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公共卫生 / 杀生物剂 / 杀生物剂组合物以及有关方法

生物剂组合物以及有关方法

阅读:406发布:2020-05-16

专利汇可以提供生物剂组合物以及有关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由过 氧 化物和 次氯酸 盐形成的 杀 生物 剂 组合物,其中, 杀生物剂 组合物通过将过氧化物加入到次氯酸盐中形成,以次氯酸盐与过氧化物的重量比不低于约10∶1的量加入。一种制备杀生物剂组合物的方法,通过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次氯酸盐,然后向加入的次氯酸盐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物来进行,加入的次氯酸盐与加入到其中的过氧化物的重量比不低于10∶1。相关的方法是将杀生物有效量的本 发明 杀生物剂组合物施用到要 去污 的表面上。,下面是生物剂组合物以及有关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由包含过化物和次氯酸盐的成分形成的生物剂组合物,其 中,杀生物剂组合物通过将过氧化物成分加入到次氯酸盐成分中形 成,使次氯酸盐与过氧化物的重量比为10∶1~100∶1。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其中的过氧化物是金属 过氧化物。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其中的过氧化物是过氧化 钠。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其中的过氧化物是过氧化 氢。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其中的次氯酸盐是碱金属 次氯酸盐。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其中的次氯酸盐是次氯酸 钠。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其中的过氧化物是过氧化 氢,次氯酸盐是次氯酸钠。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其中次氯酸钠与过氧化氢 的重量比为10∶1。
9.一种制备杀生物剂组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容器中加入一 定量的次氯酸盐,然后向加入的次氯酸盐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物, 加入的次氯酸盐与加入到其中的过氧化物的重量比为10∶1~100∶1。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在不存在有机物的条件 下进行。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的过氧化物是碱金属过氧化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的过氧化物是过氧化钠。
13.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的过氧化物是过氧化氢。
14.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的次氯酸盐是碱金属次氯酸盐。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方法,其中的次氯酸盐是次氯酸钠。
16.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的次氯酸盐是次氯酸钠,过氧 化物是过氧化氢。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方法,其中加入的次氯酸盐与加入到其中 的过氧化物的重量比为10∶1。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在不存在有机物的条件 下进行。
19.一种方法,包括用杀生物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的 组合物接触微生物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杀灭生物杀生物剂

                        背景技术

曾多次试图研制能够有效消灭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微生物的杀生物 剂组合物。通常,研制工作受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因为所研 制出的溶液对人类或其他非预定目标生命体的毒性太大,或者因为溶 液不够稳定,不能进行有效储藏和在实际环境中应用。另外,许多杀 生物组合物对于杀灭某些微生物(例如,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的孢子形式是无效的。

因此,仍然需要特别有效的杀灭微生物的杀生物剂组合物,无论 是营养体型或孢子型,足够稳定,便于储藏、运输和在一般的环境下 使用,而没有明显的杀生物效果的丧失(即,微生物杀伤率>10%的降 低)。

                          发明概述

本发明能够以独特和非常容易的方式来满足该需要和其他需要。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提供了由包含过化物和次氯酸盐的成 分形成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其中,杀生物剂组合物通过将过氧化物成 分加入到次氯酸盐成分中形成,使次氯酸盐与过氧化物的重量比不低 于约10∶1。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制备杀生物剂组合物的方 法。该方法包括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次氯酸盐,然后向加入的次氯 酸盐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物,加入的次氯酸盐与加入到其中的过氧 化物的重量比不低于约10∶1。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中,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包括用杀 生物有效量的本发明的杀生物剂组合物接触微生物。

根据下面的附图、本发明的详细描述和附加的权利要求,本发明 的上述和其他实施方案将会上变得明显。

                        附图概述

图1是描述本发明杀生物剂组合物的谱型图。利用UV可见扫描得 到该谱型。

图2是描述本发明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在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孢子存在下的谱型图,显示有单态氧的释放。谱型是利用荧 光探针得到的。低线代表本发明以10∶1重量比的杀生物剂加探针溶 液,高线是杀生物剂、探针和细菌孢子的组合。

图3是描述根据本发明制备的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钠漂白 (2500∶25000ppm)的混合物和单独的过氧化氢在所示时间间隔得到的 UV读数图。

图4是描述根据本发明制备的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钠漂白 (2500∶25000ppm)的混合物和单独的次氯酸钠漂白在所示时间间隔得 到的UV读数图。

图5是描述在所示时间间隔内,对于对照溶液、过氧化氢、次氯 酸钠,以及根据本发明的后两种成分的组合,每6.45平方厘米(英寸) 所出现的菌落形成单位(cfu)的图。

                优选实施方案的详细描述

现在,可以理解,在至少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快速杀 灭营养体型或孢子型的多种细菌的双组分触杀性杀生物剂。本发明的 杀生物剂组合物对其他类型的微生物(例如病毒和真菌)同样有效。 浸渍和喷雾方式都是有效的,喷雾或以泡沫的形式使用时效果发挥更 佳。该组合物没有腐蚀性,并且不受pH的限制(即,可在任一pH的 制剂中使用)。该组合物在环境压下至少4-100℃也是有效的。对有 生物膜的微生物也有效果。

本发明的双组分触杀性杀生物剂(杀孢子剂或杀菌剂)是过氧化 氢和次氯酸盐的混合物,利用特殊的加入次序和在所需比例内利用相 对的量来制备。先前认为上述两组分混合会导致过氧化氢的破坏。但 是,根据本发明,发现在没有有机化合物的存在下,该破坏是缓慢的, 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杀生物络合物的杀生物活性在至 少6天内是有效的。一般地,本发明杀生物络合物的损坏在有机物质 (包括微生物)的存在下是迅速的。在开始混合化合物时,一般立即 产生氧气。

本发明的杀生物剂组合物通过向次氯酸盐中加入过氧化物而形 成。发现当以任何其他的次序(例如向过氧化物中加入次氯酸盐)混 合上述组分时,得不到稳定的组合物。加入到次氯酸盐中的过氧化物 的量也是重要的。加入到次氯酸盐中的过氧化物的量优选足以得到次 氯酸盐∶过氧化物的重量比不低于约10∶1,比例也可以高达50∶1, 100∶1或更高,但不是优选的。更优选地,次氯酸盐与过氧化物的重量 比约10∶1。所形成的组合物特别稳定,杀生物特别有效。

用于本发明实践中的过氧化物是那些与次氯酸盐形成稳定的杀生 物组合物的过氧化物。适合的过氧化物的实例可包括过氧化氢、金 属和碱土金属过氧化物以及其他的金属过氧化物。具体的非限定性的 实例包括过氧化钡、过氧化锂、过氧化镁、过氧化镍、过氧化锌、过 氧化、过氧化钠,优选过氧化氢和过氧化钠,特别优选过氧化氢。

用于本发明实践中的次氯酸盐是那些与过氧化物形成稳定的杀生 物剂组合物的次氯酸盐。适合的次氯酸盐的实例可包括碱金属次氯酸 盐,例如次氯酸钠、次氯酸、次氯酸锂,优选次氯酸钠。

根据需要,本发明的杀生物剂组合物可与其他非有机组分或材料 混合使用或另外使用。与有机材料的接触在使用前应当避免,以避免 破坏组合物。在典型的使用条件下,杀生物剂组合物的组分可与含 液体一起形成液体杀生物剂组合物。各种含水组分溶液的浓度可进行 调整,只要在最后的组合物中观察到所需的重量比。

过氧化物和次氯酸盐组分合并形成本发明杀生物剂的条件可进行 变化,但一般是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多种加入的方法(即间歇式、 半连续、连续)都是可以的,包括共同加入,但是以指定的特殊次序 的间歇式方法是优选的,以确保稳定组合物的形成。

不受理论的限制,可以相信,氧气的来源是过氧化物的和/或次氯 酸盐向次氯酸转化的。图1表示利用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根据本发明 制备的10∶1重量比混合物的光谱扫描,显示有半稳定中间体的形成, 一段时间后消失。本发明杀生物络合物所采取的形式是不确定的,可 以是过氧化物和次氯酸盐的半稳定的络合物,被有机材料破坏。本发 明混合物的杀孢子活性最有可能是氧化和还原机制的联合效果。次氯 酸是已知的杀生物剂。在本发明的实践中,过氧化物形成游离基团, 也是非常强的抗菌化合物。参见,例如图2,证实了单态氧的释放。图 2描述了对照样品与指定的细菌孢子的溶液和本发明的杀生物剂的样 品进行比较,该杀生物剂具有该段先前所描述的特征,为10∶1重量比 的杀生物剂。由下文中可看出,部分抑菌浓度(FIC)值显示了在任何 表面的所有生物的协同效果。最有可能的是通过有机材料将本发明的 半稳定杀生物络合物破坏所产生的联合鸡尾酒(cocktail)的增效作 用。

本发明杀生物剂络合物的效果与单独组分和其他已知杀生物剂组 合物的效果比较如下文所示。在同一浓度基础上,效果优于先前已知 的杀生物剂。例如,目前推荐的用于炭疽杆菌孢子消毒的是15%的漂 白剂1小时,或使用戊二或甲醛。关于毒性,开始由于组分的混合 产生的大量气体是氧气。可能产生微量的氯气,但是由于蒸气压和氯 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可能是一个问题。

实验

在下面的实验部分中,应该注明,除非另有说明,所使用的过氧 化物组分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30%重量/体积),所使用的次氯酸盐 是次氯酸钠的水溶液(5%重量/体积)。当所使用的过氧化物被指定 为过氧化钠时,过氧化钠是30%重量/体积的水溶液。

研究1

生物和营养

孢子和产孢菌类:获自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Baton Rouge,LA) 生物科学系的枯草杆菌、短小芽孢杆菌RJ 0055和蜡状芽孢杆菌。获 自兽医LSU学校的炭疽杆菌的疫苗菌株。芽孢杆菌的营养细胞通过接 种于胰胨豆胨培养液(TSB)(Difco,Detroit,MI)的25ml烧瓶中 用2ml的过夜TSB悬浮液来制备。所有的烧瓶都在37℃培养24小时。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通过在含有酵母膏和浓缩肉汁的琼脂平板上培育 芽孢杆菌来完成。收集孢子,洗涤三次,重新悬浮在灭菌的蒸馏水中。 洗涤的悬浮液在75-80℃加热20分钟消灭营养细胞。使用前孢子以浓 悬浮液的形式在蒸馏水中4℃储藏3天以便自溶。孢子在4℃保存直到 使用。通过Shaeffer-Fulton方法来完成孢子检测。参见Schaefler, A.B.and M.Fulton,A simplified method of staining endospores, Science 77:194(1933)。

营养细胞:获得野生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在TSB上35℃培养24小时。肠膜明串珠菌 (Leuconostoc mesenieroides)B512F在乳杆菌MRS培养液(Difco, Sparks,MD)中培养,在30℃生长24小时。所有其他所使用的微生 物得自Dr.D.F.Day的收集培养。

最小抑菌浓度

为了确定每一种杀生物剂或组合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每种杀 生物剂组分的稀释液用芽孢杆菌(孢子和营养细胞)和单核细胞增生 杆菌的TSB,肠膜明串珠菌的MRS培养液以及鼠伤寒沙氏菌 (Salmonella typhimurium)ATCC14028、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ATCC23226和嗜麦芽黄单孢菌(Xanthomonas maltophilia) #948的NBY来制备。每只试管用0.1ml细胞或孢子悬浮液(相应地) 来接种得到最后浓度大约为106营养细胞或孢子/毫升杀生物剂溶液。 培养物在适当的温度培养24小时,芽孢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 ATCC14028为37℃,肠膜明串珠菌B512F为30℃,大肠杆菌、嗜麦芽 黄单孢菌#948和单核细胞增生杆菌为35℃。杀生物剂(只对于孢子) 的中和通过将0.5ml的每种杀生物剂或组合转移到5ml的D/E中和培 养液(Difco,Sparks,MD)中来完成。该悬浮液涡流混合1分钟。大 约0.1ml的每种悬浮液转移到5ml的TSB中并在上文所述的温度培养 24小时。MIC确定为防止浑浊所需的杀生物剂的最小浓度。对于所有 的实验,细胞或孢子悬浮液的存活计数在杀生物剂处理前进行测定。

部分抑菌浓度

部分抑菌浓度(FIC)基于Berenbaum的方法进行计算。参见下面 的公式:

                    Ac/Ae+Bc/Be

其中,Ac和Bc代表组合中使用的杀生物剂组分;Ae和Be代表单独使用 的杀生物剂组分,其中A代表杀生物剂中一种组分的有效浓度(MIC), B代表杀生物剂中另一组分的有效浓度(MIC)。当上述分数的和是1 时,该组合是相加的;当和<1时,该组合是增效的;当和>1时,该组 合是拮抗的。测定杀生物剂组分组合的MIC值,根据上文所述计算 FIC。

杀生物剂时不锈上的孢子的抗菌活性

不锈钢试样(coupon)的制备:不锈钢试样(1cm×1cm)用1N NaOH 洗涤,除去任何的表面残留物,然后使用前在121℃高压灭菌15分钟。 枯草杆菌、短小芽孢杆菌RJ0055、或蜡状芽孢杆菌(107孢子/ml)的 孢子悬浮液(1ml)放置于试样上,然后在55℃培育箱中干燥过夜。对 照不锈钢试样粘有大约1×105个孢子/cm2。

暴露的时间效果:每种试样用本发明的杀生物络合物喷雾两次 (2.4ml),并在4℃、23℃、和37℃暴露在其中30秒,1分钟和5 分钟。试样在含有5ml的0.1%蛋白胨溶液(pH7.2)和0.5g的3mm 灭菌玻璃丸(Fisher,Fair Lawn,NJ)的试管中涡流混合1分钟。 进行连续的稀释,加到胰胨豆胨琼脂(TSA)平板(Difco,Detroit, MI)上,在37℃培养24小时。对照试样用等量的水喷雾两次。

本发明杀生物络合物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杀生物剂络合物(pH10和6.5)的稳定性通过含有粘附 枯草杆菌孢子的不锈钢试样在4℃、24℃和37℃测试1周。不锈钢试 样如前文所述进行制备。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杀生物络合物,以喷雾的形式,在路易斯安那的糖磨坊 中,通过甘蔗洗涤桌的重度污染的梁来测验。选择表面的区域进行喷 雾,然后擦洗6.45平方厘米(1英寸)的面积,平板上进行微生物计 数。

杀生物络合物的制备

制备三种浓度的本发明杀生物剂络合物,5X、20X和50X,其中X 是35ppm重量/体积的过氧化氢:350ppm重量/体积的次氯酸钠,并现 场测验。

细菌种群降低:洗涤桌后面的20.32cm×101.6cm(8英寸×40 英寸)区域(被生物膜覆盖)用作试验区域。该区域被分为4个部分 (对照,5X、20X和50X),每个部分大约20.32cm×15.24cm(8英 寸×6英寸)。不锈钢罩20.32cm×78.74cm×15.24cm(8英寸×31 英寸×6英寸)用来保护该区域防止滴水。每个区域在加入杀生物剂 (30秒、15分钟和30分钟)前后用花药签(tip)擦洗。本发明的 杀生物剂络合物由表面积30.48厘米(12英寸)处喷雾两次(大约 5.4ml)(Hudson sprayer Model 60136,Hasting,MN)。在对照 区域,用蒸馏水代替杀生物剂。棉花药签放入含有5ml磷酸缓冲液的 试管中,并在箱中保存。样品在同一天放于计数琼脂平板(PCA)上 增殖,在30℃培养24-48小时。每种杀生物剂组分与对照相同。

杀生物络合物的稳定性

混合后,本发明的杀生物络合物直到6天是有活性的。光谱扫描 显示,在约300nm的宽吸收峰处缓慢地降低,形成增长槽(利用次氯 酸盐作基本扫描-图4)或降低峰(当以过氧化物为基础时-图3),可 以相信,它表示的是本发明的杀生物络合物。该波长的变化与杀生物 活性的消失有关。

测定MIC和FIC

计算本发明杀生物剂络合物的每一种食品级杀生物剂组分对营养 细胞的MIC和FIC。上述计算结果概括在下文的表1和2中。

                                          表1   生物                     MIC(wt%)   FIC   H2O2   NaHClO3   H2O2/NaHClO3   炭疽杆菌   0.01   0.05   0.0025/0.025   0.75   蜡状芽孢杆菌   0.025   0.1   0.0015/0.01   0.7   枯草杆菌   0.025   0.1   0.005/0.06   0.8   短小芽孢杆菌RJ 0055   0.025   0.1   0.0015/0.01   0.7   肠膜明串珠菌B 512F   0.006   0.035   0.0002/0.018   0.85   大肠杆菌ATCC 23226   0.01   0.02   0.005/0.005   0.75   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14028   0.01   0.02   0.005/0.005   0.75   单核细胞增生杆菌   0.005   0.05   0.001/0.025   0.7   嗜麦芽黄单孢菌948   0.005   0.01   0.0035/0.001   0.85

由表1看出,本发明的杀生物剂络合物对所有的供试细菌表现出 了增效效果。尽管某些具体种类,当加入少量过氧化物时,达到MIC 所需的次氯酸盐的量平均减少了四倍。

                                   表2   生物                 MIC(wt%)   FIC   H2O2   HClO3   H2O2/NaHClO3   炭疽杆菌   1.0   1.0   0.5/0.25   0.75   蜡状芽孢杆菌   5.0   4.0   0.25/2.5   0.68   枯草杆菌   5.0   4.0   0.25/2.5   0.68   短小芽孢杆菌RJ 0055   4.0   3.5   0.25/2.5   0.85

由表2看出,本发明的杀生物剂络合物对所有的供试孢子表现出 了增效效果。当加入少量过氧化物时,达到MIC所需的次氯酸盐的量 平均减少了2倍。

杀伤率测量

表3显示了用本发明的杀生物络合物在三个不同的温度处理0 秒、30秒、1和5分钟前后不锈钢试样上的芽孢杆菌孢子数目的对数。 对孢子的杀伤率低于30秒。次氯酸盐对孢子的杀伤率最好的记载需要 15分钟至1小时的接触时间。在供试的温度范围(4-37℃)内杀伤率 没有差异。

                            表3                   孢子数/cm2   4℃   对照(log)   30秒   1分钟   5分钟   短小芽孢杆菌   RJ 0055   5.31   0   0   0   枯草杆菌   5.93   0   0   0   蜡状芽孢杆菌   4.81   0   0   0   23℃   短小芽孢杆菌   RJ 0055   5.67   0   0   0   枯草杆菌   6.07   0   0   0   蜡状芽孢杆菌   5   0   0   0   37℃   短小芽孢杆菌   RJ 0055   5.53   0   0   0   枯草杆菌   6.08   0   0   0   蜡状芽孢杆菌   4.93   0   0   0

表4给出了利用2500ppm重量/体积的过氧化氢:25000ppm重量/ 体积次氯酸钠(即,1∶10过氧化物与次氯酸盐的重量比)的不锈钢试 样上的炭疽杆菌孢子的存活数。

            表4   时间(分钟)   Log#孢子/cm3   0   4.35   1   3.0   3   0   15   0

本发明的杀生物剂络合物也在工业场所中对路易斯安那糖磨坊的 甘蔗洗涤设备中发现的肠膜明串珠菌的厚生物膜进行测量。通过喷雾 器,分散已知剂量的杀生物剂。结果概括在表5中。

                           表5                菌落形成单位/cm2   时间(分钟)   对照   A   B   A/B   0   8.4   6.7   7   7.3   0.3   8.2   6.9   4.6   2.8   15   8.2   6.8   4.5   1   30   8.3   6.7   4.5   1

在上表中,A=过氧化氢;B=次氯酸钠;A/B=次氯酸盐与过氧化 物以10∶1的重量比组合。对照是喷水的区域。上述结果可在图5中由 图解看出。效果是非常迅速的,不到20分钟完全杀死。具有一定量的 残留活性,使生物膜在适合膜形成的条件下几小时内不会重组。

加入顺序

下表6显示出加入顺序对所形成络合物的半衰期的明显效果。半 衰期通过在碱性pH和24℃保存的样品的光谱来确定。为了进行比较, 对每种杀生物剂组分分别测定半衰期。

                  表6   第一   第二   半衰期(天)   过氧化氢   -   262   次氯酸钠   -   221   次氯酸钠   过氧化氢   809   过氧化氢   次氯酸钠   148

研究2

本研究评价杀生物剂对六种类型材料特征的文职办公室环境的性 能。试验表面统一被枯草杆菌孢子所污染,在室温干燥过夜。在用杀 生物剂处理前0分钟和用杀生物剂处理后5分钟和10分钟(当需要时) 对试验表面进行取样。

试验中使用的材料

*工业地毯,紧密编织的

*木材地板砖

*陈旧的混凝土

*粗糙表面砖

*光滑表面砖

*消音天花板砖

污染方法

在内部空气循环系统的微生物学安全通橱中进行枯草杆菌的污 染。用细喷嘴将枯草杆菌在约14英寸的距离直接垂直地喷到垂直悬挂 的试验面板(panel test)的表面上。每种试验材料用108孢子/ml 进行三次喷雾,最后淀积浓度约106个菌落形成单位(CFU)/取样面 积(1平方英寸)。

去污染取样

污染的试验材料在室温干燥过夜约17小时。每种污染的材料在0 时间时于两个不同的位置取样。灭菌的棉花药签涂抹器在1.25英寸× 1.25英寸的面积内前后滚动,放入含有5ml D/E中和培养液(Difco, Sparks,MD)的试管中。含有药签样品的试管立即进行孢子存活分析。

去污染

在室温干燥约17小时后的试验材料用杀生物剂和每种杀生物剂组 分于微生物学安全通风橱内在约14英寸的距离处喷雾四次。暴露在每 种处理下5分钟或10分钟(当需要时)后,用棉花药签涂抹器擦洗1.25 英寸×1.25英寸的面积,药签被放入5ml的D/E中和培养液中。含有 药签样品的试管立即进行孢子存活分析。本发明的杀生物剂作为潜在 的消毒剂的效果将在下文中提供。

微生物学测定法

通过计数琼脂平板(PCA)测定枯草杆菌的浓度(去污染前后)。 孢子悬浮液连续地用pH为7的Butterfield/Es磷酸缓冲液稀释至 100-106。每种样品的适合的稀释液的等分试样重复三次。所有的平板 在37℃培养24-48小时。

工业表面材料上的芽孢杆菌孢子的去污染技术比较

由Harper和Larsen(2001)提供的对芽孢杆菌的多种消毒技术 的数据用于证明本发明的杀生物剂作为潜在的杀孢子剂/去污剂的效 果。结果概括在表7、8、9和10中。上述表中所使用的“本发明”是 根据本发明利用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以重量比10∶1形成的杀生物剂。

                        表7

        混凝土块上的芽孢杆菌孢子的去污技术比较   技术*   杀死   时间   (分钟)   去污前的   平均污染率   (cfu/in2)   去污后   存活的孢子   (cfu/in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anotek   90   9.15×107   7.1×101   Foam(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   N/A   7.4×107   9.25×102   L-Gel(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   30   3.8×107   6.67×103   活性次氯酸盐   (Naval Laboratory)   N/A   5.4×106   3.7×104   反应性纳米颗粒   (Nantek,Inc.)   N/A   2.31×107   7.23×105   GD-5去污剂   (O.W.Rittersbach)   N/A   1.06×102   1.22×106   Ozone-UV(Diligen II)   N/A   1.71×107   7.58×106   本发明   5   1.47×106   1.92

*除了本发明,所有的数据都取自SBCCOM Report(Harper and Larsen,2001)

NA:数据不可用。

                            表8

        对消音天花板砖上的芽孢杆菌孢于的去污技术比较 技术*   杀死   时间   (分钟)   去污前的   平均污染率   (cfu/in2)   去污后   存活的孢子   (cfu/in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anotek   90   3.6×107   1.06×102 Foam(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   N/A   3.4×107   6.8×103 L-Gel(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   30   2.65×107   9×103 活性次氯酸盐 (Naval Laboratory)   N/A   2.5×107   3.95×104 反应性纳米颗粒 (Nantek,Inc.)   N/A   4.25×107   1.63×107 GD-5去污剂 (O.W.Rittersbach)   N/A   2.19×107   2.75×105 Ozone-UV(Diligen II)   N/A   4.5×107   1.63×107 本发明   5   7.4×105   1×101

*除了本发明,所有的数据都取自SBCCOM Report(Harper and Larsen,2001。)

NA:数据不可用。

                            表9

        对紧密编织的地毯上的芽孢杆菌孢子的去污技术比较   技术*   杀死   时间   (分钟)   去污前的   平均污染率   (cfu/in2)   去污后   存活的孢子   (cfu/in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anotek   90   6.85×107   2.26×104   Foam(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   N/A   5.72×107   1.49×103   L-Gel(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   30   6×107   1.42×103   活性次氯酸盐   (Naval Laboratory)   N/A   5.1×107   3.45×103   反应性纳米颗粒   (Nantek,Inc.)   N/A   4×107   4.22×106   GD-5去污剂   (O.W.Rittersbach)   N/A   3.5×107   4.48×106   Ozone-UV(Diligen II)   N/A   5.45×107   3.55×107   本发明   10   1.17×106   0

*除了本发明,所有的数据都取自SBCCOM Report(Harper and Larsen,2001。)

NA:数据不可用。

                            表10

            对钢表面上的芽孢杆菌孢子去污的技术比较   技术*   杀死   时间   (分钟)   处理前孢子计数   cfu/cm2   处理后孢子计数   cfu/cm2   Ozone-UV(Diligen)   -   7.6×106   3.53×106   反应性纳米颗粒   (Nanotek)   -   9.3×106   2.1×107   L-Gel(Lawrence-   Livermore)   30   6.67×106   4.5×102   U Michigan Nanotek   90   1.3×107   0   Sandia Foam   -   7.2×106   0   活性次氯酸盐   -   3.7×106   1.56×102   GD-5去污剂   -   1.9×107   2.1×105   本发明   3   1×106   0

*除了本发明,所有的数据都取自SBCCOM Report“A Comparison of Decontamination Technologies for Biological Agents on Selected Commercial Surface Materials”Dr.B.Harper and Dr. L.Larsen,Dugway Proving Ground,April 2001。

研究3

绿假单孢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杀生物剂增效效果 生物和营养

铜绿假单孢菌ATCC 1942获自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Manassas,VA),在35℃通过营养肉汤(Difco, Detroit,MI)生长过夜至约108CFU/ml。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继续培养 并在4℃贮藏。

贮备液的制备

制备新鲜的过氧化氢(2.5%和0.5%)(Sigma-Aldrich,St. Louis,MO)、次氯酸钠(5%和0.5%)(Sigma-Aldrich,Allentown, PA)和过氧化钠(0.5%)(Sigma-Aldrich,St.Louis,MO)溶液, 然后每个实验用灭菌的蒸馏水稀释浓的贮备液。

确定最小抑菌浓度:每种杀生物剂或组合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通过如下方法来获得,在15ml试管中混合每种杀生物组分或组合,逐 渐地加入营养肉汤至所需的杀生物剂浓度,最后体积为10ml。每只试 管然后用0.1ml等分试样的过夜铜绿假单孢菌ATCC 1942培养物接 种,最后浓度为约106CFU/ml。培养物在35℃培养24小时。24小时 后没有生长的杀生物剂的最低浓度视为MIC(Lorian,1991)。

确定部分抑菌浓度:部分抑菌浓度(FIC)根据Berenbaum方法所 述而获得的MIC值来计算。参见下文的公式

                Ac/Ae+Bc/Be

其中,Ac和Bc代表组合中使用的杀生物剂组分;Ae和Be代表单独使用 的杀生物剂组分,其中A代表杀生物剂中一种组分的有效浓度(MIC), B代表杀生物剂中另一组分的有效浓度(MIC)。当上述分数的和是1 时,该组合是相加的;当和<1时,该组合时增效的;当和>1时,该组 合时拮抗的(Berenbaum,1978)。

结果:表11和12提供了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制备的杀生物剂组 合对铜绿假单孢菌ATCC 1942的MIC和FIC。

                  表11

     对铜绿假单孢菌ATCC 1942的MIC值   过氧化氢   (重量ppm)   过氧化钠   (重量ppm)   次氯酸钠   (重量ppm)   150   150   500

                表12

  对铜绿假单孢菌ATCC 1942的FIC值   杀生物剂组合(重量ppm)   FIC   过氧化氢∶次氯酸钠   25∶300   0.77   过氧化钠∶次氯酸钠   50∶250   0.83

根据本研究获得的数据,过氧化氢∶次氯酸钠和过氧化钠∶次氯酸 钠对铜绿假单孢菌ATCC 1942都存在增效效果。

如前文描述和实验研究所示,本发明提供了杀生物剂的制备和用 途,该杀生物剂具有极大的杀生物效果,同时提供了能够储存、使用 和/或运输的稳定组合物,并且在合理的时间内效果没有明显的降低。

应当注意,在该文件中任何地方用化学名或通式提到的化合物, 不管是单数的还是复数的,被认为在与化学名或化学型(例如,另一 种组分,或溶剂)提到的另一种物质接触前已经存在。即便是在所得 的混合物或溶液中发生化学变化也无关紧要,上述变化是在依照本说 明书所述的条件下将指定的物质放在一起的自然结果。将上述物质放 在一起结果发生转化对化学家通常是已知的,不需要进一步描述。

另外,即使权利要求可能涉及现在时(例如“包括”、“是”) 的物质,但是根据本说明书,该物质在与一种或多种其他物质开始接 触、加入、混和/混合前已经存在。

除非有其他另外的描述,在本文中如果使用了冠词“a”或“an”, 不是想限制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冠词所指的单个要素,而且也不应当 限制。相反,在本文中如果使用了冠词“a”或“an”是想覆盖一个或 多个上述要素,除非正文中有其他描述。

本发明在附加权利要求的本质和范围内可进行较大的改变。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