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炭地下气化工艺

阅读:405发布:2020-05-17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炭地下气化工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煤 炭地下 气化 工艺,具体为:①设置若干竖井及其连接通道;②选择两个竖井作为进、出气井,点燃进气井下 煤层 ,形成地下气化炉;③回收CO2,将其与 氧 气混合后输入到气化炉,调节O2的比例将燃烧区 温度 控制在600℃-1300℃;④出现燃空区后,利用CO2置换出燃空区 吸附 的O2、CO、H2和CH4,同时使CO2与残余 碳 进行还原反应;⑤待进气井和相邻竖井之间完全形成燃空区后,将相邻竖井作为第二进气井输入混合气,并在燃空区内沉降CO2;⑥待第二进气井和相邻竖井之间完全形成新燃空区后,将该相邻竖井作为第三进气井输入混合气,置换新燃空区的O2、CO、H2和CH4并沉降CO2;如此循环。本工艺不但可减少CO2的排放,而且减少 能源 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下面是一种炭地下气化工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炭地下气化工艺,具体为:
(1)间隔设置若干个由地面钻至地下煤层的竖井,在地下煤层中挖掘依 次连通各竖井的连接通道;
(2)首先,将位于连接通道一端的竖井作为第一进气井,选择其他任一 竖井作为出气井,封闭其余竖井;然后,向第一进气井输入气或 空气,点燃第一进气井下的煤层,使得氧气与地下燃烧区中的发 生反应:
C+O2→CO2+393kj/mol
2C+O2→2CO+231.4kj/mol
直至地下煤层燃烧区的温度上升至600℃以上,形成从第一出气井 处燃起,沿连接通道向出气井方向燃进的地下气化炉;
(3)从出气井回收地下气化炉产生的CO2,将其与氧气混合,控制混合 气中CO2的体积比为0-60%,并将混合气作为气化剂通过第一进气 井输入到地下气化炉,通过调节气化剂中O2的比例将燃烧区的温度 控制在600℃-1300℃范围内,在燃烧区中,CO2与碳发生还原反应:
CO2+C→2CO
(4)在地下气化炉持续燃烧一段时间并出现燃空区后,随着燃空区的逐 步扩大,逐步提高输入到第一进气井的混合气中CO2的浓度,利用 混合气中的CO2置换出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H2和CH4, 同时利用燃空区的余热使CO2与燃空区内的残余碳进行还原反应:
CO2+C→2CO
(5)待第一进气井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号竖井之间的煤层完全形成燃空 区后,打开第二号竖井,将其作为第二进气井向地下气化炉输入混 合气化剂,并同样选择位于气化炉另一侧的其他任一竖井作为出气 井、封闭该侧的其余竖井,同时将输入第一进气井的混合气中的CO2 的比例提高至100%,继续利用CO2置换出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 的O2、CO、H2和CH4,并利用CO2比重较大的特点,在燃空区内沉降 CO2;
(6)待第二进气井和与其相邻的第三号竖井之间的煤层完全形成新的 燃空区后,逐步减少第一进气井的CO2输入量,直至关闭第一进气 井,与此同时,打开第三号竖井,将其作为第三进气井向地下气化 炉输入混合气化剂,同样选择位于气化炉另一侧的其他任一竖井作 为出气井、封闭该侧的其余竖井,并且将输入第二进气井的混合气 中的CO2的比例提高至100%,继续利用CO2置换出新燃空区气化残 留物所吸附的O2、CO、H2和CH4,并在新的燃空区内沉降CO2;如此 循环,直至地下气化炉燃进到连接通道另一端,并气化完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炭地下气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 中所述气化剂中O2所占的体积比为40-80%。
3.一种煤炭地下气化工艺,具体为:
(1)间隔设置若干个由地面钻至地下煤层的竖井,在地下煤层中挖掘依 次连通各竖井的连接通道;
(2)首先,将位于连接通道中部的任一竖井作为第一进气井,选择第一 进气井两侧的任意两个竖井作为出气井,封闭其余竖井;然后,向 第一进气井输入氧气或空气,点燃第一进气井下的煤层,使得氧气 与地下燃烧区中的碳发生反应:
C+O2→CO2+393kj/mol
2C+O2→2CO+231.4kj/mol
直至地下煤层燃烧区的温度上升至600℃以上,形成从第一出气井 处燃起,沿连接通道分别向两侧出气井方向燃进的两个地下气化 炉;
(3)出气井回收地下气化炉产生的CO2,将其与氧气混合,控制混合气 中CO2的体积比为0-60%,并将混合气作为气化剂通过第一进气井 输入到地下气化炉,通过调节气化剂中O2的比例将燃烧区的温度控 制在600℃-1300℃范围内,在燃烧区中,CO2与碳发生还原反应:
CO2+C→2CO
(4)在两地下气化炉持续燃烧一段时间并出现两燃空区后,随着燃空区 的逐步扩大,逐步提高输入到第一进气井的混合气中CO2的浓度, 利用混合气中的CO2置换出两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 H2和CH4,同时利用两燃空区的余热使CO2与燃空区内的残余碳进行 还原反应:
CO2+C→2CO
(5)待两地下气化炉燃进到第一进气井两侧相邻的两个竖井处并在各 自后方完全形成燃空区后,打开第一进气井两侧相邻的两个竖井, 将该两竖井作为第二进气井向两地下气化炉输入混合气化剂,并选 择每个气化炉另一侧的其他任一竖井作为出气井、封闭该侧的其余 竖井,同时将输入第一进气井的混合气中的CO2的比例提高至100%, 继续利用CO2置换出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H2和CH4, 并利用CO2比重较大的特点,在燃空区内沉降CO2;
(6)待两地下气化炉燃进到两个新的竖井处并在各自后方再次形成两 个新的燃空区后,打开该两个新的竖井,将其作为两第三进气井向 两地下气化炉输入混合气化剂,并同样选择位于量气化炉另一侧的 其他任一竖井作为出气井、且封闭该侧的其余竖井,并且将输入第 二进气井的混合气中的CO2的比例提高至100%,继续利用CO2置换 出新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H2和CH4,并在新的燃空 区内沉降CO2,与此同时,逐步减少第一进气井的CO2输入量,直至 关闭第一进气井;如此循环,直至两地下气化炉分别燃进到连接通 道两端,并气化完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煤炭地下气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 中所述气化剂中O2所占的体积比为40-80%。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炭地下气化工艺

背景技术

煤炭气化技术主要是指煤或焦炭、半焦等固体燃料,在高温常压或 加压条件下,与气化剂反应,转化为气体产物和少量残渣的过程。气化 剂主要是蒸气、空气(或气)或它们的混合气。煤气化过程可用于生 产燃料煤气,作为工业窑炉用气和城市煤气,也用于制造合成气,作为 合成、合成甲醇和合成液体燃料的原料,煤炭气化技术是煤化工的重 要技术之一。
现有技术中煤炭气化方法可分为地面气化法和地下气化法。
煤炭地面气化法是在地面通过气化炉实现的。按煤在气化炉内的运 动方式,气化方法可划分为三类,即固定床(移动床)气化法、流动床 (沸腾床)气化法和气流床气化法。
煤炭地下气化是通过巷道掘进或钻孔掘进的方式,在自然煤层内布 置进出气孔、气流通道、气化区、隔离区和泄水通道等,并最终形成地 下气化炉(参见公开号为CN 1854459A的中国专利文献),然后将气化剂 通入煤层内,然后点燃煤层并控制煤层内煤与气化剂反应过程的气化方 式。
与地面气化相比,地下气化方法将采煤、巷道掘进、煤炭的地下提 升和地面储存、洗选、运输等多项环节集为一体,在将煤炭开采和清洁 利用有效结合的同时,具有高效、环保、安全的特点,因此是一种具有 广泛前景的煤炭气化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和地面气化的基本化学反应相同,其过程简单而言, 是将氧气等气化剂与气化炉(地面或地下)中的煤先后或同时发生氧化 燃烧、还原、转化、甲烷化等反应。基本反应方程式为:
C+O2→CO2(1)
CO2+C→2CO  (2)
H2O+C→H2+CO  (3)
C+2H2→CH4  (4)
CO+H2O→CO2+H2  (5)
2C+O2→2CO  (6)
2CO+O2→2CO2  (7)
C+2H2O(g)→CO2+2H2  (8)
2H2+O2=2H2O+484  (9)
2C+2H2O=CH4+CO2  (10)
CO+3H2→CH4+H2O+206.4  (11)
2CO+2H2→CH4+CO2+247.4  (12)
CO2+4H2→CH4+2H2O+165.4  (13)
其中(2)、(3)、(8)为吸热反应,其余均为放热反应。(1)-(9) 为主要反应,(10)-(13)为辅助反应。煤炭气化生成的产品气的组分 为CO、H2、CH4和其他组分包括CO2等气体,该产品气可应用于城市煤气 供应和煤化工合成。
从上述煤气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可以看出,在煤的气化产物中含有 大量的CO2,而且随着煤炭气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的CO2将越来越多, CO2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温室气体,如果将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产生的CO2 全部排放到大气中,将进一步加剧地球温室效应。因此,在进行煤炭地 下气化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利用和回收CO2、减少其排放量成为人们研究的 一个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煤炭地下 气化工艺,该工艺通过使CO2参与煤炭的地下气化反应、置换煤炭地下气 化燃空区中气化残留物(包括残煤、半焦和气化残渣)所吸附的O2、CO、 H2和CH4气体、并有效地回收燃空区内的残煤、半焦中的资源和热量, 并在燃空区进行沉降,实现了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CO2的减排甚至零排 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1)间隔设置若干个由地面钻至地下煤层的竖井,在地下煤层中挖掘依 次连通各竖井的连接通道;
(2)首先,将位于连接通道一端的竖井作为第一进气井,选择其他任一 竖井作为出气井,封闭其余竖井;然后,向第一进气井输入氧气或 空气,点燃第一进气井下的煤层,使得氧气与地下燃烧区中的碳发 生反应:
C+O2→CO2+393kj/mol
2C+O2→2CO+231.4kj/mol
直至地下煤层燃烧区的温度上升至600℃以上,形成从第一出气井 处燃起,沿连接通道向出气井方向燃进的地下气化炉;
(3)从出气井回收地下气化炉产生的CO2,将其与氧气混合,控制混合 气中CO2的体积比为0-60%,并将混合气作为气化剂通过第一进气 井输入到地下气化炉,通过调节气化剂中O2的比例将燃烧区的温度 控制在600℃-1300℃范围内,在燃烧区中,CO2与碳发生还原反应:
CO2+C→2CO
(4)在地下气化炉持续燃烧一段时间并出现燃空区后,随着燃空区的逐 步扩大,逐步提高输入到第一进气井的混合气中CO2的浓度,利用 混合气中的CO2置换出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H2和CH4, 同时利用燃空区的余热使CO2与燃空区内的残余碳进行还原反应:
CO2+C→2CO
(5)待第一进气井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号竖井之间的煤层完全形成燃空 区后,打开第二号竖井,将其作为第二进气井向地下气化炉输入混 合气化剂,并同样选择位于气化炉另一侧的其他任一竖井作为出气 井、封闭该侧的其余竖井,同时将输入第一进气井的混合气中的CO2 的比例提高至100%,继续利用CO2置换出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 的O2、CO、H2和CH4,并利用CO2比重较大的特点,在燃空区内沉降 CO2;
(6)待第二进气井和与其相邻的第三号竖井之间的煤层完全形成新的 燃空区后,封闭第一进气井,与此同时,打开第三号竖井,将其作 为第三进气井向地下气化炉输入混合气化剂,同样选择位于气化炉 另一侧的其他任一竖井作为出气井、封闭该侧的其余竖井,并且将 输入第二进气井的混合气中的CO2的比例提高至100%,继续利用CO2 置换出新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H2和CH4,并在新的 燃空区内沉降CO2;如此循环,直至地下气化炉燃进到连接通道另 一端,并气化完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1)间隔设置若干个由地面钻至地下煤层的竖井,在地下煤层中挖掘依 次连通各竖井的连接通道;
(2)首先,将位于连接通道中部的任一竖井作为第一进气井,选择第一 进气井两侧的任意两个竖井作为出气井,封闭其余竖井;然后,向 第一进气井输入氧气或空气,点燃第一进气井下的煤层,使得氧气 与地下燃烧区中的碳发生反应:
C+O2→CO2+393kj/mol
2C+O2→2CO+231.4kj/mol
直至地下煤层燃烧区的温度上升至600℃以上,形成从第一出气井 处燃起,沿连接通道分别向两侧出气井方向燃进的两个地下气化 炉;
(3)从出气井回收地下气化炉产生的CO2,将其与氧气混合,控制混合 气中CO2的体积比为0-60%,并将混合气作为气化剂通过第一进气 井输入到地下气化炉,通过调节气化剂中O2的比例将燃烧区的温度 控制在600℃-1300℃范围内,在燃烧区中,CO2与碳发生还原反应:
CO2+C→2CO
(4)在两地下气化炉持续燃烧一段时间并出现两燃空区后,随着燃空区 的逐步扩大,逐步提高输入到第一进气井的混合气中CO2的浓度, 利用混合气中的CO2置换出两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 H2和CH4,同时利用两燃空区的余热使CO2与燃空区内的残余碳进行 还原反应:
CO2+C→2CO
(5)待两地下气化炉燃进到第一进气井两侧相邻的两个竖井处并在各 自后方完全形成燃空区后,打开第一进气井两侧相邻的两个竖井, 将该两竖井作为第二进气井向两地下气化炉输入混合气化剂,并选 择每个气化炉另一侧的其他任一竖井作为出气井、封闭该侧的其余 竖井,同时将输入第一进气井的混合气中的CO2的比例提高至100%, 继续利用CO2置换出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H2和CH4, 并利用CO2比重较大的特点,在燃空区内沉降CO2;
(6)待两地下气化炉燃进到两个新的竖井处并在各自后方再次形成两 个新的燃空区后,打开该两个新的竖井,将其作为两第三进气井向 两地下气化炉输入混合气化剂,封闭第一进气井,并同样选择位于 量气化炉另一侧的其他任一竖井作为出气井、且封闭该侧的其余竖 井,并且将输入第二进气井的混合气中的CO2的比例提高至100%, 继续利用CO2置换出新燃空区气化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H2和CH4, 并在新的燃空区内沉降CO2;如此循环,直至两地下气化炉分别燃 进到连接通道两端,并气化完毕。
进一步,上述两技术方案步骤(3)中所述气化剂中O2所占的体积比 均为40-80%。
在本发明煤炭地下气化工艺中,首先利用煤炭燃烧后的余热使CO2 与燃空区的煤炭残渣和半焦进行还原反应,然后利用燃空区对CO2的吸附 性强于其他气体的特性,对气化产生的CO2进行吸附,并同时置换出原来 吸附的O2、CO、H2和CH4等气体,最后,利用CO2比重较大的特点,在燃 空区中对CO2进行沉降储存,因此,本发明气化工艺不但能够大大地减少 CO2的排放量,甚至实现零排放,而且减少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 率。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实施本发明煤炭地下气化工艺时,首先根据要气化的 煤层的范围,间隔设置9个由地面钻至地下煤层的竖井,并在地下煤层 中挖掘依次连通各竖井的连接通道;然后将位于连接通道两端的1号竖 井作为进气井、9号竖井作为出气井,封闭2-8号竖井,点燃1号竖井下 的煤层,并向进气井输入氧气或空气,使得氧气与地下燃烧区中的碳发 生反应:
C+O2→CO2+393kj/mol
2C+O2→2CO+231.4kj/mol
直至地下煤层燃烧区的温度上升至600℃以上,并形成地下气化炉。
随后从出气井回收地下气化炉产生的混合气,从中分离出CO2气体并 将其与O2混合,控制混合气中CO2的体积比为0-60%,将CO2与O2混合后 的气体作为气化剂通过1号井输入到地下气化炉,调节气化剂中O2的比 例将燃烧区的温度控制在600℃-1300℃范围内,在燃烧区中,CO2与碳 发生还原反应:CO2+C→2CO。其中,与CO2进行混合的气体可以是纯氧, 也可以是空气,或其他含有氧气的混合气体。
在地下气化炉持续工作一段时间,1号井与2号井之间出现燃空区后, 随着燃空区的逐步扩大,逐步提高输入到1号井的气化剂中CO2的浓度, 利用气化剂中的CO2置换出燃空区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H2和CH4,同 时利用燃空区的余热使CO2与燃空区内未燃烬的煤炭残渣和半焦进行还 原反应:CO2+C→2CO。
待1号井与2号井之间的煤层完全形成燃空区后,打开2号井,通 过2向地下气化炉输入气化剂,同时将输入1号井的混合气中的CO2的比 例提高至100%,继续利用CO2置换出燃空区残留物所吸附的O2、CO、H2 和CH4,并利用CO2比重较大的特点,在燃空区内沉降储存CO2。
待2号气井与3号井之间的煤层完全形成新的燃空区后,封闭1号 井,打开3号井,通过3号井向地下气化炉输入气化剂,同时将输入2 号井的混合气中的CO2的比例提高至100%,继续利用CO2置换出新燃空区 所吸附的O2、CO、H2和CH4,并在新的燃空区内沉降储存CO2。如此循环, 直至地下气化炉推进到出气井,并气化完毕。为了避免从2号井输入的 气体反冲向1号井,影响CO2的沉降储存,在打开3号井并将其作为进气 井后,可逐步减少向1号井输入的CO2的量,直至关闭1号井。
由于地下气化炉经过的燃空区中存在有未燃尽的残煤、半焦,并且 残煤、半焦、气化残渣等残留物仍处于较高的温度状态,这样利用气化 剂中的CO2与这些残煤和半焦进行反应,既使这部分未燃尽的残余碳得到 气化,又充分利用了燃空区的余热。因燃空区未燃尽的残煤、半焦和气 化残渣属于多孔结构,其中吸附有O2、CO、H2和CH4,这些成分对地下气 化来说都属于有效组分,而多孔结构对CO2的吸附能高于对O2、CO、H2 和CH4的吸附能力,向燃空区输入CO2可以把这些有效组分置换出来。另 外CO2比重比较大,在利用CO2进行还原反应和置换其他气体的同时,还 可将CO2沉降储存在燃空区中。经过上述处理后,随着CO2被吸附、参与 还原反应以及沉降,可大大减少其排放量,甚至实现不排放。
在煤炭气化过程中,使地下气化炉保持足够高的温度是必要的,但 是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灰分融化,而融化后的灰分又会将未反应的煤包 围起来,阻止深层煤的顺利气化,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和转化率的降低。 通过调整气化剂中O2的比例,将地下气化炉的反应温度控制在600℃- 1300℃的范围内,可避免灰渣的熔融,保证煤炭地下气化的顺利进行。
实验证明,在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当气化剂中氧气所占的体积比 为40-80%时,所生产出的产品效果最佳,当氧气的有效体积比在80- 100%之间变化时,氧气含量的增加对最终气化产品有效组分增加的影响 速率降低,因此将气化剂中的氧气含量控制在40-80%,可实现煤炭地 下气化过程最佳的费效比。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以位于一端的9号竖井作为出气井的方式进行 地下煤炭气化的,除此之外,在从1号竖井作为起点进行地下煤炭气化 作业时,也可选择位于地下气化炉燃进方向一侧的任一竖井作为出气井, 如1号竖井作为进气井时,可选择2号竖井作为出气井,待气化炉燃进 到2号竖井后,再打开3号竖井作为出气井,以此类推,直至气化炉燃 进到9号竖井,并气化完毕,并且在上述气化过程中,保持其他的工序 不变。
为了提高生产率,还可选择中间2-8号竖井之一作为起点进行地下 煤炭的气化作业。如选择4号竖井作为第一进行井,选择1-3号竖井之 一作为一侧出气井,再选择5-9号竖井之一作为另一侧出气井,封闭其 他竖井,向进气井内输入氧气或空气,点燃4号竖井下的煤层,使4号 竖井下形成两个分别向两侧的1号竖井和9号竖井燃进的地下煤炭气化 炉,后续工序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另外,在选择4号竖井作为煤炭气 化起点后,还可选择1号竖井和9号竖井作为两个固定的出气井,进行 煤炭的地下气化作业。等等。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