结构及管路形成螺旋管供与管路间作流体温能传输的装置,除应用于本实用新型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外,可供应用于各种蓄温体的温能对标的或标的空间借流体作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