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导管

阅读:92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吸引导管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吸引 导管 。该吸引导管能够获得较高的操作性。吸引导管(10)包括: 吸引管 (24),其形成有从前端到基端地连通的吸引管腔(24a);引 导线 管(20),其与吸引管(24)的前端侧外表面并列地接合,并形成有引导线管腔(20a),该引导线管腔(20a)在上述吸引管(24)的外部具有开口部(22)。上述吸引管(24)在一部分外表面具有与上述吸引管腔(24a)的轴线(O 1)方向大致平行的平坦部(40),上述引导线管腔(20a)的开口部(22)位于上述吸引管(24)的上述平坦部(40)。,下面是吸引导管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包括:
吸引管,其形成有从前端到基端连通的吸引管腔;
导线管,其与上述吸引管的前端侧的外表面并列地接合,在该引导线管中形成有引导线管腔,该引导线管腔在上述吸引管的外部具有基端开口部;
上述吸引管在一部分的外表面具有与上述吸引管腔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的平坦部;
上述引导线管腔的上述基端开口部位于上述吸引管的上述平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吸引管腔中,不与上述引导线管腔并列的基端侧部分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与上述引导线管腔并列的前端侧部分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在圆形的一部分设置缺口而成的大致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引管在与上述平坦部相对应的部位的基端侧具有外径朝向基端侧增大的基端侧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引管在与上述平坦部相对应的部位的前端侧具有外径朝向前端侧缩小的前端侧倾斜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线管腔在与上述前端侧倾斜部相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基端侧扩径的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吸引管的上述平坦部设有沿着该吸引管的轴线方向与上述引导线管腔的上述基端开口部连续的槽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部从上述吸引管的基端侧朝向前端侧逐渐倾斜并与上述引导线管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线管腔的上述基端开口部在上述平坦部处,以上述引导线管的外径朝向上述引导线管腔的前端侧变大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说明书全文

吸引导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吸引管腔将在血管内生成的血栓等异物吸引除去的吸引导管。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除去堵塞在血管内的血栓等异物的治疗方法,有时使用这样的方法,即,采用在长条的轴内形成有吸引管腔的吸引导管。
[0003] 吸引导管通常具有供在体内先行的引导线贯穿的引导线管腔,吸引导管被引导线引导着插入到目标部位。然后,利用由连接于基端的接头(hub)上的注射器等吸引器具产生的负压,能够从前端的吸引口向吸引管腔中吸引异物,将异物去除到外部。
[0004]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由这样的构造构成的吸引导管,即,在设有吸引管腔的吸引管的前端侧一体地设置引导线管,并且,使引导线管腔的基端开口于吸引管腔内。在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有一种在吸引管的前端侧的外表面上设有引导线管的吸引导管。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7831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97063号公报
[0007] 由于上述吸引导管插入到体内,因此,期望其外径尽可能地小,另一方面,为了可靠地吸引异物,需要充分地确保吸引管腔的流路面积(截面积)。另外,也期望能够通过插入一次来容易地反复除去处于多个部位的异物等的较高的操作性。
[0008]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引导线管腔的基端开口于吸引管腔内,因此,在吸引时需要暂时拔出引导线。因此,在除去了某种异物之后,为了除去下一个异物而使吸引导管在体内进退时,需要再次插入引导线,手技变得复杂。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构造的情况下,引导线管腔的基端开口部被设置为其一部分埋没到吸引管的外表面的倾斜部,因此,从前端开口部插入的引导线的基端有可能勾挂在引导线管腔的基端开口部周围的吸引管外表面,贯穿引导线有可能需要工时。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即是考虑到该以往的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获得较高的操作性的吸引导管。
[0010] 本发明的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包括:吸引管,其形成有从前端到基端地连通的吸引管腔;引导线管,其与上述吸引管的前端侧外表面并列地接合,该引导线管中形成有引导线管腔,该引导线管腔在上述吸引管的外部具有基端开口部;上述吸引管在一部分外表面(外径)具有与上述吸引管腔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的平坦部,上述引导线管腔的上述基端开口部位于上述吸引管的上述平坦部。
[0011] 采用该构造,通过作为引导线的导出口的引导线管腔的基端开口部位于吸引管的平坦部,贯穿到引导线管腔中的引导线能够避免其基端从上述基端开口部导出时勾挂于吸引管的外表面,引导线相对于吸引管的追随性升高,因此,该吸引导管的操作性升高。
[0012] 在上述吸引管腔中,不与上述引导线管腔并列的基端侧部分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与上述引导线管腔并列的前端侧部分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在圆形的一部分设置缺口而成的大致缺圆形时,能够在将该吸引导管的外径形成得尽可能地小的同时、充分地确保吸引管腔的流路面积(截面积),从而能够顺畅地吸引异物。
[0013] 上述吸引管在与上述平坦部相对应的部位的基端侧具有外径朝向基端侧增大的基端侧倾斜部较佳。于是,在上述平坦部上被引导的引导线沿着该基端侧倾斜部与该基端侧倾斜部滑动接触,因此能够更加顺畅地使引导线在吸引管的外表面上通过。
[0014] 上述吸引管在与上述平坦部相对应的部位的前端侧具有朝向前端侧地外径缩小的前端侧倾斜部较佳。于是,能够更加顺畅地将贯穿到引导线管腔中的引导线在上述平坦部上引导。
[0015] 上述引导线管腔在与上述前端侧倾斜部相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基端侧扩径的倾斜部较佳。于是,能够更加顺畅地将贯穿到引导线管腔中的引导线从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导出。
[0016] 在上述吸引管的上述平坦部设有沿着该吸引管的轴线方向与上述引导线管腔的上述基端开口部连续的槽部较佳。于是,能够更加顺畅地将贯穿到引导线管腔中的引导线引导到基端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上述槽部从上述吸引管的基端侧朝向前端侧逐渐倾斜地连通于上述引导线管腔。
[0017] 还优选,上述引导线管腔的上述基端开口部在上述平坦部中,以上述引导线管的外径朝向上述引导线管腔的前端侧变大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0018] 采用本发明,通过作为引导线的导出口的引导线管腔的基端开口部位于吸引管的平坦部,贯穿到引导线管腔中的引导线能够避免其基端从上述基端开口部导出时勾挂于吸引管的外表面,引导线相对于吸引管的追随性升高,因此,该吸引导管的操作性升高。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的整体结构图。
[0020] 图2A是将由图1中的单点划线的圆形标记II表示的部分放大后的侧剖视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轴主体的俯视图。
[0021] 图3A是图2A中的A-A剖视图,图3B是图2A中的B-B剖视图,图3C是图2A中的C-C剖视图,图3D是图2A中的D-D剖视图,图3E是图2A中的E-E剖视图,图3F是图2A中的F-F剖视图,图3G是沿着图2A中的G-G剖视图,图3H是图2A中的H-H剖视图,图3I是图2A中的I-I剖视图。
[0022] 图4A是第2芯棒的剖视图,图4B是利用图4A所示的第2芯棒成形的轴主体的剖视图。
[0023] 图5A是表示第2芯棒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5B是利用图5A所示的第2芯棒成形的轴主体的剖视图。
[0024] 图6A是表示第2芯棒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6B是利用图6A所示的第2芯棒成形的轴主体的剖视图。
[0025] 图7A是将作为比较例形成的吸引导管的主要部分放大的侧剖视图,图7B是图7A中的VII B-VII B剖视图。
[0026] 图8是表示引导线插入性的评价中的引导线的插入阻值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关于本发明的吸引导管,与其制造方法的关联地列举较佳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吸引导管。
[0028] 1.吸引导管的整体构造的说明
[0029]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的整体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是这样的医疗用器具,即,该吸引导管10追寻着在预先插入到生物体器官中的引导导管(未图示)的内腔中先行的引导线11地贯穿长条的轴主体12,将在血管内产生的血栓等异物从前端的吸引口14吸引除去。该吸引导管10例如可用于除去冠动脉内的血栓,但也能够用于吸引处于胆管、气管、食道、尿道、其他的血管、其他的内脏器官等的生物体管状器官内的异物。
[0030] 如图1所示,吸引导管10包括细径且长条的轴主体12、及连接在轴主体12的基端的接头16,在轴主体12的前端附近具有引导线管腔20a。
[0031] 另外,在图1及图2中,将轴主体12的右侧(接头16侧)称作“基端(近位、后端)”侧,轴主体12的左侧(吸引口14侧)称作“前端(远位)”侧,其他的各图也同样。
[0032] 轴主体12由吸引管24和引导线管20构成,该吸引管24形成有从前端连通至基端的吸引管腔24a,该引导线管20与吸引管24的前端侧外表面并列地接合,在该引导线管20上形成有从前端连通至基端的上述引导线管腔20a。吸引管24和引导线管20未互相连通,而是独立地相邻。
[0033] 在吸引管24的最前端设有前端尖端(tip)26,该前端尖端26具有朝向前端倾斜地开口的吸引口14。引导线管20的最前端比吸引口14突出一些,在该突出部分固着有X射线非透射标记(造影标记)28。X射线非透射标记28设置在引导线管20的外周面,通过利用由金或白金等构成的具有X射线(放射线)非透射性的材质形成,从而用于在生物体内在X射线造影下肉眼识别该吸引导管10的前端位置。X射线非透射标记28也可以不暴露到外周面,而埋入到引导线管20内。
[0034] 吸引管24的基端连接并连通于接头16,吸引管24能够利用设于接头16的鲁尔锥头(luer taper)16a等连接未图示的注射器等负压供给装置。利用由该负压供给装置产生的负压,从吸引口14吸引血栓等异物,能够将异物从吸引管腔24a移送到该负压供给装置并去除到外部。另外,图1中的附图标记16b是用于防止吸引管24在连接于接头16的连接部处弯曲(扭折)的应变消除部。
[0035] 在吸引管24中,以从吸引管24的前端到基端地沿着吸引管腔24a的周缘部的状态埋设有作为加强构件的编织层(编织)30(参照图2A)。编织层30是由不锈等金属构成的线圈、网状物,即,吸引管24是在其壁面内设置编织层30来被加强的编织管。编织层30也可以不存在于前端尖端26中。
[0036] 引导线管20能够将从其前端开口部导入的引导线11穿过引导线管腔20a而从基端的开口部(基端开口部)22导出到外部。另外,对于引导线管20和吸引管24的接合构造及开口部22的周边构造之后详细说明。
[0037] 吸引管24例如是这样的管,其具有挠性,外径为1.1mm~4.0mm左右,优选为1.2mm~3.0mm左右,壁厚为20μm~500μm左右,优选为100μm~400μm左右,长度为
500mm~2000mm左右,优选为1200mm~1600mm左右。引导线管20例如是这样的管,其具有挠性,外径为0.4mm~1.2mm左右,优选为0.6mm~1.0mm左右,壁厚为10μm~400μm左右,优选为100μm~250μm左右,长度为10mm~350mm左右,优选为25mm~250mm左右。
[0038] 这些吸引管24和引导线管20为了由使用者一边把持并操作它们的基端侧、一边使长条的轴主体12顺畅地贯穿入上述引导导管、血管等的内部,优选为具有适度的挠性和适度的强度(刚度、刚性)的构造,例如刚性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地阶段性或者倾斜性地升高的构造较佳。另外,作为吸引管24和引导线管20的内腔的吸引管腔24a和引导线管腔20a优选能够供异物、引导线11顺畅地通过。
[0039] 因此,吸引管24和引导线管20例如由在聚酰胺弹性体的外层32上形成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的内层34而成的两层管形成较佳(参照图2A)。另外,由于吸引管24如上所述地具有足够的长度,因此,为了确保较高的操作性,例如由柔软的原材料或者构造构成吸引管24的距前端规定长度的部分,由刚性高到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或者构造构成吸引管24的基端侧较佳。另外,前端基片26由与吸引管24同样的材质形成即可,为了确保可靠地除去异物及体内的贯穿性,优选前端尖端26的硬度高于该吸引管24的硬度。
[0040] 2.吸引管和引导线管的接合构造及开口部的周边构造的说明
[0041] 接着,说明吸引管24和引导线管20的接合构造及开口部22的周边构造。图2A是将由图1中的单点划线的圆形标记II表示的部分放大后的侧剖视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轴主体12的俯视图。另外,图3A是图2A中的A-A(位置A)剖视图,图3B是图2A中的B-B(位置B)剖视图,图3C(位置C)、图3D(位置D)、图3E(位置E)、图3F(位置F)、图3G(位置G)、图3H(位置H)及图3I(位置I)也同样。另外,在图3A~图3I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图示了剖视阴影。
[0042] 如图2A所示,吸引管24在图2A中的上表面侧、即用于与引导线管20接合一侧的外表面上具有基端侧倾斜部36和前端侧倾斜部38,在基端侧倾斜部36和前端侧倾斜部38之间设有在图2A的侧视中与吸引管腔24a的轴线O1的方向平行的平坦部40。平坦部
40是将外径截面为圆形的吸引管24的一部分从外部压变形而形成为平坦形状的那样的形状。在吸引管腔24a的与平坦部40相对应的内表面存在内腔平坦部。存在于平坦部40和该内腔平坦部之间的编织层30也形成为大致平坦状。与平坦部40的基端侧连续地设置的基端侧倾斜部36是外表面(外径)朝向基端侧扩径的形状,与平坦部40的前端侧连续地设置的前端侧倾斜部38是外表面(外径)朝向前端侧缩径的形状。即,基端侧倾斜部36、前端侧倾斜部38和平坦部40在吸引管24的同一个周向上沿轴线方向连续地形成。吸引管腔24a的与基端侧倾斜部36和前端侧倾斜部38相对应的内表面也以大致同样的度倾斜。另外,平坦部40在图2A的侧视中也与引导线管腔20a的轴线O2的方向平行。这些倾斜部36、38以外表面的平坦部40的面积变大或者变小的方式变化。
[0043] 如图2A所示,相对于平坦部40在侧视时与轴线O1(O2)的方向平行,基端侧倾斜部36和前端侧倾斜部38形成在在侧视时与轴线O1(O2)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平坦部40除了在侧视时与轴线O1(O2)的方向完全平行的构造之外,也可以是稍稍倾斜或者凹凸的大致平行的构造,换言之,只要是平坦部与轴线O1的交叉角度小于前后的基端侧倾斜部36或者前端侧倾斜部38与轴线O1的交叉角度的构造,则均包含在本发明的平坦部40的构造内。
[0044] 这样,吸引管24由如下所述地两段倾斜形状构成,该两段倾斜形状是从吸引管24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外径在前端侧倾斜部38处扩大、隔着平坦部40外径在基端侧倾斜部36处再次扩大的形状,作为吸引管24内腔的吸引管腔24a的内径也与上述前端侧倾斜部38、平坦部40和基端侧倾斜部36的形状相对应地变化(也参照图3A~图3I)。即,在基端侧倾斜部36中,吸引管腔24a的内径(内表面积)变为大于平坦部40的内径,在前端侧倾斜部38中,吸引管腔24a的内径(内表面积)变为小于平坦部40的内径。在前端侧倾斜部38的前端侧存在前端侧平坦部。该前端侧平坦部是将外径截面为圆形的吸引管24的一部分从外部压变形而形成为平坦状的形状。在吸引管腔24a的与该前端侧平坦部相对应的内表面存在前端侧内腔平坦部。存在于该前端侧平坦部和该前端侧内腔平坦部之间的编织层
30也大致平坦。
[0045] 具体地讲,吸引管腔24a的与引导线管腔20a并列的前端侧部分在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在圆形的一部分设置缺口而成的大致缺圆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是在与直径平行的平方向上切除圆的一部分而成的形状,是异形形状)(参照图3A~3E)。并且,吸引管腔24a的比基端侧倾斜部36靠基端侧部分(不存在引导线管20的部分)在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参照图3I),吸引管腔24a的基端侧倾斜部
36部分成为大致缺圆形状的缺口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减小的过渡部分(参照图3F~图3H)。另外,吸引管腔24a的上述大致缺圆形状(异形形状)部分的外层32也可以是硬度沿着轴线O1方向变化,例如,优选最前端部的外层32比紧接其后的外层32硬。
[0046] 引导线管20的开口部22是具有与轴线O1方向交叉的倾斜的切割面形状。引导线管20被设定在其基端的开口部22的大致整体位于平坦部40、其前端位于比前端尖端26突出一些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引导线管20的轴线方向整体例如利用热熔接一体地接合在吸引管24的外表面(上表面)上。
[0047] 如图2A及图2B所示,引导线管20在接近开口部22的上端部的位置具有与前端侧倾斜部38相对应的(俯视重叠的)倾斜部42。即,引导线管腔20a从其前端开口到比倾斜部42靠前端侧的部分是大致一条直线的通路,在该倾斜部42处指向上方(外方)一些,之后,在开口部22处开口。即,在从引导线管20的最基端侧的管状过渡到开口部(倾斜开口部)22的位置处,吸引导管10具有最大的外径。
[0048] 如图3A~图3I所示,在吸引管24的从与引导线管腔20a的开口部22面对的平坦部40到基端侧倾斜部36的外表面(上表面)上形成有与引导线管腔20a(开口部22)连续的凹状的槽部44。槽部44以从吸引管24的基端侧朝向前端侧逐渐缩径的方式倾斜而变深,槽部44与引导线管腔20a相连通。另外,在图2A中,为了简化附图,仅图示了槽部44的底面,省略了自该底面立起的壁部。
[0049] 在此,对于图2A中的位置A~位置I处的与轴线O1(O2)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如图3A所示,将吸引管腔24a的短径称作a,长径称作b,轴主体12的长径称作c,短径称作d,引导线管腔20a的直径称作e。于是,上述短径a、长径b、长径c、短径d和直径e的尺寸例如设定成短径a为0.92mm,长径b为1.12mm,长径c为1.56mm,短径d为1.31mm,直径e为0.40mm较佳,不言而喻,这些尺寸能够根据该吸引导管10的规格等适当地变更。另外,优选吸引管腔24a的短径a是引导线管腔20a的直径e的两倍以上的大小。
[0050] 在这种情况下,吸引管腔24a的短径a和长径b之比(a/b)的比值例如为0.821左右,引导线管20接合于吸引管24的部分处的轴主体12的短径d和长径c之比(d/c)的比值(d/c)例如为0.840左右,两者是大致相等的值。换言之,通过使比(a/b)和比(d/c)的比值均为0.8以上的值,并将两者设定为大致相等、例如±20%左右、更优选为±10%左右的范围内,能够使引导线管20接合于吸引管24的部分处的轴主体12在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接近圆形。由此,使该吸引导管10贯穿入上述引导导管的操作变得容易。
[0051] 3.吸引导管的作用的说明
[0052]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吸引导管10的作用。
[0053] 首先,作为吸引导管10的使用方法,能够与通常的吸引导管同样地使用。即,将未图示的引导导管留置在冠动脉内等目标位置,向该引导导管中贯穿引导线11。接着,通过从引导线管腔20a的前端向基端的开口部22贯穿引导线11,使轴主体12的前端到达目标位置。然后,通过在接头16上连接未图示的注射器等负压供给装置,使吸引管腔24a内产生负压,从前端的吸引口14吸引血栓等异物,将异物通过吸引管腔24a去除到体外。
[0054] 在这种情况下,在该吸引导管10中,作为引导线11的导出口(出口)的开口部22位于吸引管24的平坦部40。因此,贯穿到引导线管腔20a的引导线11能够避免引导线11的基端从开口部22导出时勾挂在吸引管24的外表面,引导线11相对于吸引管24(轴主体12)的追随性提高,因此,能够顺畅地将吸引导管10插入到体内,从而能够提高该吸引导管
10的操作性。
[0055] 而且,由于引导线管腔20a相对于吸引管腔24a独立地设置,因此,能够在插入引导线11的状态下进行吸引。因此,在吸引除去了血管内的规定异物之后,在吸引除去处于该血管的前后位置的其他异物时,能够保持原样地利用插入到引导线管腔20a中的引导线11使轴主体12前后移动,从而能够简便且迅速地进行手术。另一方面,在欲连续除去的异物的形状不同,或者使吸引导管10再次移动到其他的血管来除去异物的情况下,需要暂时拔去吸引导管10,但在该吸引导管10中,由于如上所述地设有平坦部40,引导线11的贯穿动作顺畅,因此,再次插入吸引导管10等也极为容易。
[0056] 如上所述,对于吸引管腔24a,与引导线管腔20a并列的前端侧部分是在该前端侧部分的一部分设置缺口而成的截面大致缺圆形状,不与引导线管腔20a并列的部分是截面大致圆形。因此,由图3A~图3I可了解的那样,能够在将该吸引导管10的外径形成得尽可能地小的同时、充分地确保吸引管腔24a的流路面积(截面积),从而能够顺畅地吸引异物。
[0057] 在吸引管24的外表面、即与平坦部40和基端侧倾斜部36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引导线管腔20a的开口部22连续的槽部44。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上述平坦部40进行的引导线11的贯穿动作的顺畅性,该吸引导管10的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0058] 此时,通过与平坦部40的基端侧连续地设置基端侧倾斜部36,被引导到平坦部40上的槽部44中的引导线11沿着该基端侧倾斜部36与该基端侧倾斜部36滑动接触,因此,能够使该引导线11沿着吸引管24的外表面上更加顺畅地通过。另外,通过在平坦部40的前端侧设置前端侧倾斜部38,能够更加顺畅地将贯穿到引导线管腔20a中的引导线11引导到平坦部40上。并且,引导线管腔20a在与前端侧倾斜部38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倾斜部42。由此,能够更加顺畅地将贯穿到引导线管腔20a中的引导线11自作为上方开口的倾斜切割面的开口部22导出。
[0059] 另外,也可以做成如下结构,即,将图3A所示的引导线管20和吸引管24所并列配置的部位处的吸引管24(吸引管腔24a)的截面形状做成在该截面形状上设有形成为图5B所示的大致V字形或图6B所示的大致U字形的凹部24b的形状,沿着吸引管腔24a的包含该凹部24b在内的缘部整周埋设编织层30。于是,能够在减小该吸引导管10的外径的同时,进一步增大吸引管腔24a的流路面积(截面积)。不言而喻,吸引管24(吸引管腔24a)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图4B、图5B及图6B所例示的方式,也能够做成各种形状。
[0060] 4.吸引导管的制造方法的说明
[0061] 接着,说明上述吸引导管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子。
[0062] 首先,向设定为规定长度的作为管原材料的引导线管20的引导线管腔20a中插入未图示的第1芯棒,向设定为规定长度的作为管原材料的吸引管24的吸引管腔24a中插入未图示的第2芯棒52(参照图4A)。上述第1芯棒和第2芯棒52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
[0063] 在此,上述第1芯棒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在其全长上是大致圆形,第2芯棒52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在其全长上是设有缺口部52a的大致缺圆形,该缺口部52a是将圆形的一部分沿着与圆形的直径平行的方向切割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1芯棒的长度设定为其前端自引导线管20的前端开口部突出一些、其基端从开口部22到达吸引管24的基端侧倾斜部36的基端的程度较佳,第2芯棒52的长度设定为其前端自吸引管24的吸引口14突出一些,其基端到达图2A中的位置I的程度较佳。
[0064] 接着,在插入有第2芯棒52的吸引管24的外表面的周向位置中的、与该第2芯棒52的缺口部52a(参照图4A)相对应的位置并列配置插入有上述第1芯棒的引导线管20,将两者压缩接合。因而,利用来自引导线管20的按压力,吸引管24(吸引管腔24a)形成为与第2芯棒52的截面形状大致一致的形状。
[0065] 采用以上的制造方法,通过向引导线管20中插入截面大致圆形的上述第1芯棒,向吸引管24中插入截面大致缺圆形的第2芯棒52,将两者接合,从而能够利用第1芯棒将引导线管20按压成形于吸引管24侧。此时,通过在第2芯棒52中设置缺口部52a,从而引导线管20使吸引管24按压变形,并引导线管20适当地埋入到第2芯棒52的缺口部52a中,将具有图2A及图3A~图3I所示的截面形状的轴主体12成形。
[0066] 因而,虽然该吸引导管10是独立地形成引导线管腔20a与吸引管腔24a的构造,但能够尽可能地减小该吸引导管10的外径。而且,由图3A可了解的那样,吸引管腔24a扩及轴主体12的截面中的、除了引导线管腔20a所占有的区域之外的大部分地形成为大致缺圆形,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增大吸引管腔24a的流路面积。
[0067] 在此,在吸引管24的管原材料中,从其轴线方向的前端到基端以沿着吸引管腔24a的缘部的方式预先埋设有编织层30,该编织层30在图2A中的位置A处沿着第2芯棒
52的缺口部52a的形状变形,因此,能够在该变形的空间中适当地埋入并配置引导线管20,能够尽可能地减小该吸引导管10的外径。
[0068] 另外,用于将吸引管腔24a成形的第2芯棒52也可以是除了图4A所示的构成为大致半圆形的截面形状的棒材之外的材料。例如图5A及图6A所示,也可以使用在用于配置引导线管20的一侧具有120°或者90°的大致V字形、大致U字形的缺口部56a、58a的第2芯棒56、58。
[0069] 于是,如图5B及图6B所示,在上述制造方法的接合工序中,在上述缺口部56a、58a内埋入成形引导线管20(上述第1芯棒),因此,在与图2A中的位置A相对应的位置等,吸引管腔24a的截面形状(内表面形状)与第2芯棒56、58的截面形状大致一致,成为分别设有凹部24b、24b的形状,沿着吸引管腔24a的包含24b在内的缘部整周埋设编织层30(参照图5B及图6B)。因此,能够在减小该吸引导管10的外径的同时、进一步增大吸引管腔24a的流路面积(截面积)。不言而喻,第2芯棒的缺口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缺口部52a、56a、58a所例示的方式,也可以是其他角度范围的形状等。
[0070] 另外,如图4B、图5B及图6B所示,在成形时,为了使编织层30可靠地变形而与第2芯棒52、56、58的缺口部52a、56a、58a的形状(在图5B及图6B所示的结构例的情况下,最终是凹部24b的形状)一致,对于吸引管24,接合有引导线管20的部分(例如从图2A中的前端到位置A或位置B的部分)被设定为编织层30的强度(刚性)低于基端侧的部分(例如自图2A中的比位置I靠基端侧的部分)较佳。这样,在使吸引管24的形状与缺口部
52a、56a、58a的形状一致时,也能够顺畅且容易地使编织层30变形,该吸引导管10的制造效率、成品率提高。
[0071] 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地采用各种结构或者工序。
[0072] 接着,包含与比较例的对比地说明本发明的吸引导管10的实施例(性能评价)。
[0073] 1.实施例(吸引导管10)的制造
[0074] 吸引管24使用包含由聚酰胺弹性体构成的外层32、由氟树脂构成的内层34、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圆线编织体加强层(编织层30)而构成的管,制作成全长1400mm、外径1.40mm、内径1.10mm的尺寸。引导线管20使用包含由聚酰胺弹性体构成的外层32、及由氟树脂构成的内层34地构成的管,制作成全长90mm、外径0.64mm、内径0.45mm的尺寸。
[0075] 在从吸引管24的最前端部到向基端侧进入1.5mm的部分将外层32表面的一部分切削成圆周状。然后,以前端尖端26的一部分与将外层32的表面切削而成的部分重叠的方式将前端尖端26套到该将外层32的表面切削而成的部分上。前端尖端26的尺寸为长度30mm,外径1.40mm,内径1.15mm。接着,向吸引管腔24a中插入直径1.05mm的芯棒,以使吸引管24和前端尖端26的交界部分重合的方式包覆热收缩管(未图示),在包覆该热收缩管的状态下加热,将吸引管24和前端尖端26接合起来。在加热之后,除去热收缩管。
[0076] 将与引导线管20的引导线管腔20a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第1芯棒以相对于该引导线管腔20a突出的方式插入到该引导线管腔20a中。另外,将与吸引管24的吸引管腔24a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短径a=0.85mm、长径b=1.08mm的大致缺圆形(参照图3A~图3E)的第2芯棒52向该吸引管腔24a中插入到距吸引管24的前端侧约200mm的位置。
[0077] 在吸引管24的前端侧,在吸引管24的与第2芯棒52的缺口部52a的位置一致的外层32表面上(即,缺口部52a所面对的面上)配置引导线管20。接着,利用热收缩管覆盖整个引导线管20和吸引管24,通过从前端向基端加热该热收缩管,将引导线管20和吸引管24熔接。在加热之后,除去热收缩管。
[0078] 之后,自引导线管20除去第1芯棒,并自吸引管24除去第2芯棒52,将前端尖端26的前端切割成规定的开口形状。另外,将引导线管20切割成开口部22从自引导线管20的基端开口部朝向前端侧进入7mm的位置开始倾斜。并且,在管(吸引管24)的基端连结接头16,来制造吸引导管10。
[0079] 在制成的吸引导管10中,前端侧的引导线管20和吸引管24的并列部分的外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该大致圆形大致未偏心。引导线管20的引导线管腔20a未与吸引管腔24a相连通。吸引管腔24a的截面从吸引管24的前端到引导线管20的开口部22的基端侧附近连续地形成为大致缺圆形。该吸引导管10在吸引管24的一部分的外表面上具有与吸引管腔24a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的平坦部40,引导线管20的开口部22位于平坦部40。另外。在吸引导管10的吸引管腔24a中,不与引导线管腔20a并列的基端侧部分处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与引导线管腔20a并列的前端侧部分处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将圆形的一部分切削而成的大致缺圆形。
[0080] 吸引管24在与平坦部40相对应的部位的基端侧具有外径朝向基端侧增大的基端侧倾斜部36。另外,吸引管24在与平坦部40相对应的部位的前端侧具有外径朝向前端侧缩小的前端侧倾斜部38。引导线管20的引导线管腔20a在与前端侧倾斜部38相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基端侧扩径的倾斜部42。
[0081] 2.比较例(吸引导管10’)的制造
[0082] 图7A是将作为比较例形成的吸引导管10’的主要部分放大的侧剖视图,图7B是图7A中的VII B-VII B剖视图。对于作为比较例制造的吸引导管10’,使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直径0.98mm的圆形的芯棒作为用于形成吸引管腔24a’的芯棒,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的吸引导管10同样的方法进行制造。制成的吸引导管10’在吸引管24’的一部分的外表面不具有与吸引管腔24a’的轴线方向O1’大致平行的平坦部。吸引导管10’的与吸引管腔24a’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从吸引导管10’的前端到基端是圆形。吸引导管10’的吸引管24’在引导线管腔20a’的开口部22’附近的基端侧具有外径朝向基端侧扩大的基端侧倾斜部36’。但是,在引导线管腔20a’的开口部22’附近的前端侧不具有外径朝向前端侧缩小的前端侧倾斜部。
[0083] 尺寸的评价
[0084] 对利用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所述的方法制造的各吸引导管10、10’,利用激光外径测定器(株式会社KEYENCE制)测定了轴主体12、12’的各前端部分(具有引导线管20、20’的部分)的外径。另外,将各前端部分在与轴主体12、12’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割,利用微型观测器(株式会社KEYENCE制)测定了截面积(流路截面积)。将该测定结果示于表1。
[0085] 表1
[0086]外径 流路截面积
吸引导管10(实施例) 1.60mm 0.80mm2
吸引导管10’(比较例) 1.70mm 0.79mm2
[0087] 如表1所示,可明确实施例的吸引导管10的轴主体12的前端部分的外径小于比较例的吸引导管10’的轴主体12的前端部分的外径、以及吸引管腔24a流路截面积与吸引导管10’的吸引管腔24a’的流路截面积大致相等。
[0088] 4.吸引性能的评价试验
[0089] 在吸引导管10、10’的吸引性能的评价试验中,在吸引导管10、10’的基端的接头16上安装二通的一端,在该二通阀门的另一端安装30mL注射器,向填满了37℃的水的水槽中插入吸引导管10、10’前端的吸引口14。接着,在关闭二通阀门的旋塞的状态下,将注射器的柱塞拉到30mL的位置并固定。之后,打开旋塞,开始抽吸,将注射器显示抽吸到水
5mL的时刻设为0秒,测定注射器显示进入水25mL的时间。对利用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所述的方法制造的各吸引导管10、10’进行该试验,通过计算求得每1秒的吸引量。将该计算结果示于表2。
[0090] 表2
[0091]每1秒的吸引量
吸引导管10(实施例) 1.64mL/s
吸引导管10’(比较例) 1.64mL/s
[0092] 如表2所示,可明确实施例的吸引导管10的每一秒的吸引量与比较例的吸引导管10’的每一秒的吸引量相等。即,由尺寸评价及吸引性能评价能够确认,实施例的吸引导管
10的外径较小,且具有充分的吸引性能。
[0093] 5.引导线插入性的评价
[0094] 对于利用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所述的方法制造的各吸引导管10、10’,从各引导线管腔20a、20a’的前端朝向基端的开口部22、22’插入引导线11,测定了此时的阻力值。另外,本评价的“阻力值”是通过计算在以规定的速度(例如500mm/min)向各引导线管腔20a、20a’中插入引导线11时对引导线11时施加的力的值而得出的。将引导线11从开口部22、
22’导出时的最大阻力值表示在表3中,并且,将包含最大阻力值的、表示引导线11在引导线管腔20a、20a’内通过时的行为的阻力值的坐标图表示在图8中。
[0095] 表3
[0096]阻力值
吸引导管10(实施例) 23.6mN
吸引导管10’(比较例) 32.3mN
[0097] 如表3及图8所示,实施例的吸引导管10在引导线11从基端的开口部22导出时的阻力值小于比较例的吸引导管10’在引导线11从基端的开口部22导出时的阻力值。即,可明确在引导线管腔20a的开口部22中,能够避免引导线11勾挂在吸引管24的外表面,更顺畅地进行插入动作。
[0098] 6.吸引操作的评价
[0099] 在实施例的吸引导管10中,在向引导线管腔20a中插入有引导线11的状态下,当通过在吸引导管10的基端侧的接头16上连结注射器并拉动注射器的柱塞来施加负压时,能够从前端的吸引管腔24a的吸引口14进行吸引操作。另外,在吸引操作间歇中的停止吸引操作时,能够在将引导线11插入到引导线管腔20a的状态下使吸引导管10沿着引导线11移动。由以上内容能够明确,实施例的吸引导管10在吸引操作时不必拔去引导线11。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人流吸引管清洗装置 2020-05-13 305
一种吸引管 2020-05-11 663
吸引导管 2020-05-11 407
吸引导管 2020-05-11 641
吸引器导管 2020-05-11 1002
压差式吸引管 2020-05-12 66
血栓吸引导管 2020-05-12 423
一种脑吸引管 2020-05-11 64
医用可视吸引管 2020-05-12 764
一种鼻腔负压吸引管 2020-05-12 329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