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单位和数量 / 弹性模量 / 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阅读:743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 弹性模量 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建立三点受 力 试验条件,以获得对板状构件的压力P以及基于该压力P所产生的挠度Umax;S20:基于板壳理论获得关于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E、压力P以及挠度Umax的关系式;S30:基于压力P以及挠度Umax计算出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E。本发明通过引入板壳理论的计算公式来获得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使得试样尺寸不受ASTM及GB等测试规范中对宽度的限制,可量测的待测体尺寸范围更广,使得弹性模量的计算过程考量了板状构件宽度对弹性模量的影响,使得所计算出的弹性模量更接近真实的弹性模量。,下面是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建立三点受试验条件,以获得对板状构件的压力P以及基于该压力P所产生的挠度Umax;
S20:基于板壳理论获得关于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E、压力P以及挠度Umax的关系式;
S30:基于压力P以及挠度Umax计算出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10包括以下步骤:
S11:间隔且平行设置两个支撑条;
S12:将板状构件放置于两个支撑条上,支撑条的延伸方向与板状构件的宽度方向一致,两个支撑条的布置方向与板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一致;
S13:向位于两个支撑条之间的中部位置的板状构件的上板面施加向下的压力P,借由位于板状构件下方的位移传感器获得在该压力P下的板状构件所产的的挠度Umax。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20包括以下步骤:
S21:将板壳理论中的应变场公式(1):
以及板壳理论中的应力场公式(2):
代入板壳理论中的应变能公式(3):
Vs=1/2∫∫∫(σxεx+σyεy+σzεz+τxyεxy+τxzεxz+τyzεyz)dxdydz
S22:将板壳理论中的位移场公式(4):
代入板壳理论中的做功公式(5):
Wload=∫∫(-p(x,y)Uz)dxdy=∫∫(-p(x,y)w)dxdy
S23:将公式(4)和公式(5)代入汉弥尔顿原理公式(6):
δ(1)=∫(-Vs+Wload)dt=0
经变分处理推导尤拉-拉格郎日方程以获得矩形试样的形变方程式(7):
其中,D=(E h3)/(12(1-v2))
其中:p(x,y)为压力函数;p(x,y)=(P/b)δ(x-L/2)
S24:将莱维公式(8):
w=Σ{[Ame(-mπy)/L+y Bme(-mπy)/L+Cme(mπy)/L+y Dme(mπy)/L+(2L3P Sin(mπ/2))/(b D m4π4)]Sin((mπx)/L)}
先代入三点受力试验的边界条件解析出Am、Bm、Cm、Dm,再将Am至Dm连同公式(8)代入公式(7)中,以解析出:
其中:
L为:板状构件的受测跨距长度。
b为:板状构件的宽度;
h为:板状构件的厚度;
x为:与板状构件长度一致的坐标;
y为:与板状构件宽度一致的坐标;
z为:与板状构件厚度一致的坐标;
V为:泊松比,取数值为0.35。

说明书全文

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容易理解地,应用在电子设备上的板状构件因在电子设备使用时经常受到外作用或冲击,需要获知其(板状构件)的力学性能,尤其需要获得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
[0003] 现有技术中,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借由三点受力试验与理论公式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其中,所应用的理论公式多为各种经过变换的梁理论公式,这导致所获得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因未考虑板状构件的宽度对变形的影响(在ASTM及GB等测试规范中,板状构件的宽度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而使得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获得被认为未考虑宽度参量)而与实际弹性模量相差很大,即,所获得的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精确度很差。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种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S10:建立三点受力试验条件,以获得对板状构件的压力P以及基于该压力P所产生的挠度Umax;
[0008] S20:基于板壳理论获得关于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E、压力P以及挠度Umax的关系式;
[0009] S30:基于压力P以及挠度Umax计算出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E。
[0010] 优选地,S10包括以下步骤:
[0011] S11:间隔且平行设置两个支撑条;
[0012] S12:将板状构件放置于两个支撑条上,支撑条的延伸方向与板状构件的宽度方向一致,两个支撑条的布置方向与板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一致;
[0013] S13:向位于两个支撑条之间的中部位置的板状构件的上板面施加向下的压力P,借由位于板状构件下方的位移传感器获得在该压力P下的板状构件所产的的挠度Umax。
[0014] 优选地,S20包括以下步骤:
[0015] S21:将板壳理论中的应变场公式(1):
[0016]
[0017]
[0018]
[0019]
[0020]
[0021] 以及板壳理论中的应力场公式(2):
[0022]
[0023]
[0024]
[0025]
[0026]
[0027] 代入板壳理论中的应变能公式(3):
[0028] Vs=1/2∫∫∫(σxεx+σyεy+σzεz+τxyεxy+τxzεxz+τyzεyz)dxdydz[0029] S22:将板壳理论中的位移场公式(4):
[0030]
[0031] 代入板壳理论中的做功公式(5):
[0032] Wload=∫∫(-p(x,y)Uz)dxdy=∫∫(-p(x,y)w)dxdy
[0033] S23:将公式(4)和公式(5)代入汉弥尔顿原理公式(6):
[0034] δ(1)=∫(-Vs+Wload)dt=0
[0035] 经变分处理推导尤拉-拉格郎日方程以获得矩形试样的形变方程式(7):
[0036]
[0037] 其中,D=(E h3)/(12(1-v2))
[0038] 其中:p(x,y)为压力函数;p(x,y)=(P/b)δ(x-L/2)
[0039] S24:将莱维公式(8):
[0040] w=Σ{[Am e(-mπy)/L+y Bm e(-mπy)/L+Cm e(mπy)/L+y Dm e(mπy)/L+(2L3P Sin(mπ/2))/(b D m4π4)]Sin((mπx)/L)}
[0041] 先代入三点受力试验的边界条件解析出Am、Bm、Cm、Dm,再将Am至Dm连同公式(8)代入公式(7)中,以解析出:
[0042]
[0043] 其中:
[0044] L为:板状构件的受测跨距长度。
[0045] b为:板状构件的宽度;
[0046] h为:板状构件的厚度;
[0047] x为:与板状构件长度一致的坐标;
[0048] y为:与板状构件宽度一致的坐标;
[0049] z为:与板状构件厚度一致的坐标;
[0050] V为:泊松比,取数值为0.35。
[005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用于获取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的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0052] 1、本发明通过引入板壳理论的计算公式来获得板状构件的弹性模量,使得弹性模量的计算过程考量了板状构件宽度对弹性模量的影响,使得试样尺寸不受ASTM及GB等测试规范中对宽度的限制,可量测的待测体尺寸范围更广,使得所计算出的弹性模量更接近真实的弹性模量。
[0053] 2、本发明利用汉弥尔顿原理以及尤拉-拉格郎日变分方程公式来获得边界条件参量P以及Umax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公式,使得通过依据板壳理论来获得弹性模量成为可能。
[0054] 3、本发明利用莱维方法解析出弹性模量,进而使解析弹性模量的过程更简单。附图说明
[0055] 图1为建立三点试验条件的试验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0057]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获取板状构件10的弹性模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8] S10:建立三点受力试验条件,以获得对板状构件10的压力P以及基于该压力P所产生的挠度Umax;
[0059] S20:基于板壳理论获得关于板状构件10的弹性模量E、压力P以及挠度Umax的关系式;
[0060] S30:基于压力P以及挠度Umax计算出板状构件10的弹性模量E。
[0061] 优选地,如图1,S10包括以下步骤:
[0062] S11:间隔且平行设置两个支撑条;
[0063] S12:将板状构件10放置于两个支撑条上,支撑条的延伸方向与板状构件10的宽度方向一致,两个支撑条的布置方向与板状构件10的长度方向一致;
[0064] S13:向位于两个支撑条之间的中部位置的板状构件10的上板面施加向下的压力P,借由位于板状构件10下方的位移传感器获得在该压力P下的板状构件10所产的的挠度Umax。
[0065] 优选地,S20包括以下步骤:
[0066] S21:将板壳理论中的应变场公式(1):
[0067]
[0068]
[0069]
[0070]
[0071]
[0072] 以及板壳理论中的应力场公式(2):
[0073]
[0074]
[0075]
[0076]
[0077]
[0078] 代入板壳理论中的应变能公式(3):
[0079] Vs=1/2∫∫∫(σxεx+σyεy+σzεz+τxyεxy+τxzεxz+τyzεyz)dxdydz[0080] S22:将板壳理论中的位移场公式(4):
[0081]
[0082] 代入板壳理论中的做功公式(5):
[0083] Wload=∫∫(-p(x,y)Uz)dxdy=∫∫(-p(x,y)w)dxdy
[0084] S23:将公式(4)和公式(5)代入汉弥尔顿原理公式(6):
[0085] δ(1)=∫(-Vs+Wload)dt=0
[0086] 经变分处理推导尤拉-拉格郎日方程以获得矩形试样的形变方程式(7):
[0087]
[0088] 其中,D=(E h3)/(12(1-v2))
[0089] 其中:p(x,y)为压力函数;p(x,y)=(P/b)δ(x-L/2)
[0090] S24:将莱维公式(8):
[0091] w=Σ{[Am e(-mπy)/L+y Bm e(-mπy)/L+Cm e(mπy)/L+y Dm e(mπy)/L+(2L3P Sin(mπ/2))/(b D m4π4)]Sin((mπx)/L)}
[0092] 先代入三点受力试验的边界条件解析出Am、Bm、Cm、Dm,再将Am至Dm连同公式(8)代入公式(7)中,以解析出:
[0093]
[0094] 其中:
[0095] L为:板状构件10的受测跨距长度。
[0096] b为:板状构件10的宽度;
[0097] h为:板状构件10的厚度;
[0098] x为:与板状构件10长度一致的坐标;
[0099] y为:与板状构件10宽度一致的坐标;
[0100] z为:与板状构件10厚度一致的坐标;
[0101] V为:泊松比,取数值为0.35。
[0102] 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获取板状构件10的弹性模量的方法的优势在于:
[0103] 1、本发明通过引入板壳理论的计算公式来获得板状构件10的弹性模量,使得弹性模量的计算过程考量了板状构件10宽度对弹性模量的影响,使得试样尺寸不受ASTM(国际测试规范)及GB等测试规范中对宽度的限制,可量测的待测体尺寸范围更广,使得所计算出的弹性模量更接近真实的弹性模量。
[0104] 2、本发明利用汉弥尔顿原理以及尤拉-拉格郎日变分方程公式来获得边界条件参量P以及Umax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公式,使得通过依据板壳理论来获得弹性模量成为可能。
[0105] 3、本发明利用莱维方法解析出弹性模量,进而使解析弹性模量的过程更简单。
[0106]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