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牙科学 / 牙齿 / 根管 / 热交换器单元

热交换器单元

阅读:602发布:2022-12-29

专利汇可以提供热交换器单元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提供一种能够提高 空调 装置的热交换性能的 热交换器 单元。热交换器单元(42)包括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第一热交换器(52)具有第一集管(523)和第二集管(524)以及由分别与第一集管(523)以及第二集管(524)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构成的第一扁平管组(500)。此外,第二热交换器(62)与第一热交换器(52)并排设置,并且配置于比第一热交换器(52)靠由室内 风 扇(41)产生的空气流的下风侧。此外,第二热交换器(62)具有第三集管(623)和第四集管(624)以及由分别与第三集管(623)和第四集管(624)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构成的第二扁平管组(600)。此外,第四集管(624)使从第三集管(623)流入的制冷剂流出至第一集管(523)。,下面是热交换器单元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热交换器单元(42),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热交换器(52),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具有第一集管(523)和第二集管(524)以及第一扁平管组(500),所述第一扁平管组由分别与所述第一集管和所述第二集管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构成;以及
第二热交换器(62),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并排设置,并且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靠近由扇(41)产生的空气流的下风侧的位置,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具有第三集管(623)和第四集管(624)以及第二扁平管组(600),所述第二扁平管组由分别与所述第三集管和所述第四集管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构成,
所述第四集管使从所述第三集管流入的制冷剂流出至所述第一集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扁平管组中,多根扁平多孔管沿上下排列,上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下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
所述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的面积比所述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的面积大,所述第一集管具有分别与所述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和所述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连接的上侧第一集管(523U)和下侧第一集管(523L),
所述第四集管使从所述第三集管流入的制冷剂流出至所述下侧第一集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集管具有分别与所述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和所述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连接的上侧第二集管(524U)和下侧第二集管(524L),
在所述上侧第一集管和所述第三集管连接有供气状制冷剂流动的气态制冷剂配管(6a),
在所述上侧第二集管和所述下侧第二集管单独地连接有供液状制冷剂流动的液态制冷剂配管(5a)。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上侧第一集管朝向所述上侧第二集管的制冷剂流的第一方向(D1)与从所述第三集管朝向所述第四集管的制冷剂流的第二方向(D2)相对。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单元还包括将所述第四集管与所述第一集管连结的连结管(427、428)。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管安装有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测量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各所述集管间的至少三个部位处弯折,在俯视观察时呈近似四边形形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呈将所述风扇围住的形状。

说明书全文

热交换器单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单元。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使用扁平多孔管的两列结构的热交换器装设于空调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3819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单元,该热交换器单元形成为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在第一层流型热交换器和第二层流型热交换器中构成为相反方向,其中,上述第一层流型热交换器配置于空气流的上侧,上述第二层流型热交换器配置于下风侧。

发明内容

[0003]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然而,在将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流过上风侧的热交换器的过热区域而被加热后的空气流入下风侧的热交换器。因此,在下风侧的热交换器中,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温度差难以确保,过冷区域中冷却的制冷剂量受到抑制。特别地,在上风侧的热交换器和下风侧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相对的情况下,在下风侧的热交换器的过冷区域中,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温度差难以确保。作为结果,空调装置的热交换性能受到抑制。
[0005]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空调装置的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单元。
[0006] 解决技术问题所使用的技术手段
[0007] 本发明第一观点的热交换器单元包括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具有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以及第一扁平管组,第一扁平管组由分别与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构成。第二热交换器与第一热交换器并排设置,并且配置于比第一热交换器靠由风扇产生的空气流的下风侧。此外,第二热交换器具有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以及第二扁平管组,第二扁平管组由分别与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构成。此处,第四集管使从第三集管流入的制冷剂流出至第一集管。
[0008]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在上风侧包括第一热交换器,在下风侧包括第二热交换器,下风侧的第四集管使制冷剂流出至上风侧的第一集管,因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用作冷凝器时,能够使在下风侧的第二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在上风侧的第一热交换区域中进行过冷。由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用作冷凝器时,能够增大在上风侧的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从而能够增加待过冷的制冷剂量。作为结果,能够提高空调装置的热交换性能。
[0009]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二观点的热交换器单元中,在第一扁平管组中,多根扁平多孔管沿上下排列,上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下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此外,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的面积比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的面积大。此处,第一集管具有分别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和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连接的上侧第一集管和下侧第一集管。此外,第四集管使从第三集管流入的制冷剂流出至下侧第一集管。
[0010]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在上风侧包括具有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和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的第一热交换器,在下风侧包括第二热交换器,下风侧的第四集管使制冷剂流出至上风侧的下侧第一集管,因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用作冷凝器时,能够使在下风侧的第二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在上风侧的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中进行过冷。由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用作冷凝器时,能够增大在上风侧的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从而能够增加待过冷的制冷剂量。作为结果,能够提高空调装置的热交换性能。
[0011]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三观点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二集管具有分别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和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连接的上侧第二集管和下侧第二集管。此外,在上侧第一集管和第三集管连接有供气状制冷剂流动的气态制冷剂配管。此外,在上侧第二集管和下侧第二集管单独地连接有供液状制冷剂流动的液态制冷剂配管。
[0012] 在第三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由于在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和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中流动的制冷剂为相同的方向,当将热交换器单元用作冷凝器时,在第一热交换器中,能够使过热区域与过冷区域形成于分开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热传导损失,进而能够增大制冷剂的过冷度。
[0013] 此外,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中,在上侧第二集管和下侧第二集管单独地连接有液态制冷剂配管。因此,不需要在上侧第二集管和上侧第一集管设置中间配管。通过不需要上述多余的中间配管的结构,当将热交换器单元用作蒸发器时,能够减少由中间分流以及中间配管引起的制冷剂压损失以及偏流。作为结果,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中,也能够提高蒸发器性能。
[0014] 在第三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四观点的热交换器单元中,从上侧第一集管朝向上侧第二集管的制冷剂流的第一方向与从第三集管朝向第四集管的制冷剂流的第二方向相对。
[0015] 在第四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由于在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和第二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相对,因此,当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时,能够减轻温度的不均匀。
[0016] 另一方面,在流动于上侧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相对的情况下,流过第二热交换器的空气与流动于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之间的温度差难以得到确保。与此相对的是,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由于下风侧的第四集管使制冷剂流出至上风侧的下侧第一集管,因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用作冷凝器时,能够以第二热交换器的过冷区域不与第一热交换器的过热区域的背后空间重合的方式配置该热交换器单元。由此,在将热交换器单元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在第二热交换器中,能够进一步增加在过冷区域中冷却的制冷剂量。
[0017] 此外,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中,上风侧的第一集管与下风侧的第四集管靠近。由此,能够实现制冷剂容易从第四集管朝向下侧第一集管流出的结构。特别地,通过使第四集管与下侧第一集管靠近,从而使具有弯折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制造变得容易。
[0018]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五观点的热交换器单元还包括将第四集管与第一集管连结的连结管。
[0019] 在第五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热交换器单元还包括将第四集管与第一集管连结的连结管,因此,通过调节连结管的连接口(例如,将连结管连接至上侧第四集管的下方),当用作蒸发器时,能够形成将制冷剂从下向上吹起的制冷剂流,从而能够改善偏流。
[0020] 另外,通过在上述连结管安装各种测量装置,能够把握在热交换器单元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此外,通过根据上述测量值进行各种调节,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装置的热交换性能。
[0021] 在第五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六观点的热交换器单元中,在连结管安装有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测量器。
[0022] 在第六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在将第四集管与第一集管连结的连结管安装有温度测量器,因此,能够把握在第二热交换器内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根据温度测量器的测量值对制冷剂的状态进行最优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装置的热交换性能。
[0023] 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七观点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在各集管间的至少三个部位处弯折,从而在俯视观察时具有近似四边形形状。
[0024] 在第七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在至少三个部位处弯折,在俯视观察时呈近似四边形形状,因此,通过在内部设置风扇,从而能够实现能够将调节空气呈放射状提供的空调装置。
[0025] 另外,此处所说的“近似四边形形状”不仅仅指完美的四边形形状,而是指由平行的两边的组形成的任意形状。因此,上述近似四边形形状还包括部带有圆角的形状以及角部被切掉的形状。
[0026] 在第七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八观点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呈将风扇围住的形状。
[0027] 在第八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由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呈将风扇围住的形状,因此,能够实现能够将调节空气呈放射状提供的空调装置。
[0028] 发明效果
[0029] 根据第一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当用作冷凝器时,能够提高空调装置的热交换性能。
[0030] 根据第二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当用作冷凝器时,能够提高空调装置的热交换性能。
[0031] 根据第三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能够抑制热传导损失,进而能够进一步增大制冷剂的过冷度。此外,根据第三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也能够提高蒸发器性能。
[0032] 根据第四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当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时,能够减轻温度的不均匀。此外,在将上述热交换器单元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在第二热交换器中,能够进一步增加在过冷区域中冷却的制冷剂量。
[0033] 根据第五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当用作蒸发器时,能够改善偏流。
[0034] 根据第六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通过对制冷剂的状态进行最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装置的热交换性能。
[0035] 根据第七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通过在内部设置风扇,能够实现能够将调节空气呈放射状提供的空调装置。
[0036] 根据第八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能够实现能够将调节空气呈放射状提供的空调装置。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0038] 图2是相同实施方式的天花板设置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的外观立体图。
[0039] 图3是相同实施方式的天花板设置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的示意剖视图。
[0040] 图4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4的将顶板33拆除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0041] 图5是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使用的热交换器42a的示意立体图。
[0042] 图6是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使用的热交换器的示意纵剖视图。
[0043] 图7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使用的热交换器42a的另一示例的示意立体图。
[0044] 图8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结构的示意图。
[0045] 图9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结构的示意图。
[0046] 图10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第一热交换器52的结构的示意图。
[0047] 图11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第二热交换器62的结构的示意图。
[0048] 图12是用于对将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的内部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0049] 图13是用于对将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的内部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0050] 图14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平面形状的示意图。
[0051] 图15是表示变形例A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0053] (1)空调装置的概要
[0054] (1-1)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0055]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0056] 空调装置1是能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及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通过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连接而构成。此处,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此外,空调装置1通过包括室内控制部8a以及室外控制部8的控制部8进行各种运转的控制。控制部8根据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各种设备以及等进行控制。
[0057] 另外,此处,对在一台室内单元4连接有一台室外单元2的成对式空调装置1进行了图示,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也可以是一台室外单元连接有多台室内单元的多联式空调装置。
[0058] (1-2)空调装置的基本动作
[0059] 接着,对空调装置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作为基本动作,空调装置1能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此外,空调装置1也能够进行除霜运转以及回油运转等。上述这些运转通过控制部8进行控制。
[0060] (1-2-1)制冷运转
[0061] 在制冷运转中,构成四通换向阀22如图1的实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在该制冷剂回路10中,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21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2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3。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此,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膨胀阀24中受到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以及液体侧连接管5a而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2。接着,上述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a、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以及四通换向阀22而再次被送往压缩机21。
[0062] (1-2-2)制热运转
[0063] 在制热运转中,构成四通换向阀22如图1的虚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在该制冷剂回路10中,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21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2、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以及气体侧连接管6a而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2。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此,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接管
5a以及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而被送往膨胀阀24。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膨胀阀24中受到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
23。接着,上述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2被再次送往压缩机21。
[0064] (2)室内单元的结构
[0065]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除了包括上述基本结构以外,室内单元还具有下述结构。
[006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这一用语用于与别的室区别开,不仅包括由壁面划分的室内空间的意思,还包括例如室内天花板的背面侧的空间的意思。
[0067] (2-1)室内单元的基本结构
[0068] 室内单元4设置于室内,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室内风扇41、室内热交换器42以及室内控制部8a。
[0069] 室内风扇41将室内空气吸入室内单元4内。由此,能够使室内空气与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进行热交换。此外,室内风扇41将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室内空气作为供给空气供给至室内。作为室内风扇41,使用离心风扇或多叶片风扇等。另外,室内风扇41通过能够进行转速控制的室内风扇用达进行驱动。
[0070] 室内热交换器4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冷却室内空气,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散热器)起作用而加热室内空气。室内热交换器42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关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进一步细节,将在后文描述。
[0071] 室内控制部8a对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室内控制部8a具有微型计算机以及存储器等,根据设置于室内单元4内的各种传感器等的检测值等控制室内单元4的动作。此外,室内控制部8a与用于对室内单元4进行独立操作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的通信,并且与室外控制部8b之间经由传输线进行控制信号的通信。
[0072] 此外,在室内单元4设有各种传感器。由此,检测出室内热交换器42中的制冷剂的温度、被吸入室内单元4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等。
[0073] (2-2)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
[0074]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能够采用被称为天花板埋入式这一类型的结构。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4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4的示意剖视图。此处,图3示出了后述的图4中的A-O-A截面。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4的将顶板33拆除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0075] 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将室内风扇41以及室内热交换器42收容至外壳31内。此外,在外壳31的下部安装有排盘40。
[0076] (2-2-1)外壳
[0077] 外壳31将各种构成设备收容至内部。外壳31主要具有外壳主体31a以及配置于外壳主体31a的下侧的装饰面板32。如图3所示,外壳主体31a配置于要提供调节空气的室内的天花板U。在天花板U形成有开口,在该天花板U的开口插入外壳主体31a。此外,装饰面板32配置成嵌入天花板U的开口。
[0078]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外壳主体31a是交替形成长边和短边的近似八边形形状的下表面敞开的箱状体。详细而言,外壳主体31a具有顶板33以及侧板34,上述顶板33是长边和短边交替连续而形成的近似八边形形状,上述侧板34从顶板33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侧板34由与顶板33的长边对应的侧板34a、34b、34c、34d以及与顶板33的短边对应的侧板34e、34f、34g、34h构成。此外,侧板34h具有供液体侧连接管5a以及气体侧连接管6a贯穿的部分,能够将制冷剂连通管5、6与室内热交换器42连接。
[0079] 如图2~图4所示,装饰面板32是俯视观察时为近似四边形形状的板状体,该装饰面板32主要由固定于外壳主体31a的下端部的面板主体32a构成。面板主体32a具有:在该面板主体32a的大致中央处吸入空调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35;以及以在俯视观察时围住吸入口35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将空气吹出至空调室内的吹出口36。吸入口35是近似四边形形状的开口。在吸入口35设有吸入格栅37和过滤器38,该过滤器38用于将从吸入口35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除去。吹出口36是近似四边环状的开口。在吹出口36设置有水平翼片39a、39b、39c、39d,上述水平翼片39a、39b、39c、39d以与面板主体32a的四边形的各边对应的方式对向空调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
[0080] (2-2-2)排水盘
[0081] 排水盘40是用于接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冷凝而产生的排泄水的构件。排水盘40安装于外壳主体31a的下部。在排水盘40形成有吹出孔40a、40b、40c、40d、40e、40f、40g、吸入孔40h以及排泄水接收槽40i。吹出孔40a~40g以与装饰面板32的吹出口
36连通的方式形成。吸入孔40h以与装饰面板32的吸入口35连通的方式形成。排泄水接收槽
40i形成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下侧。此外,在排水盘40的吸入孔40h配置有喇叭口41c,该喇叭口41c用于将从吸入口35吸入的空气朝向室内风扇的叶轮41b进行引导。
[0082] (2-2-3)室内风扇
[0083] 室内风扇41由离心送风机构成。此处,室内风扇41将室内的空气经由装饰面板32的吸入口35吸入外壳主体31a内,并且经由装饰面板32的吹出口36将上述空气从外壳主体31a内吹出。具体而言,室内风扇41具有风扇马达41a和叶轮41b,上述风扇马达41a设置于外壳主体31a的顶板33的中央,上述叶轮41b与风扇马达41a连结而被驱动旋转。叶轮41b具有涡轮叶片。通过上述叶轮41b,空气从下方被吸入叶轮41b的内部,并且吸入后的空气朝向俯视观察时的叶轮41b的外周侧被吹出。
[0084] (2-2-4)室内热交换器
[0085] 室内热交换器42以将俯视观察时的室内风扇41的周围围住的方式弯曲而配置于外壳31内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经由液体侧连接管5a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a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由此,室内热交换器42使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当制冷运转时对空气进行冷却,当制热运转时对空气进行加热。以下,对室内热交换器42的具体结构以及特征进行说明。
[0086] (3)室内热交换器的具体形态
[0087] (3-1)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
[0088] 图5是室内热交换器42中使用的热交换器42a的示意立体图。图6是热交换器42a中使用的热交换器的示意纵剖视图。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制冷剂管以及连通管等的图示。
[0089] 热交换器42a是插入翅片式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主要具有由扁平多孔管构成的传热管421、多个翅片422以及两个集管423、424。
[0090] 传热管421通过扁平多孔管实现。此处,传热管421的两端分别与各集管423、424连接。此外,传热管421在使平面部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隔着间隔排列配置有多层。具体而言,传热管421具有构成传热面的上下的平面部、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小的制冷剂流路421a。作为制冷剂流路421a,使用了具有内径为1mm以下的圆形或与该圆形具有相同截面积的多边形的较小的流路孔的流路。另外,传热管421由或铝合金成形。
[0091] 翅片422插入排列于各集管423、424之间的多层传热管421。详细而言,在翅片422形成有沿水平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多个缺口422a。此外,上述缺口422a的形状与传热管421的截面的外形基本一致。因此,通过将上述缺口422a与传热管421的外表面卡合,从而能够以与传热管421接触的方式插入。另外,翅片422由铝或铝合金成形。此外,翅片422能够采用各种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波形形状。
[0092] 两个集管423、424分别具有下述功能:对传热管421进行支承的功能;将制冷剂引导至传热管421的制冷剂流路421a的功能;使从制冷剂流路421a流出的制冷剂聚集的功能。
[0093] (3-2)热交换器单元的结构
[0094]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由将多个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42a组合而成的热交换器单元构成。在下述说明中,为了方便,对作为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单元标注“符号42”而进行说明。此外,热交换器单元42至少包括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此处,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具有与上述热交换器42a相同的结构,为了方便,替换符号进行说明。此外,在下述说明中,当对热交换器单元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时,将符号的开头数字设为“4”,当对第一热交换器52进行说明时,将符号的开头数字替换为“5”,当对第二热交换器62进行说明时,将符号的开头数字替换为“6”。例如,第一热交换器52的传热管与第二热交换器62的传热管是具有相同结构的传热管,因而分别标注“符号521”或者“符号621”进行说明,而非标注符号421。
[0095]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结构的示意图。热交换器单元42包括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上述第一热交换器52配置于由室内风扇(风扇)41产生的空气流的上风侧,上述第二热交换器62与第一热交换器52并排设置而配置于由室内风扇41产生的空气流的下风侧。此处,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对,其中,上述第一方向D1是从第一热交换器52的上侧第一集管523U朝向上侧第二集管524U的制冷剂流的流动方向,上述第二方向D2是从第二热交换器62的第三集管623朝向第四集管624的制冷剂流的流动方向。另外,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热交换器5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62分开进行图示,不过,上述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配置成非常靠近以作为一体而发挥作用(参照图9)。
[0096] 第一热交换器52具有第一集管523和第二集管524以及第一扁平管组500,其中,上述第一扁平管组500由分别与第一集管523以及第二集管524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传热管)构成。在第一扁平管组500沿上下排列有多根扁平多孔管。此外,在第一扁平管组500中,上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下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此处,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的面积构成为比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的面积大。
[0097] 如图10所示,第一集管523具有上侧第一集管523U以及下侧第一集管523L,其中,上侧第一集管523U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连接,下侧第一集管523L与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连接。详细而言,第一集管523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523a、523b上下分隔(此处分隔为三个部分)。此外,分隔板523a的上侧的空间523g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连接,分隔板523a的下侧的空间523h、523i与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连接。此外,在上侧第一集管523U连接有气体侧连接管6a。此外,在下侧第一集管523L处,在分隔板523b的下侧的空间
523i连接有连结管427,在分隔板523b的上侧的空间523h连接有连结管428。
[0098] 如图10所示,第二集管524具有上侧第二集管524U以及下侧第二集管524L,其中,上侧第二集管524U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连接,下侧第二集管524L与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连接。详细而言,第二集管524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524a、524b、524c上下分隔(此处分隔为四个部分)。此外,分隔板524a的上侧的空间524k、524l、524m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连接,分隔板524a的下侧的空间524j与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连接。此外,在上侧第二集管524U以及下侧第二集管524L单独地连接有与液体侧连接管5a相连的配管5aa、5ab、5ac、5ad。
[0099] 第二热交换器62具有第三集管623和第四集管624以及第二扁平管组600,其中,上述第二扁平管组600由分别与第三集管623以及第四集管624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传热管)构成。在第二扁平管组600沿上下排列有多根扁平多孔管。
[0100] 如图11所示,第三集管623与供气状制冷剂流动的气体侧连接管(气态制冷剂配管)6a连接。
[0101] 如图11所示,第四集管624经由连结管427、428与第一集管523连接。由此,从第三集管623流入的制冷剂流出至下侧第一集管523L。另外,第四集管624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624a上下分隔(此处分隔为两个部分)。此外,在分隔板624a的上侧的空间624h连接有连结管428,在分隔板624a的下侧的空间624i连接有连结管427。
[0102] 连结管427、428将第四集管624与下侧第一集管523L连结。另外,在连结管427、428安装有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测量器。
[0103] (3-3)热交换器单元的特征
[0104] (3-3-1)
[0105] 在将上述这样的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热交换区域的内部状态成为图12、图13所示的状态。此处,图13是表示将热交换器单元42弯折而在气体侧连接管6a(气态制冷剂管)与液体侧连接管5a(液态制冷剂配管)的连接部位的截面处观察时的热交换区域的状态的图。也就是说,图13是表示从外壳主体31a的侧板34h方向观察热交换器单元42时的热交换区域的状态的示意图。在上述图12、13中,区域Sc1、Sc2的阴影表示制冷剂过冷的过冷区域,区域Sh1、Sh2的阴影表示制冷剂过热的过热区域。
[0106] 总而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在上风侧包括第一热交换器52,在下风侧包括第二热交换器62,下风侧的第四集管624使制冷剂流出至上风侧的第一集管523,因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能够使在下风侧的第二热交换器62中流动的制冷剂在上风侧的第一热交换器52中进行过冷。由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能够增大在上风侧的第一热交换器52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从而能够增加待过冷的制冷剂量。作为结果,能够提高空调装置1的热交换性能。
[0107]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在上风侧包括第一热交换器52,在下风侧包括第二热交换器62,其中,第一热交换器52具有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以及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此外,由于下风侧的第四集管624使制冷剂流出至上风侧的下侧第一集管523L,因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能够使在下风侧的第二热交换器62中流动的制冷剂在上风侧的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中进行过冷。因此,能够增加待过冷的制冷剂量。
[0108] (3-3-2)
[010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在上侧第一集管523U以及第三集管623连接有供气状制冷剂流动的气体侧连接管(气态制冷剂配管)6a,在上侧第二集管524U以及下侧第二集管524L单独地连接有供液状制冷剂流动的液体侧连接管(液态制冷剂配管)5a。
[0110]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在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以及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因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能够在第一热交换器52中使过热区域Sh1与过冷区域Sh2形成于分开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热传导损失,进而能够增大制冷剂的过冷度。
[0111] 此外,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在上侧第二集管524U以及下侧第二集管524L单独地连接有液体侧连接管(液态制冷剂配管)5a。因此,不需要在上侧第一集管523U和上侧第二集管524U设置中间配管。因此,通过不需要上述多余的中间配管的结构,当将热交换器单元用作蒸发器时,能够减少由中间分流以及中间配管引起的制冷剂压力损失以及偏流。作为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也能够提高蒸发器的性能。
[0112] (3-3-3)
[0113]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对,其中,上述第一方向D1是从上侧第一集管523U朝向上侧第二集管524U的制冷剂流的流动方向,上述第二方向D2是从第三集管623朝向第四集管624的制冷剂流的流动方向。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时能够减轻温度的不均匀。
[0114] 另一方面,在流动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和第二热交换区域(第二扁平管组600)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相对的情况下,流过第一热交换器52的空气与流动于第二热交换器62的制冷剂之间的温度差难以得到确保。与此相对的是,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由于下风侧的第四集管624使制冷剂流出至上风侧的下侧第一集管523L,当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能够以第二热交换器62的过冷区域Sc2不与第一热交换器52的过热区域Sh1的背后空间重合的方式配置该热交换器单元42。由此,在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在第二热交换器62中,能够进一步增加在过冷区域Sc2中冷却的制冷剂量。
[0115] 此外,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上风侧的第一集管523与下风侧的第四集管624靠近。由此,能够实现制冷剂容易从第四集管624朝向下侧第一集管523L流出的结构。此外,通过使第四集管624与下侧第一集管523L靠近,从而使具有弯折结构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制造变得容易。
[0116] (3-3-4)
[011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第四集管624具有连结管427、428,上述连结管427、428用于使从第三集管623流入的制冷剂流出至下侧第一集管523L。此处,在调节连结管427、428的连接口以使其在第四集管624的下方与下侧第一集管523L连接的情况下,当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蒸发器时,能够以将制冷剂从下向上吹起的方式使制冷剂流动,从而改善偏流。
[0118] 另外,也可在连结管625安装有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测量器。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把握在第二热交换器62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此外,根据温度测量器的测量值对制冷剂的状态进行最优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装置1的热交换性能。
[0119] 不过,温度测量器不限定于安装于连结管625的结构,也可是安装于第四集管624的结构。
[0120] (3-3-5)
[012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的面积比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的面积大。因此,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中的制冷剂流速上升,能够实现热传递效率的提高。
[0122] (3-3-6)
[012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第一热交换器5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62在各集管间被弯折。此处,如图14所示,第一热交换器5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62在各集管间的至少三个部位处被弯折而在俯视观察时具有近似四边形形状。此外,第一热交换器5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62具有围住室内风扇41的形状。
[0124] 这样,由于在各集管间被弯折,因此热交换器单元42能够设置于期望的位置。特别地,在俯视观察时具有近似四边形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在内部设置室内风扇41,能够实现能够将调节空气呈放射状提供的空调装置1。
[0125] 另外,此处所说的“近似四边形形状”不仅仅指完美的四边形形状,而是指由平行的两边的组形成的任意形状。因此,上述近似四边形形状还包括角部带有圆角的形状以及角部被切掉的形状。
[0126] (3-3-7)
[012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如图10所示,第二集管524的内部通过分隔板524a~524c进行分隔。由此,第一扁平管组500的热交换区域被分隔成多个,能够抑制高度(重力)方向的制冷剂偏流。另外,第二集管524内部的分隔板的个数不限于上述个数,能够设置任意个数的分隔板。
[0128] (3-4)热交换器单元的变形例
[0129] (3-4-1)变形例A
[0130] 在上述说明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对,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如图15所示,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也可以是相同方向。在上述结构中,当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能够以第二热交换器62的过冷区域Sc2不与第一热交换器52的过热区域Sh1的背后空间重合的方式配置热交换器单元42。另外,在变形例A的形态中,在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和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相对的方向上流动。
[0131] (3-4-2)变形例B
[0132] 在上述说明中,各集管523、524、623、624由分体构件构成,不过,附近的集管也可一体地构成。例如,在图8所示的结构的示例中,第一集管523与第四集管624可以一体地构成,并且第二集管524与第三集管623可以一体地构成。总而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只要具有上述功能,则不必设置一个个集管,也可通过单一的集管实现。
[0133] (3-4-3)变形例C
[0134] 在上述说明中,对第四集管624与下侧第一集管523L通过连结管427、428连结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也可通过单一的集管来实现第一集管523以及第四集管624,并且通过在该集管的内部形成连结通路来连结第四集管624与下侧第一集管523L。
[0135] (3-4-4)变形例D
[0136] 在上述说明中,设置成在连结管427、428安装有温度测量器的结构,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安装有温度测量器以外的各种测量装置。
[0137] (3-4-5)变形例E
[0138] 在上述说明中,设置成第一热交换器5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62在俯视观察时具有近似四边形形状的结构,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热交换器单元42也可是平板状的形态,还可是弯曲板状的形态。
[0139] (3-4-6)变形例F
[0140] 在上述说明中,对天花板埋入式热交换器单元42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不限定于此。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并非仅仅装设于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还能够装设于例如管道式或天花板悬挂式等的室内单元。
[0141] <其它实施方式>
[0142]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加以改变。
[0143] 符号说明
[0144] 5a 液体侧连接管(液态制冷剂配管);
[0145] 6a 气体侧连接管(气态制冷剂配管);
[0146] 41 室内风扇(风扇);
[0147] 42 热交换器单元;
[0148] 427 连结管;
[0149] 428 连结管;
[0150] 52 第一热交换器;
[0151] 62 第二热交换器;
[0152] 500 第一扁平管组;
[0153] 500L 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
[0154] 500U 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
[0155] 523 第一集管;
[0156] 523L 下侧第一集管;
[0157] 523U 上侧第一集管;
[0158] 524 第二集管;
[0159] 524L 下侧第二集管;
[0160] 524U 上侧第二集管;
[0161] 600 第二扁平管组;
[0162] 623 第三集管;
[0163] 624 第四集管;
[0164] D1 第一方向;
[0165] D2 第二方向。
[0166] 现有技术文献
[0167] 专利文献
[0168]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38192号公报。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根管治疗仪 2020-05-11 817
一种根管治疗仪 2020-05-12 33
一种根管治疗仪 2020-05-12 587
试管苗生根工艺 2020-05-12 405
多根线材冷却管 2020-05-12 153
一种单根豆芽管 2020-05-12 258
一种根管治疗仪 2020-05-11 211
持根管锉器 2020-05-11 785
医用根管锉 2020-05-12 886
根管治疗机 2020-05-13 35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