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阀门 / / 控制阀 / 流量控制阀 / 流量控制阀

流量控制

阅读:563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流量控制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流量控制 阀 。其能够提高阀芯的工作 稳定性 、并具有使计量面的形状能够被测量的阀芯。PCV阀(40)具有壳体(42)、阀芯(60)和 弹簧 (68)。计量部(66)由阀芯(60)的计量面(62)和形成在壳体(42)的气体通路(50)上的计量孔(53)构成。利用阀芯(60)在轴向上的移动来控制流量。阀芯(60)具有引导件(70、80)。前侧的引导件(70)由在计量面(62)上呈放射状突出的多个肋部(72)构成。后侧的引导件(80)由呈凸缘状形成在阀芯(60)的后端部、并具有缺口部(84)凸缘部(63)构成。缺口部(84)形成为在测量计量面(62)的形状时作为基准的基准面(84)。,下面是流量控制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流量控制,其具有:壳体,其设置有空心圆筒状的流体通路;阀芯,其能够沿轴向进退地设在上述流体通路内;弹簧,其用于对上述阀芯向后退方向施,由形成在上述流体通路的中途的空心圆筒状的计量孔和形成在上述阀芯的外周面上的前端尖细的锥形形状的计量面构成计量部,
利用上述阀芯在轴向上的移动来调整上述计量部的通路截面积,从而控制流体的流量,其特征在于,
上述阀芯具有前侧的引导件以及后侧的引导件,
上述前侧的引导件由多个肋部构成,该肋部在上述阀芯的计量面上呈放射状突出,并且具有与上述计量孔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接触面,
上述后侧的引导件由凸缘部构成,该凸缘部呈凸缘状形成在上述阀芯的后端部,并且具有滑动面和缺口部,该滑动面与上述流体通路的比计量孔靠上游侧的通路壁面滑动接触,该缺口部在其与该通路壁面之间形成供流体流通的开口部,
在上述缺口部形成有在测量上述计量面的形状时作为基准的基准面,上述计量面与上述基准面配置为在主视上述阀芯时在该阀芯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部的滑动面与上述凸缘部的滑动面配置为在主视上述阀芯时在该阀芯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准面是与上述阀芯的轴线平行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缘部具有多个形成有上述基准面的上述缺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部以等间隔配置在上述阀芯的周向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准面以等间隔配置在上述阀芯的周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部的个数与上述基准面的个数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部的个数与上述基准面的个数是3个。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该流量控制阀是用于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PCV阀。

说明书全文

流量控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流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汽车等车辆中的内燃机发动机)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中,作为控制窜漏气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使用PCV(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阀。
[0003] 说明PCV阀的以往例(参照专利文献1)。图12是表示PCV阀的剖视图。
[0004] 如图12所示,PCV阀1具有壳体2、阀芯3以及弹簧4。在壳体2中设有沿轴向(在图12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空心圆筒状的气体通路5。窜漏气体在气体通路5中流通。另外,阀芯3能够沿轴向进退地设在气体通路5内。另外,弹簧4夹设在壳体2与阀芯3之间并对阀芯3向后退方向(在图12中为右侧)施。在气体通路5的中途,与气体通路5呈同心状形成有空心圆筒状的计量孔5a。另外,在阀芯3上,与阀芯3呈同心状形成有前端尖细的锥形形状的计量面3a。计量部6由计量孔5a和计量面3a构成。另外,壳体2上的气体通路5的比计量部6靠上游侧的通路壁面5b形成为空心圆筒状。
[0005] PCV阀1利用阀芯3的进退来调整计量部6的通路截面积,从而对在气体通路5中流动的窜漏气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即计量。另外,在阀芯3的计量面3a上,呈放射状形成有3个(在图12中表示有2个)肋7,该肋7沿阀芯3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肋7的外端面(位于阀芯3的外周侧的端面)能够与计量孔5a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另外,在阀芯3的后端部(在图12中为右端部)呈放射状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3个(在图12中表示有2个)突起
8。突起8的外端面(位于阀芯3的外周侧的端面)能够与气体通路5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
5b滑动接触。因而,当阀芯3进退时,肋7与计量孔5a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并且突起8与气体通路5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5b滑动接触,从而阀芯3被沿轴向引导。由此,防止阀芯
3的径向上的振动,提高阀芯的工作稳定性。另外,利用在阀芯3的周向上相邻的突起8的相互之间的空间部形成了供窜漏气体流通的开口部9。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2939号公报
[0007] 采用上述以往例,由于在阀芯3的计量面3a上呈放射状形成有3个肋7,因此在使用形状测量机确认阀芯3的计量面3a的形状的情况下,使形状测量机的测量针沿计量面3a在阀芯3的轴向上进行追踪。但是,由于阀芯3的突起8的外端面是与气体通路5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5b滑动接触的圆弧面,因此在测量计量面3a的形状时,不能成为作为基准的基准面。因此,难以确认计量面3a的形状。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阀芯的工作稳定性、并且具有使计量面的形状能够被测量的阀芯的流量控制阀。
[0009] 上述课题能够利用以下技术方案的流量控制阀来解决。
[0010]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具有:壳体,其设置有空心圆筒状的流体通路;阀芯,其能够沿轴向进退地设在流体通路内;弹簧,其用于对阀芯向后退方向施力,由形成在流体通路的中途的空心圆筒状的计量孔和形成在阀芯的外周面上的前端尖细的锥形形状的计量面构成计量部,利用阀芯在轴向上的移动来调整计量部的通路截面积,从而控制流体的流量,其中,阀芯具有前侧的引导件以及后侧的引导件,前侧的引导件由多个肋部构成,该肋部在阀芯的计量面上呈放射状突出,并且具有与计量孔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接触面,后侧的引导件由凸缘部构成,该凸缘部呈凸缘状形成在阀芯的后端部,并且具有滑动面和缺口部,该滑动面与流体通路的比计量孔靠上游侧的通路壁面滑动接触,该缺口部在其与该通路壁面之间形成供流体流通的开口部,在缺口部形成有在测量计量面的形状时作为基准的基准面,计量面与基准面配置为在主视阀芯时在阀芯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采用该结构,在阀芯进退时,前侧的引导件的肋部的滑动面与壳体的计量孔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并且后侧的引导件的凸缘部的滑动面与流体通路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滑动接触,从而沿轴向引导阀芯。由此,能够防止阀芯在径向上的振动,能够提高阀芯的工作稳定性。另外,由于在缺口部上形成有在测量计量面的形状时作为基准的基准面,且计量面与基准面配置为在主视阀芯时在阀芯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以基准面为基准进行阀芯的计量面的形状测量。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使计量面的形状能够被测量的阀芯的流量控制阀。
[0011]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肋部的滑动面与凸缘部的滑动面配置为在主视阀芯时在阀芯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阀芯的工作稳定性。
[0012]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基准面是与阀芯的轴线平行的平面。采用该结构,能够将与阀芯的轴线平行的平面设为基准面。因此,能够容易地对形状测量(追踪)时的倾斜进行校正。
[0013]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凸缘部具有多个形成有基准面的缺口部。采用该结构,能够以多个基准面为基准进行阀芯的多个计量面的形状测量。
[0014]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肋部以等间隔配置在阀芯的周向上。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阀芯的工作稳定性。
[0015]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基准面以等间隔配置在阀芯的周向上。
[0016]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肋部的个数与基准面的个数相同。
[0017]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肋部的个数与基准面的个数是3个。
[0018]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该流量控制阀是用于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PCV阀。采用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阀芯的工作稳定性、并且具有使计量面的形状能够被测量的阀芯的PCV阀。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PCV阀的剖视图。
[0020] 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视图。
[0021] 图3是图1的III-III向视剖视图。
[0022] 图4是表示阀芯的立体图。
[0023] 图5是表示阀芯的主视图。
[0024] 图6是表示阀芯的侧视图。
[0025] 图7是表示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结构图。
[0026] 图8是表示在形状测量机上安装有阀芯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7] 图9是表示形状测量机的测量针的开始追踪状态的侧视图。
[0028] 图10是表示测量阀芯的计量面后得到的追踪线的图。
[0029] 图11是表示对测量阀芯的计量面后得到的追踪线的倾斜进行了校正的追踪线的图。
[0030] 图12是表示以往例的PCV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流量控制阀,例示用于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PCV阀。为了便于说明,在说明了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一例之后说明PCV阀。另外,图7是表示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结构图。
[0032] 如图7所示,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10是如下的系统,即,通过将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2的发动机主体13的燃烧室向缸体14的曲柄箱15内窜漏的窜漏气体导入到进气歧管20内,使该窜漏气体在燃烧室内再次燃烧。
[0033] 上述发动机主体13具有上述缸体14、组装在上述曲柄箱15的下表面侧的油盘16、组装在缸体14的上表面侧的汽缸头17以及组装在汽缸头17的上表面侧的气缸盖18。
发动机主体13经过吸气、压缩、做功、排气这样的冲程而获得驱动力。另外,随着在发动机主体13的燃烧室(未图示)内的燃烧,在发动机主体13内、即曲柄箱15内、与该曲柄箱15内相连通的气缸盖18内产生窜漏气体。另外,窜漏气体所流入的气缸盖18内以及曲柄箱
15内等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发动机主体内”。
[0034] 在上述气缸盖18上设有新气导入口18a以及窜漏气体导出口18b。新气导入通路30的一端(下游端)与新气导入口18a相连通。另外,窜漏气体通路36的一端(上游端)与窜漏气体导出口18b相连通。另外,也可以不将新气导入口18a以及/或窜漏气体导出口
18b设在气缸盖18而设在曲柄箱15上。
[0035] 进气歧管20的一端(下游端)与上述汽缸头17相连通。进气歧管20具有稳压箱21。空气滤清器25经由节气体24以及吸气管路23与进气歧管20的另一端(上游端)相连通。节气门体24具有节气门24a。节气门24a例如与加速踏板(未图示)相连结,并根据该踏板的踏入量(操作量)开闭。另外,由于空气滤清器25是用于导入空气、即所谓的新气的装置,因此内置有过滤该新气的过滤元件26。利用空气滤清器25、吸气管路23、节气门体
24以及进气歧管20形成了用于将新气、即吸入空气导入至发动机主体13的燃烧室内的一连串的吸气通路27。在吸气通路27内,将比节气门24a靠上游侧的通路部分称为上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a,将比节气门24a靠下游侧的通路部分称为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
[0036] 在上述吸气管路23上形成有新气导入口29。上述新气导入通路30的另一端(上游端)与新气导入口29相连通。在新气导入通路30上设有逆流防止阀32。逆流防止阀32容许空气、即所谓的新气从上述上游侧的吸气通路27a向曲柄箱15内流动(在图7中,参照箭头Y 1),并且阻止向与该流动相反的方向流动、即逆流(在图7中,参照箭头Y3)。另外,在上述稳压箱21上形成有窜漏气体导入口34。上述窜漏气体通路36的另一端(下游端)与窜漏气体导入口34相连通。另外,逆流防止阀32是根据需要而设置的装置,也能够省略。
[0037] 接着,说明上述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10的工作。在发动机12的轻、中负荷时,节气门24a处于接近大致全闭的状态。因此,在吸气通路27的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中产生有比上游侧的吸气通路27a大的负压(向真空侧增大的负压)。因而,发动机主体13内的窜漏气体通过窜漏气体通路36被导入至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在图7中,参照箭头Y2)。此时,利用PCV阀40(后述)控制在窜漏气体通路36内流动的窜漏气体的流量。
[0038] 另外,随着窜漏气体从发动机主体13内通过窜漏气体通路36被导入到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逆流防止阀32打开。由此,吸气通路27的上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a内的新气通过新气导入通路30被导入到发动机主体13内(在图7中,参照箭头Y1)。然后,被导入到发动机主体13内的新气与窜漏气体一起通过窜漏气体通路36被导入到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在图7中,参照箭头Y2)。如上所述,发动机主体13内被扫气。
[0039] 另外,在发动机12的高负荷过程中,节气门24a的开度增大。因而,吸气通路27的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的压力接近大气压。因而,发动机主体13内的窜漏气体难以被导入到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发动机主体13内的压力也接近大气压。因此,从上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a通过新气导入通路30被导入到发动机主体13内的新气的流量也减少。另外,由于逆流防止阀32关闭,从而阻止窜漏气体从发动机主体13内向新气导入通路30逆流(在图7中,参照箭头Y3)。
[0040] 在上述窜漏气体通路36上设有作为用于控制窜漏气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的PCV阀40。PCV阀40根据窜漏气体的上游侧压力与下游侧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来控制、即计量窜漏气体的流量,从而能够实现与发动机所产生的窜漏气体量相对应的窜漏气体流量。
[0041] 接着,说明PCV阀40。图1是表示PCV阀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视图,图3是图1的III-III向视剖视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将图1的左侧作为前侧、并将图1的右侧作为后侧进行说明。
[0042] 如图1所示,PCV阀40的壳体42例如为树脂制的,且形成为空心圆筒状。壳体42内的空心部成为沿轴向(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气体通路50。另外,壳体42的后端部(在图1中为右端部)与上述窜漏气体通路36(参照图7)的上游侧的通路部相连接。另外,壳体42的前端部(在图1中为左端部)与窜漏气体通路36的下游侧的通路部相连接。另外,有时也使壳体42的后端部与上述气缸盖18的窜漏气体导出口18b(参照图7)相连接。作为流体的窜漏气体在气体通路50内流动。另外,气体通路5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流体通路”。
[0043] 上述壳体42是通过将在轴向(前后方向)上一分为二的前后成对的壳半体42a、42b相互接合而构成的。在前侧的壳半体42a的后部侧中央部,与前侧的壳半体42a呈同心状形成有以凸缘状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阀座部43。在阀座部43的后侧面上形成有阶梯面
43a。另外,在后侧的壳半体42b内、即气体通路50的气体流入侧(在图1中为右侧)形成有空心圆筒状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内成为上游侧的通路部52。另外,在前侧的壳半体42a的比阀座部43靠前侧、即气体流出侧(在图1中为左侧)处形成有空心圆筒状的下游侧的通路壁面47。下游侧的通路壁面47内成为下游侧的通路部54。另外,阀座部43内的空心圆筒状的孔成为与上游侧的通路部52及下游侧的通路部54呈同心状使该上游侧的通路部52和下游侧的通路部54连通的计量孔53。另外,在后侧的壳半体
42b的后端部与后侧的壳半体42b呈同心状形成有比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呈凸缘状的节流壁部48。节流壁部48内的圆形的空心孔部成为气体通路50(详细地说为上游侧的通路部52)的入口51。
[0044] 在上述壳体42内、即气体通路50内能够沿轴向(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进退地、即能够沿轴向移动地配置有阀芯60。阀芯60例如为树脂制的,且形成为以大致圆柱状的阀芯主体部61为主体。在阀芯主体部61的前部(在图1中为左部)的外周面上,与阀芯主体部61的前部呈同心状形成有呈前端尖细的锥形形状的计量面62。在本实施方式中,计量面62形成为从大径侧(在图1中为右侧)向小径侧(在图1中为左侧)总计具有4级计量面部
62a~62d的带阶梯的锥形状。另外,各计量面部62a~62b的锥是适当设定的角度,且有时也将除了大径侧计量面部以外的计量面部62b~62d中的、1个或两个计量面部形成为垂直(日文:ストレート)面。
[0045] 上述阀芯主体部61的前端部(顶端部)从气体通路50的上游侧的通路部52侧插入到计量孔53内。另外,计量部66由计量孔53(详细地说为计量孔53的内周面)与阀芯60的计量面62构成。因而,随着阀芯60后退(在图1中为向右侧移动),计量部66的有效开口面积、即通路截面积增大。另外,相反地,随着阀芯60前进(在图1中为向左侧移动),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减小。另外,在阀芯主体部61的后端部(在图1中为右端部),与阀芯主体部61呈同心状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的凸缘部63。另外,阀芯6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阀芯”。
[0046] 在上述壳体42与上述阀芯60之间夹设有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68。弹簧68嵌合于阀芯60的阀芯主体部61。另外,弹簧68的前端部(详细地说为端部磨平圈部)卡定于上述阀座部43的阶梯面43a。另外,弹簧68的后端部(详细地说为端部磨平圈部)卡定于阀芯60的凸缘部63的前侧端面63a。弹簧68始终对阀芯60向后退方向(在图1中为右侧)、即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增大的方向施力。另外,在阀芯60后退时,在后退位置的终点处,凸缘部63抵接于壳体42的后侧的壳半体42b的节流壁部48。
[0047] 上述阀芯60具有前侧的引导件70以及后侧的引导件80。图4是表示阀芯的立体图,图5是相同的阀芯的主视图,图6是相同的阀芯的侧视图。
[0048] 如图4~图6所示,前侧的引导件70由在上述阀芯60的计量面62上呈放射状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肋部72构成。肋部72的外端面(位于阀芯60的外周侧的端面)成为滑动面72a。滑动面72a能够与上述计量孔53(参照图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肋部72的滑动面72a形成为与阀芯主体部61的外周面大致平齐。另外,肋部72沿阀芯60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另外,肋部72以等间隔、即以120°的间隔配置在阀芯60的周向上(参照图5)。另外,随着设定肋部72,计量面62以及计量部66在阀芯60的周向上被分成3部分。
[0049] 上述后侧的引导件80由上述凸缘部63(详细地说为凸缘部63的外周部)构成。在凸缘部63的外周面上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滑动面82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缺口部84。滑动面82和缺口部84交替地形成在凸缘部63的周向上。另外,滑动面82以等间隔、即以120°的间隔配置在阀芯60的周向上。另外,缺口部84以等间隔、即以120°的间隔配置在阀芯60的周向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63的周向上相邻的滑动面82之间形成缺口部84。另外,滑动面82能够与上述上游侧的通路壁面
45(参照图3)滑动接触。另外,在缺口部84与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之间形成有供窜漏气体流通的开口部90(参照图3)。
[0050] 上述缺口部84由与阀芯60的轴线60L平行的平面形成,在测量上述计量面62的形状时,缺口部84本身成为作为基准的基准面(与缺口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84(参照图5)。另外,基准面84沿阀芯60的切线方向延伸。即,基准面84由这样的平面形成,该平面与同阀芯60的轴线60L相交并且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滑动面82的相互间二等分的直线相正交。另外,上述计量面62与基准面84配置为,在阀芯60的主视图(参照图5)中在阀芯60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芯60的主视图(参照图5)中,在阀芯60的径向上,计量面62整体与基准面84重叠。另外,上述肋部72的个数与上述基准面84的个数同为3个。另外,肋部72的滑动面72a与凸缘部63的滑动面82配置为在阀芯60的主视图(参照图5)中在阀芯60的径向上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芯60的主视图(参照图5)中,在阀芯60的径向上,滑动面72a整体与滑动面82重叠。
[0051] 接着,说明上述P CV阀40(参照图1)的工作。当壳体42内的气体通路50的比上游侧的通路部52靠下游侧的通路部54成为低压(负压)时,窜漏气体从入口51流入到上游侧的通路52内,之后,通过由凸缘部63的缺口部84形成的开口部90、计量部66、下游侧的通路部54而流出。此时,阀芯60根据上游侧的通路部52的上游侧压力与下游侧的通路部54的下游侧压力(包括弹簧68的施力)之间的压力差而进退(沿轴向移动)。由此,对在气体通路50内流动的窜漏气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即计量。详细地说,当上游侧压力比下游侧压力大并且上游侧压力与下游侧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较大时,阀芯60克服螺旋弹簧68的施力而前进,从而减少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因此窜漏气体的流量变少。另外,当上游侧压力与下游侧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变小时,阀芯60在弹簧68的施力的作用下后退,从而增大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因此窜漏气体的流量变多。由此,通过增减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控制在气体通路50内流动的窜漏气体的流量。
[0052] 另外,在阀芯60进退时,前侧的引导件70的各肋部72的滑动面72a与壳体42的计量孔5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并且后侧的引导件80的凸缘部63的各滑动面82与气体通路50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滑动接触(参照图2以及图3)。由此,在轴向上引导阀芯60。
[0053] 接着,说明确认上述阀芯60的计量面62的形状时的形状测量方法的一例。图8是表示在形状测量机上安装有阀芯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形状测量机的测量针的开始追踪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测量阀芯的计量面后得到的追踪线的图,图11是表示对测量阀芯的计量面后得到的追踪线的倾斜进行了校正的追踪线的图。
[0054] 如图8所示,例如在接触式(触针式)的形状测量机的台100上设置有V型102。在V型块102上安装阀芯60。此时,将凸缘部63(包括后侧的引导件80)的欲测量侧的计量面62以及基准面84设为向上,并使阀芯60的后端面与V型块102的一个基准支承面
102a以面接触状相抵接,从而将阀芯60设为相对于台100的上表面、即基准平面100a以规定的倾斜角θ倾斜的状态。另外,可以利用双面胶带将阀芯主体部61的后端面粘接在基准支承面102a上。
[0055] 接着,如图9所示,将形状测量机的测量针104载置在阀芯60的基准面84上。然后,通过使测量针104沿测量追踪线T 1在阀芯60的作为测量方向的轴向(在图9中,参照箭头)上进行扫描,对包含基准面84以及计量面62在内的阀芯60的表面形状进行检测,获得该表面形状的追踪线T2(参照图10)的数据。另外通过将阀芯60设为倾斜状态并使测量针104移动,能够使测量针104顺畅地沿计量面62与凸缘部63上的基准面84之间的前侧端面63a移动。即,能够使测量针104从与该计量面62相对应的基准面84经由凸缘部63的前侧端面63a直到计量面62的前端部为止连续地对阀芯60的计量面62进行扫描。
[0056] 接着,在形状测量机的运算处理部(省略图示)中,基于上述追踪线T2的数据,进行与上述倾斜角θ相应的倾斜量的校正,获得以平为基准的追踪线T3的数据(参照图11)。然后,基于追踪线T3的数据,与设计上的基准追踪线的数据相比较,从而进行匹配度的确认,并在显示部(省略图示)上显示该确认结果。另外,在确认结果超过了的容许值的情况下,例如,若是树脂制的阀芯60,则校正成形模具的成形面,若是金属制的阀芯60,则变更机床的NC程序。另外,对于其余的计量面62,也能够与上述同样进行测量。另外,形状测量机并不限于接触式,也可以使用非接触式的形状测量机,只要是能够测量阀芯60的计量面62的形状测量机即可。
[0057] 采用上述PCV阀40,在阀芯60进退时,前侧的引导件70的肋部72的滑动面72a与壳体42的计量孔5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并且后侧的引导件80的凸缘部63的滑动面82与气体通路50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滑动接触,从而在轴向上引导阀芯60。由此,能够防止阀芯60的径向上的振动,能够提高阀芯60的工作稳定性。
[0058] 另外,缺口部84形成为在测量计量面62的形状时作为基准的基准面84,且计量面62与基准面84配置为在阀芯60的主视图(参照图5)中在阀芯60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以基准面84为基准进行阀芯60的计量面62的形状测量。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使计量面62的形状能够被测量的阀芯60的PCV阀40。
[0059] 另外,肋部72的滑动面72a和凸缘部63的滑动面82配置为在阀芯60的主视图(参照图5)中在阀芯60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因而,能够提高阀芯60的工作稳定性。
[0060] 另外,基准面84是与阀芯60的轴线60L平行的平面。因而,能够将与阀芯60的轴线60L平行的平面设为基准面84。因此,能够容易地对形状测量(追踪)时的倾斜进行校正。
[0061] 另外,凸缘部63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形成了基准面84的缺口部84。因而,能够以多个基准面84为基准进行阀芯60的多个计量面62的形状测量。
[0062] 另外,肋部72以等间隔配置在阀芯60的周向上。因而,能够提高阀芯60的工作稳定性。
[0063] 另外,本发明是用于发动机12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10(参照图7)的PCV阀40。因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阀芯60的工作稳定性、并且具有使计量面62的形状能够被测量的阀芯60的PCV阀40。
[0064]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例如,本发明并不限于PCV阀40,也能够用作对窜漏气体以外的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阀芯60的主视图中,肋部72的滑动面72a和凸缘部63的滑动面82配置为在阀芯60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但是也可以配置为不重叠。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基准面84设为与阀芯60的轴线60L平行的平面,但是只要是在测量计量面62的形状时作为基准的平面即可,也可以将基准面84设为相对于阀芯60的轴线
60L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平面。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基准面84设为沿阀芯60的切线方向延伸的平面,但是也可以将基准面84设为相对于阀芯60的切线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平面。另外,凸缘部63的缺口部84并不限于实施方式的3个,也可以设为1个或两个以上。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缺口部84形成为基准面84,但是也可以在缺口部的一部分上形成基准面。例如,也能够在凹槽状的缺口部的槽底部形成基准面。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肋部72以等间隔配置在阀芯60的周向上,但是也可以将肋部72以不相等的间隔配置在阀芯60的周向上。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基准面84以等间隔配置在阀芯60的周向上,但是也可以将基准面84以不相等的间隔配置在阀芯60的周向上。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肋部72的个数与基准面84的个数同设为3个,但是肋部72的个数与基准面84的个数也可以不同。
[0065] 附图标记说明
[0066] 10、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12、发动机(内燃机);40、PCV阀(流量控制阀);42、壳体;50、气体通路(流体通路);53、计量孔;60、阀芯;62、计量面;66、计量部;68、弹簧;70、前侧的引导件;72、肋部;72a、滑动面;80、后侧的引导件;82、滑动面;84、缺口部(基准面);90、开口部。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流量控制阀 2020-05-12 255
流量控制阀 2020-05-12 554
流量控制阀 2020-05-12 302
流量控制阀 2020-05-11 65
流量控制阀 2020-05-11 635
流量控制阀 2020-05-12 334
流量控制阀 2020-05-12 940
流量控制阀 2020-05-12 372
流量控制阀 2020-05-13 715
流量控制阀 2020-05-13 36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