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专利权 / 第I章 / 国际申请 / 权利要求 /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阅读:970发布:2023-01-04

专利汇可以提供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公开涉及一种 车身 后部结构及车辆,所述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 轮罩 外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内板加强板、 C柱 内板、搁物板前横梁、以及第一安装 支架 ,后轮罩内板与后轮罩外板连接,后轮罩外板向上延伸并与C柱内板连接,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位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且 自下而上 依次与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和C柱内板连接,第一安装支架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连接,搁物板前横梁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安装在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上。通过将后轮罩内板加强板设置在后轮罩内板的内侧且自下而上依次与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和C柱内板连接,有效地增加了后轮罩总成的结构强度。,下面是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轮罩外板(1)、后轮罩内板(2)、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C柱内板(4)、搁物板前横梁(52)、以及第一安装支架(61),所述后轮罩内板(2)与所述后轮罩外板(1)连接,所述后轮罩外板(1)向上延伸并与所述C柱内板(4)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位于所述后轮罩内板(2)的内侧且自下而上依次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所述后轮罩外板(1)和所述C柱内板(4)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61)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连接,所述搁物板前横梁(5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支架(61)安装在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呈U型结构,并且包括主立面(31)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立面(32)和后侧立面(33),所述前侧立面(32)与所述后侧立面(33)均形成有翻边(34),所述翻边(34)自下而上依次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所述后轮罩外板(1)和所述C柱内板(4)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61)分别与所述主立面(31)、所述前侧立面(32)和所述后侧立面(33)通过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6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主安装板(611)、第一侧安装臂(612)、第一支撑板(613)以及第一支撑臂(614),所述第一主安装板(611)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长度方向定向,所述第一主安装板(611)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主安装板(611)的外端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的所述前侧立面(32)螺栓连接,所述第一侧安装臂(612)从所述第一主安装板(611)上向后延伸并且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的所述主立面(31)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613)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定向,所述第一支撑板(613)从所述第一主安装板(611)的下边缘向后延伸,所述第一支撑臂(614)从所述第一支撑板(613)的后端向下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支撑臂(614)的下端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的后侧立面(33)螺栓连接,所述搁物板前横梁(52)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板(613)上且与所述第一主安装板(611)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搁物板(51)和搁物板后横梁(53),所述搁物板(51)的前端与所述搁物板前横梁(52)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搁物板(51)的后端与所述搁物板后横梁(53)通过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62),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2)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61)、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以及所述C柱内板(4)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搁物板(51)和所述搁物板后横梁(53)均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2)通过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呈U型结构,并且包括主立面(31)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立面(32)和后侧立面(33),所述前侧立面(32)与所述后侧立面(33)均形成有翻边(34),所述翻边(34)自下而上依次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所述后轮罩外板(1)和所述C柱内板(4)焊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2)与所述后侧立面(33)通过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主安装板(621)、第二侧安装臂(622)、第三侧安装臂(623)、第二支撑臂(624)、第二侧安装板(625),所述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定向,所述第二主安装板(621)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后端与所述搁物板后横梁(53)螺栓连接,所述第二侧安装臂(622)和所述第三侧安装臂(623)形成在所述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二侧安装臂(622)的末端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的所述后侧立面(33)螺栓连接,所述第三侧安装臂(623)的末端与所述C柱内板(4)螺栓连接,所述第二侧安装板(625)形成在所述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内侧边缘,所述第二侧安装板(625)与所述搁物板(51)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624)从所述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前端向下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61)螺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2)上形成有扭杆弹簧安装结构(626),以用于安装后行李箱铰链(1001)的扭杆弹簧(101)。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61)、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2)和所述搁物板前横梁(52)均为合金材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搁物板(51)包括框架和上盖板(512),所述框架包括外边框(511)、第一内加强梁(513)、第二内加强梁(514),所述外边框(511)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内加强梁(513)和所述第二内加强梁(514)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内加强梁(513)两端以及所述第二内加强梁(514)的两端均与所述外边框(511)相连,所述上盖板(512)覆盖所述外边框(511)以内的区域,所述外边框(511)上设置有前端安装座(5111)、侧安装座(5112)、后端安装座(5113),所述前端安装座(5111)与所述搁物板前横梁(52)螺栓连接,所述侧安装座(5112)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螺栓连接,所述后端安装座(5113)与所述搁物板后横梁(53)螺栓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搁物板前横梁(52)形成为格栅梁结构,所述搁物板前横梁(52)包括前平面(521)、上平面(522)、下平面(523)、中间平面(524)、左端面(525)和右端面(526),所述前平面(521)、所述上平面(522)、所述下平面(523)、所述左端面(525)和所述右端面(526)围成开口向后且左右两端封闭的凹槽形长条结构,所述中间平面(524)位于所述上平面(522)和所述下平面(523)之间且与所述上平面(522)和所述下平面(523)平行,所述中间平面(524)向后突出于所述上平面(522)和所述下平面(523),所述上平面(522)和所述中间平面(524)之间以及所述下平面(523)和所述中间平面(524)之间均形成有相互交叉的第一加强肋(527)和第二加强肋(528),所述前平面(521)的两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61)的第一螺栓孔(5211),所述中间平面(524)上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所述搁物板(51)的第二螺栓孔(5241)。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说明书全文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的车辆后部结构中,搁物板总成和后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以及C柱内板等)之间是通过多个零件进行连接的,这些零件均采用板材料,并通过冲压的方法加工而成,故所涉及到的冲压零件数量比较多,重量较重。并且,零件之间又是通过焊接的方法进行连接的,需要专用的焊接设备和夹具,同时由于零件数量比较多,从而零件的配合关系就相对复杂,所涉及的焊接工艺也就比较复杂,增加了制造难度及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效率。发明内容
[0003]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零件数量少、重量轻,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结构连接强度高。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内板加强板、C柱内板、搁物板前横梁、以及第一安装支架,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所述后轮罩外板向上延伸并与所述C柱内板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位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且自下而上依次与所述后轮罩内板、所述后轮罩外板和所述C柱内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连接,所述搁物板前横梁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上。
[0005] 可选地,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呈U型结构,并且包括主立面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立面和后侧立面,所述前侧立面与所述后侧立面均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自下而上依次与所述后轮罩内板、所述后轮罩外板和所述C柱内板焊接。
[0006]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分别与所述主立面、所述前侧立面和所述后侧立面通过螺栓连接。
[0007]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主安装板、第一侧安装臂、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主安装板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长度方向定向,所述第一主安装板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主安装板的外端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所述前侧立面螺栓连接,所述第一侧安装臂从所述第一主安装板上向后延伸并且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所述主立面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定向,所述第一支撑板从所述第一主安装板的下边缘向后延伸,所述第一支撑臂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后端向下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下端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后侧立面螺栓连接,所述搁物板前横梁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一主安装板螺栓连接。
[0008] 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搁物板和搁物板后横梁,所述搁物板的前端与所述搁物板前横梁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搁物板的后端与所述搁物板后横梁通过螺栓连接。
[0009] 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以及所述C柱内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搁物板和所述搁物板后横梁均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通过螺栓连接。
[0010] 可选地,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呈U型结构,并且包括主立面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立面和后侧立面,所述前侧立面与所述后侧立面均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自下而上依次与所述后轮罩内板、所述后轮罩外板和所述C柱内板焊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后侧立面通过螺栓连接。
[0011] 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主安装板、第二侧安装臂、第三侧安装臂、第二支撑臂、第二侧安装板,所述第二主安装板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定向,所述第二主安装板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主安装板的后端与所述搁物板后横梁螺栓连接,所述第二侧安装臂和所述第三侧安装臂形成在所述第二主安装板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二侧安装臂的末端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所述后侧立面螺栓连接,所述第三侧安装臂的末端与所述C柱内板螺栓连接,所述第二侧安装板形成在所述第二主安装板的内侧边缘,所述第二侧安装板与所述搁物板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从所述第二主安装板的前端向下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螺栓连接。
[0012] 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形成有扭杆弹簧安装结构,以用于安装后行李箱铰链扭杆弹簧
[0013]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和所述搁物板前横梁均为合金材质。
[0014] 可选地,所述搁物板包括框架和上盖板,所述框架包括外边框、第一内加强梁、第二内加强梁,所述外边框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内加强梁和所述第二内加强梁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内加强梁两端以及所述第二内加强梁的两端均与所述外边框相连,所述上盖板覆盖所述外边框以内的区域,所述外边框上设置有前端安装座、侧安装座、后端安装座,所述前端安装座与所述搁物板前横梁螺栓连接,所述侧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螺栓连接,所述后端安装座与所述搁物板后横梁螺栓连接。
[0015] 可选地,所述搁物板前横梁形成为格栅梁结构,所述搁物板前横梁包括前平面、上平面、下平面、中间平面、左端面和右端面,所述前平面、所述上平面、所述下平面、所述左端面和所述右端面围成开口向后且左右两端封闭的凹槽形长条结构,所述中间平面位于所述上平面和所述下平面之间且与所述上平面和所述下平面平行,所述中间平面向后突出于所述上平面和所述下平面,所述上平面和所述中间平面之间以及所述下平面和所述中间平面之间均形成有相互交叉的第一加强肋和第二加强肋,所述前平面的两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第一螺栓孔,所述中间平面上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所述搁物板的第二螺栓孔。
[0016]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0017]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
[0018] 通过将后轮罩内板加强板设置在后轮罩内板的内侧且自下而上依次与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和C柱内板连接,有效地增加了后轮罩总成的结构强度。通过利用第一安装支架将搁物板前横梁安装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上,能够提高搁物板前横梁与后轮罩总成的连接强度。
[0019]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
[0020]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1] 图1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
[0024] 图4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的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的第一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6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的第二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7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的搁物板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8是图7中所示的搁物板前横梁的前视图;
[0029] 图9是图7中所示的搁物板前横梁的后视图;
[0030] 图10是图7中所示的搁物板前横梁的俯视图;
[0031] 图11和图12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的搁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3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扭杆弹簧、后行李箱铰链以及后行李箱盖。
[0033] 附图标记说明
[0034] 1      后轮罩外板          2       后轮罩内板
[0035] 3      后轮罩内板加强板    4       C柱内板
[0036] 1001   后行李箱铰链        531     第七螺栓孔
[0037] 51     搁物板              52      搁物板前横梁
[0038] 53     搁物板后横梁        61      第一安装支架
[0039] 62     第二安装支架        31      主立面
[0040] 32     前侧立面            100     侧围外板
[0041] 34     翻边                35      下搭接边
[0042] 611    第一主安装板        612     第一侧安装臂
[0043] 613    第一支撑板          614     第一支撑臂
[0044] 621    第二主安装板        622     第二侧安装臂
[0045] 623    第三侧安装臂        624     第二支撑臂
[0046] 625    第二侧安装板        626     扭杆弹簧安装结构
[0047] 521    前平面              522     上平面
[0048] 523    下平面              524     中间平面
[0049] 525    左端面              526     右端面
[0050] 527    第一加强肋          528     第二加强肋
[0051] 5211   第一螺栓孔          511     外边框
[0052] 512    上盖板              513     第一加强梁
[0053] 514    第二加强梁          5111    前端安装座
[0054] 5112   侧安装座            5113    后端安装座
[0055] 5241   第二螺栓孔          6111    第三螺栓孔
[0056] 6211   第四螺栓孔          1000    第三加强肋
[0057] 6251   第六螺栓孔          10      C柱加强板
[0058] 33     后侧立面            101     扭杆弹簧
[0059] 11     后行李箱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6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61]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是指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上、下”是指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和下侧,“内”是指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车内的一侧,“外”是指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车外的一侧。
[0062]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总成、搁物板总成、以及第一安装支架61。后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外板1、后轮罩内板2、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C柱内板4。搁物板总成包括搁物板51、搁物板前横梁52、以及搁物板后横梁53。后轮罩内板2与后轮罩外板1连接,后轮罩外板1向上延伸并与C柱内板4连接,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位于后轮罩内板2的内侧且自下而上依次与后轮罩内板2、后轮罩外板1和C柱内板4连接,第一安装支架61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安装支架61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通过螺栓连接,搁物板前横梁52与第一安装支架61通过螺栓连接。
[0063] 具体地,如图1所示,后轮罩内板2和后轮罩外板1位于车辆的后部中的一侧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分开,后轮罩内板2和后轮罩外板1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以形成容纳后部的圆顶形轮罩;后轮罩外板1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向上延伸,后轮罩外板1的上端和C柱内板4的下端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C柱内板4向后延伸至后轮罩内板2的后端,向上延伸至侧围外板100的顶端,向下与后轮罩外板1配合,并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周边配合的零件连接在一起,保证连接结构之间的强度。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自上而下依次与C柱内板4的内侧、后轮罩外板1的内侧、后轮罩内板2的内侧连接在一起,可以有效的保证C柱内板4、后轮罩外板1以及后轮罩内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因结构强度不足发生弯折的现象。此外,第一安装支架61可以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搁物板前横梁52也可以与第一安装支架61通过螺栓连接。进而利用第一安装支架61作为连接部件,并且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取代了现有技术中多个焊接在一起的连接零件,有效地减少了结构零件的数量,减轻车辆自身的重量,简化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0064] 如图1以及图6至图12所示,搁物板51的前端与搁物板前横梁52螺栓连接,搁物板51的后端与搁物板后横梁53螺栓连接,搁物板前横梁52和搁物板后横梁53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布置在搁物板51的前后两端,有效地保证整体的结构强度,且采用螺栓固定连接的方式,保证连接的便利性和可拆卸性。
[0065]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62,第二安装支架6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进而减少连接部件,简化装配,提高连接稳定性。第二安装支架62分别与第一安装支架61、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以及C柱内板4螺栓连接,搁物板51和搁物板后横梁53均与第二安装支架62螺栓连接。第一安装支架61和第二安装支架62可以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连接,第一安装支架61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以及第二安装支架62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第二安装支架62与C柱内板4都可以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此外,搁物板前横梁52的左右两侧的端部可以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支架61连接,搁物板后横梁53的左右两侧的端部可以通过螺栓与第二安装支架62连接,搁物板51的左右两侧也可以通过螺栓与第二安装支架62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连接便利,利于拆装。
[0066]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呈U型结构,并且包括主立面31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立面32和后侧立面33,前侧立面32与后侧立面33均形成有翻边34,翻边34自下而上依次与后轮罩内板2、后轮罩外板1和C柱内板4焊接,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的上端与C柱内板4上接近上端边缘的位置可以通过二保焊的方式固定连接,主立面31的下端形成有下搭接边35,下搭接边35与后轮罩内板2焊接。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自下而上依次通过翻边34以及下搭接边35,与后轮罩内板2的内侧、后轮罩外板1的内侧、C柱内板4的内侧焊接在一起,可以有效的保证C柱内板4、后轮罩外板1以及后轮罩内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因结构强度不足发生弯折的现象。
[0067] 具体地,第一安装支架61分别与主立面31、前侧立面32和后侧立面33通过螺栓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易于拆装的同时,也能够使第一安装支架61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方便搁物板前横梁52的安装。
[0068] 此外,如图1所示,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与设置在后轮罩总成外侧的C柱加强板10(C柱加强板10形成“U”型结构,自下而上分别与后轮罩内板2的外侧、后轮罩外板1的外侧以及C柱内板4的外侧焊接)相配合,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更加有效地提升C柱内板4、后轮罩外板1以及后轮罩内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材料的选择上,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可以选用热成型钢板材料也可采用铝制材料进行代替,对此不做限制。
[0069]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支架6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主安装板611、第一侧安装臂612、第一支撑板613以及第一支撑臂614,第一主安装板611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长度方向定向,第一主安装板611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第一主安装板611的外端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的前侧立面32螺栓连接,第一侧安装臂612从第一主安装板611上向后延伸并且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的主立面31螺栓连接,第一支撑板613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定向,第一支撑板613从第一主安装板611的下边缘向后延伸,第一支撑臂614从第一支撑板613的后端向下并向外延伸,第一支撑臂614的下端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的后侧立面33螺栓连接,搁物板前横梁52的左右两端支撑在第一支撑板613上且与第一主安装板611螺栓连接。
[0070] 进一步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呈U型结构,并且包括主立面31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立面32和后侧立面33,前侧立面32与后侧立面均形成有翻边34,翻边34自下而上依次与后轮罩内板2、后轮罩外板1和C柱内板4焊接,第二安装支架62与后侧立面33通过螺栓连接,减少连接零部件的同时,利于拆装,保证连接强度。
[0071] 更具体地,如图6、图13所示,第二安装支架6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主安装板621、第二侧安装臂622、第三侧安装臂623、第二支撑臂624、第二侧安装板625,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定向,第二主安装板621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后端与搁物板后横梁53螺栓连接,第二侧安装臂622和第三侧安装臂623形成在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外侧边缘,第二侧安装臂622的末端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3的后侧立面33螺栓连接,第三侧安装臂623的末端与C柱内板4螺栓连接,第二侧安装板625形成在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内侧边缘,第二侧安装板625与搁物板51螺栓连接,第二支撑臂624从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前端向下延伸以与第一支撑板613螺栓连接。
[0072] 此外,如图13所示,第二安装支架62上形成有扭杆弹簧安装结构626,以用于安装后行李箱铰链1001的扭杆弹簧101,通过在第二安装支架62上设置扭杆弹簧安装结构626进而取代了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安装板件,减少了零件数量、简化了制造工艺。
[0073] 上述的第一安装支架61和第二安装支架62可以通过铸造的方式成型,在材料上可以选用铝合金材料,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多个钣金冲压零件,从而在减少了零件数量的同时减轻了车身结构的重量。并且将第一安装支架61和第二安装支架62设计成上述的多维立体式的结构,通过两个安装支架便可轻松实现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简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而现有技术中的钣金冲压零件很难在一个零件上实现多个维度的连接。
[0074]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安装支架61和第二安装支架62可以制作成一个整体的零件进行替代。
[0075]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6至图9所示,搁物板前横梁52形成为格栅梁结构,搁物板前横梁52的两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安装支架61的第一螺栓孔5211,搁物板前横梁52上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搁物板51的第二螺栓孔5241。设置成格栅梁结构在能够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减轻结构的重量,通过螺栓穿设第一螺栓孔5211以及第一安装支架61将搁物板前横梁52与第一安装支架61连接;通过螺栓穿设第二螺栓孔5241以及搁物板51的前端将搁物板前横梁52与搁物板51连接,有效地保证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
[0076] 进一步地,搁物板前横梁52包括前平面521、上平面522、下平面523、中间平面524、左端面525和右端面526,前平面521、上平面522、下平面523、左端面525和右端面526围成开口向后且左右两端封闭的凹槽形长条结构,前平面521的两端可以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安装支架61的多个第一螺栓孔5211,第一安装支架61的第一主安装板611上也形成有多个第三螺栓孔6111,通过螺栓穿设于上述的第一螺栓孔5211和第三螺栓孔6111将第一安装支架61与搁物板前横梁52的左右两端相连,实现紧固相连的作用。中间平面524位于上平面522和下平面523之间且与上平面522和下平面523平行,中间平面524向后突出于上平面522和下平面523,中间平面524上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搁物板51的第二螺栓孔5241,通过多个第二螺栓孔5241与搁物板51的前端固定连接。上平面522和中间平面524之间以及下平面523和中间平面524之间均形成有相互交叉的第一加强肋527和第二加强肋
528,第一加强肋527与中间平面524平行,第二加强肋528与左端面525和右端面526平行。搁物板前横梁52可以形成为等截面的锥形结构,但是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截面进行代替,如矩形、梯形、三形、工字形、T形、L形、Z形等,此外,搁物板前横梁52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非等截面的结构进行代替,对此不做限制。
[0077]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搁物板前横梁1设计成等截面的锥形复合结构代替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钢板冲压成型后进行焊接的工艺结构,同时设置相互交叉的第一加强肋527和第二加强肋528的栅格状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搁物板前横梁52的强度,也减轻了搁物板前横梁52的重量。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搁物板前横梁52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
[0078] 如图10、图11以及图13所示,搁物板51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并且搁物板51包括外边框511、上盖板512、第一内加强梁513、第二内加强梁514,外边框511呈环状封闭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搁物板51的整体的刚度和强度。第一内加强梁513和第二内加强梁
514交叉设置,第一内加强梁513两端以及第二内加强梁514的两端均与外边框511相连。第一内加强梁513可以为沿车辆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条,第二内加强梁514可以沿车辆宽度方式设置,在本公开中,第一内加强梁513为间隔设置的两条,第二内加强梁514为一条。上盖板512覆盖外边框511以内的区域,外边框511上设置有前端安装座5111、侧安装座5112、后端安装座5113,且上述前端安装座5111、侧安装座5112以及后端安装座5113上均形成有螺栓孔,通过螺栓穿设前端安装座5111上的螺栓孔与搁物板前横梁5的中间平面524上第二螺栓孔5241从而将搁物板51的前端与搁物板前横梁52连接。通过螺栓穿设侧安装座5112上的螺栓孔与第二安装支架62的第二侧安装板625上的第六螺栓孔6251将第二安装支架62与搁物板51的左右两端连接,搁物板后横梁53的前端形成有第七螺栓孔531,通过螺栓穿设后端安装座5113上的螺栓孔和第七螺栓孔531将搁物板51的后端与搁物板后横梁53的前端相连。并且第二主安装板621的后端形成有第四螺栓孔6211,搁物板后横梁53的左右两端形成有第五螺栓孔,通过螺栓穿设于第四螺栓孔6211和第五螺栓孔将第二主安装板621与搁物板后横梁53的左右两端连接,搁物板后横梁53的左右两侧边缘位置与C柱内板焊接在一起。
搁物板后横梁53可形成为“U”型截面(其他非“U”型亦可),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进行减重,在材料上可以选用铝制材料。
[0079] 此外,上述的外边框511、上盖板512、第一内加强梁513、第二内加强梁514上均设置有沿车辆长度以及宽度方向交错设置的第三加强肋1000,进一步提高搁物板51的整体的刚度和强度。搁物板51也可以采用非塑料的其他非金属材料一体成型。
[008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搁物板前横梁52、搁物板51、第一安装支架61以及第二安装支架62可以采用除本申请所述材料以外的其他比密度低的材料进行代替。
[008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将搁物板前横梁52与第一安装支架61制作成一个整体的零件;亦可将搁物板前横梁52、第一安装支架61以及第二安装支架62制作成一个整体的零件进行代替。
[0082] 综上,本发明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零件结构的重新布局、重新设计、功能集成以及新材料的选用,在保证原有车身结构性能不下降的情况下,提高了车身后部结构的车身强度;同时也减轻了车身重量,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车身后部结构的制造更为简便。
[0083]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0084]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85]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86]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