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保养与维修 / 滚动接触疲劳 / 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

接触疲劳试验方法

阅读:662发布:2020-05-21

专利汇可以提供接触疲劳试验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钢 轨 接触 疲劳试验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可对钢轨在不同线路条件的接触疲劳伤损特点进行试验研究试验方法。它通过试样轮(10)与陪磨样轮(20)之间的相对滚动进行,采用具有弧形外圆周面的试样轮(10),通过改变试样轮轴(11)与陪磨样轮轴(21)之间的夹 角 α对直线条件、不同曲线半径条件下的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拟试验。,下面是接触疲劳试验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接触疲劳试验方法,通过试样轮(10)与陪磨样轮(20)之 间的相对滚动进行,其特征是:采用具有弧形外圆周面的试样轮(10), 通过改变试样轮轴(11)与陪磨样轮轴(21)之间的夹α对直线条件、 不同曲线半径条件下的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拟试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夹 角α为0~4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其特征是:所 述试样轮(10)弧形外圆周面的弧度为R58~63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试 样轮轴(11)上施加夹紧,对不同制动力条件下的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 拟试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试 样轮轴(11)上施加垂直载荷,对不同轮重条件下的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 拟试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垂 直载荷为80~300Kg。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金属材料接触疲劳性能的试验方法,特别涉及轨接触疲 劳性能的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路运输的发展,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轮重和运量(行 车密度)的增加,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越发突出,并且还出现了新的接触 疲劳伤损特征--“斜裂纹”伤损,导致多起断轨事故发生,并造成列车颠 覆。因此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对此,钢轨的接触疲劳 伤损越来越引起钢轨生产厂和铁路部技术人员的关注,对其产生原因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实验室试验研究, 二是根据线路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状况,结合钢轨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 究。实验室研究主要是在通用的金属材料接触疲劳试验机上进行试验(如 JPM-1型试验机等),研究不同品种钢轨的抗接触疲劳性能。
目前,国内钢轨接触疲劳试验均按照GB10622-89《金属材料滚动接 触疲劳试验方法》>进行。该方法是通过试样轮与陪磨样轮之间的相对滚 动来进行磨损试验,试样轮与陪磨轮的接触面为平面,试样轴与陪磨轮轴 在同一平面上。这种试验方法只能研究各种金属材料(包括钢轨)本身的 抗接触疲劳伤损性能。它存在如下两方面的不足:(1)由于试样与陪磨轮 接触面的接触状态与钢轨同车轮的实际接触状态有差异,因此不能模拟轮 轨的实际接触状态进行试验;(2)试样轴与陪磨样轮轴在同一平面上且相 平行,轴间不能调整夹,因此不能进行钢轨在不同曲线半径条件的接触 疲劳伤损试验。由于存在上述的不足,因此该试验方法不能试验研究和了 解具体的线路运营条件与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的关系,不能为钢轨的合理选 用和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的有效治理提供有的依据,试验数据的针对性、 实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通过 该方法可对钢轨在不同线路条件的接触疲劳伤损特点进行试验研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钢轨接触疲劳 试验方法,通过试样轮与陪磨样轮之间的相对滚动进行,其特征是:采用 具有弧形外圆周面的试样轮和陪磨样轮,通过改变试样轮轴与陪磨样轮轴 之间的夹角α对直线条件、不同曲线半径条件下的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 拟试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述试样轮轴施加夹紧力,可对不 同制动力条件下的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所述试样轮轴施加 垂直载荷,可对不同轮重条件下的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拟试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对钢轨在不同线路条件的接触疲劳伤损特点 进行试验,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列车速度、线路曲线半径、列车轮重、线路 总运量等对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的影响。掌握钢轨在这些线路条件下的接触 疲劳伤损特点,对钢轨的合理使用、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治理,以及新品 种钢轨的研究开发将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钢轨接触疲劳试验中所采用试样轮与陪磨样轮的结构及 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钢轨接触疲劳试验中所采用试样轮与陪磨样轮的结构 及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试样磨面接触疲劳伤损形貌照片;
图4是接触疲劳裂纹向试样里层的扩展形貌照片;
图5是试验例1试样的接触疲劳裂纹长度统计图;
图6是试验例2试样的接触疲劳裂纹长度统计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相应标记:试样轮10、试样轮轴11、陪磨样轮 20、陪磨样轮轴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钢轨接触疲劳试验中所采用试样轮与陪磨样轮的结 构及配置方式。参照该图,试样轮与陪磨样轮为平面接触,不符合轮轨的 实际接触方式。试样轮轴与陪磨样轮轴固定在一平面内,试样轮轴不能转 动角度,不能与陪磨样轮轴间形成一定夹角,不能实现对不同曲线半径的 试验。因此该试验方法不能试验研究和了解具体的线路运营条件与钢轨接 触疲劳伤损的关系,不能为钢轨的合理选用和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的有效治 理提供有力的依据,试验数据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差。
参照图2,本发明的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通过试样轮10与陪磨 样轮20之间的相对滚动进行。采用具有弧形外圆周面的试样轮10和陪磨 样轮20,通过改变试样轮轴11与陪磨样轮轴21之间的夹角α对直线条件、 不同曲线半径条件下的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拟试验。
所模拟的曲线半径R与夹角α的关系式如下:
α = 17.5 × R × 10 3 3000 + 1500 R × 10 3
注:α-试样轮轴11与陪磨样轮轴21之间的夹角(弧度)
R-曲线半径(m)
所述夹角α为0~4度。
所述试样轮10和陪磨样轮20弧形外圆周面的弧度为R58~63mm。
试样轮10与陪磨样轮20的接触面为弧形,弧度为R58~63mm,弧度 尺寸是依据轮轨接触的实际状态计算的。不同断面规格的钢轨其轮轨接触 状态不同,弧度值不同。
试验中陪磨样轮20为主动轮,试样轮10为从动轮。试验中需要研究 不同列车速度对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的影响时,根据设定的列车速度来计算 试样的模拟转速,再通过陪磨样轮20的转速来控制和实现试样轮10所需 的转速。
试验中试样轮10与陪磨样轮20是通过相对滚动进行摩擦磨损试验。 当试样轮轴11与陪磨样轮轴21在同一平面相互平行时(即α=0),模拟 研究的是列车在直线状态行驶时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状况。当在平方向 转动试样轴,使试样轴与陪磨样轴在水平方向形成一定夹角α(也叫冲 角),此状态就能模拟研究列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状况。 调整试样轴与陪磨样轴之间不同的夹角α大小,实现对不同曲线半径的试 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述试样轮轴11施加夹紧力,即 可对不同制动力条件下的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拟试验。
试验中分别对试样轮轴11施加2kg~8kg的夹紧力进行试验,以研究 不同制动力条件下试样的接触疲劳伤损特点
在试验中对试样轮轴11施以一定的夹紧制动力,迟滞试样轮10的转 动速度,使试样轮10与陪磨样轮20间形成一定滑差,由此实现模拟列车 行驶过程的滚动+滑动状态的试验,也模拟列车行驶中刹车状态对钢轨伤 损的试验。
通过对所述试样轮轴11上施加垂直载荷,即可对不同轮重条件下的 钢轨接触疲劳进行模拟试验。
所模拟轴(轮)重G与试验室试验载荷Plab的关系式如下:

注:Plab-试验载荷(kg)
A railway = 1 2 × ( 1 300 + 1 625 ) = 0.00247
A lab = 1 2 × ( 1 31 + 1 61 + 1 576.5 ) = 0.02520
G轮重-列车轮重(kg)
K-系数,其值为0.3
所述垂直载荷为80~300Kg。
试验中向试样轮轴11施加不同的载荷,试样轮10与陪磨样轮20间的 压力增大,此时就实现了不同轮重的试验。施加的载荷力大小是根据列车 不同的轮(轴)重对钢轨产生的最大接触应力而计算,需满足σlab=σrailway, 即试验时试样的最大接触应力与线路钢轨的最大接触应力相等准则。
试验例1:
本试验例是用本发明的试验方法,对不同车速条件的钢轨接触疲劳伤 损特点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将经试验后的试验样用线切割方式横向切开, 经磨制后在金相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分析接触疲劳裂纹形貌特征和测量 每条接触疲劳裂纹长度,由此来分析每个试样的接触疲劳伤损特点。试样 的接触疲劳裂纹长度越长,表明接触疲劳伤损越严重。
图5结果表明了车速在200km/h以下时,随车速提高试样的接触疲劳 裂纹长度增加,车速达300km/h时试样的接触疲劳裂纹长度明显减小。由 此表明了车速在200km/h以下时随车速提高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加重,车 速在200km/h以上时随车速提高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减轻。这一研究结果 突破了以前的随车速提高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程度加剧的普遍观点。
表1  试验例1试验样用钢轨和试验参数   试样用钢轨   模拟车速   (km/h)   模拟轮重   (吨)   曲线半径     (m)   制动力   (kg)   试验周期   (万转)   U75V热轧   钢轨   100   160   200   300   25     1200     5     100
试验例2:
本试验例是用本发明的试验方法,对不同曲线半径条件的钢轨接触疲 劳伤损特点进行模拟试验研究。
对试样的检验分析方法同试验例1。试样磨面的接触疲劳伤损形貌和 裂纹扩展形貌与实施例1的试样相类似,这里不再例图。
表2  试验例2试验样用钢轨和试验参数 试样用钢轨     模拟车速     (km/h)   模拟轮重   (吨)   曲线半径     (m)   制动力   (kg)   试验周期   (万转) U75V热轧 钢轨     160     25     800     1200     2000     直线     5     100 PG4在线热 处理钢轨
图6的结果表明,曲线半径1200m时的接触疲劳裂纹长度比曲线半径 2000m和800m时短,表明曲线半径1200m时的接触疲劳伤损程度比2000m 和800m轻。这一结果突破了以前的随曲线半径减小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 程度成递增加剧的普遍观点。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