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零件和配件 / 防滑装置 / 轮胎防滑装置

轮胎防滑装置

阅读:475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轮胎防滑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技术问题在于获得一种轮胎 防滑装置 ,该轮胎防滑装置具有防滑主体和拉紧单元,防滑主体具有与地面 接触 的 胎面 部、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内侧形成的内侧脚部和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外侧形成的外侧脚部,拉紧单元使上述防滑主体紧贴于轮胎,在上述拉紧单元工作时,上述防滑主体不会向轮胎的内侧或外侧方向落下,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轮胎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的最佳 位置 。在上述防滑主体的一个端部的位置,形成有能够供拉紧单元用线朝上述防滑主体的宽度方向穿过的线引导部,通过拉紧单元用线的拉紧动作,上述防滑主体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线引导部件)和上述另一个端部的位置在上述内侧脚部位置和上述外侧脚部位置这两个位置靠近。,下面是轮胎防滑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轮胎防滑装置,该轮胎防滑装置具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安装的至少一组带状的防滑主体,
上述防滑主体具有:
胎面部,其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
多个内侧脚部,其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
多个外侧脚部,其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
拉紧单元,其用于将至少一根拉紧单元用线拉紧而使上述防滑主体紧贴于轮胎;
上述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装置的拉紧单元具有线引导部件,该线引导部件形成有能够供拉紧单元用线朝轮胎的宽度方向通过的线引导部,
上述线引导部件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一个侧面维持与上述防滑主体的端部靠近的位置,或者,上述线引导部件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一个位置与上述防滑主体一体地构成,上述线引导部件具有:
胎面部,其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
内侧脚部,其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
外侧脚部,其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
上述线引导部在上述内侧脚部及上述外侧脚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线出入口,在向轮胎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防滑主体在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相对的位置配置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
通过上述拉紧单元的拉紧动作,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的位置的内侧脚部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的位置的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一起靠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引导部在上述内侧脚部及外侧脚部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方向的弯曲部,由此使上述线引导部的线出入口的方向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方向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防滑主体或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形成有将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端部固定的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
端部固定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配置于上述内侧脚部上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内通过,从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位置的内侧脚部上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拉出,
进而,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经由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上的线出入口,通过上述线引导部而从上述外侧脚部的线出入口拉出,
与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或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位置的线卷取机构连接,由此构成拉紧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拉紧单元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保持,通过利用上述拉紧单元将配置于多个上述内侧脚部之间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拉出,使多个上述内侧脚部之间的距离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和上述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的相对端部之间的位置固定有止回部件,该止回部件限制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向上述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内返回的方向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上述防滑主体的各个上述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之间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内侧脚部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位置的上述内侧脚部形成有将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端部固定的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
端部固定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经由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上的线出入口,通过上述线引导部而从上述外侧脚部的线出入口拉出,与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或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位置的线卷取机构连接,由此构成拉紧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防滑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内侧脚部,配置有供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
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保持。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上述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内侧脚部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
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卷取机构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或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的任意位置的外侧脚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卷取机构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位置的外侧脚部和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位置邻接的外侧脚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卷取机构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一个端部位置的外侧脚部和与上述防滑主体的一个端部位置邻接的外侧脚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卷取机构具有连接部件,上述连接部件的至少一端固定于邻接的外侧脚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上的线出入口和上述线卷取机构之间,在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的至少一个外侧脚部上配置有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
16.根据权利要求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防滑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外侧脚部,配置有供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
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保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一端固定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另一端被向固定有上述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的一端或另一端的上述外侧脚部上固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另一端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上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外侧距离固定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21.根据权利要求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
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轮胎防滑装置具有第一防滑主体与第二防滑主体,
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部配置有第一线引导部件,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轮胎圆周方向的另一个端部配置有第二线引导部件,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的一个侧面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一个侧面始终维持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端部靠近的位置,或者,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的一个位置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一个位置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一体地构成,
在向轮胎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在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相对的位置分别配置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一个相对端部及另一个相对端部,
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一个相对端部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另一个相对端部之间的距离的至少任一处距离构成为可变,在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分别配置有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内通过,
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一端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一个相对端部的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拉出,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的线出入口进入,通过上述线引导部而从外侧脚部的线出入口拉出,在配置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一个相对端部的位置的外侧端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内通过,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位置的第一线卷取机构连接,
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另一端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另一个相对端部的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拉出,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的线出入口进入,通过上述线引导部而从外侧脚部的线出入口拉出,在配置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另一个相对端部的位置的外侧端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内通过,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位置的第二线卷取机构连接,由此构成拉紧单元。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分别形成有将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的端部固定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
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分别配置有供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
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被形成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各个上述内侧脚部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保持。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内侧距离固定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及/或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
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及/或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27.根据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分别形成有将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端部固定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
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分别形成有供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
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保持。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上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第一外侧距离固定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29.根据权利要求22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及/或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
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及/或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30.根据权利要求22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外侧脚部,形成有供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
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保持。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一端固定于上述第一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另一端固定于上述第二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一端被向固定有上述第一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的外侧脚部上固定,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另一端被向固定有上述第二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的外侧脚部上固定。
33.根据权利要求30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上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第二外侧距离固定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34.根据权利要求22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
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各个上述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35.根据权利要求1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引导部由设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孔构成。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孔由嵌入成型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管状的线通过部件构成。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孔由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凹部和配置于上述凹部内的管状的线通过部件构成。
38.根据权利要求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引导部具有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凹部和至少局部封闭上述凹部而防止线脱离的防脱部。
39.根据权利要求1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引导部件2仅由管状的线引导部21构成。
40.根据权利要求1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线径为Amm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于线引导部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形成为3A2mm以上。

说明书全文

轮胎防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降时等安装于车辆的轮胎的轮胎防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防滑主体由橡胶、塑料等非金属形成的轮胎防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的轮胎防滑装置,在日本特开2001-71728号中,如图43所示那样构成为,具有网状的轮胎防滑主体601、在轮胎的内侧位置将它们的两端相互连结的连结件602a、602b、以及在轮胎的外侧位置将两端相互连结的连结件603a、603b,上述防滑装置构成为,在上述轮胎防滑主体601的向轮胎的外侧位置配置的部分,为了缩小两端之间的距离而使上述防滑装置紧贴于轮胎,配置有紧固定机构604。
[0003]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轮胎防滑装置中,在向轮胎安装时,将轮胎防滑主体的两端相互连结的连结件602a、602b、603a、603b分别被设于轮胎的内侧位置与轮胎的外侧位置,特别是存在如下不良情况:供手臂进入的间隙较窄,上述连结件602a、602b在容易附着泥土等污垢的轮胎的内侧位置处的连接的作业性较差,而且会弄脏衣服。
[0004] 作为能够解决上述不良情况的结构,在日本特开平4-238704号中,公开了一种轮胎防滑装置,如图44所示,其具有沿车辆等的轮胎外周接触配置的防滑主体701、在该防滑主体70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隔开规定间隔而设置的贯通部件702、在上述防滑主体70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隔开规定间隔而设置的钩挂部件703、以可改变上述各贯通部件702彼此的间隔的方式连结并且沿轮胎宽度方向贯通上述防滑主体内部的中空部705而向上述钩挂部件侧方导出的呈绳状的张弛部件704、以及设于该张弛部件704的端部的橡胶或弹簧等的拉伸部件706,通过从轮胎的外侧拉拽张弛部件704的两端部,将轮胎的内侧的贯通部件702紧固。
[0005] 关于该轮胎防滑装置,记载了如下思想:由于能够在轮胎的外侧进行轮胎的内侧部分的安装作业,因此能够实现安装作业的简化以及安装时间的缩短,由于取消了向轮胎的内侧卡合的作业,因此难以弄脏衣服,此外,由于利用不具有伸缩性的呈绳状的张弛部件704紧固轮胎的内侧,因此能够提高向轮胎外周的紧贴,还能够通过构成部件的一体化防止部件丢失。
[0006] 然而,在日本特开平4-238704号公开的轮胎防滑装置中,通过拉拽张弛部件704的两端部来拉近防滑主体701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的位置仅是配置于轮胎内侧的贯通部件702的部分,因此在拉拽张弛部件704的两端部而将防滑主体701的一个端部701a与另一个端部701b拉近时,防滑主体701被拉向轮胎的内侧方向,因此在拉拽张弛部件704的两端部之后,需要将上述张弛部件704的被向轮胎的外侧拉出的部分卡合于各钩挂部件703,将设于端部的橡胶或弹簧等的拉伸部件706卡合于上述钩挂部件703的任意位置,使一度被拉向轮胎内侧的防滑主体701向轮胎外侧移动,使上述一个端部701a与另一个端部702b之间在轮胎外侧部分的距离靠近。
[0007] 并且,由于沿轮胎宽度方向贯通而将上述张弛部件704向上述钩挂部件703的侧方导出的中空部705被形成于自上述防滑主体701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01a与另一个端部701b的位置离开的位置,因此存在如下缺点:在对上述张弛部件704的两端部进行了拉拽时,会由于在防滑主体70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的内侧的端部处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的贯通部件702与张弛部件704之间的摩擦阻力,而导致将防滑主体701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01a与另一个端部701b拉近的力减弱。
[0008] 另外,作为其他现有技术,在日本实开平4-125906号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即,如图45所示,在轮胎防滑装置中,贯穿多个防滑片801的端部(轮胎的内侧方向的端部)的轮状体
802的两个末端被作为导出部803由通片804从轮胎的背面侧导向表面侧,上述轮状体802的两个末端的导出部803分别从左右方向被导向形成于上述通片804的一端(轮胎的内侧面)的大致T形部,通过上述通片804的内部并被辊805导向轮胎的外面侧,但在该现有技术中,虽然在将通过上述通片804内部的上述轮状体802的两个末端的导出部803导向轮胎的表面侧时,能够利用辊805减少与上述轮状体802之间的摩擦阻力,但就形成于上述通片804的一端(轮胎的内侧面)的大致T形部而言,由于上述轮状体802的贯穿部分由形成于上述通片
804的内部空间的末端部的横孔构成,因此未成为能够充分减少摩擦阻力的构造,并且,不具有相当于防滑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的构造,在拉拽上述轮状体802的两个末端的导出部803而拉紧轮状体802时,需要将左右一对导出部803a、803b分别相对于上述通片804向相反方向拉伸。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001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71728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238704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4-1259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4]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5]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获得一种轮胎防滑装置,其具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安装的至少一组带状的防滑主体,上述防滑主体具有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的胎面部、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的多个内侧脚部、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的多个外侧脚部、以及用于将拉紧单元用线拉紧而使防滑主体紧贴于轮胎的拉紧单元,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能够在轮胎的外侧进行上述拉紧单元的操作,在进行用于使轮胎防滑装置向轮胎紧贴的作业时,上述防滑主体不会向轮胎的内侧或外侧方向落下,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轮胎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的最佳位置。
[0016]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7] 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具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安装的至少一组带状的防滑主体,上述防滑主体具有:胎面部,其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多个内侧脚部,其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多个外侧脚部,其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拉紧单元,其用于将至少一根拉紧单元用线拉紧而使上述防滑主体紧贴于轮胎;上述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防滑装置的拉紧单元具有线引导部件,该线引导部件形成有能够供拉紧单元用线朝轮胎的宽度方向通过的线引导部,上述线引导部件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一个侧面维持与上述防滑主体的端部靠近的位置,或者,上述线引导部件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一个位置与上述防滑主体一体地构成,上述线引导部件具有:胎面部,其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内侧脚部,其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外侧脚部,其从上述胎面部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上述线引导部在上述内侧脚部及上述外侧脚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线出入口,在向轮胎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防滑主体在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相对的位置配置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在利用上述拉紧单元进行拉紧动作时,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的位置的内侧脚部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的位置的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一起靠近。
[0018]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线引导部在上述内侧脚部及外侧脚部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方向的弯曲部,由此使上述线引导部的线出入口的方向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方向形成。
[0019]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防滑主体或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形成有将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端部固定的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端部固定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配置于上述内侧脚部上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内通过,从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位置的内侧脚部上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拉出,进而,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经由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上的线出入口,通过上述线引导部而从上述外侧脚部的线出入口拉出,与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或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位置的线卷取机构连接,由此构成拉紧单元。
[0020]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保持,通过利用上述拉紧单元将配置于多个上述内侧脚部之间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拉出,使多个上述内侧脚部之间的距离缩小。
[0021]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和上述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的相对端部之间的位置固定有止回部件,该止回部件限制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向上述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内返回的方向的移动。
[0022]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形成于上述防滑主体的各个上述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之间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内侧脚部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0023]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位置的上述内侧脚部形成有将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端部固定的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端部固定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经由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上的线出入口,通过上述线引导部而从上述外侧脚部的线出入口拉出,与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或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位置的线卷取机构连接,由此构成拉紧单元。
[0024]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防滑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内侧脚部,配置有供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保持。
[0025]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形成于上述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内侧脚部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0026]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0027]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线卷取机构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或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的任意位置的外侧脚部之间。
[0028]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线卷取机构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位置的外侧脚部和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位置邻接的外侧脚部之间。
[0029]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线卷取机构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一个端部位置的外侧脚部和与上述防滑主体的一个端部位置邻接的外侧脚部之间。
[0030]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线卷取机构的背面固定有连接部件,上述连接部件的至少一端固定于邻接的外侧脚部。
[0031]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上的线出入口和上述线卷取机构之间,在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的至少一个外侧脚部上配置有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
[0032]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防滑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外侧脚部,配置有供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保持。
[0033]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一端固定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
[0034]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另一端被向固定有上述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的一端或另一端的上述外侧脚部上固定。
[0035]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另一端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
[0036]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上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外侧距离固定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0037]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0038] 另外,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轮胎防滑装置具有第一防滑主体与第二防滑主体,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部配置有第一线引导部件,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轮胎圆周方向的另一个端部配置有第二线引导部件,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的一个侧面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一个侧面始终维持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端部靠近的位置,或者,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的一个位置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一个位置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一体地构成,在向轮胎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在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相对的位置分别配置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一个相对端部及另一个相对端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一个相对端部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另一个侧面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另一个相对端部之间的距离的至少任一处距离构成为可变,在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分别配置有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内通过,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一端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一个相对端部的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拉出,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的线出入口进入,通过上述线引导部而从外侧脚部的线出入口拉出,在配置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一个相对端部的位置的外侧端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内通过,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位置的第一线卷取机构连接,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另一端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另一个相对端部的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拉出,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的线出入口进入,通过上述线引导部而从外侧脚部的线出入口拉出,在配置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另一个相对端部的位置的外侧端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内通过,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位置的第二线卷取机构连接,由此构成拉紧单元。
[0039]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拉紧单元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0040]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分别形成有将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的端部固定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分别配置有供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被形成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各个上述内侧脚部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保持。
[0041]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配置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内侧距离固定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0042]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及/或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及/或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内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0043]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及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分别形成有将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端部固定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分别形成有供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保持。
[0044]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配置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上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第一外侧距离固定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0045]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及/或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及/或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及/或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0046]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外侧脚部,形成有供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通过部保持。
[0047]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一端固定于上述第一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另一端固定于上述第二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
[0048]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一端被向固定有上述第一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的外侧脚部固定,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另一端被向固定有上述第二线卷取机构的连接部件的外侧脚部固定。
[0049]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上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通过使上述第二外侧距离固定用线在上述管状部件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线通过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0050]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脚部间,形成有能够连接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上述第二防滑主体的各个上述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
[0051]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线引导部由设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孔构成。
[0052] 另外,也可以是,设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孔由嵌入成型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管状的线通过部件构成。
[0053] 另外,也可以是,设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孔由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凹部和配置于上述凹部内的管状的线通过部件构成。
[0054]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线引导部具有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凹部和至少局部封闭上述凹部而防止线脱离的防脱部。
[0055] 另外,也可以是,线引导部件2仅由管状的线引导部21构成。
[0056] 并且,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设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线径为Amm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于线引导部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形成为3A2mm以上。
[0057] 发明效果
[0058] 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构成为在上述防滑主体的一个端部的位置配置有线引导部件,该线引导部件形成有供拉紧单元用线朝上述防滑主体的宽度方向穿过的线引导部,上述线引导部在上述内侧脚部及上述外侧脚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线出入口,在通过配置于外侧脚部的位置的拉紧单元的操作部的操作将拉紧单元用线拉紧时,上述防滑主体的一个端部的位置(上述线引导部件)和上述另一个端部的位置被以在上述内侧脚部位置和上述外侧脚部位置这两个位置靠近的方式拉近,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进行用于使轮胎防滑装置向轮胎紧贴的作业时,上述防滑主体不会向轮胎的内侧或外侧方向落下,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轮胎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的最佳位置。
[0059] 并且,上述线引导部的线出入口分别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及外侧脚部的位置,上述线引导部在上述内侧脚部及外侧脚部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上述轮胎防滑主体的另一个端部方向的弯曲部,上述线出入口的方向分别朝向上述防滑主体的另一个端部方向形成,由此减少了上述拉紧单元动作时拉紧单元用线与线引导部的摩擦阻力,并且在进行轮胎防滑装置向轮胎紧贴的动作时,形成有供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穿过的线引导部的线引导部件被向上述防滑主体的另一个端部直接拉近,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将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拉紧力被上述轮胎防滑装置的变形和摩擦吸收的情况抑制到最小限度,能够高效地进行轮胎防滑装置相对于轮胎的安装与拉紧动作。附图说明
[0060] 图1是从轮胎的内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
[0061] 图2是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0062] 图3是从轮胎的左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
[0063] 图4是从轮胎的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0064] 图5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65] 图6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66] 图7是图1的AA剖面放大图。
[0067] 图8是图1的BB剖面放大图。
[0068] 图9是图2的CC剖面放大图。
[0069] 图10是图2的DD剖面放大图。
[0070] 图11是图2的EE剖面放大图。
[0071] 图12是图2的FF剖面放大图。
[0072] 图13是图2的GG剖面放大图。
[0073]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的主视图。
[0074] 图15是图1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75]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变形例的、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76]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变形例的、从轮胎的内侧面观察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77]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变形例的、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78]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向轮胎安装安装的安装工序的参考图。
[0079]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向轮胎安装安装的安装工序的参考图。
[0080]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向轮胎安装安装的安装工序的参考图。
[0081]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向轮胎安装安装的安装工序的参考图。
[0082] 图23是从轮胎的内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
[0083] 图24是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0084] 图25是从轮胎的左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
[0085] 图26是从轮胎的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0086] 图27是图2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87] 图28是图2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88] 图29是从轮胎的内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
[0089] 图30是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0090] 图31是从轮胎的左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
[0091] 图32是从轮胎的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0092] 图33是图29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93] 图34是图30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94] 图35是从轮胎的内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
[0095] 图36是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0096] 图37是从轮胎的左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
[0097] 图38是从轮胎的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0098] 图39是图3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99] 图40是图3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100] 图41是图3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101] 图42是图3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102] 图4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俯视图。
[0103] 图44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立体图。
[0104] 图4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05] 以下,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106] 实施例1
[0107] 图1~图13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图1是从轮胎的内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图2是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图3是从轮胎的左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图4是从轮胎的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6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108]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具有沿车辆的轮胎500的圆周方向安装的一组带状的防滑主体1,上述防滑主体1由聚酯弹性体或橡胶等挠性材料形成,具有胎面部4、多个内侧脚部5、多个外侧脚部6和拉紧单元7,胎面部4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多个内侧脚部5从上述胎面部4向轮胎500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设置地形成,多个外侧脚部6从上述胎面部4向轮胎500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地形成,拉紧单元7用于将拉紧单元用线71拉紧而使上述防滑主体1紧贴于轮胎500。
[0109] 上述防滑装置的拉紧单元7具有线引导部件2,该线引导部件2形成有能够供拉紧单元用线71朝轮胎500的宽度方向通过的线引导部21,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一个侧面2a始终维持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一个端部11靠近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一个位置与上述防滑主体1一体地构成(未图示)。
[0110] 上述线引导部件2具有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的胎面部22、从上述胎面部2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的内侧脚部23和从上述胎面部2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的外侧脚部24,上述线引导部21在内侧脚部23及上述外侧脚部24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线出入口21a、21b。
[0111] 在向轮胎500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上述防滑主体1在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2b相对的位置配置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在利用上述拉紧单元7进行拉紧动作时,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内侧脚部5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外侧脚部6a之间的距离同时靠近。
[0112] 上述线引导部21在内侧脚部23及外侧脚部24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2b方向的弯曲部21c、21d,由此使上述线引导部21的线出入口21a、21b的方向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方向2b(向轮胎500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的上述防滑主体1的另一个端部12方向)形成。
[0113] 另外,若朝向上述相对端部12方向的上述线出入口21a、21b的方向在上述防滑主体1安装于轮胎500的状态下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在0度(圆周方向)至向轮胎外周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的范围内,则能够防止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相对于上述线出入口21a、21b出入时的摩擦阻力过度变高。
[0114] 在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形成有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25,该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25能够通过对形成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端部的直径扩大部72进行保持,将拉紧单元用线71的端部的位置固定为不易脱离内侧脚部23,端部固定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在配置于防滑主体1的邻接的内侧脚部5上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内依次通过,在所有配置于上述内侧端部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内通过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被从形成于上述防滑装置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内侧脚部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拉出。
[0115] 进而,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经由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上的线出入口21a,通过上述线引导部21而从上述外侧脚部24的线出入口21b拉出,并与线卷取机构74连接,由此构成拉紧单元,其中,线卷取机构74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上述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外侧脚部6a和与上述相对端部12位置邻接的外侧脚部6b之间。
[0116] 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内侧脚部5上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由凹部52、大致U形的罩部件53和销状部件54构成,凹部52在上述防滑装置被安装于轮胎时配置于上述内侧脚部5的大致同一圆周上的位置,且如图7所示,由形成于上述内侧脚部5的比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罩部件53以覆盖上述凹部52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5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53固定于上述内侧脚部5,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54将形成于上述内侧脚部5的孔55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53的两端部的孔5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5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内侧脚部5。另外,上述销状部件54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通过利用上述拉紧单元7将配置于上述多个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拉出,使上述多个内侧脚部5之间的距离缩小。另外,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也可以被向形成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的至少一部分上固定(夹持)。
[0117] 在向轮胎500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在形成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内侧脚部5与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上的线出入口21a之间的位置处,向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上固定止回部件73,使得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在解除上述拉紧单元7时向上述多个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方向的移动量受到限制。
[0118]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配置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配置有管状部件57,如图8所示,通过使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在上述管状部件57内通过,限制各个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在利用上述拉紧单元7将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拉紧时,能够消除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偏差,将防滑主体1均等地配置于轮胎500。
[0119]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管状部件57移动自如地配置于各个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但也可以将上述管状部件57固定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未图示),此外也可以不必使用管状部件57(未图示)。
[0120] 另外,上述线卷取机构74在内部具备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卷取部,并且具备用于使上述卷取部向拉紧单元用线71的卷取方向旋转的施力单元和上述卷取部的旋转动作的控制单元,上述卷取部的旋转动作的控制单元能够在可从上述卷取部拉出拉紧单元用线71的拉出状态、将拉紧单元用线71自动地卷取于上述卷取部的卷取状态和将上述卷取部的旋转锁定(固定)的锁定状态之间进行选择,并且为包括卡止机构的结构的内部构造,在拉紧单元用线71自动地卷取于上述卷取部的卷取状态下,该卡止机构防止卷取部向拉出拉紧单元用线71的方向旋转(线卷取机构74的内部构造未图示)。另外,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能够使用现有的轮胎防滑装置中所使用的线卷取机构的技术。另外,本发明的线卷取机构74也可以是手动使拉紧单元用线的卷取部进行旋转动作的结构(未图示),并且,还可以将拉出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卡止固定在设于多个外侧脚部的卡止突起上,以此来取代利用线卷取机构卷取拉出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结构(未图示)。
[0121] 在本施例中,在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上的线出入口21b和上述线卷取机构74之间,在上述防滑主体1的外侧脚部6(6a)配置有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的构造,如图9所示,由凹部62、大致U形的罩部件63和销状部件64构成,凹部62由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6(6a)的比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罩部件63以覆盖上述凹部62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6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63固定于上述外侧脚部6(6a),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64将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孔65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63的两端部的孔6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6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外侧脚部6。另外,上述销状部件64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另外,在线引导部件2的线出入口23和上述线卷取机构74之间配置多个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6的情况下,在防滑主体1安装于轮胎时的上述外侧脚部6的大致同一圆周上配置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但也可以不必在所有的外侧脚部6形成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未图示)。
[0122] 并且,在上述防滑主体1的外侧脚部6间,在未配置有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的外侧脚部6,配置有供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通过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在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直径扩大部80,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直径扩大部的一端80a被向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26上固定,并且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直径扩大部的另一端80b被向固定有上述连接部件75的另一端的上述外侧脚部6b上配置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上固定。另外,直径扩大部的另一端80b既可以向固定于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的连接部件75上固定,也可以向上述外侧脚部6b与连接部件75之间夹持直径扩大部的另一端80b(在本实施例以外的本发明中也相同)。
[0123] 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以固定状态保持在配置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由凹部82、隔件部82b、大致U形的罩部件83和销状部件84构成,凹部82在防滑主体1安装于轮胎时配置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大致同一圆周上的位置,如图11所示,由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比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隔件部82b将上述凹部82的内部空间缩小,罩部件83以覆盖上述凹部82与隔件部82b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8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83固定于上述外侧脚部6,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84将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孔85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83的两端部的孔8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8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外侧脚部6。另外,上述销状部件84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另外,也可以通过使至少一部分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的凹部82为比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来可移动地保持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
[0124] 并且,在形成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6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之间配置有管状部件86,如图12所示,通过使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在上述管状部件86内通过,限制各个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固定于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的上述距离限制用线8的固定位置的偏移,能够将防滑主体1均等地配置于轮胎500。
[0125]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管状部件86移动自如地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6之间,但也可以固定于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未图示),此外,也可以不使用管状部件86(未图示)。
[012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上述线卷取机构74在背面利用螺钉部件79固定有连接部件75,在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背面的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一端及另一端形成有孔76、77,在利用上述销状部件64固定上述罩部件63时,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背面的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一端的孔76利用上述销状部件64固定于外侧脚部6a,在利用上述销状部件84固定上述罩部件83时,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背面的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另一端的孔77利用上述销状部件84固定于外侧脚部6b,但也可以将上述线卷取机构74与上述连接部件75一体地构成。
[0127]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也可以不使用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而是在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及上述防滑主体1的外侧脚部6形成能够连接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68的环状部件连接孔69,通过将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68连接于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69,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参照实施例2的图24、图28)。另外,还可以构成为,一并使用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和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68来限制上述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未图示)。
[0128] 另外,如图13所示,线引导件21由嵌入成型于线引导部件2的管状的部件构成,但例如也可以利用形成于防滑主体的凹部(既可以是表面,也可以是背面)和配置于上述凹部内的线插通部件来构成上述线引导部(未图示)。并且,在该情况下,可以设置至少将上述凹部的边缘局部封闭而防止线脱离的多个防脱部件(未图示)。
[0129] 另外,也可以配置上述防滑主体1的一个端部2的位置的上述内侧脚部及上述外侧脚部的位置的线出入口的至少一方从上述防滑主体突出的、与上述防滑主体分体的线引导体(未图示)。
[0130] 并且,在上述线引导部21中,在设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线径为Amm的情况下,若2
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21的弯曲部21c、21d的曲率半径形成为3Amm以上,则能够防止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相对于上述线引导部21的摩擦阻力过度变高,能够利用拉紧单元7顺畅地对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进行拉紧动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拉紧单元用线71使用了线径A=2.5mm的丝,因此期望的是弯曲部21c、21d的曲率半径分别形成为18.75mm以上(在本实施例中,拉紧单元用线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35mm)。另外,线的线径、材质不限于本实施例,也可以使用例如凯夫拉纤维(ケプラー繊維)的绳索等、非金属的线。此外,本实施例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使用了线径A=3.0mm的钢丝,但线的线径、材质不限于本实施例,也可以使用例如凯夫拉纤维(ケプラー繊維)的绳索等、非金属的线。
[0131]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如图14、图15所示,也可以将上述线卷取机构74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上述一个端部11位置的外侧脚部6z和与上述外侧脚部6z邻接的位置的外侧脚部6y之间,将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背面的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一端固定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外侧脚部6z与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将上述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另一端固定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外侧脚部6y。
[0132] 另外,上述线卷取机构74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也可以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上述外侧脚部6a和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间的任意位置,将上述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固定于上述外侧脚部6a与外侧脚部24间的任意外侧脚部(未图示)。
[0133] 另外,也可以利用与上述罩部件63向上述外侧脚部6的固定构造不同的固定手段将上述连接部件75固定于外侧脚部6(未图示)。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如图16所示,上述线卷取机构74在上述连接部件75的一方不设置延伸部且不固定于上述外侧端部6,而是由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限制配置位置,并且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另一端80b也可以被向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背面的连接部件75上固定。
[0134] 另外,作为另一变形例,也可以通过对线引导部件2使用由高强度、耐磨耗性较高的材料构成的构成部件,从而如图17、图18所示那样,仅利用管状的线引导部21构成上述线引导部件2。
[0135] 在向轮胎500安装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时,首先,如图19所示,首先使线卷取机构74的控制单元为拉出状态,在从上述线卷取机构74拉出拉紧单元用线71之后,使线卷取机构74的控制机构为锁定状态。
[0136] 接下来,如图20所示,在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2b和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之间将配置于内侧端部5的拉紧单元用线71朝向防滑主体1的外侧端部6(线引导部件的外侧端部24)的方向拉出,使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2b和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之间的分离部分朝向下方,使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在轮胎500的外侧面上通过,以此方式将防滑装置从上方覆盖于轮胎500。
[0137] 接下来,如图21所示,使车辆移动至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2b和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之间与地面分离的位置。
[0138] 接下来,如图22所示,通过将线卷取机构74的控制机构切换成卷取状态,使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内侧脚部5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外侧脚部6之间的距离以同时靠近的方式拉近。进而,通过使车辆在拉紧单元用线71的卷取状态下行驶,加深防滑装置相对于轮胎500的紧贴状态,将防滑装置牢固地固定于轮胎500。
[0139] 实施例2
[0140] 图23~图28表示本发明的其他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图23是从轮胎的内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图24是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图25是从轮胎的左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图26是从轮胎的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图27是图2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28是图2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141]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具有沿车辆的轮胎500的圆周方向安装的一组带状的防滑主体1,上述防滑主体1由聚氨酯弹性体或橡胶等挠性材料形成,具有胎面部4、多个内侧脚部5、多个外侧脚部6和拉紧单元7,胎面部4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多个内侧脚部5从上述胎面部4向轮胎500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设置地形成,多个外侧脚部6从上述胎面部4向轮胎500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地形成,拉紧单元7用于将拉紧单元用线71拉紧而使上述防滑主体1紧贴于轮胎500。
[0142] 上述防滑装置的拉紧单元7具有线引导部件2,该线引导部件2形成有能够供拉紧单元用线71朝轮胎500的宽度方向通过的线引导部21,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一个侧面2a始终维持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一个端部11靠近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一个位置与上述防滑主体1一体地构成(未图示)。
[0143] 上述线引导部件2具有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的胎面部22、从上述胎面部2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的内侧脚部23和从上述胎面部2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的外侧脚部24,上述线引导部21在内侧脚部23及上述外侧脚部24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线出入口21a、21b。
[0144] 在向轮胎500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上述防滑主体1在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2b相对的位置配置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在利用上述拉紧单元7进行拉紧动作时,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内侧脚部5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外侧脚部6之间的距离同时靠近。
[0145] 上述线引导部21在内侧脚部23及外侧脚部24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2b方向的弯曲部21c、21d,由此使上述线引导部21的线出入口21a、21b的方向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方向2b(向轮胎500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的上述防滑主体1的另一个端部12方向)形成。
[0146] 另外,若朝向上述相对端部12方向的上述线出入口21a、21b的方向在上述防滑主体1安装于轮胎500的状态下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在0度(圆周方向)至向轮胎外周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的范围内,则能够防止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相对于上述线出入口21a、21b出入时的摩擦阻力过度变高。
[0147] 在上述防滑主体1的上述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上述内侧脚部5形成有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13,该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13能够通过对形成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端部的直径扩大部72进行保持,将拉紧单元用线71的端部的位置固定于内侧脚部5,端部固定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13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经由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上的线出入口21a,通过上述线引导部21而从上述外侧脚部24的线出入口21b拉出,并与线卷取机构74连接,从而构成拉紧单元,其中,线卷取机构74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上述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外侧脚部6a和与上述相对端部12位置邻接的外侧脚部6b之间。
[0148] 另外,上述线卷取机构74在内部具备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卷取部,并且具备用于使上述卷取部向拉紧单元用线71的卷取方向旋转的施力单元和上述卷取部的旋转动作的控制单元,上述卷取部的旋转动作的控制单元能够在可从上述卷取部拉出拉紧单元用线71的拉出状态、将拉紧单元用线71自动地卷取于上述卷取部的卷取状态和将上述卷取部的旋转锁定(固定)的锁定状态之间进行选择,并且为包括卡止机构的结构的内部构造,在拉紧单元用线71自动地卷取于上述卷取部的卷取状态下,该卡止机构防止卷取部向拉出拉紧单元用线71的方向旋转(线卷取机构74的内部构造未图示)。另外,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能够使用现有的轮胎防滑装置中所使用的线卷取机构的技术。另外,本发明的线卷取机构74也可以是手动使拉紧单元用线的卷取部进行旋转动作的结构(未图示),并且,还可以将拉出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卡止固定在设于多个外侧脚部的卡止突起上,以此来取代利用线卷取机构卷取拉出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结构(未图示)。
[0149]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也可以在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上的线出入口21b和上述线卷取机构74之间,在上述防滑主体1的外侧脚部6(6a)配置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并使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的构造构成为与实施例1相同(未图示)。
[015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背面的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一端及另一端形成有孔76、77,利用上述销状部件78固定于形成在外侧脚部6上的孔55,但也可以将上述线卷取机构74与上述连接部件75一体地构成。
[0151]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及上述防滑主体1的各个内侧脚部5,形成有能够连接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58的环状部件连接孔29、59,通过将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58连接于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29、59,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5及23间的距离,在上述内侧脚部5的一部分形成有朝向邻接的内侧脚部延伸的内侧臂部50,形成有内侧臂部50的内侧脚部5的环状部件连接孔59形成于上述内侧臂部50的端部。
[0152]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上述防滑主体1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内侧脚部5及/或23,配置供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并使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保持,以此来取代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59连接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58来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5及23间的距离的结构(未图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在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直径扩大部,一方的直径扩大部被向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内侧脚部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固定,另一方的直径扩大部被向形成于上述防滑主体的上述相对端部位置的上述内侧脚部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固定(未图示)。另外,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相同。
[0153]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以及上述防滑主体1的未配置有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的外侧脚部6,形成有能够连接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68的环状部件连接孔29、69,通过将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68连接于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29、69,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6之间的距离,在上述外侧脚部6的一部分形成有朝向邻接的外侧脚部6延伸的外侧臂部60,形成有外侧臂部60的外侧脚部6的环状部件连接孔69形成于上述外侧臂部60的端部。
[0154]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上述防滑主体1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外侧脚部6,配置供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并使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保持,在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两端部分别形成直径扩大部,使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一端向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的外侧脚部上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固定,并且使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的另一端向固定有连接部件的另一端的上述外侧脚部上形成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固定,其中,上述连接部件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的背面,以此来取代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69连接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68来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6之间的距离的结构(未图示)。另外,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相同。
[0155] 本实施例的线引导部21的结构以及将本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时的顺序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56] 实施例3
[0157] 图29~图34表示本发明的其他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图29是从轮胎的内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图30是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图31是从轮胎的左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图32是从轮胎的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图33是图29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34是图30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158]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是将两组在实施例1中说明过的结构的轮胎防滑装置组合而成的结构,沿车辆的轮胎500的圆周方向安装的带状的防滑主体1由聚氨酯弹性体或橡胶等挠性材料形成,具有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的胎面部4、从上述胎面部4向轮胎500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设置地形成的多个内侧脚部5、从上述胎面部4向轮胎500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地形成的多个外侧脚部6和用于将拉紧单元用线71拉紧而使上述防滑主体1紧贴于轮胎500的拉紧单元7。
[0159] 各个上述防滑装置的拉紧单元7具有线引导部件2,该线引导部件2形成有能够供拉紧单元用线71朝轮胎500的宽度方向通过的线引导部21,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一个侧面2a始终维持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一个端部11靠近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一个位置与上述防滑主体1一体地构成(未图示)。
[0160] 上述线引导部件2具有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的胎面部22、从上述胎面部2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的内侧脚部23和从上述胎面部2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的外侧脚部24,上述线引导部21在内侧脚部23及上述外侧脚部24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线出入口21a、21b。
[0161] 在向轮胎500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各个上述防滑主体1在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2b相对的位置配置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在利用上述拉紧单元7进行拉紧动作时,各个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内侧脚部5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与上述防滑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外侧脚部6之间的距离同时靠近。
[0162] 上述线引导部21在内侧脚部23及外侧脚部24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2b方向的弯曲部21c、21d,由此使上述线引导部21的线出入口21a、21b的方向朝向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另一个侧面方向2b(向轮胎500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的上述防滑主体1的另一个端部12方向)形成。
[0163] 另外,若朝向上述相对端部12方向的上述线出入口21a、21b的方向在上述防滑主体1安装于轮胎500的状态下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在0度(圆周方向)至向轮胎外周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的范围内,则能够防止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相对于上述线出入口21a、21b出入时的摩擦阻力过度变高。
[0164] 在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形成有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25,该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25能够通过对形成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端部的直径扩大部72进行保持,将拉紧单元用线71的端部的位置固定于内侧脚部23,端部固定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在配置于防滑主体1的邻接的内侧脚部5上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内依次通过,在所有配置于上述内侧端部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内通过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被从形成于上述防滑装置主体1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内侧脚部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拉出。
[0165] 进而,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经由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上的线出入口21a,通过上述线引导部21而从上述外侧脚部24的线出入口21b拉出,并与线卷取机构74连接,由此构成拉紧单元,其中,线卷取机构74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上述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外侧脚部6a和与上述相对端部12位置邻接的外侧脚部6b之间。
[0166] 配置于上述防滑主体1的内侧脚部5上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由凹部52、大致U形的罩部件53和销状部件54构成,凹部52在上述防滑装置被安装于轮胎时配置于上述内侧脚部5的大致同一圆周上的位置,且由形成于上述内侧脚部5的比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罩部件53以覆盖上述凹部52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5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53固定于上述内侧脚部5,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54将形成于上述内侧脚部5的孔55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53的两端部的孔5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5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内侧脚部5。另外,上述销状部件54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通过利用上述拉紧单元7将配置于上述多个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拉出,使上述多个内侧脚部5之间的距离缩小(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图7所示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相同)。另外,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也可以被向形成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的至少一部分上固定(夹持)。
[0167] 在向轮胎500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在形成于上述防滑主体的相对端部12的位置的内侧脚部5与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内侧脚部23上的线出入口21a之间的位置处,向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上固定止回部件73,使得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在解除上述拉紧单元7时向上述多个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方向的移动量受到限制。
[0168]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配置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配置有管状部件57,通过使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在上述管状部件57内通过,限制各个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在利用上述拉紧单元7将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拉紧时,能够消除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偏差,将防滑主体1均等地配置于轮胎500。
[0169]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管状部件57移动自如地配置于各个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之间,但也可以将上述管状部件57固定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未图示),此外也可以不必使用管状部件57(未图示)。
[0170] 另外,上述线卷取机构74在内部具备上述拉紧单元用线的卷取部,并且具备用于使上述卷取部向拉紧单元用线71的卷取方向旋转的施力单元和上述卷取部的旋转动作的控制单元,上述卷取部的旋转动作的控制单元能够在可从上述卷取部拉出拉紧单元用线71的拉出状态、将拉紧单元用线71自动地卷取于上述卷取部的卷取状态和将上述卷取部的旋转锁定(固定)的锁定状态之间进行选择,并且为包括卡止机构的结构的内部构造,在拉紧单元用线71自动地卷取于上述卷取部的卷取状态下,该卡止机构防止卷取部向拉出拉紧单元用线71的方向旋转(线卷取机构74的内部构造未图示)。另外,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能够使用现有的轮胎防滑装置中所使用的线卷取机构的技术。另外,本发明的线卷取机构74也可以是手动使拉紧单元用线的卷取部进行旋转动作的结构(未图示),并且还可以将拉出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卡止固定在设于多个外侧脚部的卡止突起上,以此来取代利用线卷取机构卷取拉出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结构(未图示)。
[0171] 在本施例中,在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上的线出入口21b和上述线卷取机构74之间,在上述防滑主体1的外侧脚部6(6a)配置有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关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的构造,其是由凹部62、大致U形的罩部件63和销状部件64构成,凹部62由比上述拉紧单元用线71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罩部件63以覆盖上述凹部62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6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63固定于上述外侧脚部6,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64将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孔65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63的两端部的孔6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6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外侧脚部6(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图9所示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相同)。另外,上述销状部件64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另外,在线引导部件2的线出入口23和上述线卷取机构73之间配置多个上述防滑主体的外侧脚部6的情况下,在防滑主体1安装于轮胎时的上述外侧脚部6的大致同一圆周上配置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
61,但也可以不必在所有的外侧脚部6形成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未图示)。
[0172] 并且,在上述防滑主体1的外侧脚部6间,在未配置有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的外侧脚部6,配置有供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通过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在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直径扩大部80,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一端80a被向形成于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26上固定,并且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另一端80b被向固定有上述连接部件75的另一端的上述外侧脚部6b上配置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上固定。
[0173] 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以固定状态保持在配置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由凹部82、隔件部82b、大致U形的罩部件83和销状部件84构成,凹部82在防滑主体1安装于轮胎时配置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大致同一圆周上,由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比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隔件部82b将上述凹部82的内部空间缩小,罩部件83以覆盖上述凹部82与隔件部82b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8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83固定于上述外侧脚部6,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84将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6的孔85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83的两端部的孔8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8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外侧脚部6(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图11所示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相同)。另外,上述销状部件84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另外,也可以通过使至少一部分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的凹部82为比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来可移动地保持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
[0174] 并且,在形成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6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之间配置有管状部件86,通过使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在上述管状部件86内通过,限制各个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固定于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的上述距离限制用线8的固定位置的偏移,能够将防滑主体1均等地配置于轮胎500。
[0175]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管状部件66移动自如地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之间,但也可以固定于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未图示),此外,也可以不使用管状部件66(未图示)。
[0176] 并且,与实施例1的图9、图10相同,上述线卷取机构74在背面利用螺钉部件79固定有连接部件75,在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背面的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一端及另一端形成有孔76、77,在利用上述销状部件64固定上述罩部件63时,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背面的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一端的孔76利用上述销状部件64固定于外侧脚部6a,在利用上述销状部件84固定上述罩部件83时,固定于上述线卷取机构74背面的连接部件75的延伸部的另一端的孔77利用上述销状部件84固定于外侧脚部6b,但也可以将上述线卷取机构74与上述连接部件75一体地构成。
[0177]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也可以不使用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线8,而是在上述线引导部件2的外侧脚部24及上述防滑主体1的外侧脚部6形成能够连接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通过将上述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连接于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未图示)。
[0178] 本实施例的线引导部21的结构以及将本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时的顺序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79] 实施例4
[0180] 图35~图42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图35是从轮胎的内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图36是从轮胎的外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图37是从轮胎的左侧面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图38是从轮胎的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图39是图3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0是图3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1是图3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2是图3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181]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具有沿车辆的轮胎500的圆周方向安装的带状的第一防滑主体101与第二防滑主体201,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与第二防滑主体201分别由聚氨酯弹性体或橡胶等挠性材料形成,具有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的胎面部104、204、从上述胎面部104、204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设置地形成的多个内侧脚部
105、205、从上述胎面部104、204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地形成的多个外侧脚部
106、206和用于将拉紧单元用线171拉紧而使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与第二防滑主体201紧贴于轮胎的拉紧单元107。
[0182] 上述防滑装置的拉紧单元107具有第一线引导部件102及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第一线引导部件102形成有能够供拉紧单元用线171朝轮胎的宽度方向通过的线引导部121,第二线引导部件103形成有能够供拉紧单元用线171朝轮胎的宽度方向通过的线引导部131,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部111配置有第一线引导部件102,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轮胎圆周方向的另一个端部112配置有第二线引导部件103,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一个侧面102a以始终维持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一个端部111靠近的位置的方式连接,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一个侧面103a以始终维持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另一个端部112靠近的位置的方式连接。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一个位置及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一个位置分别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一体地构成,从而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端部分别形成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另一个侧面102b及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另一个侧面103b(未图示)。
[0183] 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具有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的胎面部122、从上述胎面部12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的内侧脚部123和从上述胎面部12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的外侧脚部124,上述线引导部121在上述内侧脚部123及上述外侧脚部124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线出入口121a、121b,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也同样具有在表面形成有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部的胎面部132、从上述胎面部13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的内侧脚部133和从上述胎面部132向轮胎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的外侧脚部134,上述线引导部131在上述内侧脚部133及上述外侧脚部134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线出入口131a、131b。
[0184] 在向轮胎500安装上述防滑装置时,在与连接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另一个侧面102b及连接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另一个侧面103b相对的位置,分别配置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一个相对端部211及另一个相对端部212,连接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另一个侧面102b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一个相对端部211之间的距离和连接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另一个侧面103b与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另一个相对端部212之间的距离构成为可变。
[0185] 并且,在利用上述拉紧单元107进行拉紧动作时,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内侧脚部123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一个相对端部211的位置的内侧脚部205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外侧脚部124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一个相对端部211的位置的外侧脚部206之间的距离能够同时靠近,另外,在利用上述拉紧单元107进行拉紧动作时,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内侧脚部133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另一个相对端部212的位置的内侧脚部205之间的距离和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外侧脚部134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另一个相对端部212的位置的外侧脚部206之间的距离能够同时靠近。
[0186] 上述第一线引导部121在内侧脚部123及外侧脚部124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朝向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另一个侧面102b方向的弯曲部102c、102d,由此使上述线引导部121的线出入口121a、121b的方向朝向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另一个侧面方向102b形成。
[0187] 上述第二线引导部131在内侧脚部133及外侧脚部134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朝向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另一个侧面103b方向的弯曲部103c、103d,由此使上述线引导部131的线出入口131a、131b的方向朝向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另一个侧面方向103b形成。
[0188] 另外,若上述线出入口121a、121b、131a、131b的方向120a、120b、130a、130b在上述防滑主体装置安装于轮胎500的状态下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501在0度(圆周方向)至向轮胎外周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的范围内,则能够防止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相对于上述线出入口121a、121b、131a、131b出入时的摩擦阻力过度变高。
[0189] 在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内侧脚部205分别配置有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由凹部(未图示)、大致U形的罩部件253和销状部件254构成,其中,凹部在上述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500时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内侧脚部
205的大致同一圆周上的位置,由比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罩部件253以覆盖上述凹部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25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253固定于上述内侧脚部,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254将形成于上述内侧脚部205的孔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的两端部的孔25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25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内侧脚部205。
[0190] 另外,上述销状部件254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通过利用上述拉紧单元107将配置于上述多个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之间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拉出,使上述多个内侧脚部205之间的距离缩小。另外,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1相同。另外,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也可以被向形成于各个上述内侧脚部20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的至少一部分上固定(夹持)。
[0191] 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在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内侧脚部205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内通过,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的一端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一个相对端部211位置的内侧脚部205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拉出,从形成于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连接的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内侧脚部123上的线出入口121a进入,通过上述第一线引导部121而从形成于外侧脚部124的线出入口121b拉出,在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一个相对端部211的位置的外侧端部206上配置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61内通过,并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一个相对端部211侧的外侧脚部206的位置的第一线卷取机构174a连接,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的另一端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另一个相对端部212位置的内侧脚部205上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拉出,从形成于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连接的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内侧脚部133上的线出入口131a进入,通过上述第二线引导部131而从形成于外侧脚部134的线出入口131b拉出,在相对配置的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另一个相对端部212的位置的外侧端部206上配置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61内通过,并与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另一个相对端部
212侧的外侧脚部206的位置的第二线卷取机构174b连接,由此构成拉紧单元。
[0192] 另外,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61的结构为,由凹部(未图示)、大致U形的罩部件263和销状部件264构成,其中,凹部由形成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外侧脚部206上的、比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罩部件263以覆盖上述凹部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26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263固定于上述外侧脚部206,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264将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206的孔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263的两端部的孔26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26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外侧脚部206。另外,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61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1相同。另外,上述销状部件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
[0193]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内侧脚部205的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257,通过使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在上述管状部件257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205的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在利用上述拉紧单元107将上述拉紧单元用线171拉紧时,能够消除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1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偏差,将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均等地配置于轮胎500。
[0194] 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内侧脚部123及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内侧脚部133,分别形成有将内侧距离限制用线109的端部固定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125、135,通过对分别形成于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109的两端部的直径扩大部190进行保持,将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109的各个端部分别固定于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内侧脚部123及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内侧脚部133,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内侧脚部105分别配置有供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109通过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91,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109被配置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各个上述内侧脚部105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1通过部191保持。另外,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91的构造为,由凹部(未图示)、大致U形的罩部件193和销状部件194构成,其中,凹部由形成于上述内侧脚部105的比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109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罩部件193以覆盖上述凹部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19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193固定于上述内侧脚部105,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194将形成于上述内侧脚部105的孔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193的两端部的孔19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19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内侧脚部105。另外,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91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相同。另外,上述销状部件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
[0195] 在配置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内侧脚部105上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9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197,通过使上述内侧距离固定用线109在上述管状部件197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内侧脚部105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91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能够消除上述内侧距离固定用线通过部191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偏差,将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均等地配置于轮胎500。
[0196]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内侧脚部123、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内侧脚部133及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内侧脚部105分别形成能够连接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3、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及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内侧脚部105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取代使用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线109的结构(未图示)。另外,上述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和能够连接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的结构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记载的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58和环状部件连接孔59的结构相同。
[0197] 并且,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外侧脚部124及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外侧脚部134,分别形成有将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108的端部固定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126、136,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126、136通过对分别形成于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108的两端部的直径扩大部180进行保持,将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108的各个端部分别固定于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外侧端部124及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外侧脚部134,在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外侧脚部106分别形成有供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108通过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81,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108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106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81保持。另外,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81的构造为,由凹部(未图示)、大致U形的罩部件183和销状部件
184构成,其中,凹部由比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108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罩部件
183以覆盖上述凹部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18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183固定于上述外侧脚部
106,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184将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106的孔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183的两端部的孔18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18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外侧脚部106。另外,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81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相同。另外,上述销状部件184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
[0198] 并且,在配置于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外侧脚部106上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8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187,通过使上述第一外侧距离固定用线108在上述管状部件187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106的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81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能够消除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81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偏差,将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均等地配置于轮胎500。
[0199]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的外侧脚部124、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的外侧脚部134及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外侧脚部106间分别形成能够连接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上述第一线引导部件102、上述第二线引导部件103及上述第一防滑主体101的外侧脚部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取代使用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108的结构(未图示)。另外,上述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和能够连接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的结构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记载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68和环状部件连接孔69的结构相同。
[0200] 并且,在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上述外侧脚部206形成有供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208通过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281,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208被配置于各个上述外侧脚部206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281保持。另外,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208的通过部的构造为,由凹部(未图示)、大致U形的罩部件283和销状部件284构成,其中,凹部由比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208的线径大的内部空间构成,罩部件283以覆盖上述凹部的方式配置,销状部件284用于将上述罩部件283固定于上述外侧脚部206,通过利用上述销状部件284将形成于上述外侧脚部206的孔和形成于上述罩部件283的两端部的孔286固定,将上述罩部件283难以脱离地连接于上述外侧脚部206。另外,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281构成为与实施例1中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1相同。另外,上述销状部件284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孔眼(金属扣眼)类、铆钉、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等现有的销状固定件。
[0201] 并且,在上述第一线卷取机构174a的背面固定有连接部件175a,上述连接部件175a的一端固定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61,上述连接部件175a的另一端固定于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281。同样,在上述第二线卷取机构174b的背面固定有连接部件175b,上述连接部件175b的一端固定于上述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61,上述连接部件175b的另一端固定于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281,但也可以将上述线卷取机构174a与上述连接部件175a、上述线卷取机构174b与上述连接部件175b分别一体地构成。
[0202] 在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208的两端部形成有分别形成的直径扩大部280,利用固定有上述连接部件175a及连接部件175b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281,将形成于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208的端部的直径扩大部280固定。
[0203] 另外,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208的两端部也可以分别固定于上述连接部件175a和连接部件175b(未图示)。
[0204] 在配置于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外侧脚部206上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28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管状部件287,通过使上述第二外侧距离固定用线208在上述管状部件287内通过,限制各个上述外侧脚部206的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线通过部281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能够消除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281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偏差,将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均等地配置于轮胎500。
[0205]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脚部206间形成能够连接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通过在上述环状部件连接孔连接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限制上述第二防滑主体201的各个上述外侧脚部206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取代使用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208的结构(未图示)。另外,上述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和能够连接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的环状部件连接孔的结构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记载的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68和环状部件连接孔69的结构相同。
[0207] 本发明的构造能够有效地用作在降雪时、路面冻结时等安装于车辆的轮胎的轮胎防滑装置。
[0208] 附图标记说明
[0209] 1:防滑主体、2:线引导部件、2a:一个侧面、2b:另一个侧面、3:、4:胎面部、5:内侧脚部、6:外侧脚部、6a:外侧脚部、6b:外侧脚部、6y:外侧脚部、6z:外侧脚部、7:拉紧单元、8:外侧距离限制用线、11:一个端部、12:相对端部、13:拉紧单元用线端部固定部、21:线引导部、21a:线出入口、21b:线出入口、21c:弯曲部、21d:弯曲部、22:胎面部、23:内侧脚部、24:
外侧脚部、26: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29:环状部件连接孔、51: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52:凹部、53:罩部件、54:销状部件、55:孔、56:孔、57:管状部件、58:内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59:环状部件连接孔、60:外侧臂部、61: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62:凹部、63:罩部件、
64:销状部件、65:孔、66:孔、67:管状部件、68:外侧距离限制用环状部件、69:环状部件连接孔、71:拉紧单元用线、72:直径扩大部、73:止回部件、74:线卷取机构、75:连接部件、76:孔、
77:孔、78:销状部件、79:螺钉部件、80:直径扩大部、80a:一端、80b:另一端、81: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82:凹部、82b:隔件部、83:罩部件、84:销状部件、85:孔、86:孔、86:管状部件、101:第一防滑主体、102:第一线引导部件、102a:一个侧面、102b:另一个侧面、103:第二线引导部件、103a:一个侧面、103b:另一个侧面、104:胎面部、105:内侧脚部、106:外侧脚部、107:拉紧单元、108:第一外侧距离限制用线、109:内侧距离限制用线、111:一个端部、
112:另一个端部、120a:方向、120b:方向、121:线引导部、121a:线出入口、121b:线出入口、
122:胎面部、123:内侧脚部、124:外侧脚部、125: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126: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130a:方向、130b:方向、131:线引导部、131a:线出入口、
131b:线出入口、132:胎面部、133:内侧脚部、134:外侧脚部、135:内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136: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端部固定部、171:拉紧单元用线、174a:第一线卷取机构、
174b:第二线卷取机构、175a:连接部件、175b:连接部件、180:直径扩大部、181: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83:罩部件、184:销状部件、186:孔、187:管状部件、190:直径扩大部、191:
内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193:罩部件、194:销状部件、196:孔、197:管状部件、201:第二防滑主体、204:胎面部、205:内侧脚部、206:外侧脚部、208: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211:一个相对端部、212:另一个相对端部、251: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53:罩部件、254:销状部件、
256:孔、257:管状部件、261:拉紧单元用线通过部、263:罩部件、264:销状部件、266:孔、
267:管状部件、280:直径扩大部、281:第二外侧距离限制用线通过部、283:罩部件、284:销状部件、186:孔、287:管状部件、500:轮胎。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防滑装置 2020-05-11 195
轮胎防滑装置 2020-05-12 799
防滑装置 2020-05-11 889
轮胎防滑装置 2020-05-12 1002
防滑开瓶装置 2020-05-12 760
车用防滑装置 2020-05-12 451
一种防滑装置 2020-05-12 788
一种防滑装置 2020-05-13 432
防滑装置 2020-05-11 656
卷筒防滑脱装置 2020-05-11 53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