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真空技术 / 真空 / 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

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

阅读:340发布:2023-01-28

专利汇可以提供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 真空 断续器的 接触 电极 ,包括导电成分和耐弧成分,该导电成分具有从包括 铜 和 银 在内的一组成分中所选择的至少一种成分,该耐弧成分的 熔化 温度 高于1500℃。接触电极中,位于接触电极表面上之接触电极的组分量梯度A/X为0.2-12体积%/mm。,下面是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真空断续器用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包括在内的一组成份中所选出的至少一种成份所组成 的导电成份;以及
熔化温度大于1500℃的耐弧成份;
所述接触电极表面上之接触电极的组分量梯度A/X为0.2- 12体积%/mm;
其中,
X1为所述接触电极之表面上任何半径线R1上的一点;
X2为所述接触电极之表面上任何半径线R1上的另一点;
X为以毫米计量的所述一点X1与所述另一点X2之间的间隙, 其中X=X2-X1,且X2>X1≥0;
A1为所述一点X1处以体积%计量的所述接触电极内所述组 分的量;
A2为所述另一点X2处以体积%计量的所述接触电极内所述 组分的量;以及
A为以体积%计量的所述组分的量A1与A2之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分包括所述导电成份。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份包括所述耐弧成份。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电极中,所述耐弧成份的量按体积%计为5%至 75%。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继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耐弧成份为从包括、锆、、铌、钽、铬、钼、钨在内的一组 成份中所选择的至少一种成份。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耐弧成份为从包括钛、锆、钒、铌、钽、铬、钼、钨之化物和 化物在内的一组成份中选出的至少一种成份。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进一 步包括:
由包括钴、镍和在内的一组成份中所选出的至少一种成份所 组成的辅助成份。
8.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进一 步包括:
由包括铋、碲、铅和锑在内的一组成份中所选出的至少一种成份 所组成的辅助成份。
9.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接触电极之表面上所述半径线R1共同存在所述梯度 A/X小于0.2体积%/mm的第一区域,以及所述梯度A/X为 0.2-12体积%/mm的第二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
按照从所述接触电极中心至周边的方向依次存在所述梯度A/ X小于0.2体积%/mm的第一区域,所述梯度A/X为0.2-12体 积%/mm的第二区域,以及所述梯度A/X大于12体积%/mm的 第三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电极之直径的中心与沿所述接触电极之表面上所述 半径线R1的所述一点X1之间,存在所述梯度A/X小于0.2体 积%/mm的第一区域;以及
在所述一点X1与沿所述接触电极之表面上所述半径线R1的 所述接触电极的周边之间,共同存在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梯度A/ X为0.2-12体积%/mm的第二区域。
12.一种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第一导电成份组成的基极,该第一导电成份包括从包括铜和 银在内的一组成份中所选择的至少一种成份;以及
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薄接触电极;
所述薄接触电极包括:
由包括铜和银在内的一组成份中所选择的至少一种成份所组成 的第二导电成份,以及
其熔化温度大于1500℃的耐弧成份,
由所述薄接触电极表面上所述第二导电成份和耐弧成份之一组 成的所述薄接触电极的组分量梯度A/X为0.2-12体积%/mm;
其中,
X为所述薄接触电极之表面上任一半径线R1上的一点,
X2为所述薄接触电极之表面上所述半径线R1上的另一点,
X为以毫米计量的所述一点X1与另一点X2之间的间隙,其中 X=X2-X1,且X2>X1≥0,
A1为所述一点X1处,以体积%计量的所述薄接触电极内所述 组分的量,
A2为所述另一点X2处,以体积%计量的所述薄接触电极内所 述组分的量,以及
A为以体积%计量的所述组分量A1与A2之差,其中A=A2 -A1。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真空断路器中所用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尤其涉 及一种具有优良大电流断续性能和耐压性能的真空断路器中所用的 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

如图所示,真空断续器通常是这样构成的。通过将端板2和3气 密地封装到绝缘圆筒1两端的开口,构成一个真空容器4。真空容器 4内设置一对能自由接触和分离的接触电极5和6。接触电极5的固 定连杆7气密地安装在端板2上,而接触电极6的可动导杆8则通 过波纹管9气密地安装在端板3上,这样,它就可以自由运动。而且, 接触电极5和6由电弧屏蔽10封蔽。再者,波纹管9的波纹管罩11 安装在可动导杆8上。

采用此种类型的真空断续器,当可动导杆8通过一操作机构(未 图示)沿脱离方向运动时,接触电极5和6分离。此时,当电流达到零 点时,接触电极5和6之间产生的电弧在真空断续器内部真空扩散, 由此切断电路电流。

此类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极5和6由各种材料组成,这种材料 能保持和改善其抗焊接性能、耐压性能、断续性能、断流性能、抗磨性 能、接触电阻性能以及温度上升性能等等。

然而,上述所要求的各种性能需要互不相容的材料特性。因而, 采用单一的材料不可能完全满足要求。因此,通过组合各种材料尝试 完全满足上述基本的性能。

在由采用这类材料的接触电极组成真空断续器的情况下,当大 电流切断时,在电弧电压低的接触电极部分存在因切断该大电流而 产生的某些滞留的电弧。这样,就不可能在接触电极的整个表面上产 生均匀引燃的电弧。

作为一种减少电弧滞留的手段,第1140613号日本专利揭示了 一种提供线圈电极的技术,它在与切断时电极之间所产生的电弧轴 线相平行的轴向上施加一个磁场,这种针对大电流关断的技术,不仅 涉及到接触材料的设计,而且涉及到电极结构的设计。

作为减少电弧滞留的另一种手段,第62-64012号日本待公开 专利推荐了一种通过在接触电极上提供多个具有不同沸点的接触区 域而促使电弧移动的接触电极,由于其目的是改善电流切断性能,故 主要集中在切断小电流。

作为减少电弧滞留的另一种装置,第63-266720号日本待公开 专利推荐了通过在接触电极上提供具有不同沸点的多个接触区域促 使电弧移动的接触电极,它具有与上述专利所述相同的改善断流性 能的目的。

此外,出于同样目的,第04-20978号日本待公开专利具体推荐 了用于多个接触区域的基本材料,它由钨(Agwc)和合金 (CuCr)组合而成;第04-242029号日本待公开专利公开了Agwc和铜合金(CuTi)的组合;第05-47275号日本待公开专利公开了 AgMo2C和CuCr的组合。

然而,在这种把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电弧电压的接触电极设置 在同一表面上的接触电极中,电弧集中在电弧电压低的部分,即使是 具有上述轴向磁场的电极也是如此。这样,它们就不能成为完全能促 使电弧移动的接触电极。因此,它们不能达到轴向磁场技术在大电流 关断时所能体现的各种性能。

而且,如上所述,接触电极有Agwc和CuCr的组合,Agwc和 CuTi的组合以及AgMo2C和CuCr的组合。至于这些电极,如同上 述的电极一样,当大电流关断时所产生的电弧在电弧电压低的位置 上极化。这样,尽管这些接触电极获得了小电流断流性能的改善,但 从改善大电流断流性能的观点来看,它们仍未满足要求。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断路器中所用真空 断续器的接触电极,该接触电极能改善真空断路器的大电流关断性 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断路器中所用真空断续 器的接触电极,该接触电极能够保持真空断路器之优良的耐压性能。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可以这样实现,即提供一种真空断续 器的接触电极,它包括从一组包括铜和银的成分中选出的至少一种 导电成分以及熔化温度大于摄氏1500度的耐弧成分。在该接触电极 中,接触电极表面上该接触电极组份的数量梯度A/X为0.2-12体 积%/mm。其中,X1为接触电极表面上任何半径线R1上的一点,X2 为接触电极表面上半径线R1上的另一点,X为一点X1与另一点 X2之间以毫米计量的间隙,其中,X=X2-X1,且X2>X1≥0。A1 是在点X1处接触电极中用体积%计量的组份量,A2是在点X2处 接触电极中用体积%计量的组份量,A是用体积%计量的组份量A1 与A2之差,其中,A=A2-A1。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真空断续器的接触电 极,其中,接触电极组份量的梯度限制于所需的值,以改善大电流关 断性能。

因此,在大电流关断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因关断大电流而在电弧 电压低的接触电极部分所产生的电弧滞留,由此,电弧可以均匀地在 接触电极的整个表面上引燃。即,电弧可以容易地在组份梯度为特定 值的接触电极上移动。所以,电弧扩散加速,使得实际用于关断电流 的接触电极表面区域增大,由此促进断流性能的改善。此外,作为减 少电弧滞留的结果,还可以获得防止接触电极局部产生异常蒸发现 象和减小表面粗糙度的各种优点。

通常,接触电极由一种整体均匀的组份制成。即使在具有常规组 份分布一类的接触电极中,当外部磁场(例如纵向磁场)加到接触电 极时,由关断电流而产生的电弧均匀地扩展在接触电极上,并移动和 扩散。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使断流性能得到改善。

据观察,当关断大于一固定值的电流时,电弧滞留在未能预见的 一点或多点处,在电弧滞留的接触电极处引起异常溶化。而且,在触 点断开过程中,因异常溶化中的接触电极材料瞬间爆发性的蒸发所 产生的金属蒸气明显延迟了真空断路器的绝缘恢复。这些都导致了 接触电极关断性能的劣化。此外,异常溶化使接触电极材料大量熔化 滴落,由此导致了接触电极表面的粗糙度,而且使耐压性能降低,增 加了重新引燃因素和异常的材料消耗。

如上所述,引起这些现象的电弧滞留在接触电极上的位置是完 全不能预见的。因此,希望提供接触电极的表面条件,使产生的电弧 能够移动和扩散而不会滞留。在本发明中,通过沿接触电极表面的径 向提供规定的组份梯度,可以方便地实现所需的条件,由此可以改善 关断电流的临界值以及断流性能。

通过实验,在接触电极考虑耐磨性的情况下,沿径向所提供的规 定的组份梯度可以遍及接触电极的整个厚度。然而,在设计用于电流 关断次数较少的真空断路器中,或者在考虑接触电阻率的接触电极 中,并不总是要求规定的组份量梯度遍及其整个厚度。即使从其中排 列规定的组份梯度的接触电极的最上层沿厚度方向(内部方向)有规 定的例如0.01mm的深度区域,这一功能也是明显的。在此情况下, 将比该组份具有更大导电率的材料(例如纯铜)设置在该组份层之 下,其深度位置离表面大于0.01mm,由此改善了整个接触电极的导 电性,并使关断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可以对本发明及其所容易 获得的许多优点有更加完整的了解。其中:

附图是一个剖面图,它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真空断续器的 实例。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描述制造接触电极试验样品的方法。

接触电极试验样品(接触电极材料)例如通过从下列第一至第三 种方法中合适地选择一种方法而制成。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混合特定比例的导电成分粉末、耐弧成分粉 末以及(按需要)辅助成分粉末制成试验样品的一种方法,然后以低 于其熔点的温度加热和烧结混合的粉末。

第二种方法是按下述步骤制成试验样品的一种方法。首先,以低 于其熔点的温度加热和烧结耐弧成分粉末以及(按需要)辅助成分粉 末,获得具有规定孔隙率的耐弧成分构架。然后,以高于其熔点的温 度加热剩余的成分,并将其渗入已加热构架的孔隙内获得试验样品。

第三种方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它通过在一个基板,诸如铜板或接 触电极样品上的一个规定位置内,喷涂沉积或溶化喷涂沉积由规定 比例的导电成分粉末、耐弧成分粉末以及(按需要)辅助粉末混合的 粉末来制成试验样品。然后,对其进行热处理以获得试验样品。

作为在接触电极表面上提供一种规定组份量梯度A/X的技术, 通过以下的方法制成具有规定组份量梯度的试验件。首先,分别制成 由不同成分组成的未烧结的混合粉末压坯。例如,在采用两种类型压 坯的情况下,一个被制成环形,另一个被制成盘形。这两种未烧结的 混合粉末压坯经组合和安置,具有规定的组份量梯度A/X。然后,在 以低于它们熔点的结合状态下加热和烧结这两种未烧结的混合粉末 压坯。其次,还有一种首先制成具有不同成分的未烧结的混合粉末压 坯的方法。例如,在有两种类型压坯的情况下,一个被制成环形,另一 个被制成盘形。然后,对它们进行烧结以获得两个烧结体。再把这两 个烧结体组合成具有梯度A/X的试验样品。

在此情况下,为了使梯度A/X有较大的变化,最好利用导电成 分粉末和耐弧成分粉末的混合比例进行调节。

而且,为了使梯度A/X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变化,最好通过合 适地改变耐弧成分粉末的粒子尺寸,改变耐弧成分粉末的模制压 以及改变烧结的温度和时间来进行微调。

实际上,这些都是通过合适的组合来进行的。即,通过以下方法 制成具有规定组份量梯度A/X的试验件。例如,在采用两种压坯类 型,一种为环形,另一种为盘形的情况下,事先以低于其熔点的温度 烧结具有多种成分的耐弧成分粉末,当有三种压坯类型时,两种为环 形件,一种为盘形件。

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规定孔隙率的耐弧成分构架。这两个或三 个构架设计成具有梯度A/X,剩余的粉末以高于其熔点的温度加热 并渗入构架的孔隙内,以获得试验样品。

在上述试验样品中,接触电极在其整个厚度上具有梯度A/X。 然而,也可以制备由多层结构组成的其它试验样品,其中,在厚度为 1-5mm的Cu板或CuAg板上设置具有规定组份量梯度的接触电 极材料。

接下来将描述如上所述制成的试验样品的鉴定方法。首先,作为 样品,将接触电极表面上具有规定组份梯度A/X、触点直径为 45mm、触点厚度为5mm的盘形接触电极件装配到可拆卸型的真空 断路器内。然后,烘焙该接触电极表面,在同样和固定的条件下对试 验样品的电流和电压作老化。然后对每件试验样品进行以下三种鉴 定。

(1)电弧扩展

接触电极的关断速度条件设置成恒定和相同。在7.2kV、50Hz 条件下切断四次12kA电流后,用面积仪测量产生电弧部分的面积。 测量各个接触电极材料的电弧扩展面积,通过其相对于基准接触电 极之电弧扩展值的数值来对它们进行判断。以下,实例1作为基准接 触电极。

(2)关断性能

接触电极的关断速度条件设置成恒定和相同。断流值从7. 2kV,50Hz时的5kA逐步增加。由此获得各个接触电极材料的临界 断流值。通过该值相对于基准接触电极的临界断流值来对它们进行 判断。

(3)静态耐压性能

将已作了如上电弧扩展鉴定的接触电极装回到可拆卸的真空断 路器。烘焙接触电极表面,在恒定和相同的条件下,对试验样品作电 流和电压老化。在电极间距离调节到规定值后,电压一次增加1千 伏,将发生火花时所得到的电压作为各个静态耐压值。通过该值相对 于基准接触电极的静态耐压对其进行判断。

以参照表1至表3对根据本发明制作的接触电极的效果加以描 述,表中显示了各个接触电极的电弧扩展、关断放大系数以及静态耐 压性能。其中,将接触电极表面上给出的组份量梯度A/X小于0.2 (体积%/mm)的梯度用作区域1,将0.2-12(体积%/mm)的梯度 用作区域2,将大于12(体积%/mm)的梯度用作区域3。其中,A为 接触电极样品半径线R1上任一点X1处的组份量A1与另一任一 点X2处的组份量A2之差。X为点X1与X2之间的距离。A/X为 点X1与X2之间组份量A1和A2的梯度。

实例1-3,对比例1-3

在实例1中,以7吨/cm2的模压压力模压由平均粒径为100μm 的Cr粉末和平均粒径为44μm的Cu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形成 30体积%的Cr-Cu混合物所组成的粉末。然后,在摄氏1060度X1 小时的条件下将其置于氢气中烧结,以获得30Cr-Cu材料。然后对 其进行机械加工,形成直径为25mm的盘形体。以7吨/cm2的模压 压力模压由上述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形成33体积%的Cr-Cu混合 物所组成的粉末。然后在上述条件下烧结形成33Cr-Cu的材料。然 后对其机械加工形成内径为25mm、外径为45mm的环形体。然后, 通过组合该两个物体(其内部由30Cr-Cu材料组成、其外部由33Cr-Cu材料组成),获得接触电极材料。在此种接触电极材料中,位于 任何半径线R1上该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一点X1与相距15mm 的一点X2之间的Cr成分的平均梯度A/X变为A/X=0.2(体 积%/mm)。把该试验件的鉴定数据(实例1)作为基准值。

在实例2中,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由30Cr-Cu材料 组成、直径为25mm的盘形体。同样,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 由42.5Cr-Cu材料组成、内径为25mm、外径为45mm的环形体。 然后,通过组合该两个物体(其内部由30Cr-Cu材料组成、其外部 由42.5Cr-Cu材料组成),获得接触电极材料。在此种接触电极材 料中,位于任何半径线R1上该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一点X1与相 距15mm的一点X2之间的平均梯度A/X变为A/X=2.5(体积%/ mm)。

在实例3中,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由5Cr-Cu材料组 成、直径为25mm的盘形体。同样,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由 65Cr-Cu材料组成、内径为25mm、外径为45mm的环形体。然后, 通过组合该两个物体(其内部由5Cr-Cu材料组成、其外部由65Cr-Cu材料组成),获得接触电极材料。在此种接触电极材料中,位于 任何半径线R1上该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一点X1与相距5mm的 一点X2之间的Cr成分的平均梯度A/X变为A/X=12(体积%/ mm)。

在对比例1中,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由30Cr-Cu材 料组成、直径为45mm的盘形体,它作为对比例1的接触电极材料。 在该接触电极材料中,Cr成分的平均梯度A/X明显变为A/X=0 (体积%/mm)。

在对比例2中,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由30Cr-Cu材 料组成、直径为25mm的盘形体。同样,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 得由32.4Cr-Cu材料组成、内径为25mm、外径为45mm的环形 体。然后,通过组合该两个物体(其内部由30Cr-Cu材料组成、其外 部由32.4Cr-Cu材料组成),获得接触电极材料。在此种接触电极 材料中,位于任何半径线R1上该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一点X1与 相距15mm的一点X2之间的Cr成分的平均梯度A/X变为A/X= 0.16(体积%/mm)。

在对比例3中,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由0Cr-Cu材料 (100%Cu)组成、直径为25mm的盘形体。同样,采用与实例1相同 的方法获得由100Cr-Cu材料(100%Cr)组成、内径为25mm、外径 为45mm的环形体。然后,通过组合该两个物体(其内部由0Cr-Cu材料组成、其外部由100Cr-Cu材料组成),获得接触电极材料。在 此种接触电极材料中,位于任何半径线R1上该两个物体边界两端 的任一点X1与相距5mm的一点X2之间的Cr成分的平均梯度A/ X变为A/X=20(体积%/mm)。

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当梯度值A/X为0.2-12(实例2,3) 时,与作为基准数据的实例1的值相比,在各个实例2、3的电弧扩展 性能和关断性能两方面可见有重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当梯度值A/ X为0(对比例1)时,如表1所示,电弧扩展要比实例1的小,在接触 电极表面上的一个特定位置处可见到这种电弧滞留,该接触电极表 面被认为接近电弧发射点,如表1所示。

甚至当梯度值A/X为0.16(对比例2)时,也可见电弧的滞留与 对比例1无很大差别。与梯度值A/X为0.2(实例1)比较,在各个对 比例1、2中,电弧扩展和关断性能两者都大大降低。

难以生产具有极大直径的接触电极。因此,将A/X值为20的样 品件用作对比例3。与A/X值为0(对比例1)相比,尽管在对比例3 中有减少电弧滞留现象的趋势,但这种减少被认为是不够的。由于如 表1所示没有明显的差别,故断定实例1-3和对比例1-2中的静 态耐压是较理想的。然而,在对比例3中可见静态耐压出现减少和随 机性。因此,在本发明中,将包括实例1的范围0.2-12(实例1-3) 取作所需范围的梯度A/X的值。

实例5-8

在上述实例1-3和对比例1-3中,给出了一些例子,其中每一 例的整个接触电极表面都具备了均匀的组份梯度。然而,本发明并不 局限于这些例子。即使接触电极表面配备了多个分别具有不同梯度 的区域以代替一个区域,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实例5中,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由30Cr-Cu材料 组成、直径为15mm的盘形体。同样,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 由32.4Cr-Cu材料组成的内径为15mm、外径为35mm的第一环 形体,以及由45Cr-Cu材料组成、内径为35mm、外径为45mm的 第二环形体。然后,通过组合这三个物体(其中,内部由30Cr-Cu材 料组成、中部由32.4Cr-Cu材料组成以及外部由45Cr-Cu材料组 成)获得一种接触电极材料。在此种接触电极材料中,位于任何半径 线R1上盘形体与第一环形体边界两端的任一点X1与相距15mm 的一点X2之间的Cr成分的平均梯度A/X变为A/X=0.16(体 积%/mm);位于任何半径线R1上第一和第二环形体边界两端的任 一点X1与相距5mm的一点X2之间的Cr成分的平均梯度A/X变 为A/X=2.5(体积%/mm)。

在实例6中,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由25Cr-Cu材料 组成、直径为15mm的盘形体。同样,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 由37.5Cr-Cu材料组成的内径为15mm、外径为35mm的第一环 形体,以及由60Cr-Cu材料组成、内径为35mm、外径为45mm的 第二环形体。然后,通过组合这三个物体(其中,内部由25Cr-Cu材 料组成、中部由37.5Cr-Cu材料组成以及外部由60Cr-Cu材料组 成)获得一种接触电极材料。在此种接触电极材料中,位于任何半径 线R1上盘形体与第一环形体边界两端的任一点X1与相距5mm的 一点X2之间的Cr成分的平均梯度A/X变为A/X=2.5(体积%/ mm);位于任何半径线R1上第一和第二环形体边界两端的任一点 X1与相距5mm的一点X2之间的Cr成分的平均梯度A/X变为 A/X=4.5(体积%/mm)。

在实施例7中,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直径为15毫 米的由5Cr-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内径为15毫米而外径为35毫米的由17.5Cr-Cu材料 构成的第一环形体以及内径为35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的由87. 5Cr-Cu材料构成的第二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三个物体结合成内 部为5Cr-Cu材料、中间部分为17.5Cr-Cu材料而外部为87.5Cr-Cu材料而获得接触电极材料。在这种接触电极材料中,对于任何 半径线R1上圆盘形体与第一环形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 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 积%/毫米),而对于任何半径线R1上跨越第一与第二环形体边界 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 度变为A/X=14(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8中,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直径为10毫 米的由0Cr-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内径为10毫米而外径为20毫米的由2.4Cr-Cu材料 构成的第一环形体、内径为20毫米而外径为30毫米的由15Cr-Cu材料构成的第二环形体以及内径为30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的由 85Cr-Cu材料构成的第三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四个物体结合成 内部为0Cr-Cu材料、次部为2.4Cr-Cu材料、再次部为15Cr-Cu 材料而外部为85Cr-Cu材料的接触电极材料。在这种接触电极材 料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盘形体与第一环形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 对相距1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 =0.16(体积%/毫米),在任何半径线R1上第一环形体与第二环形 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Cr组份的 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在任何半径线R1上第二 环形物体与第三环形体边界两嘀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 X2之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14(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5-8的测试样品中,Cu用作导电成份而Cr用作耐弧 的成份。而且,表1示出了测试样品中耐弧成份Cr的梯度A/X。这 里省略了实施例4。

实施例5-8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由表1可见,如果有任何梯 度值A/X为0.2-12的区域存在,即使只是在接触电极的部分表 面,那么与梯度值A/X为0.2的实施例1相比,电弧扩展特性质和 断路性能也得到了改善。

而且,由于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静电耐压值视为处于所需范围 内。因此,无需如同实施例1-3那样,要求在整个接触电极表面都存 在梯度值A/X为0.2-12的区域。已经确认,如果在接触电极的部 分表面上存在梯度值A/X为0.2-12的区域,就能达到满意的效 果。 实施例9-15

如表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8和比较实施例1-3中给出了 采用CuCr作接触电极材料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 施例。如同在实施例9-15中那样,可以选择其它接触电极材料。

在实施例9中,平均粒度为100微米的Ti粉和平均粒度为44 微米的Cu粉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压 铸、烧结和机械处理方式,形成25体积%Ti-Cu的合金,从而获得 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25Ti-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 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的由 37.5Ti-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成内部 为25Ti-Cu材料而外部为37.5Ti-Cu材料的接触电极材料。在这 种接触电极材料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 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Ti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 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10中,通过采用由平均粒度为100微米的Zr粉和平 均粒度为44微米的Cu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2Zr-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 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 毫米的由44.5Zr-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 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物体边 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Zr组份的平均 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11中,通过采用由平均粒度为100微米的V粉和平 均粒度为44微米的Cu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V-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 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 毫米的由42.5Zr-Cu材料构成的圆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 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物体 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V组份的平 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12中,通过采用由平均粒度为80微米的Nb粉和平 均粒度为44微米的Cu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42Nb-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 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 毫米的由54.5Nb-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 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物体边 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Nb组份的平 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13中,通过采用由平均粒度为80微米的Ta粉和平 均粒度为44微米的Cu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60Ta-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 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 毫米的由72.5Ta-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 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物体边 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Ta组份的平均 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14中,通过采用由平均粒度为5微米的Mo粉和平均 粒度为44微米的Cu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 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45Mo-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 的由57.5Mo-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 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 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Mo组份的平均梯 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15中,通过采用由平均粒度为5微米的W粉和平均 粒度为44微米的Cu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 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75W-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 的由87.5W-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 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 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W组份的平均梯度 变为A/X=2.5(体积%/毫米)。

由表2可见,评价结果表明,与梯度值A/X为0.2的实施例1 相比,电弧扩展特性和断路性能都得到了改善。而且,由于没有明显 的差异,所以静电耐压值视为处于所需范围内。 实施例16-18

在上述实施例1-15和比较实施例1-3的接触电极材料中,给 出了耐弧成份只包含一种元素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在接触电极材料中,可以选择多种耐弧成份。

在实施例16中,平均粒度如上所述的Cr粉、Nb粉和Cu粉以 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压铸、烧结和机械 处理方式,形成10体积%Cr-10体积%NbCu的合金,从而获得了 直径为25毫米的由10Cr-10Nb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 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的由 22.5Cr-10Nb-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结 合成内芯部为10Cr-10NbCu材料而外部为22.5Cr-10NbCu材 料的接触电极材料。在这种接触电极材料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 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18中,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直径为15 毫米的由0Cr-5NbCu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 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15毫米而外径为35毫米的由12.5Cr-5Nb-Cu材料构成的第一环形体以及内径为35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 的由82.5Cr-5Nb-Cu材料构成的第二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三 个物体结合成内部为0Cr-5Nb-Cu材料、中部为12.5Cr-5Nb-Cu材料而外部为82.5Cr-5Nb-Cu材料的接触点电极材料。在这 种接触电极材料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盘形体与第一环形体边界 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 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而在任何半径线R1上第一与第 二环形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14(体积%/毫米)。

由表2可见,评价结果表明,与梯度值A/X为0.2的实施例1 相比,电弧扩展特性质和断路性能都得到了改善。而且,由于没有明 显的差异,所以静电耐压值视为处于所需范围内。这里省略了实施例 17。 实施例19-22

在上述实施例1-18和比较实施例1-3的接触电极材料中给 出了没有加入辅助成份的例子(尽管在一些情况下加入了微量的烧 结辅助剂)。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接触电极材料中,可以选 择辅助成份。

在实施例19中,除了实施例1中所用Cr粉和Cu粉以外,还加 入Bi粉作辅助成份。平均粒度如上所述的Cr粉和Cu粉以及平均粒 度为40微米的Bi粉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 同的压铸、烧结和机械处理方式,形成30体积%Cr-0.1体积% Bi-Cu的合金,从而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Cr-0.1Bi-Cu材 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 25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的由42.5Cr-0.1Bi-Cu材料构成的环形 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成内部为30Cr-0.1Bi-Cu材料而 外部为42.50.Cr-0.1Bi-Cu材料接触电极材料。在这种接触点电 极材料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 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 (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20中,除了实施例1中所用Cr粉和Cu粉以外,还加 入Pb粉作辅助成份。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Cr粉和Cu粉以 及平均粒度为40微米的Pb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 同的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Cr-0.05Pb-Cu材料构成 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 而外径为45毫米的由42.5Cr-0.05Pb-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 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 R1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 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21中,除了实施例1中所用Cr粉和Cu粉以外,还加 入Te粉作辅助成份。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Cr粉和Cu粉以 及平均粒度为40微米的Te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 同的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Cr-4.5Te-Cu材料构成 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 而外径为45毫米的由42.5Cr-4.5Te-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 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 R1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 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22中,除了实施例1中所用Cr粉和Cu粉以外,还加 入Sb粉作辅助成份。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Cr粉和Cu粉以 及平均粒度为40微米的Sb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 同的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Cr-0.5Sb-Cu材料构成 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 外径为45毫米的由42.5Cr-0.5Sb-Cu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 通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 R1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 间的Cr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由表2可见,评价结果表明,与梯度值A/X为0.2的实施例1 相比,电弧扩展特性和断路性能都得到了改善。而且,由于没有明显 的差异,所以静电耐压值视为处于所需范围内。 实施例23-35

在上述实施例1-22和比较实施例1-3的接触电极材料中给 出了采用Cu作导电成份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 例。在接触电极材料中,也可以选择其它的导电元素。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1-22和比较实施例1-3的接触电极材料 中给出了采用诸如Cr和Ti之类金属元素作耐弧成份的例子。但是,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在接触电极材料中,也可以选择其它 的耐弧元素。

在实施例23中,平均粒度为3微米的WC粉、平均粒度为10微 米的Co粉和平均粒度为40微米的Ag粉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粉 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压铸、烧结和机械处理方式,形成30体 积%WC-1体积%CO-Ag的合金,从而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 由30WC-1Co-Ag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 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的由42.5WC-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成内部为 30WC-1Co-Ag材料而外部为42.5WC-1Co-Ag材料的接触点 电极材料。在这种接触电极材料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物体 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WC组份的 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24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粉末以外,还加入上述平 均粒度的Cu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WC粉、Co粉、Ag粉 以及Cu粉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直径为 25毫米的由30WC-1Co-14Cu-Ag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样,按 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毫米的 由42.5WC-1Co-11Cu-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 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 物体两端边界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WC组 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25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WC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10微米的Ni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 WC粉、Ag粉以及Ni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 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WC-3Ni-Ag材料构成的盘形 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 为45毫米的由42.5WC-3Ni-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 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跨 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 的WC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26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WC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10微米的Fe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 WC粉、Ag粉以及Fe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 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WC-10Fe-Ag材料构成的盘形 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 为45毫米的由42.5WC-10Fe-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 将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 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 WC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27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Co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5微米的TiC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Co粉、Ag粉以及TiC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 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TiC-1Co-Ag材料构成的盘形 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 为45毫米的由42.5TiC-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 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 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 TiC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28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Co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5微米的ZrC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Co粉、Ag粉以及ZrC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 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ZrC-1Co-Ag材料构成的盘形 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 为45毫米的由42.5ZrC-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 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 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 ZrC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29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Co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5微米的VC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Co粉、Ag粉以及VC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 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VC-1Co-Ag材料构成的盘形体。同 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为45 毫米的由42.5VC-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这两 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两个 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VC组 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30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Co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10微米的NbC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 Co粉、Ag粉以及NbC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NbC-1Co-Ag材料构成的盘 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 径为45毫米的由42.5NbC-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 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 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 的NbC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31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Co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10微米的TaC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 Co粉、Ag粉以及TaC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TaC-1Co-Ag材料构成的盘 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 径为45毫米的由42.5TaC-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 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 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 的TaC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32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Co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10微米的Cr3C2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 Co粉、Ag粉以及Cr3C2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Cr3C2-1Co-Ag材料构成的盘 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 径为45毫米的由42.5Cr3C2-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 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 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 的Cr3C2C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33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Co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10微米的Mo2C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 Co粉、Ag粉以及Mo2C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Mo2C-1Co-Ag材料构成的盘 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 径为45毫米的由42.5Mo2C-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 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 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 的Mo2C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34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Co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5微米的TiB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Co粉、Ag粉以及TiB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 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TiB-1Co-Ag材料构成的盘形 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径 为45毫米的由42.5TiB-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过将 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上这 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的 TiB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在实施例35中,除了实施例23中所用的Co粉和Ag粉以外, 还加入平均粒度为5微米的Cr2B粉。通过采用由上述平均粒度的 Co粉、Ag粉以及Cr2B粉混合组成的粉末,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获得了直径为25毫米的由30Cr2B-1Co-Ag材料构成的盘 形体。同样,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内径为25毫米而外 径为45毫米的由42.5Cr2B-1Co-Ag材料构成的环形体。随后通 过将这两个物体结合获得了接触电极材料,其中,在任何半径线R1 上这两个物体边界两端的任意一对相距5毫米的点X1和X2之间 的Cr2B组份的平均梯度变为A/X=2.5(体积%/毫米)。

                                 表1

                         成份组成  成电成份  耐弧成份  辅助成份 比较实施例1 比较实施例2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实施例3     Cu     Cu     Cu     Cu     Cu     Cu     Cr     Cr     Cr     Cr     Cr     Cr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实施例4     -     -     -   实施例5     Cu     Cr     无   实施例6     Cu     Cr     无   实施例7     Cu     Cr     无   实施例8     Cu     Cr     无

                                      表1(续)

                      接触电极表面的状态  给出梯度   的成份  组成类型 跨越第N条边界的梯度 A/X(体积%/毫米) Z:从接触电极中心 开始计数      N=1      N=2    N=3 比较实施例1 比较实施例2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实施例3     Cr     Cr     Cr     Cr     Cr     Cr      -      0.16      0.2      2.5      12      20      -      -      -      -      -      -     -     -     -     -     -     -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     Cr     Cr     Cr     Cr      -      0.16      0.5      2.5      0.16      -      2.5      4.5      14      2.5     -     -     -     -     14

                                     表1(续)    电弧扩展量       断路性能    (断路倍增因子)      耐压性能    (静电耐压组)      相对值,    取实施例1的   扩展区域为100        相对值,      取实施例1的   断路电流值为1.00       相对值,    取实施例1的    耐压值为1.00 比较实施例1 比较实施例2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实施例3      30-55      40-60       100     130-160     120-135      65-90         0.65         0.75         1.00         1.5         1.3         0.7       1.0-1.1       1.0-1.1        1.00       1.0-1.1       1.0-1.1       0.8-1.05     实施例4        -          -          -     实施例5     115-130         1.4       1.0-1.1     实施例6     110-125         1.3       1.0-1.1     实施例7     110-120         1.25       1.0-1.1     实施例8     110-125         1.2       1.0-1.1

                                            表2

                         成份组成  成电成份  耐弧成份  辅助成份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Cu     Cu     Cu     Cu     Cu     Cu     Ti     Zr     V     Nb     Ta     Mo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实施例15     Cu     W     无    实施例16    实施例17    实施例18     Cu     -     Cu    CrNb     -    CrNb     无     -     无    实施例19    实施例20    实施例21    实施例22     Cu     Cu     Cu     Cu    CrNb     Cr     Cr     Cr     无     Pb     Te     Sb

                                         表2(续)                       接触电极表面的状态  给出梯度   的成份  组成类型 跨越第N条边界的梯度 A/X(体积%/毫米) Z:从接触电极中心 开始计数     N=1    N=2   N=3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5     Ti     Zr     V     Nb     Ta     Mo     Zr     2.5     2.5     2.5     2.5     2.5     2.5     2.5     -     -     -     -     -     -     -    -    -    -    -    -    -    -    实施例16    实施例17    实施例18     Cr     -     Cr     2.5     -     2.5     -     -     14    -    -    -    实施例19    实施例20    实施例21     Cr     Cr     Cr     2.5     2.5     2.5     -     -     -    -    -    -    实施例22     Cr     26.5     -    -

                                              表2(续)

    电弧扩展量      断路性能   (断路倍增因子)     耐压性能   (静电耐压组)       相对值,    取实施例1的   扩展区域为100      相对值,     取实施例1的  断路电流值为1.00      相对值,    取实施例1的    耐压值为1.00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5      130-145      125-135      120-130      120-130      110-125      110-125      110-125        1.4        1.25        1.25        1.2        1.2        1.2        1.2      1.0-1.1      1.0-1.1      1.0-1.1      1.0-1.1      1.0-1.1      1.0-1.1      1.0-1.1     实施例16     实施例17     实施例18      125-135         -      115-135        1.2         -        1.4      1.0-1.1         -      1.0-1.1     实施例19     实施例20     实施例21     实施例22      115-125      115-125      110-125      110-120        1.35        1.3        1.3        1.2      0.95-1.1      0.95-1.0      0.95-1.0      0.95-1.1

                                           表3

                         成份组成  成电成份  耐弧成份  辅助成份    实施例23    实施例24    实施例25    实施例26    实施例27    实施例28    实施例29    实施例30    实施例31    实施例32    实施例33    实施例34    实施例35     Ag  8Ag:2Cu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WC     WC     WC     WC     TiC     ZrC     VC     NbC     TaC     Cr3C2     Mo2C     TiB     Cr2B     Co     Co     Ni     Fe     Co     Co     Co     Co     Co     Co     Co     Co     Co

                                         表3(续)

                       接触电极表面的状态  给出梯度   的成份  组成类型 跨越第N条边界的梯度 A/X(体积%/毫米) Z:从接触电极中心 开始计数     N=1   N=2   N=3    实施例23    实施例24    实施例25    实施例26    实施例27    实施例28    实施例29    实施例30    实施例31    实施例32    实施例33    实施例34    实施例35     WC     WC     WC     WC     TiC     ZrC     VC     NbC     TaC     Cr3C2     Mo2C     TiB     Cr2B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3(续)

   电弧扩展量      断路性能   (断路倍增因子)    耐压性能  (静电耐压组)      相对值,    取实施例1的   扩展区域为100      相对值,     取实施例1的  断路电流值为1.00     相对值,   取实施例1的  耐压值为1.00  实施例23  实施例24  实施例25  实施例26  实施例27  实施例28  实施例29  实施例30  实施例31  实施例32  实施例33  实施例34  实施例35     110-130     125-140     110-130     110-130     125-130     115-125     110-125     115-125     110-120     110-120     110-120     115-120     110-120        1.25        1.35        1.25        1.25        1.25        1.25        1.2        1.2        1.2        1.2        1.3        1.25        1.25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0.95-1.0

由表3可见,评价结果表明,与梯度值A/X为0.2的实施例1 相比,电弧扩展特性和断路性能都得到了改善。而且,由于没有明显 的差异,所以静电耐压值视为处于所需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成份,可作为 耐弧成份。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经确认,在其它实施 例中,可以在接触电极表面上采用浓度梯度A/X为0.2-12(体 积%/毫米)的成份作为导电成份而取代耐弧成份。

由上可见,作为一种改善接触电极的断路性能的有效技术,已经 确认,将接触电极表面上的导电成份和耐弧成份中的一种组份的浓 度梯度值A/X设定在0.2-12(体积%/毫米)范围内是很重要的。 而且也已确认,只需在接触电极表面的部分区域具有这一梯度值即 可,而无需在整个接触电极表面上具有该梯度值。另外,实施例主要 示出了由CuCr接触电极材料制造的接触电极。但是,已经确认,采 用实施例所述的其它材料系统也能达到本发明的效果。基于这一点, 本发明的接触电极有利于在保持耐压性能的同时改善真空断路器的 断路性能。

上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耐弧成份的熔点都超过1500℃。

而且,就接触电极的耐弧成份的数量而言,本发明适用于包含5 -75体积%的耐弧成份的接触电极。

采用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用于真空断路器的接触电极,它在保 持出色的耐压性能的同时,通过优化接触电极表面组份定量梯度来 改善大电流的断路特性。

显然,在上述描述的基础上,可以对本发明提出众多的修改和变 化。因此本发明由后面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而不受上述具体描 述的约束。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多级真空炉 2020-05-13 103
真空泵 2020-05-11 465
一种真空泵 2020-05-13 718
真空电水壶 2020-05-13 294
真空管路 2020-05-11 214
真空泵 2020-05-11 914
真空炉 2020-05-12 137
真空泵 2020-05-11 250
真空泵 2020-05-11 385
滑阀真空泵 2020-05-13 61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