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其他金属加工 / 薄钢板 / / 软钢 / 一种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

一种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

阅读:163发布:2021-08-09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在底座板顶面设有平第一滑动凸缘,顶座板底面第二滑动凸缘;顶座板底部设有上限位组件;上限位组件与顶座板底部预应 力 连接;底座板的顶部设有一组下限位组件,下限位抵接在下座板的 侧壁 ;下限位组件与底座板顶部预 应力 连接。将减震阻尼器组合到固定支座上,使正常运营和 地震 烈度不大的情况下,固定支座 水 平向未被剪断,阻尼器基本不发挥作用,起着普通固定支座的作用;在地震烈度较大时,固定支座水平剪力销被剪断,变成活动支座,同时激活纵桥向或横桥向阻尼器耗散地震 能量 。由于取消额外安装减震阻尼器,使结构紧凑,可以避免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增加 桥梁 的抗震能力,方便维护。,下面是一种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包括底座板(1)、顶座板(2),位于底座板(1)和顶座板(2)之间的球冠(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球冠(3)和底座板(1)之间的下座板(4)和位于球冠(3)和顶座板(2)之间的上座板(5);所述底座板(1)中部顶面设有平行纵桥向的第一滑动凸缘(1.1),所述顶座板(2)中部底面设有平行横桥向的第二滑动凸缘(2.1),所述下座板(4)中部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凸缘(1.1)配合第一滑槽,所述上座板(5)中部顶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凸缘(2.1)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顶座板(2)底部设有一组上限位组件(8),所述上限位组件(8)位于上座板(5)的相对两侧并抵接在所述上座板(5)的侧壁,且相对设置的上限位组件(8)的连线平行横桥向;所述上限位组件(8)与所述顶座板(2)底部预应连接;所述底座板(1)的顶部设有一组下限位组件(10),所述下限位组件(10)位于下座板(4)的相对两侧,并抵接在所述下座板(4)的侧壁,且相对设置的下限位组件(10)的连线平行纵桥向;所述下限位组件(10)与所述底座板(1)顶部预应力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下座板(4)相对两侧的一组第一减震阻尼器(6),所述第一减震阻尼器(6)运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滑动凸缘(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阻尼器(6)包括活塞棒(6.1)、筒状活塞油缸体(6.2)和固定装置(6.3),所述筒状活塞油缸体(6.2)能沿所述活塞棒(6.1)滑动;所述固定装置(6.3)将活塞棒(6.1)的两端固定在底座板(1)的顶面,所述下座板(4)侧壁设有卡合所述筒状活塞油缸体(6.2)的翼板(4.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顶座板(2)相对两侧的一组第二减震阻尼器(7),所述第二减震阻尼器(7)运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滑动凸缘(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阻尼器(7)为软阻尼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阻尼器(7)两端与顶座板(2)销接,中部与上座板(5)销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座板(5)的同侧设有两个所述上限位组件(8)且同侧的上限位组件(8)关于第二滑动凸缘(2.1)对称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组件(8)与所述上座板(5)之间设有上传力组件(9);所述上传力组件(9)一侧与所述上座板(5)的侧壁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上限位组件(8)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座板(4)的同侧设有两个所述下限位组件(10)且同侧的下限位组件(10)关于第一滑动凸缘(1.1)对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位组件(10)与所述下座板(4)之间设有下传力组件(11);所述下传力组件(11)一侧与所述下座板(4)的侧壁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下限位组件(10)抵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减震技术领域,涉及土木工程中的桥梁支座,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

背景技术

[0002] 支座是将桥梁上部荷载传递到下部结构的关键部件。根据隔震原理,固定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纵桥向或横桥向的平剪销会被剪断,成为单向或多向活动支座,形成隔震系统。隔震虽然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而减小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响应,但是隔震增加了桥梁上部结构的位移响应。地震作用下梁的过大位移一旦超出设计允许值,一方面影响邻近桥梁的安全,另一方面会有落梁的危险。
[0003] 目前,通常在纵桥向或横桥向额外设置减震阻尼器来耗散地震能量和防止过大位移,这不但安装繁琐、维护复杂、影响桥梁外观,而且有时安装空间受限,额外安装纵桥向减震阻尼器和横桥向减振器相当困难,构造复杂。实用新型内容
[0004] 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安装受限、结构紧凑、维护方便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包括底座板、顶座板,位于底座板和顶座板之间的球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球冠和底座板之间的下座板和位于球冠和顶座板之间的上座板;所述底座板中部顶面设有平行纵桥向的第一滑动凸缘,所述顶座板中部底面设有平行横桥向的第二滑动凸缘,所述下座板中部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凸缘配合第一滑槽,所述上座板中部顶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凸缘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顶座板底部设有一组上限位组件,所述上限位组件位于上座板的相对两侧并抵接在所述上座板的侧壁,且相对设置的上限位组件的连线平行横桥向;所述上限位组件与所述顶座板底部预应力连接;所述底座板的顶部设有一组下限位组件,所述下限位组件位于下座板的相对两侧,并抵接在所述下座板的侧壁,且相对设置的下限位组件的连线平行纵桥向;所述下限位组件与所述底座板顶部预应力连接。
[0006]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设在下座板相对两侧的一组第一减震阻尼器,所述第一减震阻尼器运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滑动凸缘。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阻尼器为粘滞阻尼器。
[0008] 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阻尼器包括活塞棒、筒状活塞油缸体和固定装置,所述筒状活塞油缸体能沿所述活塞棒滑动;所述固定装置将活塞棒的两端固定在底座板的顶面,所述下座板侧壁设有卡合所述筒状活塞油缸体的翼板。
[0009] 作为另一优选方案,还包括设在顶座板相对两侧的一组第二减震阻尼器,所述第二减震阻尼器运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滑动凸缘。
[0010] 优选的,所述第二减震阻尼器为软阻尼器。
[0011] 优选的,所述第二减震阻尼器两端与顶座板销接,中部与上座板销接。
[0012] 优选的,在所述上座板的同侧设有两个所述上限位组件且同侧的上限位组件关于第二滑动凸缘对称布置。
[0013]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限位组件与所述上座板之间设有上传力组件;所述上传力组件一侧与所述上座板的侧壁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上限位组件抵接。
[0014] 优选的,在所述下座板的同侧设有两个所述下限位组件且同侧的下限位组件关于第一滑动凸缘对称布置。
[001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下限位组件与所述下座板之间设有下传力组件;所述下传力组件一侧与所述下座板的侧壁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下限位组件抵接。
[0016]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针对传统的支座、纵桥向减震阻尼器、横桥向减震阻尼器单独安装的缺点,将纵桥向减震阻尼器和横桥向减震阻尼器组合到固定支座上,使正常运营和地震烈度不大的情况下,固定支座水平向未被剪断,阻尼器基本不发挥作用,起着普通固定支座的作用;在地震烈度较大时,固定支座水平剪力销被剪断,使固定支座变成活动支座,同时激活纵桥向或横桥向阻尼器耗散地震能量。由于取消额外安装减震阻尼器,使结构紧凑,可以避免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方便维护。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的横桥向立面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的纵桥向立面图;
[0019] 图3是图1中的A-A俯视图;
[0020] 图4为图1中的B-B俯视图。
[0021] 图中:底座板1(第一滑动凸缘1.1)、顶座板2(第二滑动凸缘2.1)、球冠3、下座板4(翼板4.1)、上座板5、第一减震阻尼器6(活塞棒6.1、筒状活塞油缸体6.2固定装置6.3)、第二减震阻尼器7(边肢7.1、中间肢7.2)、上限位组件8、上传力组件9、下限位组件10、下传力组件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通过图1~图4以及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3]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具有双向减震功能的固定支座,包括底座板1、顶座板2,位于底座板1和顶座板2之间的球冠3;还包括位于球冠3和底座板1之间的下座板4和位于球冠3和顶座板2之间的上座板5;所述底座板1中部顶面设有平行纵桥向的第一滑动凸缘1.1,所述顶座板2中部底面设有平行横桥向的第二滑动凸缘2.1,所述下座板4中部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凸缘1.1配合第一滑槽,所述上座板5中部顶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凸缘2.2配合的第二滑槽。
[0024] 如图1和和图3所示,所述顶座板2底部设有一组上限位组件8,所述上限位组件8位于上座板5的相对两侧并抵接在所述上座板5的侧壁,且相对设置的上限位组件8的连线平行横桥向;所述上限位组件8与所述顶座板2底部预应力连接;在所述上座板5的同侧设有两个所述上限位组件8且同侧的上限位组件8关于第二滑动凸缘2.1对称布置;优选的,所述上限位组件8与所述上座板5之间设有上传力组件9;所述上传力组件9一侧与所述上座板5的侧壁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上限位组件8抵接。
[0025]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底座板1的顶部设有一组下限位组件10,所述下限位组件10位于下座板4的相对两侧,并抵接在所述下座板4的侧壁,且相对设置的下限位组件10的连线平行纵桥向;所述下限位组件10与所述底座板4顶部预应力连接;在所述下座板4的同侧设有两个所述下限位组件10且同侧的下限位组件10关于第一滑动凸缘1.1对称布置;优选的,所述下限位组件10与所述下座板4之间设有下传力组件11;所述下传力组件11一侧与所述下座板4的侧壁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下限位组件10抵接。
[0026] 如图3所示,在下座板4相对两侧设有一组第一减震阻尼器6,所述第一减震阻尼器6运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滑动凸缘1.1。一般,所述第一减震阻尼器6选用粘滞阻尼器。
[0027] 再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减震阻尼器6包括活塞棒6.1、筒状活塞油缸体6.2和固定装置6.3,所述筒状活塞油缸体6.2能沿所述活塞棒6.1滑动;所述固定装置6.3将活塞棒6.1的两端固定在底座板1的顶面,所述下座板4侧壁设有卡合所述筒状活塞油缸体6.2的翼板4.1。
[0028] 如图4所示,在顶座板2相对两侧设有一组第二减震阻尼器7,所述第二减震阻尼器7运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滑动凸缘2.2。一般,所述第二减震阻尼器7选用软钢阻尼器。
[0029] 再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减震阻尼器7两端与顶座板2销接,中部与上座板5销接。本例中,第二减震阻尼器7的外形形似大写字母E,其包括两个边肢7.1和一个中间肢7.2,两个边肢7.1端部与所述顶座板2销接,中间肢7.2端部与所述上座板5销接。
[0030] 所述底座板1顶面与下座板4底面在第一滑槽限制下形成沿纵桥向的滑动副。在运营及地震烈度不大时,由于下限位组件10的限制,底座板1与下座板4间没有相对滑动,起到纵向固定的作用;地震烈度较大时,地震力一旦超出了下限位组件10的设计剪断力,下限位组件10被剪断脱落,底座板与下座板4间相对滑动形成纵向活动,起到纵桥向隔震的作用。
[0031] 所述下座板4顶面与球冠3底面形成平面滑动副,球冠3顶面与上座板5底面形成球面滑动副,以上构造实现了下座板4与上座板5间的平动和转动。
[0032] 所述上座板5顶面与顶座板2底面在第二滑槽限制下形成沿横桥向的滑动副。在运营及地震烈度不大时,由于上限位组件9的限制,顶座板2与上座板5间没有相对滑动;在地震烈度较大时,地震力一旦超出了上限位组件9的设计剪断力,上限位组件9被剪断脱落,顶座板2与上座板5间相对滑动形成横向活动,起到横桥向隔震的作用。
[0033] 当底座板1与下座板4在地震作用下纵桥向相对滑动时,在翼板4.1的带动下,筒状活塞油缸体6.2与活塞棒6.1产生相对运动速度,从而耗散地震能量,起到抗震作用;当上座板5与顶座板2在地震作用下横桥向相对滑动时,第二减震阻尼器7发生反复变形、屈服,从而耗散地震能量,起到抗震作用。
[0034] 通过以上设计,实现了支座兼有双向减震的功能,达到了取消额外安装纵桥向减震阻尼器和横桥向减震阻尼器的目的,避免了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并且结构紧凑,维护方便。
[0035]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组合、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剪切式软钢耗能支撑 2020-05-14 363
波形软钢耗能支撑 2020-05-14 816
一种TJD软钢阻尼器 2020-05-14 971
一种分离式软钢减震榫 2020-05-13 777
双向耗能软钢消能器 2020-05-13 886
一种摩擦-软钢复合型阻尼器 2020-05-15 773
波形软钢节点阻尼器 2020-05-11 223
圆孔型软钢阻尼器 2020-05-12 990
齿科用软钢合金材料 2020-05-15 652
一种蜂窝状软钢阻尼器 2020-05-12 62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